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你這樣學著做菩薩

達真堪布

在世間修行,我們會面臨三種對境。第一種對境是我們所喜歡的人,比如家人、親戚、朋友等。對他們產生貪心,就會格外愛護他們。第二種對境是我們所嗔怨的敵人和仇人,看到就討厭,會產生厭煩和嗔恨。第三種對境是中等之人。對這些人我們不生貪心,也不生嗔恨心,處於不喜不厭的愚痴狀態。

愚痴的狀態是指這些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而我們卻不知道,也不去愛護他們;這些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也不知道,對他們沒有生起絲毫的恭敬心。再深一層講,這些眾生也具有無我空性的自性,但是我們不明白,所以面對他們,也是處於無明的狀態,由此產生了愚痴之心。因此說貪嗔痴三境也是三毒。

我們要把三毒都轉為善根。當我們對眾生生起貪心的時候,要知道一切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有貪心,相續都有染污。我們要觀想,把他們的貪心都吸引到自己的貪心中來,由自己一個人的貪心來承擔,代替所有眾生的貪心,讓所有的眾生都斷除貪心,使其相續變得清淨,願他們具足善根。要這樣意念。

當我們生起嗔恨心時,知道眾生跟我們一樣都是凡夫,都有嗔恨心。而嗔恨心是對眾生相續的一種染污,有嗔恨心就不能自由自在。我們也要觀想,把眾生的嗔恨心都吸引到我的相續中來,我正在生嗔恨心,現在就由我的嗔恨心來代替所有眾生的嗔恨心,讓眾生內心都自在,都具足善根。

愚痴也是如此,自己始終處在愚痴的狀態中,父母眾生跟自己一樣也處在無明的狀態中,都是愚痴的。現在要把眾生的愚痴都吸引到自己的相續中來,讓自己來代替眾生的愚痴,願眾生全部明心開悟,歡喜快樂,具足善根。

我們要發願,發菩提心,眾生一切的貪嗔痴三毒都由我來承受,我被染污就染污,我若墮落就墮落,我要痛苦就痛苦,無所謂。把自己看輕,把眾生看重。眾生得到利益是最重要的,能代替眾生受苦,才是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菩薩和凡夫不一樣。菩薩認為能代替眾生受苦才是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菩薩不畏懼、不在意自己是否有煩惱,只要眾生沒有煩惱,只要眾生能得到利益和快樂,自己無所謂。若是眾生能快樂、能獲得成就,自己寧可被踩在地下,做眾生早登解脫的台階,從自己的身上踏上涅槃的彼岸。

我們要這樣反復意念,可能一個小時不行,一天不行,一個月也不行……那就長時修煉,不斷地觀察自己的相續。若真有了自他相換菩提心,真具有代替眾生受苦的勇敢之心,才可以修自輕他重菩提心,這時基本會達到無我的狀態,自然就破除我執了。


蓮師教言: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不要預料未來的痛苦

雖然從無始以來你已經投生過這麼多次,但卻未成就自己和他人的福祉。現在,就這個人身,你應該要完成自、他的利益。

雖然在過去你已經轉世過這麼多次,卻從未有機會好好學佛,只是在輪回的地牢中更加沉淪而已。

現在,當你在這短暫的一生裡遇到了佛法,就要努力地修習大乘的法教。和那些增長善行的人為伍,舍離那些增長惡行的人。

不要像只狗或像個餓鬼般,對事物窮追不捨;要用對治的方法來坦然安住。如果你讓自己因不停地追索而疲憊,將會煽動自心造惡,連帶地波及他人。因此會累積惡業。

如果你認為絲毫的不悅也是痛苦,那麼它就會更變本加厲,你將得不到任何快樂,除非你能讓自心松坦安住。

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一切事物,不管孰好孰壞,都已經是過眼雲煙了。不要預料未來的痛苦。不管現在你遭受何種痛苦,不要讓步,要一再一再地鼓起勇氣。

不管怎樣,如果你不想辦法對治自心,痛苦是永不會止息的。將心安住在本然的境界中,不造作、不自溺,柔軟地轉心向善。


阿姜查尊者:快樂與不快樂,其實半斤八兩,是一模一樣的

問:不快樂的心境為何難以看清,而快樂的心境卻比較容易?當我經驗喜悅和快樂時,比較容易察見它的無常,不快樂時卻看不見。

阿姜查尊者:你是從「貪」和「嗔」的角度在思考,想把它弄明白,卻沒發現「痴」才是主要的根本問題。你覺得不快樂不易察見,快樂則容易許多。你的煩惱就是這樣運作的。嗔心不易放下,對不對?它是種強烈的感受。你說快樂容易放下,事實卻不然;只因為它的威力沒那麼大。喜悅和快樂是人人都感到舒服的,所以不容易放下。嗔心會讓人受苦,但人們卻不知如何放下。其實它們並無差別。經一番徹底思惟、擁有一定見地後,很快就會發覺它們並無差別的。如果你拿秤子來秤,它們是半斤八兩、一樣的。只是我們都偏好喜樂罷了。

你是說放下快樂比較容易,不快樂很難放下嗎?你認為我們所喜歡的容易放下,就是不知為何討厭的很難丟棄?可是,它們如果不好,何以難以割捨?事實並非如此。再想一次,它們根本是一樣的,只是我們對它們偏心罷了。不快樂時,我們會不舒服,所以希望它們趕快離開,以至於有不易排除的感覺。然而,快樂通常都不會讓我們心煩,因此我們以友情相待,以為可以輕易放下。事實卻非如此;只是它們不會折磨和壓迫我們的心罷了。不快樂會折磨我們。我們認為兩者的價值和重量並不相同,可是其實是一樣的。就好像冷和熱;我們會被火燒死,可是也會受寒而凍僵,一樣死路一條。兩者半斤八兩,誰也沒比誰好。快樂與痛苦亦復如是,只是我們的心對它們有不同的偏好罷了。

至於贊譽和詆毀。你覺得贊譽容易放下,詆毀比較難嗎?它們其實並無兩樣。但是,當我們受到贊美時並不會難過,反而很高興,感覺並不尖銳。被批評卻是沈痛的,所以我們覺得不易放下。高興其實也一樣不易放下,只因我們對它的偏愛,所以沒那麼急於排除它。受贊美時的喜悅和遭批評時的刺痛感其實是半斤八兩、一模一樣的,只不過心在遭遇這些事情時,我們的反應有所偏頗罷了,所以並不排斥跟它們親近。

請各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禪修中不免遭遇種種心理煩惱的現起。但正確的看法應是:不論苦、樂,都要能放下才是。縱然我們希求快樂,排拒痛苦,但我們依舊必須視它們為等同無異的。這些都是我們勢必會經驗到的。

快樂是世間人類所希求的,痛苦則不然;至於涅槃,則超脫了喜、惡。各位能理解嗎?涅槃是不涉貪求的。所有這些離苦得樂、解脫苦樂的貪求,都不存在;它是寂靜的。


修行有素的人,業障更容易現形

廣欽老和尚

小和尚問:修行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刺激打擊,與精神上的種種挫折磨難,不知是我沒有修好行,還是業障特別重?

老和尚說: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凈安樂,成就凈業。

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布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壽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要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我們卻貪戀這娑婆世界,認苦為樂。就如同廁所的蟲,我們認為臭穢不堪,但蟲卻貪戀臭穢的地方,若把蟲放在清水裡,蟲會死亡。

有的人在說別人是非,他自己也不知道,不是他故意這樣說,而是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業習,使他這樣說。起諸惡念時,不要執著,拍拍自己說:你不要這樣子。不可用處罰的方式,這樣沒有用,並會傷害自己。大家評論誰比較好時,自己不要參加意見,心裡明白就好。

若自己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個。錢要給你你不賺,就是說境來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煩惱。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之過程,話要少說,誦經看經的時間不超過念佛時間,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每天訓練沒貪念,不亂說話,講話講佛法,求生西方。世俗的種子已夠多,不要再講這些俗話是非。忍辱波羅蜜,不要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平常因是習氣、你我相的關係,念頭常是自然而起的,非特意故,應慢慢改,多念佛。

不要說這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而這個心,卻是要拿佛心出來應對一切。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沉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亦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事事逞能幹,樣樣要佔上風的,最後都會失敗。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生,樣樣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話,那麼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進步的。知識分子總是在思想上轉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而起我慢心。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強就自己的看法,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念佛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法師的也要如此才能度眾。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不要嫌別人這不好,那不好,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稜有角的,總是要寬懷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被稱讚而不會起歡喜心或貢高心的人,我們才能稱讚他。

金剛經裡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說:若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起執著憎愛,以此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凈解脫的境界。

粗衣淡飯,知足常樂。不重金銀名譽,因而無爭能靜。以清淡無爭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慾望、貪念、妄想。心要長存知足,因為知足就是無所求,在修行行持當中非常重要。一開始練習時很不好受,難度極大。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會習慣下來。無苦不成道!

誇獎讚美我們的,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錯,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打擊我們的人,當他在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的道業,這是逆增上緣。要藉此去磨練「無我相」,要心能轉境而不被境所轉。此乃西方的資糧,要接受,要承擔,內心還要感謝他們給你一個修忍辱的機會,無忍不成道!

常思己過,則近道矣! 一發覺有錯誤,就要馬上進行修改,從一切境中去調整自己。每一個人要將幾十年的習氣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工夫! 當你有感覺「艱苦、煩惱」的時候,這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考驗,這時你必須運用智慧來降伏心念上的障礙,拿出修行的精神來克服萬難。

有境才好修,無境不成道。除了自己正當職業的上班時間外,其餘空閑時間,不要吃喝玩樂,要對上述幾點精進努力,莫放逸,假以時日,經過艱辛的鍛煉後才有可能獲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內心自然而然的顯現,到時你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奧妙所在。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如何消業障,學佛多年為何很多事一直不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