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法語】

儘量不要多作無謂的閒談,就不會有太多問題。

只須不斷地盯著心看,當我們持續以不間斷的觀照來端看時,各個感官就會收斂下來。


人想的太精細,安排的太妥當,計較的太精明,都不是好事。

因為人的想法,永遠都是有限的,相對於天機而言,都屬於私心,未必合道。想的好未必是真的好,做的到位,未必有好結果。

留下一些空白,一些空間,一些容許自由度,就是讓天機發揮作用的。

自己努力做一部分,還要有一部分順從天機,兩者並行不悖。

這也是不可追求完美的意思。要保持欠缺,保持不足,保持美中有瑕。

這樣是養神,也是養身,是基礎心法。

一個對什麼事情都苛求、做什麼事都磕磕碰碰的人,沒辦法養心養身。


幾個細節,看你的修行怎麼樣?

宗薩仁波切開示

在成為佛教徒幾年之後,你也許可以輕而易舉的出離很多過去無法出離的東西,你變的不再關心那些被認為很世俗的東西。

你不再翻閱汽車雜誌,也不再留意開過你身邊的車是法拉利還是奧迪。不再關心精品購物雜誌裡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關心哪家購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經常更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煙。

可以說,你在這些方面出離的很好,你確實出離了一些東西。但是你可能會被另一些東西控制住。

例如,你從肉食出離,卻走進了素食。你開始執著於素食,甚至認為肉食不潔,那些吃肉的人也會引發你的反感和敵視,這個時候,你應該從素食出離。你執著於吃素,而執著的直接結果就是製造出各種有害情緒,類似敵視。

同樣的,你可能不再關心張曼玉的新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再關心最新款法拉利,也不再關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開始關心另一些東西,你開始關心如何弄到純天然的紅珊瑚佛珠,開始蒐集各種佛像,開始關心高僧們的八卦,這表示你的出離並不徹底。你只是從一個籠子鑽到另一個籠子里而已。

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捨。

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具有出離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變,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記住,我說的是任何事情,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也包括那些你認為很神聖的事情,例如,拜佛的動作。我們經常因為改變而生氣,因為改變通常是對我們已經習慣的東西的冒犯。

這些事情可能是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你可能不會因為那些小事而動怒,但是一旦涉及到你所造成的,如果你即將被某件事情激怒,那說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認為的大事,你就可以了解到你是否具有出離心。

如果你是一個愛車族,在早上發現你的車被劃傷了,你是否可以無動於衷。如果別人打碎了你家的窗戶,你可能會無所謂,因為那對你來說並不特別重要,但是,如果打碎的是你的面子,可能就有所不同了。

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最需要出離的對象。但是,它往往是你最不希望出離和最難出離的東西,但你還是要出離。

有時候,細節可以拋光你的出離是否徹底,例如,你是否會因為有人不喜歡你所喜歡的貓咪而不快,你是否因為某人習慣於亂放牙刷而煩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可以如果您徹底的出離,你就不應該有任何煩惱,因為你拋棄了所有的執著。你不會因為有人告訴你她不喜歡你的貓而生氣,也不會因為有人亂放牙刷而煩惱。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拋棄的是對一切的執著,而不是一切。

擁有出離心並不表示你要離家出走,或者把財產全部捐出出去。出離並不表示你一定要過密勒日巴那樣的生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出離同時也意味著如果要你去過密勒日巴的生活,你也不會推脫拒絕。

以前有一位成就者,有一天一位客人前來拜訪,不過那位客人似乎對成就者所住的房子有些看起來,他認為他住的房子過於豪華,那位客人並沒有打算把自己的疑惑藏在心裡,他直接告訴了那位成就者他的疑惑,他說:我聽說您是一位捨棄今生者,但是看著你屋子裡的那些東西,我覺得您似乎並不太符合捨棄今生的標準。

那位成就者微微一笑:捨棄一切並不意味著你我要像密勒日巴那樣生活,雖然我住在這樣的房子裡,但我早已沒有了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我隨時可以走出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出離心而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可怕,你不必擔心它會剝奪你的財產,或者會剔光你的頭,讓你和家人生離死別。

你不必擔心失去任何東西,你需要放棄的,可能執著,放棄這些對你沒有任何壞處,他只會使你更自由。

但是放棄這些並不像我說的那麼容易,它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一些技巧,和一個懂得如何讓你放棄這些的老師。

 

達真堪布:這樣緣起不好,這個後果特別可怕

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現在我們這些人學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一樣,挑這個選那個。今天覺得這個好,學一學,過幾天改主意了,又扔了,又選下一個。學佛修行哪有這樣挑挑選選的?

以前我們曾經講過一個藏地的成就者是如何成就的。他每時每刻都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調整自己的心態。相續中每生起一個惡念,他就放一個黑豆。相續中每生起一個善念,他就放一個白豆。就這樣觀察、調整,觀察、調整。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都是黑豆。但是慢慢地通過調整,通過改正,黑豆白豆一樣多了。到最後全是白豆,沒有黑豆的時候,他圓滿了,成就了。

所有的成就者都是這樣不斷地觀察、調整自己的心態,最後才成就的。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憑自己的感覺,今天選這個,明天挑那個。感覺不太好,一下就甩掉了。你們已經甩過多少個法門,甩過多少個上師了,還能有救嗎?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不是兒戲,都是有因果的。你做這些惡業的時候,對境是誰啊?對境是功德圓滿、福慧圓滿,三界所有眾生的怙主!還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因果就像秤,都給你們秤得清清楚楚,不會有一點點的差錯,到時候一定會報應的。不要再這樣了。

依止上師善知識,然後跟著他學修,這是一種緣分。自己能遇到、能得到就是緣分。憑緣分找上師善知識,憑根基找法門。所有具德的上師都是佛菩薩的化現,都是一體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脫離痛苦的方法。你只要能堅定不移地學修下去,都能讓你解脫,甚至讓你成佛。別分別、別執著、別排斥。如果你分別、執著,甚至排斥了,你就會失去三寶,失去佛法,那你還能學修嗎?你當時在上師三寶面前皈依的時候,皈依的是所有的佛,所有的法,所有的僧。不是一兩個佛,也不是一兩個法,也不是一兩個僧人。所以沒有必要分別。

你既然皈依了,修法了,就要堅定不移地學修,別再懷疑,別再尋找其他的路。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依止那個上師;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按道理來說,這都不是如法的。你走上了這條路,沒有好好走放棄了,又走另外一條路,又走又放棄……你總是這樣,永遠達不到目的。這可不是好事啊!這樣緣起不好,這個後果特別可怕。如果以前有這樣的情況,多念點緣起咒,能恢復恢復。緣起也特別重要。


宗薩欽哲仁波切:

現代的修行者,總覺得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詢問最細節的問題。但這真的沒有必要,特別是因爲絕大多數修行者所想出來的所謂“問題”,幾乎都不是問題。對于這種問題,有些比較沒有勇氣的上師會有必須響應的壓力,因而努力地給出聽起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應。弟子們會忠實地寫下他們所說的每句話,然後第二天帶著幾乎與老問題相同的新問題回來。

我們接受教法的主要理由,是先加以思惟,然後用它來修持。諸如“何時該吃飯”、“早上修持或晚上修持較好”的這類問題,無須在每次開始新的修持時都提出來。然而,在這年頭,問太多的問題已經成爲另一種相當微細形式的怠惰。

這就有如你要別人幫自己做完所有的一切,修行、回答所有問題、做好一切必要的安排、搞定所有的麻煩,而你只需要去體驗證悟就好。

對于想要以“前行”做閉關的人,有關前行中各部分的指導,都與它做爲日常修持是相同的。因此,這些紙張上所說的訊息就已足夠了。還有,我是在跟這裏某些特定的人講話,所以如果今天早上我聽起來有點傲慢的話,請原諒我。我有點激動,因爲這些人一再地回來找我。比方說,我教他們怎麽開車,一開始這些人甚至不進車子,而他們已經問了六百個問題。然後,有些人進去了,一天坐了一秒鍾就回來說,我做了,但什麽也沒發生,車子沒有移動,而他們問很多問題。

因此我開始認爲,也許這些人只是想跟我說話,他們只是想花時間跟我講話。

我很感動,你們想跟我在一起,跟我說話,但我沒有時間。而且坦白講,一再地跟你們講這個,讓我覺得火大。


普巴扎西仁波切:當密法越來越理論化時,傳承的加持力已經不是很大了!

當密法越來越變成理論化的時候,傳承的加持力已經不是很大了。所以,有些該保密的地方還是得保密。以前法王如意寶曾經講過一個公案。

法王如意寶說,他有一種病,是很奇怪的一個病,一下子病,就幾天的時間臥床不起;一下子好,一瞬間就好了。那個時候開始與漢地很多很多人越來越接觸,很多弟子們都到漢地尋找很多很多非常有名的專家來治法王如意寶的這個病。無論國外還是國內拿了很多很多、非常非常好的一些藥,但是即便怎麼用藥,真的對法王如意寶的病沒有一絲毫之效果。

法王如意寶說,當時他身邊有個藏族和尚,他有一個藥,是藏藥,只要一吃這個藏藥,當下就會好。

就是說通常這個病快要發作的時候,一旦吃一次這個藥,這個病就不發作了。就這樣,連續幾年的時間法王如意寶都是在吃他的藥,覺得這個藥的效果非常不錯。

平常無論是弟子們還是藏族醫生,包括現前很多人都認為,真正的藏醫在雪域高地,像西藏,西藏那邊的藏醫可能非常非常了不起,即便那邊親自過來治療也沒有這樣的效果。漢地也來了很多很多專家,也沒有什麼效果。甚至國外很多很多醫生,親自到五明佛學院給法王如意寶治療也沒有什麼效果。

後面出於好奇,有一天(法王如意寶)就把這個僧人叫到身邊,就問,你這個藥是什麼特別的藥?你是個小和尚,你又不是非常有名的醫生,可能你們家有些祖傳秘方,但是也不至於你的藥這麼特別吧。我問問你,我今天很好奇,你這個藥是怎麼做的?難道裡面和其他的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嗎?

按照藏傳佛教以前的法規,即便是藥,醫生決定不會給病人說這個藥的成分,不會告訴他藥方是怎麼怎麼做的等等。有這麼一個說法,說這裡頭還是要秘密,這樣對治好這個病有很好的緣起。

尤其是法王如意寶這麼一問,這位小和尚說沒有。

法王如意寶說,那時候他出於好奇就去問小和尚,小和尚是他的弟子,當然會說這個藥是這麼這麼做的。誒,聽起來就是三個草,三種草配在一起做的藥。當時法王如意寶一知道就想,「就是這三個草啊,這麼奇怪,人家用的都是非常昂貴的一些藥,還治不了我的病,這山上摘來的三種草合在一起做藥,就有這麼好的療效。」

那天,法王如意寶知道了這個藥的成分是什麼,但是從那天開始,每次這個病發作的時候需要五六次用藥了,以前一次就可以壓住,現前是五六次都壓不住。(眾笑)

所以,當時法王如意寶在傳法的時候就開玩笑說,別說是密法,即便像藥品這樣小小的一些事情,它自己也有它自己的一些規律。

有時候,我們不能完全按照我們的私心(來揣測),「憑借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 」,這種說法意義不大。


宗薩欽哲仁波切:想要避免被業障染污的人,應該避免批判別人,而要隨喜他人...

情緒很難預料,我們又都充滿了驕慢與不安。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氣餒,然后開始數落上師的不是。我們批評一些小事:例如他打太多哈欠或放屁,接著,我們就開始對任何事都吹毛求疵起來。

我們看到他喜歡的弟子為他四下奔波而感到惡心﹔我們認為他們都是阿諛的馬屁精,盲目地贊同任何從他嘴巴吐出來的話語。然后我們告訴自己,我們絕對不會像他們那麼容易就輕信他每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籍由這種自我的解釋來撐托自己的驕慢。我們自認是所有弟子中最實在而且勇敢的人,因為我們是極少數與上師意見相左的人,其他人都是偽君子。

這些連接不斷的念頭,只會在我們心中生起不悅與厭惡的習氣,由此所引發出來的驕慢,更是只會摧毀自己而已。

當有些弟子感覺被忽視或遺忘時,會對上師開始產生怨懟。他們也許會認為上師只花時間跟一小圈他喜歡的人相處,而把其他人排除在外。這種弟子需要特別留意自己的不安全感、期待與假設。他們必須記住,這些表相很可能是他們自己想像的產物。他們也應該記住,前來找上師的目的是為了要証悟,而不是為了要上師的注意力。

我們大多數人都充滿了過多的蔽障與邪見。當我們的看法及偏見,與上師的希望及行止產生沖突時,就會變成問題。這可能會生起對上師的邪見。

再度地要強調,証悟是上師——弟子關系的主要目的。因此,詢問上師一些微小的問題,或尋求上師認同你所有的價值觀與判斷,都是浪費時間。如果你經常需要肯定上師完全知道你的狀況,它就會變成一種障礙。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曾經引用蔣揚.欽哲.汪波的話,他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二件事——生與死——都是無法協商或辯論的。所以,對於這二者之間的所有其他小事,斤斤計較的目的何在?它完全無用。

我們一旦對「心的真實本性就是上師」有所了解,念誦各種「遙呼上師」祈請文時,就不需要擔心上師是否聽得見。而且,如果心的真實本性就是上師,任何我們可能對上師所產生的邪見,也會影響自己的心。唯一損失的,只有自己。

如同佛陀在《諸法無生經》中說,在所有可能的蔽障中,最微細也最強大的,就是業障。想要避免被業障染污的人,應該避免批判別人,而要隨喜他人,並如此思惟:「我永遠無法了解他人的心,因此也無法了解他們的行為。」


淨界法師:這二種人不適合讀書

我們不講眾生法,打妄想這個我們不講,從修學佛法的角度,名義當中,義是比較重要。

永嘉玄覺禪師《永嘉證道歌》: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七十六年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的院長海公長老,為我們講《楞嚴經》,他老人家是天台宗的學者,所以都是先做一個五重玄義的懸談,把這一部經的名、體、宗、用、教,先綜合籠總的說明。這個懸談一談下去,談了三十幾卷,講了一個學期還沒講到正文。過年的時候,我們跟海公泡茶,我們第一屆同學就跟海公說:海公啊!你老人家講《楞嚴經》,講了一學期,都沒講到正文,怎麼會講那麼久?他說:這個你們就不懂啊!讀經典啊,你要用義理來引導名相,不能用名相來引導義理。

就是說,你讀這部經,你要把這部經的觀念先抓住,然後你才有資格去讀經的,否則你進入到《楞嚴經》十卷的名相,那你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說你進入這個名相之前,你要先知道:這部經到底想說什麼?它的理論是什麼?修行方法是什麼?所以海公說:在古時候的叢林,只要有講經的法座,整天打坐的那些老參一定會來聽。他聽什麼地方啊?聽你講五重玄義,聽完,你開始消文的時候,他就走了!這就是老參禪和子,你講五重玄義,他雙腿一盤、眼睛一閉,就聽你講,點點頭,表示同意;你五重玄義講完,真正消文的時候,那些老參他不聽了。初學者才聽消文。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了觀念,他就知道修行了。

所以我們就知道:哦!原來是這樣。你研究一部經、研究一部戒,都是這樣,你要抓住它的宗旨。所以古人說:有二種人是不能讀書,不適合讀書:第一種人是心術不正,發心不正,為了名利心讀書,你道理明白越多,傷害眾生越厲害,所以心術不正的人,不適合讀書。第二種是執著名相的人,也不適合讀書,他越讀,心理障礙越大。本來你沒有讀書之前,對佛法還有信心,至少你還能夠禮拜、贊嘆、供養,每天做定課,皈依三寶、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經典一讀下去,唉呀,你覺得矛盾重重,結果對佛法失去信心,這個就是把醍醐當毒藥。佛陀說法的目的,本來是一種治病的藥,結果你變成毒藥了,你就是在那邊分別名相。

所以我們要知道,就著修學佛法來說,你要先掌握義,然後從這個義當中,去攝受這些名。《攝大乘論》也是這樣,無著菩薩廣泛的開展菩薩廣大的境、行、果,它的名相很多,但是你要掌握住幾個觀念,這所有的名相,你就知道它之間是怎麼安立了。所以說,要用義理來引導名相,不能用名相來引導義理。


普巴扎西:性格太敏感,真不是好事。

每當我們講到不執著時,有些弟子也會回答我:“上師,自從第一次聽你說不要執著以後,我就不執著了。但我去年修行期間出現的狀況,你能否回答我一下。”去年的事情,直到今天還一直掛在嘴邊,這若不叫執著,什麼叫執著?若去年的感覺有實體,恐怕你會用布層層包裹後放在鐵匣子中細細看護。

我們要學習的是顯而無自性。比如走到房間里,無論房間裡擺放什麼東西,有多少,你都不會執著關注,這就是顯而無自性。如果外在顯現不會影響我們,還有什麼會影響自己呢?比如你對某件事生起執著,無論這件事情是好是壞,這個外境就會影響到你。世上有一句話叫寢食不安,就是因為對某件事情執著太強,情緒隨之漂泊所致,所以這一切都是執著惹的禍。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執著,為什麼進入佛門後有這麼多的執著?比如沒有進入佛門前,晚上也會做夢,夢本身就是一種虛幻,誰會執著於它?但為什麼一進入佛門之後,對夢境變得特別敏感,天天思維夢境說明瞭什麼,代表了什麼?

平常我也告誡很多修行者:如果你平常就比較敏感,並且覺得自己身體越來越虛弱時,就要注意精神崩潰已經距離你不遠了。最怕的就是這個。比如有些人(無論是在家出家)過來見我時,我看他的身體越來越瘦,很擔心他最近是否茶飯不思,身體感覺不對,尤其性格敏感的人更是心靈脆弱。別人斜眼看他一下,他就會一直執著這個人為什麼要這麼看他,從未想過,對方可能本就是斜眼之人。或者有人從他面前走過,只要感覺這個人和自己想法有衝突,就開始琢磨,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否對自己有意見等等。

性格太敏感真不是一件好事。仔細觀察周圍也能發現,一旦有這樣的顯現,時間不需要很長,這個人的精神決定會崩潰,進入世人所謂的的快要進入精神病院的狀態當中。因此性格不能太敏感。當第一次執著時,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只是很平常的感覺,但一旦變成一種習慣,就會出現非常不好的顯現。

 

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學佛不是要你遠離生活,而是讓你學會生活!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人天感應是怎麼回事!感謝人,不用講太多,多念經!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地獄的死神:閻羅與閻妹

地獄存在的證據

地獄痛苦的程度

離開地獄的唯一生路

業力不可思議的孤獨地獄眾生的痛苦和投生因緣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天天念佛,為何還有很多人墮三惡道?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不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上天知道我們是否積有陰德,臉上會留下痕跡

凡夫外道對緣起的五種邪見

這三個咒語功德巨大,再忙也要看看!做了不好的夢該怎麼辦? 快念《緣起咒》!

什麼是最可怕的執著?

不要執著「不執著」--修行人要有執著,才容易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