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講:世間意放不下,這個是顛倒!

學佛人最忌諱的就是交際攀緣,喜歡營辦世間的事務,這不是圓融,這是世間意放不下,這個是顛倒!


印光大師痛斥弟子:少管閒事!

馬契西居士對佛法深信不疑,對印光大師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為大師立傳,被大師狠狠批評了一頓。

針對他到處管閒事,喜歡張羅,朋友又多,大師提醒他:「這實在是修行的一大障礙。你才二十多歲,就這麼喜歡結交朋友,整天東家長、西家短,哪兒也少不了你。日後若學出點名堂,必定忙得屁滾尿流。勸你還是定下心來,管好自己就行。」

話雖如此,馬契西是個能人,又有一副熱心腸,要他不管別人的事,辦不到。終於他忙得體力透支,頭昏眼花,渾身乏力。

大師痛惜地說:「你再不自重,這樣下去會吐血,輕了變成廢人,重了連命都保不住。修行人要息心靜養,你不是名叫靜庵嗎?怎麼不安安靜靜地,整天沒事找事,弄得一切人討厭。你要是病了,人家還會說你學佛修行,不但無益,反而受害。一般人無知,怪罪佛法,誹謗阻礙,斷人善根;卻不知歸根究底,是由於你不肯按照佛的教誨,守住本分,扎實修行所導致的。你的病完全是你自己造成的,還不趕快改過,攝心念佛?」怕他還是不肯改,大師發下狠話:「你要是不聽,我就與你絕交,日後相見,只當不認識。」

《增廣文鈔卷二·复馬契西居士書六、七、八》


洛桑沱美:我們為什麼要管閒事?

我們越去管閒事,自己越煩惱,業障越重,最終是自己很痛苦!那麼為什麼要去管閒事呢?因為自己的煩惱心,覺得自己太重要了!自己內心不能包容、不平衡等等,我們可能會有「這件事情被我知道,我就一定要管,不能姑息」、「我這是為對方好,免得他造業」等等想法。

其實首先要做的是管好我們自己,自己也沒有完全做好,自己還有許多毛病,有什麼道理去管別人呢?別人做出什麼樣的事情,那是他的事,個人因果都是自己承擔,彼此間也無法代替,不論有什麼樣的因果,都是個人自己的選擇,我們也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常常是眼睛看著外面,挑著別人的錯誤,卻很難反觀自心,改掉自己的毛病。這個挑剔別人的習氣是很嚴重的,很難斷除的,稍微不注意,它就會表現出來。一直以來,當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會為自己開脫,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覺得自己並沒有錯,是對方的錯,還總有千萬種理由。就是這種習氣,讓人與人之間矛盾、鬥爭,不能相互理解和寬容,就是這種習氣,我們身、口、意三門持續造下惡業。因為我們從來都覺得自己很對,造業的時候也還在為自己找理由。

時刻要記住,我們要努力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改掉自己的習氣,不要眼睛看著別人,管那麼多的閒事,給自己增添許多煩惱和業障。


索達吉堪布:哪些「閒事」必須管

在過失方面,與自己無關的閒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與己無關,還是應該去關心。

有些人在吵架時,常會說別人:「狗拿耗子,多管閒事!」意思是,跟你無關的事,就不要多管,以免惹禍上身。

古人也講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麼位置上,做好本分的事即可,不要越俎代庖,去管你不該管的事情。

話雖如此,但「不要管閒事」也不能理解的太片面。

有些人覺得,不管是什麼事,只要和自己無關,就不必瞎操心,應當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其實這是不對的。

1964年,美國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殺人案:當時38人目睹了一女子被陌生人刺殺,但在持續半小時、來回三次的刺殺過程中,竟無一人救助或報警。

這種見死不救的行為,正是「不要管閒事」真實寫照。既然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理念,又怎麼會去見義勇為呢?

我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個中年婦女同一個男子經過江邊時,聽見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準備去救人,那個婦女阻止道:「少管閒事,我們走路要緊,過一會兒他會自己浮起來。」結果,淹死的正是她的親生女兒。

如今世態炎涼,很多人都只顧自己,不願多管閒事,就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常看到有新聞報導:某某小孩不慎墜樓,剛開始沒有死,但附近的路人從他身邊經過時,一個個視而不見,誰都不把他送醫院,最後一個小生命就這樣斷送了;

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臟病,輾轉痛苦了很長時間,若有好心人送他去醫院,肯定有存活的機會,可是,在「不要管閒事」的想法下,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所以,假如片面地理解「不要管閒事」,只會讓人心變得越來越冷漠。

孟子曾說:「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天下的興衰、眾生的痛苦,每個人都責無旁貸,並不是看似與己無關,就不必去管了。

總而言之,在過失方面,與自己無關的閒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與己無關,還是應該去關心。


淨界法師:太多的外緣,會帶動無始劫來的攀緣心

息諸緣務,有四意:

一、息治生緣務。

不作有為事業。這個自身的事業,就是維持生活的事業,士農工商,不做一些有為的事業,他這個地方的對像主要是面對出家眾,但是我們也應該來做這樣的體會,至少我們居士,你要經常息諸緣務,起碼你天天早晚課,早上早點起床,一個小時的定課,晚上一個小時的定課,你要求你自己在做定課的時候,息諸緣務,也是可以。這一個小時不要做其它的有為事業,暫時放下,這也是息諸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

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我們對於過去的朋友,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你經常跟他寫信,打電話,這當中會障礙你修習止觀的。

為什麼呢?修行人的心情跟一個沒有學佛人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沒有學佛的人那一念心的活動範圍都是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他們認為這個境界是最尊貴最殊勝的;學佛人他有更高的眼界跟理想,他修這個止觀是最尊貴的,他認為這個人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是可破壞的,都是暫時的因緣,他不當一回事的。

這兩個思想不同的人,經常往來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就是說,因為你的止觀還沒有真實成就,如果真實成就還無所謂,我們是在內心當中栽培止觀的幼苗,而世間的這些俗事,這種塵勞的境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熟境界,我們無量劫來,我們內心經常在那個境界活動,現在規定自己不能去了。

但事實上對我們是很熟悉的,那麼你跟這個熟人往來的時候,他會經常散發一些世俗的信息給你。那這個信息剛好是你的熟境界,一下子就刺激你的攀緣心了,你就很難在你止觀的所緣境安住了。

換句話說,你跟一個熟人往來,你不止是在浪費這一個小時,它有後遺症,他會帶動你很多事俗的妄想。

這個地方倒是要很注意的,不要跟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修行的人太過密切的往來,這個要注意。

弘一大師剛出家的時候在弘法寺,他剛到弘法寺,是要準備出家的,出家之前,他的第二個太太,日本太太,帶著他的小孩子來看他,弘一大師跟知客師說,你告訴我的太太,告訴她,你的叔同已經死掉了,不見,一面都不見。

但是我們看弘一大師後來的表現,非常有大悲心,這個是一種抉擇的問題,我們今天暫時不跟眾生往來,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傷害我們的慈悲心,而是我們很理智的知道,在這個過渡時期,我的止觀功德沒有堅固,我必須要暫時的跟一些放逸的人停止往來,這是一種暫時的因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

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這種工巧的事業,比如說工匠技術木工電工,這種技術;或者醫方禁咒,治病的技術;或者卜相書數,算命的技術;或者是算計,世間的這種會計算術的學問;這些暫時都要停下來。

四、聽學問緣務。

讀誦聽寫等悉皆棄舍。對於世間法的讀誦,乃至於聽學,跟修行沒有關係的都要棄舍。這個讀誦要停的是世間的東西,在《瑜珈師地論》上,說觀要讀誦大乘經典,跟修行有關的經典要讀誦。

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因為你修行剛開始,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就很難在止觀的境界安住。


達真堪布: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早上太陽升起來,陽光照過來了,但是由於山巒高低不平,所以有的地方陽光能照到,有的地方陽光照不到……但這不是太陽的問題,而是山巒的問題,是因為它高低不平導致的。

同樣,在大乘行者利生的過程中,也許有的眾生會對他生起信心,而有的眾生會對他生起邪見,甚至會傷害他;也許有的眾生剛開始對他生起了信心,爾後又恩將仇報,違背他,甚至誹謗他、破壞他的事業。儘管如此,一位真正的發菩提心的大乘佛子是不會因為這些違緣而灰心、退步或放棄的。因為他知道眾生的根基是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各有各的緣分,各有各的福報。

若眾生沒有信心,這很正常,說明眾生沒有這個緣分;若眾生生起邪見,這也很正常,因為眾生是凡夫,被煩惱控制著;若眾生有時候能理解他,這很正常;若眾生有時候不能理解他,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眾生有業力的牽引,都是不自主的。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這種心態。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佛子,在行持菩提道的過程當中,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違緣或障礙。對盲人來說,即使太陽升起來了,他也看不見。同樣,有的眾生根本看不到大乘行者的功德,如同見不到陽光的盲人一樣。對這樣的眾生,大乘行者暫時無法利益他們,因為佛度有緣人。同樣,有的眾生不具備善根和因緣,他們看不到大乘行者的功德,所以無法得到利益。儘管如此,大乘行者也一樣會精進,也一樣會利眾。


淨界法師:想要主宰你的子女,這地方就有問題了

問:弟子現在已經六十九歲,應以自己的往生為重,還是繼續地為子女操心?如果以往生為重,會不會顯得自己太自私?

答:我想這個牽涉到主宰性。我們以大乘佛法來思考這件事情。就是說,你會操心,這地方有問題了,你想要主宰你的子女。我們菩薩道就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

子女他來到人世間,他不是你創造出來的,他的背後有他的業力,他是依止你的因緣出生而已。你不管操不操他的心,他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是不是你白操心了?你打妄想:欸,我希望他變成什麼!他會照你的妄想走嗎?不可能!如果是,那是湊巧。你不要以為你可以主導別人,講難聽一點,你自己都沒辦法主導你自己,要不然怎麼說萬般皆是業呢?如果生命可以主宰,那就萬般皆是妄想就好了。

所以,你操心就是你重視他的結果。其實,佛教只有過程。就是該怎麼樣,你就告訴他。我把我的經驗告訴你,但是怎麼做,你自己看著辦。

做父母本來就是這樣子,難道不是嗎?我們經驗傳承給下一代,但是他接受多少,這個東西是他的福分。但是作為你,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你已經把你的經驗傳給他了,至於他怎麼操作,你就不要操心了,我們只問過程不要問結果。這是大乘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對結果不要有期待,因為這不是你說了算,他背後有他的業力跟妄想在主導他。我講實在話,佛陀都沒辦法主宰眾生的業力,何況是你呢?所以我們該做什麼還做什麼。

但是我們強調把心收起來,是收你的攀緣心,但是沒有收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這個願力也收,那你就落斷滅思想了,這樣懂嗎?

都攝六根,收的是你的攀緣心,主宰的心;淨念相繼,釋放的是你往生的願力,成佛的願力,帶動的是所有的善法。

生死業力的開關是攀緣心、主宰心,往生的願力的開關是一種離相清淨心,還有一種往生成佛的願力。這種願力跟攀緣心你得分清楚,你不能夠說,既然不攀緣,那我也不發願了,不可以這樣子,你這是極端的斷滅思想。


淨界法師:怎樣沈澱業力

極樂世界不是由業力創造的,不管你造多大的善業,你曾經佈施、持戒,造大的善業,都不能招感極樂世界,除非你發願。

這樣子的話有個問題了,那麼我過去造了業,怎麼辦呢?這些業擱哪去呢?所以每一個淨土宗的人,在臨命終之前,最大的功課就來了——你怎麼處理你過去的業力。你怎麼處理?

你這個業力極樂世界用不到,所以祖師就提出了四個字:帶業往生。你必須在臨命終之前,把所有的業力變成是可以攜帶式的。你必須讓你的業力全部進入睡眠狀態,就是說,我沒有本事把你消滅,但是我起碼讓你沈澱。

在往生之前,沒有一個人讓業力可以活動。你只要生死業力在活動,你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往生了。因為生死業力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抵觸的,一個往東,一個往西的,它不隨順彌陀本願的,它不隨順極樂世界功德。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呢?除了我們不斷地去發起清淨的願力以外,你要想辦法降低生死業力。

你說,欸,我造了很多善業。對不起,極樂世界連善業都不行!你這個有漏善業,以有所得心造了善業,這個善業是有漏果報。所以,淨土宗有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句話是指晚年了,年輕人還是多做點好事。你看《印光法師文鈔》,一個人到了晚年,叫你少管閒事,你好事不如無事。到了晚年,這是關鍵時刻,儘管你造好事的機會多了去了,但是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必須把所有的攀緣心停下來。所以,作為一個淨土宗的人,他必須要成功地把業力沈澱,這就是一個成敗關鍵了。

那麼怎麼樣把業力沈澱呢?兩個方法:第一個叫助行,懺悔業障。我建議所有淨土宗的人,在臨終之前好好地拜懺一年,把過去生、今生因為一念的糊塗所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徹底地懺乾淨,能夠見好相最好,至少斷相續心。

如果你覺得一年對你有困難,你可以分成三個月、三個月、三個月,分成三段,一百天、一百天、一百天。你拜八十八佛也好,拜大悲懺也好。你最好在死亡到來之前有一年的拜懺機會,讓你的重大罪業慢慢地調伏下來。拜懺,這個很重要。

我們如果沒有拜懺,可能今生、前生有一些強大的業力在臨終會產生障礙。「願我臨終無障礙」,你就必須要事先做好準備。這個叫作助行。我們談談正行。

我們拜懺把業沈澱下來以後,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不要去激發業力。這個業力已經在睡眠狀態了,你不能把它激發起來,不能讓它變成活動。什麼東西會激發業力呢?主宰,生命的主宰,一種有所得心。人生本來就是因緣所生法,我們昨天說過,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業力的釋放,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你該快樂它就會給你快樂,你該痛苦它就有痛苦。但是業力的釋放,諸位!我們知道什麼叫業力的釋放呢?叫「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生的生跟滅,只有過程而沒有結果。

但不幸的是,我們在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的有所得心希望這個因緣有個結果。這個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盲點,我們希望它能變成一個我們心中期待的結果。


淨界法師:從今天始,別人怎樣,我都不管。

這第六意識開始修觀,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關鍵在「迴光返照」這四個字。你就不再管外境怎麼樣。修行人「迴光返照」,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臨命終的時候,你的生死業力太重,你希望臨命終的時候,離開三界比較好離開啊,有一個觀念很重要:你從今天開始,別人怎麼樣,你都不要管他,跟你沒有關係,他造他的業,你只是在受果報,你做你該做的事。

你說:誒,你罵我、我也罵你,那兩個都墮落。一個修行人不是這樣子。你罵不罵我,是你決定,我做我該做的事。你怎麼說,那是你的事,一個菩薩不會因為別人說三道四,就不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可能的事情。你講你的話,是你自己的心攀緣一個所緣境,你造你的業,我安住我的真如,我圓我的菩提道,我造我的業,這本來就是各人走各人的。

‘迴光返照’就是說,你的心不要在外境活動,‘把心帶回家’。然後安住真如以後,你啓動的是‘般若解脫法身’。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開始‘仁者心動’,你就出去了嘛,就跑出去了。跑出去以後,就開始創造生死業力。你的心遇到外境的時候,‘迴光返照’修空假中三觀。安住當下、創造未來,做你該做的事,你的心就往聖道的地方走了。

你看我們一般人說,任何一個稍微有一點小小判斷力的人,都知道說你賺再多的錢,你都帶不走,對不對?但是一個人執著錢的時候,他會犧牲生命去賺錢,這個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說你沒有生命,你有錢有什麼用呢?但他還會去賺錢,這個就是盲點,這個是沒辦法溝通的。只有修空觀,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

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就是說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帶回家,你回光返照,看看你從什麼地方來,看看你生命的原點。一個人只有回光返照,去對治執著,其它通通沒有辦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識,成功的把第七意識帶回家,第七意識的自我執著才會可以破壞掉。

那你就要注意你的執著了,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識去壓它,第七意識是不吃你這套的。我們看看四禪八定,外道的四禪八定,用高深的禪定壓這個執著,根本沒有用,只有我空觀、法空觀,它只有怕這個,其它都不怕。所以你要成功的把三界業力的枷鎖從你的生命裡面把它拔開來,你別無選擇,必須要面對恆審思量這一塊了。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你路過我,我路過你,然後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與其相見,不如懷念,與其攀緣,不如隨緣。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你路過我,我路過你,然後,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你什麼時候隨緣,什麼時候就順利。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隨緣才能順利,放下才能得到。

 

淨空法師:

1.隨緣就自在,攀緣就煩惱。攀緣是什麼?我一定要這樣,我一定要那樣。你這個“一定”,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造業。

2.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真正修行人決定不攀緣,決定不貪戀名聞利養。學佛的人,五欲需要,隨緣隨分,不強求,不攀緣,得過且過就夠了。從今以後隨緣度日,把整個時間用來念佛,要辦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3.佛法固然叫你要多行善事,可是你要知道,好事不如無事!最好的事情就是老實念佛,沒有比這個更好。做好事,隨緣去做,決定不攀緣。什麼叫攀緣?找事做就是攀緣。

4.事來了我不退讓,我把它盡心盡力做好,這叫隨緣做,不去找事做。找事做,那是好(hào)事,不是好事。攀緣,你那個心怎能清淨?

5.真正念佛人要記住一個原則:少事。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6.分內的事情要作,分外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找事,你的心才會清淨,無事找事,這是很苦的事情!印光大師一生不搞道場、不傳戒、不收出家弟子,他一生沒事!所以他那個佛號念得好,他念得成功。

7.要是常常攀緣,常常想如何把佛教來推廣,不但不能幫助眾生,自己也毀掉了。不要說是世間事情要放下,出世間事情也要放下,弘法利生這個事情也得要放下,隨緣做,不要攀緣。攀緣就是放不下,這個要知道!

8.念佛法門,教我們一天到晚就是抱著一句佛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好修!真正念佛人,心之所思、意之所念,只有一個阿彌陀佛,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

9.隨分隨力,遇到有這個機會我們就做;沒有了,不去找,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如果這個緣太多,找的人太多,你要有智慧,請別人去做去。這好!不要什麼事情都攬著自己來做,那個麻煩就大,怕的是把你的清淨心給擾亂了。

10.出世間法裡面所有這些經論也要放下,不要再去搞了,費那些腦筋劃不來!多看幾部經不如多念幾句佛,為什麼?你多看經不能增高品位,多念佛會增高品位。

11.我們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的人在這世間,千萬要記住: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淨空法師說故事:少事不如無事

佛菩薩的示現,在中國歷代典籍裡記載不少,無論是應化出家,或是在家居士身分,或是宰官身分,都為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唐朝的龐蘊居士是一位大富長者,一家人修行證果,這是在家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他學佛「見理智成」,即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他把家裡的財物裝在一條船上,船划到長江中心,把船打破,沉到江心,統統都不要了。他這個舉動,實在是留一句話給後人。當時人問他:「龐先生,你這些財物雖然不要了,何以不拿去救濟貧苦?」他說了一句話:「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幾個人懂得無事?他以後的生活怎麼辦?每天編草鞋,賣幾文錢,沒有絲毫牽掛、累贅,得大自在。所以,有錢是累贅,還要想著錢怎麼用,這多麻煩、多操心!他教我們這一套,特別提醒我們。

身心沒有一絲毫負擔,生死自在。他想走了也不說出來,跟他女兒講:「妳去看看現在是什麼時辰?」(那時沒有鐘表,所以要看太陽估計是什麼時辰。)他的女兒知道父親想往生了,就在外面張望了一下,回來告訴他:「還早還早!」而女兒自己在外面站著往生了。龐居士看到這個丫頭說:「害得我要晚幾天走,要給妳料理後事。」所以,女兒聰明,知道父親要走了,她就先走。這為我們說明,放下之後果報如是,得大自在,這樣的人是真正信佛,完全回歸到自然,完全回歸到自性。這當然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再來的,不用言教,而是為我們表演一家人生死自在,說去就去,一點掛礙都沒有。

(節錄自《華嚴經》12-17-807、322【須彌臆摩侯羅伽王,得於一切所緣決定不動到彼岸滿足解脫門。】)


靜波法師:好事壞事,不如無事!

很多時候,滿足一時貪心是得不償失,好好想一想;很多小偷,很多損人不利己的人,或者是損公肥私的人,這樣的人,如果他們能想想後果,絕對不會冒險,絕對會一本正經地做人。這就是一個例子,一般的人如果能聽到了這個比喻,他會想一想,回味無窮,就不再冒險了,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他就不會再貪了,覺得划不來;所謂君子生財,取之有道。

據說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宰相,他特別喜歡吃魚,有人就給他送魚,他說「我不能要」;然後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現在憑著我的奉祿,還可以吃到魚,儘管吃的魚很小,但是天天能有魚吃;如果有一天我收了人家的魚,把這個身份失掉了,將來就沒魚可吃了。」可見,這個人是理性的。

我們的佛教徒更應該是理性的,知道人生只是個過程,不是永遠的,所以也就不會去賭博;拿自己的舌頭去賭博,這個代價其實是太大了!所以這裡的經文說,「則有割舌之患」。

大家好好考慮考慮:「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是為向前」;學習佛法,應當是心無所住的清淨,不要為了某些自己的貪心,為了財色名食睡去冒險。這是非常可怕的種子,將來如果有一個後果,請問會是如何?肯定煩惱乃至輪回,甚至於墮落,因果的事情就是自做自受,無需去問別人。

外面的警車響了,如果我們也沒偷沒貪,什麼違法犯罪的事都沒有做,那麼怕什麼呢?什麼都不會怕;如果說我們真的做了,那麼有個風吹草動,馬上就會提心弔膽;事實上,為了那份安寧,我們也應該把握住自己的身心,不要被誘惑所困擾:好事壞事,不如無事!應當是心中無愧無悔。


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

佛教經常說隨緣、攀緣這兩個詞,究竟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好好聊一下。

一,什麼是「隨緣」?「隨」就是隨順,一切順其自然,不勉強,不往心裡去,把握機緣但不強求。「緣」就是世間萬物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就是有緣,無可能就是無緣。

隨緣就是我們做一樁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觀意願,沒有名利夾雜,沒有「我想怎麼樣」、「我必須要怎麼樣」這樣的想法。無論做什麼,我們只管盡心盡力,至於結果如何,一切隨緣,內心如如不動,這叫隨緣。隨緣是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是一種處變不驚的風範。

二,什麼是「攀緣」?攀緣是和隨緣相反的一個概念,攀緣就是你做一件事有意願、有目的,或者為名,或者為利,沒事主動去找一些事做,我一定要這樣,我一定要那樣,有分別心,執著心,這就是攀緣。

佛為什麼教我們要隨緣不要攀緣呢?

因為隨緣的心是清凈的,平等的,攀緣的心不清凈,有分別,有執著;隨緣自在,攀緣不自在。隨緣是別人來找我們,攀緣是我們主動去找別人。別人找到我們,需要我們的幫助,那我們就盡心盡力去幫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目的,這叫隨緣。如果我們在隨緣幫助別人當中,有了我們的目的,有名聞利養夾雜在裡面,那隨緣也就變成攀緣了。我們能幫得了別人,那是別人有福報;如果事情沒做好,沒幫到別人,但我們已經盡心盡力,問心無愧,也算功德圓滿。

隨緣的心是清凈的,能夠很順利的就把事情做得很圓滿;攀緣的心是勉強的,不自然的,雖然也能把事情做成,但是做成之後,後面還會有煩惱,有後遺症,心裡得不到清凈。隨緣的心與戒定慧相應;攀緣的心與貪嗔痴相應,攀緣是不如法的,所以佛才教我們一切要隨緣,不要攀緣。

我們經常聽人說「沒有條件、機會,也要主動為自己創造條件、創造機會」,這就是一種攀緣心態,也許也會成功,但後邊肯定還有一大堆煩惱在等著你,讓你心裡不得安寧,這樣的攀緣真的是很累人,但關鍵還是失去了清凈心,阻礙了我們修行的進步。

隨緣和攀緣看的是心,不是事,有的事看起來像隨緣,其實是攀緣;有的事看起來是攀緣,其實是隨緣。比如有時我們讀經後有所感悟,有所心得,就會寫篇文章發表到朋友圈與大家分享,看起來好像在攀緣,但是不管別人讚嘆還是毀謗,我們都不會計較,都會保持一顆清凈心,這就是隨緣了。有的人看起來是隨緣,但心裡卻打著小九九,是有分別、有執著的隨緣,甚至是為不努力、不進取找藉口的隨緣,這其實已經不是隨緣了。

古人說「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隨緣是一種智慧的人生態度,隨緣不是明哲保身,不是消極懈怠,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分內的事情,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做好;分外的事情我們最好不要去攀緣;事來了我們不怕事,不躲事,這叫隨緣,沒事了,我們也不會主動去找事做。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自在,我們的心才會永遠保持清凈,我們的修行才會有所進步。


龐藴居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共說無生話(龐蘊居士)

大唐元和年間(八○六~八二○年),襄州有位名叫龐蘊的居士,是佛教史上的有名人物,有《龐居士語錄》流傳至今。龐居士字道玄,生於儒家書香門第,卻自小感受世事塵勞,因而立志求真見性,修行禪法。他曾以俗家弟子身分,先後參訪著名禪師石頭希遷、馬祖道一,在希遷門下有所悟解,在馬祖門下終於頓悟,遂成了馬祖的門徒,在馬祖門下呆了兩年有餘。  

龐居士並不是出家和尚,只是居士,他娶了妻,也生了子,有一兒一女。在居士的影響下,妻子兒女們也都成了佛教的信奉者,對禪法的見地絲毫不比龐居士差。居士參訪馬祖道一時曾作了一首頌說:「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圓頭,共說無生話。」這話後來還真成了龐居士一家生活的寫照。居士的兒子名叫龐大,長大之後只知躬耕隴畝,從來想不到要娶個媳婦;居士的女兒名叫靈照,聰明機伶,每日編賣竹筐,補貼生活之用,也從來想不到要嫁個如意郎君。真成了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一家四口過著詩一般的田園生活。 

一家人中,女兒靈照的悟性較高,對禪法的理會也很深刻,並且能把活潑生動的禪體現到日常生活之中。有一次,居士間靈照道:「古人之道明明白白,百草的根莖也明明白白,如何理解佛祖之意呢?」靈照說:「老大不小的人了,怎麼還問出這種話來!」居士問:「你這是什麼意思?」靈照回答:「百草根莖是明明白白的,佛祖之意也是明明白白的,用得著誰說嗎?」另有一次,居士走過一橋時被絆了一下,倒在地上。靈照一看,急忙走過來爬到居士身邊。居士問:「你這是幹什麼?」靈照回答:「見父親摔倒,我特意來扶你。」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似乎只是倏忽之間,龐居士已成了一位百頭老翁,步履蹦珊,彎腰隆背,大限之日即將臨近。龐居士不想把死的權力交給自然,他要自已把握自己的命運,想學名僧大德那樣自己選擇入滅的時機,來個端坐而逝。他把入減的時間定在某天的正午,讓女兒靈照到室外觀察,自己則早早端坐於蒲團之上,等著女兒報告正午時刻的到來。天將正午,靈照入室對居士說:「天已正午,但有日蝕。」居士聽說有日蝕,一時興起,出去觀看。原來上了女兒的大當,根本沒有日蝕。居士急忙返回室內,只見靈照己端坐在蒲團之上,合掌入滅了。居士大笑,說:「我的女兒真夠敏利。」於是決定推後七日入滅。

州牧於(由+頁)聽到居士要入滅的消息,急忙趕來問候,想要勸阻。居士說:「我但願空諸所有,不想實諸所無。人生世間,不過如水月空花、泡沫幻影,沒什麼可留戀的。我死後,請將我焚化棄撒於江湖之中。」言罷,枕著於(由+頁)●的大腿死了。

龐居士去世,兒子龐大正在田間勞作,龐婆婆急忙趕到田間對兒子說:「你爹死了。」龐大一聽,哈哈大笑,掛著鋤頭也死去了。

龐婆婆連喪三位親人,一點也不悲傷,只說道:「你這小子更愚蠢了。」燒化了兒子之後,龐婆婆向每一位鄉親告別,然後隱居起來,不知所終。  

死亡是大自然賦與人的最終命運,人無論貴賤,最終都會與死神為伴,與死亡共舞。長期以來,人類一直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最大限制,一直在尋求克服死亡障礙的辦法。從中國古老的道教,到西方現代的哲學,死與生的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中心,一直困擾著無數勤於思考;勇於關注人類未來命運的睿智之士。然而,死亡是人類的最終命運,無論人們作出多大努力,終究難逃死神的一擊。面對死亡,人們只好悲天嘆命,徒喚奈何,由此產生了痛苦、抑鬱、迷茫和恐懼,被迫在瑟瑟發抖中迎接死神的到來。這影響了人類生活的快樂,使人一生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中。

佛教反對這種對待生死的態度,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個必要環節,看作極其自然的事。因而,他們面對死亡,以自然之心待之。活著的時候便快樂地活著,死的時候則快樂地死亡,其精神已超越了生死的限制,成了成功地把握自身命運的人。上面的故事便是佛教對待生死態度的反映,實際上,它是要教導人們:以快樂的態度對待生死,過一種愉快的生活,莫要被死亡的恐懼打亂生活的節奏。龐居士一家的生活作風當時便得到人們的讚賞,被人們看作是維摩詰大士的化身。 


 一家人生死自在

佛菩薩的示現,在中國歷代典籍裡記載不少,無論是應化出家,或是在家居士身分,或是宰官身分,都為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唐朝的龐蘊居士是一位大富長者,一家人修行證果,這是在家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他學佛「見理智成」,即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他把家裡的財物裝在一條船上,船划到長江中心,把船打破,沉到江心,統統都不要了。他這個舉動,實在是留一句話給後人。當時人問他:「龐先生,你這些財物雖然不要了,何以不拿去救濟貧苦?」他說:「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幾個人懂得無事?他以後的生活怎麼辦?每天編草鞋,賣幾文錢,沒有絲毫牽掛、累贅,得大自在。所以,有錢是累贅,還要想著錢怎麼用,這多麻煩、多操心!他教我們這一套,特別提醒我們。

身心沒有一絲毫負擔,生死自在。他想走了也不說出來,跟他女兒講:「妳去看看現在是什麼時辰?」那個時沒有鐘錶,所以要看太陽估計是什麼時辰。他的女兒知道父親想往生了,就在外面張望了一下,回來告訴他:「還早!」而女兒自己在外面站著往生了。龐居士看到說:「這個丫頭害我要晚幾天走,還要給妳料理後事。」所以,女兒聰明,知道父親要走了,她就先走。這為我們說明,放下之後果報如是,得大自在,這樣的人是真正信佛,完全回歸到自然,完全回歸到自性。這些當然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再來的,不用言教,為我們表演一家人生死自在,說去就去,一點罣礙都沒有。

(節錄自《華嚴經》12-17-0322、0807)


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佛說法是應機說法,你是什麼樣的程度,就給你說什麼法門。你是下下根人,眼光短淺,你沒有想要脫離輪回,佛就教給你「斷惡修善」,防止你墮三途惡道。你是中上根性,佛一定勸導你把世緣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佛的大慈大悲!

我們世間人心地不清淨,什麼樣的慈悲願力都是假的;大慈大悲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圓滿成就,禪宗龐居士一家,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唐朝時候,龐蘊居士非常富有,他學佛之後,把他家裡所有金銀財寶裝上一條船,船劃到江中心,砸個洞,船沉下去了。他搞這一套,實在講,就是教世人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他留這一句話給後人。我們是凡夫,會受外面境界誘惑,那就記住,最好持戒。戒律是什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要時刻保持你的清淨心!清淨才會平等,這個要知道,這不是消極。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李炳南老居士說得好:「社會上好人太多了!」好人多不是好事嗎?老居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好人好事」,然後把那個「好事」畫一個圈,表示那是破音字。好人是什麼?「好事」,喜歡多事。每個人都「好事」,都搶著做好事,麻煩大了!

真正的好事,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心地清淨、平等、慈悲,你做的事,樣樣都是好事,那才是真正的好事!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做的好事,不是真正的好事。


净空法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慈悲心使然不能袖手旁觀,如何處理這矛盾?

問:這位是汕頭張居士問的,他有兩個問題。學佛人念佛求生淨土,為了心清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慈悲心使然,對身邊人的苦難不能視而不見,袖手旁觀,請問如何處理這種矛盾?

答:這個裡頭沒有矛盾,是你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矛盾。

佛教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修清淨心,你心裡頭不能有事,外面這些事情有沒有?有,如果外面這些事情都要放下,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到這個世間來示現,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不多事嗎?你看看大乘教裡頭佛怎麼說的?佛說他這一生從來沒有講過一句經,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字,那是什麼?人家心地清淨,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才真正叫高明,這個真正叫放下。

所以放下,諸位要記住,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把事都放下。事都放下,佛菩薩來這幹什麼,他不叫多事!這個我們要懂得,絕對沒有矛盾。

如果你心裡放不下,就麻煩大了,你的心就不清淨;清淨心絕對不礙繁雜的事修,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心才真正清淨。


淨空法師:助人隨緣而不攀緣

這個世界眾生很苦很難,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他要有緣分,有緣去做,沒有緣不要去攀緣,攀緣很辛苦。

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機緣,機會,有這個機會就應該要去做,沒有這個機會別去找,找不到。

我學佛,章嘉大師教我隨緣而不攀緣,好,一切都是由機緣順理成章的,這個好,事情能做得圓滿,自己很輕鬆、很自在。如果自己要攀緣,一定要怎樣怎樣,那很辛苦,那我們的念頭就遠離了阿彌陀佛。我們今天要貼近阿彌陀佛,決定不能遠離,這是大事因緣,無過於此,這是一定要掌握住的,這樣殊勝的緣分。

我們沒有得到這部經,沒有得到黃念祖的批註,我們確實,過去《無量壽經》我講過十遍,現在想想有沒有講清楚?沒有。別人聽了很歡喜,你看我不會再聽,我講完的東西叫我去聽這個光盤,我不聽,我聽了很難過。經愈講愈清楚,愈講愈明白,這自己清楚、自己明白了,信心天天增長,願心天天增上,跟極樂世界一天比一天近,這個對了。

我常勸人一定要聽經,原因是什麼?我自己深受利益。我講給我自己聽,自己才真正得到受用。講經勸別人,別人得利益頂多三分,自己得利益至少是七、八分,這是過去李老師常講的。所以只有《華嚴經》裡面有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現在極樂世界也是事事無礙,也是不可思議境界,跟《華嚴》沒有兩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一三六集)2012/1/13 檔名:02-037-0136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

惠能大師證得究竟的果位,但是他還保持著他的身分,是個居士,二十四歲,到獵人隊裡面去,替獵人打工,為獵人服務,在獵人隊裡住了十五年才出來,遇到印宗法師。他在什麼時候出來、會去找哪個人他都知道,找錯人也不行,時間不對也不行,所謂時節因緣。這些事情,我們中國人來講命中注定,決定錯不了的。佛發大菩提心要來救世也不能夠不遵守這個例子,也要遵守。時候到了,果德真正現前。

特別是惠能大師的表演,讓我們深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一切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可能路愈走愈長,你障礙愈來愈多,所有一切障礙平平安安的承受,自然就沒有,業障就消掉了。不跟一切人對立,也不必去攀緣一切人。他來找我可以,我們找人難,求人難。所以佛祖、老師都教給我們,一生隨緣不攀緣。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三六集)2013/3/27 檔名:02-040-0236


淨空法師:希求與不希求,隨緣與攀緣!

摘自淨空老和尚講《無量壽經》 編號:02-12-41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錯誤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這個很痛苦。那我不希求了;不希求也錯了,你還是在執著,你執著個不希求,也錯了,要隨緣。希求是攀緣,不希求也是攀緣。不希求是將所有緣拒絕掉了,也是錯誤。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一切隨緣,這個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學習時要格外謹慎。對於佛在經典的教訓,要善解,要細心去領會,不能把意思解錯了;意思解錯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然會做錯,會造成障礙。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錯,你的智慧增長,在一切境緣之中;這個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事環境當中、一切物質條件當中,都不執著,都能得清淨平等,能夠自利利他,這個功德就殊勝了。

所以順逆境界都要去。順境裡面,考驗自己動不動心;動心則貪心。貪愛之心有沒有?如果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惡境裡面,看看自己有沒有討厭的心;如果這個厭惡的心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問人,當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語、態度能看得出來。功夫得力是心清淨,無論在哪個環境裡面,環境障礙不了他,這是功夫得力。所謂"八風吹不動",你贊歎他,他也不會生喜歡;你毀謗他,他也不生煩惱,這是功夫得力。所以功夫不得力的,環境一現前,馬上就被境界轉,順心的就貪戀,不順心的立刻就厭惡,這是功夫不得力。這是教給我們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學佛之人,在這個世間有願無求。我願生淨土,我有強烈的願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求趕快去,這個不行。為什麼?求是貪心,不是清淨心。願是真心,真心裡面發的是願。妄心裡面是求,求是屬於識心,就是第六意識心,也是感情的;願是理智的。


大安法師:「隨緣不攀緣」和「積極爭取」的區別

問:我們在社會工作學習中,應該如何區分「隨緣不攀緣」和「積極爭取」的區別?請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首先,我們在生活當中要相信因果。相信什麼因果呢?我們今生的命運的好壞,窮亨壽夭,是來自於我們宿世的因來決定的,是Karma這種業,我們善業就能夠好運,惡業就是壞運。

明白這個情況,那麼如果命中有的,你就是不想要,都是不可能的;命中沒有的,你就打破頭你也求不到。這就是命中沒有的,求之不可得;命中有的,卻之不可免,你就不想要都不可免。

你首先要深信這麼一個道理,你心裡就能夠比較自如,比較開心,知道這個,他才有隨緣的一個心理位置。他為什麼會攀緣?他有非分之想。如果命中沒有,你攀緣到的東西,往往可能還不是福報,還可能是災禍。

我剛剛看了一個文摘,說有兩夫妻,本來這兩夫妻開個小店,還是生活得不錯的。但是這個男的就喜歡,就有一個夢想,就是想一夜暴富,想發大財,想發大財呢他就買彩票,真的就有張彩票中了94萬。他這張彩票是一個月去兌獎的。他有小家庭,實際上他還找了一個情人,他就把這個事情跟他的情婦說。

情人就琢磨說這個事情你先保密,不能跟你的妻子說,你先跟你的妻子先離婚,然後就我們倆結婚。他就搞得真的跟他妻子離婚了,他妻子對他很好,但他還是跟他妻子離婚了,跟他的情婦結婚。

他情婦有一天就帶著他散步,到了一個很偏僻的地方,在所謂卿卿我我的時候,那個情婦用一塊石頭砸向他的腦袋,要把他砸死,這個情婦就把他的彩票卷跑了。實際上他又沒死,就報警。報警後他就成了一個植物人,癱瘓了,不過到醫院倒是搶救過來了。搶救過來再就找他那個情婦,找不到,逃跑了。所以那一次的頭等獎就是過期了,作廢。在他沒有管的情況下,他那個原來離婚的妻子還對他挺好,就來照顧他,最後慢慢就好起來,然後兩個人又談復婚的問題。

你看這麼一個眾生相,實際上它也反映了一個什麼呢?他想攀緣,想一夜暴富,實際上他把命都要差點玩完了。這個金字旁邊兩把戈呀,你有錢就有生命危險啊!他真的就差點把小命都完了。也許他命中可能就有這一難,還沒到死的時候,盡管這樣,他也慢慢好起來了。

所以我們對這個世間,這個無常的世間,有錢沒錢、錢多錢少、命運的好壞,一定要有這種因果的觀念。有因果的觀念,我就隨緣。隨緣是什麼?隨緣不是消極,隨緣就是順著我們的本分去做,素位而行。

我是富貴的時候就過富貴人的生活,把富貴人的生活做好,來幫助別人。我是貧窮的時候,我就過貧窮人的生活,我就節衣縮食,我也過好我貧窮的生活,這就隨緣嘛。

你不要貧窮的時候,你還要追求富貴,這都是非分之想。現在很多人慾望很高,就是非分之想太厲害了,所以就導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這種意外的災禍。所以你隨緣,還是盡你的本分,做好你的本職工作,把你的各方面做好。

你命中有的,或者你命中還欠缺點什麼,實際上你這種心態,還反而會更好,是這樣隨緣。

隨緣裡面有積極進取,隨緣裡面不是偷懶,隨緣就是你對於事情的結果不要執著,坦然一點,以出世的心境從事入世的事業,就能把「隨緣而不攀緣」以及「積極進取」融合起來,它絕對不是矛盾、衝突的,它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善業,要在菩提心的引導下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用攀緣心念佛拜佛,竟成了阿修羅!

 

大家要注意,隨緣是隨善緣,但不可隨惡緣

 

念佛人須知: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是「心念」!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人生有四大多管閒事:扶爛泥,雕朽木,翻咸魚,燙死豬

 

強行渡人損耗自身,隨緣助人才是正道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