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業力的警覺性
福安古觀音閣
很多人造業時,根本沒有警覺。比如開飯店殺魚殺生,想不到以後生病是殺業導致。現在網絡眾籌,都是十萬以上治病數目,很可怕。但他想不到為什麼這樣。可是哪怕想到了,業已經形成,只能受報。
選擇正業很重要。有些人求事情,我一般都問工作,有沒有殺盜淫妄成分在裡頭。拿錢供養三寶,但要淨財,就是盡量不要有殺盜淫妄成分的錢財。不然佈施沒有意義。而且這個災難,根本比較難消。
談婚姻,我覺得現在人婚姻問題嚴重,離婚率上升,離婚率太高。因為沒有之前的因的警戒,現在人年輕,談戀愛,發生關係,墮胎分手,這樣鬧一次,婚姻就不知道折福多少。但是多少人警覺,很難。所以只能受婚姻不順的果報。
有個道友,三十多歲,一談女朋友,就總是控制不住念頭要和女朋友鬧。我勸他要懺悔二十多歲時造的邪淫的惡業。還好他有遇到佛法,其他人沒遇到佛法,就很難破開這個結。為什麼單身的還是很多?和以前年輕時的邪淫等業有關。
修行要警覺性,要每天懺悔業障。但凡夫,心很散亂,順利時,就開心吃喝玩樂,不順時,病來了,業障來了,婚姻障礙來了,更難修行。所以這就是業力。修行要如履薄冰,要謹慎,小心翼翼。
每天的功課,有的念經,有的念佛,但是每天都要堅持。這個念經念佛,是生命的一種回歸。只有回歸到生命源頭,才會去懺悔業障。所以每天要定課,好像每天堅持刷牙一樣。
要有警覺性
福安古觀音閣
現在要看人間病苦,大家打開眾籌就可以看到了。都是年輕得病,要幾十萬治,又沒錢,只好籌錢。這個很苦啊。
這就叫做病苦,生老病死苦。老苦沒老不知道,病苦就更可怕了。每個人都想著健康,平安,但是警覺性太低了,尤其現在年輕人的警覺性太低,對惡業的警覺性。
年輕為了賺錢,開肉類餐館,確實賺到了,結果得大病。或者開KTV又有邪淫業,婚姻不順。都是被業力所轉動。遇到善緣積累一些善業,遇到惡緣,又是惡業。隨業流轉,自己根本無法做主。
有的人為了生活,各種努力,卻總是無法成家立業,因為他沒有警覺性。有錢就酒肉來了,沒錢就拼命做事。不管善惡業。或者年輕時造的惡業太重,沒有懺悔,就導致後來一直不順。
凡夫的心,很散漫,而且對因果因為無法了知。有個人兒子殺狗,網絡上買麻醉針殺狗,殺了好幾十條,導致自己犯精神問題。但他不相信是殺狗的問題。說,為什麼別人家也殺都沒事,我家就有事。
凡夫就是這樣,你看別人家也賣肉捕魚,都房子建的大,也沒生病,為什麼賣肉捕魚就生病。肯定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凡夫就是邪知邪見的比較多。那個殺狗的人,老婆鬧離婚,打工錢也留不住。這就是業果。
凡夫的邪見,表現在認為我很善良,總感覺老天爺不公平。而不懂得自己懺悔業障。這也是一個邪見。如果懂得懺悔業障,很多惡業都會消失。
生命中,很多垃圾。法華經講,這個窮人,要除糞。就是錯誤的知見好像糞一樣,要除掉的。這就需要觀音菩薩的加持,加持人能不愚痴,不懂因果就是愚痴。
人要有自知之明,就是知道自己的善惡業。地藏占察經,就是佔察人的善惡業的多少。從身語意去占察。修行就是要清淨這個身語意業。
什麼是業力?怎麼消除業力?
業力(佛教解釋)
業力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為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甚至可配合緣起論與無始無明化世界。佛法所說的業力,根據行為屬性,有善業、惡業之分;根據受報與否,有定業、不定業之分;根據受報范圍,有共業、別業之分;根據受報差別,有引業、滿業之分。其中,善業、惡業分別由不同行為構成,比較容易理解。 《正法念處經》卷七之偈曰:“非異人作惡,異人受苦報;自業自得果,眾生皆如是。”
業力解釋
1.謂行為、言語、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現的能力。
《宋書·蔡廓傳論》:“ 蔡廓 雖業力弘正,而年位未高,一世名臣,風格皆出其下。”
2.佛教語。謂不可抗拒的善惡報應之力。
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分五道於人天,設重牢於厚地,各隨業力,的焉不差。”
宋 陸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詩》之二:“業力驅人舉世忙, 西林 袖手一爐香。”
清 譚嗣同 《仁學》十三:“不知業力所纏,愈死且愈生,強脫此生之苦,而彼生忽然又加甚焉,雖百死復何濟?”
怎麼消除業力?
業力不消,想要得到我們希望的快樂、健康、平安、幸福,今生注定是很難的,嚴重的還要伴隨著兒女不孝,事業不順,家庭不和,同事關系緊張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明白了這個業力對我們生活和修行所帶來的障礙和影響,我們就要認真的來對治它,來轉化它。
佛陀在經典裡開示了我們消除業力的方法,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並真心誠意去座下實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來簡單和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方法:
一、誠心忏悔
佛說:彌天之罪,擋不住一個“悔”字。佛說眾生的病就一種病--“業障病”(不管是什麼病,皆因惡業召感的果報,不同的惡業召感了不同的病。)治眾生病的良藥就一種,忏悔為藥。只要真心忏悔,能消一切業,業消病自除,所以忏悔能治一切病。
有很多人說讓他忏悔,他總認為自己沒有做什麼壞事,不知忏悔什麼,不知自己起心動念都是罪,吃喝穿用都造惡業,舊業要想消除,必須忏悔,比如前世或今生,我們因嫉妒自私傷害了他人的情感、名譽、地位,由於貪心盜取或者占用了公私財物、三寶財物,破壞佛法,毀謗三寶,乃至於自私、嫉妒、貪心而傷害了別人的身體和生命,
還有我們墮胎的嬰靈,還有我們為貪口福所殺所吃的一切生命(眾生最愛是生命),還有無數無意傷害的生命,我們都應該忏悔。因為我們自私、貪心、嫉妒、愚癡,給別人帶來了傷痛傷害,我們今天要深深認錯、認罪,以至誠的心,恭敬的心,懇求的心,向他們賠罪,深挖根源,洗心才能革面,要忏悔得淚流滿面,最後把功德回向給他們,你的罪業就能消了,你的身體就能健康了,你的事業就能順利了,你的家庭就能幸福了。
不認錯不知悔改的人,就是佛菩薩也救不了他。一切的忏悔,都是為了無悔,也是為了洗淨罪業。忏悔不但是洗淨自己罪業的一種勇氣,更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是去惡向善的方法,是淨化身心的力量。人類之中最偉大的人,就是肯認清自己的錯誤和罪惡,能從錯誤思想言行中跳出來,走進正確修行軌道的人。
有人會疑慮,我已經做了大惡,忏悔還有用嗎?不怕有消除不了的罪,就怕不敢面對和忏悔。我們首先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們的人生是一種有缺陷的人生。其次,能夠真正反思自己、反省自己,能夠在日常生活裡保持著一顆警覺的心,觀照每一念的當下,最後,我們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和那灰色的過去說“永別”,不要再重蹈前轍。
已經做錯的事從內心忏悔,清醒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罪業。坦誠地面對罪業,哪怕是千百次摔倒也要有勇氣戰勝自己。我們永遠不能向罪業低頭,也不能因一時沖動而忘業自大。世界上沒有戰勝不了的自我,也沒有消除不了的罪業。就連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能用忏悔來消除。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忏悔?有忏悔的心了,不知道怎麼來做?經典裡有消業障最快的《地藏經》,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有專門修忏法的《梁皇寶忏》《地藏忏》《藥師忏》等忏本,有《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過去的祖師大德整理的禮拜八十八佛的《禮佛大忏悔文》,還有密宗裡面最有名的除罪障的《金剛薩埵百字明》,等等,都是我們忏悔時所作的功課。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用自己心底裡面真正發出來的真誠悔過之心去忏悔,更猛烈,更有效果。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顆真誠悔過的心。
忏悔時盡量做到一事一忏,不能籠統的認錯了事。想到一件事做錯了,就專心去忏悔。什麼情況下能證明忏悔真的消業障了呢?內心感覺舒服了很多,就是忏悔的效果,所以每一次的忏悔要一直忏到心底感到清涼輕松了為止。
二、平常日用中,發願“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除了專門做忏悔的功課之外,日常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刻不忘“斷惡修善”,俗話說不擦拭鏡子的污垢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臉,不消除業障不可能在今後的生活中達成你想實現的美好願望。消業障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消業障。
痛改前非,永不再犯就是真忏悔,斷惡修善,改往修來是真忏悔。發菩提心,利益大眾無私奉獻是真忏悔,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是真忏悔。
具體到現實生活中,要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學佛人無論受到任何委屈、冤枉,都不怨天尤人。歡歡喜喜地接受他人的侮辱、毀謗,不得罪人,不怨人。 對怨恨我們的人,永遠地愛護、關懷與幫助,凡事逆來順受,業障就消了。
謙虛、卑下,無條件地幫助別人,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好事讓別人,辛苦自己承擔,歡歡喜喜地為眾生,歡歡喜喜的接受一切。
把這個身體奉獻給一切眾生,把每天念佛、聽經,及行持善法所集的一切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六親眷屬、墮胎嬰靈,及法界一切有緣眾生,希望他們都能蒙佛護佑,消除業障,脫離苦難,希望他們都能聞法修行,皈依三寶,發心念佛,求生西方。這就是轉業力為願力,不但自己消業障,而且救度了無量的眾生。這就是佛陀講的菩薩“乘願再來”。
三、多多放生
佛說,諸有為善法裡,放生功德第一。所有的世間善事中,沒有比放生更徹底更完美的。無論什麼地方,無論什麼時間都可以進行。
無數放生者的親身經歷和感應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還債。放生就是改命。放生就是解冤。放生就是消災。放生就是治病。放生就是延壽。放生是消業最簡單見效最快的方法之一。
作為發願斷惡行善的人來說,不必在意有人對放生的一些錯解,我們慈悲救贖生命沒有錯,個人承擔個人的因果,我們做好自己,永遠守護好自己這顆善良慈悲的心,《大智度論》中說“諸惡業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連鬼神都難以測度,唯佛與佛能夠知曉,所以我們但行善事,莫問前程。(摘自網友)
佛教業力的分類
佛家三業
佛家的三業:身、口、意三業。佛家的三業中的業:主要指身、口、意的行為、以及隨此行為而來的延續的結果。佛家指三業中的不正當的具體行為如下:(1)身之孽業:殺、盜、淫(2)口之孽業:兩舌、惡口、妄言、绮語(3)意之孽業:貪、嗔、癡
佛家的戒律就是用來防止我們身口意三業造惡!妙法蓮華經較早記載:"爾時一切大眾皆蒙佛授記,捨利弗身口意三業清淨,而生大歡喜......"密宗的修法三善業:“教人口誦咒,手結印,心作觀,身口意三業相應,自然能使人明心見性。”佛家的皈依儀式中有如下發願:(師父說一句,皈依者跟著說一句。)"皈依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淨化身口意三業。”拜佛之際,也要求身口意三業清淨。
身業
由身體行為所做的業;
口業
由語言行為所做的業;
意業
念頭;身、口之所造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是業,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
十惡業
惡業有所謂十惡業,分別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和三意惡業。身三惡業:殺生、偷盜、淫欲,此三業皆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四口惡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此四業不但是生死輪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意三惡業:貪嗔癡三毒,此三毒是無量無邊之煩惱根源和三惡道的直接業源,這是致人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如水災的業因是貪欲,火災的業因是嗔恚,風災的業因是愚癡。另有大惡業,就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善業、惡業、無記業
業又根據動機或道德意志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有“有漏善”和“無漏善”。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可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不善不惡可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可不會遮蓋本性的,則叫“無覆無記”。
佛教對業力的釋義
《十善業道經》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定業和不定業
所謂定業是受報時間及輕重皆已決定,反之則是不定業。如何判斷某一業力屬於定業或不定業呢?主要通過兩點。首先,根據行為動機判斷,考量這一行為是否故意造作。若是有心為之,便屬於定業。若是無心造作,如無意間傷害到其他眾生,雖也造下業力,多屬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其次,根據對治情況判斷。若是我們造業之後立即以忏悔進行對治,即使所造是定業,也可能因此產生變化,成為不定業。就像我們做了錯事之後,若能誠懇地向對方道歉並補償,可能扭轉原有矛盾,化解原有問題。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鳴得意,可能加深對方的仇視,加重未來的報應。佛教特別提倡忏悔法門,以此消除業障和違緣。
共業和別業
所謂共業,指相同行為形成的業因,將會感得同樣的果報。比如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面臨著同樣的空氣污染、交通擁擠、氣候冷熱。所謂別業,是指個別不同的業因。對於每個人來說,身體有強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莊、丑陋的不同,生活條件有富裕、貧困的不同,這些都屬於別業所感。共業,取決於眾生共同的行為,或是有共同利害關系的行為。比如同在屠宰場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直接參與宰殺。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擔任財會、後勤等工作。雖然他們沒有直接造作殺業,但只要處在這個利益集團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產生的利潤,就不能脫離與殺業的關系。將來招感果報時,自然也要承擔相應的罪業。就像法律在懲處犯罪集團時,其中某些人雖然未直接參與殺人、搶劫或詐騙,身處犯罪集團,參與其他相關事務,並從犯罪所得中獲利,那麼,同樣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我們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都是共業所感。我到過澳洲多次,那裡風調雨順,少有災害,環境非常和諧。生活其間的人,對自然懷有真誠的關愛之心,不會隨意踐踏一草一木,更不會隨意傷害動物,哪怕是微小的動物。所以,大自然也呈現出一派寧靜、祥和,讓人們在它的懷抱中得到滋養。反之,如果不懂得保護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計後果地盲目開發,將生態環境破壞殆盡,那麼,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別業,則取決於個體行為,由此招感屬於個人的業報。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國家中,也存在一無所有的赤貧者;在普遍貧窮的地區裡,也存在應有盡有的富貴者。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聽到的音聲,在重聽患者的耳中,也會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別業所感,是由不同業力招感的個別果報。
引業和滿業
所謂引業是業力招感的總體果報。有情生命在延續過程中,是上升天道、繼續做人,或是墮落地獄、淪為畜生,皆由引業決定。引業牽引我們投胎,其作用,就像火箭推動衛星上天。假若沒有引業作為動力,生死也就隨之結束了。《唯識三十論》中,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前面的業力結束,新一輪的業力又繼續產生,然後再次結束、產生。無始以來,眾生不斷造業,所以,沒完沒了地流轉生死,循環往復。所謂業力無盡,生死無窮。
所謂滿業是業力招感的差別果報。比如同樣生而為人,有長壽和短命的不同,有貧窮和富貴的不同,有莊嚴和丑陋的不同。同樣淪為畜生,有的流落街頭,只能從垃圾中覓食充饑,還要隨時面臨被宰殺、殘害的恐懼。而有的卻被主人百般寵愛,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過許多普通百姓。所有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滿業所決定。
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還需要緣的成就。如果說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那麼,還須同時具足水分、陽光、泥土等條件,才能扎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些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又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之分。有些業力造下後,現世即能招感果報,為現報;有些業力須待來生方能受報,為生報;還有些業力則須多生後才能受報,為後報;至於前面所說的不定業,招感果報尚未決定,為不定報。比如某人犯罪後,可能立即被公安部門逮捕歸案,也可能在幾個月或一年後才被捉拿,還可能在幾十年後才落入法網,這完全取決於各種因緣的成熟。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業力的推動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由於每個人造作業力的不同,才會在“諸趣”中流轉不休。“諸趣”,指五趣或六趣。趣,為趣向之義。眾生所以受報,皆是由因趣果,故名。五趣,為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是五種不同的生命處境。六趣,則在天道和人道之間增加阿修羅道。其中,以天道眾生福報最大,生活環境也最為優越。而我們所處的人道,則是有苦有樂。至於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環境,則一道苦於一道。尤其是地獄,其痛苦之慘烈,難以名狀。從根本上說,五趣的差別,正是取決於“心想異故”。因為眾生的觀念、想法不同,故造作種種善惡業力,導致“諸趣輪轉”的結果。如果說生死輪回根源於心,世間萬物也根源於心,那麼,是否和西方哲學所說的唯心論相當呢?其實不然。唯心論所說的心,是作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恆且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而佛法所說的心並不具有永恆性,更非固定不變的實體。此外,唯心論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而不從他物所生。而佛教則認為,心是緣起的,不是獨立、單一的存在。唯識宗認為,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說明心是相互依賴地存在,與唯心論具有不同的性質。
業力業果
濟群法師《十善業道經》啟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所有這一切,都根源於眾生的心。因為“心想異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有情造業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分別是身體的行為(身業)、語言的行為(語業)、思想的行為(意業)。通常,能夠表達出來,並能直接利益或傷害他人的,主要是身業和語業。比如為他人提供幫助或制造障礙,又如對他人進行贊歎或肆意辱罵,都是通過行為和語言進行表達。但意業卻不然,如果內心充滿嗔恨,表面卻偽裝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須行之於身口,才會對他人構成直接傷害。不過,如果經由某些特殊訓練,心力特別強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殺人。《唯識二十論》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印度有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場冰雹,令國王所在的城市毀於一旦。可見,意念同樣具有殺傷力。作為修行人應特別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可隨意生起不善心念。因為身、語、意三業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業力。
總之,由眾生心念的差別,導致行為的差別,進而導致世界的差別。
嘎瑪仁波切:為什麼佛陀不能替眾生承擔業力?
佛陀一輩子不停歇地在講經說法,傳了八萬四千不同的法門。為什麼需要如此用心良苦呢?傳授一個法門不就夠了嗎?難道不是修一法即可修成千百萬法,修千百萬法難修成一法,或者說修一佛就夠了,因為諸佛的本質是一樣的?
佛陀是遍知一切的大智慧者,每個眾生心裡想什麼,佛陀都知道。為了眾生的不同需求,佛陀傳下不同的法門。你適合這樣的修行方法,他適合那樣的修行方式,不同的心態會有不同的需求。雖然眾生有不同的習氣,但佛法都可以調伏;只要你願意學,佛法一定有辦法對治我們的煩惱痛苦。
自己種的果子自己吃,自己造的業自己擔!無論是誰,有再大的慈悲和智慧,也不代表他就可以代替你承受業力啊!我跟你很好,也很疼你,但是你生病的時候我只能在身邊照顧你、呵護你,沒辦法代替你生病。任何人跌倒了還得自己爬起來前行。我們受到的加持,就好比生病時知道哪裡有醫生可以治,誰可以幫助我們,但前提是你得信。
一定要知道哪裡有人是可以幫自己的,可以打電話跟他求救。所以,平時要記得和能幫助自己的人保持聯系,在我們需要時就可以方便找到他。否則當你想起來的時候,知道他有能力幫你,卻不知道他在哪兒。如果平常沒有牢牢記住這點,當我們有需求的時候,即使有類似的感應力存在,也沒辦法接收。就像你知道一個長輩對你很好,但你從不跟他聯系,他想幫你也不知道你在哪兒。
佛陀就像一個可以給我們治病的醫生,他知道我們在哪兒,如果我們平時很少惦記他,很少跟他聯系,一旦有事,我們就接收不到他的加持力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虔誠心非常重要。
執著時再來對治,已經太晚了
淨界法師開示:
這個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是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取相。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由於我們個人的業力,我們會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當中,我們取到我們自己業力相應的相狀。
如果你善業起現行,你會取到一個如意的、美好的相狀;如果你這個時候剛好罪業起現行,你當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違背你心意的相狀。當然這個取相都沒有錯,凡是業力顯現出來的東西,在佛法裡面叫做「依他起自性」,這個是沒有錯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分別」。第六意識把我們取到的相狀,根據我們個人的習氣、思考模式,安立名言,這個時候問題就複雜了,因為相狀經過你的解讀以後,它產生對立了。所以你怎麼解讀人生,這是很重要的關鍵,面對人生容易,解讀人生難。
因為你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這個相狀就產生固定的相狀了,所以這個時候你安立名言以後,你的相狀產生對立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識產生執著了。
第七意識的我愛執就住在這個相狀,那麼當你的心有所住的時候,你的心態就產生變化了,這個相狀就開始主導你了,就產生顛倒了。
為什麼叫「顛倒」呢?因為你得到這個相狀的訊息是錯誤的,它不是原來的面目,它是經過你第六意識的錯誤的名言的安立,經過第六意識的錯誤解讀而產生變化了。
所以這個顛倒妄想假設你不除的話,它就是容易在臨終的時候刺激你的生死業力,讓你的生死業力得果報。每一個人都有顛倒妄想,有些人表現在財、有些人表現在色、乃至於名食睡,就各式各樣的顛倒妄想,那麼這些都是讓我們生死業力得果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這個顛倒妄想的處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個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別、執著。
那你說我現在不要取相了,不對!相狀沒有錯,你不能夠說那我現在開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緣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聽了,相狀沒有錯,而且相狀在後面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借相修心,它還有很好的用處,所以取相沒錯,錯不在取相。所以,你不能從取相下手,因為它沒有錯。佛陀說的你沒有病,你不能給它吃藥,不能無病飲藥的。
那麼有些人到了執著的時候再來對治,太晚了!你只要驚動了第七意識這個魔王出來活動的時候,你第六意識就沒辦法對治它了,這個火都已經燒到整個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車叫來來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無濟於事。一個人墮入顛倒當中的時候,是誰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這種堅固的執取在活動了再來對治,晚了!
所以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在我們生起顛倒妄想的過程,取相、分別跟執著,最佳對治的時機在「分別」,斷你的分別,叫「無分別智」,你只要不生分別,第七意識就沒有活動的空間。我們有些道路已經走得夠深夠遠了,我們的心當中有的道路,已經離真如本性越走越遠了,這條道路該是封閉的時候了。
所以為什麼佛陀要你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你再分別下去你只會在這個道路越走越遠、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只要覺得哪一塊因緣你一直分別的時候,它很快帶動你的煩惱,貪、瞋的對立的煩惱,這個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為它已經形成顛倒妄想了。所以我們的生命當中,有些分別、有些妄想是沒關係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滿了地雷的,這個妄想你必須暫時把它封閉,就是「斷相續心」。
所以偉大的佛陀要我們在生命當中,你開始檢討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須要斷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礙的,你必須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檢討。
那麼總而言之這個調伏生死業力,包括調伏重大的罪業跟調伏顛倒妄想,這兩塊都是在我們臨命終之前,你必須要做的兩大功課。
《唯識學概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