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巴才仁仁波切
【省思】
佛没欠你什麼, 請不要問為什麼不靈?
質疑者請省思:
誦了10年經,未曾布施人。
念了10年咒,未踐半句行。
燒了10年香,未消瞋恨心。
拜了10年佛,未拜父母親。
放了10年生,未戒葷與腥。
磕了10年頭,未感人一恩。
拜了10年山,未救一次貧。
修了10年行,未修一日心。
合了10年掌,未合一個群。
再修億萬年,還是愚痴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見到怨聲載道的人,而在學佛修行的人群中,這種人也毫不意外的存在。
這些人或抱怨學佛不靈,或抱怨與佛菩薩沒有感應道交,或抱怨學佛沒有給自己帶來心儀的財富,榮譽,地位等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怨天尤人。
而在學佛修行的路途中,卻往往只注重表象,抱有極重的功利心,一味的索取要回報,付出毫厘,所願所求則荒誕無度。
有些人參加放生活動後,必定在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大肆宣揚——公告天下。
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做了這點善事,逢朋見友,必定把放生時所拍攝的照片找出來,四處炫耀。
又有些人,學佛有些年月之後,感覺自己開悟了,瞧不起墮在無明中、佛緣尚未成熟的眾生,看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爽,自以為是,貢高我慢。
等等........
這些人,高僧大德稱他們為佛油子。學佛不是為了擺功顯德,也不是為了戴上一個學佛修行的帽子,或者佛教徒頭銜,認為自己看破了紅塵,覺悟了生命的真谛,高高在上,目中無人。
修行重在修心!
看破世相
相,即形相或狀態之意;乃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者,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也可以說是表現於外而能想像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大乘義章》第三卷說一切諸法有五義雲:“事相差別。所謂色聲香味觸等。形色不同,故名為相”。
佛學認為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相”,執著的人執著於表相,被表相糾纏。佛教育我們要看破世相,不要執著於表象。因為表相是假的,執著於表相的人最終一無所獲。為表相糾纏痛苦沒有必要,努力追求表相也不會有結果,佛說看破。
比如說,有人用污言穢語攻擊你,你會怎麼對待這種情況?
佛經上記載,佛陀經過一個村莊,一些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口出穢言。
佛陀不僅沒生氣,反而認真聽著,然後說:“謝謝你們來找我,但我正趕路,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我必須趕過去。”
“不過,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再一起過來好嗎?”
其中一個人問佛陀:“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你卻沒有任何反應!”
佛陀說:“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那你來得太晚了,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如果是那時的我,就會有所反應。但是,這十年以來,我已經不再被別人的嘴巴所控制,我已經不再是別人嘴巴的奴隸,因為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的意志與認知在做事,而不是跟隨別人的情緒在做反應。”
佛看到了這件事情的本質,有人侮辱你,那是「他的」問題;如果他粗暴無禮,那仍是「他的」問題。因為他要怎麼說,怎麼做,那是「他的」修養。
有人受了別人的恥笑、譏諷、惡罵、誹謗,心裡就很難過。
在《四十二章經》裡佛陀說:‘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墮其面。’意思是說罵人、誹謗別人,等於對天唾,唾不到天,最後反而唾到自己的臉上。佛陀又說:‘如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飛其身。’又像逆風時,把塵土揚起來,灰塵不會飛到別人那邊,卻飛到自己的身上來。惡罵、誹謗、譏諷、嘲笑,不一定對別人有傷害,反而傷害的是自己。
宣化上人:你不懂得修行就是求名求利,懂得修行就是培福培慧
這個修有兩種修行,一個是捨本逐末的修行,一個是捨末逐本的修行。“捨本逐末”的修行,就是在那兒搞名搞利,就怕人不知道自己,在那兒一天到晚攀緣,和人拉攏關系,一切一切都是為自己有一個好名,好求名利,所以就怕人不知道自己。他在那兒是不管福慧有沒有,只是像那個抽鴉片煙的人,想現得利益,即刻就過瘾了,所以他就求名求利不顧一切,把修福修慧都忘了。不想我的智慧不如人,有的事情人家都懂了,我還沒懂,我還在那兒糊裡糊塗的,盡在揣測,用愚癡的思想盡來想東西,來分別;這個都是在那兒不知道培植德行,不知道修福修慧。所以盡在用一般世俗人的思想來用功夫,所以這叫捨本逐末,和世俗人沒有分別。
“捨末逐本”的修行呢?一天到晚在那兒埋頭苦干用功修行,他是修福修慧。真修行人是要修福修慧,我的福報不夠,我要栽培自己的福報。那個修福修慧是和世俗人不同,世俗人所求的是現實的。我們這個修行人所修的是要永遠的,就好像佛是萬德莊嚴,他只知道培植自己的福慧。培福就要利人,不是利益自己;你要是利益自己,自己就沒有福。你利益自己,就是自己貪享受,享福是消福。那麼培植福慧是在那兒積聚自己的福報和智慧,就像你有錢存到銀行去一樣。你這個福報存到什麼地方呢?是存到那個大公無私的寶庫裡頭,至正不偏的銀行裡頭。你修多少福,修多少慧,那是你自己的儲蓄。你不懂得修行,就是求名求利;懂得修行,就是培福培慧。所差的就是這麼一點!
所以有的人就走到錯路上去了,就盡求名求利去了。“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們誰有什麼過錯,應該很坦白的對大家說,不應該覆藏著,不應該包藏禍心,不應該對任何的事情不坦白。你樣樣要為大眾著想,這就是培福培慧的地方;你樣樣為自己著想,那就是求名求利的地方。所以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認清楚。
我們真正為佛教,要把大家都提倡起來,人人都成佛了,那我們才是一個真正弘揚佛法的人。可是人人都成佛,度了一切眾生,無一眾生可度的。還不要著相,說:“我做了什麼好事了,我度了多少人,我度了多少佛。”這都要行所無事,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能說我是如何如何,怎麼樣子。你如何怎麼樣子,是不是頭會走路腳會吃飯?還是用腳走路,那你和人沒有什麼分別。你頭沖下,你用你的頭發可以邁步,每一條頭發邁一步,你的一步可以像飛似地跑得那麼快,甚至於你能飛騰變化,那是和人不同了。不然的時候,一樣照常吃飯、穿衣、睡覺,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啊!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在名利上用功夫,要在真實根本上摸索。真實根本你得到了,“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所以不要自滿,不要自己得少為足;你要得少為足都叫著魔了。你看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並不是在那兒求名求利的,這一點我們要認識。
什麼叫根本呢?根本就是沒有一切欲念了。你若能斷欲了,那你就得本了;你沒有能斷欲,就談不到得本。斷一切欲,包括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這一切欲都離了,這些個問題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也不去依賴任何人,也不需要去向任何人攀緣拉攏關系,這才是真正修道的人。要把這根本認識了,你根本認識了,那還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是說我就是有什麼了不起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大家都還是薄地凡夫,不要自己自命不凡。你自命不凡,那都是著魔了,那就是那個飛精附人了,令你顛顛倒倒哭哭啼啼的,一陣間又哭,一陣間又笑,一點定力也沒有。
節錄自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