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漸修的八個層次

大願法師

《心經》上面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到彼岸,圓滿清淨的大智慧,到彼岸。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有些人說:「娑婆世界是此岸,極樂世界是彼岸。」你那麼想,還是迷。

業障現前的時候,我這個心,智慧提起來,能夠覺照它,它就不能夠傷害我。這時候我的心在彼岸。

迷的時候,就在此岸;悟的時候,就在彼岸。

心能夠自主,能夠心無罣礙的時候,就在彼岸;心跟隨外境轉的時候,就在此岸。心裡面沒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沒有憤怒,沒有悲傷,沒有哀愁,沒有憂鬱,這一切的負面情緒沒有的時候,我們在彼岸,我們歡喜自在,我們當下就在淨土。心裡面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很生氣的時候,很憤怒的時候,起貪心的時候,愚痴的時候,懷疑的時候,驕傲的時候,我就在此岸。

不要認為佛菩薩是出世間的,他可能在一個虛無飄渺的境界裡面,一個什麼地方。你想錯了,佛菩薩在哪裡?在人間度眾生。但是他是出世間,為什麼?「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學《壇經》要學會這些智慧。這個就是觀自在菩薩的深般若法門。

觀世音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的時候,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夠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時候度一切若厄。這時候他哪裡有若厄?哪裡有痛苦和煩惱呢?智慧的覺照現前,我昨天講的這八個字一定要實修——超越、承擔、轉化、和合,也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能夠實修的話,你就能夠度一切苦厄。

當然具體來修可以分為八個層次。對於頓根來講,頓悟頓修的人馬上就覺悟了,沒有這八個層次了。但是作為一般的人,頓悟漸修的話,其實這個悟入有四個方法,有四類人:一種是最上根機的,就是頓悟頓修;第二種就是頓悟漸修;第三種就是漸悟頓修;第四種就是漸悟漸修。

漸修的人來說,其實還可以分為八個層次,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我們在實踐之中,剛開始修的時候,可能還有一點比較得力,能夠提起這個智慧覺照。但是你功夫越深的時候,你的習氣就會翻騰出來,翻得更多,境風吹識浪,但是不要覺得我不得力,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你繼續修下去就好了。

第一個層次,就是心起在前,覺照在後。我的妄念生起來了,它在前面,我才能夠提起這個智慧的覺照。而且還要非常努力地去提起來,竭力地去提起這個智慧的覺照。這是第一步,這個時候會覺得比較辛苦,會覺得這個智慧力還把持不定。但是你要繼續修下去。

一般的人總是終日煩惱妄想,認妄作真。但是遇到違緣的時候,痛苦的時候,他就能夠真正知道我們這個妄想習氣為害不淺,所以就願意修佛法來對治。

但是剛剛開始修的時候,功力還很淺,可能有時候會失敗,有時候還是給妄想、給煩惱打敗了。但是不要緊,繼續修下去。

第二個層次,就是雖然還是起心,妄心生起在前面,覺照在後面,但是我們提起觀照的功夫的時候不會太費力了,而且我們能夠降伏煩惱了。

第三個層次,就是我們起心的時候馬上就能覺照。但是還是略微有一點先後,妄念還是先生起來,然後提起覺照,還是有一點點先後。

第四個層次就是起心的時候,覺照就同時生起來。這個層次是什麼層次啊?禪宗裡面所說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到這個層次的時候,就是這麼一個境界了。因為你起心的時候,你妄念起來的時候,覺照同時生起來了。

我後面有時間會講到這件公案。有個禪師講:「老僧最初剛剛出家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我功夫得力了,得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現在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們明天詳細講這個公案,最主要的是什麼?不要是聽了個公案,只是掛在口上用,這樣是沒有用的。你要知道怎麼去用,怎樣去實踐,你從這個中間能夠得到什麼啓發,能夠啓發你的自性的智慧,這樣才是有用的,你在實際上用得上,所以我講《壇經》,並不是說就是念文字,而是希望我學習和修持《法寶壇經》的體會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用得上,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個層次,就是覺照在前,心念在後。這功夫很高了,時時刻刻保持有一個覺照,覺照在前面,妄念在後面。但是還是有時候會忘記這個覺照。

第六個層次,就是覺照能夠時時刻刻都在前面,妄念生起來的時候,不會忘記生起這個覺照,但是還有一個有為地、用功地,就是說我還要覺照,還在用功地,還是要顧及到這個覺照,這個時候在用功地,沒有達到這個任運的境地、隨心所欲這種境地。

這六個層次都是在用功地。

第七個層次就是不知有照,卻未離照,明知有境,本來無礙。我是時時刻刻保持了智慧的覺照,但是沒有刻意。不知道有覺照,但是從來沒有離開過覺照,時時刻刻保持了覺照的正念。明知有境,本來無礙,一切的外境沒有一點點障礙,心無罣礙。這非常高的境地,大菩薩的境地。

第八個層次就是入於常寂常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誰的境界?這是佛的境界!常寂常照。

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我們在哪一個境界?在哪一個層次裡面?」如果在第二個層次都已經很了不起了。

這個觀心法門,圓頓法門是最上乘法門,因為無境可緣。你看那些修密的,你要觀想本尊,好像金剛薩埵十三種報身莊嚴,或者教你觀想釋迦牟尼佛,你有個東西在緣。還有修小乘,教你觀想,觀想呼吸,一呼一吸,你還是有一個東西在緣,緣你的呼吸。這裡面無境可緣,直見本性,妙契真如實相,直接顯露真如本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上面講:

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如性,能所俱忘離諸見。

「若能修習深妙觀」, 深妙觀就是這個圓頓觀法,圓頓法門。

「惑業苦果無由起」,就是說你不會迷惑了,不會迷惑了以後,你哪怕是業障現前,都不能夠動搖你的心。你時時刻刻保持智慧的覺照,所以外境雖然是逆境,但是我的心不會給它動搖,不會產生負面情緒,所以我不會覺得苦,因此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如性」,直接地觀真如本性。

「能所俱忘離諸見」,就是說的這個法門,其實都是相通的。《大乘起信論》上面也說:「隨順觀察,久習純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都是說的我們這個法,你能夠隨順觀察,純熟之後呢?就可以進入到真如三昧,煩惱妄念不能生起,速成不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