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加了很多法會,念了那麼多經,怎麼還有病痛或災難?

慈誠羅珠堪布: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

[慧燈之光一:淺談因果關係]

常常有人質疑自己(或他人)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門的師兄道友也有此困惑。為了析疑解惑,現推薦閱讀下文關於因果的開示:(實在值得諸位經常復習一下!)

關於因果關系的開示.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談一談因果的問題,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分別、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

什麼叫做因果呢?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偷了東西以後,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我們經常講的業,在這裡和因是一回事。偷盜人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自己的包裡,這是不是叫做因呢?當一個人心裡想:我要去偷這個東西,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上述身口意行為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識宗對於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較究竟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他們認為,每一個人自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都有一個心的相續,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有時候沒有,無論它有怎樣不同的高低和多少的分別,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還有一個比喻是:下雪的時候,將墨水倒在雪裡,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顏色,雪化之後,在地上就可以看到這種顏色。同樣的,如果以煩惱去造業,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如大米的種子,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發生稻芽,但是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產生出“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殺生、偷盜的行為完成以後,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為的種子。這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是不定的。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同樣的,經書裡講因的成熟有四種:一是今生報應。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中老年時得報,有時甚至更快,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這個很快成熟的業,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僧眾和普通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境,如果偷僧眾的東西或毀謗僧眾很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在當下或今生見到報應;如果對境是一般人,肯定是有果報,但不一定馬上或在這一生現顯,這種差別是由對境不同而產生的。另外是動機的差異,如果殺生的念頭非常強烈或蓄謀以久,以這樣的動機去殺生的話,那麼它的報應很快就會成熟,若殺生動機不那麼強烈,則雖然有果,但不會很快顯現。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但成熟期不定,或許三四代以後,或許更長時間;三是也許有果報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的能力很微弱,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為定業,第四種叫做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俱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了解。佛出世時,印度有許多外道,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入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何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為因果之說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為什麼會墮落呢?他今生行善,沒有造什麼惡業,但是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去世是怎樣的人。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從定業的三種分別來看,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即它有果報,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我們生生世世當中,有沒有這種業呢?回答是肯定的。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清除過去世造的惡業,它就會一直等著我們,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是沒法回避的,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做的善業是不是空耗了呢?不是,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為因果循環錯綜復雜、貫穿三世,唯有佛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即某人前世行善,後世墮落,便下結論說因果是不存在的。這些外道仙人一般很有學問,也有一些世間神通,於是他們就著書立說,迷惑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產生了。

常見又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的梵天,做天人的時候,梵天、帝釋就存在了,現在自己死了,但回頭看去,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麼時候生的,什麼時候會死,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發現他們都不會死,於是覺得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這時他就認為,梵天帝釋下面的人才是生生死死的,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裡,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常見和斷見都是這樣來的。

現代人在這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些人沒有偷盜、殺生或傷害他人,並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錯,然而他的工作、生活處處不如人意,於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麼會遭到不幸呢?對因果或《俱捨論》沒有深入了解的居士也會有這種看法,甚至有人這樣說,我參加法會又念了那麼多經,就不該有這樣那樣的病痛或災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參加法會、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舉,已經存入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沒有顯果是因為因緣沒有成熟,就象一個農民春天種地,他把僅有的糧食都播了種,家裡就沒有糧食了,要等五六個月以後才會豐收,而現在他卻是一個沒有飯吃的窮人。有人覺得奇怪,你種了那麼多地,天天辛勤勞動,為什麼沒飯吃呢?這種疑問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誰都知道,播種和豐收之間是有一段時間間隔的現在沒有糧食是因為他去年沒有好好種地,沒有得到豐收,所以把種子播下去後,便沒有余糧可吃,這與他今年的辛勤勞作沒有直接關系。同樣,參加法會或放生與現在的病痛災難也沒有直接的聯系,病痛災難是過去世所造惡業的成熟顯現。

現在我們來分析遇到病痛災難是否全由因果決定的問題。先看外道的觀點。一種外道認為,全部顯現都是由業力來安排,一個人的一生過得好與不好,甚至連吃一頓飯是早是遲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佛教不承認它。病痛也好,災難也好,它有多種因緣,有些病是前世的病,也叫業力病,這種病無論花多少錢,采用多麼高明的醫療手段,都無法治愈,這有可能跟因果有關系。假如你只是感冒頭痛發燒,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導致。所以有些事物確實是跟因果有聯系,有些跟因果卻沒有直接的關聯佛教一直強調不墮二邊,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若像外道所講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的話,那修行還有什麼用呢?既然已經注定了,什麼都不用做了,好的就等好的,不好的也只有任其發生,聽天由命。同樣,假如真有一個命中注定的話,那麼布施給別人食物也沒有用,給了也吃不飽,因為他命中注定要挨餓,所以這種宿命論是不能成立的。還有些世間人根本不承認因果,這也是錯誤的。我們要走中間的路,不墮二邊。痛苦和快樂跟因果是否有關,以我們現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沒法確定的。綜上所述,一般情況下,我們現在做得好與不好,是跟以後的果必然關連,但跟現在的顯現沒有直接關系,特殊因緣除外。

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平時無惡不作,但他也沒病沒災,過得很好,甚至一輩子都榮華富貴直至壽終正寢。於是又有人說:如果因果存在的話,他們干了那麼多壞事,為什麼沒有報應,行善之人與造惡之人比較時,造惡之人過得還要健康快樂,這不是說明因果根本沒有嗎?這與種地的情況完全是一樣的。有人認為殺生偷盜是違背宗教信仰的,其實不是,他違背的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規律,所以他必然會遭到反面的作用。比如吸毒是不是違背佛教呢?佛教是禁止人吸毒的,而毒品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嘗試的話,必然會中毒並感受痛苦,這就是違背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果報。有些毒品服用後立即會發作,有些則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發作,因果報應也是如此,雖然因果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但它們的顯現規律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服毒後還沒有發作並活得很健康時,有人便以為他服的不是毒,仔細想想這有道理嗎?沒有發作並非沒有中毒,而是毒發的時間沒到。同樣,殺生偷盜就象把毒品吞下去一樣,肯定是要發作的,只不過需要一個階段或一個過程罷了。 

在經書裡還講述了另外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國王殺害了阿羅漢,第二天他所轄的領土內下了無數珠寶雨,以後連續六天中,天降的寶物一天比一天珍貴,但在第八天卻降下鋪天蓋地的黃土,全國所有的人都被埋葬於黃土之下,一命嗚呼。為什麼國王殺了阿羅漢後反而感得天降珠寶呢?因為他過去世曾造過殊勝的善業,現在雖作了極大的惡業,但當兩種不同的業相遇時,原來的善業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報,當善報受盡後立即惡報現前。這其中先後的順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講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這與糧食成熟的道理相同,是由土壤、陽光、氣候等諸多因素綜和而成,決非人為所致,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因果也是如此。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因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俱捨論》第四品,其中闡述的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了。如果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解,就會出現許多問題,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沒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種因是不定因,因為它的能力很微弱,所以碰到其他的違緣時,不論善業或惡業,它就不會發生果了。比如惡業,我們要給它制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懺悔。在《大乘阿毗達磨》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後悔,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為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都將變成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這是這一世的情況,然而往昔世中曾經造過哪些惡業,我們都記不得了,但是我們可以這樣來想,從無始以來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在知道或不知道的情況下所為,都是不應該做的,如同服了毒藥,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這樣做的話,情況就很難講了。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做善事,但是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人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回向的話,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嗔恨心,便可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因為凡夫人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如果我們看得見的話,過去世所作做的不善業肯定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裡,若不忏悔,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懺悔的,都能夠懺悔清淨。同樣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盡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回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要精通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惟,即使有嗔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因為嗔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沒有關系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有關的,兩者比起來,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嗔恨心就毀不了這個善根。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回向,而且嗔心不斷,那麼善根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人來講,回向就是最好的辦法。綜上所述,我們要盡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為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我們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了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事關重大。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眾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麼嚴重的業,哪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裡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於是病人便去行善,如放生或修一些長壽法,結果兩三個月過去了,他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有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經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麼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人們會認為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他想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產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而那些富裕之人不全是聰明和能干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愚蠢和懶惰,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干活,窮了也不須再努力,只能說從這些事件中基本上看得出來因果的關系與規律。  

《俱捨論》裡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如果子女身上有果報的話,那不是與佛經裡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矛盾嗎?《俱捨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系,促使子女的那個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通常來說,想要直接證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難的,因為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但是用間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證明因果的相續存在。不要說輪回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被它控制。所以我們若想解脫的話,就要種解脫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這就是佛教的見解。

佛教的見解是緣起,緣起包含了許多內容,從名言谛來講,就是有因必有果。現今一切悲歡離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我們可以看見,有一些肉眼則無法看見,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曉。有因必然有果,無因就不會有果。若需求人天福報或快樂的話,就要去種快樂的因,這個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災難的話,就不要種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惡業。凡夫人由於愚癡和無明,欲求快樂果卻反種痛苦因,比如時下許多人殺害各種動物,用它們的血肉和生命換取自己的延年益壽,這不是完全的顛倒嗎?其余的事情也都是這樣。所以如果凡夫人對因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取捨,則所做的多半是錯誤的,由此感受的也將是他們意想不到也不願接受的苦果。  


濟群法師: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

學佛的人,大約都以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捫心自問: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還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式的信呢?

對於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於「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為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原因就在於不曾深信業果,從而懷有僥倖心理,以為自己會是那個逃脫惡業懲罰的幸運兒。久而久之,對因果的敬畏日漸淡薄,甚而流於習慣性的麻木。如果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充滿因果的實例,只是以往未加註意罷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聲聲相信因果,卻毫無顧忌地造作惡業。這種所謂的「相信」,只是虛假的裝飾而已。同時也說明,他們對業果的認識是極為浮淺的。

佛教所講的因果是三世論,不僅貫穿著我們的今生,也貫穿著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對於不具備宿命通的凡夫來說,既看不到過去,看不到來世,也看不清現在,所以才會心存僥倖。如何才能加深對因果的認識?必須時常親近善知識,認真聞思經教,以此強化業果在內心的警策力。

事實上,因果的另一層面是我們當下可以感覺到的,那就是心行的變化。當我們與貪瞋癡相應時,內心的負面力量隨之增長,人性也隨之墮落。一個貪婪無比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心滿意足的快樂;一個嗔心熾盛的人,永遠感受不到心平氣和的從容。那麼,貪瞋癡從何而來?正是我們逐漸培養出來的。我們對金錢、色慾的執著,便是滋長貪瞋癡的養料。

即使外在一切並未因我們的貪瞋癡有所改變,但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會對自身生命構成過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將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張揚。反之,人性中惡的力量也會隨之增長。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開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寬厚;有的很吝嗇,有的很大度……每一種性格,都是生命的無盡積累。其中的負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如果我們深知:每一件善惡行為必將對生命構成影響並留下痕跡,還會任意造作惡行嗎?事實上,不僅一切行為如此,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電腦硬盤一樣,忠實記錄著輸入的每一份資料。即使我們可以騙盡天下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也絕無可能逃脫因果的自然法則。

「業決定」的道理告訴我們:有所為必將招感業果。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動念及外在行為,必將在內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樂果皆來自過去世的善業,而今生的苦果則來自過去世的惡業,所謂「業不作不得,業已作不失」。

當然,我們也不必為已造作的惡業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因為焦慮和自責皆於事無補。當我們認識到曾經犯下的惡業後,應至誠地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以如法的懺悔清洗人格,蕩滌種種罪業。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從此深信業果,慎護身口意三業,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決不造作新的惡業。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淨界法師: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

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佛在世時,另外一個護法叫作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三個公主,其中一個叫善光公主。她長得最莊嚴、最討人喜歡、最有德行,也是波斯匿王三個女兒裡最有名氣的。

因為她長得莊嚴又善解人意,所以得到波斯匿王的寵愛。波斯匿王經常辦完公事後,就到她的花園散散步,善光公主就陪他聊聊天。

有一天,波斯匿王處理完公事後,又到善光公主的花園裡和她聊天。波斯匿王就說:「女兒啊!你長得這麼莊嚴,受到別人的讚美,那是因為父王對你的疼愛,父王對你的加持。」

善光公主一般都是很隨順父王,但是突然間,她說了一句話:「父王,您這句話說得不對。我今生的安樂果報,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波斯匿王就不高興地走掉了。

第二天他又提起了,他說:「你的善業是我加持你的。」結果善光公主的回答還是一樣,她說:「這是我的善業所感。」連續三天都是這樣回答,把波斯匿王激怒了。波斯匿王說:「好,我看是你的善業力量大,還是我國王的威德力量大。」

就叫侍從去街上找一個乞丐。找到以後,就跟他說:「我把女兒嫁給你,好不好?」乞丐說:「當然好啊!」善光公主就嫁給這個乞丐了。

嫁給乞丐以後,善光公主知命認命,安住道法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她對道法的勝解、皈依不會改變認知的。她嫁給乞丐以後,就問乞丐:「你家住哪裡?」乞丐說:「我沒有家,我做乞丐。」「那你以前小時候住哪裡?」

乞丐說:「我們小時候,本來也是大富長者,後來發生了火災,父母都死了,所以我們兄弟姊妹只好在外面流浪做乞丐了。」善光公主說:「好,那我們去你的老家看看。」乞丐就帶了善光公主到他老家去看,一片荒野,那個房子燒得不能用了。善光公主說:「沒關係,我們先安頓下來。」兩個人就種種菜,種種田,開始過日子。

夫婦兩人在種田時,鋤頭一鏟下去,突然間「叩」一聲,裡面有東西,結果挖到了祖先留下的珍寶。乞丐把珍寶拿出來,蓋了一座比善光公主以前住的宮殿還更大的宮殿,裡面的設備更豪華。

波斯匿王當然一時賭氣啦,氣消了以後,就派人去打聽一下現在公主過得怎麼樣。結果那個侍者一看,回來報告說:現在公主住的宮殿比以前的宮殿更漂亮。波斯匿王非常驚訝!領著他的侍從趕過來看。善光公主很歡喜地把她父王請進來。他一看:果然啊!裡面的設備比以前更好。

這時波斯匿王就領著善光公主去見佛陀,請佛陀開示是什麼因緣造成這個結果。佛陀說,善光公主是生生世世喜歡布施的,這種布施已經形成善根了。這是善念,勝解,對道法的勝解。

佛陀說,她今生的富貴,很重要的是其中一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葉佛時代,佛陀有四大弟子,善光公主對四大弟子平均地供養。那時她是一個婦人,沒有工作,她先生賺錢。她就把先生的錢,除了日常生活用的以外,拿一點錢去供養迦葉佛的四大弟子。

一開始她先生是反對的,說這個錢我們自己用就好,為什麼要去供養修行者呢?但是善光公主再三地勸她先生,說我們應該去供養,來生才有富貴的果報。後來她先生就勉強同意了。

所以她得果報時,有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做太太的供養這個錢是哪裡來的?先生賺的,所以當然她先生有一份。但是為什麼得果報時,善光公主的果報是如此地堅定不可破壞?而這位男眾乞丐一定要遇到善光公主,他的果報才會激發起來?因為他是被動式的,他布施時心力羸弱,沒有強烈的布施心來引導。

所以,雖然他跟善光公主兩個人同時布施,果報卻不一樣。就是兩部同樣的馬車,一個是強壯的馬在引導車子,一個是很瘦弱的、走得很慢的馬在引導車子,所以業因的業力不一樣。

諸位!你們會慢慢知道,明白道理再修習善法,跟沒有明白道理是完全不一樣。你說,你參加打佛七,會長打電話給你,不好意思才來參加,這也是善業,但是得果報的時候力量薄弱,因為你不好意思才來的。如果你主動積極,開了四五個小時的車來參加佛三,那就不一樣了,這個佛號進入到你的心中,那就不一樣了。

業力本身的形成是由心念主導的,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你看,她的父親身為國王,都不能夠障礙她的安樂果報,她的善業到這種程度,沒有人可以去抗拒。她父親把她嫁給了乞丐,她的福報照樣顯現出來。沒有預期的,隨便找一個乞丐,她的果報照樣出來,誰都擋不了。因為她造業時,其心堅定,金剛不可破壞,她有強大的願力。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的成就,一定要有心念的引導才能構成業力。你的心念就扮演著重要角色,決定它的強弱、它的方向。


淨界法師:造業五分鐘將來受報五分鐘——不是這麼回事

變異而熟就是數量有所改變,你說我以前造罪業的時候只造了五分鐘,為什麼我這五分鐘的罪業,後來到地獄受那麼多劫的痛苦的果報?諸位我們要知道你不是造業五分鐘以後,將來痛苦也是五分鐘,不是這麼回事。

就是說你的罪業到第八識以後,它的數量會變化,當然變化有時候會變多,有時候變少。這怎麼說呢。你造了一個殺、或者是盜、淫、妄的業,這個時候你造完以後,諸行無常嗎?你在造的時候剎那剎那生滅,造完了,這個業就被你第八識保存下來。

保存下來你要是沒有懺悔,你也沒有聽聞佛法去產生懺悔,你沒有懺悔的意思就是表示你隨喜的意思,你認同這個業,你隨喜,從那個時候開始,你每天吃飯睡覺,你念念的去認同這個業,它就不斷的增長、不斷的增長。

所以我們為什麼造業趕快懺悔,是對的。因為從這個時候這個業開始遮止,把這個業的勢力破壞掉。我們一個人不可能落入空性,所以我們的心一定做出一種對待觀。

你不是隨喜這個業,你就是呵責這個業,站在懺悔的角度就是呵責,所以說變異而熟,就是說你可能出家修行只有十年,你這十年當中用功,懺除業障、積集資糧,但是你來生受用果報的時候不止只有十年,可能你是幾劫、乃至於幾萬劫的諸天的果報。

所以說因地的業跟果報的時候,它數量產生很大的落差,很大的變化。

為什麼叫異?第八識它在成熟果報,把業轉成果報的時候,因為有時間上的前後差異,有性質上的差異,有它的數量的差異,所以叫異熟識。

這個異熟識,第八識它本身不造業,第八識不能造業的,它的功能只是把你的業力保存下來,然後遇到適當的因緣把它釋放出來,這是第八識,叫做因緣變。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殺羊升天的誤解--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

千萬不要給人做媒、勸人結婚,罪過無量

為了一次地震,冥界準備了整整五十年!凡浩劫之成,均由眾人積孽所致,絕非偶然。

修行是要一直認錯懺悔嗎?懺悔之前要先思惟業果的道理

金剛薩埵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創命論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善惡的因果報應?

對上輩子做過你不知道的事要負責嗎?誰該為前世善惡負責?

人在做,天在看!為什麼好人沒有壞人過得好?

善人為何得惡報?好人不長命?其實因果自有玄機!

為何有的惡人沒得惡報反而榮華富貴?

藝人的果報

佛教徒不得看相算命、求神問卜、看風水​​​​​​​

他就看你不順眼!眾生的業力,你沒法改!​​​​​​​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千萬不能去隨喜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

我們為了親人造作的惡業太多了

壞人一旦福報用完,就會遭受惡報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別錯亂了因果

善惡不相抵消

佛教怎麼解釋壽命?人的壽命是天註定的嗎?​​​​​​​

努力工作為何就是賺不到錢?富貴的正因與助緣

人生酬業!人生一半是來還債,另外一半是開創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