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姓名?本來這已不成為問題,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後,仍舊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發表一些雜文,並且發佈消息,廣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問。
從本質上說,出家之後,仍用在俗時的姓名,雖然違反了傳統的常規,但也未必做到了「標新立異」,也許那位仍用在俗姓名的出家人,正想做一番復古的運動?
出家人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姓名?本來這已不成為問題,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後,仍舊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發表一些雜文,並且發佈消息,廣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問。
從本質上說,出家之後,仍用在俗時的姓名,雖然違反了傳統的常規,但也未必做到了「標新立異」,也許那位仍用在俗姓名的出家人,正想做一番復古的運動?
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教徒?我經常有機會與各界人士相聚,見面時,他們常會主動表明說:「我不是佛教徒,而且我還沒有準備信佛。」一旦我問他們:「究竟什麼樣才叫做佛教徒呢?」他們也無法回答。
也有人跟我說,他信仰基督教。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不同信仰的人就不能成為朋友嗎?究竟什麼是「道」?「道」一定是對大家都有用處,大家都應該遵守、願意接受的事實,而且都願意照著去做,也做得到的。倘若彼此所信奉的「道」是背道而馳的,但只要是不以擾亂社會為宗旨,無論信奉任何宗教,彼此應該都可以成為朋友。
一位居士曾經問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後,為了使孩子平安幸福,一輩子無災無厄,即『過繼』給觀世音菩薩,讓孩子成為觀音菩薩的『契子』-這樣做,究竟有沒有用?是不是一種依賴的心理?」
又提到,自己懷兒子、女兒的時候,恆常持誦〈普門品〉,結果,朋友們見到自己的一雙小兒女,都覺得乖巧非常,超越一般孩童-那麼,是不是真與〈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有關呢?
眾所周知:『知識』者,知其心識其形之義,知人乃朋友之義,非博知博識之謂,『善』者,於我為益,導我於善道者。如同《法華文句》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於雲何為『善知識之涵義』?茲依《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佛法的理論根據,以三種標準作為說服人的方便,那就是:1、 現量──用事實證明;2、比量──用邏輯推論;3、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1、2兩點尚不成為問題,第三點在今天已成了引起爭論的焦點。因為近代佛教學者用歷史的方法論,用考古學、語言學、進化論的角度,來研究佛教的聖典,發現佛陀釋迦世尊的當時,並沒有留下成文的經典,最早的經典傳誦,也不是成文的書籍,是憑以口傳口,代代相傳。
佛教知識:佛菩薩跟神明有什麼差別,你了解嗎?
很多人都在說學佛,但是,要真正了解佛法是不容易的。我們拜觀世音菩薩,也有人拜各種各樣的神、仙,還有的人拜玉皇大帝、天后、媽祖,也有人把關帝菩薩作為神來拜,他們以為這也是佛教,其實是不一樣的。觀世音菩薩是佛菩薩,有的拜其它神明均是神、仙,神和仙都有五通,社會上有拜「觀音娘娘」的,就是把觀世音菩薩變成了神,我們學佛人不能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娘娘」。
一、與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的佛、菩薩有那些?
依佛教的宇宙觀而言,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其中最為人所知曉,為人所稱念的有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三 尊佛又稱為「三寶佛」。在諸菩薩中,則有浙江普陀山的大悲觀世音、山西五台山的大智文殊師利、四川峨嵋山的大行普賢王、安徽九華山的大願地藏王等四大名山 的菩薩以及當來下生彌勒菩薩,為娑婆世界所熟知,也是與中國最有緣的「五大菩薩」。五大菩薩的慈悲、智慧、大行、願力及包容的特質,一直是佛教徒修持的楷 模,學習的目標。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也可能是妖精附體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來了一個女人,自稱是聖菩薩,此人為求名聞利養,顯現各種神異,尤其具有他心通,可知道對方心事,一時之間轟動了京城。
「阿鞞拔致」,梵語avinivartaniya,音譯為阿鞞拔致、阿惟越致、阿毘跋致;作不退轉、必定之意。退乃是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轉。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云: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
懺悔的意義與功能 ~梁皇寶懺
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這三個印璽在自己的翻掌覆掌之中,是自己一直帶在身上心上走來走去的,是自己當下的身心就可以印證的。悟師父從三法印的基本道理,引導讀者從實際生活中去印證、體驗、體證這三個印璽,正是本文可貴之處。
呂洞賓與黃龍禪師
大家都知道八仙中有個呂洞賓,別號為純陽,是京川人,在唐末三次應舉都沒榜上有名,無心回家,偶爾在長安的酒肆裡,有天巧遇鍾離權(漢鍾離-八仙之一),兩人相見甚為投緣,即傳授他延命之術。呂洞賓就依法修行,果真煉就一身好功夫,能飛騰自在,雲遊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