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的意義是去幫助更多的人丨《淨土探微》31

《淨土探微》 第31課
昌樂法師法師·講述

淨土探微

一、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

好,我們來講第十八講,第十八講是講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講法的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是由兩個人捐贈的,第一個是給孤獨長者,這個給孤獨長者,他其實不叫這個名字,他叫須達多,因為樂善好施,大家都叫他給孤獨長者,這個人是一個很有名望的慈善家。
另外一個是祇陀太子。當年給孤獨長者第一次看到釋迦牟尼佛,是佛陀坐在墳地裡面在打坐,然後聽到佛陀說法以後,皈依了釋迦牟尼佛。皈依釋迦牟尼佛之後,給孤獨長者一心想為僧團找一個比較好的、理想的道場來為佛法服務,然後找到了一個叫祇陀太子的後花園。
祇陀太子當時比較傲慢說,我這個不可能給你的,我這麼好的花園不賣,除非你能把我的花園裡面鋪滿金子,我才賣。這句話其實不是說他要鋪滿金子這個價錢,而是覺得給孤獨長者不可能有這麼多錢,他不可能賣。祇陀太子哪知道,給孤獨長者回去,就把自己所有的家當都變賣了,變成金子,鋪了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地。
後來實在還差一點沒鋪完,祇陀太子就被給孤獨長者給感動了。他說,要不然這樣吧,長者你有這樣的一個發心,我也隨你一份子吧,剩下那一塊地就算我捐給三寶來弘揚佛法,於是這個道場就叫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以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須達多命名的,這可以說是一個佛教當中流傳千古的佳話。祖師們講到這一段的時候經常說,歷代的將相王侯都煙消雲散,都被人遺忘,唯獨須達多和祇陀太子被我們世代所歌頌。確實是這樣一個情況,一個人要想能夠流芳百世的話,一定要去做這樣有意義的事情。
生命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去幫助更多的人,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祇樹給孤獨園是釋迦牟尼佛經常說法的一個道場,佛陀在這裡說法前後有三十多年,是非常了不起的道場,現在如果去印度的話,還能看到當時的遺址。

二、給孤獨長者度化因緣

在講這一段的時候,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佛陀當年度須達多長者的因緣,這個是經典當中的經文,我給大家白話地念誦一下:說有一次須達多去捨衛城去做生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中,他遇到在樹林中間一個墳地裡面的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裡打坐,於是他就上前以俗人的禮法去問訊,說世尊是安穩臥佛。
須達多長者問釋迦牟尼佛問什麼你知道嗎?說你吃得好,睡得好嗎?俗人問的就是你吃了嗎?最近睡眠好不好啊?大概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說,我們這個修行人只要能夠放下自己的貪愛,放下自己的執著,不要有慾望,然後調伏自己的身心,就能夠安穩睡眠,就能夠止息安穩。
在這個說話過程當中呢,實際上須達多長者所說的能不能吃得好、睡得好,是身體上的,是生活上的,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個人只要能夠放下自己心中的貪念,觀察到生命的無常,而放下自己不切實際的慾望,能調整自己的身心,自然就能安心安穩是是身心修行功力上的。須達多長者一聽,這話中有話,很有門道,然後又坐下來跟釋迦牟尼佛攀談,攀談了很久。釋迦牟尼佛為他說無常法,說一個人應該佈施,應該持戒,應該去遠離自己的慾望,應該去觀察無常,要見法,要入法,要解法,大概是這樣。還說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一個人不應該由他度,而應該自度。這句話其實非常重要。佛法當中說的不由他度,是不應該聽外來的邪教,而由自度呢,是由自己去覺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教觀念。然後給孤獨長者聽了以後,他就皈依了三寶。
釋迦牟尼佛這裡的說法是了不起的說法,為什麼呢?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一下子讓一個土豪進入到佛門當中,為佛教後來的弘揚起了巨大的作用。而須達多長者因為這次皈依了以後,成為一名虔誠的在家居士,他的一生一世後來都是供養僧團,包括飲食、衣服、湯藥等。
在《阿含經》當中還有這樣一部經,大家可以去看,就是須達多長者年紀大了已經快往生了,躺在床上了,舍利弗去看他,舍利弗說:長者你怎麼樣啊?你身體疼不疼啊?然後說生命無常,你要放下,安詳地走。須達多長者說:我聽佛陀的話,我一心正念,念身痛心不苦的法門。這個特別適合我們生病的人或者是老人家去修這個法門。就是痛是身體上的,一個人生病是不可能不痛的,而不要生起埋怨,不要喪失希望,不要絕望,心裡就不會苦,叫身痛心不苦。須達多長者一直到最終都是在念這個正念法門,這個也是我們很多人應該去學修的一個法門。

三、佛教的平等特色

再講一句,釋迦牟尼佛的教義大家都知道,除了皈依三寶之外,還有一切平等的教義。我們上一節講,印度現在的市中心還有社會割裂、人民之間不能相互直接交流的一個重大障礙。你想,兩千五百多年之前,人們的四種姓是多麼的嚴格。而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是錯誤的,人人應該是平等的,這個平等的觀念在佛法當中表現得淋灕盡致。任何一個階級,不管你的出身,只要你出家,都可以修行,都能得解脫,這給底層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希望。而釋迦牟尼佛他的教化側重於哪裡呢?側重於工商階層,這也使得佛教煥發出極強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的源泉。
因為婆羅門是宗教階級,剎帝利是政治階級,而所謂的工商階級是吠捨階級,這個階級的人們隨著生活的變化,工商職業者他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也有了更高的宗教需求。然後佛陀跟他們說,一切平等,他們對高尚生活追求的願望一下子迸發出來。大量的人,大量的土豪、大量的老闆、大量的新興階層就皈依了佛法,使得佛教一下子煥發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這是在讀佛教史的時候,大家可以去仔細去品味其中的故事的很重要的一點。
因為一個文化它要推動,它要發展,取決於它的人群,取決於人群的素養和他們的渴求,當然還有是否有經濟實力,經濟實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杭州的佛教研究學者黃公元先生在一次講座當中說,任何一種文化,它傳播的最重要的途徑都有經濟運營的內在邏輯。如果經濟不好,或者說它財富能量不夠,它這種文化,即便是有,也很難形成沈澱。我們看一下敦煌就能知道,確實是這樣一個情況。
我聽了這句話之後,確實觸動很大。其實寺院雖然是一個非營利性機構,但是它內在也有一些經濟運營的方式,否則大家吃飯怎麼解決?電費誰來交?也有這樣的一些問題。所以一個文化、一個信仰,它也有它內在的經濟發展脈絡,這可能是另外一個命題,需要有心的人做或者對佛教做研究的人仔細去觀察的一個大家不太在意的視角。好,這一講就講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