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心修行,不可做的事情:不能,絕對不能做
發慈悲心,菩提心修行大乘甚深上法,即初發心菩薩。有緣接觸親近明師,有緣聽聞妙法。初發心有些錯誤會導致失去善根、落三惡道、遠離了善趣、喪失大乘境界。那麼,初發心不可觸犯哪些錯誤?
初發心智慧淺薄,未圓融。不可在功德、智慧淺薄之人前讀誦解說大乘佛法。聽到的人會心生恐懼,對修行產生懷疑心、退卻心,對聲聞小乘失去信心志向。這就是初發心菩薩的錯誤,由於他不信會導致自己生煩惱,以前所積善根全失去。遠離了善道,大乘境界盡損,破壞了菩提心。所以要知道眾生根性以及他的想法,所能接收到次第,漸次修行。
講說佛法,要根據根性需要給予。需要福德,就講單一修行五戒十善,具足福德,得富貴果報、人天果報。想修聲聞辟支佛的就講十二因緣法,幫助他深入了解義理。有大乘志向的,講大乘經文妙法。最後因緣善根成熟都會趨向大乘的。
佛性
初發心菩薩不能說;某某不能修行大乘佛法,要先修聲聞,了脫生死。不能說;某某不能修六波羅蜜,先修辟支佛,了脫生死,證得涅槃。對有大乘趨向的人不可說小乘修法,使其遠離大乘,修行路上又多了一道障礙。
持戒修行功德無量。不可勸說持戒修行的人放棄持戒,修行大乘經典,發大悲心菩提心。這樣造了極重的口業,遠離善道。要知道以戒為師,戒律是大乘佛法一部分。
不要以為是宣揚大乘佛法去阻礙學人學習其他佛法,或者說什麼經文不好,開示不好。什麼經不能開悟見性,什麼經魔障多。這樣說的話是大乘根本重罪。
佛像思維
如果初發心菩薩欺詐妄語兩舌,希求名聞利養恭敬。為此而稱讚大乘經典,並為其解說。對他人說:我是善解大乘者。為了貪慾利養的緣故,見到其他解說大乘經典的人得到供養,則憎恨輕慢,貢高自大。虛詐妄語說得到高人一等的大法。這樣的行為遠離安隱之處。是大乘重罪。
有些學者說大乘佛法已全部理解,已經證悟,明心見性,自己修的是真正大乘,夸自己法高一等,犯的罪也是一等一的罪。要知道三藏十二部都讀不完,不用說理解了。
深意
這裡說的是初發心菩薩種種過患,初發心是驅入大乘,讀了大乘經典,有一些解悟,不可和初地、二地、三地.....至八地菩薩相比較。初發心菩薩功高我慢,貪求名聞利養,賣弄佛法,喪失善道。要自己先持戒修行修證。真正得道也不會有這些行為。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願大力地藏王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功德回向法界眾生。
修行第一關,就是看我們放不放得下
淨慧法師
在佛陀時代,佛陀與一位外道之間有過這樣一段公案。有一位外道兩手拿著鮮花來見佛,佛就說:「你放下」。這位外道就把一隻手的花放下了。佛陀繼續說:「你放下。」這位外道就把另一隻手上的花也放下了。佛陀繼續說:「你放下。」
這時候,外道感到很茫然:「我兩手裡的花都放下了,還放下個什麼呢?」就這樣他反問佛陀。佛陀繼續說:「你放下。」就在佛陀再一次強調放下的時候,這位外道突然獲得了覺悟。
這個公案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說,我們要學道,要開悟,不僅要把外在的東西放下,最主要的是要把我們內心的各種惡知惡見統統放下,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契入佛法的可能,才有開悟的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當中,這些環境是我們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我們就無法生存。我們的修行,我們的學習都依賴一定的條件,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對於所有這些條件,我們既要利用它,卻又不可執著它。這種不可執著、不可死死抓住不放,就叫做放下。
我們在一定的思想理念的指導下,依據既有的條件,合理合法地適度地利用各種有利的生存環境,這是一種順於因果、合乎因緣的生活需要。否則,離開了客觀條件,超過了一定的度,只強調主觀需要,那麼這就是不順因果、不合因緣了。
不適度、不合因緣、不順因果的生活,就是一種迷惑的生活,就是一種貪執的生活,它不是修行人所需要的那種清淨的生活。所以,修行第一關,就是看我們放不放得下。
我們現在是在打禪七,我想,不管是柏林寺的,還是外來的,我們只要進入這個禪堂,那麼,應該說一切形式上的東西都已經放下了。因為你不放下,就進不了這個禪堂。家事放下了,工作放下了,作為在家居士來說,妻兒放下了,父母也留在家裡,隻身來到柏林寺,過三個禮拜的清淨生活,這從形式上來講是放下了。
這種放下雖然是形式,卻仍需要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礎。沒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礎,這種形式上的放下,也是不可能的。是以什麼思想做基礎呢?就是我們求道的心,為法的心,求悟的心。
但同時我要告訴各位,僅僅放下這些外在的東西,那還遠遠不夠。我們每一位都可以檢查一下:一坐下來,你想的是什麼?真正能夠提得起功夫的人很少,絕大多數人都提不起正念,靜不下心來,識浪滔天,業風卷地。心中如同開水一般,翻滾起伏,喧囂動盪,想東想西的。想什麼呢?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
或者說,我原來是學什麼法門的,到這裡來卻參什麼無字!原來的功夫放不下。或者說,我是練氣功的,到佛門裡來,原是想借這個環境來提高自己的氣功層次,結果這裡講的與自己練的不是一碼事。放不下!或者雖然人來了,但家裡的種種事務卻還在心裡纏綿不已。放不下!
總而言之,一切的一切,形式上放下了,內心深處卻依然放不下。放不下,說明我們的心裡頭還是滿滿的,還不能空,還不能清淨。不能空,就沒法再裝其它的東西。
所以說,放下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把我們昨天的東西,把我們前一念的東西,一起都空掉,連空都空掉,連放下都放下,能夠這樣,我想,要契入佛法,要契入悟境,就不難做到了。
把別人的不好拿來煩惱,那是自己的愚癡
廣欽老和尚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是要順別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固執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不平,起了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來,心裡安然無事,這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師父不在時,遇事境緣,要記得師父曾說過的,要忍!要忍!心安無事,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
別人不好是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人,比較不能成長,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煉成大人的氣魄。
就像溺在母猴懷裡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罣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智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業障、開啟智慧。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是智慧。
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這樣去做,到那裡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見生歡喜,也可感化人。
修忍辱波羅密——不是說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我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