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191】往生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對經典的學習
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會往生的,你會說,我雖然沒有瞭解這個經典,但是我人生吃很多苦,我有沒有可能從人生經驗的痛苦來激發我往生的力量呢?
不夠!因為你今天所嘗到的痛苦不是透過理觀,而是從人生經驗,你只知道人道的痛苦,你知道諸天的痛苦嗎?你知道三昧那種四禪天的痛苦嗎?你不知道。所以,你透過人生經驗的痛苦,那是苦諦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厭離的娑婆不全面,你可能厭離一些給你痛苦經驗的娑婆,絕大部分的娑婆世界你是沒辦法厭離的。
諸位,什麼叫厭離娑婆?不是厭離人道啊,是厭離三界,哪是厭離人道呢,哪是那麼簡單呢?諸天你沒有去過,就算你去過,你也忘掉了。所以你千萬不能靠人生經驗去厭離娑婆,因為它不全面。你今生就在人道裡面活動,你憑什麼厭離諸天呢?所以不能靠人生經驗啊。
但是你經常修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行無常是指三界都是不安穩的,你可以全面的厭離。所以理觀的好處是放諸四海皆准,生命的經驗是片段的,你心中只要厭離不完全,就有漏洞,你的佛號有可能引導你往生到你沒有厭離的那一塊去了,這就是淨土宗很大的漏洞。
就是他完全不修理觀,他對娑婆世界的痛苦完全來自於人生經驗。如果這樣子可以行的話,那佛陀就不要講其它經典了,就念一句佛號就好了,那你只會念佛但是你不一定會往生啊。當然有例外了,這個人過去世的善根力太強,就像六祖大師一樣,他今生沒有修,但是這種是千年冰山的雪蓮,善根太強,稍微聽到一點東西,他把過去的善根起動起來,他可以全方位的厭離娑婆,他能夠聞一知百,他看到人生的痛苦,他就能夠由此類推出三界的痛苦,我要提醒你這種人是少數啊,有辦法由此類推的人是少數啊。
所以我經常這樣講,不要把自己觀想成六祖大師啊,中國佛教兩千年才出一個六祖大師,絕大多部分人都是通過聞思修,修起來的,誰是六祖大師啊,你那麼幸運啊。
就是說,你要務實的面對自己啊,你有這個問題,你有這個漏洞,你就要調整。
從十二因緣的角度,我們今天是因為有業力,無明緣行,然後造業,然後有愛取,我們對三界有愛取,又有業力,內因外緣和合,就得這個果報。所以你要不調整,你的心態就是十二因緣嘛,沒有改變嘛,你只是多一句佛號。就是說,你的心態還是貪念娑婆,只是在貪念娑婆的心中多了一點佛號,還有你個人的幾十年的人生經驗,你覺得這樣的資糧力能夠往生嗎?不全面呢?
所以這個理觀的好處在哪裡呢?理觀修成以後,放諸四海皆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因為理觀是超越因緣所生法,所以他能夠符合所有的因緣所生法,這跟你日常生活的體驗不一樣。
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有念佛的善根,他有信仰,但是他不一定有智慧能夠觀照到娑婆世界的痛苦該遠離,尤其是極樂世界,很多人念佛到現在,你說極樂世界的功德,你講三個給我聽聽看,他講不出來,非常危險。
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這不合理的。你說我對極樂世界一無所知,我很想往生,你怎麼可能呢?我們今天沒有相狀的帶動,你今天想要移民到美國或者加拿大,你對它一無所知,你很想去,那叫迷信。
你這個往生的心,沒有相狀來帶動,成佛都要有相狀啊,往生沒有相狀,你怎麼往生啊,你往生去哪?所以很容易往生到諸天去啊!因為諸天的快樂跟極樂世界的快樂很接近,非常接近,它也是宮殿啊,寶物啊,很接近,只是它是有漏,極樂世界是無漏。
一般人如果不從經典你很難分辨出來,所以我們就很容易錯認消息。你內心有差錯啊,就落入因緣所生法,差之毫釐就失之千里了,因為你臨命終不知道出現的第一個相狀是什麼相狀。
你看古代有些法師,他臨終的時候第一個相狀是諸天的相狀先現前,他能夠勇敢的拒絕啊,極樂世界才現前,所以修理觀的人他就知道怎麼樣去做正確的判斷。
也就是說,念佛靠的是信仰,往生靠的是智慧,智慧靠的是對經典的學習,謙卑的向佛陀學習。不要相信你的人生經驗,你的人生經驗可以用,那佛陀就不要出世了。向佛陀留下的文字學習,通過文字般若然後產生觀照般若,最後悟入實相的真理,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淨界法師 法華經講記191
淨界法師: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諸佛與眾生的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事實上在真正修行、動的時候,絕對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
每一個佛有祂度化的眷屬,「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一個理想化的願力。諸位在授菩薩戒的時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這兩句話是對的,「誓度一切眾生」這句話只是個願望,沒有一尊佛能夠度化一切眾生的,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佛度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這個選擇性的主動權不在佛陀本身,是眾生對這尊佛怎麼去憶念祂、去供養祂、去贊歎祂。
所以佛要度化你,不在佛陀,是你的造業是不是具足被佛度化的因緣,所以為什麼我要經常念阿彌陀佛,難道我念的少,佛陀就沒辦法救拔我嗎?是的!因為你跟祂的緣結的不夠深。所以這地方的意思說,今天要得到十方諸佛的救拔,「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很重要的,這裡講到信心的功德。
你要有信心來憶念諸佛的名號,諸佛才能對你產生一定加持的力量,這地方講到信心的功德,能夠成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過這裡也值得我們注意,有人會問「聞是經受持者」跟「聞諸佛名者」有什麼差別?我念阿彌陀佛,跟我念觀世音菩薩,念多寶佛有什麼差別?
我們要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聖號接觸的時候,觀世音菩薩聖號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願力的加持。你念地藏王菩薩,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每一個佛菩薩都有祂的願力,所以祂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
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諸位都知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消業障,大家都同意,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不能的!因為祂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
我們在修學大乘的時候,要把理觀跟事修要分清楚,講起理觀,緣起性空,每一個法都一樣;要講事修,每一個法的因緣完全都不一樣!
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兩個不同的佛結緣,結果怎麼會一樣呢?這兩個佛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樣的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
祂的聖號的成就來自於祂的願力,祂的願力不同聖號產生的功德怎麼會一樣呢?所以我們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為什麼理觀對淨土行者甚為重要
淨界法師
問:請問師父,何謂理觀,為什麼理觀對淨土的行者甚為重要?
淨界法師答:理觀,簡單的講,就是對道理的觀察,佛陀出世以後講了很多的道理。當然天台宗的天台智者大師的大智慧,他把所有的真理,他把它做一個歸納,把這個道理分成三塊,空、假、中三觀,這個天台智者大師不可思議,其實整個大乘的觀法是非常複雜,非常多元化的。
他能夠用三個簡單的東西,把所有的止觀,一百部大藏經講的止觀,全部做一個總結,沒有離開空假中三觀,沒有。當然他空假中三觀,是觀一念心性,觀一念心,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他第一個先觀空,再觀假,再觀中,這個天台的觀空,它跟小乘不一樣,小乘的空是觀外境的變化,它是觀,向外去觀這個六塵的所緣境。
大乘的觀空一定要知道,你這出去你就不是觀空了,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大乘的觀空是迴光返照,觀你心性的本體,你是本來是清淨。我再講一次,你這個方向錯,你就完了,大乘的空觀它不觀外境的,因為你外境觀不完,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有一個根本就是以心為本。
所以它一開始觀空,就觀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內心的本體是什麼,找到我們的生命的本來面目。我們在三界裡面打滾太久了,我們在三界裡面攀緣太深,我們基本上已經幾乎忘了我們家是什麼樣子,因為你在外面流浪太久了,家長得什麼樣,你都忘得一乾二淨了,現在我們要試著回家。
我們為什麼會離家越來越遠,這個地方有道理,就是我們對生命的相狀,會產生執取,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的業力,有善業有罪業,這個業力在表現的時候,它一定是有一個相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相狀沒有錯,相狀它只是如實的把這個你過去的業表現出來,它哪有錯呢?
你是罪業表現出來,它就給你一個不如意的痛苦相狀,你這個善業起現行,它給你一個快樂相狀,相狀沒有錯,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我們不知道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在相狀產生了堅固的執取,糟了,我們的心住在相狀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從今以後就離家越來越遠,因為你的心本來沒有相狀,結果你住在相狀,你就被相狀牽著走。你要能夠回家,有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兩句話,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就是你要勘查因緣的生滅相,這個《楞嚴經》很強調,你沒有把因緣的生滅相參透,你就回不了家。來,我們來試著回家,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什麼叫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比方說這是我們的心,一個明瞭的心,清淨本然週徧法界,一念明瞭的心,這是我們的境,我們過去的業力,現出來的身心世界。這個整個六塵的境界,我們的心跟外境一接觸,啪,接觸了,它創造一個識,根塵碰撞一個相狀出來,一個了別的一個分別心,一個識,根塵識,把識給創造出來了。
但是這個識這種分別心,這種妄想它很快就過去了,它帶有相狀,但是我們沒有讓它過去,因為你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創造一個相狀,創造一個分別的時候,當這個相狀,本來外面的相狀消失的時候,你的心中的相狀沒有消失掉,關鍵在這裡,你抓住不放,本來這個相狀已經過去了,但是你還沒有過去,問題就在這裡。
外在的相狀已經變成你心中的相狀,然後你就從此以後在心裡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緣它,從此以後對你來說,你就揮之不去了,是這樣子來的。其實它本來是過去了,它本來就是一個生滅相,結果你搞得變成不是生滅相,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就是說我們總會覺得說,是哪一個人,哪一件事情傷害了你,其實不是!人事的因緣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它本來很快就過去了,它會讓你一時的痛苦,但是它不可能,創造一種長時間的罣礙,不可能。長時間的罣礙是你自己捏造,你自己抓住相狀不放的,是你自己不願意,放下你心中的相狀,問題在這兒。
所以這就為什麼你會離家出走,因為你不想把心中的相狀放下,然後就牽動了另外一個業力,這造成了生命的惡性循環。我們一生當中把自己的心,弄得負擔很重,我們從小到大,從你開始有分別心,小時候你的分別心比較薄弱,你都是直覺的反應,但是你慢慢長大以後,你的第六意識開始活動以後,你就不斷把外在的相狀往裡面倒,弄得你壓力重重,弄得你心中,心有千千結。
現在我們要考慮我們是不是該把相狀放一放的時候了,就是說你把那個相狀往心中倒,第一個你的心弄得很被動很痛苦,第二個你臨命終的時候也不自在。所以我們永遠會活在過去就是這樣,因為你這個相狀,是過去的業力變現,它本來是很快過去的,但你又是執著過去的相狀,結果你失掉了未來。
你背著相狀走,你就沒有未來可言,你永遠活在過去,你永遠活在過去的回憶。你走不出過去,你就沒辦法開創未來,你就創造了生命的一種輪迴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愛、取、有。
為什麼我們所造的業力,會變成有呢?會變成一種強大的成熟業力呢?一定經過你愛取,你不執著相狀,光是有業力不能變成有,不能構成有。我們沒辦法去改變我們所有的生死的業力,但是你如果把相狀放下,阿彌陀佛就可以救拔你,如果你願意把心中的相狀,好的相狀壞的相狀全部徹底放下,就把心帶回家了。
其實我們心中本來就沒有相狀,你也不需要相狀,首先你要先知道,你要回家你要知道,相狀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你能夠把一切成敗得失的相狀徹底放下,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本體即空,離相清淨。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不必把相狀去掉它,本來就沒有,你只要把它放下就好。
很多人修行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去掉你心中的相狀,還在那個地方,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不要去擦它,你本來就清淨,你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就把它放下就好,你去擦它干什麼,你的鏡子裡面本來就沒有灰塵。
所以這個空觀,是一個人很重要的成敗關鍵,因為你不修空觀,你假觀修得再好,你的水平就不高了,這個人檔次不高了,你很難成就了。你幾十年來,你的心中累積這麼多的灰塵,你的心根本就沒有造業能力了,你根本動彈不得了,你被你自己的蜘蛛網,都綁得緊緊的,你的心已經根本沒有能量了,你就光是應付人事的成敗得失,你就受不了,你哪還有時間念佛呢,你哪還有什麼憶佛念佛呢。
諸位,你要想一想到底是誰綁住了你,是誰障礙了你,你要把這個關鍵找出來。不要向外面去找,業力顯現相狀,它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它是一個生滅相。但是為什麼這個生滅相,你接觸以後,你在你心中變成揮之不去呢,就是你有愛取,你的心裡面,有一種取著的一種毛病,一種盲點,就是攀緣心。
空觀的智慧就是在調伏你的攀緣心,不是在消滅相狀,你的病治好了,相狀自然脫落,你的內心生病了,關鍵在這。所以空觀是在療治你心中的攀緣心。我希望我們大家慢慢知道,當你放下的時候,你會得到更多,就是說你要試著,你放得越下,其實你的生命越開闊。
我們現在思考模式錯誤,我們以為我們要追求,我們才有安全感,這其實是錯的,你自性本來很多功德,之所以沒辦法顯現,是因為你追求太多,而不是你放下太多。你如果願意把相狀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放下,你能發覺生命更開闊,阿彌陀佛的光明,對你的照射更強烈。
所以這個大乘的一心三觀裡面,空觀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先離相,不是叫你把相狀拿掉,它本來就沒有,你不要拿掉,你只要放下它就消失了。所以空觀是讓你放下心中的相狀,回到清淨的本性,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開始做生命的調伏跟引導,我們放下以後,我們還有一些等流習氣。所以淨土宗它還要觀兩個,這個假觀,淨土宗主要是觀,一個觀眾生法界,一個是觀佛法界,這個佛法界主要是彌陀的法界,觀娑婆世界輪迴的痛苦而厭離,觀淨土的功德莊嚴而欣求,調伏愛取,那麼最後欣求淨土,這假觀。
所以這個整個理觀呢,就是在調整心態,你心態調整好了,一句佛號再提起來,那就是一句佛號信願具足,無量光、無量壽。佛陀的話真實不虛,只要你方法操作正確,真的是一句佛號,真的是無量光、無量壽。
理觀為什麼,對淨土宗這麼重要呢,簡單的講就是因為你念佛,當然你念佛你只是想要求平安,那就另當別論了。你如果從求往生的角度,了生死的話,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這一塊,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三個條件。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兩個就是理觀,你要能夠不貪戀、不顛倒,你的心態要調整。你臨終的時候提起佛號,你的心態要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兩個心態要同時現前。第三個正念分明,這個正念分明就是提起佛號,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以理觀呢就是說,當然它的目的,就是先把你的心態調整好。淨土宗的往生應該具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大乘的善根,一個是淨土的善根,兩個都有需要。大乘的善根來建立一種心靈的力量,心力不可思議,從你的心中的妄想執著中把它釋放出來。第二個淨土的善根,把佛陀的力量把它導歸到你的生命當中,一心歸命,所以心力跟佛力的結合,就是你往生的時候了。所以理觀,跟淨土宗的念佛的事修,一個強調心力不可思議,一個強調佛力不可思議。
就是蕅益大師說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為什麼要修理觀,因為加強你心靈的力量,臨命終的時候,你如果是心有千千結,這個佛號對你幫助不大,不是佛陀沒有準備好,是你沒有準備好,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當月亮準備好的時候,你的水也必須要準備好,這個東西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準備。
我講實在話,阿彌陀佛該準備的都準備好,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佛陀能夠做的已經做到極限了,他能夠做的部分做到極限。他整個四十八願的功德,都灌在一句佛號裡面,身為佛陀他已經做了他最大的努力了,他這個佛號,已經該有的東西他都準備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問題在這兒,你準備好了沒有?
感應道交,你不能把所有的東西,責任都推給佛陀,說我不往生,阿彌陀佛你沒有慈悲心,不能這樣講,是你沒辦法跟他感應,你沒有準備好。所以理觀就是在做一些我們的準備,理觀成就心靈的力量,你對彌陀的一心歸命,是創造佛陀的力量,這個就是感應道交。
淨界法師:菩提的根本
我們講到本經的「事修」,那麼佛陀在講完「理觀」之後,為什麼要講「事修」法門呢?
主要是針對我們末法眾生;我們末法眾生遇到了兩個障礙:
第一個、「魔強法弱」的障礙─就是整個外在環境的誘惑、干擾勢力太大了,很容易讓我們產生「破戒」的行為。
第二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可能在學習佛法當中產生「破見」,這個更可怕了。
所以佛陀針對末法時代,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理觀當中,又開出了兩個事修法門來形成一個道場。
這個道場的建立,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遠離內外的魔事」。第二個是「保護菩提善根」,來保護末法的修行者;第一個就是「持戒」,第二個「誦咒」。第一條戒就是「婬戒」,主要的目標就是達到『其心不婬』,是這樣的一個目標,它是整個持戒的標準。
菩提之本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判決邪正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什麼是「菩提」的根本呢?
就是以『其心不婬』才是一個菩提的根本。是故阿難,假設一個人他內心當中,他根本不想去調伏婬心;也就是說:他是把婬欲的心當功德想,放縱婬心,但是他可也修禪定,甚至於廣修福德,那麼他也是認為他是成就無上道了。
事實上,他是怎麼回事呢?『如蒸砂石,欲其成飯』,其實他是拿這個砂石,想要成就飯;那麼用火去烤,這個火就是他的加行,他每天也是拜很多的佛,甚至是持很多咒語,經百千劫只名熱砂,它根本是砂嘛。
為什麼呢?因為『此非飯本,砂石成故』;他沒有找到一個成佛的因地嘛!
成佛是以菩提的清淨心…以菩提心為根本,他沒有安住菩提心,所以這個就是沒有找到根本。那麼這是譬喻什麼?這以下「合法」:
我們以貪愛婬欲的色身,來追求佛陀的妙果,縱然在佛法當中,有少許的多聞的妙悟,乃至於有很多、很多的少分的禪定,或者少分的神通,其實皆是婬根。因為你根本上是以婬心為根本,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輪轉三塗,必不能出』。
這『輪轉三塗』我們解釋一下──一個人,他以婬欲的心,如果他沒有犯根本,他也修福、修慧,那麼他本身不是馬上墮三惡道,他先入魔道,享受魔道的福報,但是因為在魔道當中,他會產生邪知邪見,散發錯誤的訊息障礙修行人,最後魔道享盡以後,再墮入三惡道去,是這樣子。所以他福報還在的時候,他暫時不墮落,所以你看很多邪知邪見,他也沒墮落,因為他福報還在!
所以『如來涅槃何路修證?』這個佛果菩提是怎麼能夠修證的成功呢?你根本沒有找到它的因地,你沒有找到這個「米」,你不可能煮成「飯」的。那應該怎麼辦呢?
『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這個是根本──
這裡,蕅益大師把『斷性亦無』當作─理觀;這個『身心俱斷』是叫做─事修。
我們對治「婬欲心」──
首先先修理觀「斷性亦無」,你一定要相信一個真理,就是你這個明了心,是本來沒有婬欲心的;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因為你本來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麼「本自清淨」怎麼就有婬欲心呢?那是無量劫來的一種「虛妄的熏習」產生一個假相而已,它沒有真實的。
所以首先我們先了解『斷性亦無』,先修理觀,先正念真如,然後再從事修上來對治這個婬心的身心─遠離身業的婬欲,再遠離意業的婬欲。這個是對治止觀。這樣子對於無上菩提才有成就的希望。
八種過失,讓我們不能生起智慧
淨界法師
我們來看看,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哪些因緣要去追求。智慧對我們這樣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些修學。首先我們看,要避免的八種過失。
請合掌。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為什麼有些人在念佛當中能夠如理地生起理觀,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在佛號當中產生三種的加持力,而有些人只能夠依止信仰來念佛,只有薄弱的力量?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麼因素構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宗大師提出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親近惡友。
你經常親近那些知見不圓滿的惡知識或者是同參道友。他說:「欸,這個教理別看,老實念佛就好了。」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經是老參了,都不用理觀來提升,這你就會得少為足了。所以你親近的同參道友就很重要了。因為他所講的每一句話,會對你產生一種熏習引導的作用。你認識的朋友十個裡面有九個都不學教理,你就沒辦法學教理,因為他釋放的磁場就是這樣的磁場。這是第一個,外在環境對你的誤導。
第二個,你本身的懈怠懶惰,極重的睡眠。
你剛好自己也不想學教理,然後別人這麼講,你就得到更充實的理由了,給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個,不樂理觀。
有些人的第六意識,以古人說非常懶惰,他不喜歡起觀。因為你修止很舒服,你一路念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很寂靜,寂靜會有一種樂受。雖然你沒有成就禪定,它也有相應的樂受,會讓你很寂靜、很舒服。但是你修觀,相對要提起精神。你要觀照三界的苦,觀照極樂世界的快樂,來調伏你、引導你,是要用一點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覺得這個重要的話,人總是好逸惡勞,「這樣就好了唄」,所以就不樂觀擇,不樂去觀察抉擇。
第四個,不解方廣。
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修觀,你也沒有學教理,你一修觀就胡思亂想,乾脆就不修了。
修行有兩大忌諱:一個是有解無行。
有解門沒有行門,只會理觀,沒有事修。你知道怎麼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引導淨土,但是你又不念佛,這是「說食數寶」,有理觀沒有事修。
另外一個人是念佛很精進,有事修沒有理觀。這兩個都不好。
但是,如果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剛開始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有事修沒有理觀的更糟糕。我說個道理你們聽聽看。如果你行門很強,都沒有理觀,剛開始問題不大,但是你不斷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觀來調伏引導,你一定會走上感應神通,一定會的。尤其是修他力門的,因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來。而你自己對這種修行中出現的功德相沒有正確的判斷,可能本來是功德相就變成障礙了。「五十陰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難過去的。等到你變成魔障的時候,誰都救不了你。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產生的障礙是無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為你自己要去產生邪見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出世的時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你活在自己的顛倒妄想,誰有辦法把你救出來呢?
你比一張白紙都糟糕!從《楞嚴經》的角度,你要麼就不要修行,你還有機會;你要麼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確的道路。
你不要在修行當中誤入歧途,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
因為這個時候誰都救不了你。你未來墮入到外道種性、邪魔種性,你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痛苦,出來以後把這個罪業、把這個妄想洗得乾乾淨淨的,再重新接觸佛法,這當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所以,你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我的建議,你寧可不要修行,因為你懈怠,你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你一旦精進,你這個車子開得快,你的方向引導就更重要了。
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錯!
因為你錯,就沒有人可以救你,當今社會沒有人可以救你。所以有理觀沒有事修,這個人雖然也不好,但是起碼他不會出什麼大差錯,至少他知見是正確的。他沒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還在,他來生還有機會;你沒有理觀,你把來生的機會也弄沒了,你來生不信三寶,墮入外道種性了,這糟糕了!所以說,這個「不解方廣,不樂觀擇」,就很可能會創造心外求法、感應神通的過失。
第五個,「未知謂知,起增上慢」。
前面是懈怠懶惰,這個地方是指高慢心。這種人大部分是學歷比較高的人會有這個問題——高慢。但是世間法的領域跟佛法領域是不同的領域,這個地方你要清楚。
第六個,「上品邪見」。
就是你在沒有學佛之前,你就已經親近外道,產生堅固的邪見。這個時候佛法的法水就進不去了,因為你先入為主。
第七個,「或生怯弱」。
你老是覺得說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學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棄了,那當然沒辦法。
第八個,「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你也不親近善知識,講經也不來聽,那你沒有做這種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沒有辦法產生正確的觀照。
你跟著妄想走,如何能感應道交呢? (淨界法師)
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那我們如何念一句佛號來幫我們滅除業障?
你如果看《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有提到,有人問蕅益大師說,那個念佛為什麼要修理觀呢,他的提的問題,跟你的問題是一樣的。這個問題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真的有人問蕅益大師,第二個是蕅益大師自己假設的,那這個就不管了。
反正《彌陀要解》有一個問答,問:念一句佛號可以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何須理觀?蕅益大師說,如果你沒有正念真如,沒有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念佛,他說你日課十萬,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念十萬聲,念一百年,一天念十萬聲念一百年,然後每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你念了一百年,從你過去生業障裡面消,你所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
他說你如果只有事修,你這個是在只有事修沒有理觀,完全不明白空性的道理,不知道業性本空,你就從事相上跟他拼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他說你所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消的業障如大地土,你知道業障有多重了,我這樣講,這樣可以了嗎。
所以你沒有理觀,你要處理你的過去,不可能。他假設你活一百年,而且假設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這極限。一個人,一天能夠念三萬聲佛號不簡單,念十萬聲你幾乎都沒有睡覺,沒辦法睡覺了。而且一句佛號,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樣子把它加乘起來,你把你過去的業障,所消的只有爪中土,因為你完全事修,你完全是沒有理觀,沒有理觀你就不能到彼岸,沒有辦法超越,因為只有般若波羅蜜才到彼岸。
所以這個六道無般若,你這個空成有漏因,我講實在話,我們佛弟子,如果從精進的角度,我們比不上外道,我講實在話。我們哪是外道的對手,外道修苦行持戒,每一個人都比我們精進,但是他吃虧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外道,他沒有佛陀的傳承,吃虧在這裡,大吃虧了,不懂善巧,硬幹。
所以我們感激佛陀,就是說你有用智慧來處理問題,跟沒有智慧來處理問題,那是差很多。所以我們有幸皈依三寶,這個是你今生最大的福報,你要沒有打開經典,來看佛陀講什麼,你怎麼弄都不對,你想,你無量的生命,你有無量無邊的過去,你今生就活了一百年,你怎麼用一百年的時間,處理你無量的生死,這怎麼可能。
所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臨終的正念是我們唯一的選擇,而且臨終的正念,從淨土宗的角度是要快速往生,因為淨土宗,他一定要走捷徑。如果你今天,諸位你今天,如果不是修淨土宗的話,般若波羅蜜不著急,你看那些修藏傳佛教的,其實他很多人都修下士道,藏傳佛教他不告訴你般若波羅蜜,因為他想說,你又不著急往生。
藏傳佛教你要去皈依一個上師,他一定叫你先修皈依,然後深信業果,斷惡修善,其他就沒有了,頂多頂多跟你講一個無常的概念,輪迴的痛苦,讓你稍微厭離一下生死,然後你幹什麼呢,然後你就準備輪迴了,對,增上生。
藏傳佛教,除非你善根很深厚,他不會叫你受菩薩戒,也不會講般若空性智慧給你聽的,他們只有高階的僧伽教育,才講這種高深的。但是淨土宗,為什麼要早點告訴你,因為你要處理生死問題了,你沒有時間等。淨土宗是一個速成班的,諸位你要知道,你是走速成班,就算你二十歲學佛好了,你活到六十歲,你要在四十年,四十年你要扣掉你的吃飯,睡覺,你還要去渡假,對不對,你要把所有的時間都扣掉,然後剩下的時間,你就知道你有多少時間了,然後你要從這個地方,去處理無量劫留下的業力跟煩惱,你沒有般若波羅蜜行嗎?
你想想看,淨土宗是速成班的,要解決生死問題。你要走難行道,它生死問題根本先放下,先求增上生,先善得人身,所有的難行道,都是來生先得到人身,遇到好的上師,遇到好的師父,遇到三寶的攝受,我繼續修學,生生增上,只有淨土宗是我不要來生了,我今生就要出離了。
淨土宗是速成班的,所以你要修淨土宗,你就要有決心,你沒有時間到來生去,你哪有時間等待來生,你只有今生,你拼不過去就沒有了。所以淨土宗的人,是要比一般人還更著急,因為你的時間有限,說實在走難行道的根本就relax yourself 輕鬆啊,我今生怕啥,我今天只要來生得到人身,我就成功了,那標準很低的,深信業果,皈依三寶,你就不要學那麼深了,是吧。
但是你如果選擇淨土宗,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你開始要跟你過去無量劫要算帳了,要結帳了,你跟你過去要結帳。你看那過去要不要放過你,你看看,你不到臨命終,你不知道怕的,所以不見棺材不流淚就是這樣子。
這個佛法有道理,就是因為你所有的業障要起現行,都是臨終在算帳了,所以業障的可怕,它平常不露聲色,到臨終才出來,讓你措手不及。淨土宗是在今生就解決生死問題,就是麻煩在這裡。
所以你要學的般若智慧,你一定要學到,否則你根本沒辦法過去,你光是生死關都過不了,妄想關,生死關都過不了,你怎麼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臨終要先站穩腳步,阿彌陀佛才可能現前,沒有一個人是臨終起顛倒,阿彌陀佛現前,這怎麼可能。
你的水這樣子,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這是一個基本概念,你的水這樣波動,阿彌陀佛怎麼現前呢,他現前你也看不到。我們一定要是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我們能夠不迷、不取、不動,不隨妄轉。
所以你為什麼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是這個道理。沒有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是起顛倒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不可能。不是他不要,他做不到,他沒辦法跟你感應,你的磁場跟他磁場不同。你至少要順從本願,你在起顛倒,阿彌陀佛安住正念,這兩個根本就不順從,你不順從他,那他怎麼救拔你。
你們兩個不同一個方向,阿彌陀佛往西方走,你往東邊走,你跟著妄想走,你順從妄想,你兩個怎麼感應道交,你兩個磁場一個往東,一個往西,這怎麼感應道交。我們不可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但起碼你要讓你的方向,跟阿彌陀佛是順從的,至少是同在一個道上,這是最基本要求,沒有叫你斷煩惱,沒有叫你消業障,也沒有叫你要具足阿彌陀佛的福德智慧資糧,都不要,但是起碼你跟阿彌陀佛的內心,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你的心跟彌陀的心,是同一個方向的,這要求最低了吧,順從本願,要你順從,這個最低標準,他沒有要求你達到彌陀的本願,至少要你順從。但是這個順從這兩個字,就夠你修,因為我們一般是順從妄想,順從外境,最初等的是順從外境,然後慢慢遠離外境以後,脫境、脫根、脫塵,慢慢的順從妄想。
現在你要順從本願,所以你的心理要重新建設,這就是你為什麼要接受教育,你必須從過去的你走出來,創造一個新的你,你才可能往生。一個人沒有脫胎換骨,沒有改造思想,正常情況不可能往生,因為你會輪迴,就是你順從妄想你會再輪迴的,這是合理的推論。
我們的輪迴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會在這個地方繼續輪迴,合理的推論,我們的心是順從妄想,這是我們的習慣性,是這個意思。
怎樣調整我們錯誤的心態
淨界法師
大乘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兩個重點,一個是理觀,一個是事修。
理觀,是一種內心的智慧的觀照,我們一般叫做內善根,事修呢是一種外在的法門的修學,是一種外在的助緣。從大乘的佛法修學的因緣觀角度來說,我們是先有理觀才有事修,因為理觀在經典上,把它判作是我們因地的發心,它是一個種子,如果這個種子是錯誤的,我們就很難創造一個正確的結果出來。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是沒有資格來修學法門的,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要先調整心態,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在無量的生死當中,我們的心態已經是錯誤了,叫做顛倒妄想。
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講出了三個程序,就是感受、想像跟執著。我們剛開始的內心,受到外境的刺激會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帶動我們心中的錯誤的想像,然後想久以後呢,想久成性,就變成是我們一種很堅固的習性,就是一種自我意識。
當我們的想像,已經落入到自我意識的時候,我們就沒辦法去改變自己了,因為它是一種堅固的妄想。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是從感覺而觸動的,這個感覺是由外境而來的,所以這種心是不能使用的,因為這是生滅心,一個生滅的心,不可能創造一個不生滅的功德。
佛陀在經典上說,就好像用沙你是煮不出飯出來,因為沙非飯本,我們一定是找到米,才能夠煮成飯。所以在佛法修學當中呢,在修法之前是要有基礎,就是把這種向外攀緣的心,要轉成向內安住的心,我們才有資格來修學一切法門,而趨向無上菩提。
所以我們在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調整我們的錯誤的心態。第一個,我們要先求安住,修行一定要云何應住,先求安住。我們前面講了很多,菩薩的安住是以空性為住,大乘佛法的空性,是觀察我們的過去,我們無量的過去,我們從什麼地方而來,我們找到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本來無一物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這個就是我們所有菩薩的安住處。
所以當我們開始在修學的時候,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佈施也好,我們一定是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有的人生。就是把心帶回家,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調整,把一種向外攀緣的心,把它帶回來,安住在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就是把生命歸零,這第一個安住,以空性為住,這個是我們觀察我們的過去。
第二個我們應該觀察我們的現在,我們看到我們今生的果報體,是無常敗壞的,所以這是一種苦諦的思考,人生雖然有很多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嚴重的過失,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因為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
所以人生的快樂會讓你不安穩,即便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得到你所要的快樂,但是你還是一樣,弟子心不安。因為你這個快樂你付出了擔心、害怕、憂惱的代價。
所以佛陀在告訴我們無常觀的時候,是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愛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菩薩要把心放在未來,而不是放在現在,你只要是要成就廣大的功德,特別是出世的解脫,你一定要放棄你今生所有的快樂,你別無選擇。
人生是要做出選擇的,你追求今生的快樂,你就必須犧牲來生,你要追求來生的解脫,你就必須放棄今生的快樂。所以這個從苦諦的思惟,我們產生了出離,出離心。前面是空正見,第二個是出離心,是針對於現前的觀察。
第三個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而去,我們不能等到臨命終,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你來不及了。人生是要提前規劃的,我們有一個目標,我們才知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我們應該把重點要放在哪裡,因為法門太多,人生太短。
你沒有目標,你就不知道佛法的進入,我們今天開始進入廣大的五乘的法門,有些東西是你急迫的,有些東西是不急迫的。你在判斷選擇過程當中,就是用你未來的目標來作判斷。所以我們一定有一個目標來引導我們,求生淨土,圓成佛道,引導力。
所以在修行當中,我們是要建立三種心態:第一個,對過去的觀察,找到我們生命的原點,讓我們的心安住下來;第二個,對於你今生眼前的觀察,知道人生是無常的,你總有一天會失去你所有的東西,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結果,這樣子我們會慢慢的淡化對今生的快樂果報的追求,而把重點放在積集資糧,而不是享受人生,出離心;第三個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而去。
所以你在心態上,你能夠知道你的過去,你能夠知道你的現在,你能夠知道你的未來,你這個心態,就是一個真實的發心,因為你這種心態,正好能夠擺脫過去的妄想的干擾,你能夠開創未來,甚至於你能夠把握現在。
所以我們前面的理觀呢,就是讓我們做三件事情,理觀的智慧,就是讓我們擺脫過去,讓我們開創未來,讓我們把握現在的因緣。這部分我們在理觀,在這個發心跟正見已講很多了,理觀的智慧,就是端正我們的心態,依這種心態來修學,所有的善法都變成是成佛的資糧,這部分是講到這個因地發心。
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具足了這三種的理觀,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所謂的稱性起修。
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淨界法師
在楞嚴經當中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起跑點,第一個出發點是很重要。起跑點錯了,你整個後面全部錯了。就是你要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在講不生滅心之前,佛陀先講什麼是生滅心。假設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色身來作出發點:我為了身體健康去拜佛,我為了身體健康去持戒……那你就完了,成就了一個劫濁。因為這個劫濁是色陰,就是你那個心跟著色陰在動。我們每一個人出生一定有一個色身,這個色身沒有錯。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是沒有錯,但是你執著色身的時候,你被色身所轉,那麼你就構成了內心當中第一層的劫濁。
這個劫濁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種時空的障礙。我們生命本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沒有所謂的什麼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這種空間的障礙,但是我們對色法執取以後,這個障礙就產生了。就是說,我們迷執於整個色陰,使令我們在身心世界產生了時空的障礙。諸佛菩薩因為超越了色陰,所以他沒有劫濁的問題。
這個地方先把我們要遠離的第一重的障礙——劫濁破壞,當然就是要遠離色陰的執取。
問自己該做什麼,而不是喜歡做什麼!
淨界法師
大乘佛法的因緣觀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今生之所以富貴,因為過去生有佈施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貧窮,因為過去對於財富喜歡自己佔有,有慳貪的思想;我們今生之所以莊嚴,因為過去有忍耐的思想。
所以我們的思想,深深影響生命的方向。身為一個凡夫,他的生命水流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有一種等流性,有一種習慣性的力量;如果我們沒有學佛,我們的生命是不可能改變的。
經典裡面有講到,很多人前生喜歡生起什麼思想,今生還是生起什麼思想--你前生是慳貪的習氣,今生還是慳貪;他前生喜歡佈施,今生還是喜歡佈施…這個水流有一種等流力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可能真正的改變!
我們可以從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觀察,擴充為前世、今生、來生的觀察;因為今天是從昨天來的,明天從今天來的;所以,當我們遇到佛法之後,產生一種自我的覺悟、自我的觀照,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思想所創造的,所以要改變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們過去那些等流性的思想,學佛之後,開始轉變,產生一種覺悟力,這時候真妄交攻--有些事情是我們喜歡做的,有些事情是我們應該做;喜歡做什麼,那是過去的習氣,應該做什麼,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如果你的生命從一種我喜歡做什麼,而提升到我應該做什麼,你的生命就開始進步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智慧的觀照,一定要告訴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現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強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
修行,就是不斷的跟自己過去的習氣抗拒,跟自己過去所遺留下來的等流習氣,做一種抗拒、一種轉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