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平時就不喜歡聞思修行,經常四處遊蕩。
即使他們在某個地方暫時安頓了下來,也不可能安安靜靜地守在自己的房間裡誦經、修法,而是終日都要跑到他人家中去喝茶聊天,彷彿自己天生就是一名外交專家。
這些人所要處理的雜事總是很多,心經常流於散亂,其所謂的修行又怎能不招致失敗呢?
---晉美彭措法王
聖嚴法師
喜歡找人說話是因為覺得寂寞的緣故。多話的人往往頭腦簡單,個性不穩重,不但自己修行不力,也妨礙他人修行。禪七中是禁語的,還是有些人忍不住要偷偷講幾句。凡是嘴巴或腦袋裡多話的人,修行必然不得力。思想不能集中的人,容易自言自語,難以控制。
我說的任何話都是為了指導修行,但實際修行時應該只是用方法,不可以把我的話放在腦子裡轉。因為,話越多,念頭越多,離佛道越遠;話越少,念頭越少,離佛道越近。沒有話說、沒有念頭,也就是「絕言絕慮」,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無上的佛道才會現前。
---------------------------
摘錄自《信心銘講錄》絕言絕慮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喜歡找人說話是因為覺得寂寞的緣故。多話的人往往頭腦簡單,個性不穩重,不但自己修行不力,也妨礙他人修行。禪七中是禁語的,還是有些人忍不住要偷偷講幾句,有些人雖不敢找人講話,但找自己講話,一分為二,自己說話自己答,整支香就坐在那兒自言自語,思考各式各的問題。
有一次一位作家來參加禪七,第一天開始坐在那裡就在想打完禪七要寫篇很精彩的小說,於是一邊打坐,一邊構思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第二天小參時我問他︰「你在做什麼?」他說︰「我在計畫寫小說。」我告訴他說︰「那你趕快回去寫小說,現在不寫的話,禪七結束時就會全忘了。」凡是嘴巴或腦袋裡多話的人,修行必然不得力。偶爾說一些,是妄想,這是難免的事。思想不能集中的人就容易自言自語,難以控制。
這四句詩有更深一層的涵義︰不該用邏輯或理論來回答修行中的問題,比方說︰「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有什麼好處?打坐會開悟,開悟了又如何?為什麼要開悟?開什麼樣的悟?」如果一天到晚找理由自我辯解,則別想修行。
通常參加禪七的人都有此經驗︰打了幾天坐之後,自己不會胡思亂想,但對師父說的話卻難以忘懷,總是縈繞不去。其實,我說的任何話都是為了指導你們修行,但實際修行時應該只是用方法,不可以把我的話放在腦子裡轉。因為,話越多,念頭越多,離佛道越遠;話越少,念頭越少,離佛道越近。
有次我對一位禪眾說︰「你很愚癡,要好好用功哦!」於是打坐時他一直在想︰「哼!師父說我愚癡,我會吃、會睡、會走,那裡愚癡呢?」坐了兩支香之後,他終於忍不住了,前來問我︰「師父,您說我愚癡,怎麼說我愚癡呢?不會吃飯、睡覺、走路的人才是愚癡,我樣樣都會,可見得並不是師父所說的愚癡!」我說︰「狗、貓、魚、蟲都會吃、會睡,牠們就不愚癡了嗎?連愚癡的定義都不明瞭,你不愚癡,那誰愚癡?」他問︰「要怎樣才能不愚癡呢?」我說︰「好好用功念佛、打坐。」他回到蒲團上打坐,但心裡又想︰「會念佛、會打坐就不愚癡,所有打坐的人都不愚癡,那我現在在這裡打坐也不愚癡,那什麼是愚癡呢?」
過沒多久他又來問我︰「師父,你說打坐不愚癡,那我也不愚癡了?」我說︰「你要好好修行。」他又說︰「師父,我坐在那裡很舒服,根本沒有煩惱,是你有煩惱。」我說︰「我為什麼有煩惱?」他說︰「師父,你要我們這樣,禁止我們那樣,當然有煩惱囉!」後來我說︰「你這樣的人,實在不該來打禪七,只要好好拜佛就可以了。」這種人是不能修行的,滿腦袋的妄想,師父給他一句話,就引起他很多猜疑、妄想,而且不照著師父教導的方法去用功。
沒有話說、沒有念頭,也就是「絕言絕慮」,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無上的佛道才會現前。「無處不通」的意思是不需到任何地方,它本身就在四處。要萬緣放下,提起方法,唯有方法提起,才能真正把萬緣放下,到最後連方法也沒有了,一念不生,就是「絕言絕慮」的境界。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這幾句詩說的是︰修行時若能回到根本,就得到了宗旨;但若隨著觀照的方法,則依然是在觀照的現象中,並沒有得到根本。只要一瞬間不「隨照」(隨著現象觀照),而「返照」(回照根本)、「返照自性」,就勝於前面所說的「勿住空忍」、「從空背空」的「空」,亦即「頑空」。
這裡的「歸根」指的是回到眾生的根本─佛性。但是如何回到佛性呢?前面所說的「無取無捨,絕言絕慮」就是「歸根」的方法,能「歸根」、回到佛性,也就達到目的了。剛開始修行時要用方法,但也不能捉住方法不放;在修行的過程中是有經驗的,但也不能捉住經驗不放。在進一步修行中要放下方法,放下經驗,而後就不需要方法,經驗也已成為過去,這時才歸根、返回自性,就是大自在、大智慧顯現,而不是「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有到空的轉變,或者執著空而希望住於空,這都是虛妄之見。
從有到空是修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經驗,若自覺此經驗是解脫、得大自在,便是自害自誤。所以,執著空而欲住於空,那是妄見,不是真智慧。為什麼會執著呢?那是因為認為「空」是真的、是解脫,殊不知「認為是真的、是解脫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妄見,畢竟還有取捨、有執著。
一般人有了經驗便執著於經驗,如前一天坐得很好,第二天就希望繼續維持好境界,結果坐得一塌糊塗,這是因為貪取、追求的緣故。想用同樣的方法達到同樣的境界,即使偶爾成功也是瞎貓碰到死老鼠。因此,切莫因為有了些許經驗而執著於這種經驗。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修行時不要企盼真心或佛性的顯現,不要一直心想佛性、自性離我有多遠?何時可見佛性?打坐是為了成佛等等,若做如是想,則永遠見不著佛性,因為佛性是全體,又如何能捕捉執取呢?所以只要好好努力修行,不要心存企盼,開悟是自然而然的事。
這是死後投生的決定因素
智敏上師
我們自己修行修行,修了半天,自己要檢查了,你哪一方面的煩惱是特別厲害的,經常要湧起的,這個對以後投生是決定性的因素。你如果是經常起這些煩惱的話,投哪一生,決定擺在面前。就是你要投哪一生的,你自己要避免投那個苦趣,要避免進去,就把這個煩惱對治掉。你煩惱不對治掉的話,它這個力量就會把你拉過去,你自己作不了主。
我們說修行的人,就是對境的時候,要能夠起主宰作用了。這個境來了,你不修行的話,會起煩惱。它天然起什麼煩惱,你修行人就是要知道,這是煩惱,這是一個煩惱心,這個煩惱心有什麼後果。現在把你的身心擾亂,智慧減退,身體衰弱,將來引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那麼你這樣子划不來了,你要對治它了。
對治它之後,當下就可以身心健康,學法能夠有得益,下輩子的苦報可以免掉。如果你隨著煩惱走,那你這輩子就是一段枯木,沒有人形了,那麼下輩子呢,就不要說了。
【你所有的修行,到臨命終時,就是憑本事了】
夢參老和尚:
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堅定的,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親債主找你算賬,你要想戰勝他們,你念佛的力量必須把他們消失,你才走得了,不然他們把你拉住。
為什麼要你一心不亂呢?一心不亂,就是業障降伏了,那個現像沒有了,你才去得了。不管你還有什麼業,其他的業你能夠帶去,這樣地帶業。如果你欠的債猛利、冤親債主找你的猛利,你念佛的功德敵不住他,你生不了極樂世界。
念佛一法,你所有的修行,到你臨命終時候,就是憑本事了。我們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修了幾十年的功夫,就在那一念間,你要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不行,那是你功夫還不夠。
為什麼我們要經常地修行、經常觀照我們的心?把你的清淨心顯現出來了,到那時候你走了,清清淨淨地。助念的關係很大。在你臨終的時候,雜念紛飛,一聲佛號投進去了,在耳旁給你助念,你的心就隨著佛號轉了;你隨佛號轉,這些現像都沒有了。那就是淨心,幫助你淨心。
心要是清淨了,你就是往生也好、再來生也好,再來生能知道前生的事。你再來生了,你能夠不做眾惡。前生是和尚沒修好,來生再當和尚繼續修;又沒修好,再來生再當和尚繼續修。生生不斷修,這要靠你很大的功力,不然不可能,來生就迷了。
除非你有很好的道友來找你、跟著你,非把你拉回來不可。所以為什麼要當同參道友,你沒成,他成了。
淨界法師:臨命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
我自己讀《遺教經》,讀到「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我對這句話很感動!一個人臨命終時保持寂然無聲,這是什麼境界呢?我們一生的修行,臨終一關最為要緊,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佛陀在臨滅度時,色身敗壞,弟子們哭泣著,這時佛陀內心的觀照力現前,他能不隨境轉,這是一個重點。當然佛陀是示現告訴我們:不論一生中做了多大的事業,攝受多麼多的眷屬,蓋了多少廟,這些有為法都是其次,臨命終時是否過得了關,關鍵點在於「寂然無聲」,內心是否能真實放下因緣,向內安住,這才是重點,修淨土者更是如此。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自己一生中持多少佛號,這倒是其次;往生的關鍵,在於臨終時是否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首先自己內心相信阿彌佗佛的功德,他絕對有能力救拔你;其次,你真實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心一意等待彌陀的現前;然後安住在現前佛號上,這才是關鍵。
如果平時雖念一萬、二萬聲佛號,臨命終時卻起顛倒,東罣礙西罣礙,則這人決不可能往生,因顛倒錯亂現前,沒有安住在內心的正見與正念中。所以臨命終時要注意:你這時「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自己要安住在真理上,不能向外安住,若向外安住,「瞥爾情生,三界枷鎖,萬劫纏繞」。
一個人臨命終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則要從頭再來努力幾十年。平時的挫折,可能拜個懺,懺悔幾天就走過去了,但臨命終時的失敗,卻要付出另一期生命的代價,這有多可怕!為什麼臨命終時會錯亂呢?世間上的事情有它的等流性,有它的前因後果。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若平時就很少在真理上安住,很少生起觀照,則臨終時就無法生起觀照力。
今生雖修習持戒修福的善業,來生就在三界得有漏果報,如此而已。所以這段經文:「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這是非常重要!佛陀一生中雖也做了很多事業,如「初轉法輪,度阿若橋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佛陀做了這麼多事業,而在臨終時,佛陀是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滅度呢?「是時中夜,寂然無聲」,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要這樣修行。
你平常千念萬念就是為了臨終正念
淨界法師
我們淨土宗很重視臨命終,你平常千念萬念,就是求得臨終正念。所以這個臨命終對淨土宗來說,可以說是判定一個人成功失敗的標准。所以我平常跟煩惱很多次的作戰,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但這都還不算成功失敗。真正的成功失敗,是臨終那一個最後的大決戰——真妄交攻的大決戰。成功了,永做閒漢,拚個今生,永做閒漢,從此以後解脫這些苦惱的三界;失敗的話,你再來一次,就這樣子。
這個地方的成功失敗,我們淨土宗很習慣說:臨終有隨業往生,有隨念往生,是不是。你這個人如果正念沒有現前,就隨業往生。其實這個隨業往生,跟心念也是有關系的。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臨終的時候,是由成熟的業力來主導你的心識(阿陀那識)去投胎。什麼樣的業力叫成熟呢?這個地方是個問題。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你要是臨終的時候,不斷地去憶念某一個事情,這件事情的業力就容易成熟。就是說:你平常在用功的時候,你稍微檢查一下你這個阿陀那識的功能。當然檢查是第六意識,就是說你第六意識當中:有些事情是揮之不去,它經常會出現,哪些事情你總是放不下?這件事情好像你一定要把它做了以後,你才滿意了。這樣子,這個念頭對你就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危機了。就是說臨終的時候,它就會對你的生命產生主導。你不斷地去憶念某一件事情,你就很容易碰觸到這一部分的業力,使令它成熟。
當然你要是臨終的時候不斷地憶念彌陀,這個時候阿陀那識就不是跟父母遺體結合,而是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結合。所以說我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跟所有修淨土宗的人互相勉勵:
我們修淨土宗的人,往往是偏重修善,不重視斷惡,就是你只要念佛就好。其實你念佛是培養往生淨土的一個正面力量;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負面的力量,你要盡量排除。如果你只是栽培正面的力量,你也栽培負面的力量,而負面的力量是熟境界,往生的力量是生疏的境界,臨終可能你就跳不過去了。
所以你不能夠說很多事情,臨終再請人家來開導我。其實一個修行人,你平常檢查你就知道——足以引導你內心業力的是哪些心念?當它出現的時候,你不能夠說:啊!轉念念佛,把它轉掉。因為即使你把它轉掉,那個功能還是在啊!只是它變成潛伏!你要能夠很徹底地放下,就一定要修觀,說服你自己這個東西是虛妄相、是苦惱相,這個念頭就永遠不再生起了,這個負面的力量就會消失掉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跟淨土宗的學者,互相勉勵!念佛是培養正面的力量;但是你也要盡量消除一些負面的力量,就是這個阿陀那的勢力。它今天會引導我們在三界裡面執取,這種力量要盡量把它破壞掉。你說臨終無障礙,其實你自己占百分之九十;外境的刺激,其實那只是增上緣。
我們必須要對淨土有所了解!
淨界法師
那麼大方向我們在學習淨土的時候,你要分成兩塊,第一個你要好樂淨土;第二個你要尊重名號。好樂淨土在《彌陀要解》分兩個:一個安樂道,一個解脫道。第一個,你要學習淨土會讓你快樂的這一塊。比方說淨土的身心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到了極樂世界你沒有痛苦的感受,它所有的環境都是如意的,你眼睛看到的色塵、耳根聽到的音樂、你所接觸的人,都沒有一種傷害性的、逼迫性的、痛苦的感受給你,那當然這個地方經典講很多,我們就不再論述了,總而言之他的色身也沒有病痛。當然淨土他的飲食也不要經過追求,他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不用去工作,把你寶貴的八個小時,換取你的衣食,浪費很多的精神體力。所以你可以從安樂道裡面,你可以規劃出極樂世界的快樂,它的重點在於自然。
凡是一個快樂要經過追求的,就一定有過失,因為你要追求就有得失的問題了。娑婆世界的快樂,問題為什麼這麼復雜?因為它必須要追求,追求的過程就必須產生競爭跟對立,就有成敗得失的問題。所以極樂世界的快樂,它最殊勝的是來自於它是自然的給你一種快樂,那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我們對於淨土的了解,第一個是一個安樂的國土,這第一個。
第二個極樂世界是一種清淨的國土。娑婆世界的快樂,很容易帶動我們的欲望,我們會有一種更多的追求,所以我們看人世間沒有一個人是滿足的。他有了更好的房子,你應該滿足了吧,不對!他只滿足了幾年,三年後、五年後他會看到更好的房子。所以娑婆世界的快樂,它會刺激你的欲望——貪欲,而這是一個無底洞啊,諸位!極樂世界的快樂,它不會帶動你的欲望,它會讓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不是業感的,它是彌陀本願攝受,所以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快樂,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你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從佛教的因緣觀,福報大的人比福報小的人更容易造業的,要小心,你今生的福報你弄得不好,你要付出來生痛苦的代價,因為你比一般人容易造業。因為你的業力,善業給你快樂的時候,它同時刺激你的煩惱,除非你很有定力。那麼我們要說什麼,就是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了解,第一個它是安樂的,第二個它是解脫清淨的,所以你在這安樂的環境當中,你不會產生放逸的煩惱。
所以我們透過唯識的一種思想的名言,我們可以重新對於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一種正確的了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就是唯識強調的善用你的名言,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你往哪一個方向思考,你就帶動你的不同人生。所以從淨土宗的正確思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第一個思考。
唯識學概要
傳喜法師:對於解脫,這樣才能變得更有把握⠀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為什麼要低調?⠀
因為修行能不能了生死是很實在的一樁事。⠀
我們這一生聞過的法,是要去用的。 如果活著的時候訓練得很嫻熟,死亡之後在中陰身時運用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反之,人身失去時,一輩子佛法的熏習在八識田裡沒有成熟,世間的濁業反而成熟的話,解脫就會很渺茫。⠀
我們很多老和尚,童真入道,沒有經過世間的染污,他一輩子積累的淨業成就的時候,極樂就現前了。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為什麼要低調? 因為修行能不能了生死是很實在的一樁事。⠀
對修行人來講,轉染成淨,脫離輪迴,走在這條解脫路上時,助道因緣就很重要。 所以我們到了一個道場,與那裡是相生的關係還是相剋的關係自己要很小心。 如果相生,就是善緣一場;如果相剋,就變成一場惡緣。 這就是聽經聞法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不聽法,不能把我們的心緒理到如法的境界,你就會被煩惱控制;煩惱一旦佔了上風,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會 變成惡緣。⠀
生命就是這樣,不進則退。 你今天是好人,明天還想做好人,就要小心謹慎。 不是今天是好人就永遠是好人。 同樣,你今天悟到了《金剛經》所講的“真空妙有”,並不代表你永遠悟到了。 你的分別意識對不分別的真理在一瞬間有所領悟,但你的習氣還保持在原地不動呀。 所以要常常地憶念那個金剛體性、真空妙有,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這樣才會念念增明。⠀
以三寶為對境,每一個殊勝的念,每一個至誠的念,都能消你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反之,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能滅你的善念、你的佛念、你的菩提念。 所以到底是站在念佛的一面來滅自己的習氣,還是站在習氣的一面來滅自己的正念,這是一個拔河的過程。⠀
就算是菩薩還有一個不退轉位。 菩薩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到初地歡喜地菩薩,階位已經很高,祂已經明心見性,但並不代表不會退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求願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如果不往生極樂,有多少菩薩將會退失菩提心,回到凡夫地,從而再次墮入輪迴的旋渦。⠀
修行就是這樣高難度的。 真理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不增不減的,但這一個萬法清淨的本面跟你介紹,你要聽懂不容易;能聽懂又能認識,不容易 ;認識之後還能護念住,更不容易。⠀
所以這整個過程實際上離不開善知識和清淨道友的助道因緣。 離開了這樣一個成長環境,就會像魚離開了水。⠀
在這裡,我們大家相互間是清淨的道友,但此生能夠成為不變的清淨道友嗎? 此時,我們是三寶弟子,但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成為三寶弟子嗎? 你現在看到寺廟、看到出家人覺得有一點緣,但這種信心你能保持幾年?⠀
我們很多人跟佛門的緣,實際上是很薄的。 有的就是一面之緣,有的是微微一笑的緣,有的是聽到一次名字的緣,有的是見一次面的緣,還有的人的福報只是踏進佛門一次,下一次就再也發不起心 了。⠀
所以我們今天加入進奉獻的隊伍,進行身口意的密集型修行,實際上是為了把這個緣注入到更深厚的緣分中去,使它經得起歲月的消磨。⠀
從而,令我們最終的解脫變得更有把握。⠀
⠀
——摘自2020年10月傳喜法師⠀
於大聖五台山古文殊寺法堂開示
涉及自己命運的事,為什麼不去反覆思維
達真堪布
乃至營商諸瑣事,亦需問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問不察豈非蠢?
做世間的瑣事也要觀察,還要找那些顧問問。一生甚至生生世世的一些所取所舍,為什麼不去問智者呢?這是關係到一生一世的,也可以說是關係到生生世世的事。不是小事,是大事。
世間一些諸如做生意,開公司,結婚等都是小事,我們尚且要仔細觀察,反覆思維,最後還要找一些顧問一問:「這個能不能做,能不能成……」最後有些人還是不敢著手,怕失敗,放棄了。其實這都沒有什麼,失敗就失敗,失敗也是一種收穫。但是世人就是這樣。
再如,有的人今天要結婚,不但自己計劃,還要找專業人策劃,搞得特別隆重,連照婚紗照都要費很大的勁。這都是瑣事,結婚只是種形式,有那麼重要嗎?「怎麼不重要啊,太重要了……」世間人就是愛浪費生命,浪費精力。這有什麼啊?還不如婚後好好過日子。一個儀式搞那麼隆重幹什麼?自己累,雙方父母累,親戚朋友也累。但世人就是這樣。
為了一些瑣事尚且要如此深思熟慮,這樣謹慎,那麼涉及自己命運的事,為什麼不仔細觀察,為什麼不去反覆思維,為什麼不去問那些智者?我們學佛修行都是涉及生生世世乃至永恆的利益,反而卻不重視!
現在有些人無論皈依還是出家,都太草率了,根本沒有觀察過,沒有思維過。別人一說皈依好,能平安,就開始皈依。有人一說出家好,無憂無慮,也不觀察出家是怎麼回事,出家以後要幹什麼,就出家了。之後,要過出家人的生活,肯定要很刻苦地學修,這樣的人就受不了,後悔了,就跑了。其實,這些才是頭等大事,這些才叫做至關重要,這些要經過仔細觀察,深思熟慮,再決定,很謹慎地去做。世間人不是這樣的,對那些瑣事反而很謹慎,很仔細,這就是顛倒!
以前,仁義道德第一,生命第二,財富第三。現在,財富第一,生命第二,仁義道德第三。為了財富可以舍棄仁義道德,為了財富連生命都可以不要,這叫顛倒。應該是仁義道德第一,生命是第二,財富是第三。現在到末法時期了,真是越來越愚癡、顛倒。
【不辜負這一生,一定要成就,不要再等了!】
淨空法師:
念佛要真幹,方向目標要正確。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要,只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一切圓滿成就,天天聽佛講經,聽菩薩教我們修行。佛經上所說的,歷代祖師所說的,都是真話,沒有人說假話的。
我們如果猜疑、判斷,大錯特錯!只要有這三個字,信、願、念佛,就上了往生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接引的船隻。踏上船之後,一心一意嚮往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你的目標正確,你念佛往生,這一生成功了。需要多少時間?不要很長,一個星期往生的我們看過不少,關鍵在於願心。真願往生,萬緣放下。有一樁事情沒放下,你用妄心,你沒用真心,你還是跟這個地球相應,跟極樂世界不相應。
我這一生當中,六十年,看到不少念佛往生的人,他們都給我們示現表法。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你肯不肯放下,願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這里肯放下,那裡願意往生,什麼障礙都沒有。世出世間只有這個法是真的,穩當可靠,要抓住,決定不能放鬆!
每一個法門都必須要有經典的基礎,唯獨念佛法門不需要那麼多,只要信願行就能往生。要放,沒有喜歡的東西,沒有要求的東西。我們年輕的時候還收藏一些喜歡的東西,現在統統放下了,對收藏的這些東西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吧,不再為這個操心。對佛法尚且如此,世間其他一切法就更不必說了。
淨宗理講得圓滿,事非常簡單、容易,只要你相信,不信沒有辦法,一定要相信,真幹,效果就出來了。人人平等,顯示阿彌陀佛沒有私心、沒有愛好,只要我們具足信願行,這條路穩穩噹噹。
在我之前往生的,我所看到的,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來示現的,幫助我們往生,也就是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恢復清淨平等覺,你就具足信願行。什麼時候去?隨我們自己的心願,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
念佛希望把清淨心念出來,把雜念念掉。沒有雜念,只有清淨心,大概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就可以做到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萬緣放下。清淨心現前,也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佛的緣真的接上了;緣接上了,一心不亂現前了,這個時候法喜充滿。
希望大家認真努力,不辜負這一生,遇到佛法,真的作佛去了。要真幹,機會難得,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要再等了!
不能往生西方,則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間福報
仁清法師
「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
這是必然的,假如你往生不了,你這一生當中的修行,這一切一切的功德,搭上這一切一切的時間,統統都成了世間福報了,只要往生不了,就是在輪迴,在輪迴的過程當中,你佈施給乞丐的,給乞丐的東西,可能在你輪迴的過程當中又還給你了,你幫助人家,可能在你輪迴過程當中,你遇到違緣的時候,你又遇到貴人相助了,這叫世間福報了。
「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
你現在假如說不生起求生西方之心來,雖然積累了很多福報,在輪迴過程當中,你貪於這種福報,就被福所迷了,福大的人,很難說是去激發他的出離心,和去修行的精進心。
「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
你造了惡業肯定是這三種。「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就是舉得這個例子,這種大苦,他們這種苦就是說,像這個居士一樣,是現世,知道是念佛,但是不知道決定求生西方,不知道決定求生西方,而成了一個世間福報,在世間福報享福的過程當中,同時又造了業,而墮落三惡道,是非常可惜的。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個意思是,雖然咱們還很強壯還很年輕,你就得做什麼想法呢?產生什麼念頭呢?人生是無常的,死亡是無期的,說不定哪一會兒我們就死,應通過這種念頭,來激勵我們修行。
原來美國有一個作家,一個盲人,他寫過一篇文章,可能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他這篇文章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一個盲人作家,這個盲人作家,他這一生當中他都沒看過,一次也沒看過咱這個世界,就是他生下來就盲人,但在美國那種教育水平很高啊,他家庭條件很好,就是從小,按照盲人來教育他,他成了個作家,他用盲文寫一些東西,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比方說他這一輩子沒看到光明,假如給他三天光明,你說他先看啥?不知道先看啥,對吧?
假如我們的生命只有三天了,你們幹什麼?只能就是念佛了,其他什麼事也幹不成了是吧?我舉個例子,要是炒股的話,你投上說不定還沒解套呢,但是三天到了,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的這種想法,就要準備,心裡存在就要死了的這種念頭。
《印光法師文鈔 淨土法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