close

太橋旦曾堪布:善惡果報從不會出錯,到底是誰在“管理”?

有弟子問,為什麼造業必有果報?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果報既不是命運安排的,也不是上天主宰的,而是全部源於“阿賴耶識”這個公正的法官。阿賴耶識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與我們朝夕相處、寸步不離。我們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言行,都會記錄在阿賴耶識之中,然後根據種種緣,在未來引發相應的果報。比如我們說了一句傷人的惡語,說出的當下,這個業因就種入了我們的阿賴耶識。如果是無意而說,業因會種得比較淺近;如果因為嫉妒、嗔恨刻意而說,而且不加忏悔,業因在阿賴耶識中就會種得非常深入。

阿賴耶識就像一位公正而盡責的管家,管理著我們的“業”,它會清楚無誤地記錄所有業因,並保存得完整無缺。對我們來說,這既幸運又不幸。幸運的是——我們的一切善行善念永遠不會消失;不幸的是——我們的一切惡行惡念也將永久保存。除非真誠忏悔,否則,一切惡因必有惡果,無處可逃。

阿賴耶識不僅會保存一切業因,還會收取利息——隨著時間的推移,業因會慢慢地擴大。所以,此生微小的惡業,來世會發展成巨大的惡報;此生點滴的善事,來世會發展成無限的善果。來世的生命是惡性循環還是良性循環,完全取決於當下。

所以佛陀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自己也是自己的仇人。”我們的前途完全由當下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決定。

記得我小時候,家鄉的老人總是警告我:“小家伙,你身上住著兩個神,一個記錄好事,一個記錄壞事。”現在我明白了,這兩個神都供職於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在准確地記錄、保存我們的一切思想言行。

因此,如果造下了某個惡業,要盡快忏悔。如果拖上一個月或是好幾年,這個業因就已經種入阿賴耶識的深處了,很難再被挖掘出來,更不可能輕易銷毀。這就譬如我們在生活中犯下了罪行,不僅沒有自首,反而在外潛逃,那麼等到被警察抓住的那一天,就只有罪加一等了。

“因果不虛”並不是佛陀強加給我們的紀律,而是能左右我們未來苦樂的真理。佛陀發現了這個真理,如實地告知我們,希望我們能夠相信和遵守這個真理,希望我們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教超越一切科學、哲學、宗教的偉大之處。

 


太橋旦曾堪布:善惡果報的大小取決於這五個因素

我傷害眾生就會遭到惡報,這是不是佛陀所定下的制度呢?當然不是,這是客觀存在的因果規律。諸佛菩薩以慈悲為懷,不希望我們因無明而遭受果報,便將因果規律如實告知我們,以盡量避免悲劇的發生。因果法則無比深廣,唯有遍知一切的佛陀才能徹底洞悉,所以我們現在先不求全面了知,而是要對因果建立起一些起碼的認識。

我們業報的大小取決於五種因素:對境、強烈程度、時間長短、是否對治、是否後悔。

第一,對境

五種因素中,對境是很重要的,我們行善的善業和造惡的惡業哪個更大,便是要看對境是誰。對境共有三種,分別是:功德的對境、恩德的對境、福田的對境。

功德的對境:功德的對境指的是佛陀和菩薩。因為佛陀具備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具有大智、大能、大悲、無為、任運等八種功德,以及自利圓滿、利他圓滿等功德,所以佛陀的對境是最不可思議的。

遠古時期有一位國王,叫我乳王,他前世曾生活在拘留孫佛出世的時代,是一位賣糧食的商人。有一次,商人遇見了拘留孫佛,因為見佛陀面相莊嚴,心生歡喜,便抓起身邊的幾顆豆子,以供養之心撒向佛陀。正好有四顆豆子不偏不倚掉進了佛陀的鉢中,還有兩顆豆子竟觸碰到佛陀的胸膛。

以此因緣,人壽兩萬歲時,我乳王出世。因為有四顆豆子掉進了鉢里,所以我乳王統一了人類的四大部洲。兩顆碰到佛陀胸膛的豆子,一顆使他成為四大天王之首,一顆使他擁有了與帝釋天王一樣的權威,繼而帝釋天的一半王位便歸屬於我乳王。

相反的是,善星比丘的對境也是佛,他雖然做了二十五年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但因最後對佛陀產生了邪見,而在死後墮入餓鬼道。如果造作惡業的對境是佛菩薩,那必定會墮入惡道,在地獄里受苦受難,時間可能長達幾十劫、幾百劫,甚至幾千劫。

因此,我們要非常謹慎地對待對境。與他人接觸時盡量謙虛、低調;要尊重、萬不可輕視無依無靠的老人、乞丐、路邊的流浪狗等低微眾生。畢竟我們誰也不知道,這些眾生之中是否存在著聖者。

佛經中說:如果對境是菩薩,用嘲笑或是玩笑的方式來欺辱他,果報也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盡量不要責難批判,不要議論他們的是非,要保持自己內心清淨。眼見不一定為實,判斷力也是靠不住的,我們隨時都可能被自己的感官欺騙,絕不能以「所見」來判斷對境的是與非。打個比方,天快黑的時候,因為昏暗看不清楚,我們把路邊的花繩子錯看成蛇,嚇得心驚膽戰,於是產生了恐懼,痛苦也由之產生,甚至夜裡還會做噩夢。那麼這是誰的錯呢?花

繩子並沒有騙我們,是自己的眼識欺騙了我們。這就好像一個人在門外,一個人在門內,外面的人說門外有什麼,裡面的人就會相信。門外的人就相當於眼識,門裡的人就是意識,意識相信了眼識,然而沒想到眼識把繩子錯看成蛇,進而欺騙了意識。

佛陀說,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清淨的、靠不住的,所以切忌以己見衡量他人的好壞、是非、對錯,更不可隨便批判他人。

恩德的對境:恩德主要指父母和善知識。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善知識給予我們慧命,都屬於恩德。「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的功德的確是很大的。假如在幾年之中,每天都請那些對自己毫無恩德之人吃飯,這些功德加一起也抵不過請父母吃一頓飯的功德。

福田的對境:指的是乞丐、病人等。當我們看到正在挨餓受凍的乞丐,若是佈施於他們,福報就會增長。重病之人、長期生病臥床之人,或是需要照顧的殘障人士等,這些處在痛苦中的人都是福報增上的對境。

第二,強烈程度

從善業的角度來說,如果對三寶的信心、出離心、慈悲心都很強烈,那就太了不起了。就像我曾經講到的那位老人,當他看到自己前世的屍骨山時立刻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於是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反之,如果造業時,貪嗔痴,尤其是嗔恨心,非常強烈,就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可怕果報。

第三,時間長短

時間的長短也決定著果報的大小。如果我們一生之中,每天都不間斷地做著壞事,那麼惡業的果報就會很大。若是偶爾做了件壞事,果報則相對小一些。做善事也是這樣,如果每天堅持修法、堅持做功課,從不中斷,功德就會很大。若是長期堅持在每天的同一時間做功課,那功德就會更大。

第四,是否對治

我們在做壞事的時候,如果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著用對治的方法來克服,那麼惡業就會相應減小。比如當嗔恨心生起之時,自己意識到了嗔恨的過患,然後努力想著對方過去世曾做過自己的父母,現世既沒有相信佛法,也沒有善知識引導。如果想到對方這些可憐之處,果報就會有所轉變。

第五,是否後悔

是否有後悔之心很容易理解。如果以前吃過很多活的海鮮,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美味無比,還覺得吃了也無所謂,都是應該的,是上天特意安排的,這就是毫無後悔,這樣的果報將會很嚴重。

對於我們凡夫來說,暫時不需要徹底瞭解因果,而要做到堅信因果——堅信善業會產生快樂,惡業會導致痛苦。現在,我們學習了決定業報大小的五種因素,就要在生活中盡力做到遵循因果規律行事,這才是我們追求解脫的首要任務。


淺談因果關係-慈誠羅珠堪布

在這篇文章中,我準備簡單地談一談有關因果的問題,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分別、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

什麼叫做因果呢?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在偷了東西以後,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我們經常講的業,在這裡和因是一回事。偷盜人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自己的包里,這是不是叫作因呢?當一個人心裡想:我要去偷這個東西,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上述身口意行為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

關於因果的解釋,一切有部和唯識宗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在名言諦中比較究竟的,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他們認為,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都有一個心的相續,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有時候沒有,但無論它有怎樣不同的分別,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就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里播下一個種子。

還有一個比喻是:下雪的時候,如果將墨水倒在雪裡,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顏色,雪化之後,在地上仍可以看到這種顏色。同樣的,如果以煩惱去造業,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就像稻穀的種子,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生出稻芽,但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在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產生「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殺生、偷盜的行為完成以後,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為的種子。這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是不定的。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因素。同樣的,經書里講因的成熟有四種:一是今生報應。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中老年時得報,有時甚至更快,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這個很快成熟的業,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僧眾和普通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境,如果偷僧眾的東西或毀謗僧眾的情形很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在當下或今生見到報應;如果對境是一般人,果報肯定是有,但不一定馬上或在這一生顯現,這種差別是由對境不同而產生的。另外是動機的差異,如果殺生的念頭非常強烈或蓄謀已久,以這樣的動機去殺生,它的報應就會很快成熟,若殺生動機不那麼強烈,則雖然有果,但不會很快顯現。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但成熟期不定,或許三四代以後,或許更長時間;三是也許有果報,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為定業,第四種叫作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具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了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為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為因果之說完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為什麼會墮落呢?因為,雖然他今生行善,沒有造什麼惡業,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他過去世是怎樣的。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從三種定業分別來看,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即它有果報,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生生世世當中,我們有沒有造這種業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雖然現在做得很好,但如果不能清除過去世所造的惡業,其果報就會一直等著我們,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是沒法迴避的,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所做的善業是不是空耗了呢?當然不是,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為因果循環錯綜複雜、貫穿三世,唯有佛徹底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這些外道仙人通常很有學問,也有一些世間神通,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如某人前世行善,後世墮落,便輕下結論,說因果是不存在的,並因此著書立說,迷惑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產生了。

常見又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在做天人的時候,梵天、帝釋就存在了,現在自己死了,但回頭看去,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麼時候生的,什麼時候會死,但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發現他們都不會死,於是便認為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這時他就認為,梵天帝釋以下的眾生才會有生死,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里,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常見和斷見就是這樣來的。

現代人在這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沒有偷盜、殺生或傷害他人,並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錯,然而他的工作、生活卻處處不如人意。於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麼會遭到不幸呢?對因果或《俱舍論》沒有深入了解的居士也會有這種看法,甚至有人這樣說:我參加了法會,又念了那麼多經,就不該有這樣那樣的病痛或災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參加法會、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舉,已經存入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沒有顯果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就像一個農民春天種地,他把僅有的糧食都播了種,家裡就沒有糧食了,要等五六個月以後才會豐收,而現在他卻是一個沒有飯吃的窮人。有人覺得奇怪,你種了那麼多地,天天辛勤勞動,為什麼沒飯吃呢?這種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誰都知道,播種和豐收之間是有一段時間間隔的,現在沒有糧食是因為他去年沒有好好種地,沒有獲得豐收,所以把種子播下去後,便沒有餘糧可吃,這與他今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直接關係。同樣,參加法會或放生與現在的病痛災難也沒有直接的聯繫,因為病痛災難是過去世所造惡業成熟的顯現。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平時無惡不作,但他也沒病沒災,過得很好,甚至一輩子都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於是又有人說:如果因果存在,他們幹了那麼多壞事,為什麼沒有報應呢?行善之人與造惡之人比較時,造惡之人過得還要健康快樂,這不是說明因果根本沒有嗎?這與種地的情況完全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來分析遇到病痛災難是否完全由因果來決定的問題。

個別外道認為:一切顯現都是由業力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好與不好,甚至連吃一頓飯是早是遲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佛教卻並不承認這一觀點。

佛教認為:無論病痛也好,災難也好,都有多種因緣。有些病是前世造成的病,也叫業力病,這種病無論花多少錢,採用多麼高明的醫療手段,都無法治癒,這有可能跟因果有關係。假如你只是感冒頭痛發燒,也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導致。所以,有些事物確實跟因果有聯繫,有些卻跟因果沒有直接的關聯,佛教一直強調不墮二邊,在因果上也是如此。

如果像外道所講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那修行還有什麼用呢?既然已經註定了,就什麼都不用做了,結果好就隨意享受,不好也只有任其發生、聽天由命。同樣,假如真有一個命中注定,那麼布施給別人食物也沒有用,給了他也吃不飽,因為他命中注定要挨餓。所以,這種宿命論是不能成立的。

還有另一些世間人根本不承認因果,這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走中間的路,不墮二邊。痛苦和快樂跟因果是否有關,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沒法確定的。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現在做得好與不好,是跟以後的果必然關連,但跟現在的顯現沒有直接關係,當然,特殊因緣除外。

還有一些人認為:因為殺生偷盜等違背了宗教信仰,所以才不能去殺生偷盜。

其實並非如此。不能殺生偷盜的原因,是因為殺生偷盜違背了自然規律,必然會遭到報應,所以才要戒除。比如:服毒是不是違背佛教教義的呢?雖然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毒藥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嘗試,必然會中毒並感受痛苦,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果報。有些毒品服用後立即會發作,有些則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發作,因果報應也是如此,雖然因果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但它們的顯現規律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服毒後,在還沒有發作並活得很健康時,有人便以為他服的不是毒,仔細想想這有道理嗎?沒有痛苦並非沒有中毒,只是毒發的時間沒到而已。同樣,殺生偷盜就像把毒品吞下去一樣,肯定是要發作的,只不過需要一個階段或一個過程罷了。

在經書里還講述了另外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國王殺害了阿羅漢。第二天,在他所轄的領土內,下了無數的珠寶雨。在以後的連續六天中,天降的寶物一天比一天珍貴,但第八天卻降下鋪天蓋地的黃土,全國所有的人都被埋葬於黃土之下,一命嗚呼。為什麼國王殺了阿羅漢後反而感得天降珠寶呢?因為他過去世曾造過殊勝的善業,現在雖作了極大的惡業,但當兩種不同的業相遇時,原來的善業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報,當福報享盡後,立即惡報現前。這裡面的先後順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講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這與糧食成熟是由土壤、陽光、氣候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決非人為所致,只是一個自然規律的道理完全是一樣的。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因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俱舍論》第四品,其中闡述的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了。如果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解,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沒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種因是不定因,這種因不論是善是惡,因能力微弱,所以當碰到其他違緣時,就不會發生果了。對於惡業,要製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懺悔。在《大乘阿毗達摩》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後悔,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為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

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開始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就變成了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

對於往昔曾經造過、現在已經不能回憶的惡業,我們可以這樣觀想:無始以來我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做的,都是不應該的。並如同服了毒藥一般,對它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並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這樣做,情況就很難講了。

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但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回向,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嗔恨心,當下便可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因為凡夫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可以看到過去世所做的不善業因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里,若不懺悔,其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懺悔的,都能夠懺悔清淨。

同樣,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儘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回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達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維,即使有嗔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因為嗔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沒有關係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有關的,兩者比起來,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嗔恨心毀不了這個善根。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回向,而且嗔心不斷,那麼善根就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來講,回向就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我們要儘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為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了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至關重要。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眾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麼嚴重的業,哪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里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結果病人通過行善,如放生或修長壽法,在兩三個月後,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有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經典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過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操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麼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人們會認為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為了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產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那些富裕之人並不全是聰明和能幹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愚蠢和懶惰,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幹活,窮了也不必再努力,但從這些事件中,也基本上看得出因果的關係與規律。

《俱舍論》裡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如果父母造業、子女受報,豈不是與佛經所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相矛盾了嗎?《俱舍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惡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係,就促使子女的惡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通常來說,想要直接證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難的,因為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前世的因和後世的果,但是用間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因果的相續存在。不要說輪迴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被它控制。所以,如果我們想解脫,就要種解脫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這就是佛教的見解。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緣起包含了許多內容,從名言諦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有一些則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渴求人天福報或快樂,就要去種快樂的因,快樂的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就不要種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惡。凡夫由於愚痴和無明,欲求快樂果卻反種痛苦因,比如時下許多人殺害各種動物,用它們的血肉和生命換取自己的延年益壽,這豈不是完全的顛倒嗎?其餘的事情也都是這樣。

所以,如果凡夫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取捨,則所做的多半是錯誤的,由此而感受的,也將是他們意想不到也不願接受的苦果。


隆相法師:你是否真能做到看破放下?驗證一下就知道了

在與大家的分享交流中,聽到很多人談到了空,也對空有不同的理解。

這裡我要告訴各位:空,不是說這個杯子碎了就是空;也不是說人死了之後就是空。佛教說:因緣所生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佛陀之所以告訴我們這一真相,就是希望眾生不要被六塵境所迷。當然,在沒有正確理解空的情況下,眾生習慣於對此執迷,總想牢牢抓住,因此不得解脫。想想看,若大家都明白了它是空的,還會去牢牢抓住這個空嗎?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說,什麼都能放下了,甚至連身體都可以捨掉。比方說我曾經聽說過的捨身巖,有人認為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與身體就是空,這個概念是錯誤的。就算你把身體捨掉,也不代表你真的空了。

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放下一切,那你能不能把你手上的镯子送給她人?镯子沒有身體重要,但是為什麼你還捨不得呢?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不能把你的房子送給他人?你會說,身體可以不要,房子還是要的。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不能把你的錢、存折送給他人?你一定會說:那不行,命可以不要,但是錢是要的。舉這些例子,我只想告訴大家,你理解的空不是空,跟空不搭邊。看破是一種功夫,放下才是你的真實體現。看破,這一道理你能明白,但是不代表你就能放下。理明白了,是不是就代表空了?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不是的!

曾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流行看香港功夫片,有一年輕小伙子從錄像廳出來,渾身是勁,結果一出手就被人打倒,才明白自己沒有功夫。從錄像上看來的,受其影響心很激動,渾身是勁,實際上沒有功夫。

所以看破放下要有真功夫。要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才行,不是脫離了生活而後才有。一切來自於你的生活,你的心與境,能不能對境練心。比如看到好吃的東西,聞到香味,你能不能不動心。若你整天不出門是不是就空了?不是的!喜歡購物的必須到商場去轉,你能不動心,那才是功夫。如果強制自己忍,那不是真功夫,必須把這兩者分開。所以必須結合你的生活,通過歷緣對境來練心,能如如不動才是真功夫!

禅宗有一個故事,說一位老太太供養一位出家師父三年,有一天她叫孫女去試試這位出家人的功夫,孫女過去一把抱住禅師,禅師這個時候其心如如不動,但是老太太還是把這位禅師趕走了,說,我三年供養了一個俗漢。禅師在外修行幾年後又回來了,老太太依然供養他一段時日,讓孫女再去試試這個禅師,當孫女抱住禅師的時候,禅師故作小聲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讓老太太知道。這是一種境界,老太太真誠頂禮這位禅師,贊歎禅師是開悟有真功夫的人。不再像以前抱著他的時候,雖然能如如不動,但就像抱著枯木一樣,沒有生機。

佛教是要你回歸到自己本來的清淨自性中,這裡不管是智慧也好,福德也好,都是具足的,無欠無缺,這才是關鍵點。這裡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一個“有”。如果一定要談一個有,那麼又對立起來了,又麻煩了。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又得要有這麼一個階梯。但是你必須明白,這一切你都不能去執著,佛所說的法你不能去執著,乃至發菩提心你也不能去執著。對於現實生活而言,比如火箭上天,不該脫離的時候不能脫離,到了該脫離的時候不脫離也不行。需要明白的是,在生活中,必須用境來檢驗你的心。比如說,我生活的很開心,沒有煩惱,可能是你比較順利。如果遇到逆境,看你如何對治煩惱,調伏得好,那才是你的功夫。

當然,也不能自找煩惱,對境練心可不是要把自己練成麻木的人。如見到可笑的人與事也不笑,是不正常的。這是麻木,不是功夫。你餓了就吃飯,聽到可笑的事情就笑,遇到傷心的事情就哭,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說達到聖者,哭不能哭,笑不能笑,這一點請大家一定要正確理解。在金剛經裡,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不也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難道說須菩提沒有斷惑證聖嗎?

要講功夫,我們不要只講空,還要把“有”建立好。我們在這裡誦經,坐禅、念佛都是有,不要去打折扣。從信仰層面講,把信建好,這個很關鍵,不是今天聽張三說的好就跟張三跑,明天聽到李四說的好就跟李四跑,這個不行,心要有定力;更不能,今天高興就多念,心情不好就不念。除了修行念經以外,人世間的善惡是非,包括道德等,都要建立的非常好,必須要建立這個“有”,行和願差一點都不行。這就是我反復強調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單從理論說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理路,古人也說:高山仰止,身雖未至,心向往之!

在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我們真正了解了這個,生活中的煩惱就會少很多。作為父母,放下是不是就不要盡責任了?不是的!佛也好,菩薩也好,都告訴我們,先要度眾生才可以!你要先盡職責,你的職責盡到了,然後再放下,你還沒有盡職責,就說自己空了,這是不對的。我們在此誦完經,探討過了,回家該掃地就掃地,該煮飯就煮飯,該上班就好好工作,一定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盡到自己的職責,並在生活與工作中觀照自己的心,這才是學佛的正途!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

 

別錯亂了因果

 

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殺羊升天的誤解

 

人生酬業!人生一半是來還債,另外一半是開創未來!

 

造業的輕重,要看五個條件!

 

果報的種類

 

現世為何不報?因果報應的三種形式:花報、果報、餘報

 

善惡果報從不會出錯,到底是誰在“管理”?

 

一篇文章,讀懂業力!

 

金剛薩埵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佛教中的業力到底如何理解?

為什麼誦經會改變人的命運?

 

舍利弗五百世墮為毒蛇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創造命運

 

佛教怎麼解釋壽命?人的壽命是天註定的嗎?

 

神通失誤的案例--過人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