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薩蔣揚欽哲

問 :有些朋友尊敬佛法,但是下不了決心皈依,因爲他們擔心皈依後被佛教的戒律所束縛,失去了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的自由。仁波切可否就此開示?

答: 首先,害怕失掉自由是非常正常的。所有人都害怕。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有人真的知道怎樣才能自由,怎樣才能讓他們自己得到解脫,無論是從一個受到狂熱崇拜的精神導師那裏,從祖先崇拜這種非常頑固地根植于文化的傳統那裏,從儒學、道家、佛教等宗教那裏,還是從諸如共産主義、社會主義或者民主等政治信仰那裏。

答: 我們最後總是會陷入到想要抓住些什麽的圈套中。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捕獲、被束縛了。例如,科學家們指出,信仰宗教的人們被宗教教義所束縛,並且認爲相比之下自己更加自由,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也身陷某種體系。

所以我想,那些不明白佛教事實上是獲得解脫和自由之道的人恐懼失去自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好幾代人乃至好幾個世紀以來, 佛教幾乎不可避免地完全浸泡在特定的文化中,這些文化傳統往往衍生出某些體系或者行爲准則,可能給那些誤以爲是佛教精髓的人帶來被束縛的感覺。

所以,這些人不希望許下有點兒像是立誓一樣的承諾,這是很能理解的。但是如果他們明白佛教真正講的是什麽,哪怕只是一點點,比如“皈依法”意味著皈依諸如“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諸行無常)”這樣的真理,他們可能感覺是被解放了,而不是被某種行爲准則或者某個俱樂部的禮制所束縛了。

事實上,他們可能會明白,如果不接受這些真正並且也不皈依它們,那麽他們最後會盲目地相信很多的事物是恒常不變的,這將把他們引嚮痛苦。例如,如果你皈依了“我們出生了,因而必將死亡”這樣的真理,那麽我想,即便是你吃飯、購物,甚至和別人聊天的方式都會不一樣,因爲突然之間有關這個真理的認識懸停在妳的上方,實際上這讓你變得相當謙遜,而且非常真誠。或許你甚至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因爲當你把他或者她看成無常的,把你們之間的關系也看成無常的,實際上,這將可能導致一段更加和諧、珍貴的關系。

但是回到爲什麽有人因爲害怕失掉自由而猶豫要不要皈依佛教的問題上,我想要指出另一件事:因爲對佛法缺乏正確的了解,所以每當談到成爲佛教徒,人們立刻想到的是出家,或者去山洞裏修行,或者成爲素食者,以及再也不能品嘗金湯尼酒或者享受絲質的內衣。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所有這些你都能做。人們應該記住,曾經有像阿育王那樣的佛教徒,他享用的比金湯尼酒多得多,還有忽必烈汗,他品嘗的美味也比紐約牛扒要多得多。

——《八萬四千問》


皈依後是不是這不能那不能了?戒律會讓人不自由嗎?

文:弘善

如果你問一些人:「你信佛嗎?」他們會脫口而出:「信佛!」

如果再問:「你皈依了嗎?」他們要麼直說:「沒有!」要麼反問:「我信就行了,幹嘛非要皈依呢?」

如果繼續問:「你為什麼不皈依呢?」他們要麼說:「皈依是不是就被佛控制住了?」要麼說:「皈依就不能吃肉了,可我還是喜歡吃肉,怎麼辦呢?」或者說:「皈依是不是就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了?」有人甚至還擔心地說:「皈依後,我怕我做不到,反而受到佛的懲罰。」

一言以蔽之,他們信佛是口頭上的事,或者說,他們覺得皈依就是要持守很多在他們看來很難做到的戒律,所以與其給自己套個不自由的枷鎖,還不如不皈依,於是連佛的大門還沒有進去。

皈者,歸也,歸順也,投靠也;依者,倚也,倚靠也,依靠也。如果說自己信佛,而連皈依都沒有,那麼至少可以肯定,這所謂的信,一不真實,二不真誠,也就是說,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的信心,既是對佛法沒有信心,也是對自己沒有信心。

佛教的皈依,就是通過表面上歸敬的儀式,而從內心生起對佛法僧的信任。佛者,形式上為佛祖釋迦牟尼佛,本質上為「覺悟」,即通達宇宙生命真相;法者,形式上為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法,本質上為「正確」,即正知正見;僧者,形式上為至少四人組成的僧團,本質上為「清凈」,即六根清凈。如果皈依佛教即皈依三寶,就是說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就可以說你是一位佛教徒了。但佛教的包容也允許你退出後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信任何宗教,但同時也仍對你敞開大門,隨時歡迎你回來重新皈依。皈依本身就是一種願力的修行,所以即使已經皈依,也可以重複多次皈依。

皈依的本義,就是依靠佛法僧的慈悲、智慧和力量,脫離輪迴無常的痛苦,不再受制於三界六道的約束。所以,學佛修行證道的根本目的,是解脫束縛,而不是自套枷鎖。但有意思的是,或者辯證地說,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目標,在修行的道路上,你就必須持戒。戒者,戒律,即禁止也。禁止什麼?止惡也。也就是說,你要解脫束縛,你就必須先「約束」自己。

很多人就是因為聽到戒律,而在佛門前停下了腳步。殊不知,戒律正是規律、真理、方法、道路。佛陀臨終遺言甚至直接道明,他去後,後世應當「以戒為師」。

試想想看,整個宇宙如果每個星球沒有規律地高速運轉、左衝右突,那這個宇宙還不得到處碰撞爆炸?人類社會如果沒有法律規則,每個人都可以看似自由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這個社會還不得混亂一團,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結果哪有自由可言?

不少人總會給自己找藉口說,只要我多行善做好事就夠了,不用皈依,不用持戒。殊不知,我們很多所謂的行善,要麼是表面的即好心辦壞事,要麼是缺失的即這邊好那邊壞,即佛教中所說的「有漏功德」。而持戒,就是要我們先學會「止漏」,杯子在不漏的前提下再裝水,才能裝滿。如果一邊漏水即一邊作惡,一邊裝水即一邊行善,那麼水杯永遠也裝不滿,修行也就永遠難以成就。

所以說,止惡才能至善,自律方可自由。


阿榮博堪欽:【上師法語:怕束縛太多不敢皈依?】

有一些人因為擔心皈依後會像出家人一樣什麼都不能做而不敢皈依,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不了解皈依的戒律。

皈依的戒律是釋迦牟尼佛為了讓凡夫最初趨入佛法而製定的,內容非常簡單,也很容易守持,可以說任何一個心中尋求解脫的人都應該能做到。

皈依的條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上師三寶生起不退的信心,任何情況下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也不捨棄上師與佛法僧三寶。

有了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就具備了皈依的基本條件,可以皈依。


皈依會影響正常生活嗎?

1 、網友:弟子有心向佛皈依三寶,但又害怕束縛,聽說皈依後限制特別多,怕自己管不了自己。

學誠法師:佛法束縛的是煩惱,解脫的是心靈。自己管不了自己,恰恰是被煩惱所束縛。皈依三寶,是解脫煩惱、超越痛苦、自在心靈的開始。

 

2 、網友:皈依後對自己的言語行為或者生活習慣必須要注意些什麼?

學誠法師:皈依是學佛的開始,並不是皈依後就萬事大吉了。隨著一步步學習佛法,慢慢要按照佛法來指導自己的身語意,比如對人對物要有慈悲心,遇事多代人著想,等等。

 

3 、網友:如果我進寺廟皈依三寶後進修,我現在擁有的都要放下嗎?可作為男人還要負擔很多責任呀!

學誠法師:皈依不等於出家,不需要放下現在的一切。皈依後,根據佛法的教導,逐步放下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逐步遠離煩惱與困惑。皈依,心中有信念、有準則,依照三寶的教導去生活、工作,能更好地承擔責任、自利利他。

 

4 、網友:皈依三寶是要拜一位出家僧人為師嗎?如果皈依,在家人又不能不殺生,僅食素,又如何是好?

學誠法師:皈依是皈依三寶,並不是皈依某個人,皈依師好比傳道授業的老師。皈依對吃素不做要求,可以先皈依,慢慢學習、改善。

 

5 、網友:我是學醫的,我們上實驗課的時候經常要解剖一些小動物,有一些還是活的,並且必須自己親手做。我覺得皈依以後就不該殺生了,所以皈依和學醫是不是矛盾呢?

學誠法師:皈依和不殺生沒有必然的聯繫。皈依最好不要殺生,但不是必然的聯繫,因為你一下子還做不到。

 

6 、網友:皈依和修行的關係是什麼?

學誠法師:如果把修行比作一個系統完整的學習過程,皈依就是入學儀式。

 

7 、網友:作為佛弟子,不知道對孔子等聖人的敬重與對三寶的恭敬心應該有什麼不同,好像很難把握。

學誠法師:對其他傳統宗教或世間的經典、聖賢,都應當恭敬尊重,這與皈依之心是不同的。皈依之心,是託付無限生命的信任與堅定。

 

8 、網友:皈依的佛弟子是否不得再拜其它神?但老家每年有民俗要拜神,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若可以不拜,就不必拜。若老家親人很在意,也可以隨順,關鍵看內心的狀態,不要把對方作為皈依的對象,也可作意為佛菩薩的化身而拜。

 

9 、網友:請問法師,二十歲出頭的女孩子現在皈依成居士可以嗎?以後的生活會不會對皈依有所影響?

學誠法師:皈依就好比找到佛菩薩做老師。只要能夠認真聽老師的話,以後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好。

 

10 、網友:如何理解皈依戒裡面的第二條:不皈依外道典籍?接觸佛法以外東西的度該怎麼把握?

學誠法師:皈依的意思是自己全身心的依靠。其他的書籍等不是不能讀,而是不以皈依心去對待。

 

11 、網友:聽說永不皈依外道典籍就是要遠離其他宗教的典籍,不能看也不能讀,是嗎?

學誠法師:“皈依”的意思是以此為最終的歸宿、方向,並不是不能看不能讀,而是不能皈依其思想。任何有益於眾生的知識,佛弟子都可以學習。

 

12 、網友:我信仰佛教,但幾年前機緣參加了天主教的夏令營。我也時常惦記著關於天主教的事,這樣會不好嗎?

學誠法師:關鍵看是否有“皈依”之心。信仰佛教後,生命唯一的皈依就是三寶,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


皈依後有什麼約束?只要做好佛弟子的本分

你是不是常看見新聞說

某位名人皈依佛門了

看到這樣的消息完全不必吃驚

皈依佛門不是人們想像的剃度出家

皈依是宣告正式成為佛弟子

作為一個在家居士的身份修學佛法

並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皈依 佛弟子的身份註冊

從走進寺院禮佛上香,或是看書讀經、參加講座,大家都是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佛法,進而認同佛經中的文字、法師所講的內容。但是,你是否確定將佛教作為自己真正的信仰,願意將你所認同的佛法付諸於實踐,真正地走上修行的菩提之路呢?

如果你願意,皈依就是這條菩提之路的起點,是正式「註冊」成為佛弟子的儀式。如果只是對佛學感興趣,或僅僅相信佛法所說的道理,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一個人還不能生起懇切的皈依之心,說明他對佛法的信受還沒有多大的力量,更談何日後的知行合一。

■ 皈依時 你將擁有一個新名字

皈依不是出家,因而不需要剃髮,也不論性別年齡,不論是否已經結婚,都可以皈依。決定皈依後,可以到寺院的客堂提出求受皈依的請求,各寺院依據自身情況每年會舉行數次皈依法會,由德高望重的法師作為皈依師來主持法會,授予三皈依。上海玉佛禪寺每年都會舉行四次三皈依法會,有意皈依的十方善信可以通過上海玉佛禪寺的微信公眾號或客堂報名登記。

皈依後,你就成為一名佛教的在家居士了,皈依師會為你起一個法名。法名,象徵著學佛路上一個新的開始,寓意著一次新生,提醒我們人生更重要的一層意義。的確,皈依是人生的重要決定,可以說是一件大喜事,因而皈依法會結束時,很多居士都會感到法喜充滿。

大部分寺院,還會為皈依居士頒發「皈依證」。

■ 皈依後 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

大家都很關心,皈依之後會不會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些不一樣的約束?

出家人的確要遵守很多的戒律,但具體持守到哪個程度,也要自己去發願、去受戒。在家居士亦是如此,皈依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是否受戒,受何種程度的戒。例如,最普遍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上海玉佛禪寺每年舉行一次「五戒法會」,皈依後的居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報名參加求受五戒。

即使暫時未受戒,皈依居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應該把學到的佛法、理念、方法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例如:慈悲,從慈悲弱小到慈悲身邊所有的人;精進,從念佛精進到工作上精進負責......總體來講,皈依對於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什麼額外的約束,大部分佛弟子也都是在家修行,但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從事正業,諸善奉行,諸惡莫作,做好一個佛弟子的本分。


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不皈依可以學佛嗎?

索達吉堪布

問:我一位在國內很有名的明星朋友對佛法很感興趣,對自己也有要求,不抽煙喝酒,還吃素,他想從佛法中獲得幫助,但又不想成為一個佛教徒,這樣是可以的嗎?在形式上是否成為佛教徒,對於一個想學習佛法的人有何區別?

索達吉堪布:現在很多人說,學佛不用皈依,只要做個善良的人就可以了。其實,皈依和不皈依,對人生的作用還是有差別。就像一個公司註冊和沒有註冊,對做生意會有不同影響,或者像一對戀人,同居和結婚也不一樣。如果說所有的形式都多此一舉,那世間男女只要心中有愛就可以了,又何必大費周章去登記結婚、舉辦婚禮呢?

皈依表面上好像是一種形式,但實際上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現在,很多人只是表面上皈依了佛教,卻從來沒有系統地學過佛法,這不算真正入了佛門。就像一個學生只是辦了入學登記,但根本沒有上過課,哪怕他在學校呆了十幾年,也算不上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其實學佛並沒有那麼簡單,就像學習開車,必須要去駕校學,這樣才比較安全,否則,只看一個駕駛說明就貿然上路,那很容易出問題。對於佛法也是如此,最好是先皈依再學習、修行,這樣才能深入瞭解。

 

問:我身邊的一些好朋友也非常願意參與放生念經,但就是還不敢皈依,因為佛教徒戒律繁多,他們怕學佛後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比如吃素或禁欲之類,怎麼辦?

索達吉堪布:皈依確實是一種約束,但對人生來講還是很有必要。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好人,不殺生、不邪淫等是最基本的規範,這就像開車時的紅綠燈,雖然讓人感覺不自由,但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們;或者如同一個國家的法律,雖然對人有一些約束,但有了它,人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保障。

所謂的皈依,其實也沒有太多戒條,基本上都是人類的道德規範,這對每個人來講都很重要,只不過皈依之後更加明確了。而且從佛教角度講,皈依之後,會有三十位善神保護你。

當然,學佛也並沒有要求你非皈依不可,不皈依就要受到懲罰,不會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