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向達賴喇嘛提出問題:關于人生,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他回答:

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

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

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

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

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


學佛不是要你遠離生活,而是讓你學會生活!

學佛,是學會生活,因為佛法,並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時時處處,吃飯穿衣,行往坐臥,舉目揚眉之間。

馬祖道禪師說:善惡事上不滯,即是修行。也就是於一切善惡、好壞、是非、得失當中,我們的心能夠平和自在,如如不動,不受擾亂,就是禪的修行。

所以,許多人學佛,以為是加法,從而不斷地向外馳求,想證個什麼,得個什麼,修個什麼,結果徒勞辛苦,一無所得。

然而事實上,學佛是減法,得先認認真真地對著自己,把自己心中許多讓自己苦的東西,拿開它。苦因即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樂何必尋?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證自明。

所以六祖大師說:於彼相中,不生憎愛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名一相三昧。禪的解脫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

不是離開生活的,而是讓我們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不是讓我們拋棄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而是讓我們於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當中。

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嘆、不計較;不是讓我們沒有感情,而是讓我們的情,變成大情,這情能融納到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大慈悲。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為了自己,哪怕是為了修行、學佛、行善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痛苦,讓人生舉步維艱。其實,我們往往只顧著向前跑,卻忘了學會退步。

只一心想著成佛,卻沒想到還須做人;只知道積功累德,卻忽略了打掃自心。我們的眼光,始終沒有找到修學的焦點,不在別處,只在於自心。

所以,雖然是修行、學佛、行善,我們依然是迷惑、痛苦的。心,是痛苦之本,也是自在安樂之本。既然我們的心,可以讓我們痛苦,讓我們迷惑。

同樣的也可以讓我們解脫、自在,所以,當我們把修行投向自心的時候,生活將灑滿陽光,淨善如水,山花爛漫。


學佛要做好人,不是做怪人。

例如有些學習密宗的法友,家人並不是佛教徒,他也不顧家人的感受,自己在家裡設立佛壇,放置鈴杵和關蓋骨等等法器,然後每天清晨起來結手印、修法、搖鈴、打鼓等等,家人還以為他是不是被魔鬼附身了。

學佛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奇怪的人。
真正的佛弟子就是一個善良的人,
他不批評別人乃至師長。或毀謗法師,乃至道埸。
他懂得妙用佛法解決,內心的憂愁,瞋心等煩惱,
在崗位上把自己責任做好,做個好榜樣,
因為你是佛弟子,你才是真學佛。

六祖慧能 大師: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
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其實真正的佛教徒是什麼?

真正的佛弟子就是一個人,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懂得透過佛法降伏自心,慢慢的消除傲慢、嗔心等煩惱之後,成為家中最好的那個人,最好的親人。

~ 大寶法王噶瑪巴


淨界法師:整個佛法的修學,都在修正我們的思想

當我們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這當中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所受用的這一切的果報,完全是我們內心所變現出來的。

那麼什麼是內心呢?在唯識學就講得很清楚了,就是你的思想。為什麼有些人會造殺、盜、淫、妄的罪業,有些人會去造五戒十善的善業?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不一樣。當我們有一個很善良的思想,我們就會去造作善業;如果我們經常產生一種邪惡的思想,我們就造作罪業。

所以,我們的思想決定我們的行為,也就影響到我們最後的結果。所以,整個佛法的戒定慧都是在修正我們的思想。

所以,我們整個修學,從你剛開始發心修學,到你臨命終,都是在調整你的思想:從一個善念的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到最後的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由善念到正念。因為你整個思想改變了,你行為就改變了。我們說事出必有因,一個人的行為是他的思想推動出來的。


【為家庭、事業感到痛苦就去讀《地藏經》】

如果有遇到問題,說不通的,我都會教他去念《地藏經》。第一,有問題一定有業障,不管是外面的,還是思維的,都是業障。第二,《地藏經》能讓你生命回歸到靈性方式上。這一點很重要。

一般大腦思維發達的人,靈性都不高,這類人一般活的很理想化。大腦識性發達的人,有個特征,我執特別重,什麼都要為我好。哪怕賺錢,甚至學佛辯論誰對誰錯,他都要爭個輸贏。這類就是大腦識性發達的人特征。你有我執,就會和別人對立,想要從別人那裏得到東西。

打個比方,炒股,創業,一類來講,就是大腦思維發達的人幹的。他想,別人都能賺到,我一定能,畢竟我也是高學歷的。但告訴你,如果你炒股賺錢了,不是因為你有智慧,只是你有福報,偏財運。但一般偏財運的人比較少,所以炒股吃虧的人比較多,這才是正常的。

有些人遇到問題,就卡住,他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子,這類人靈性不高。而靈性高的人,往往是很憨厚的,不搞偏門小道的,這類人比較適合修行。大腦識性發達的人,他很會疑問,念佛為什麼會有感應,能治病,你給我解釋一下。

識性發達的人一解釋,就是說,念佛心靜了,身體得到恢複,所以病好了。那再高深一點的,他就解釋不了了。比如人得了癌症,一心一意去拜佛,夢見菩薩給他喝甘露水,醒來就好了。這類靈性的問題,他就解釋不了了。

念《地藏經》是讓你回歸到靈性去。有人拿起《地藏經》來,就說《地藏經》講因果,講布施,講發願。我已經懂因果了,所以我不念《地藏經》,我不懂得空性,所以我念《金剛經》。這就是用大腦識性來解讀《地藏經》,這就是很糟糕了。凡是大腦思維過多的人,對他修行障礙就特別大。

舉一個例子,有個人,他父親被含冤被抓進去,也沒有定案,但也沒有解脫出來。他就用官場理論解釋一堆,說早就可以出來,怎麼一直拖。我說,這就是業力,你好好念經給他,他也在了這個業,他就有被冤枉的業。而且受苦是了苦,消他的災,你就一心一意給他求地藏菩薩,這樣你就回歸了靈性上,不然你就很痛苦。

《地藏經》就是告訴我們因果不空,業不空。從業的真實存在來讓你對三寶有信心。民間講的,這裏面就是命。說宿命也帶有業的味道。但佛法更讓你能積極的改業。你有這個果,肯定有這個因,你要從因上下手。比如婚姻不順,那就因為自己有傷害過對方,有這個習氣。從因上改,因上不改,你離婚,再找一個,還是一樣,甚至更糟糕。

大腦思維發達的人,他很容易失敗,很痛苦。成功了,也很痛苦,要獨孤求敗。這類人,就是迷失了他生命的故鄉了。

但道理懂了,你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時就要靠地藏菩薩。《地藏經》法屬于他力法門,自己修行功德力,法界緣起力,加諸佛加持力。要靠地藏菩薩的加持,這個加持就要講到信心了。所以你不要把《地藏經》當成很普通的經來看,這時你的功德就很小。你要把它想象成,自己在忉利天上,佛給你講法,你就能得到大功德。

《地藏經》是你生命的地圖,你會常常迷路,為了家庭,事業,感到痛苦,這就是迷路。你就去念《地藏經》,讓你回歸到靈性的故鄉,你就放下很多,《地藏經》有讓你生命回歸的功用。


宗薩仁波切:如何讓內心變得強大?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問題1:我想問仁波切,在你看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仁波切答:在佛教中生活的“意義”並不重要。如果你問我生活的“目的”,作為一個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執,不癡迷,沒有特定的習慣,不偏執,只有這樣才能通向自由——涅槃。

問題2:如何對治無聊?

仁波切答:實際上,無聊是覺醒的前奏。我們唯一需要的是真的看著無聊的這種戒律。這很難。我采用的是傳統的禅修方法,持續進行短時、多次、精准的修持。

問題3:我一直很脆弱,經常為一些小事心裡糾結,我怎樣可以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

仁波切答: 如果你喜歡被表揚,不喜歡被批評,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尋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視,如果你過分尋找快樂,偏執地害怕,如果你深陷這八種狀態, 你就會變得脆弱。如果你不會,就將變得強大。例如:嬰兒,在他們成熟前他們真的不在意那麼多的表揚和批評,你告訴嬰兒你太胖了,但他們不知道胖是什麼意 思。所以這些話不會打擾到他們。因此我認為超越這八種狀態你就會變得強大。

問題4:我是一個博士生,患有強烈的拖延症——不能控制自己去面對要做的工作,總要拖到最後一刻,甚至拖到最後一刻也不做。據我所知,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中,有這一問題的人不在少數。國內的媒體也有報道。請仁波切開示,要如何做才能幫助克服這個習慣呢?

仁波切答:習慣的養成大部份是隨著因緣而來的。沒有任何的習慣是沒有來由的。我們所有的習慣都是我們起先只一點一點地做,之後它就根深蒂固了。所以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方法來對治這個習慣。你應該試著開始慢慢地慢慢地完成一些事,然後過一陣子,你就會變得很准時。

問題5: 我有時在街上給路邊的乞丐一些硬幣。朋友說你要有選擇地給他們,因為大部分是騙子,我還是給他們硬幣。我想如果懷疑他們是騙子,會削弱我的慈悲心,我想問 你:第一個,我給乞丐錢是在助長有些騙子嗎?我是在造惡業嗎?第二個,我是不是因為怕失去了所謂的慈悲心才這樣做的,我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嗎?

仁波切答: 首先,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究竟誰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誰又是否為假乞丐,這真的很難判斷。而且老實說,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所給與的這些幫助,是否真的幫了 對方或其實傷害了他們。我們也不知道應該要拿一塊人民幣給路邊的乞丐,尤其是那些小孩們,或是給他們好好上一課。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做這樣的裁判呢?所以, 對我和你這樣的人來說,最好的修行就是培養良善的動機,真正地發心。

問題6: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或遲或早對工作感到困擾,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和志向,但是許多工作未能滿足興趣和志向,以至於為了應付生計不得不長期甚至一輩子耗在工作上。他們該考慮生計呢?還是尋找突破口鏈接到興趣和志向?如果一時找不著突破口,如何在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上奮鬥?

仁波切答:發願。發願有一天他們能做比現在更有意義又如法之事,他們能為自己所願作些事。

問題7:怎樣做才可以讓自己更美?我說的不是外表,是內在。

仁波切答:我認為信心讓人更美。信心並不來源於比較,一個人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跟別的人和事比較。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類人,走在大街上,對自己很有自信,他們很美。

問題8:在我們生病非常痛苦時,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仁波切答: 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第一種方法:願眾生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轉移到你的身上,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需要受苦。第二種方法:去想所有我必須經歷的痛苦和疾病,都 是因為我過去的業力使然,希望我所有的惡業都到這個病痛上來,這樣才能縮短我的輪回,了結我的惡業。第三種方法:去想所有的苦痛都只是自心的顯現,都是虛 幻的。我之所以感受到這些痛苦,是因為我對它們的空性了解不夠深入,我的了解只是在理論上。

問題9:我們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麼?

仁波切答: 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話,不要讓任何其它東西來影響我們自省的過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來影響。比如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不要去想為 什麼我在生氣,不要這樣想。只要看著那個憤怒,看它如何增長,如何影響我們,影響我們的喉嚨、舌頭、讓我們口干,就看看它怎麼影響我。不要自我批判,說: 噢!我不應該生氣!,不要被這些影響。這是我們不可或缺的。

問題10:生活中,面對一些很小的事情,情緒會沒有任何征兆的突然爆發,因生氣而造業,此時的業具足四力。每次都會念修金剛薩埵忏悔罪業,但這樣的習氣如何才能夠從根本上對治?

仁波切答:要對治習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這需要一段時間。要有耐心。就好像戒煙一樣。所以每一次你能處理你的情緒時,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同樣算數。

問題11:我是大學生,很多時候我想跟我的朋友談論佛法。我想結合科學觀點和佛教見地,所以問題是如何結合才能讓學生更有信心?

仁波切答: 佛教徒的緣起相依見地非常具適應性。實際上,首先,我總是說應該是科學適應佛教,而不是反過來。作為科學與佛教間的橋梁,相對性哲學也很重要。舉例而言, 「空性」這個佛教詞語可以用例如「宇宙大爆炸」為類比作理解。我想如果你是個科學家,那麼你就必須是個數學家,對嗎?在數學當中,我認為矩陣非常重要。密 乘可以用矩陣作類比解釋。例如,現在,你和我把這個看成是一杯咖啡,而若你我喝了太多那中國餐館供應的紅酒,那麼你和我的矩陣將會改變,這就不再是一杯咖 啡。若你能夠理解這點,那麼我們就能明白關於壇城、本尊等等的意念。

問題12: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各種設施(汽車飛機)及更多的電子設備(例如蘋果手機等)讓我們越來越依賴,我們的生活正在悄悄的改變,但我很擔憂,面對這樣的生活大趨勢,我該怎樣做?

仁波切答: 很感傷的,不曉得一般人在這種趨勢下,會花多少精力去發展內在的方面。就好像一個小孩,環繞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卻想對他說:吃這些對身體不好 (很難影響他)。現在我們周遭有這麼多巧克力工廠,持續不斷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來。有一個辦法是我們像快速轉帶一樣,師徒迅速地先看到你 生命終了時的狀況,看到這樣的結果,吃了這麼多的巧克力,不健康,然後你會後悔不該吃這麼多巧克力糖。同樣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生命往前快轉,看看我們被所有 這些物質的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更有價值、更重要的東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許只是在我們家附近的山上走走,這可能是我們一直很 想做的,但是我們一直忙著在做這些追逐而沒有機會去實現的事情。如果能夠的話,快速轉帶向前看,一旦知道那個結果以後,我們就把它倒帶回來,然後根據我們 正常的步調去進行我們的生活。

問題13:容易害羞臉紅的人修什麼法可以迅速得到處眾無畏的加持?

仁波切答:發菩提心。

問題:14:我要怎樣處理自己無法滿足別人對我的預期時的罪惡感?

仁波切答: 在我們到達一地菩薩之前,我們都不可能滿足別人對我們的預期。即使你已經是一地菩薩,你也還是無法完全滿足別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發願,升起 善念,與發菩提心上。因為即使有時我們真的能做到為別人做些什麼,它還是會在我們心理升起某種傲慢,而這也不必然是好的。

問題15:我希望以後可以翻譯佛經工作,父母很擔憂,怕我這樣的想法以後會受苦,我怎樣才能實現願望?有時候會覺得非常的悲傷,覺得沒能為父母做什麼,請問仁波切要如何才能從這樣的情緒裡出離出來呢?

仁波切答: 祈請普賢菩薩的加持。你知道嗎?峨眉山?如同寂天菩薩及許多大乘先賢所說,雖然我們認為自己是為了父母好,所以給他們錢、蓋房子、送禮物給他們,但是這些 事實上只是帶給他們更多的貪念、期待與恐懼。因此,最好的禮物應該是菩提心。為此,你應該發願,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地回報現在的父母,以及你過去世所有的 父母對你的關愛。

問題16:人類每天都在無理佔用天下的資源。我們的工作也好像在破壞著地球。作為一個年輕的修行人,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這麼多的不幸呢?!

仁波切答:發願。因為如果你要到外面去一個個教育他人破壞環境,就憑著人性貪婪和固執的這些特質,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還不如發願,讓這個願望在你過世之後還會開花結果。所以發願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17:在一家企業做銷售工作,工作中通過種種技巧與手段塑造客戶的不安全感,危機感,從而刺激他們消費。這和我修持的佛法矛盾嗎?我是在造惡業嗎?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繼續兜售我的產品呢?

仁波切答: 這就是輪回的本質。你知道嗎?我不是說你應該辭掉你的工作,也不是說你應該欺騙別人,讓別人沒有安全感。我要說的是作為一個無明的眾生,有那麼多的業障, 我們都只是業力的副產品而已。因為如此,一旦業的輪子開始轉動,通常就會一直轉下去,而能停止它轉動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我們也就只能隨業流轉。但是你能有 這樣的覺知力,發現我們正被困在業力當中,就已經是讓業輪變慢的開始,因此你應該這麼去想。而且發願所有你所接觸到的人,你的顧客等等,最終都能接觸到佛 法,並且證悟,試著去建立這種修行上的連結。但這不是要你到處去宣傳佛教,讓別人變成佛教徒。

問題18: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覺得修行和工作、生活會有沖突?

仁波切答: 沖突或掙扎可能來自於我們已經把精神的生活與物質上的生活分離了,卻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兩者都有。而這是人類的習慣,例如佛教徒的家裡有個佛堂,還 有個儲藏室,兩者是分開的,在某個程度上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離得過度,不能把儲藏室轉化成佛堂的話,那就會有這種沖突或掙扎。我們怎麼把儲藏室或者 車庫變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講的非常清楚。他說: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裡。佛從來沒說,我只待在佛堂裡。所以只要我們有虔敬心,只要我們有慈愛、悲心、祥 和時,無論我們身處何處,那就是我們的佛堂,那就是我們的精神空間或時刻。可以這樣講,即使只有一剎那的仁慈,那就是一個神聖的時刻;即使那一剎那很短, 在這短短的時刻,這個人就是個神聖的人。像這種慈愛或大悲的狀態,不是每天隨時都有的,因為我們非常分心散亂,有很多引誘我們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有紀 律,一步一步的,讓自己有這種高尚的情懷或念頭,也許開始時一個兩個,然後慢慢增加。

問題19:我給自己設定了成功的目標,當我非常努力地達到後卻還有失落感?為什麼?

仁波切答: 這又要回到莊子。我認為人們都該讀讀他的書,就會找到答案。在我看來整個經濟和世界的現行秩序只是錯覺。這不是在談佛教。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之所以覺得這些 是現實是因為我們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問題一樣,沒有人真正有成就。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討的人,他們不在乎是否能討到西紅柿或土豆,他們無憂無慮, 討到什麼就吃什麼。這都是相對的。變得成功、過上舒適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適的意義同樣重要,對人們的生活會有幫助。

問題20: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教學:不執著親友,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實踐,如何與自己的親友相處?

仁波切答:發願。在華嚴經淨行品中有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的一段非常好的經文。你應該去讀這一品。

 

為何要修地藏法門?不只是消業培福得利益!

現代的修行者,總覺得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詢問最細節的問題

當人們聚在一起談話時,內容大多言不及義

學佛者與無神論者一段對話

少說話,多念佛--寧可坐著聊天,為什麼不念佛菩薩名號?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惡言惡願,妖魔鬼怪會成全你;善言善願,佛菩薩護法會成全你!

一個心念,感召天神或惡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