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生命輪迴中,你的心是變來變去的

淨界法師

所有的煩惱有一個中心點,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在剛開始是調伏煩惱,但是慢慢地,在深層的時候就挑戰自我意識了,這是一個生死關。

我們剛開始在修善的時候是有一個自我,認為「我」來造善業,來生也是由「我」來享受這個安樂的果報,剛開始是這樣思考的,這叫安樂道。

但這個思考是錯誤的,因為你的心中沒有一個「我」。「我」必須要常、一,要主宰,它不能變化,但是事實上我們的心變來變去。

你看你小時候的理想抱負跟現在不一樣了。從一念明瞭的心來說,現在你的心已經很難找到小時候的心態了,已經沒有了。

所以,諸法因緣生,因為你不斷地蛻變,所以你的心是不斷地變化、沒有常住的。你光是從小時候到長大就不一樣了,來生就差更多。你看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是男人的心態;現在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女人的心態。怎麼會一樣呢!你做轉輪聖王時,你是何等地憍慢;你變成一隻螞蟻時,你是何等地自卑,看到人就跑。

所以,在生命的輪迴中,你的心是變來變去呀!你站在什麼位置,就產生那個心態出來。你哪有一個常、一的東西呢?

佛法說,這個心像水流。

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其實人生沒有現在。你說我現在很快樂,其實你形容的快樂是解釋上一個念頭,你在形容上一個念頭。人生沒有「現在」這個詞,沒有現在,你講現在的時候,它已經變成過去了,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呢?

它沒有不變性,更重要的是,它沒有主宰性!這個是所有大福報的人最大的盲點。因為我們積集善業,我們就有某種的自在力。有人說我生命有主宰性啊,我要買一台電視我就可以去買,我要買一棟房子我也可以買,這個就是我的主宰性啊。

諸位!你的「主宰性」不是從「我」發動出來的,那是因為你有善業。你把福報享盡你試試看,你連一碗粥都喝不下去了!我們現在有自在力,是因為有善業的支持,但是我們覺得是「我」在支持,這個是錯誤的知見。你有善業的時候你說了算,但是風水輪流轉,你福報享盡了,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生命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主宰的東西。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在釋放業力,如此而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遵守業力的輪迴。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導致相應的結果

濟群法師 

我們每天活在哪裡?其實,並不在我們所以為的現實中,而是在這個無形無相而又變幻莫測的內心世界。比如,我喜歡誰或討厭誰,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是誰在主宰這一切?正是內心抉擇的結果。為什麼你會喜歡某人?是貪愛的心理使然;為什麼你想得到什麼?是佔有的心理使然。不僅如此,我們的一切行為,都來自與之相應的心理。

在每天的早晚功課中,都會念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偈頌出自《華嚴經》,告訴我們:心的運作最終會發展出十法界。其中,包括四聖和六凡,前者為佛、菩薩、聲聞、緣覺,後者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有這些生命形態,乃至其間的種種差別,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根源於我們不同的心行。成佛取決於它,墮落同樣取決於它。

我們為什麼能成佛?是因為眾生本具成佛潛質,也就是潛在的覺悟本體,又稱佛性。但同時,生命還有著無始無明,有著與生俱來的我執和煩惱,如果不加以阻止,便會將我們導向惡道。

左右生命走向的,正是那些綿綿不絕而又剎那變化的心念。每個心念的生起,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跡,並通過不斷重複積累成習慣。而習慣會成為心態,進而發展為性格,最終固定為人格。你有什麼心態,有什麼人格,就會營造什麼樣的生命環境。所以說,每個心念的發展都代表著一條生命道路,順著這個方向,最終會發展出一個世界。

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只關注外在結果,而忽略了內在因果。我們幹了錯事,如果當下看不到報應,就會心存僥倖,就會覺得無所謂,明天可以繼續再幹,這是非常短視的。因為阿賴耶識早已經忠實地、事無鉅細地記錄了這些信息。當我們在重複過程中,這一行為在內心形成的力量就會隨之強化。可以想見,如果阿賴耶識存儲的都是不良信息,生命將呈現怎樣的面貌,走向怎樣的結果。

社會上,很多人為了做事不擇手段,最後把心做壞了。這種情況在教界同樣存在,因為不懂得心行運作規律,做事時不能善用其心,雖然事情做成了,但已誤入凡夫心的軌道,或執著於地位,或執著於事業,或執著於名聞利養。如此,人我是非也就在所難免了。

須知,凡事都有兩種結果,一是外在結果,一是心靈結果。相比之下,後者遠比前者更為重要。因為外在結果是暫時的,而心靈結果是長久的,並能長時間地影響生命走向。我們不要以為壞事做了就會過去,事實上,它都會在內心形成心理力量。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負面信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導致心理疾病的成因。

佛教認為,善行能招感快樂的結果,而惡行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這種快樂和痛苦不僅是外在的,同時也是內在的。當一念慈悲生起時,內心是開放而柔和的;而當一念嗔心生起時,內心是扭曲而動盪的。這些結果,是我們當下就能感受得到,體會得到的。

如果心行力量強大,還會導致生理反應,影響色身健康。有些被煩惱折磨的人,甚至痛苦到要去自虐,要去自尋短見,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無法承受這些煩惱,所以需要身體共同負擔,或以毀滅身體的方式進行對抗。可見,這種力量是多麼驚人啊。那麼,這些力量從哪裡來?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不斷縱容起來,發展起來的。

所以,發心不僅意味著你要發展一種什麼心理,還意味著你將成就怎樣的人格,感得怎樣的命運。這個問題實在太重要了,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發心是修行的根本所在。根,就是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是因種得不對,比如以貪心、私心想要成佛,那是絕對無法成就的。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導致相應的生命結果。這個發心包含最初的動機,也包含做事過程中每個當下的用心。有時,我們的確是本著高尚的利他之心開始做事,但在做的過程中,卻逐漸偏離方向,進入凡夫心的軌道,這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凡夫心代表著我們無始以來的固有習慣,如果不是時時警惕,刻意扭轉,很容易落入業已形成的慣性之中。


我們要學會自己解放自己

傳喜法師

如果嚴格地來實踐佛法的話,確確實實還要從對輪迴升起厭離開始,對我們人生的種種漏要升起厭離。但現在,我們人已經身心疲憊,失去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很多人疲於奔命,沒有閑暇來研究這些,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雖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不容易,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求生命的解脫,希望探明心地,現在我們就有很大的障難。我們連閑暇的時間都沒有,這種對我們身心的逼迫,是比古人要嚴重的。

過去農業社會裡,農民有休息的時候,大家種種地,收完了之後就農閑了,一年當中至少可以休息一百天。現在我們上班,禮拜天、禮拜六雖然休息下來,但是我們的五蘊昌盛,又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落在色聲香味觸法裡,要坐高鐵,或者駕車出去玩,玩回來後可能比上班還累。

我們一輩子沒有多少時間是給心靈的。學佛的人,需要大量的時間,這對現代人來說是很奢侈的。所以現在有些人,能出去學學瑜伽,在海灘邊上聽聽音樂,覺得那是很豪華、很奢侈的事情。但其實我們能坐下來學習討論佛法,這更是奢侈的,很多人沒這個時間。古人不是那樣的,雖然跟現在比起來,古人資源貧乏一點,所謂的物質沒有這麼發達,顯得貧窮一點,但是他們身心還是自在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解放自己,學會要看破、放下。


順境善待別人,逆境善待自己

人生路上,要學會善待他人,也要懂得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可以讓人生走得更遠;善待自己,可以讓生命活得滋潤。無論是善待誰,其實都是溫暖在流轉,都是愛在延宕,最終,施及別人,惠澤自身。

在順境的時候,想著去善待他人。己順,示人以平和;己達,示人以謙恭;己喜,示人以沉靜。即使沒有那麼高的境界,至少可以做到不張狂、不招搖、不炫耀。善待,有時候,就是一個親切的姿態,就是一種溫和的態度。心胸寬廣,不是指能裝得下幾個自己,而是指可以盛得下多少個他人。旋馬之地,接納他人無數,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心。

善待,本質上就是一種心疼。當然了,一個人,心疼了別人,也會被這個世界心疼。

處於逆境的時候,要懂得善待自己。網絡上有一句話:人生就像心電圖,當你活得一帆風順的時候,說明已經掛了。這也是在提醒我們,誰都會遇到困難,誰都會遭逢坎坷,生命這條長河,有些暗礁和險灘,是繞不過去的。但無論發生什麼,都要記住:如果這個世界沒人疼惜你,你要疼惜自己,沒有人看得上你,你要看得上自己。

是的,若能懂得始終對自己好,生命就永遠沒有失敗。善待自己,就是要學會寬恕,不在過去的錯誤中糾纏;就是要學會退一步,不在不能得的慾望中掙扎。你能寬恕多少、能退多少,實際上,就是善待了自己多少。善待自己,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一個人,若能不跟自己較勁,處處放自己一馬,就是置心靈於曠野,給心靈以自由。

心靈鬆綁了,就是最大的不虧待自己。


濟群法師:內心躁動的解決方法

現代人內心躁動。這種浮躁之氣不僅影響到內心,當它表現出來時,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外在氣質乃至相貌。一個人即使有無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無法讓人產生美感。而一個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內心寧靜,淡泊沈穩,也會散髮出超然的氣質。有句話說,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使生命變得美好,變得莊嚴,就要從身心兩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一,對事情看淡一點。所有煩惱都和我們的執著有關,我們在乎的事,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這種傷害程度又取決於我們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會有一分煩惱,會受到一分傷害。有十分在乎,就會產生十分煩惱,受到十分傷害。把我們附加在事物上的錯誤設定撤掉,就不會因執著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傷害了。

其二,生活平靜而有規律,學會享受閒暇。我們總是習慣不停地忙著,一閒下來,立即就要聊天、上網、看電視。現在的人,寧願做些自己明知無聊的事,也不願靜靜地享受閒暇。事實上,他們也沒有能力享受閒暇。因為這顆動蕩的心缺乏支撐,隨時都要尋找依靠。其實,我們的心是具足一切的,關鍵需要去體認。禪修就是幫助我們認識心的潛能,而不是一味向外尋求。

對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具備正確觀念和良好心態。這樣才能從容面對世間種種變化,不為順逆境界所動。進一步,還要發心利益大眾。這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


有比較就是打妄想,身處妄念之中便不得進入良好的修行情況。在用功的時候,不要理會自己以外的事,也不要理會自己以前或以後的事,全心集中於現在的方法上。做得到這一點,修行就會得力。對於環境或自己的好壞之感,都是內心執著的投射,事事物物本身並無好壞。

開悟的人看事情時,心裡不存有好、壞、精、麤之想。佛是否救度某人,問題並不在於佛,而在於眾生自己︰眾生需要他救度的時候,他就救度,如果眾生不要他救度的話,他也救度不到。他救度了眾生,也不以為眾生是他救度的;眾生不讓他救度,也不會失望、怪罪。佛心就像一面鏡子,沒有自己的影像,完全如實無礙地映現眾生的影像,應眾生的需要施予佛法,讓各種不同的眾生,得到不同佛法的利益。

----------------------------------------------------------

摘錄自《信心銘講錄》無分無別(上)

文/聖嚴法師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談到分別心,在禪七當中,分別心最重的應該是師父了。從起七開始,就要你們守規矩,用方法,要求那樣,要求這樣,不准那樣,不准這樣,提醒這個,告誡那個,你們看師父的分別心重不重啊!

從禪七的第一天開始,我就教你們從有分別到無分別,從分別心到無分別心,那便是從散心到集中心,再到統一心,最後到無心。禪眾的心裡經常有兩種不同態度︰一種是希望師父要求越高、越嚴格越好,認為那樣能早日成佛;一種是在報名時,當我告訴他們禪七很嚴格、很辛苦,他們表示沒問題,心中早有準備,一定要嚴格才好,但來了之後卻希望師父最好不要看到我,我打瞌睡、說話、晚起,這些通通不要被看到才好。這就是惰性,人人都有。如果師父不勤加要求,你們也就不用來打禪七了。

「精粗」指的是修行的好壞、程度的高低深淺之別。修行人不可以比較,不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也不可和自己比較。今天有人在禪堂裡哭。你們也許心想︰「為什麼他在哭呢?恐怕快要開悟了吧?要不就是精神病發了?」看到別人哭,會引發你們各種不同的想法。其實,好不好是別人的事,干你何事?開悟不開悟、精神病發不發是他的事,與你何干?

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計較的情形也不少。譬如平常一個人在家裡習慣了,現在一下子和這麼多人一起打坐,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也有人看到別人連坐三支香不動,心裡便嘀咕︰「奇怪,難道他的腿不痛嗎?為什麼我的腿老是在痛?」於是就盯著那個人看,一直看到他終於動了,心中便起了一念︰「啊!他的腿終究還是痛了。」

自己和自己比較的情形也很多。有的人幾天下來天天都有問題,不舒服、沒精神,今天卻什麼問題都沒有,腿不痛了,身體也好起來了,坐在那裡高興得不得了,整個人精神亢奮,結果打坐反而坐不好。有的人幾天都坐得不好,只坐了一支好香,於是老惦記著那一支香自己是怎麼坐好的,想盡辦法要求自己再來一次,心中全是「為什麼那次可以坐得那麼好?現在為什麼達不到?」的念頭。

這些都是比較心,有比較就是打妄想,身處妄念之中便不得進入良好的修行情況。在用功的時候,不要理會自己以外的事,也不要理會自己以前或以後的事,全心集中於現在的方法上。做得到這一點,修行就會得力。

在第一天晚上,我告訴你們必須從逐漸孤立自己開始。此過程有四個階段︰1.把自己從禪七以外的環境孤立出來;2.不理會禪七本身的環境,認定自己是這裡唯一的人;3.放下所有過去與未來的念頭;4.把自己限定於當下一念,也就是集中在方法上。即使如此,魔鬼還可能對你干擾,因為你還有那麼一小點「我」的存在。但如果能繼續一念專注於方法上,就有可能離開一念而達於無心。

不管環境或內心多麼平和或紛擾,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生起任何好惡心。對於環境或自己的好壞之感,其實都是內心執著的投射,事事物物本身並無好壞。比方說,香板只是一塊木板,本身並無好壞可言。沒有經驗的監香如果把香板打錯了地方,如脖子或肩胛骨上,被打的人可能心生厭惡,監香可能怪罪香板不好使力;有經驗的監香打起香板來,被打的人覺得幫助很大,監香也會認為這支香板好,打起來順手。同一個板,有人覺得它好,有人覺得它不好。今天我要打開卡住的窗子,結果傷了手指。我也許會認為窗子有問題,但窗子本身有什麼好壞?是我的手不好所以被夾了,我的手也沒有什麼好不好,只是一塊肉被夾掉而已,總之就是發生了這樣一樁事,沒有什麼好壞可言。

開悟的人看事情時,心裡不存有好、壞、精、麤之想。有人也許心想︰「如果好壞不分,不是天下大亂了嗎?」開悟的人是沒有這個問題的。你們看古代禪宗的祖師開了大悟之後都充滿了慈悲心,一生一世濟度眾生。釋迦牟尼開悟以後,弘法利生四十餘載,如果沒有好壞之分,他度什麼眾生呢?這並不是佛要救度眾生,而是眾生需要佛的救度。佛是否救度某人,問題並不在於佛,而在於眾生自己︰如果能被救度,那麼佛就救度;眾生需要他救度的時候,他就救度,如果眾生不要他救度的話,他也救度不到。因此,他救度了眾生,也不以為眾生是他救度的;眾生不讓他救度,他也不會失望、怪罪,或詛咒他們下地獄。這就是佛陀或祖師的態度。

佛心就像一面鏡子,它沒有自己的影像,它完全如實無礙地映現眾生的影像,應眾生的需要施予佛法,讓各種不同的眾生,得到不同佛法的利益。一個正在修行尚未開悟的人,還在用著方法,還有分別心,必須繼續努力,直到方法沒有了,連「我也要修行」的念頭也沒有了的時候,心就會像一面鏡子─內無一物,映照無礙。


不要在乎妄念,你老是在趕雜念、趕妄念,念佛的功效就會打折扣。不管雜念、妄念,就是念佛。此外,還要多懺悔,因煩惱業障不能消,念佛時的雜念就很多,障礙也很多,可能一會兒頭痛、一會兒背痛,這就是障礙現前。修行不管多麼累,一定還是要努力精進不懈。我幾十年來都沒有休息,身體雖然累,但心不累。我的心是愉快的、不急躁的,念佛就是要念得快樂、念得歡喜。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如何保持正念、淨念

文/聖嚴法師

(一)疑難雜症的排除

念佛要一心專注於佛號上,使正念不斷、淨念相繼,而且要觀想所有的環境、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是阿彌陀佛,覺得處處都是阿彌陀佛。

雖然知道要正念不斷、淨念相繼,但我們只要一出汗、一腿痛,身體一累,雜念、妄念就馬上出現在腦海裡。就像蒼蠅在頭上轉,把牠趕走了,一下子又來了,趕掉一隻,跑來兩隻。念一念,感覺肚子餓了;念一念,想到忘了家裡還有事;念一念,感覺空氣不大好,很熱;念一念,發現腿有點痛……;頭腦裡總是不斷有各種各樣古怪的東西出現。如果就這樣下去,一星期後,你還是你,一定會說:「聖嚴師父講的方法有問題。」

這時你要用方法幫助自己,首先,不要在乎妄念,你愈是討厭雜念、妄念,念佛就愈念不下去。你老是在趕雜念、趕妄念,念佛的功效就會打折扣。所以,不管雜念、妄念,就是念佛。

接著要用方法,譬如坐著出聲念佛時,要聽著大家念佛的聲音而高聲念佛;如果是默念時,就數數、掐手指念佛。如果是經行或跑香時,因為是出聲念,所以也要高聲念,然後感覺腳是踩在蓮花上。你不要說:「這明明是水泥地,怎麼是蓮花?」或是說:「這是蓮花,踩在上面太可惜了。」這樣妄念又出現了。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就可以讓自己振作起來,振作起來就能專注。

如果是打瞌睡怎麼辦呢?張開眼睛,並且高聲念。但是在止靜的時候,聽不到他人的佛號,那就眼睛睜開、背挺直,然後數數念佛。以兩隻手來數,用一隻手數個位數,另外一隻手數十位數,當個位數數到十,十位數就數一個,然後再數;再數十個,十位數就數第二個。最後十位數數到十時,就念了一百次,以此繼續數下去。這個時候一定不會想睡覺,因為好有趣味。你不斷地數,當數到五百時,引磬可能就響了;如果還沒有打引磬,再繼續數。

此外,還要多懺悔,因煩惱業障不能消,念佛時的雜念就很多,障礙也很多,可能一會兒頭痛、一會兒背痛,一會兒腳又痛了、眼睛又痛了、喉嚨又痛了,那麼這就是障礙現前。

障礙有的是自己身體、心理的障礙,有的則是環境上的障礙。環境出現障礙,有的是你的逆增上緣,有的是你的障緣出現。有障緣出現就要心生慚愧心、懺悔心,以慚愧心、懺悔心來除障礙,然後一心一意地念佛。這樣即使不能得到念佛三昧,心也是清淨的,善業也是清淨的,當你回家時已脫胎換骨。反之,如果在精進修行期間,老是在胡思亂想、哀哀怨怨、苦苦惱惱,那你是怎樣來就怎樣回去,根本沒有在修行。

(二)精進的修行態度

修行不管多麼累,一定還是要努力精進不懈。

有一次我遇到超級馬拉松的世界冠軍林義傑,我問他累不累?他說:「當然,不僅腳和身體,連頭都很累,尤其抵達終點時,氣都差點喘不過來。」我就問他:「你是怎麼跑完全程的?」他說:「就是什麼都不管,只曉得往前衝。」

從新聞畫面上,我看他一路跟著領先的美國選手跑,美國選手跑得慢,他就跑得慢一點,美國選手跑得快,他就跑得快一點,快要到終點之前二十分鐘,開始衝刺,最後就得到了冠軍。美國選手雖然一路領先,但因為後面有人追趕,所以感覺壓力很大,而他只是跟著美國選手跑,即使累,但是沒有壓力,最後一直往前衝,就得到冠軍了。

修行也是一樣,要精進、不能鬆懈,雖然累,還是要不顧一切地衝到終點為止。我們雖然不跑馬拉松,但我們有「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距離,不衝怎麼跑得過去。所以,勉勵諸位,全力以赴,用方法就會有力量。

我的醫生幾十年來都這麼告訴我:「法師!你要好好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說:「我幾十年來都沒有休息,身體雖然累,但心不累。我的心是愉快的、不急躁的,如同我常說的『要趕不要急,要忙不要累』,那我還不是活過來了,而且還活到這麼大把年紀。」因此,我們要「忙得快樂,累得歡喜」,而念佛就是要念得快樂、念得歡喜。


你我都是妄念凡夫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凡夫就是妄想雜念所構成的,妄念是凡夫的本體。離開妄想雜念,就沒有凡夫的存在。除了這句名號不是妄想雜念,其他都是妄想雜念,東想西想、張三李四、穿衣吃飯、過去未來,都是妄想雜念。

什麽叫“本體”?就好像用泥巴塑成一個土地公,如果去除了泥塊,還有土地公嗎?沒有了。每一粒泥沙就代表一個妄念,我們這一期的生命,其實就是由妄念的塵埃構成的,把妄念拿掉,衆生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就是妄念的存在,離開妄念就沒有心了,就沒有我們的存在。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每個人要自覺,從生到死,你肯定都是妄念凡夫。想除掉妄念,你就死了這條心。“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不要說“我要念佛念到沒有妄念”,那是不可能的,你從生到死都不可能做到。如果做到了,就業盡情空,證得無生法忍了。從出生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你整天埋沒在妄念當中,怎麽可能沒有妄念呢?

阿彌陀佛就是要救度這樣妄想紛飛的凡夫,不會要求沒有妄念。沒有妄念,就不用阿彌陀佛救度了。我們念這句名號,不是把它作爲一個工具,讓自己心中清淨、沒有妄念,不是的,那是自力的修行。

你念這句名號,就是信願,信願念佛就能往生。

道理在哪裏呢?道理就在於往生是阿彌陀佛做好了放在那裏,你相信、你願意接受,就是你的。往生並不難,是現成的果,所謂“果地法門”,並不是你現在來修往生,往生等你現在修,要修到什麽時候?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修好了,名號也修好了,你往生的功德資糧都在名號裏面,往生這個果已經放在那裏了。現在不是讓你來修,現在是讓你來吃現成的。你來念佛,你相信,你願意,就是你的,你就往生。

所以,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不信則不生,有信就往生,很簡單。我們念佛,不是爲了斷除妄想雜念,而是歸命阿彌陀佛。

“知此念佛”,知道我們是這樣的根機,以這樣的根機來念佛。

“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就這樣來念佛就好了。

“即蒙來迎”,幷不是要斷絕妄想雜念,佛才來迎接;就是我們這樣的妄想凡夫來念佛,佛就來迎接,佛的本願就是這樣。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爲覺心”,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我們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台,這個時候,我們的妄念全部脫落,正覺之心顯現,證無生法忍。本來的佛性就顯現了,雖不求斷除妄想雜念,也自自然然地斷了。這是往生淨土的利益。

恭錄自淨宗法師《阿彌陀經歸宗解》


所謂「佛教徒」的修持法,是藉由佛法而得到心的力量,了解人生的精髓與實義,這才是修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究竟利益,讓自己如願達到究竟的幸福與利益,而非得到外在物質或生存條件等暫時性的幫助。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心的科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