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淨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講記》

 

「不樂二乘」。「二乘」人跟大乘差別在哪裡?二乘人只圖自己享受,不願意幫助別人。聲聞、緣覺他不願意幫助別人,這個話諸位要聽清楚,他是不願意主動幫助別人,他是被動的。人家有求於他,他還是非常慈悲,樂意幫助人家。你不求他、不找他,他不會來找你,這是二乘根性。大乘菩薩根性不一樣,主動去幫助別人,《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作不請之友」,小乘人一定要有人請,大乘人不請就來了。譬如現在社會交際應酬,講對等、講身份,是小乘。我今天是這樣的身份,邀請我必須要跟我身份相當的我才去,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沒有分別,地位高的請我去,地位低的人請我也去,要飯的請我我也去,沒有分別了。小乘人執著沒有了,分別還有。大乘菩薩分別也沒有了,所以才能「作不請之友」。他有分別,不請之友他還做不到。這是真正大乘菩薩,他不樂二乘。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二觀」就是止觀,就是前面所講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觀是智慧,是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決定不迷;止觀雙運,這才圓滿成就。「最妙巧便」,「巧」是善巧,「便」是方便,最微妙的善巧方便。這一句話,實在上就是講天台的止觀,華嚴的法界觀,天台、華嚴修行的方法都是「最妙巧便」,確確實實沒有法子形容,我們只有講一個大圓滿、大自在,實在是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它。

 

「眾智所依行根本故」,為什麼?他的行都是智慧;也就是說,這一些人生活在智慧之中,我們今天講高等智慧的人,他生活在高等智慧裡,生活在圓滿智慧裡。我們凡夫生活在煩惱裡面,那怎麼能比?我們今天生活在妄想、在分別、在執著,生活在自私自利、在貪瞋痴慢煩惱之中,你怎麼不苦?佛菩薩這個東西都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沒有了,他都放下了,生活在自性本具的智慧裡頭,般若智慧之中,所以他表現的最妙巧便。即使是他的私生活都是教化眾生,都是為眾生示現,為什麼?他沒有私生活。四相破了,「我」都沒有了,哪來的私生活?全體的示現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給眾生做個樣子。言教、身教、意教,身語意三輪教誨,這是大乘佛法,這是《華嚴》、《法華》。「眾智所依」,這是根本。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