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執是修行的大障礙
紹雲老和尚
除了名利之外,還有一個情字也要放下,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女之情都是修行的大障礙。家裡一個電話來:小孩吊針、住院了。好了,下午就回去了。是不是?
五七年雲居山打七,有個體賢師,打第二個七的時候,午四支香,知客跑來,叫維那師把他喊出來,我也跟著過去了。體賢師問:「幹什麼?」 知客說:「你的電報來了。」
電報上面怎麼寫? 「母親病危,望速歸!」 下面是他弟弟的名字。並且把那電報角上還燒了一個角,火急的電報。他一看,往那個洗臉的水裡一杵。
知客師講:「體賢師,加急電報啊。」「加急電報又怎樣?我回去她就不死啊?打完七再說。」要是現在,不但火急的跑,還要哭啊,母親病危,望你速歸嘛。
文化革命的時候, 體賢師下放到赤石港,赤石港的那個學校叫體賢學校。他幾十年存了個存摺,1137塊錢,臨死的時候留了份遺囑給隊長:拿我的錢,到山上砍一些樹,搭幾間房子,搞一個小學,請個老師來,你們村裡小孩子不識字將來苦啊。
隊長就在那裡搭了個學校,改革開放以後,小學擴大了,到雲居山邀請幾個人去參加開學典禮。隊長在會上把遺囑拿出來念,念不下去,哭起來。他說:體賢師他老人家幾天沒吃飯,門關起來,寫份遺書,腿子雙盤走了。那一個村子,全部到雲居山皈依了。山上一到收穫、 割稻、插秧,能去的人都到山上去幫忙,現在還是這樣子。所以弘揚佛法,不是能講法的人才是弘揚佛法。
世間人能把名、利、情這三項看破就不會再搞爾虞我詐,你把這些一拋開,本有的人格就出來了。在本有人格的基礎上,再按佛教的教理來踏實的行持,時間一長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
家裡出事,你要給他迴向
夢參老和尚
大乘經教好多都是,最初你所學的經論,都要你好好地保護你這個心。
怎麼樣保護呢?等你學到論裡頭就說了。如果我們大家讀《華嚴經》的時候,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在你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消除業障當中,有什麼方便方法,使諸菩薩能進入,能夠成就?」
文殊師利菩薩就總結四個字,「善用其心」。跟我們這講的善護其心一樣的,善護其心,就是保護你這個心,不被外頭境界把它干擾,不讓它起煩惱。
現在我們每個人檢查我們自己功力的時候,你遇到一切境界相,你煩惱不煩惱?
我們有好多道友,或者自己媽媽過世了,或者自己媽媽生病了,或者父母、家庭有什麼不如意災難事情了,找到你了,你檢驗檢驗你的本事吧!我看很多就哭哭啼啼了。
家裡出事,你要給他迴向的啦,要把你的修行分給他一份,使他災難很快解除了。我們有的道友或者念念佛,或者念念經,給家裡迴向。你就盡你的力量,你只能這樣做。
你的功力不夠,求求道友,或者請請供供齋。目犍連尊者功力就不夠,他就沒辦法救他母親,佛說大眾僧清淨結夏安居自恣日,請大眾僧給他迴向。這假眾僧的力量。
如果你有這些事,你人在普壽寺,我們普壽寺裡方便。不是打齋供眾的錢非要好多好多不可,若我們同學供,哪怕供一塊豆腐丟到那菜鍋裡頭,一人沾一點味道,也算消災了。量你自己的力量。你到那裡給磕個頭,請大眾師父幫著你迴向一下。
如果你自己修行好的,遇到一切障礙因緣,六親眷屬障礙因緣,那你就靜坐下來吧,或者禮個懺,或者念一部《地藏經》,或者念一部《彌陀經》,你修什麼法門就做什麼法門。這不但護自己,也護他人。
但是必須得正確對待。遇到這個逆境現前了,你又沒有善巧方便,你把你所學的完全都用不上。所謂用不上者,你不知道如何是好。你遇到這種境界相的時候,你應當心裡不要隨著境界相轉。你靜下來,各有各的業,你父母、你家庭眷屬,他有他的業,你有你的業。
我經常這樣想,我們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去做;做的目的,做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斷煩惱,得解脫,證菩提。就是這樣子,很簡單。若沒有外頭境界相現前,你還不曉得你的功力如何;有了境界現前了,你才知道,你自己修行沒有得到利益。
夢參老和尚《大乘起信論》
妙蓮老和尚: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
人本與天地並稱三才,出了家為僧又可與佛、法並稱三寶,人是何等的高貴呀!
可是一般凡夫卻顛倒妄想一生,那就變得下賤了,簡直已忘了自己是個人了。
當有人拉你作惡、或找你麻煩時,沒有關係!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沒事。
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沈迷下去;有了這情愛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顛簸危急。
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
生死之本在於染,染什麼呢?就是染了五欲。
學佛是大丈夫之事,對於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劍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自己啊!
這個情不單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脫,行上菩提大道沒有障礙,那麼老實的告訴你,連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斬斷。
這是從出世之道來說,非以世俗觀點而論;人間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間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無情人家就以為你冷面如霜。
要知我們學佛修行是超人間的,是要了生死的,這點大家要分清楚。
你不要想:怎麼如此違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間的情愛都要斬斷!當知這是站在「真理無情」的立場而論的。
如何解決往生的最大障礙
淨界法師
從淨土宗的觀點來看,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貪戀娑婆;這是你心中最大的障礙。
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救不了我們?阿彌陀佛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成就這句佛號,把所有的功德攝持在這句佛號,讓我們憶持,我們卻不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啟發起來?
因為我們思想有障礙--貪戀娑婆--愛不重不生娑婆。所以必須透過觀照力,把貪戀娑婆的思想,轉成一種欣求極樂的思想。如果我們的思想不改變,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不管你是什麼宗派,都不能夠否定諸法因緣生的道理,淨土宗也不例外。
如果思想不改變,也可以往生,那表示諸法是他生--離開這一念心,有一個外在的主導者在主控我們的生命,這跟上帝的思想就一樣了。外道的感應道交是向外攀緣,我的生命是他決定的,我升到天上去、我墮到地獄去,是他人決定的--諸法他生;佛教徒沒有這種思想,外道才有這種思想。
佛法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這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一個共識。那麼因緣是什麼?就是你的思想。應該怎麼樣轉變我們的思想呢?按經典上學習,必須生起三種觀照:
第一個,觀照真如:
真如本性在我們心中已經沉睡太久,所以禪宗常說:主人翁啊,趕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們心中,經常是認賊作父,把妄想當做我們的本來面目,其實妄想只是我們過去的造作,所留下一種習氣而已。當我們不斷的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斷的憶念本來無一物,妄想自然就會慢慢慢慢消失掉;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的假相,所以當我們不斷的觀照真如,就能夠息滅妄想的力量,這對我們臨終的正念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觀照名號的功德:
一個修淨土宗的人,當你佛號現前的時候,要相信阿彌陀佛名號有足夠救度的力量;所以你要訓練自己,對於名號百分之百的歸依,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淨土宗沒有百分之九十九,一分之差,也算是失敗者。你看蕅益大師談到信心,要生起真實的信心,印光大師說要生起決定的信願,為什麼要強調真實呢?為什麼要強調決定呢?
因為感應道交的關鍵在這裡啊!感應道交跟你念佛的數量沒有關係,跟你歸依的心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信心的栽培,只有不斷的觀照,沒有其它的方法,佛陀不可能送給我們。透過不斷的如理作意,觀照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它能夠消除災障、增長福報、增長我們的善根、臨終的時候能夠感應阿彌陀佛的接引…你不斷的生起觀照,你就熟了。
每一件事情只要不斷的去思惟,就會產生一定的力量,這叫數數熏習,所以透過對名號功德的觀照,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佛號,產生堅定的信心。
第三個,對淨土莊嚴的觀照:
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們不要忘記念佛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業障,而是為了求生淨土。淨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的意思,整個淨土的規劃是我們想要求生淨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須靠佛號的幫助。
所以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很多人念佛沒有目標,問說念佛為什麼,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念佛,最後佛號只是成就人天福報,因為沒有往生的願力嘛。
很多人對於淨土的莊嚴非常的陌生,這樣怎麼產生意樂呢?諸位很多是從國外移民來的,有從台灣過來的、有從中國過來的…你來美國之前,你對美國一無所知,你會來到美國嗎?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國的功德,經過思惟,才能夠突破過去,移民到這個地方來。
改變不是容易的,如果你對淨土的莊嚴非常陌生,對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來生只有去一個地方,當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們必須先了解淨土的莊嚴,慢慢培養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產生往生的願力。
當生命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過去怎麼走已經不重要,因為改變不了過去,往者已矣啊。
佛法是重視未來,來者可追,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我們必須要透過觀照真如、觀照名稱的功德、觀照淨土的莊嚴,來為臨終的正念做好準備。這三種準備,你都準備好了,再提起佛號,則當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問題是你準備好了沒有?祂比我們還急,祂的大悲心重嘛。
所以我們應該透過學習,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來修正自己的思想,這時候你再憶念佛號,真實的可以百分之百的感應道交,現世消除災障,臨終往生淨土。
其實我們這個課程,主要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準備。好,這一段是講到觀察淨土的莊嚴,來啟發我們的願力。
淨空法師:情執是障礙你往生第一個因素
「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
「彼經下品」,彼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這個經上所說的,「與本經相違者,何也」,跟《無量壽經》所講的不一樣,這什麼緣故?
望西大師說,在他註解裡面講,「下輩之內,有多類故,《觀經》說惡,今說善人。故《覺經》」,
《覺經》就是《無量壽經》漢譯的,「云,其三輩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清淨平等覺經》有這麼幾句經文,其三輩者,「當斷愛欲」,為什麼?愛欲不斷,你貪戀這個世間的情執,障礙你發願往生,必須要把這個放下。
我們一般講情執,娑婆世界的情執是障礙你往生第一個因素,力量最強,最不容易放下的,這個不放下你就不能往生。
所以,放下之後,「無所貪慕」,你對這個世界一切法再沒有貪戀,全放下了。
然後進一步,「慈心精進」,慈悲心,愛心,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精進不懈,這個精進就是一向專念。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一三集)2011/5/15 檔名:02-039-0413
淨空法師:情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因果是世出世間的定律,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世間人會作惡,敢於作惡,主要是不知道因果,他看到這個世間的惡人享福,善人受罪,他不相信有因果報應。
迷惑顛倒的人只看眼前,不曉得將來果報可怕。果報有三種,現報、生報和後報,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因果通三世,佛這就給我們說明禍福三世的業報。
現報一般都是這個因的力量特別強,惡的因就有惡報,善因就有善果,這一生就受果報。如果不是特強的,果報都在來世,來世叫生報,就是來生,這是占大多數。
還有一類是後報,後報就是來生之後,不一定是哪一生、哪一劫,但是你只要有因,因要遇到緣,一定就會結果。遇不到緣,這個因不會消失,這個種子不會壞,不會消失,哪一生、哪一劫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果報就現前。
有些人過去生種了很大的福,這個福可以享好多世,他那個福報十幾代都享不完。譬如唐太宗,他死了墮畜生道;畜生道死了又到人道來,當個普通的人;在人道死了之後,他才到地獄道,一直到今天才出來。
這個帳怎麼算法?他自己過去修的是大福報,他是第一代皇帝,傳國二百九十九年,傳了十幾代。墮地獄的原因,殺人太多,雖然殺那麼多人,他的福報還是超過,他享前世修的福報,做了皇帝。皇帝做了二十三年,他死的時候五十出頭,這個罪業成熟了,熟了就有果報,墮畜生道、墮地獄道。
佛告訴我們,情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對人、對事、對物,不能有情執,如果不放下情執,不能往生。我們知道唐太宗的情執很深,這是他最大的障礙。他跟皇后感情很深,皇后三十六歲就死了,以後他就不再立皇后,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唐太宗用感情,不是用智慧,這是愚癡,愚癡墮畜生。
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來生到哪一道,決定在最後一念,所以人一定要在平素要養正念。唐太宗情執很深,這是他愚癡,所以墮畜生道。在畜生道死了之後,又回到人道來。他在人間,壽命到了,戰爭殺人的罪過現前,墮地獄。殺人一定要償命,欠債的一定要還錢,你要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就恍然大悟,才曉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南無阿彌陀佛
情執是生成女身第一個因素,情執是修行最大障礙!
「如釋迦因地,行菩薩道,積一大阿僧祇劫勤修,漸離女身。」
這是說明離女身之難。舉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前世也有女身,從女身轉男身行菩薩道,積一個阿僧衹劫,這麼長的時間勤修,才把女身轉過來。可見女轉男身,實非輕易。
情執非常難斷,這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沒有真實智慧,斷不了情執。真實智慧是什麼?了解事實真相。男女都有情執,但是女人比男人重。因情執而造孽墮無間地獄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很多。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都是帝王的後宮,皇后、貴妃爭取皇帝的寵愛,用很多不正常的手段陷害,這個事情多,造成宮廷裡面很不幸的事情,這些罪業全是無間地獄。情執是修行最大的障礙。
據《律藏》記載,世尊出生後七天,親生母親就去世了,由其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世尊修道成佛後,度化出家的都是比丘,一次,世尊在那摩提犍尼精舍弘法時,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率五百名女子要求出家,世尊沒有同意。
姨母等五百女子就在精舍外長跪哀求,世尊還是堅決不同意,阿難尊者看到姨母等人出家的決心很堅定,也為姨母的真誠所感動,就代為請求,說了很多姨母當初怎麼樣含辛茹苦的撫養世尊的話語來打動世尊,世尊無奈嘆氣說:「我們出家法之中,一旦有女人就必定會毀壞正法,正法就不能久住世間耶!」「你現在為女人求出家,今後我的正法就要減少五百年喲!」佛乃制定八敬法,如果她們能夠嚴格遵守,才允許出家。姨母等五百女人就依八敬法出家成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後來比丘尼道場為了感恩阿難尊者的恩德,還專門供奉了阿難的法相。
《大智度論》卷十四:「執劍向敵,是猶可勝,女賊害人,是不可禁」。女人為愛執之根源,能劫修道者之法財,妨礙求道之心,以賊喻之。
佛教最是提倡眾生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法華經》有龍女成佛的故事,禪宗公案有婆子燒庵的讚譽。但這些個別的具有大乘菩薩根性的女性太少見了,而世間女子大多數的稟性都是情慾深重,心胸狹窄,嫉妒心盛,報復心強,為了得到所愛的就會不顧一切,捨生忘死也在所不惜,一旦得不到或者被對方辜負了,就會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碎他的骨。
這都是女人太重情的緣故,一生被情束縛,情深則智障,缺乏理智,動不動就歇斯底里、要死要活!由於太看重情愛,患得患失,猜疑計較,捕風捉影。最終受傷害最深的還是她自己!有這麼多的煩惱,女人學佛就很難徹底放下,修行之中也容易走極端。
比如過午不食,一方面是為了晚上修禪的時候不會昏沉,還有就是沒有過多的營養存積就不會誘發淫慾的滋生,再就是長期素食也會清心寡欲。另外,出家人遵循佛陀教誡和祖師遺風,遠離鬧市,常住山林,也是防止淫慾的關鍵!比丘只要淫慾關一過,其他的煩惱都容易放得下,心中無牽無掛,一旦深入禪修,很快就會契入佛法,感應道交,進而開悟見道,解脫生死輪迴。
不是說女眾罪大,而是說女眾的煩惱相對於男眾來說更多。一般來說,女眾會比較在乎自己的容貌形體,而且比較感性,容易陷入某種情感而難以自拔。女眾遇到的障礙也比男眾多一點。所以佛陀在一些經典裡面會說女眾難以修行的原因。
情執是生成女身第一個因素,也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阿那律的天眼,不但能見到極樂世界,更能見到地獄裡的種種情形。有一次,他見到很多女人墮落在地獄中,他就跑去請問佛陀:「佛陀!我今天見到很多女人墮入地獄之中,在我看,女人很容易信奉佛陀的教法,女人比男人更具有仁慈心,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女人墮入地獄?」
佛陀回答道:「阿那律!在我的法中,女人容易信奉,這是真實的,但女人容易造下罪業,這也是真實的。女人有三種心比男人大,第一、女人在早晨起身的時候,慳貪的心最重,希望全世界的財寶都能進她家中才好;第二、女人在日中的時候,嫉妒的心最大,她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會妨礙她;第三、女人在夕暮的時候,淫慾的心最強,她不時望著有異性隨侍在她的身旁。阿那律!婦女的慳貪心、嫉妒心、淫慾心,是最易招致她們犯罪的,這就是那些婦女們墮落的原因。」
因為阿那律的天眼,見到一些婦女墮落地獄,引出佛陀對婦女這一段說教,這正是給婦女一個反省的見證!
為什麼男人是七寶之身,女人是五漏之體?
《金剛心總持論》男子七寶論第二十七節說:「複次文殊師利。男身具七寶。女身有五漏。何名七寶。一有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二有主為之寶。行事善掌權衡。三有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四有安生之寶。善能輔君養親。五有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六有安邦之寶。舉理上下皆從。七有定性之寶。善能親賢襲聖。是名男子七寶。」
《金剛心總持論》女人五漏論第二十八說:「女身何名五漏。一漏不能為身主。二漏不能為家主。三漏不能為人主。四漏不能為物主。五漏不能為聖主。是名女人五漏之體。」
一般認為佛教中輕視女性的論點,常引小乘經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說女性是」五漏之身」。什麼是五障?五漏呢?
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釋,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轉聖王,五不能成佛道。為什麼?因為:
一、梵王是凈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釋是少欲,而女人多欲。
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煩惱具足。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五障或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礙,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也不是女人所專有,男人也多得是。如果從精神觀點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這些習氣,就成為「丈夫」了。
如來性是丈夫法,女性成佛之道
從法身而不從肉體來分男女,是佛陀對男女真實的見解,在《涅槃經》里,佛陀說:「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大毗婆沙論》中,佛陀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一個人具有女人的身體,但能除去精神的弱點,走向成佛的偉大事業,就是男子!而一個人雖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點,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輩是女人!
須臾之間,龍女成佛!
對於五障之身的破除,在三部最偉大的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有動人的開演。
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里,文殊師利菩薩對智積菩薩說道,他在海中龍宮,常宣說妙法蓮華經。
智積菩薩就說:「這部經甚深微妙,可以說是經典中的實物,世所稀有,龍宮的眾生有沒有精進這部經而快速成佛的呢?」
文殊說:「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但是,智積菩薩不相信龍女可以在須臾之間成就菩提。
這時,龍女忽然現身向佛頂禮,說了一首偈:「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在一邊的佛弟子舍利弗對龍女說:「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這個觀點正是我們前面提過的小乘一般觀點,龍女聽了就取出一顆寶珠,價值無比,她把寶珠獻給佛陀,佛陀接受了。龍女說問智積菩薩和舍利弗說:「我獻寶珠而世尊納受,這件事快不快?」
「非常快!」智積菩薩與舍利弗回答。
龍女說:」以你們的神通力看我成佛吧,我的成佛比這更快!」
一說完,龍女突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立即前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寶蓮華上,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破除了女人有五障的分別法執,龍女不但是女人,而且只有八歲,還頓悟成佛。女人不能成佛的說法,不是破除了嗎?
發大乘者,不見男女
佛陀肯定女性可以成道,在《楞嚴經》有一個更鮮明的例子。
《楞嚴經》說法的緣起,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在城裡乞食,途中路過淫舍被摩登伽女引誘,差一點破了戒體,佛陀知道了,就派文殊菩薩持楞嚴神咒去解救阿難,並且把以淫為業的摩登伽女也帶回來,佛陀從如何對治情慾開始,才開演了這部不朽的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摩登伽女聽佛陀講《楞嚴經》講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淫火頓歇,得阿那含」,而當《楞嚴經》講到一半時候,摩登伽女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了,那時候佛陀多聞第一的弟子阿難還沒有證得阿羅漢!
在摩登伽女證阿那含果時,佛陀對阿難說:「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以現代眼光看來,摩登伽女就是妓女,不但女人可以成道。妓女如果發無上心,也可以很快成道,這是多麼令人震撼!
《華嚴經》是禪宗最重要的經典,在《入法界品》里記載了善財童子追求佛道的過程,他曾參拜了許多善知識,在他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就有許多是女人,可見得女人不只在慈悲心上十分殊勝,也可以有智慧心,是能夠悲智雙運的。
所有佛教經典都肯定了女人可以成就,雖然佛的弟子不時為此提出疑問,偉大的佛陀則一再地肯定了法身沒有男女的透徹見解。
這正是佛陀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的:「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對於一般的凡夫俗女,因為有性別的對應才有情慾的流轉,一旦發起菩提心,則立即超越了男女的差別,因為道心是沒有男女的。
不但佛陀一再闡明佛法中沒有男女區別,即使修行的女子自己也都有堅強不動的信心。在《海龍王經》的《寶錦女受決品》里,大迦葉尊者對寶錦女說:女及諸夫人,無上正覺,甚難可獲;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
寶錦女就對大迦葉說:「心志本凈,行菩薩者,得佛不難。彼發道心成佛如觀手掌。適以能發諸通慧心,則便攝取一切佛法。」她又說,「又如所云:不可以女身得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無男無女。」寶錦女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格局,所有學佛的女居士,都應該學習寶錦女的精神,女人成佛若不可得,男子也必然不會成功的!
女人之相不可得
在《維摩詰經》里,舍利弗看到天女的神通智慧,辯才無礙,就問天女說:「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說:「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不也,幻無守相,當何所轉?」舍利弗說。
天女說:「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這時,天女用神通力,把舍利弗的樣子變成天女,而自己則化身成舍利弗,反問舍利弗說:「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看見自己的天女相說:「我今不知何轉而變成女身?」
天女說:「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這時,天女又用神通,把舍利弗還原,問舍利弗說:「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說:「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女說:「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後來,維摩詰對舍利弗說:「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我們要注意「以本願故」這四個字,無始劫來發過菩提心,而現在以女人身修習佛法的善女人,都是發過以女人身來度化眾生的本願的,如果能開啟自己佛性,就知道男女沒有任何法的分別。
正如在《大寶積經》里的《妙慧童女經》,只有八歲的妙慧童女,她比釋迦牟尼佛早發菩提心三十劫,也曾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老師。
當文殊知道了過去的因緣,向八歲的妙慧童女頂禮,並問好說:「妙慧!汝今猶不轉女身耶?」
妙慧正色地說:「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轉?」
好一個女人之相了不可得!對菩薩而言,男女只是暫時權宜化現,事實上,男女都是順緣的假合,在畢竟空性里,男女是絕對平等的,如果不能進入這種法性的真實,而執著於男女的分別,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化。
佛經里,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不但八歲的小女孩可以成佛道,八十歲的老太太也可以了知因緣法(有一部《老女人經》就是佛對老女人講因緣法),中年的女人也可以直趨菩提(《大寶積經》的《勝鬟夫人經》就是記載勝鬟夫人發願修行的經過)。女人成道沒有什麼可驚,從八歲到八十歲的女人都能成道,才使我們驚奇地看見了佛教無與倫比的偉大精神。
在《涅槃經》里,佛陀說:「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一個人具有女人的身體,但能除去精神的弱點,走向成佛的偉大事業,就是男子!而一個人雖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點,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輩是女人!
印光法師:色慾是修行人一大障礙,如何對治?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唸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專心唸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懺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
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干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唸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
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花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干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資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
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慾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職分外,專心唸佛名號。朝暮佛前,竭誠盡敬,懇到懺悔無始宿業,如是久之,當有不思議利益,得於不知不覺中。(《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2頁復甬江某居士書)
聰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慾,當常懷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人前尚不敢為非,況於佛天森嚴處,敢存邪鄙之念,與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謂:“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若不守身,縱能事親,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臨終,方說放心無慮之話云,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未到此時,尚存戰兢。曾子且然,況吾輩凡庸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3頁復徐書鏞居士書)
印光大師: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
《印光大師嘉言錄》
作事時,不能念茲在茲者。以未到一心不亂境界,則心無二用,難免間隔。苟能常存覺照,亦無所礙。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亦難勝數。《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花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裡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當你臨終,什麼會成爲你往生的最大障礙?
一切因緣法本來沒有自性,往什麼方向發展,最後的結果是好是壞,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好。家庭也是一樣。如果你在這上面沒有調配好,就會受到它的牽連,往輪迴的方向走,這樣家就會成爲往生的障緣。如果你能夠調配好,以智慧控制,讓整個家庭在隨順正理的軌道上運行,就會成爲往生的助緣。而是否能夠把握好,關鍵在於自己的心。但是,我們很多人由於心沒有力量,只能任憑貪愛煩惱的擺布,結果自己的心就會隨家庭而轉,所愛的人就會成爲往生極樂的最大障礙。
爲什麼會這樣呢?對你來說,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家庭成員,無論是否天天在一起,他們都是你最牽掛的人。所以,到臨終的時候,你不會牽掛鄰居,也不會牽掛單位里的同事,更不可能牽掛什麼陌生人。你最牽掛的無非就是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財產……就是圍繞在你身邊的這些人和事。只要有一個放不下,就會纏縛住你的心,就會導致無法正念往生。
觀察心上的因果:
會想鄰居嗎?會想那座城市裡的什麼建築、公園嗎?顯然是不會的。你只會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發生地震、火災等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肯定是不假思索地給自己的家人打電話,心裡最在乎的是自己家裡的人。
平時,他們稍微有一點什麼事,馬上就會牽住你的心,你會因此心亂得非常厲害。
比如家人得個感冒,你都會心痛不已;孩子咳嗽幾聲,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心好像揪在一起了。如果條件允許,會趕緊送到醫院,一心盼望他能快快痊癒。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家人生病,就會沒什麼感覺。
如果你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念自己的親人。會想到,如果自己現在和家人在一起,合家團圓,那是多麼美滿幸福。心裡會自然湧現無盡的傷感。這就是由於過去那種情執的積累,遇到這種境緣,在這個時刻,就會不由自主地現出來。
所以,心上的因因果果是絲毫不會有差錯的。你最割捨不下的就是那些最親的家人。因爲感情上的牽纏最多,由於過去的愛執,自然會去想他。而你不會去想陌生人或者仇人,因爲對他們從來沒有愛執過。
短暫的別離尚且如此
永遠的訣別如何做到不留戀?
既然愛執是如此的深,那麼到臨終的時候,頓然之間就要全部捨棄,你又怎麼能忍?你心裡一定會割捨不下,這是心的必然規律。
大家都看過很多愛情方面的電視、電影,戀人在分別的時候都是很難受的。傷心欲絕,痛徹心扉。我們觀察自己或者身邊人的經歷也能發現這一點。在短暫離別的時候,都會出生強烈的愛別離苦。
以此類比臨終時的狀況,那時已經到了生死關頭,要永遠的訣別。那不是一年半載見不到,而是長劫都不會再相見了。你想想看,在這種時刻,人的心怎麼可能不留戀?想到從此之後再也見不到了,肯定是不願意離開。
比如自己最愛的人平時在外地工作,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合家團圓。剛回來的時候很開心,想到幾天後就要離開,當時可能不會特別難過。但是到了臨別之時,眷戀的心自然就現起了,那時會難以抑制的生起愛戀,特別不想跟他分開,是不是?
或者自己平時認爲不是很執著的家人,突然之間去世了,你心裡也會非常難受,很長一段時間走不出哪種痛苦的狀態,對不對?可能自己也覺得奇怪,我平時不是很貪戀他,爲什麼離別會這麼難過?這就是由於心底還深深地埋藏著愛種子。只是平時沒發現,甚至還會認爲天天在一起生活挺煩的。但是一旦要面臨離別,在那個關鍵時刻,愛戀的心必定會顯發出來。
所以,讓你現在想想臨終時的情況,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會眷戀什麼人,應該能往生。但是,如果現在沒有以對治法斷除愛執,到時候愛戀之心必然會現行。那時候,所愛的家人就會成爲你往生的最大障緣。
出處 | 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往生之路》
怎樣才能臨終做得了主?
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
我們要做到臨終做得了主。
也就是,經過一生勤苦修學,到臨終那一刻,無論什麼時候死、什麼因緣死、死的時間是長是短、出現的苦是大是小等,都要決定現行強有力的淨土習氣,從而把握住自己,一心與阿彌陀佛相應而得以往生。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一失手就是千古恨,繼續在生死中漂流。
雖然說往生不難,只要具足信願,至心念佛與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得佛拔濟而往生淨土。但也要知道,生死極為可怕,在淨業習氣之外還有無數種生死習氣,如果平時沒有打點好、訓練好,臨終生死習氣的力量強,一下子現行愛、恨、疑、惱等,那就墮在生死裡了。
如果出現的是重的惡性習氣,就會墮到惡趣里,非常可怕。
一生勤修的指標是什麼呢?
那就是,臨終無論好死歹死、長死短死、什麼時候死、什麼因緣死,立即要出現有力量的淨土習氣,這樣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其他都不算數,不是往生的因。
為了達成這一點,必須現在就開始勤學苦練。
也就是,必須退掉世間的愛恨情仇,讓各種現世來世的愛生疏,讓淨土習氣熟練,這叫做「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怎麼才能讓淨土習氣純熟呢?
這要發出很大的力量來學。
要熟練到什麼程度呢?
就像草原健兒在馬快奔、慢跑等,以及在馬上側身、倒立等,任何狀態都不掉下來,要達到這種程度。
所以,一定要把它當成一生的大事來做,採取的是「哀兵必勝」的做法,不能採取「驕兵必敗」的做法。
我們要知道生死嚴峻,不容易度過,平常必須練出真本領,臨死才能突破生死重圍而得生淨土。
草原健兒知道,一旦要上陣拼殺,再練就來不及了,全憑平時的功夫。
所以,平時就要注意訓練,馬跑得快的時候,要看會不會掉下去?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已經不會掉下去了。然後再看,突然之間剎住,能不能不掉下去?或者馬突然轉彎,能不能不掉下去?自己在馬上倒立,能不能不掉下去?或者身體扭向後面,能不能穩當地放箭?等等,這些本事在平常就要訓練好。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騎兵上戰場跟敵軍對戰,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一點閃失,否則必定慘敗而亡。
生死關頭非常緊要,就是要跟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做鬥爭。
為了達成臨終的勝利,平時要非常刻苦地鍛鍊,也就是時時檢查,看自己學好了沒有,根本點是信願念佛和回向,積善、發心作為助伴因素。
現在就要訓練,在任何時候、遇到任何情況,一句「阿彌陀佛」能不能出得來?
緣想、憶念阿彌陀佛能不能佔上風?
對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深切再深切,佔據主導地位?
平常歡喜時是不是有阿彌陀佛?如果一歡喜就丟掉了阿彌陀佛,那臨終生一念愛戀,就把阿彌陀佛丟到天邊去了。
又要看,受苦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能否出得來?
能否一心靠定阿彌陀佛?
如果一個高燒、胃痛,或者受其他身心苦惱時沒了阿彌陀佛,那臨終四大解體、受劇烈的苦,那時會有阿彌陀佛嗎?多半是沒有的。
所以,不要抱幻想,雖說淨土是易行道,但也要知道,「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剛才說了,平常要竭盡全力地練,讓它達到純熟,滲入骨髓。
就像如果對戀人愛得特別深,已經滲入骨髓,那在任何處對所愛對象的心都是最重的,哪怕發高燒也喊著他的名字,時刻想著他。
如果能把愛戀人的心換在緣念阿彌陀佛上,那我們就會成功。
我們要觀察自心,平時有沒有佛在?
碰到事情時有沒有佛在?
如果沒有佛在,那已經從馬上掉下來了。
平常身體很好,難度不大都保不住,那臨終就更保不住了。
就像一名騎兵,平時訓練都沒過關,到了千軍萬馬廝殺時,隨時都有險情,那時還來得及訓練嗎?必須立即反應。
意思是,臨終時淨土習氣必須強有力地現行,根本不必想什麼,直接出來這一念。
像這樣就要看到,我們在生死曠野里馳騁,就像騎士駕著野馬奔馳。
如果任何時候都有佛在,有淨土的內涵在,那就表示不失手、不掉落,已經百鍊成鋼,練習成性了。
比如夢里忽然出現恐怖境界,當時一句阿彌陀佛馬上衝出來,一心祈求阿彌陀佛。
或者夢裡快要落到黑洞里時,出來的第一念就是阿彌陀佛。
這就訓練到不必再想什麼,一碰到情景就出來了。
或者遇到地震、水災、車禍等,當即就要出一句阿彌陀佛。
比如空難發生時,第一念就是阿彌陀佛。
但是,我們現在都是虛假的情況,發生地震時別人虔心念阿彌陀佛,這個所謂的佛教居士卻很煩躁地說:「都什麼時候了,你們還念這個?」
這就暴露出他一點歸依也沒有,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往生呢?
我們在淨土方面先要有勝解,有了勝解還要練習,練到任何時候淨土習氣都能佔上風,不會失手。
如果阿彌陀佛不在心裡,那說明失手了,掉到輪回里去了。
像這樣,時時要用念佛的心敵過無始以來的妄想積習,敵過各種生死怨家。
那麼,這件事情好辦嗎?不經過勤苦訓練能成就嗎?
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為了達到這個程度,現在就要閉關訓練,因為閉關就杜絕了擾亂的境。
在關中集中精力訓練好了以後,平常行住坐臥、處理各種事情時才可能保住。
為了達成這一點,需要斷掉跟別人的往來,斷掉話語。
因為一說話心風就動,心就亂了,出現各種法道以外的事,發展得無量無邊。
前面說了,第六意識是妄想家,可以想個沒完,表現出的就是嘮叨得沒完沒了。
要知道,話一出心就動,然後就不在念佛上了,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已經切斷了。
再者,其他與法不相應的各種行為都要斷掉。
譬如住在草原上的人,身邊的環境很簡單。他們所謂的放逸,比如想知道那邊有什麼新聞,但膽子比較小,就偷偷地到別人家門口看一下,聽一聽他們在說什麼等等,這屬於不太開放的人的做法。這是近百年前對當時藏人們的教導。
然而,現今時代的人開放極了、狂野極了,肆無忌憚地狂歌勁舞、閒聊、游觀、上網散亂等,比過去放逸百千倍。
如果沒有把這種放逸的相續徹底收縮或切斷,全部省掉,那想即生生到淨土,恐怕只會成為夢想。
所謂「徹底收縮」,用古語來說叫做「萬緣放下」。之後一念單提,一心緣阿彌陀佛,廣說就攝在四因當中。
有了其他三因的內涵後,關鍵就是一念單提,專注一緣,與阿彌陀佛相應,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恩德等等。
總之,心系淨土、心緣淨土,不散在娑婆世界的塵緣妄想當中。
像這樣,通過閉關幾個月等,長期地在這上面訓練,才能由生轉熟,達到熟練。
我們沒發展這種心的時候,在淨土資糧上很陌生,不這樣訓練的話,怎麼會憑空出來淨土的心呢?沒有淨土的心,怎麼會生淨土呢?這在因緣上可以確定。
所以,千萬不要幻想,要想即生達成往生,此世必花一番勤苦才行。
——出自《大義人生講記》
一旦選定往生西方,就應看成是極其重大的事
益西彭措堪布
自己要想到:往生西方太重要了。一旦選定這條道路,就應當一股勁往這上面使。專修的,當然一心阿彌陀佛,修什麼都歸在阿彌陀佛上,學什麼也歸在阿彌陀佛上。這樣主線是很分明的,一個心驅使的力量,沒有分成多種,以這種願力就容易契合。
如果是兼修,那也要一向專念。就像平常吃五穀糧食,雖然有幾種,但每一種都是主要的。同樣,所謂的兼修,並非把念阿彌陀佛或者求生西方看成次要,漠不關心,有口無心,那是不能往生的。就好比世間成家,意味著往後的一切將要同舟共濟,在緣起上有非常大的走向。
同樣,往生極樂世界的走向就是要到阿彌陀佛那邊去,此後,解脫在這個重點上,開悟在這個重點上,圓成普賢行願在這個重點上,迅速成佛在這個重點上,那麼還有比這更大的重點嗎?這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將像箭一樣投向西方,而攝持我們過去的正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力量。
因此,一旦選定往生西方淨土,就應該把它看成極其重大的事,不要想成是很小的事,或者不必要關心、不必要用心,那就大錯特錯了。所謂的求往生,就意味著我們選擇的解脫和成佛的路是歸心於阿彌陀佛,如果是兼修,也要把所修淨業和其他修法功德迴向到往生極樂世界上。總之,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往生的切願是不可缺少的,事事、時時,各種各樣的善根都要往那邊迴向,這就成了真正的主題。
從一般人的情況來看,多次地參加念修一百萬佛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彌陀本願主要以名號來接引眾生、救度眾生,把全分的功德、力量攝在名號裡,讓眾生和佛的心相合,以名號作救生圈,把眾生從生死裡救出,所以這非常關鍵。
從前也說過,名號即光明,名號即智慧,名號即佛力。這就是說,阿彌陀佛叫「無量光」,他的光明遍在法界一切處。他又叫「十二光佛」,光明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力量。光明在哪裡呢?光明就攝在名號裡,當你念阿彌陀佛時,光明就在你心中起作用。一念名號,光明就在攝你,就在心上建立緣起,就在作加持、淨障等等。這就知道,彌陀願海以光明和名號救度眾生,我們要順應佛的願海,一心持佛的名號和佛作深度的聯繫。當名號持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和佛的聯絡就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這樣,我們將被佛救拔到殊勝的西方淨土,永遠脫離生死苦海,這是非常易行的。
憶念死亡,時時警策
智圓法師(益西彭措堪布)《往生之路》
逆境警策
什麼是逆境呢?比如說出現了病障、魔障,種種不如意的事等等。這時候我們就要提醒自己,我最終的歸宿是極樂世界,所以在輪迴世間裡碰到的這些逆緣,反而成為我往生極樂淨土的順緣。人處在順境當中,不容易發起求生淨土的心,現在我遇到了麻煩、不順心的事,正是促進自己增上信願,精進念佛的大好因緣,真是求之不得!
比如說生病了,你應該很歡喜,要知道,這又是在提醒自己,抓緊時間準備往生資糧。如果沒生病,身體很好,很可能會把精力用在追求飲食、男女方面。現在病了,正好可以避免很多放逸、散亂的機會。並且可以這樣想:依靠世間的醫藥,雖然暫時能夠緩解病痛,但是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因為這個身體就像毒瘡一樣,是百病的巢穴,無量眾苦的生處。只要還生在這個世間,就擺脫不了這樣的有漏色身。所以你要想,有這個身體太苦了,我今生結束後一定要從蓮花中化生,獲得無有眾苦的清虛之身!所以在生病的時候,要更懇切地發起求生極樂世界的願,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並且要更加用心地念佛。即便死緣現前,也不應該恐懼不安,而應當歡喜,正好可以早點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是遇到其他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要想:只要還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會時時刻刻被業和煩惱束縛,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而言,依靠自力獲得解脫又是相當難以成辦。但是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有求生極樂世界的願,再加上肯用功念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後,惑、業、苦等的一切過患再不會現行,從此永遠受用聖法樂。所以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像這樣,遇到一些逆境的時候,就要警策自己,增上求往生的切願。
比如說,自己經濟上遇到困難,可以想:在這個娑婆世界活得這麼艱難,連養活自己都有困難。收入這麼少,開銷又那麼多,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等各方面的事又是那麼的複雜。我一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些事了,所以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要抓緊時間念佛。
或者子女不聽話,發生家庭糾紛,就要想到,輪迴里的業緣太多,牽纏太多,自己的身心總是被束縛,始終無法獲得自在。而往生後就不再有束縛了,最終心能夠得到究竟的自在,所以我必須往生西方!
再比如有人罵自己,一想,唉!這是我往昔的惡業成熟了,這個五取蘊恆時被煩惱種子隨逐,隨時有可能現行,對治的力量又是那麼的薄弱,難免造作種種惡業。如果下一世沒有遇到佛法,很可能造下更嚴重的罪業,就會招致更多的痛苦。所以我此生結束後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徹底擺脫惑業的牽纏!
總之,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娑婆世界的事大多是不盡人意的。在面對這些時,一方面不要像世俗人那樣,悶悶不樂,一籌莫展。甚至沒心思念佛,提不起修行等等。而是要以這些事來激勵自己,警策自己更加精進地修集往生資糧,爭取早日往生西方。另一方面對於世俗之事,自己的心不要太在意,太執著,否則只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痛苦。《羅狀元醒世詩》中說:「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意思是說,與其在十件事之中,有九件事做得非常成功、圓滿(其實也是像夢一樣本來不真實),不如基本能過得去就結束它。也就是說,在世間的很多事上面打妄想,都是像夢一樣,毫無意義。不如能放下就放下,踏踏實實地做好必須做的事,不要過於追求,要學會知足。
牽引你墮餓鬼道的,是你最愛的人;牽引你到地獄道,是你最恨的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