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空法師:為了眾生而妄語是開戒,為了自己妄語是破戒

問:第七個問題,五戒十善都有開遮持犯,請問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中,是不是也曾有為利益眾生而打妄語的情形?

答:沒有打妄語,利益眾生打妄語那叫開戒,不叫破戒,這個要知道,你要說這是破戒,那佛破戒了,沒這個道理。

佛經上有例子,確實是佛菩薩,有獵人追一隻獵物,走到三岔路口不知道牠跑到哪個方向去了,正好遇到釋迦牟尼佛,他就問釋迦牟尼佛,我剛才追一隻獵物你看到沒有?佛說看到了,沒有打妄語。跑到哪裡去了?明明向這個方向,佛說在那邊,牠跑那邊去了,這叫開緣。

你要是說老實話兩面都受罪,打獵的人造殺生罪,這個動物被人殺害,你沒有慈悲心,所以這不叫做破戒,不叫妄語,不叫破戒,這叫兩面都救了,不但救了這個小動物,也救了這個獵人少殺一次生。殺生將來都要還債的,所以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個我們要懂得,這叫開遮持犯。

應該開的你不開,犯戒,不能開的你要開,你也犯戒,所以要看當時的狀況,有開、有遮、有持、有犯,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這是受戒的時候傳戒師父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

摘錄自: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三十七)(共一集)2006/6/16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24-0001


淨空法師:【方便出下流】為自己方便妄語,將來就往三惡道走了

『顯示修習菩提道』,「顯」是做出來,是把自己的修學,要用研經來說,經典裡面所講的義理,所說的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叫顯示;「修」是修正錯誤,凡是與菩提道相違背的,我們把它修正過來。

「菩提道」在此地,就是指三學六度。我們不指示出來,這菩提道就感覺太玄太妙了,到底是什麼?淺而言之,是五戒十善,這是菩提道的開端,菩提道要從這個地方走。 換句話說,五戒十善要是不能夠真正做到,菩提道就沒有了。所以章嘉大師常常給我提示「戒律重要」,它是第一步,是起步。沒有第一步,哪來第二步?第一步又從哪裡做起?從真誠不妄語做起。不自欺,不欺人,要真正做到。

可是今天這個社會,一般人學佛,你要跟他講不妄語,不行!做不到,現在不妄語就不能活,做生意不打妄語怎麼能賺錢?跟政府往來,不打妄語怎麼能少繳稅?想盡方法找法律的漏洞,少繳一點稅,多賺一點錢,這個學佛就難了。 也有人有所謂方便妄語,話說得很好聽,佛家有句話「方便出下流」,方便妄語怎麼樣?將來就是餓鬼、地獄、畜生三惡道,往下面走了。

那我們看到,佛菩薩有沒有妄語?也有。佛菩薩何以打妄語?他那不叫破戒,它叫開緣,救度眾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獵人追他的獵物,追一隻兔子,這個修道的人明明看到兔子從這裡跑掉,獵人問他:你剛才有沒有看到兔子?看到了。跑到哪裡去?那邊去了。救牠一條命,兩面都得救。兔子命救了,那個獵人也不讓他殺生,兩邊都救了。這個時候可以妄語,妄語是兩邊都救了,這是智慧,這是慈悲,這叫開緣,這不叫犯戒。這種情況之下可以,不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不可以。

所以持戒,憑感情持戒,不行!那是小福報,人天都不見得能得到,三界有漏的小福報。持戒要智慧,對人對事對物千變萬化,通權達變。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感情持戒,戒律是死的;智慧持戒,戒律是活的。目的是幫助你得定,目的是幫助你破除分別執著,那就有功德。

諸位要知道,定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決定不能得定,佛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律,條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你一定要懂,你不懂你怎麼持戒?在什麼狀況之下開戒,開戒是持戒;在什麼狀況之下遮戒,遮是決定不開,那是持戒;該開的時候不開是犯戒,該遮的時候不遮也犯戒。 道人遇到獵人追逐獵物,你老老實實告訴他,那個兔子往那裡跑去了,馬上捉到把牠殺掉,你那個叫持戒?你是幫助人殺生,那個兔子命被你送掉,獵人造的殺業你也幫他一把,這是沒有智慧。 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然後對於佛的教誡我們才五體投地,真正佩服。才知道佛法之殊勝,佛法之微妙,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行持,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之處顯示修習菩提道。

本文節錄自【華嚴經】第191集


劉素雲:什麼是妄語?什麼是方便語?

這裡,我想重點說說“戒”和“精進”兩個問題。

先來說說“戒”。

什麼是戒?簡單通俗點說,戒就是規矩,守戒就是守規矩。

我們佛門的根本戒是五戒。很多同修受五戒多年了,有的到現在還不知道五戒的具體內容。大家想一想,連五戒的具體內容都不知道,何談守五戒?

還有一種受五戒的人,五戒的內容他知道,而且是背得滾瓜爛熟,就是做不到。就拿不打妄語來說吧,我們有多少同修做到了不打妄語?嚴重者,妄語是隨口便來,還美其名曰這是方便語。

針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和有的同修探討過,什麼是妄語?什麼是方便語?二者有何區別?打妄語有什麼害處?我就把我們探討的結果跟同修們說一說,供大家參考。

妄語是什麼呢?

妄語就是用不淨之心、染污之心來說不實之語,欺诳眾生,這是妄語。若是用清淨心、慈悲心、智慧心來幫助救度眾生,暫時用不實語來勸導眾生,則是方便語,沒有妄語罪。

給同修們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佛的兒子羅睺羅年齡很小,還很幼稚,不知道要謹慎口業。

當有人來問他:“世尊在嗎?”

他就騙人說:“不在。”

若世尊不在時,有人問羅睺羅說:“世尊在嗎?”

他就騙人說:“在。”

有人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佛。

佛就對羅睺羅說:“你去拿澡盆來給我洗一下腳。”這個羅睺羅給佛洗完了腳。

佛對羅睺羅說:“你把這個盆顛倒,倒過來。”羅睺羅就按照佛的說法,就把這個盆倒過來,那就是扣著呗。

佛說:“你給這個澡盆往裡注水。”羅睺羅就給這個澡盆注水。大家想想是個什麼結果?

注完以後,佛問他:“水注到澡盆裡了嗎?”

羅睺羅回答說:“沒有注入。”

佛就告訴羅睺羅:“那些無慚愧之人打妄語,就是把自己的心顛倒了,佛的道法也無法進入此人的心田,這個道理就如同水無法注入這個顛倒的澡盆裡一樣。”

這是第一個故事。沒聽懂,仔細再琢磨。

第二個故事

國中有一個大長者,資財無數,眷屬很多。他年齡大了,住的房子也有點朽壞了。他的兒子們是智愚不一,有的很聰明,有的很愚癡。這些孩子們就在房間裡嬉戲玩鬧,他們不知道這個房子壞了,已經很危險了。

有一天這房子忽然失火了,延及到四周。可長者的兒子們還在房間裡玩,不知道往外跑。長者知道只有一個門可以逃離火宅,他就招呼兒子們趕快逃離。可是兒子們不理睬他,繼續玩耍。

這個長者知道兒子們的弱點,於是就哄他們說,你們最喜歡的玩具,羊車、鹿車、牛車都在門外,你們趕緊去拿。兒子們聽說門外有玩具,就紛紛地奪門而出,去拿這個玩具。出去以後一看,也沒有羊車,也沒有鹿車,也沒有牛車。父親告訴他們說,那種車不好,大白牛車最好,於是這個長者就給每個兒子一乘大白牛車。兒子們從來沒有見到這麼好的車,喜出望外。

佛問捨利弗,長者先說有三寶,就指那羊車、鹿車和牛車,後又說這三寶不好,而給孩子們大白牛車,這是不是犯妄語?捨利弗回答說,不也,世尊。長者的方便語,哄兒子們逃出了火宅,使他們得免於難。就是什麼都不給他們,這都不是妄語,況且還給了他們比羊車、鹿車、牛車更好的大白牛車呢。

第三個故事

有一個嬰兒啼哭不止,他的父母就拿了一片楊樹的葉,黃的楊樹葉,對這個嬰兒說,不要哭不要哭,我給你黃金。嬰兒見到黃金就不哭了。這楊樹葉不是黃金啊。

上面三個故事講完了,大家琢磨琢磨,上面的第二個故事、第三個故事,我們能說長者和父母在打妄語嗎?當然不是。這就是基於清淨、慈悲和智慧的方便語。我們判定一種不實語是妄語還是方便語,就看這種不實語是基於貪、瞋、癡這種不淨心、染污心,還是基於用清淨心、慈悲心、智慧心來善巧方便地幫助、救度眾生。這是兩個分水嶺,截然不同。

什麼叫妄語?什麼叫方便語?我們可以從這裡看,這種不實語是否是短暫的方便語,短暫的方便善巧最終會揭示真相,這個就不能叫妄語。

打妄語真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如果哪個人特別能撒謊,隨口就撒謊,時間長了,他說真話,可能也沒人相信了。這是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

《大智度論》裡記錄了佛所說的“妄語十罪”。

如果你經常打妄語,你就造作了十種罪業。哪十種呢?我給大家說說,你對照對照。

一者:“口氣臭”。可能我們有同修有這種經歷,就是周圍的人有的人一說話,嘴裡冒出來的那個氣是臭的。

第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善神離你遠遠的,不會靠近你。誰得便呢?非人得便。妖魔鬼怪,他們就得便了。

第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就是我剛才說的經常撒謊打妄語,你偶爾地說真話了,別人也不信了。

第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就是人家不願意和你接觸,人家說什麼也不願意讓你摻和。

第五:“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好打妄語的人經常被人誹謗,就是你這個聲名很臭。

第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就是不被人尊敬的意思。

第七:“常多憂愁”。

第八:“種誹謗業因緣”。

第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

第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好幾條,都沾這個誹謗的邊。特別是第九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

這個打妄語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啊,你最後要上地獄的。

如果過去不知道,今天聽我講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千萬不要打妄語。說話一定要說真話,實事求是,不能騙人。

-無量壽經 第十四集


在不得已時打方便妄語,是否犯戒?

問:受不妄語戒,在不得已時打方便妄語,是否犯戒?譬如這次來新加坡拜師參學,不敢和家人直說,為怕受阻礙,只好講去旅遊。

答:你是來旅遊的,沒有打妄語,旅遊順便來聽經,這是可以的,這種妄語不害人。佛禁止妄語,這個妄語是害人,對別人有害,欺騙別人,使別人受到傷害,受到損害,這是有罪過。如果這個妄語讓別人得好處、得利益,這個妄語是有功德的,沒有損害,不是罪,那是功德。所以這裡面就有「開遮持犯」,這是開緣,不是破戒,不是犯戒。

註 : 「開遮持犯」解釋

不懂得開遮持犯,你沒有辦法持戒

在佛門裡面,有病的時候,因為中醫很多地方用酒做藥引子,這個可以用,這是治病的,或者是保健的,都可以用。七十歲以上身體衰了,血液循環緩慢,酒能夠幫助加強血液循環,所以七十歲以上的開緣,在吃飯的時候可以喝一杯酒。我們那時候年輕不知道,看到五戒裡殺盜淫妄酒,可是在寺廟裡看到老和尚吃飯的時候放個小杯子,沒有人在的時候去聞聞看,是酒,怎麼老和尚每餐吃飯的時候喝一杯酒?我們也不敢問。以後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我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我看到某個老和尚每餐飯他都有杯酒。李老師說那是開緣,他七、八十歲了,需要幫助血液循環,這個可以。才知道戒律裡有『開遮持犯』,那個開緣一定要懂得,該開不開也是犯戒,該持不持也犯戒。持是什麼?不准你開的,你一定要遵守的。不懂得『開遮持犯』,你沒有辦法持戒。所以戒律是活潑的,活活潑潑,一點都不呆板。

我有一次在北京,那個時候我常到美國去,遇到美國一個華僑,跟我同姓,徐先生。他在旅館裡辦喜事,剛好我也住在那個旅館,下樓梯的時候碰到了,他說他兒子娶媳婦,請程思遠做證婚人,他臨時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做個證婚人。媳婦是日本人,所以來的賓客都是日本政界的、商界的,政府官員很多都參加。程思遠那時候是政協副主席,給他們做證婚,也把我拖去證婚,兩個證婚人。證婚人可以說話,要致詞十分鐘。我說好,我去,趁這個機會把佛法給大家介紹一下。程思遠的女兒是電影明星林黛,他是林黛的爸爸,林黛長得很像她爸爸。所以我就給大家講了十分鐘,大家聽得很歡喜,這是機會教育。臨時拉的,也沒有給我做素菜,把我拉上桌,我也陪大家喝一杯酒。旁邊有一位叫廖承志,廖仲愷的兒子,他們大概都是部長階級的,跟我坐在一起:出家人可以喝酒?我說可以。那這個我們也都可以學,他馬上就不一樣了。我只盛一杯,你不要給我添。所以大家歡歡喜喜。我吃肉邊菜。他說學佛這麼自在,這麼瀟灑!我說是!他說那這不難。他們以為很難,以為戒律是吃人的禮教。我說活活潑潑,給他講『開遮持犯』。臨時遇到的這種場合。所以皆大歡喜。

念念幫助眾生,幫助他們認識佛法,幫助他們了解佛法,幫助他歡喜佛法,然後再幫助他們學習佛法,這就對了。你說我犯戒墮地獄,我願意墮地獄,我要救這些人,我要成就這些人,這是菩薩道!這戒決定不能破,破了我要下地獄,我不破戒我會上天堂,這是『自私自利』。

所以這個裡頭中國古人講的情理法面面都顧到,大乘菩薩,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菩薩生活得才快樂、才自在、才幸福。一般人為什麼不敢學佛?看到戒律定得那麼嚴,我要一學佛,我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他怕這個。給他講清楚、講明白,酒決定不能喝醉,喝醉亂性,這就有罪過。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二二集)2011/8/4 檔名:02-039-0522


戒律中的「開遮持犯」知多少?

受戒歌

蕅益大師

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

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

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

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五戒歌

不殺生,大慈仁,物我一體如長春,

蠕動蜎飛佛性等,賢愚貴賤無疏親。

不偷盜,充義奧,正直清廉明節操,

心外無法可當情,菩提性具非他造。

不淫慾,梵行篤,身心皎潔如珠玉,

泰山喬嶽立清風;等閒超出娑婆獄。

不妄語,誠相與,廣長舌相昏塗炬,

矢口千金敵國欽,九界同歸作洲渚。

不飲酒,離群醜,智慧照明師子吼,

衣里圓珠豈更忘,免得親翁再苦口。

五戒表解

01

殺 戒

釋名: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

制意:

一、由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

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

四、傷善緣故。此生結冤,後世不相度故。

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

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

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

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珍貴之財物故。

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

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

次第:

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須戒殺。

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

輕重

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

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為逆罪。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又就:

一、能殺心(痴重、嗔貪次之。)

二、所殺生。

三、所用殺法。

罪報輕重不同。

開遮:開緣有三

一、為救多數之人。

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

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

犯戒果報: 殺生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

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

五、心懷恐怖。

六、惡夢。

七、眾生憎惡。

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

持戒果報:戒殺

一、戒殺即為修無畏施。

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

三、滅斷嗔心,蠲除熱惱。

四、少病、長命。

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

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七、解除怨結,廣結善緣。

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

九、於未來世,富貴自在。

十、受持五戒,若念佛發願,則必往生凈土。(以下四戒例此。)

02

盜 戒

釋名: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類分多種:

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訛賴取。六、抵謾取。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

制意:

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

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制為重。

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因之以致失命。

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

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五戒悉同。)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偷盜故。

次第:

一、就十善業及十惡業,皆先殺次盜。

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

具緣:具六緣成犯

一、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有盜心。 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即為重物)

五、興方便。 六、舉離本處。

輕重: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

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

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開遮:開緣有五

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

二、己有想。

三、糞掃想。(即極賤之物。)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

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隨力所能,罰治

奪取,還所有主,不犯。

犯戒果報:偷盜

一、墮三惡道。

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

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

持戒果報:戒盜

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

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讚嘆。

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

03

淫 戒

釋名:染情逸盪,污穢交遘,名不凈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凈行,是名邪淫。

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

制意:

一、淫慾能系縛眾生,不得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

二、損自德行故,以染污心看女子,越毗尼罪,何況身犯?

三、業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

四、擾亂靜心故。謂慾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

五、入魔網故。經雲淫慾者,是眾魔境界。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淫慾故。

次第:

菩薩利他,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為先,因淫念染污凈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為違背自利故。

具緣:具五緣成犯

一、是眾生。二、是正境。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五、與境合。

輕重:就心、境、數論,罪報輕重不同

甲、就心,貪心罪重,嗔痴次之。

乙、就境,與尊重之人,乃親人犯淫罪重。

丙、就數:一、 暫犯即止。二、 數犯乃斷。三、 數犯數斷。四、 犯而久續。 (前輕後重。)

開遮:開緣有三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凈如佛,可開方便,否則不可。

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若犯手淫,或調戲婦女,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出家僧眾唯遮無開。

犯戒果報:邪淫

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三、得不隨意眷屬。 四、淫慾為因,生死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迴之苦。

持戒果報:戒淫

一、諸根調順,永離喧動。易修禪定,得真實慧。

二、人天尊敬,諸方讚嘆。

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友貞順,純潔無雜。又離於女人所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

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

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

04

妄 語 戒

釋名: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亦攝惡口(罵詈語)、兩舌(離間語)、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

制意:

一、業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

二、誑惑人故。回惑人心,惱害他人。

三、閉善路,開惡端故。欲造惡業,妄語在先。

四、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

五、鬼神棄故。諸天鬼神,捨棄不護。

六、三世諸佛法爾不妄語故。

次第:

前三為身業在先,此為語業在次。然語業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

具緣:具六緣成犯

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起誑心。四、覆實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

輕重: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凈,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開遮:大妄語開緣有三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戲笑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噁心。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解除他人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犯戒果報:妄語

一、墮三惡道。二、多被誹謗。三、為他所誑。 四、言無人受。五、語不明了。六、種不得果。 七、口氣臭惡。

持戒果報:戒妄

一、口常清凈,如優缽羅香。(優缽羅為蓮花之一種,其花奇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

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

四、未來生處,恆聞如意音聲。

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

05

酒 戒

釋名: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酒有二種: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 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

制意:

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

二、破凈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

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興奮散亂。痴迷顛倒故。

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故。

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故。

六、生災禍。引生蹶仆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

七、三世諸佛法爾不飲酒故。

次第:

前四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戒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

具緣:具五緣成犯

一、是酒 二、酒想。 三、有飲心。四、無重病因緣。五、入口咽下。飲則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犯戒罪。

一、自飲犯五戒中酒戒。二、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

輕重:

南山律祖云: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凈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菸,亦應判為不可。

開遮:開緣有二

一、 病時遍以諸藥治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 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菸及食五辛。

犯戒果報:飲酒

一、死墮灌口地獄(釀酒,墮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

二、生於人中,愚痴狂妄,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

持戒果報:戒酒

一、神智清明,恬靜安寧。二、善持四重,不犯眾罪。 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途。

 

達到什麼境界才可以食肉飲酒行婬偷盜-- 「酒肉穿腸過」辨訛

 

喝酒的過患

 

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何謂「三淨肉」跟「五淨肉」? 絕對不能用絲織的棉被!

 

修大乘者絕不能吃“三淨肉”--吃肉的過失

 

有關"在家菩薩戒"問答

 

同修勸受菩薩戒,因生生世世都隨身帶,五戒就不行,對此不解?

 

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菩薩戒重罪失戒的判定!

 

犯五逆十惡罪佛能救,盜十方常住財物佛不能救

 

什麼叫邪淫?邪淫的種類和過患?

 

何謂佛教的五辛?吃五辛的五種過失

 

千年之疑,香菜到底是不是五辛?

 

煙毒之害!很快耗盡福報,墮落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