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個人忍不住,你怎麼修,你管不住你的心,福報就不大了
淨界法師
這個忍辱就像一個倉庫一樣。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努力布施,他也精進持戒,他就是管不了他這一念心。所以以前我們的慧天長老常說,修行,任勞容易任怨難。他在做義工,他可以在廚房裡面跑來跑去的,但是他禁不起你對他一句話的批評。就是忍辱波羅蜜這個德行是很難修的,就是你一定要把這個「我」放掉。
我們看《法華經》,《法華經》六度裡面是重視忍辱的。你看它講到這個《法華經》的三種德行——入慈悲室、坐法空座、著忍辱衣,忍辱波羅蜜竟然跟智慧、慈悲放在一起,可見得這個菩薩忍辱的重要。也就是說,你不修忍辱,很簡單,你這個人沒有倉庫。沒有倉庫,你的福報、你的功德放到哪裡?放在馬路旁邊,隨時會丟失。就是說你這個人成不了大器。懺公師父常常說,忍辱以積大德。你一個人忍不住,你這個人你怎麼修,你管不住你的心,福報就不大了,因為你沒有倉庫來保護你的福報,你的福報沒辦法積累。所以這個地方,忍辱是很重要。就是這個人,你不管多麼精進,你的忍辱波羅蜜,是你能夠把你的功德執持不失的一個重點。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119
淨界法師:「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
古人說:你上路了沒有?如果你沒有找到高速公路,一直在市區打轉,一輩子就在市區打轉。如果修行上路了,雖然我這個人比較懈怠,好歹我是正確地走在高速公路上,到達目標是遲早的問題。所以,一個人安住以後,他的心不管外面的風怎麼吹,該做什麼,他還做什麼,因為他的心已經不再被這些外相所轉。
其實我們學習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從這當中瞭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要讓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實地安住了,這個很重要。一個初學者,彼此見面會問說:哦!你今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其實這些都是枝末事。
你看古代的禪師,云何應住?你心住在哪裡,這才是根本問題。那麼,當我們的心從一種攀緣心,慢慢回歸到不生不滅心,接下來要做什麼事呢?云何降伏其心?就開始有資格談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第一、如果你是智慧比較高的人,先從理觀不迷下手。
這地方不迷的觀照力,本經是講空、假、中三觀。
(一)以空觀來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以假觀來建立你未來的理想目標。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觀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象、情緒。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第一個,產生感受;第二個,產生很多個人的想象。這些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你要有目標啊!要去開創你的未來!
那麼靠什麼去創造呢?靠假觀,必須去憶念佛陀的功德,產生強烈的皈依,這些都是靠假觀。所以,空觀把心中這些亂七八糟的相貌消滅之後,假觀重新建立一種清淨相,借假修真。然後從這個相當中,去開創你未來安樂的果報。以空、假、中三觀不斷地來調整你自己。
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觀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觀做你該做的事。那麼從空假中三觀,你就知道自己該放下什麼、該追求什麼,就以這樣的智慧來引導整個身口意的修學,這就是利根人。
看待外境,認命;對於內心,去修。
上淨下界法師
整個生命分成兩塊: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外境是沒有錯的,因為外境在《唯識學》叫做「唯識所現」,阿賴耶識,外境是阿賴耶識第八識主導。第八識是把業力如實的顯現出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這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該還的就還嘛。所以外境永遠沒有錯啊。
但是我們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誒,這個你要注意了。修行是修你的內心這一塊,外境這一塊是「認命」的。我們很多人去改變外境,弄到自己這個問題更複雜,因為你那個方向錯誤了。所以它整個病根,整個緣起當中的問題,在於阿難尊者一念攀緣心,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問題在這個地方。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取相,取著那個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謂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個假相。然後開始分別打妄想,然後帶動你的愛憎、取捨,就開始造生死的業力,是這樣來的。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整個緣起,就是一念的妄動引生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消息,整部《楞嚴經》它的法要,所要對治的就是眾生的「仁者心動」。怎麼把這個妄動的心把它調伏下來,只做這件事情,這個是我們從緣起當中所得到的啓示。
我們不是去改變外境,你改變外境,你一輩子改變不了,你來生還要繼續過來,肯定的。你這個造成惡性循環,過去的煩惱產生一個業力,今生創造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你的攀緣,又帶動另一層的煩惱,又產生一個業力,又產生果報...那你就落入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你能夠從這個時候「把心帶回家」,就從這個地方,生死業也從這邊切斷趕快跳出來。
大寶法王:修行的好壞,可以在和家人相處中發現!
要成為好的慈悲家庭成員,第一個功課是要懂得安忍,要懂得忍辱,不要急著馬上回嘴,馬上跟家人吵,要懂得先忍下來。
這裡問到跟家人的關係,也讓我想到六度修持,很多時候僅是口上說說:「佈施、忍辱、持戒。」這是沒有用的,重點是你要在生活中實踐。
就像這裡問到如何有和睦家庭?要有和睦家庭,你就必須六度都具備。
你要懂得施予及分享,你要有戒律、持戒,你要懂得忍辱,你要有禪定,六度中的「禪定」也就是專一和持續等等,智慧也是必須的。
因此真正的佛法請不要把它放在佛堂內,很多時候我們在佛堂內座中修持覺得很舒服、很慈悲。然而,座中修完,門一關,慈悲也關門下班了,這樣是不行的。
這樣變成生活中一點修持感覺都沒有,重點是我們要把坐中的修持帶到生活當中。
同樣修持佛法並不是為了自己快樂、放鬆一下,但現在很多人把佛法當消遣,放假時太累,做一下,變成跟去郊遊、泡三溫暖一樣,這樣是不對的。
其實佛法修持是一種密集式必須努力去做的,就像我們面對很多痛苦、面對很多挫折,去經驗它,能夠真正克服這些問題。
當然不是說你要去找苦來吃,但你要做的是一定要面對、不能逃避生活中的問題,這時候你要像是穿著忍辱的鎧甲一般,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消遣而修持佛法,應該像是運動一樣持之以恆。很多人說我太胖了, 我現在九十五公斤,所以很多人說我應該要瘦一點。
但目前有很多環境上的限制啊!很忙啊!這些都是藉口。但就像鍛鍊身體一樣,需要培養、要流汗,需要很辛苦。
修行佛法就像是心的運動,這種心上的運動,你是必須努力去做的。同樣剛剛也談到座中修持,跟你在下座之後日常生活是同等重要。
而且座中修持就像是充電一樣,你不能說一直用用用用,日常生活中一直用,不充電,這樣是不行的。
一個人有沒有修持,不是在於能不能在佛堂座中微笑、歡喜、開心,能在佛堂中自在的人不見得是個好的修行人。
好的修行人是指在跟家人或其他朋友的互動中,就可以看出是不是一個好的修行人。
索達吉堪布: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哪怕只有一顆小珊瑚,也要戴在身上最顯眼的地方。一旦得到什麼珠寶,便會立即裝飾於身,興奮之極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
就像藏地一句俗話所說:「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不懂得隱藏功德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
有些人喜歡炫耀、張揚,有一點能力與學識,便急於表現出來,希望得到眾人的賞識。
還有些人,每做一件事,總喜歡將自己的計劃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公之於眾,以顯示自己能力卓越。
像這樣的人,其實幹不了什麼大事,如果遇上嫉妒心強的人,對他心懷不滿,還有可能埋下禍根。
這種人做事常會遇到違緣,非但事情不能成功,反而會被別人陷害和利用。在眾人眼中,他如一張白紙可任意塗抹,需要時提起,不用時拋棄,卻從來不敢委以重任。
就像馬戲團的猴子,機靈聰明、善於模仿,因此被人們利用,充當賺錢取樂的工具。如果猴子懂得隱藏自己,別人不知道它這個本領,也就不會被隨意擺布了。
不過,愚者生來喜歡賣弄,有一點財富或學問,都要盡數抖擻出來,恨不得在家門口掛牌,廣而告之「我家有銀三百兩」。
少有功德之人,也將獎章佩戴於胸前,好讓世人知曉「我是立過功的」;有些研究學問的人,有「一斤」智慧,偏自詡有「兩斤半」,可到了真正要運用時,卻裡裡外外遍尋不得。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金銀首飾於內地風靡,成為富裕的一種象徵。有位剛分配到銀行工作的年輕女子,用積攢了一年薪水,買了一對特大的純金耳環,歡天喜地四處招搖。
時值隆冬,凜冽的寒風迎面撲來,宛如刀割。然而,那女子卻毅然取下溫暖的長圍脖,嫌它礙事擋住了耳環,走路時還昂首挺胸特意晃動那耳環,唯恐別人看不見。
不到一個月,女子便遭遇了變故:一日下班後,她興衝衝去參加朋友的生日晚宴。迎著夕陽,霞光遍灑大地,照得那副大耳環金光閃爍。
在一段人煙稀少的羊腸小道上,她陶醉地哼著流行歌曲。突然,一陣撕心裂肺的疼痛襲來,原來,後面來了個男人,硬生生地將她的耳環扯下,轉幾個彎便消失在夕陽的余暉中了。
年輕女子的耳朵,被拉出兩道口子,鮮血淋灕。她手捂耳朵,歇斯底里地狂叫著去追那人。
其實,真正有智慧的人,富有無驕,不論多麼富可敵國,在外面也都顯得平平常常,甚至比一般人更節儉。「大成若缺」、「大智若愚」,這反倒是一種大智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