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正法念處經》、《大方便佛報恩 經》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父母為三界內的最勝福田。《大智度論》雲: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稱為敬田;受報答的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受憐憫的貧者及病 者,稱為悲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在歷史歲月中,善良的人們總是通過某種途徑,到達幸福的目的。那漫長的探索中,有幸遇上了佛法,有緣親近善人知識,逐漸瞭解到,欲求幸福,必須「種福田」。

「種福田」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首當其中提出來的。它跨越地域,家族,宗族社會的民間公益事業,於修橋補路,放生護生,唸經普渡等在災荒或戰亂年代,各寺院道場的僧人,普遍實施,救困扶危,以廣「種福田」利益社會,造福人類,普渡眾生,證「無生忍」。

福田是比喻。「田」含有長生和收穫的意思;「福田」即 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佛,僧,父母師長,悲苦者)即可收穫功德福報。

「種福田」的思想理論依據是有其歷史考證的。《佛說諸德福田經》釋迦牟尼佛號召:「廣施七法」。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闊;二者果園浴池,諸術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固船,濟度人民;五者安橋樑過度贏弱;六者近道作井渴 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敦煌壁畫中有兩幅僅有的《福田經變》,可以讓我們有緣對「廣施七法」獲得直觀而形象的認識。《認識經變》就是在它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社會公益事中的所作所為,也是不可多得的理論文獻和歷史依據。

佛在《大智論》把福田分為二種:一,以受恭敬之佛法僧為對象的「敬田」; 二,以受憐憫之貧,病者對象的「悲田」。還有「三福田」(慧田,敬田,恩田)「八福田」「看病福田」等多種,但都不出悲敬二大福田。

佛在《像法決疑經》中 說:「我於經中處處說佈施。欲令出家眾修慈悲心,佈施貧苦,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都即是敬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老乃至蚊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這種強調救助悲苦眾生的悲田思想,就是佛教慈善救濟的「種福田」的理論指導依據。隋唐時期的「天盡藏院」,唐朝的「悲田養病坊」 武則天女王,於長安年間(701-704)令全國設立「慧田院」(種福田)以收容孤兒及孤老,施予安養和治療。武宗的「會昌發難」之時仍未廢止。宋朝改為 「福田院」,宋徽宗又改為「居養院」。所以說醫院的起源與佛教密切有關,不是沒有道理的。元朝又改為「解典庫」。佛教特有的「齋會」就是賑災救濟(佈施方式) - 不分道俗,貧富平等,設齋施食法會,由寺院或齋主承擔全部費用。

佛教徒一直是歷史中扶貧濟因的急先鋒。南北朝時期,有位名叫法進的和尚,捨身救饑,以至感動官方,而達到朝野上下賑饑的目的。隋末兵慌馬亂之際,東都洛陽,沙門法素,不忍城中百姓饑餓想望,變賣一金佛像換米賑災。唐朝的曇選法師在興國寺前,煮米施粥親手賙濟貧饑。四川成都開照寺的鑑源和尚,施千人食,分與饑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饒州僧紹禧,行者智修煮粥,共瞻五萬一千三百六十五人。 另有僧法傳,行者共聚三萬八千五百一十六人。四人分別被朝廷召令賜紫金衣及度牒。佛教的慈善事業,促進了中國相應的經濟組織和制度的發展。寺院在「陶鑄聖凡,養育才器......教化之所出」。歷史上如范仲淹,呂蒙正,韓億,李若谷,王安石等名儒,在寺院苦讀,一舉成名為千古之名流。

千百年來,佛教徒秉承佛陀教誨,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濟世精神和情懷,為社會為人群奉獻著慈悲之心而廣「種福田」。民國二十八年(1939)上海佛教同仁會,前後五 年,得免費吃粥的貧民總數達千餘萬人。新中國成立至今,黨和國家實施賑災福利事業特別重視,其範圍之廣,人數之多,超越歷史上任何時代。佛教徒又是首當其中,虛雲和尚為抗日陣亡解放戰爭等陣亡的戰士,唸經施食法會超度。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重大自然災害,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赴賑災前線,不分種族和國界,中國政府和人民都給予無私的援助,佛教界又是起在前面,例如印度洋海嘯之時,中國的佛教徒捐款最多,最及時,佛教徒是愛國愛教,知恩報恩,「與時俱進」,未辱佛陀種福田的光榮使命。

種福田正是佛教慈悲觀念,善惡報應思想及其延伸出來的福田思想,時代在前進,挑戰和機遇並存,要種的福田很多,必須牽一點而動全身。從點滴做起,先從心中之「福田」,處處都能福田種,處處都可種福田。行,住,坐,臥,處處要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不問收穫,只管耕耘」,日月有窮,虛空無盡,自他俱利,福德無量。

有一回釋迦牟尼佛向一位農夫托缽,農夫卻對佛陀說:「我耕田種穀,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穀,何以要飯吃?」

佛陀說:「我也耕田種穀,我是在所有的眾生心中種田,播下善種子,善根會發芽茁壯;而你佈施給我,就像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便在其中。」

有些人為求五福臨門而求神拜佛,認為三妻四妾、 兒孫滿堂、華廈百間、良田千畝就是福;其實如果有福而不惜福,只是享福揮霍,這是浪費自己的福報,福享盡就沒了。

從佛教的觀點,對福報有四種態度:惜福、 知福、培福及種福。知足常樂,稱為知福;需要的東西夠用就好,不浪費,這是惜福;福報不足的人繼續培福;沒有福報的人努力種福。

福少的人,雖然自己擁有的資源少,但也能造福。佈施一毛錢,隨喜一句美言、一句關愛的話、一個同情的安慰,都是在造福;所以即使在窮途末路的時候,多說感恩、感謝的話,這也是種福田;看到別人做好事心生歡喜,心裡沒有忌妒,也是種福田。因此,種福田不在於錢多錢少,有錢沒錢,有勢沒勢,力量大力量小,凡是能給人方便、給人無畏、給人安慰,都是在種福田。

一般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都是憑自己的資本、頭腦、雙手、血緣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身份的人際關係獲得的,所以應該是自己的福報,沒有理由要和別人分享;他們認為所擁有的是憑自己本領賺的,別人沒有本領是活該。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種福,一旦福報享盡,便是無福的人,所以有「富貴不過三代」之說。有力量的人,應該藉此來照顧他人,照顧一個也好,照顧兩個也好,除了被照顧的人會感謝你,你也會因此得到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我們出生以後,不論付出的是智慧或勞力,其實都極為有限,所擁有的知能、福報,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創造的,是屬於同時代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真有福報。如果能體認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其實都是社會大眾所共有的,自己是在為大眾管理財 富資源,在管理階段應該要讓大家得到福利,這就是種植福田。

有些企業家被員工罵、被員工斗,老闆們覺得員工很可惡、忘恩負義,養他們還被欺負,這其實是雙方面的問題。員工可能得寸進尺,不顧老闆的經營成本;老闆也要自我檢討,是不是對員工太過苛刻,給的福利太少。懂得經營的老闆,會厚待員工;體貼老闆的員工,會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身為老闆的人必須知道,自己是替大家在做管理,要和員工同甘共苦、共患難,有了盈餘則要和員工利益同享;而員工跟經營者之間,也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體認唇齒相依、血肉相連的道理。勞資雙方能同甘共苦,為整體社會做出奉獻,這就是合作來種福田的方式。

今天的社會,除了特殊地區的特殊狀況,多半的人都還沒到三餐不繼的地步;所以在知福、惜福的過程中,更要懂得培福及種福。將每月所得做妥善的分配,經營者在不影響營運的範圍內,應該要將一部分財力作為慈善公益之用;一般大眾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原則之下,應該積極投入種福培福的活動,那就是最快樂的事了。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 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田。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是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 們不僅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會有感激之心;聽到鳥兒鳴叫時會有欣喜之情。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

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昇華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裡主要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有佛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怙,我 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的心禮敬三寶,有一分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