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懷瑾: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清高的人

陳文子也是齊國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當。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車子為一乘,用四匹馬駕駛。有馬十乘,就是有十部馬車,一共四十匹馬。以現在來說,小轎車就有十輛以上了,直升飛機幾架不去說他。

「棄而違之」,對崔子的叛變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財産都丟掉不要,逃離了齊國。「之於他邦」,又流浪到別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每個國家都很亂,到別的國家一看,「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他說,這個國家的大臣們,也都是混蛋,和齊國的崔 子一樣,都不是好東西。「違之」,因此又走。周遊列國,到處走。「之一邦」,又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又是感嘆!整個世界都是一 樣,都在混亂,大臣都和崔子一樣,沒有好東西!「違之」,離開了。這個陳文子,後來不知到瑞士或者非洲的什麼國家去了(一笑)。

子張就問孔子,老師,像陳文子這個人,你看,了不起吧?「子曰:清矣。」孔子說,好!很清高。清高的人往往比較自私,只顧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則,為什麼自己國家有難,棄而不救,到處亂走?這裏看不慣,那裏看不慣,難道國家太平了,就非要你來住嗎?

絕大多數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這個地步。他們清,很清。他們批評什麼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讓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談天下事,談得頭頭是道。不過,天下事如果交給他們辦,恐怕只要幾個月就完蛋。國家天下事,是要從人生經驗中得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論語別裁》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關於「富貴」,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有一句話叫「清貴濁富」,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你們注意哦!頭腦太清醒的,太愛乾淨的,這些人沒有福氣;反而髒兮兮的啊,邋裡邋遢的,福氣好得很。所以中國人講話,選媳婦要選一個丑一點的。「福在醜人邊」,太漂亮就紅顏多薄命,這是同樣的道理。

貴不是富啊,什麼叫貴?清貴,人很清貴。貴多半屬於清貴,清的才貴,像我們看過去在歷史上,算命看相說某某人這個相很清貴,清貴是位至三公,沒有實權的,窮一輩子,很貴,很清高。

所以關於「富貴」,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有一句話叫「清貴濁富」,我們中國人還有句老話:「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水太清則無魚」,水太清了裡頭養不了魚;「人太清則無福」,一個人做得太清沒有福氣,譬如有些人喜歡潔太愛乾淨啊,那都是無福氣,這是貴與富的差別。

做人的方法也是這樣。比如我們都曉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訴郭子儀的話:「不痴不聾,不作阿姑阿翁。」做長輩的,有時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裝作沒有看見。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可是,在我也是只會說而做不到,所以,一輩子也沒有福,看不見的也看見了,聽不到的也聽到了,始終想學「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煩。

「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處,尤其是做長輩的,或者做校長的,或工廠老闆的,有時候要學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時犯一點小錯誤,你要偶然裝作看不見,下一次他就不會錯了。「知不知」是真聰明、假糊塗。


菩薩不會站在岸上對著眾生指手劃腳

沒有行動力的人原則上沒有批評的資格,菩薩不會在岸上對著眾生指手劃腳,一定要生在污泥里,才能開出聖潔的蓮花。

什麼經驗都沒有,甚至連“一呼百諾”的權勢經驗都沒有嘗過,那就免談了。否則,自己站在上面叫一聲:“拿茶來!”下面龍井、烏龍、香片、鐵觀音,統統都來了,不昏了頭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皺皺眉頭,覺得不對,等一會就掃得干干淨淨。這個味道嘗過沒有?沒有嘗過,到時候就非昏倒不可。頭暈、血壓高,再加上心臟病,哪裡還能做事?一定要富貴功名都經歷過了,還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時是如此,起不了時還是如此;我還是我,這才有資格談國家天下事。不然去讀讀書好了。

至於批評盡管批評,因為知識分子批評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嚴格說來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過只是自私心的發展,不能做到“見危授命”,不能做到“見義勇為”。清高的人往往比較自私,只顧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則,為什麼自己國家有難,棄而不救,到處亂走?這裡看不慣,那裡看不慣,難道國家太平了,就非要你來住嗎?

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也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得來,的確大半是如此。屠狗輩就是古時殺豬殺狗的貧賤從業者,他們有時候很有俠義精神。歷史上的荊轲、高漸離這些人都是屠狗輩。雖說是沒有知識的人,但有時候這些人講義氣,講了一句話,真的去做了;而知識越高的人,批評是批評,高調很會唱,真有困難時找他,不行。

講到這裡,想起一個湖南朋友,好幾年以前,因事牽連坐了牢。三個月後出來了,碰面時,問他有什麼感想?他說三個月坐牢經驗,有詩一首。是特別體裁的吊腳詩,七個字一句,下面加三個字的注解。他的詩是:“世態人情薄似紗——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許多好朋友——煙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我聽了連聲贊好。這就和“負心多是讀書人”一樣,他是對這個“清”字反面作用的引申;對社會的作用而言,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孔子對於陳文子這種人的評論只給他一個“清”字。總之,“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這話很有道理。 

三寶弟子,信佛,不僅是為自己安樂、痛快。還要去幫助別人,勸一切眾生學佛法得到安樂解脫。對不明白佛法的、不知道佛教義理的,你要給他們講,讓他們都明白。這叫隨緣度化,可稱之為菩薩。

對待一些人、一些事的時候、應當要無我,應當與人方便,而不是給自己方便;應當是供養一切眾生,而不是希望一切眾生來供養、遷就我,能有這個心才是菩薩心。


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麼樣?”我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苟求清高。”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的精神。

我們看到許多朋友,個性非常倔強,人格又很清高,但是這樣性格往往鋒芒太露,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有隱士思想的人,欲潔身自好,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自己有自己的觀點。社會中有許多人也是這種個性,這種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他去開創,那就糟了。

開創事業的人,好的要,壞的也要,而且要准備接受壞的,天下好的名聲固然好,有時候為了成功一件事業,往往要擔負很多壞名聲,其實很冤枉。但是能夠挑得起來,就很難了。這種做法,比潔身自好還更難。

所以我們常常感到任勞任怨難,尤其當主管的人更是如此。創業的人,第一個修養要能夠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種德行才行。所以潔身自好的人,多半是隱士,潔身自好,把一切都丟開了,只管自己。也可以說,是絕對的個人自由主義者,對於國家社會並無貢獻。

《論語別裁》


孟子說,伯夷當隱士,人品極其清高,他嚴格地選擇老板,連周武王都看不上。他認為不是理想的老板,就不替他做事;不夠朋友的人,不和他做朋友;朝廷裡有壞人當政的話,他就不到這朝廷中去。像纣王是他的本家,因為是壞人,他就走開了。他也不願意和壞人說話,如果讓他站在壞人當政的朝廷上,或者和惡人說話,他就感到難過萬分,好像自己穿了禮服坐在爛泥坑裡或煤渣堆上一樣,覺得別扭難過。他對是非善惡分得太清楚。

但是我們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是非善惡分得太清楚了,就沒有福報。是非看清楚之後,必須能包容,如果不厚道,變得憤世嫉俗,這也算是一種毛病。

孟子這裡說,基於這種討厭壞人的心理發展下去,如果和一個普通人站在一起,看見這人帽子戴得不端正,伯夷就偏過頭去,理都不理就走開了,好像生怕看上一眼、打個招呼就被玷污了似的。所以諸侯們雖然寫了言辭懇切的聘書來聘請他,他都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是因為他的人生態度是不屑於去將就別人,所以結果搞到“天子不能臣”,皇帝沒有辦法找他來做干部;“諸侯不能友”,各國的諸侯想和他做朋友都辦不到。他望望然而去之,走了,硬走到首陽山,困在那裡吃野生植物蕨薇。這種植物,在登山時如果迷途,暫時用來充饑,保持體力是可以的,長久地吃下去,一定會吃壞腸胃。所以他和叔齊兄弟兩人吃出腸胃病而死。他們清高是清高了,可是對當時天下的生民並沒有任何貢獻。

孟子曰:“伯夷隘”。伯夷太狹隘了,有些孤高自賞,像小乘道。

《孟子與公孫丑》


功夫煉得越好,修養越高的人,脾氣越大。譬如當年的師父老和尚,不發脾氣則已,一發就要命。徒弟犯了一點錯,曹溪那麼大的廟子,前院罵到後院,一路在罵,聲音又大。固然這也是他的教育法,可是平時愈講究修養的人,往往脾氣發起來就越大。這也就是“水太清則無魚”,不能容渣子,也是火災之一吧!

《如何修證佛法》


貴不是富啊,什麼叫貴?清貴,人很清貴。貴多半屬於清貴,清的才貴,像我們看過去在歷史上,算命看相說某某人這個相很清貴,清貴是位至三公,沒有實權的,窮一輩子,很貴,很清高。

所以關於“富貴”,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有一句話叫“清貴濁富”,我們中國人還有句老話:“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水太清則無魚”,水太清了裡頭養不了魚;“人太清則無福”,一個人做得太清沒有福氣,譬如有些人喜歡潔太愛干淨啊,那都是無福氣,這是貴與富的差別。

整理自《楞嚴經講座》


處世忌太潔

有網友在上一篇文章下面留言,引用了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這話很有用,用於個人處世行事,用於定策施政都有意義。

這句話已成為中國人的口頭語,很多人都知道,快成為俗語了。它其實來自西漢東方朔的《答客難》,其中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如果把標準定得太高,太清高,就連朋友都沒有了。這樣的道理很顯淺,一說就明白。

這話後面還說:「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人都希望目明耳聰,可是有時也不一定。古時帝王所戴的禮帽──冕,之前有稱為旒的玉串。這東西在眼前晃來晃去,用來做什麼?用東方朔的解釋,是「所以蔽目」,讓天子看不大分明;而用來蓋着耳朵保暖的黈纊,是用來讓天子聽不大分明的。就是不要「至察」,少關心是是非非、閑言閑語。大事要分明,小事不妨糊塗。

人的確不可以什麼事情都拿原則來量度。到大陸旅行,幾乎每個旅遊景點都可以買到複製的鄭板橋墨蹟:難得糊塗。年輕時,對這幾個字很不理解,認為做人做事,決不可以糊塗,怎能「難得糊塗」?確也有人寫文章為此「批判」一番,認為這是中國人做事苟且的劣根性的表現。

有一次,聽一位我敬佩的前輩講課,說到為編輯把關要「得過且過」,就是不必對每個標題都斤斤計較,有時標準可以低些,不是太離譜就可以了;不必把下面編輯起的題目全部按自己的意思都修改一遍。這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也有利於與人相處。這番話讓我大為驚訝,仿佛衝着我而言。我自此記住了「得過且過」的積極意義。

李白一生到處鋒芒畢露,招來不少挫折,但也有「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暉」的詩句,這相信是總結經驗教訓之言吧?

「太潔」,就是潔癖了。衛生上的潔癖,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不沾污垢反為使人失去了應有的抗病能力,一旦受到侵害,就容易倒下。道德、政治上的潔癖一樣有害,且不止於害己,更是害人。

對於有道德、政治潔癖的人,妥協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一切都黑白分明,容不得灰色地帶,正邪兩立,是非對峙,決不可以相混,無靈活性可言。妥協二字只作負面理解,可視作「出賣原則」,是「死罪」。一些本來可以彈性處理、以七八十分或六七十分「收貨」解決的事情,也絕不退讓,非得拿個一百分不可,最後弄至「寧為玉碎,不作瓦全」,以全盤破裂失敗告終。歷史上,在海瑞等清官身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有這樣潔癖的清流們,往往會無限上綱,對人對己都是這樣。這很可怕。本來,嚴於律己,很受尊敬,但是對一些小事情也無限上綱以律己,就不近人情了,以致「生人勿近」了。不要以為這只發生在古人身上,今天也不乏這樣的人,只是以前人的「綱」是聖人定的「綱」,而今天的「綱」可能來自洋人,或者來自某種新理論,例如極端的「環保」、「低碳」、「原教旨主義」之類。

無限上綱地律人,就更可怕了。是為最極端的例子,這可能是現代最可怕的清流,可是「至清」就走到反面,變為「至濁」的濁流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說「水清無魚」 。

水至清則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夥伴的意思,現在就是指 「朋友」。 這引喻現實社會裡,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徒,就是同類或夥伴的意思,譯為現在的話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小小差異,他過分要求與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均符合或者滿足一己的標準,但人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體,否則永遠無法達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現摩擦以至矛盾、衝突就是必然的結果,此時如果不能以一種寬容的精神調和於其間,事勢就將無法收拾,結局便是人心不附,眾叛親離。 


做人刻薄多疑就完了

「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

所以一個人不要刻薄,如果對自己道德的要求太嚴格,或者要求別人太嚴格,就是「剋核太至」。歷史上有幾個皇帝,譬如明朝亡國的皇帝,我們小時候聽的古老相傳,明朝李闖、張獻忠造反,國家被滿清順治皇帝一鍋端走了,形成清朝三百年天下。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上煤山吊死了;臨死還說: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崇禎皇帝還自認是個好皇帝,怪罪臣子亡了國。

但是老實講,崇禎就是亡國之君,他刻薄多疑,一個當領袖的,做人刻薄多疑就完了,那就是剋核太至。多疑刻薄太過的人,「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就變成了心理變態了,心思就怪。所以你們學佛修道學宗教的人,就是常常這樣,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學宗教對別人要求更嚴格,看別人這一點也不對,那一點也不對,你注意啊,都犯了這個毛病,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這個不肖真是不肖,就是那個怪心理就起來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莊子諵譁(上)》人間世第四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西漢‧東方朔〈答客難〉

讀懂名句

水過於清澈,魚就無法生存,人太過嚴苛就沒有朋友。在上位者,冠冕前有垂下的玉珠,就是為了不要看見人們的小過失;冠冕兩旁有黃棉擋住了耳朵,就是為了不要聽見小人的讒言。

名句故事

傳說黃帝始作冠冕,《風俗通義‧皇霸》說:「黃帝作冕垂旒,目不斜視;充纊,耳不聽讒言也。」

遠古的領導者在禮帽前垂下玉飾珍珠,應是為了增加神祕感,使一般人不易看清其臉色喜怒,但有了賦予「垂旒」道德意義,說是讓領導人眼睛不會看到邪惡的事情;在冕的兩邊加上兩團棉球擋住耳朵,想必是一種取暖措施,卻說成讓領導人耳朵聽不到小人的讒言,聽不見不義的話。不過,到了東方朔筆下,皇帝的垂旒,卻變成了讓皇帝不要太明察。

人不能十全十美,聖人孔子也要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何況一般人!君王如果要求屬下十全十美,那麼就沒有人才可以用了。或者用了人才,很快地就會被糟蹋毀滅,這就是上位者容易有的毛病。所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乾淨的水缺乏養分,也沒有躲藏空間,魚無法生存;而人活在一個太純淨的環境,標準過高,也容易沒有朋友。

新新名句

春秋時代,楚莊王有一次宴請文武百官,飲酒作樂、聽歌賞舞。夜色來臨,楚莊王命人點起蠟燭,繼續喝酒狂歡。同時,楚莊王也要愛妾麥姬、許姬去跟大臣敬酒。忽然,一陣風吹來,黑暗籠罩了大家,許姬感覺被摸了一把,她反應很快地扯下那人的帽纓,回到楚莊王身邊,告訴他等一下看誰帽纓斷了,就知道誰是那鹹豬手。豈料楚莊王聽了跟大家說:「我們這樣摸黑喝酒,不也挺有趣的嗎?就暫時別把燈點上了吧!」最後酒酣耳熱之際,楚莊王問大家:「真的很高興嗎?不把帽纓扯斷的話,就不算盡興!」大家紛紛把帽纓扯斷了。

許姬為這件事很不高興,楚莊王解釋,宴請大臣是為了同樂,喝醉了酒有一些失態也是難免,如果為此處罰臣子,就失去原來的美意了。過了幾年,楚莊王攻打鄭國,有一位叫唐狡的將軍特別勇猛,衝鋒陷陣,使楚莊王威名大振,原來他就是當年被許姬扯斷帽纓的人。他奮勇殺敵,為了報答楚莊王的寬容大度。

曹植〈求自試表〉說:「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其中的「絕纓」便是指「楚莊絕纓」這個歷史典故。

上位者在處理人事問題時,應有彈性,不吹毛求疵,對於枝微末節之事不妨放過。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管理就像烹煮小魚,不要常去攪動它,倘若政令嚴苛,人民無所措其手足,那麼這個團體就會像被翻來覆去的小魚一樣分崩離析了。


南懷瑾的告誡: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先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內容是:「人,到底該有怎麼個活法」。

文章有趣,而底下的評論更是各色各樣。有人說,人應該活得瀟灑,也有人說,人應該活得富足。衆說紛紜,我也一時來了興趣,在底下留言:人,應該活得「糊塗」。

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此評論一發,沒過多久就有不少網友追問我,說人爲什麼要活得「糊塗」,怎麼才算「糊塗」活法。既然有網友問了,那我就可得好好給大家說道說道了。

爲什麼人要活得糊塗呢?很簡單,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

活得太明白,太通透,不見得就是一件多好的事情,這種透支「智慧」的活法,反而讓自己的人生陷入一個又一個人生「雷區」。

越是爲生活掏心掏肺,到最後換來的還得是心力交瘁,而活得沒心沒肺,看似「愚拙迂昧」,實際上也唯有這種活法,活得最是瀟灑不累。

說到這裡,就不禁讓人想起昔日國學大師南懷瑾開示時說過的一番話。

南師曾說過:「人活一世,難得糊塗,越堅強,越疲憊;越在乎,越容易心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福,要真想讓自己活得安逸自在一些,那就得『明白的看,糊塗的活』,唯有如此,才算得上是人生的真正贏家。」

01清高的人,唱高調在行,解決困難不行

南師說過:「爲人當有雅量傲骨,卻不能自命不凡,自命清高。凡自命清高者,多半持身皎潔、與人分明,他們只顧自己做謙謙君子,唱高調,真要實踐起來卻又乏善可陳。

若人人以此態度處世,只恐難成大器,更有甚者,或許還會因此與外界結下不菲的違緣。」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所謂的「清廉之士」,他們自視甚高,不屑與人爲伍,究竟哪裡高人一等,卻也只有「自命清高」這點勝人一籌。

按理說,他們確實很「清」,他們看待事情很全面,點評他人很中肯,給出的看法建議也很有見地。

但是真要讓其付諸於行時,結果卻很糟糕。這類人屬於典型的「紙上談兵」,非干實事的。

所以古人言「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中的「負心人」指的就是這類「自命清高,卻不干實事」的庸才。

「屠狗輩」即貧窮的人,地位雖不高,但緊要關頭他們表現得很俠客,該亮劍時絕不手軟,言出必行。

而那些自詡「經天緯地之才」點評歸點評,唱高調很有一手,真有困難時,卻無能爲力。

這種行爲別人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有損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最後人人都知道自己能說不干的庸人,會遠離自己。

如果耽誤了別人的事,還招來記恨怪罪,便是最大的孽緣。故此,「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人可以清高,不做隨波逐流的落葉,做淤泥中的一朵清蓮固然值得欽佩,但在處世過程中,不能苟求清高,特意標榜清高。

爲人處世,有容人容物的度量,要能夠看清事情真相,任重道遠,通曉人生的處事智慧。

02清高的人,性格倔強,容易傷人傷己

南師說:”做人如錢幣,外圓內方,方圓有度,是為處世之道;清高之人,往往性格倔強,接人待物,棱角分明,則易傷人傷己”。

誠然,人活一個態度,玩世不恭,桀驁不馴固然不討喜,但為人處世過於較真,性格偏執倔強,就難免讓自己顯得格格不入,不經意間局限了自身的格局。

做人太較真,那麼他看待周圍一切時,收入眼簾的也是一片瘡痍,看別人滿身毛病,殊不知別人也會效仿自己,用有色眼鏡看待自己。

屆時彼此之間明爭暗鬥,此消彼長,在這麼一個惡劣的環境下,又怎麼能夠奢望和別人結下善緣呢?

要想妥善迎合人生,規避違逆,關鍵還在心境,胸襟廣闊,氣度雍容的處世態度。

自己若能不驕不躁,謙恭有禮,不張揚,遇事能冷靜而不慌張,才能效君子美德,與人處大小事以方圓,拿捏得當,方可活得自在,收穫好人緣。

所以說,為人“不較真”不是讓我們頹然處世,更不是倦怠縱容他人的過錯,而揣著明白裝糊塗。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不放在心上,對重要的事情了然於心。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界上討喜的事物很多,惹人厭煩的事物也不少,若處處較真,不僅使自己不愉快,還會影響到別人,傷人傷己。

03是非善惡太分明,福報也就沒了

南師說:“處世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面對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些;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能包容。”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做人不可過於高風亮節,嫉惡如仇,行事不睚眥必報,分文必究。

世間種種是非善惡自有分明得當,但也要學會包容得體。為人大度,學會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的能力,藉此收納眾生的敬畏善緣。

正如《莊子》有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挺拔的樹木最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飲盡,忙著暴露自己的人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槍打出頭鳥,做人不能鋒芒畢露。

真正的聰明要藏在淳樸敦厚中,以免傷人傷己,這樣才不會讓攢存的福報被惡的偏執耗盡。

現實中,成大氣候者皆能好好用心、反觀自性,能傾聽萬物之聲,去掉分別心,化慳心為捨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

看待世間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不生歧視,有了這種包容寬宏的心態,生活才會純真,寧靜,喜悅。

佛家勸誡:“分別心不可有,是非心不可無”。人可以放下分別心,但也不要失去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可以善惡分明,但對人對事也要酌情處理,心存慈悲;行事要有智慧,有謙卑。

以善心對眾生,以慧心對自己,做到如此境界,人皆可以成菩薩,無上功德善緣,才會不空不爽,如影隨形了。

總而言之,未來是好是壞,隨緣最好;他人是對是錯,看淡就行。不是每件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時難得糊塗才是一種大智慧,一種順遂人生的本事。

做人就應該“當明白時明白,當糊塗時糊塗”,既來之則安之。

走好當前的每一步,做好手裡的每一件事,珍惜好眼前的每一個人,這是一種境界,否則活得太明白、清楚,人生也難得逍遙自在了。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精則無友,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都要給人留餘地,給己留退路。

人太精明未必是好事,太精明的人,事事算得清楚,怕吃虧,樣樣爭個明白,怕有損。

在爭奪之中寒人心,在計較之中傷感情,人太精明,就變得苛刻自私。

人太精明,就會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一意孤行,狂妄自大,

越是驕傲,越容易犯錯,越是狂妄,越不得人心,

太精明的人,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因為不值得被信任,因為沒有人敢掏心,怕信任換來欺騙,怕掏心反被算計,

於是,周圍的人,表面客客氣氣,心裡有著戒心,身邊的人,看似熱情友好,實際保持距離,

真正的聰明不是精明,而是裝裝傻,裝裝啞,不說、不問、不爭,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該閉嘴的時候沉默,

放下,不計較,知足,不貪圖,

真正的智者,從來不會把事做絕,而是退讓有度,不以得到為目的,不以失去為仇恨,而是看淡一切,得不到的就不要,已失去的就忘掉,

人,太精明會累,糊塗點輕鬆,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精則無友,

笨一點,才有人喜歡

傻一點,才有人靠近

裝裝啞,才不惹麻煩

裝裝聾,才遠離衝突

裝裝傻,才能得幸福


人不可太精,事不可太清「人生難得糊塗」

聰明的糊塗是智慧,糊塗的聰明是悲哀。

人這輩子,

一簡單就開心,一計較就變老,

一糊塗就快樂,一爭論就難受,

一寬心就愜意,一精明就憂愁。

難得糊塗

佛曰: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

水太清則無魚,事太清則無徒,

人太精則無友。水至清則無魚

裝傻,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裝傻是一種境界,需要肚量支撐;心有多寬,命有多好。

面對小事小節,沒必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更沒必要把牛角尖鑽到底。

裝傻,是一種境界,善惡到頭終有報,

心放寬,性本善,人生旅途就沒有負擔。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就是給自己的心靈鬆綁。

為自己的心靈鬆綁,以寬容之心待人,心寬路就寬,路寬身心安。

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大度,多一些糊塗,就多一些福報;

你若裝傻,便是晴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