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間弘法淨土宗要遵循道次第

清淨法師

民間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文革法難」之後,佛法在大陸幾乎消失殆盡,民眾僅僅是從電影、小說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內容,都是似是而非。在這個大前提下,對於在民間弘揚佛法,感覺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淺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進。如果沒有道次第的概念,不僅是弘法障礙很大,個人的修學也會有困難。

對於淨土宗,道次第就是淨業三福:人天福、聲聞緣覺福和大乘福。我們向民眾介紹佛法,就需要按照這個次第、按照它的因緣來予以引導和提陞。如果各人的修學也是按照這個道次第,功底就比較紮實,無論是道心還是修行就能夠穩步前進,循序漸進。

淨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弘揚佛法,修淨土的人一般會急於向民眾介紹極樂世界的殊勝,介紹阿彌陀佛的慈悲,介紹往生淨土的因緣。但是,民眾往往對於往生這個含義並沒有我們理解的那麼高深、那麼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與「死亡」劃上等號,所以就會產生障礙。我們在實踐中感覺到和初次接觸佛教的人探討佛法,從親情這塊入手比較適合。淨業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也是我們稱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學佛和修行的基礎,同時也是做人的基本規範,它符合倫理、法律、道德體系,是人人可以接納的概念。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探討出離的概念,因為他本身現在還在事業心中、名利心中,他會產生障礙,會排斥甚至反感、牴觸。從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鳴。每個人對於父母對自己的恩德、自己對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體會,從孝道談起,大家對於佛教就有好感。

講孝道,就要講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如果只是簡單的概念陳述,大家還是找不到感覺,要發掘他內心深處能觸動他靈魂的內容,例如說要想到父母很小對我們的疼愛,我們小時候他是怎麼疼愛我們,乃至十月懷胎的時候作為一個媽媽怎麼對待腹中的寶寶的感覺,要具體地介紹,孩子上學的時候父母為了給孩子早起做早飯,晚上陪著他寫作業,明天送他上學,考學之前父母為孩子選志願的糾結,都要給他介紹出來;然後要講到幾個細節很容易觸動他。所以每當講課的時候把這個探討出來,做父母的就會很感動,做孩子的也會百感交集。

上來就說往生淨土這回事大家就嚇跑了,不對機。雖然說往生淨土是最殊勝的,但是不能直接拋給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種基礎,孝養父母是每個人必能觸動他們身心的。

因此我們在弘法中感覺,如果你拋出去的理論不適合他的時候,不但不會對他有所遞進,反倒會成為對他修行的障礙。所以做一個基層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養父母可以獲得福報,奉事師長可以成就事業,慈心不殺可以獲得健康長壽,修十善業可以獲得美好的名譽,而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說成佛,了生死,出輪迴,和他們不相應。

第二,聲聞緣覺福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我們初級學佛,一定要從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幫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時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時候就要勸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這個是以出離心來建立。

在民眾中要完全理解他們對世俗的事業心、名利的追逐的這種正常需求,要正視,上來不能反駁,上來就批判這個就把人嚇跑了。經過第一階段的基礎,他們認可了我們,我們再跟他探討,即使你名利雙全,面對死亡也不會有任何價值,名利財富只是電光泡影等等概念,這塊破掉之後再進入二乘。

進入二乘就一定要規勸他入佛門,皈依三寶。一個人從皈依這天開始,可能他自己覺察不出來,但過個三年兩年,就能覺察出來,就在皈依那天開始,他就完全地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用太長,一年的時間,他就已經脫胎換骨,他的思維模式,他的行為模式都在變化。所以要引導大眾皈依。

民眾出現的一種誤解:說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煩。我要說不皈依呢,我是個不懂佛法的人,犯點錯誤沒有關係;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煩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們在民眾中一定要掃清這種概念。其實像如託兒所,皈依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對皈依的恐懼。

同時還要消除民眾對戒律的恐懼,在民眾中,認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學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寶,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來作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當然,我們大眾可能很多人都有這個疑惑,但是要去破除他。

第三,菩薩福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人天乘是以事業心,這種事業心也就是名利心作為動力。到了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菩薩乘,這個自利利他的行持,他是以菩提心做為目的的。三乘法是不可逾越的,都必須要逐次來完善,然後才能夠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如果我們在事業上,在生活中很失敗,入佛門修道,乃至在弘法做事的過程中,他也會產生對事業對名利的需求,甚至打著出世的旗號來完成圓滿他尚未完成的世間的這塊事業心。這時,我執、我慢心都會產生。所以無論是弘法,還是自我的修行,這三者都按著道次第的原則進行。

如果是致力於了生死,對輪迴的厭惡而了生死,這就是小乘,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自利利他的這種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所以這個基礎不可以忽視,要去完善。

皈依三寶之後就要從因果、法理這塊去引導學習,對前邊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做提陞和超越,進入到修行層面。

對待不同層次的受眾,要以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對於第一種,一定要把他當作小孩子來對待,你想到這是群孩子,他們準備來學佛,你帶著一種包容、大度的心態理解他們、對待他們。他們的一些怪怪的問題呀,乃至一些小小的對抗啊,你都會覺得雖然他很調皮,但卻很可愛,這時候你就不會隨著他生煩惱。

面對第二個層次的信眾,他皈依佛門,修行了一段時間,對佛法有了一定覺受,這時候就要有所提陞,這時候就要把他當學生對待。到了這個次第的時候就不能再順著、哄著了,要把他當學生,嚴加管教。因為這個時候你罵他,他也不會逃跑了,你打他,他也不退道心了。你太客氣了,他就不長進。如果他到了大乘階段,發起菩提心,願意為大眾做事,就要把他當作同參道友來對待,用這種心態就不會生煩惱。

弘法中有個大忌,就是我們不要去表現自己,你一定要和他相應。什麼叫相應,就是你要知道他現在對佛法的理解,對世間法的理解到哪個高度了,你比他永遠只能高半拍,即使你文韜武略,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你也只能高他半拍去講。講高了,不相應,只能高他半拍。你要和他一個高度,那就成了拉家常,就沒意義了,所以你只能高他半拍,不能去賣弄自己。這堂課下來,讓他們對三寶有信心,對佛法產生好感,這就是成功。而不是說,你表現你懂多少,自己會多少,不要去表現這個,一定要按照道次第來實施。

第一次上課,他們對佛法幾乎是沒有了解的,要從人天乘去講;即使他們有一部分人對人天乘是了解的,也要從人天乘去講,但是要快速地進入二乘,不能不講人天乘,要照顧到一部分剛入佛門的人。對那一部分剛入佛門的人來說,你上來就講出離心,講對輪迴的厭惡,講無常觀、白骨觀、苦觀等等,會嚇著一些人,所以前邊要先做一個小的鋪墊,但要少講一部分,快速進入二乘,在二乘的基礎上看大家的火候,大家對往生、對了生死有了堅定的信心的時候再進入大乘。在一堂課中,這三乘的法要同時都帶一下,即使是到初機信眾那裡講,後邊也要迅速一筆帶過,要談到一點,讓他知道後邊是有進步的空間的。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淨宗法師2014年9月9日講於遼寧瀋陽

前言

今天能夠和大家在瀋陽相聚,感到非常歡喜。我們念佛人的人生,就像中秋的明月,既清淨,又清涼,不熱鬧,不煩躁。我想利用這次機會和大家談三點:首先是淨土法義修學的次第,其次是當前弘法形勢的介紹,最後是淨土宗弘法的原則。

 

一、淨土法義修學的次第

法義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談談淨土法義修學的次第。

淨土法義的學習非常重要。法就是我們的生命,如果不學法,就沒有信仰的建立。淨土法門其實很簡單,就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但是法義學習卻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如果法義不通達,教理不明白,就不能安心,念佛就會念不下去,念得就會很沉重,很有包袱,可能慢慢就不想念了,甚至會改轉法門或改變信仰。

 

聞說與執持

《阿彌陀經》裡有這樣兩句話: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聞說阿彌陀佛」與「執持名號」之間的關係,是先有第一句,再有第二句。「聞」就是聽聞,「說」就是聽人家講說。「聞說」就是學習法義,就是聽聞善知識講說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利益。

淨土法門的道理我們聽明白了,才能執持名號。如果沒有正確地聽聞,正確地解說,這句名號是執持不下來的。

 

人生歸宿如何解決

我們在座修學淨土法門的蓮友年齡都比較大,一般都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年紀大一些的人,生死觀念會比較強。「我已經到這個年紀了,我要解決自己的歸宿問題」,這也就是死後往哪裡去的問題。

那怎樣才能解決呢?弘願寺有這樣一套書,我提供給大家參考。但這套書我們修學的次第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我為大家詳細介紹。

我以大家熟知的齊老居士為例,他淨土法義的學習就非常深入。

齊老居士今年已經82歲了。像這樣的年紀,學習是不能光靠記憶的。如果靠記憶,82歲還能有什麼記憶?他本人法義學得很好,而且說話很有智慧。今天早晨他就給我講了他的修學體會。

他說:「他力是非常好理解的。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我們娑婆世界,離開了他力,你根本就活不下去。比如我們每個人誰能不吃飯?你吃的飯是自己種的嗎?你也沒自己親自種呀,全憑他力嘛。」齊老居士話不多,但道理說得很明白,說明他聞法聞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會解說。

他還說:「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就是要專,這個非常好理解。比如京劇四大花旦,不同的派別就有不同的唱腔,你跟師傅學習就得跟得准。有的派是這個調,有的派是那個調,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最簡單的例子。學習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派別、沒有師承,那怎麼能行?所以我們修學就是要專,要專門依靠善導大師。」他解說得非常明白。

齊老居士接觸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前,心裡老是背著個沉重的包袱。「我夠不夠善男子的標準?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與清淨心?臨終怎樣才能做到心不顛倒?萬一我不能往生,肯定是要下地獄的!」當他聽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心中的三道難題迎刃而解,心中那兩扇關閉的大門終於徹底打開了,真的是歡喜慶幸啊!

他的經歷,不就正好印證了《無量壽經》「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的經文嗎?齊老居士現在每天念三至五萬聲佛號,內心充滿了感恩與歡喜。這種歡喜,不就是從「聞其名號」得來的嗎?如果他不聽聞法義,他的內心能有這麼歡喜嗎?

 

聞法次第

其實聞法有個訣竅,就是要反覆不斷地學習。

首先學習的就是《阿彌陀經大意》和《印光大師精要法語》,這兩本書都不是很長,先學哪個後學哪個都是可以的。《阿彌陀經大意》主要講的是齊老居士遇到的三個問題,現在已經成書,名叫《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印光大師精要法語》也有講記,這本書是一條條講解印光大師的精要法語,體系性不是很強,但聽起來比較管用。第一步我們可以先從這兩種講記開始學習。

接下來就要學習《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這是我在長春般若寺講的,內容比較系統。

這三本書都學習完畢,大家平常遇到的問題基本上就都可以解決了。

這些法義,大家要反覆不斷地學習,不能只看一遍,因為我們的思想都不是很純粹。在法義上,看過一遍只能吸收其中的百分之十。所以我們要多學習幾遍,要反覆不斷地學習。像我們瀋陽的齊老居士,他之所以現在念佛這麼精進、這麼專一、這麼法喜,關鍵秘訣就是反覆學習。

我們每天都要有聞法的時間,這樣才會有很好的效果。只要不斷地學習,法義就會慢慢化作我們的血液,慢慢就會成為我們的生命。所以,聽聞的時候千萬不要得少為足,以為自己已經完全學會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這三本書學完幾遍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學習《第十八願講話》。這是慧淨上人的講記,比較完整,比較有次第,這本書共有三十六萬字,展開得比較廣泛,內容非常好。學習這本講記需要以前面的三本書為基礎,這樣綱目才能抓得比較準確,思路才會比較清晰。

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學習《淨土宗概論》。《淨土宗概論》這本書比較專業,對教理的展開比較深入。如果從安心的層面來講,你不學習也是可以的。前面都已經學習了,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瞭解淨土宗作為一個佛門宗派的必要性,這本書會有很詳細的闡述。

 

自己的宗派

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很多,常常會提到「八宗並弘」「諸法圓融」,聽起來非常有道理。其實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宗派,你不可能有很多的宗派。當然,一個人通達各宗各派的教理是有可能的,但他肯定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宗派。

「宗」是主的意思,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比如天台宗人講淨土,他不叫淨土宗,叫「天台淨土教」。他以天台教觀的思想來闡釋淨土宗理論,講到最後一定要回歸到他自己的天台宗教理,這樣才能叫作天台宗。禪宗人怎麼講,最後也都要回歸到自性清淨心,這樣才能叫作禪宗。

這樣對於天台宗、禪宗來講是對的,但對於淨土宗就不對了。他們講自性,你也跟著講自性,還以為很圓融,其實理解全部都改變了。淨土宗人,無論怎麼講,最後都是要回歸到彌陀名號的,這樣才能叫作淨土宗。不然你就沒有自己的宗派,沒有自己的脊樑,無論你怎樣努力修學,最後肯定都是不能成就的。

 

法脈傳承的重要性

看書學習,要從白話文看起,由淺入深。

白話文一定要看,不能隨意把自己拔高,直接去看祖典,那是不行的。

我們理解經典,是依據祖典來理解的,不是自己直接看經典,這就是法脈傳承的重要性。

比如《阿彌陀經》,我們就不能自己直接來理解,而是一定要依據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來理解。因為《阿彌陀經》歷史上有很多位大德對其進行註解,蕅益大師有解釋,元照大師也有解釋,這麼多大德的解釋,你要依據哪個為標準呢?

我們一定要依據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為標準,這就是我們讀書的訣竅。我們一定要依據我們的門派與傳承來修學,這樣才會穩當,不然就是個人的見解。因為經典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深邃,非常磅礡,我們凡夫自己直接去理解,那是肯定會出現偏差的,還自以為理解得很對,其實早就錯了。

天台祖師的解釋,肯定是從天台宗的角度與眼光出發。像蕅益大師撰寫的《彌陀要解》就很好,但以我們淨土宗的眼光來看,他有些地方的解釋還是會照顧到天台宗的教理,那就不是很純粹。華嚴宗祖師的解釋也是一樣的,禪宗祖師的解釋也是一樣的。

我們要純依淨土宗的解釋,這樣才能知道這個解釋是純還是不純,這就是我們讀書的訣竅。依祖典來理解經典,祖典,像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我們一開始讀也是濛濛的。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講《觀經疏》,講的怎麼樣呢?還是依他個人的理解。

我們是以善知識的理解來理解。慧淨上人把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主綱提煉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這樣就會感到非常通達,沒有夾雜一點他宗他派的思想。因為我們是以善知識的教導來理解,所以我們就會有一個比較明晰的傳承關係,這些解釋都是善知識經過消化,變成我們懂的語言,讓我們非常容易明白。

 

修學要腳踏實地

我們修學,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弘願寺有位居士,他是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的老師,也是我的同學,智慧很高。他讀書就非常實在,非常踏實。他就是反覆看反覆聽我們的白話文講座。他難道沒有閱讀經典的水平嗎?他的知識領域非常廣闊,我和他一比,簡直就是文盲。

有一次他問我:「我現在想讀一下《心經》《金剛經》,可以嗎?」

我想他是個文化人,他想讀也不能說不行。我講話就比較含蓄:「我覺得你現在可以試一試。」他非常聰明,一聽我這話,就把這個想法放下了,又在白話文和祖典裡面進一步深入。他後來對我說:「師父,你當年講的話太正確了!」

現在他在法義修學上進步得非常快,時間並不長,但你看他寫的文章,對整個法門的認識判斷非常準確,這就說明他在法義上非常透徹。這位居士和我們交流才是真正的無障礙,這是任何人情關係所不能達到的默契。

我推薦大家學習的白話文書籍一共有五本,大家一定要看,一定要掌握。《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印光大師精要法語》,這是最短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比較厚。《第十八願講話》加上《淨土宗概論》,這五本書大家一定要多瞭解,其中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大家如果不看不學,實在太可惜了。

 

淨土法門全憑他力

大家修學淨土法門,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

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不是修行的法門。如果理解成修行的法門,就沒有入門,就肯定是苦惱的,肯定不能往生。如果理解成是救度的法門,心中就會充滿歡喜與感恩。

修行哪有那麼容易?不要談修行。你修學淨土法門,如果還談自己的修行不夠,表面上你好像很謙虛,實際上你就是個外行。就像我們人如果坐上了車,就不要談走路。你還在談怎麼走路,說明你根本就沒有坐上車。哪有坐車的人還想走路的?像我們乘船過海,乘了船的人腳上還有水嗎?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身上到處都是水,還說自己在努力乘風破浪,那就證明我們根本沒有坐上船。如果你還在這個世間說「我在怎麼樣地降服煩惱」,其實你的心中根本就沒有獲得彌陀的救度。不管你一天當中念了多少萬聲佛號,你還是在用這句佛號來對付你的煩惱,說明你根本就沒有乘上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船,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

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一旦乘上,還有什麼煩惱彌陀破不了的呢?根本就沒有阿彌陀佛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只要靠上阿彌陀佛,根本就不會存在任何問題。

怎樣才能靠得上?那就需要多聽聞、多學習。

 

二、淨土宗弘法的原則

堅持本門與本流

淨土宗弘法的策略,我想講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堅持本門與本流。淨土法義一定要單純,一定要獨立。因為淨土宗本身具有完備的理論體系,這一點我已經談了很多,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

 

團結的必要性

第二個原則是要團結。所謂團結,就是淨土法門不同道場、不同念佛團體之間一定要一團和氣、互相包容、互相支持。我建議大家不要隨意把雜行雜修的帽子扣在某個人的頭上,這樣很會傷感情,也會打擊對方的積極性。

對於聖道法門的人,我們也要與他結個很好的緣。我們要讚歎他:「你這個法門很好。我根性不行,只能念這句佛號。」當他感到力量不足的時候,他就會很容易接受淨土法門的教理。你的心量能夠包容對方、肯定對方,你們之間的關係就能處得很好。如果你見到他心情就不好,不喜歡他,排斥他,這樣就會給弘法帶來障礙。我們將來的弘法道路會越來越寬廣,你沒有寬廣的心量是走不遠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起來為法門服務。

 

總結

總結一下今天所講的內容。

第一,淨土法義需要反覆不斷地學習,從淺入深地學習。當前的弘法形勢一片大好,我們要報恩,要報佛祖的恩德、報眾生的恩德、報國家的恩德,報恩的具體做法就是我們要好好地弘揚這個法門,腳踏實地的念佛。

第二,淨土法門的弘法原則是堅持本門與團結。團結很重要,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要團結。

 

三、現場答疑

問:我接觸淨土法門的時間不是很長,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也不全面,自己願生西方的心不是那麼切,應該怎麼辦呢?

答:首先你有這樣的認識就很難得。知道自己願生心不切,恰恰說明自己還是很願意往生的,不然連這個想法都沒有。你這種情況,問題不大,保持念佛就可以。

心中想要快點到達目的地的人,才會嫌自己走得慢;如果不想迅速到達目的地,是不會嫌慢的。覺得自己願生心不切,恰恰證明你是很願意往生的。如果整天稀里糊塗的,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你還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自己對這個世間的無常感。通過不斷地聽聞,用佛法判斷世間,自己的願生心就會急切起來。因為生命是無常的,先把阿彌陀佛的保單拿到手,不管以後願生心切不切,都肯定往生的。

 

問:我同事的父親得了癌症,我勸他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感覺挺害怕。他認為往生就是結束生命,是件挺可悲的事情。請問我應該怎麼給他開示?

答:我覺得一方面要給予他正確的引導。往生並不是代表死亡,而是生命的一種昇華形式;另一方面,也和他本人有關係,他感覺害怕,說明他還是聽進去了,他還是比那些聽到不害怕的人強。他為什麼害怕?他感覺自己會失去某些東西,但是往生後得到的東西他卻不知道。一旦到了極樂世界,無量壽、無量光,分身無數,三明六通皆具足,難道不好嗎?當他慢慢感覺到往生是一件好事時,就不會害怕了。

 

問:請問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呢?

答: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是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

念阿彌陀佛跟念觀音菩薩,功德有大小,利益也有大小。念阿彌陀佛功德最大,利益最大。念觀音菩薩要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還要靠到阿彌陀佛,所以是緩了一步。因為阿彌陀佛有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說:「只要你稱念我的名號,我的光明就會攝取你,救度你到極樂世界。」觀音菩薩也有本願,他的本願是協助阿彌陀佛度眾生。這樣就有主次之別。

如果你和觀音菩薩有特別因緣,可以輔助念一些觀音菩薩名號。我以前就很喜歡念觀音菩薩名號,現在我專念阿彌陀佛了。專念阿彌陀佛的人,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如影隨形。像古代皇帝出行,大臣必然隨護。

觀音菩薩是法臣,是法王子;阿彌陀佛是法王。你只要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量清淨大海眾菩薩都念到了,都請到了。

 

問:我自己學佛,家裡人都不反對,但他們都不信佛。我應該如何做才能帶動全家人和我一起學佛?

答:你很慈悲,對家人有真愛。

我覺得首先應該進一步改善自己的行為;第二要有耐心,度化自己家裡人確實不容易,要有耐心,如果你很著急,反而會起反作用;第三就是自己平時念完佛要迴向給他們。這樣,慢慢你的家人就都會跟你一起學佛了。

 

問:我念佛時會有很多妄想,這樣會對往生產生障礙嗎?

答:妄想來了,你就需要警覺起來。這時如果佛號心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妄想自然會慢慢消失。過一會兒煩惱又來了,你也不要慌張,不要覺得前功盡棄。只要你念佛,雖然妄想紛飛,依然不影響你往生極樂世界。

 

法然上人針對這個問題有一段法語: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佛名。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你要相信,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只要我們依靠阿彌陀佛,就像我們坐船一樣,任你妄想紛飛,不都會到彼岸嗎?

今天我們就相聚到這裡,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