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似清風甘露的四句話

在《法句經》二零四章看到了四句話:

健康是最高的福報,

知足是最好的財富,

最可信賴的人就是最好的親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悅 。

這四句話似清風和甘露飄灑心田,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這四句話,揭示的人生哲理精闢而深刻,令人掩卷深思。每每咀嚼都會有心得和收穫。就像冬日的陽光,溫暖著我們的心靈。

一、健康是最大的利益

人有時候,真不知要謀求什麼?往往把最值得維護和珍貴的東西忽視了,卻不知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現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燒生命,經常藉口工作忙、應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視鍛煉和愛惜自己,過早處於亞健康狀態。一般都是撐不住了才去看醫生,身體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養和鍛煉。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狀況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維護。其實,如果我們過早地把自己身體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無法買回自己的健康。

我覺得無論幹什麼,幹多大的事業,健康畢竟還是第一位需要維護的利益。我們連自己都沒了,還會有什麼?

健康是最高的福報,飲食要節制

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莊;在心理上,堅毅安詳,充滿智慧。並認為這些是可以通過修行獲得的一種福報。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後,前往祇樹給孤獨園。他當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飯,所以在聽聞佛陀說法時,精神不振,不斷打瞌睡。

佛陀就勸誡他:「國王!進食應適量,身體才會舒適。」

國王接受佛陀建議,從此以後奉行適量的飲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輕盈,情緒愉快,也比較健康。

佛陀在國王向他敘說改善的情形時,告訴國王:「國王,健康是非常的福報。」

二、滿足是最好的財產

人性的孽根性就在於不知足。不是有句話就欲壑難填吧。現在一些人,吃了地上吃天上,幾乎活的東西都想品嚐一下。還有一些人,貪了百萬想千萬,貪了千萬想萬萬,到了嗜錢如命的地步了。殊不知,錢到一定地步,就只是一堆數字,而且變成心驚肉跳、寢食不安的數字了。還有一些人,沒有多大的領導才能和水平,也沒為老百姓幹下多少實實在在的政績,一心直想往上爬,對崗位經常是挑肥揀瘦,對自己也沒有正確認識,還覺得誰都對不起他。

當然,「滿足」要怎麼去理解。往大里說,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不應該滿足;往小里說,個人的修養和提高,也不應當滿足。

這裡說的滿足,我想應該是知足,知足常樂吧。就是說,正確認識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我們只能盡力幹好力所能及的事。人的慾望永遠無法滿足,凡事要適可而止。不是自己的或不該碰得東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燙手,碰多了灼傷的還是自己。

三、信賴是最佳的緣分

現如今,我們這個社會好像到了信任危機的時代。「不信任」的情緒四處蔓延。不僅人與人之間存在不信任的情況,老百姓對過去崇拜和迷信的專家、明星、知名企業,也開始將信將疑。也難怪,當人們一日三餐,吃的喝的都不知、不敢相信是什麼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會有多少信任呢?人們還有多少幸福指數?現在,鄰里之間一般是老死不相往來,就是親朋之間、夫妻之間也因為不信任導致反目為仇的比比皆是。

這個世上,人與人相遇、相識、相知,無論是血脈的還是非血脈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緣分。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失去了,這個社會、這個世道和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美好可言。

只有重構社會信任的氛圍和文化土壤,人與人之間多一點親情、少一點私利,多一點真誠、少一點猜疑,我們才能享受來到人世因相遇、相識、相知而得到的這份緣分,以及這份緣分帶給我們的那份美好和溫馨。

四、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俗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這就叫心安理得。孔子說,「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康有為說:人為一己私慾所繫縛,被外物顛倒役使,成天患得患失。剛從這件東西的追求中解脫出來,又跌入到那件事的營求中,就沒有一刻可以安寧。現實中,凡做了虧心事,乾了缺德勾當,強取豪奪、貪得無厭者,哪一個不是整天提心吊膽,吃不香飯、睡不了安穩覺。你說,這樣的人,即使有權有勢,有錢有財,表面上看很風光、很氣派,內心裡他能感到幸福嗎?能享受幸福的真正滋味嗎?

幸福不是別人的感覺,而是自己的內心體驗。幸福不在錢多少、官有多大,也不再住得房子有多大、開得車子有多好。其實,幸福並不昂貴並不遙遠,她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在我們平常生活的點滴中。

只要行得端,走得正,沒有害人之心,不做虧心之事,就會活得踏實、坦蕩。即使生活並不富裕、無權無勢,我們也會在這份心安中享受別人難以體驗的那種幸福,尋常百姓的樸素幸福,真正發自內心的那種幸福。


人生苦樂皆由己,皈依三寶啟覺心

我們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和障礙,主要是我們內心的問題和障礙。

人的執著、分別與內心的追求密切相關。人的痛苦往往在於追求的東西是錯誤的,這樣得到的東西也就是錯誤的,即使能夠獲得短暫的快樂,但終將導致痛苦。如《增壹阿含經》說:「佛告王曰:命極危脆,極壽不過百年,所出無幾……樂少苦多,其殃難計。是故,大王!莫由己身、父母、妻子、國土、人民施行罪業,亦莫為王身故而作罪本。猶如石蜜為初甜後苦,此亦如是。於短壽之中何為作惡?」(卷第五十一)只有追求的東西是正確的,得到的東西才會是正確的,才不會有痛苦。

如《大智度論》說:「一切世間樂受,皆從顛倒生,無有實者。……雖欲求樂,能得大苦。如說:若人入海遭惡風,海浪崛起如黑山;若入大陣鬥戰中,經大險道惡山間。豪貴長者降屈身,親近小人為色欲。如是種種大苦事,皆為著樂貪心故!」(卷第十九)

《正法念處經》說:「樂為苦所覆,無量諸誑惑,眾生痴所誑,遊戲於愛欲。一切癡愛人,未曾有厭足,境界難滿足,如火益乾薪。世間愛所誑,難滿亦如是,雖近於死地,猶不生厭離。為愛境所誑,不求善資糧,天退不自在,為愛所誑惑。我今教呵汝,汝為欲所迷,當作自利益,法為第一道。若有行法者,從樂得樂報,能如是行者,得寂滅涅槃。是故應修福,以求涅槃樂,若有常修福,得至無盡處。」(卷第二十五)可以說,我們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並不是別人給予的。

無論生病也好,還是遇到各種逆境挫折也好,如果以負面的、消極的心來面對,我們就會越來越苦;反之,如果以正面、樂觀的心來看待,我們仍然能夠保持快樂。如《妙法聖念處經》所說:「自樂自善成,自惑生自苦,苦樂不離心。」(卷第五)《諸法集要經》說:「諸苦從心生,了彼非他得,逼迫難堪任,皆由心輕動。」(卷第五)

當我們遇到一些逆境、麻煩和病痛,或是遇到家庭、單位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時,該如何走出內心的困惑、苦悶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呢?這就需要到寺廟裡皈依三寶,學習和接受佛法的觀念和智慧。如《優婆塞戒經》說:「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卷第五)

佛教不是迷信,佛是大徹大悟的人,如《大般涅槃經》中說:「云何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卷第十八)所以,學佛法是為了得到覺悟,覺悟人間的一切,覺悟之後自然就能超越一切,解決我們內在的煩惱,解脫外在種種障礙對我們的束縛。如《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說:「心見有二種,世間出世間,我執為流轉,自覺是真如。無盡是涅槃,若盡貪及痴,覺彼是佛體,有情歸依處。一切於此身,有智及無智,系縛自分別,由悟得解脫。」

當我們啟發了內心的覺悟,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永恆的、不變的,不需要附加任何條件的,是從內心得到的。如《大智度論》說:「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卷第二)又說:「是樂二種: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業道,清淨無穢,是名內樂。」(卷第八)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如《優婆塞戒經》說:「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禀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諦。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卷第五)皈依能使我們的內心產生力量,使我們能夠做自己的主人。具有這種力量和智慧以後,我們就能夠從容面對生活中一切順境與逆境。外在固然給我們提出了種種難題,但是當我們內心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和化解時,這些難題就不會真正影響到我們,反而能夠讓我們內心得到成長和鍛煉,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包容,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痛苦,反而會越來越有成就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