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想什麼,就真的會感應什麼!

記得一個觀念:要往好的地方想。

淨界法師

禪宗有一個公案,我們把這公案跟這個比較一下:

有一個老和尚,他在房間參禅,老和尚是住在寺廟一個閉關的地方。老和尚在閉關的時候,他中午都會下來吃飯,後來有幾天他都沒下來吃飯。方丈和尚就覺得很奇怪,就派一個侍者去問:您老人家這幾天怎麼都沒下來吃飯?老和尚說:我這段時間功夫相應,天人送供養給我,所以我就不需要下去吃飯。

這方丈和尚他當然是學過教理,他說:這樣子你心中還是有所住,你的心還是住在三界的因緣,你想想看,天人會給你應供,那表示你的心還是跟他感應。修行的老和尚一聽到以後,他馬上覺醒,繼續用功,第二天他就乖乖下來吃飯。後來方丈和尚說:恭喜你啊!你突破了。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整個月光童子的公案,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的心地法門,我們這一念心是通十法界的,你今天心裡面想什麼,你的心就跟誰感應,你不斷的思惟佛陀,你的心就進入佛陀的功德,就沾染佛陀的氣份,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一天到晚去想一些比較黑暗的東西,你就很容易跟鬼神感應,你看有些人他動不動就被鬼神干擾。其實除了你的業力以外,你的心你要注意,因為你那一念心一動,那就是十法界,往十法界看往哪裡跑。

所以我們的心,要多思惟佛功德,而且我們在人生當中,記得一個觀念,盡量思惟光明面,要往好的地方想。你經常想不好的東西,你經常說你會下地獄,你就很容易跟那個感應道交。

曾經有這麼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在黑暗當中,踩到一只蛤蟆。但是那不是一只蛤蟆,那根本就是一團東西而已,但他認為他踩到了蛤蟆,他老是覺得他會墮三惡道,結果果然觸動他過去的罪業而墮落三惡道。因為你經常思惟黑暗面,你就很容易把過去的業障把它帶動出來。

我們的心,心與佛合,心於道合,我們過去所造的業,這一部份我們沒辦法控制,但是你要經常作光明想,作功德想,你的心境會決定你的處境。這地方要注意,你看月光童子他不斷的思惟水、水、水,結果他的色身相就變成水,跟水相應,然後他不斷的思惟真如,到最後他連水也消失,他就跟真如相應。所以你心中怎麼想,你的生命就往那個方向走,一切唯心造。


相逢就是緣,關鍵在憶念!

上淨下界法師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佛陀把這個感應道交的相互因緣,他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說世間上有兩個人,某甲跟某乙,某甲的內心是經常的憶念某乙,一專為憶--某甲經常的憶念某乙的好處;但是某乙呢,卻已經把某甲給忘掉了。那麼感應道交當然不是單方面,某甲憶念某乙,但是某乙去憶念其它的事情。這兩個人未來因緣會發生什麼情況呢?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即便是相逢,相逢就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方,乃至於彼此能夠見面,也都是視若無睹、當面錯過,因為沒有緣,沒有緣就算你見面也沒有用!為什麼叫沒有緣呢?因為某乙沒有憶念某甲。

這是一種情況,再看第二種情況: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假設某甲跟某乙,二人相憶---就是偶爾的彼此互相憶念,某甲把事情忙完以後,偶爾憶念某乙,某乙也偶爾的憶念某甲,那麼這兩個人產生一個因緣,當然因緣就比較淺,比較淺未來的相逢,可能是一生、兩生,比較少生的相處、相遇。假設是二憶念深---就是經常的憶念,某甲經常的憶念某乙,某乙也經常的憶念某甲,這兩個因緣就深啦!那麼這種情況,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從生至生,這個生是一生,下面那個生是多生;因緣淺的話是一生、兩生,因緣深的話叫多生,他們兩個之間的因緣,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樣,就彼此不會分開而經常相逢。這個地方就說明瞭,人跟人之間的相逢,那是得有緣的啊!

你看:為什麼他會跟你做夫妻、他會跟你做子女,他會跟你做朋友,因為你們兩個過去生,都有彼此在憶念對方。有人問我說:誒,師父啊!你看我會不會出家?我說: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麼?我們也可以測試一下你未來出家的因緣,出家不是絕對的好,但它也是一個因緣。如果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的憶念是--出家很枯燥、很無聊,那你今生不會出家,你來生也不會出家;如果你心中去憶念出家的時候,誒…不錯哦,出家很清淨、享清福。懺公師父說的:世間人享鴻福,出家享清福。鴻福是帶業,雖然有福報,但是很躁動。所以如果你憶念出家法的時候,你是一個美好憶念,你今生即便沒有出家,你來生一定有因緣出家。

其實:你世間的因緣,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心中的想像已經產生一定的力量。就像你做母親的,你最在乎子女什麼?你說,這個子女很會讀書,這個是最重要的嗎?未必吧!一個做母親的、做父親的最在乎的:你這個兒子心中有沒有我的存在,是嘛!你心中沒有我的存在,你結了婚,你心中只是憶念太太。誒!他心中沒有你的存在,你們的因緣就淡了。他再怎麼會讀書、怎麼有用,跟你就沒關係。所以,我們看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最重要就是你心中有沒有我,這個是合乎佛法的緣起論,因為他心中沒有憶念你,你跟他因緣就淡了,即便他名義上是你的兒子,有這個兒子等於沒有這個兒子。

所以我們講:相逢就是有緣,這個因緣的關鍵就是心中的憶念!有些人觀念不正確,他說:為什麼我們應該要往生到彌勒淨土?彌勒淨土在三界比較近,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比較遠。其實你往生跟遠近沒有關係。你心中不憶念,就算它在你隔壁都沒有用,你相不相信?往不往生--是你心理的問題,跟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都沒有關係的。

我們這一念心竪窮三際,橫遍十方,哪有什麼距離?往不往生─跟距離沒有關係,是你自己心理準備好沒有?障礙是來自於你內心;你心中不憶念佛陀,佛陀在你前面都沒有用、住在你隔壁都沒有用,當面錯過!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去救拔某一個人…關鍵就是你心中有沒有佛的存在,你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當一回事,問題在這個地方。


慧淨法師:趙子昂畫馬的故事

宋末元初的時代,有一位文人才子,叫作趙子昂(即趙孟頫),他是一個文學家、博學者,又是一個畫家,他喜歡畫馬,對馬特別鐘情。他畫了好多種馬,之後他要畫一幅一百零八只的馬,好不容易已經畫了一百零七只,最後的一只,這一只馬的形狀是四腳要朝天的形狀。因為馬的種種形狀都已經畫出來了,只剩下四腳朝天的馬還沒畫過。由於他喜歡馬,想畫馬,因此也常跟馬在一起,觀察馬的性情、表情、動作、形狀等等。種種形狀的馬都看過了,可是四腳朝天的馬沒有看過,那怎麼畫呢?他就用心去想象、思維,日也想,夜也想,吃飯也想,做事情也想,乃至睡覺做夢也在想,想得幾乎入神。有一天中午,用過了午餐,他就睡在他的床鋪上想象四腳朝天的馬,也依自己身體的姿勢、手腳的形狀來比擬馬的形狀,不久疲累了,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這個時候他太太正好也想進入房間休息,一開房門一掀蚊帳,赫然發現床鋪上不是他的丈夫趙子昂,而是一只四腳朝天的馬,當下嚇得一聲大叫,立刻倒退,結果碰到門檻暈倒在地。變馬的趙子昂被這一聲驚醒了,看到太太暈倒在地,立即將她喚醒,並問她怎麼會嚇倒在地呢?她的太太就說她要上來休息,可是一看床鋪上不是他,而是一只馬。趙子昂就奇怪了,明明我是睡在床鋪上,怎麼會是馬睡在床鋪上呢?

這時候,他佛緣來了,他請教佛法大德,法師就跟他開示說,所謂“三界唯心所現”,一切萬物都來自於我們眾生共同的業力,我們心想什麼,久而久之形成業力,就會顯現什麼。因為你常想馬,模擬馬的心境以及形狀,到了入神、到了極點,不知不覺身體就變為馬。趙子昂他這一聽領悟了,他想到畫馬、想馬,結果變成了馬,那如果來畫佛菩薩的像,想佛菩薩,豈不將來就成為佛菩薩呢?此後趙子昂就改變畫風,不畫馬了,也不畫其他動物,就專畫佛菩薩的像。這也印證佛經講的“唯識所變,唯心所現”。

《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有緣遇到一位學佛的老人家,當時他跟我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三界唯心所現”。當時我並不曉得這句話的意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還有人類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自己的心所顯現的,這哪有可能?人的心念是很微弱而且是無形的,怎麼能夠成為有形的而且又是那麼的廣大呢?但當時“三界唯心所現”這一句話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後來出家了,了解佛教教理了,才體認到真的是有形廣大的三界,善與惡、好與壞、苦與樂的三界都是由我們這一點微弱之心所顯現的,所謂“一念三千”。

世間上速度最快的是什麼?是電力?是磁波?還是光速?其實不是,是心,心念最快速,心的磁場也最有力。

我們想到哪裡,心就到了那裡,譬如美國雖在地球的另一個邊,可是只要我們想到美國,我們的心就立刻到那裡,甚至有些景象就會出現。不過,雖然想到美國,但並不是身體就到美國,身體還是在台灣這個地方;我們想什麼也不能立刻顯現什麼,還是凡夫這個身體,這個形狀、相貌,那是因為我們被身體束縛住,被我們的業力束縛住。假設我們沒有這個身體,甚至沒有那個業力,我們想到哪裡,立刻就能到哪裡;我們想什麼,就會立刻變現什麼。

譬如人死了之後,中陰身(神識)離開這個身體了,這是所謂“意生身”,是意念、念頭,念識所成就、所生長的身體,這個叫做中陰身。所以中陰身雖沒有實質的身體,但是還是有身,還是有微細的四大,其實就是一個念頭、業力。可是趙子昂他有身體,也不是肉體死亡變成中陰身,也不是斷貪瞋癡超凡入聖的羅漢有神通,他怎麼能夠即身成馬,變為馬呢?那是靠他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功夫,日夜思維馬,到了出神入化,不知不覺時間到了就變成馬,這是靠他的自力。

由這則畫馬變馬,想馬成馬的典故,也可以啟發淨土經典的道理,讓我們了解淨土法門的奧義精髓。

《觀無量壽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諸佛如來所證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一樣的。既然證悟到了三身,就能夠遍入一切眾生的心念當中。前面有講到,“心”的速度比磁波、光速更快,具有互相共鳴、共振的能量,所謂“同心共振”。心想什麼,那一種磁場就會散發出去。譬如我們心心念念某一個人,想念某一個人,為那個人操心掛懷或愛慕留戀,不知不覺就會跟對方有了共振,就會觸動對方,感動對方,這就是一種共振、共鳴,所謂“心想事成”。因此,我們對任何人、事、物,都要盡量抱著正面的思維,我們內心為對方好,對方肯定也會為我們好,這個就是一種共振。

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會跟諸佛菩薩共振,因為十方諸佛證悟到了三身,自然能夠遍滿整個虛空法界,超越過去、現在、未來,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其實對佛而言是無所謂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是就凡夫來講的;佛也沒有東、南、西、北、上、下這一些空間的范圍,就佛來講,是無所謂空間的。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超越有形,因此能夠遍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之中。因此,我們如果想佛的相好,想佛的慈悲,尤其是憶佛、念佛,稱念佛的名號,那佛的相好、佛的功德,就會在我們內心顯現,我們跟佛、佛跟我們就合而為一,一體不離,一方面佛心中有十方眾生,一方面有緣的十方眾生心中有佛,那豈不是心跟佛、佛跟心都結合在一起。

趙子昂想馬變馬,那是自力,非常不容易。尤其若要以自己之力去想佛成佛,那必須想到自己的貪瞋癡煩惱以及無明惑業悉皆斷除才有可能;但如果是想阿彌陀佛,那是他力,就很容易,為什麼?因為是阿彌陀佛主動先想念我們,來到我們的心,我們起心動念念佛、想佛、憶佛,就跟阿彌陀佛共振、共鳴,跟阿彌陀佛一體交融。因為這樣,所以才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以自力來講,必須“息慮凝心,入定觀佛”才能夠成就,但我們完全是靠佛力。阿彌陀佛想念我們、懷念我們、憐憫我們,要救度我們,也進入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不知道或者是拒絕、不相信,那就跟佛永遠都是隔離的;如果一念回心也憶佛念佛,當下就與佛成為一體了。

不過,古來沒有接觸善導大師法脈的學者,他們在解釋“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法語時,多從自力的角度去解釋,這樣就不吻合淨土法門,也不是純粹的淨土法門。那樣的解釋,也無法顯露出彌陀主動、積極、平等、懷念眾生、憐憫眾生、救度眾生的悲心。

——摘錄自慧淨法師《念佛成佛的原理——馬年談馬》一文

據傳,此事過後,畫出了驚艷世間的《八駿圖》的趙孟頫頓悟轉念,開始不斷作畫佛菩薩像。而其晚年遭遇愛別離苦後,其信佛之誠與專畫馬時亦不相伯仲。例如,台故宮博物館所藏趙孟頫作於官夫人逝世即滿一周年(延佑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的塵事帖中寫道:「五月十日老妻忌辰,一如前議,命千江庵主主持,了普度一事。只作一晝夜,日誦《法華》,夜施十燈十斛,兼三時宣禮法華懺法。」實在是信佛篤誠,精勤匪懈。

然,趙孟頫與佛之因緣遠不止如此,他的《松雪齋集》中收錄有不少不同宗派僧人撰寫的塔銘,一生中抄錄了大量佛經,流傳於世即多達八十數卷,虔誠以極。且除佛事抄經外,《望江南凈土詞十二首》亦為人所樂道。

凡眼所執之俗世浩蕩,人身如蚍蜉微小難辨,然入佛凈土,所見所聞則再不以俗世論。遼闊天地何止己身肉眼一翻,朝前所見數幾畝地爾,天上地下來去自由,浩浩然清凈大光明凈土。娑婆苦,西方極樂好。《望江南凈土詞》正顯明此意。

《望江南凈土詞十二首》全名《白雲法師撰望江南凈土詞》,書於至大二年(1309年),主講西方凈土之好處,敘述西方凈土之光景,提出臨終時佛菩薩前來接應的要旨。全文可以二十四句為劃分,共十二首。初十二句皆以「西方好」為起始,後十二句則以「娑婆苦」為起始。其作為趙孟頫行草作品,承二王體系,筆法走勢自然恰當,尤其對唐以後書法上素來禁忌的側鋒之運用在二王體系中無人能夠望其項背,而這也即是趙孟頫書作上呈尚古之風的特徵之一。

《望江南凈土詞》從內容上看文句簡約流暢,在對凈土之好的描述上使用了正反兩證。一方面指出凈土好的方面,以及形容凈土情境,凈土究竟如何好之,一方面又從反面提出人世娑婆之苦,提出俗世人皆會遭遇的生老病死苦。

在《望江南凈土詞》中,首句提出西方極樂乃隨念即往,一念超脫離俗世,回首間玉樓宴坐定中身,當得逍遙任性。其後如佛教無數經典,以及佛教相關詩畫中那般開始描繪凈土模樣。西方凈土好,好在何處?以次第分,詩句越是遞進場景就越是變化無窮,令人若深入其境,是隨著入凈土之地後的慢慢深入而更清晰地看到凈土全貌的。

例如,眼中見如第一次第為瓊樓玉宇、七重珠寶、無數宮殿與天童,連地面都是金光燦燦,耳中聽則是樂聲繚繞,鑼鼓清亮;第二次第則為七寶蓮池、四色好花、八功德水、池岸樓殿等,與第一次第相對比,可見凈土遼闊繁華。而此詞視角如人在行進,所待之地不是一處。再往次第,逐漸提出世人遭惡業身處三惡道猶不自知,佛則化身變幻,度脫世人,希其心地頓圓明,此可見他力得脫,念中有佛之好處。

更需要注意的是前半尾處,「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眾生同繫念,金台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三心有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此處則因看作「至心」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三心圓發,一意西馳之解。十念則與前面詞句遙相呼應,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信願深者,一念可往生。這裡主說的是信佛念佛,勇猛無間,臨終念佛來迎。

到了後半段,講的是娑婆苦楚,輪迴不盡。人世如佛典中火宅,苦因不斷則業火不熄,隨業報入胞胎,可惜了西方靈台就在近處。人生朝又暮,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嘆俗世人卻堪堪參詳不透,活著只為「蚊蚋睫中爭小利,鍋牛角上竊虛名,一點氣難平。」孰不知,現世一切做派心境得不償失,看不見自己爭搶的是阿鼻地獄入門處的排隊票號。生老病死,世間本無常。「三界裡,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邱,何似早回頭。」

《望江南凈土詞》雖非趙孟頫所作,可作為其用心之作品,亦可看出趙孟頫對於佛教的態度和想法。好比如詞中提出的專意念佛與臨終來迎,趙孟頫於晚年發願深信,又切願實行,抄經、供奉、念誦三事無一有斷,乃大誠者也。

私以為,趙孟頫人生顛簸促其佛緣,他之修行禮佛在於從五蘊皆苦中尋求佛道,一心向佛。曾任史官的楊載認為,趙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其書畫名聲所掩蓋,人們知他多為片面,如知他書畫成就者不明其文書造詣,知其文書造詣者又不明他經世濟民方士之學。只是還有一項,除此番外趙孟頫自佛學中所領所悟也值得後人參照學習。


艷詞誨人淫,後報墮地獄

黃山谷,宋朝人,因為受當時風氣的影響,喜歡填寫有關男女情愛的哀艷詞章。

有一次同畫馬名家李伯時,去參訪當代得道高僧圓通秀禪師。秀禪師為了不忍見他迷於作哀艷詞章,致遭墮落的危險。

所以他警戒完李伯時,囑他不要再畫馬,因為畫馬時,心念專想於馬,以致形隨心轉,恐難免會墮落成馬身。

然後又呵責他說︰「大丈夫懷有蓋世的文才,難道竟用以寫作無益於世,而又動人邪思的哀艷詞句嗎?」

黃山谷聽了秀禪師對他的呵責,很不以為然反自以為是的笑著說︰「據禪師這麼說,難道我也會像李伯時一樣變作馬嗎?」

秀禪師聽他如此的反駁,乃特別以威嚴而莊重的態度,很誠懇的開示他說︰「李伯時如果為了畫馬,念想在馬,模擬既久,難免墮落成馬而不自知,但也只是他自己的事。而你作那繚亂人情思的哀艷詞章,不知會令多少人讀後,動起邪念而貪淫好色。這種誨人於淫亂的作為,豈止是變馬而已,恐怕泥犁地獄正等著你投進去呢?

黃山谷被那義正嚴詞,因果報應道理的當頭棒喝,深知秀禪師乃一有道高僧,絕不會虛言騙人。頓時猛悟其間的利害關係,愈想愈覺可怕,遂極為恐慌的向秀禪師禮謝悔過,發誓永不再寫作那哀艷詞章了。

 

編者按︰六道輪迴之說,世人因肉眼未能親見,遂撥認為無,而隨心所欲,不懼因果,致後來害人害己,追悔莫及,學士文人覽至此豈可不慎呢?


快樂與痛苦,全在自己這一念心

夢參老和尚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說:"人生在世,苦樂參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就看你如何去善用其心了。不要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就動怒輒罵,對對方產生怨恨。有時候難免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別人產生憎恨心。其實,並不是自己不想原諒他人,而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

在這個時候就是要用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來減少我們自己的憎恨心。也就是要對自己慈悲,也對別人慈悲。

對自己慈悲,是要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不要太過於感情用事,太容易發脾氣,動情緒。對別人慈悲,是不管對方有理、沒理,我們都在原諒他、諒解他,就好像自己犯了錯,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諒解一樣。

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來諒解他人,憎恨心就會減少一些。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怨恨;多一分諒解,多一分和諧。偉大的佛陀,降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降伏魔軍時,並非用什麼武器的神力。而是以慈心三昧來降伏的。

記得佛陀在《遺教經》中教導我們如何對治嗔恚時說:"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以,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人生雖苦短,要無怨無悔。快樂與痛苦,全在自己這一念心。與其跟人結怨痛苦過日,不如原諒包容,彼此和樂過日子來得好。快樂自己決定。


淨界法師 :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你的生命面臨著兩個抉擇:

第一個,你把你今生佈施、持戒的善業全部會歸到娑婆世界。

那麼你身為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你還得要面對你過去的煩惱跟業力,你必須要承當你過去的錯誤所給你帶來的後遺癥。那是濁重惡障,你必須要去克服你心中的煩惱業力。

你內心躁動不安,而且你的果報體也是有種種的遮障,不要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要到哪裡去供養一個法王都有困難,你經常會感到心有餘力不足。我很想親近某一個善知識,但是我就是很多的障礙!

所以,在娑婆世界,你跟十方諸佛菩薩接觸的因緣是很多很多的障礙。

雖然你很有心親近三寶,但是你深受你過去的業力的影響,因為你不能夠擺脫你過去的錯誤所帶給你今生的這些遮障的力量。你要承當。

那麼,好,我們今天很冷靜地把今生的善業會歸到淨土!

阿彌陀佛國土當中的本願所提供我們的一個果報體,功德甚深。這個正報的身心具足神通,依報的國土提供你很多清楚的十方的資訊,所以,你跟十方諸佛乃至跟娑婆世界是隔而不隔,完全沒有距離上的障礙。

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資糧位的菩薩好好地去思惟。


順境逆境都不能忘記求生西方

宏海法師

「諦法師專修淨業,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撐持道場種種心,皆死盡無餘。」

那麼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要讀懂幾個要點:一個是意識到這幾個難,我們一方面已經具足了,另一方面具足了,我們要知道得來的不易,要珍惜,人身呀,佛法呀,那麼既然這樣的話,既然珍惜要了生死,那麼就一定要專修淨業。

專修淨業,能夠修的起來,必須有具足因緣,這個因緣一方面是我們親近專修淨業的善知識,另一方面還要遠離有可能毀壞我見地的一些俗情俗友或者是惡知識,這也是這篇開示的核心點。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善知識,惡知識,怎麼評判,最起碼一個,如果你跟他打交道,越來越俗情,越來越人情,那就不對,如果他對你的影響越來越往道上匯,越來越讓你覺得慚愧,越來越覺得無地自容,覺得人家修的好,人家這個信心足,人家這個戒律上清淨,那這樣的話,才應當是近朱者赤,而不是近墨者黑。

第三個要點就是,印祖開示希望能夠念念在道,隨忙隨閑,不要離彌陀名號,這是第三個要點。

不要離開彌陀名號的話,我們現在每個人是可以這麼去操作的,因為很多時候大家會忘卻,這就得練,每天就是關注到念阿彌陀佛。可以說這是一個道人的頭等大事了,那麼你如果把頭等大事擺在第二位,那都是不對的,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任何境界來的時候,逆境來了越發提起厭離娑婆。

就像韋提希夫人,兒子要往死里弄她的時候,才想起濁世太惡了,她要生無憂惱處,這個不是反而成了道業的增進了嗎,順境來了,要謹慎,要警醒,為什麼,因為好景不長。我就常吃這個虧,你要知道,只要有一點舒服的話,可能你就已經不對了,你要覺得這個地方啊,咱們這就算父母之邦,沒有舒服,要苦的你,這種五陰熾盛,念念都是苦,出口氣都是苦,活著都是苦,大家不要錯解這個法。

如果你心到過這了就知道了,你甚至有時苦的這個世界你都投入享受不進去,必須往生,念念你都歇不下來,這種享受心歇不下,那才對了。不知道有幾人能夠曾經到過此處,反正希望大家盡情的努力,這是第三個點。

那麼第四個點就是印祖從諦閑法師和大德來講,我們去學習祖師或親近大德,要向他學習他的這種風骨,他的這種道量,而不是去學習他,也要跟他一樣。我們現在不要說出家人了,很多居士走著走著就想當出家人,幹出家人的事,做出家人每天該做的這些法務。

所以有時候害怕,我們現在說你當個義工,你就老老實實,少說,多為大家服務,默默無聞的,本來覺得修的還以為可以,那麼一旦我跟你說做了義工給大家服務,他就以為當了頭了,吆三喝四的一天不知道自以為是,殊不知就因為這個,又種下了多少罪業。

你看印祖就給他這個小和尚說,你不要學老和尚的做派,你現在還沒到人家那地步。

最後一個第五個點,你看印祖又要閉關了,諦閑法師偷心死近無餘了,也就讓一個真正的念佛行人,應當死盡偷心,方能出塵,方能出這個滾滾紅塵。


【 學一輩子,學了無量劫,都還是做凡夫,這什麼道理?】

菩提心是真心,我們再講一句很白的話,用真心的是真人,這個大家好懂,用妄心的是假人,假人就不是人,真人才是人。我把話說白了,大家容易懂。學佛為什麼?我們從假人希望回歸到真人,這就叫學佛。

老實人很可貴,老實人是什麼?老實人是說真話人,沒有妄語,不自欺。

老實人就是用妄心裡面他還有真心的成分存在,還有那麼一點點,那一點非常珍貴。如果遇到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就抓住這一點,慢慢把虛妄的習氣淘汰乾淨,回歸圓滿的真性,那就叫成佛了,那就叫成聖人了。

我們確確實實沒有發作佛的心。所以怎麼學,學幾十年,學一輩子,學了無量劫,都還是做凡夫,這什麼道理?

我們就是做六道凡夫的心。這是迷惑顛倒,嚴重的迷惑顛倒,還自以為是。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造業,什麼業?輪迴業。你造的善,三善道,你造的惡,三惡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心,沒有這個願望,還要在這個裡頭鬥爭,鬥諍堅固。

是不是這樣的?是啊!如果不鬥爭,這個世界怎麼會這麼混亂?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災變?這是花報現前了,果報在來世,來生是果報,現前是花報,太可怕了!這個事情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愈迷愈嚴重。

沒發心作佛,作佛的這個心廣大,周遍法界。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都想自己的名聞利養,都想自己的利害,放不下。有幾個人想到周遍法界?誰想到?比三千大千世界還大,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土。

再小一點吧,誰起心動念想到全球的苦難眾生?沒人想到。誰想到我一個國家,這一個地區?也沒人想到。

起心動念都是想自己,頂多與你住在一起的家人,你只想到這麼多,這個圈子多小!真叫小人,沒有大心量。真心是周遍法界的,真心是大菩提心,是作佛的。

「此心究竟,等若虛空」。這還得了嗎!心空跟虛空一樣,跟虛空平等。虛空裡頭什麼也沒有,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這個心不是虛空,心裡面裝的東西太多,差不多快裝滿了。

你要不相信,你在那裡坐個一分鐘、兩分鐘,你觀察你的妄念,你的妄想、你的雜念,前念滅後念生,念念相續,沒有中斷過,連睡覺還作夢,這就心裡妄想、雜念太多太多了。真心呢?真心跟虛空一樣,一個念頭都沒有,給諸位說,佛的念頭都沒有。

我們今天念佛,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地方,要想得清淨心難,得不到,恢復真心不容易。

我們只裝一個阿彌陀佛,就是我只想到極樂世界。告訴你吧,你要裝兩個東西就進不去了,你就完了。你說,我又想到極樂世界,我又想學地藏王菩薩,行不行?給你說「行」是騙你的,是不負責任的。給你講真話,「不行」。

你要修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你的本尊,你就不要念佛,專念地藏菩薩,你能成功。你雖然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你不會墮三惡道,地藏菩薩會加持你。

如果你功夫用得力,真正走的是戒定慧,你會得三昧,你會開悟,你能證果。證得小乘須陀洹,初果,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你走的是這個路。兩個路合在一條走,走不通,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往生淨土就是跟這個地區的人結緣了,為什麼?人家看到你往生。你往生表演做榜樣給大家看,沒有生病,自在往生,說走就走,看到的人跟你就有緣,現身說法。真的,不是假的,做出來給你看。

大乘菩薩真發菩提心,難度的人,也有善巧方便去度他。善巧的心行是什麼?菩薩決定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才能度化眾生。

所以他有定力、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會表演得非常周到,讓不信的人產生信心,具足信心的人發往生的大願,發願的人必定得生。

《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 》

恭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309集 講經節要

祈願所有出家眾。續佛慧命。正法久住。南無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分享此文。皆悉回向給文章、圖片原作者(佛友大德)和眾讀者(佛友大德)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閱讀開智慧。分享好文。利人利己。正法流通。功德無量。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流轉三界呢

淨界法師

在本經當中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佛陀說:在城裡面有一個人,叫作演若達多,怖頭狂走。什麼叫怖頭?什麼叫狂走?這個人他早上起來的時候照鏡子,看自己的臉長得不錯,眼睛眉毛都具足,突然間發狂,在鏡子當中找不到自己的頭,頭消失掉了,非常緊張,到處跑說我的頭在哪裡,我的頭在哪裡…去找他的頭。

有一個善知識過來告訴他:你的頭就在你的身上啊!就過去"啪"!打他頭一下,你的頭就在這裡。他突然就醒過來,再去照鏡子,喔!原來頭又出現了。

佛陀就用這樣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告訴阿難尊者說:這個人發狂去找他的頭的時候,他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狂妄之心在引導他,在錯誤的引導他。但是這狂妄心在引導它的時候,他的頭有沒有失掉?他頭也沒有失掉,只是他找不到而已,他頭沒有失掉。最後這狂妄心被這麼一"啪"!打下去就醒過來了,找到頭了,狂妄之心也消失掉。

這意思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流轉三界呢?

就是一念的妄想,一念妄動,然後跟著妄想走,從妄想當中變現了地獄餓鬼畜生,很多很多的因果讓你受輪迴。等到妄想被真如的三昧破壞,妄想的水泡被破壞以後,整個三界果報也消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淨莊嚴的世界出現;但是清淨莊嚴的世界是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我們跟著妄想走而已。你要能夠從妄想裡面出來回歸本性,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實的。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學觀念,這觀念你要建立起來,你整個修學你就有善巧,你就不會修得那麼辛苦,而且你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你會進步很快,你會突破的很快。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你想什麼,就真的會感應什麼!相逢就是緣,關鍵在憶念!

 

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你的人生,只有這三個東西而已

 

何謂修行?

 

幫你看清「我執」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平靜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人生就糟糕了!

 

讀通《楞嚴經》,再看儒、道思想,都是善巧方便

 

「心有千千結」是啟動不了佛號的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心在哪裡?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模式

 

對淨土宗人的三個勉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