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就像一場無常的旅行

嘎瑪仁波切

有些老年人,擔心自己的孩子學佛後,對親情變得麻木不仁,對父母不再像以前那麼親了。這當然不會,孝順父母,是佛弟子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否則談什麼利益眾生呢?事實上,我們學習佛菩薩「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中的平等捨,是讓我們對一切眾生都平等視之,不再有敵友親疏的分別之心。人們往往因為貪戀親友、憎恨怨敵,而造作數不清的惡業,所以才會一直在輪迴中漂泊,受苦受難。

如果為人父母,每天都要求並等待著兒女對自己百依百順,那一定會陷入痛苦之中。就像有些老人家覺得自己的孩子以前很孝順,但是長大之後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就不再那麼聽話了,於是每天痛苦得要死要活,甚至經常詛咒、謾罵自己的兒女,而這樣做不過是自己造業而已,對緩解家庭關係又有什麼作用呢?

如果是一個學佛的人,他會明白這一切都是因果業力造就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們覺得好就行了,我自己好好修行,以後不要再有這麼多的煩惱和痛苦……」這樣不是很好嗎?很快就能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只剩下快樂了。願力就是這樣,學佛之後,你有很多「化煩惱為菩提」的機會。

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因果,社會上為了情感要死要活的人,為了兒女要死要活的人,到處都是。當你明白所有一切都是前世帶來的業力和願力,就不會那麼衝動了。今生,不管是你的配偶、愛人也好,你的父母、孩子也好,所有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能與你相遇的一切生命,都不是偶然的。當業力和願力成熟了,就會有一個又一個的相逢。「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等俗語告訴我們,人們往往是靠「願」彼此結伴同行的。當業力成熟,你該給誰還債就要還債,很多都是你發願求來的,只不過自己忘記了。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卻不是所有的重逢你都會珍惜,並感到快樂。

就像一批人報了散團去旅遊,大家本來彼此陌生不認識,卻一起坐上同一架飛機、同一輛大巴,住進同一家旅店,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卻要各奔東西了。人生就是這樣一場無常的旅行。我們在輪迴中,就是一個過客,每到一站,都有人下車,又有人上車,在這一路上,有些人從頭到尾陪在我們身邊,很多人卻在中途下車,也許這一生再也見不到了。到了屬於你的最後一站,你的生命將走到終點,有些人還在車上繼續著旅行,而你已經不能和他們一起經歷了。

學佛,可以讓我們真真切切領悟很多。我們學的這個「佛」,釋迦牟尼佛,他一生下來就是王子,有足夠的財富、權利,妻妾成群,這一切擁有並未使他感到快樂,所以他六年難行苦行,終於發現獲得究竟快樂的原因,不是外在的物質,不是財富和權力,也不是親情、愛情、友情,這些你越執著,越眷戀,越會受到傷害。我們一直講「冤親債主」這個詞兒,很多冤親債主正是我們最親的家人,如果你非常在乎、眷戀他們,他們將給你帶來很多傷害。因為你付出的期望很多,如果得不到他們的回饋,就會因感到對方的付出很少,而陷入痛苦之中。

現在很多孩子沒有幾個願意為父母多想一點點,沒有。打個電話,來看父母幾次,塞點小錢,就開始不耐煩長輩的嘮叨講話了。如果是一個外人,你可能沒法釋懷。但對於自己的孩子,卻願意付出無盡的愛。「傷在子女身,痛在父母心」,如果父母非常眷戀兒女,怕他生病、怕他挨餓、怕他淋雨、怕他著涼等等,每天都在心裡惦記著這個小孩,一直惦記到孩子長大,孩子也為人父母,還在那兒眷戀著。如果是希望獲得回報的付出,那麼當孩子不孝順的時候,父母就會陷入痛苦。

父母、兒女、愛人等等親朋好友都會離你遠去,可能因為你講出的一句無心之語,或者因為你的生意失敗了,這些都會造成你與他們之間的矛盾,親仇也會因此發生變化,而最終誰都逃不開的死亡,會將這一切帶走。所有的無常時刻,你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恢復平靜呢?這就需要一種強大的力量,那就是自己堅定的信仰。


淨土文摘

勸老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還有老人擔心自己沒有文化,不識字、看不懂經書。 這些都不要緊,佛門廣大,有文化可以學佛,沒文化照樣成就。

其實,沒有文化的老人正好念佛,只要你肯照著做,反而容易成就,因為你的心思單純,沒有很多分別,容易跟佛相應。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智圓法師講述


世間上有五件事無法避免與脫離

一天,佛陀帶領弟子們入舍衛城托缽,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著自己田中已經成熟、可以採收的稻米,面露歡喜之情。佛陀問同行的比丘們:「你們有看到那位梵志嗎?」眾人皆點頭後,佛陀即默然入城托缽。然而,當天夜晚下了一場大雹雨,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損,女兒也在當時往生,雙重的打擊令梵志愁憂悲苦,舉國之內無人能讓梵志停止哭泣。

隔日,眾比丘至城中托缽時,聽到梵志家發生的不幸,便回去稟告佛陀。沒有多久,梵志也哭著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請示解除悲苦的方法。佛陀告訴梵志:「世間上有五件事情無法避免,也無法脫離:

一、事物必會耗減,沒有令其不耗減的方法。

二、事物必會變滅,沒有令其不變滅的方法。

三、色身必會生病,不可能永無病苦。

四、色身會漸漸衰老,想要讓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

五、人最後都會死亡,沒有人可以免除。世間人沒有智慧,不了解佛法,見到這些耗減、變滅、老病死的現象時,就會愁憂苦惱,這是因為不了解真理。

佛陀繼續勸勉梵志:「不只有你家會有無常,世間都是如此,無常都在我們身邊,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倖免?所以要以智慧觀察這些無常現象,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不快樂,那你的冤家就會得意,而你的親朋好友卻會為你而憂愁;即使如此,這些無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樣。所以,能夠了解無常的道理,遇到變異、損失、老病死,也就不會難過悲傷了。」於是佛陀為梵志說了一首偈語:

不以憂愁悲聲,多少得前所亡?

痛憂亦無所益,怨家意快生喜。

至誠有慧諦者,不憂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惱,見其華色悅好。

飛響不及無常,珍寶求解不死,

知去不復憂追,念行至勝世寶。

諦知是不可追,世人我卿亦然,

遠憂愁念正行,是世憂當何益?

接著,佛陀為梵志說佈施、持戒等種種法,梵志心開意解,心意調柔,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諦真理,便恭敬頂禮佛陀,併合掌說道:「我今已了解真理,從今以後皈依佛、法、僧三寶,奉行五戒,盡形壽不犯戒。」言畢,繞佛三匝,歡喜而去。

典故摘自《佛說義足經·卷一》


沒有煩惱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慧光法師

我們的功課是什麼?我們的功課是「放下」。做了就放下。不要執著。---你能夠這樣修,你在修大福報!這種福報沒有煩惱,清淨的福德。我們世間人說「福報」,什麼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福報不是我生活條件很好就叫福報。真正的福報是你沒有煩惱!你沒有煩惱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

譬如說,我很有錢,但是每天都為了錢煩惱,跟家里人、跟外面的人爭,這是什麼福報啊?苦惱啊!為這個錢苦惱,哪裡是福報?!不是福報。我們修福的時候,要修那個清淨的福。

因為因跟果,它是自然的,你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現在種下因的時候就夾雜了一點煩惱,譬如說我現在該修福的時候、結緣的時候,夾雜了一點煩惱、執著,得到的果報,也是夾雜了一點煩惱跟執著。因為,如是因、如是果!這樣的因,就得到這樣的果。

我們要用清淨的心、歡喜的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去修那個福,得到的果,才是清淨的、快樂的、自在的、讓你不苦惱的。這是因果,佛法講的因果,我們要學到,所以不要再用以世間的認知、觀念去學佛,應該是如此,要用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修行、去用功。


千般裝點,只為半寸之眼;百種音樂,只為一豆之耳

王日休居士

【原文】

千般裝點,只為半寸之眼。百種音樂,只為一豆之耳。沈檀腦麝,只為兩竅之鼻。食前方丈,只為三寸之舌。妙麗嬌嬈,只為臭腐之身。隨順逢迎,只為狂蕩之意。

若能識破此理,便是無煩惱快樂之人。佛言眾生無始以來,認賊為子,自劫家寶。謂惑六根之賊,而喪真性也。孟子言: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不惑於此矣。有淫女得道。文殊問云:如何不嗔?答云:見一切眾生不生。

又問:如何見十八界?答云:如見劫火燒諸世界。妙哉言乎。蓋謂一切眾生本來無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因有此種種故,生無量事,造無量惡。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若悟此理,雖未生淨土,已如生淨土矣。

【演蓮法師譯文】

千般裝點打扮,所滿足的不過是半寸大的眼睛;百種美妙的音樂,只不過為了滿足一粒豆大的耳朵;種種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只不過為了滿足兩竅鼻孔;滿桌豐盛的食物,只不過為了滿足三寸舌頭;妙麗嬌嬈的色相,只不過為了滿足一具臭腐之身;喜歡他人隨順逢迎,只不過為了滿足一時狂蕩之意。

以此類推,若能識破這個道理,便可以做一個逍遙快樂沒有煩惱的人。佛說眾生無始以來,認賊做子,自劫家寶。這意思也就是說眾生一直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賊所迷惑,以致喪失了真性。孟子說只有聖人才能使形體的行為做到中正的地步。這是因為聖人能深明其理,所以不為六根之賊所迷惑。

佛經中記載有一淫女得道,文殊菩薩試著問她:「要如何才能不起嗔心?」她回答說:「見一切眾生不生。」又問:「如何見十八界?」她回答說:「如見劫火燒諸世界。」這話回答得太妙了。她的意思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沒有,若見有眾生,那便是由妄想心中所變現的,又何必起嗔心呢?

十八界,指的是六根、六塵、六識。因執著有此種種,故生無量事,造無量惡,所以說如劫火燒諸世界。若能悟明此理,雖未往生淨土,已如生在淨土了。

 

 

為什麼會有冤親債主? 冤親債主是這樣來的!

 

真正的冤親債主就在我們身邊--最難的修行,在親密關係裡!

 

冤親債主現前的十三點預兆,如何是化解之道?

 

不要為這些人放棄來世的解脫!——無常的實修竅訣

 

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保證你活得痛不欲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