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一犯到這兩大禁忌,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我們在研究菩薩戒法的時候,你一定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它表層的規範,第二個是它深層的精神。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這以下是佛陀的預言,說:在我(佛陀)滅度之後,到了末法時代,五濁惡世、魔強法弱的時候,這些妖邪的精靈、妖魅、邪人,就開始出來活動了。這些惡人出來活動,是以什麼方式呢?
是「潛匿姦欺,稱善知識」,他把心中欺詐、欺誑之心,把它隱藏起來,表面上裝出一副大善知識的樣子,每一個人都自己認為自己得上人法。說:我是某某的古佛轉世、某某菩薩轉世…。他為什麼把自己的生命抬高了呢?他的目的就是要「詃惑無識,恐令失心」。無識就是說,他對佛法的知見、他對佛法諸法因緣生的道理,沒有很深刻的體驗。
詃惑,「詃」就是這個人,他會經常談論吉凶禍福,說你這個人,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災難、什麼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病痛…以這樣一種吉凶禍福的口氣,來迷惑這些沒有知識的人。
那當然這個人也搞不清楚生命的緣起,也不知道世間上果報是有因果的,他也搞不清楚,就「恐令失心」。他就被這恐怖的言詞,失掉了一種正確的判斷力,六神無主啦;尤其一個人遇到病痛、遇到災難現前的時候,他更是六神無主。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人以善知識的姿態出現,妄談吉凶,結果呢,「所過之處,其家耗散」,這個人所到之處,眾生為了要消災免難,就把金錢供養出去,結果整個財富就要耗盡了。
這裡的盜戒,它的一個深層意思,我們看後面的經文,他不單是偷盜財物,他是「偷取佛法,販賣如來」,這個過失是比較重的,後文會講到。
我們先做一個簡單說明──只要是在世間上出現一個佛教的善知識,不管他是哪一個宗派,有兩個共同的原則是不可以犯的,兩大禁忌(一犯到這兩個重要的標準,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第一、一個善知識不能夠自我膨脹─妄談自己個人的修證。比方說,他在大眾場合宣揚他自己持戒修苦行的善法,更嚴重的是宣談自己個人的果證,這是佛教的大忌,因為你個人的修證,你談出來有什麼用呢?佛教的理論是諸法因緣生,我們把法門提出來,每一個人依照法門去修持,他就能夠離苦得樂。如果我們妄談個人的修證,產生個人的盲目崇拜,使令整個學佛的焦點,就失去它的焦點,大家不是在學佛法,是在學你個人的行為,這對整個佛教來說,不是好事情。所以一旦是在自我膨脹,這個就是有問題。
第二、顛倒說法─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一個善知識絕對不能夠在公開場合,妄論感應神通、吉凶禍福,不可以的!因為你這樣子,會讓大家產生一種向外攀緣的心。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迴光返照,向內安住的。法師的責任就是--弘護正法,開人智慧,開啟他人心中的光明。
自我膨脹跟顛倒說法,都有誤導眾生的過失,把眾生誤導到另外一個方向去,所以在後文說:偷取佛法,販賣如來,這一部分佛陀發揮的比較多,有很深重的教誡。
六度是菩薩善知識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親近善知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善知識?」
佛告須菩提:「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何以故?能教菩薩令入般若波羅蜜故。須菩提!是名菩薩善知識。」
「復次,須菩提!六波羅蜜是菩薩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大師、六波羅蜜是菩薩道、六波羅蜜是菩薩光明、六波羅蜜是菩薩炬。」
「須菩提!過去諸佛,皆從六波羅蜜生;未來諸佛,皆從六波羅蜜生;現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皆從六波羅蜜生。」
「又三世諸佛薩婆若,皆從六波羅蜜生。何以故?諸佛行六波羅蜜,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是故當知六波羅蜜:是大師、是父是母、是舍是歸、是洲是救、是究竟道,六波羅蜜利益一切眾生。」
「是故菩薩欲自深智明了、不隨他語、不信他法,若欲斷一切眾生疑,應當學是般若波羅蜜。」
...
恭錄自
《小品般若經.卷八》
〈深心求菩提品〉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淨慧法師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為善知識?佛說,善知識有二種:一是善知識,二是大善知識。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一能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即無惡言、多善語,心裡懷柔,性情平和;辦事無惡作、多善行,戒法一體為精,戒行同一為專;一切言語造作,如法慈行,符合律儀。
二能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即於名無貪著,於聞無妒嫉,於利無愛取,於人無戀求;是一切恩怨情仇、名利財物,身都不貪著,心也無染著。
三能心行平等、意無憎愛。即於順逆心無分別,行平等慈;順緣無愛,逆緣無憎。知眾生相由業轉,見眾生性一體同悲;覺諸法中空無性我。為弘法利生,什麼財物都可以舍去,又沒有大、小、高、低之分,都一樣對待;順緣人請法不多說,逆緣人請法也不少說。
四能有大方便、自度度人。即依佛善法,依大善緣;證悟自度,方便度人;觀人施教,講法無礙;聞生歡喜,行得滿足。
五能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即觀察根基,施教法門;把握全局,注重環節。如根器是個碗,給一碗水的量;若是個盆,給一大缸水,倒進去不都溢出來了嗎?不是載法之器,難載大法。心量夠時,一定要知佛法平等,只有根器不同。行菩薩道的人,一定要以平等心觀察根基後,再依法度人。世間有大道理小道理,這個人有這個人的道理,這個僧團有這個僧團的道理,這個國家有這個國家的道理,這是一個法則,一個順序,要遵從法理,不能妄想讓太陽從西面升出來。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大道理還要服從硬道理,硬道理還要服從天理,道理還要服從效果。總之,要能把握修行的全局,又要注重過程中的環節。
六能好心予人、不求果報。即善財予人,善法度人;無求緣果,無求回報。若人供養一百元錢,善知識會心裡難受;還不如反供養人一千元錢,心裡會好受,這是一種心態。好也這樣,不好也這樣,以內財、外財供養他人,而無求任何回報於己。
七能行門清淨、無諸過失。即身守清規,心淨無雜;戒無毀犯,德儀無失。過和失中間有個度,過這個度是失;過了這個度,有得即有失;得善失惡,得惡失善;善惡間雜,得失夾雜。若無諸過失,一切行作掌握在度內。
八能說法論義、皆合經義。即一切言說皆佛法,論經法義無執著。講法不見得說得華麗,不一定照本宣科;而是用最朴素的語言說出最深奧的法理,用平常的論語道出具智慧的理義,說法論道皆與佛法暗合。不論老少,文化程度高低,一聽就明白,這才是講佛法。若把佛法說的高深莫測,還覺得自己已得佛法。那不是度人去了,那是傳知識教去了,那是把佛法當學問去了,學問和佛法是兩回事。
大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一能智慧出眾、福德超群:即證悟得智慧,世智非智慧;慧德加福德,具足超群眾。世智可以聰明研學得,智慧必須修證功德得;超凡入聖為出眾,脫俗證道為超群。
二能無所不善、無法不識。一切皆利眾生,非善非惡;智通無量法門,慧達無量法相。天下事無非佛事,世間法皆是佛法;善惡緣無非因果,識自性皆是通達。
三能為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即人眼明因緣,天目察善惡;載法為棟樑,自撐一片天。這是遵佛旨倒駕慈航來的住世菩薩,或者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承傳佛的家業,擔當佛法後來人。所以,我講不要瞧不起身邊的人,要尊重身邊的人。一天中的一言一行言語造作,身邊的人看得明明白白。若就看見阿彌陀佛了,其他眾生都沒瞧起,心不平等,能是行菩薩道的人嗎!菩薩慈悲,心佛眾生平等;若心性不夠,能是人天眼目嗎!這樣行菩薩道的人,能承載佛法,教化一方。
四能替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即掌握衡量世間的佛法教體,帶領並引導眾生增長福慧。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靜坐九年,傳完法就走了;這就是佛門領袖,所講的法至今還在流傳;不是當了住持就是佛門領袖,那都是名相。而是講的法論轟動當世佛教界,讓未來世的眾生都讚歎,受教法化。這樣的人講法,色究竟天以下的天王、天民都讚歎,這才是佛門領袖。
五能開正道門、塞邪魔路。即倡導正法住世,自己心行正法;只有這樣才能把邪魔鬼穢、歪門邪道化解掉。正法開啟正道門,正法能塞邪魔路。魔王出點難題、設點障礙;遇順逆二境,不改初衷,魔考過關;魔王讚歎是個好對手,拜在手下不冤枉。若受點傷害就退回去了,魔王都不佩服,能出什麼三界呀?魔王與菩薩是朋友,是對手上的朋友;魔王該魔就魔,菩薩該承受就承受。魔是職責,不魔就失職;要是不能承受,就不是菩薩,就這麼個法理。
六能紹隆佛種、續慧聯芳。即依佛心發無上意,廣播隆興菩提種;續佛慧命廣大願,祖祖聯芳度眾生。若受一佛之旨,等於受十方諸佛之旨;若承一菩薩願力,等於承十方諸菩薩願力。
七能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即得法得戒,傳法授戒,傳以心印心之道。不得以心印心之法,就不得以心印心之道。若要求以心印心之法,值遇不到修以心印心之道的人,能行嗎?師父選徒弟得以心印心,才能續慧聯芳;孝順賢子,才能傳授家業;否則,萬貫家財必將散失殆盡。佛教也是這樣,善知識一定要選以心印心之人。
八能大機大用、大願大力。即與眾生有大因緣,與佛法能堪任大用;有大願承載佛法度眾生,有大力延續佛種性不斷絕。
衍慈法師: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惡」的反面。但自古至今,僧團內往往是龍蛇混雜,聖凡交差,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認識明辨何謂是善知識。今引用省庵大師所說的八個字,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一、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心歸納有三:肉團心、妄心、真心。肉團心是物質,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別心,不實在的,唯有真心是永恆不變的。只要我們妄念不起,不生滅的真心自然顯現,所以說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謂返妄歸真是也。
若說修行,而心只會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緣起,為名為利,縱貪今生的安樂與享受:或求來世的福報。如此修行者,無論修多長時間,都是邪道。
二、正:心既不向外攀緣,不為名聞利養,不貪圖現世五欲,又不求未來的果報,念念返照回光,做自心的工夫,以無上正等正覺的思想為標準。如是發心,方名為正。
三、真:為了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眾生,發勇猛精進的菩提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眾生服務,又用無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難行,眾生難度,總不退失菩提心,這個才是真實心。
四、偽:外清而內濁,始勤終退。或外表裝的很清淨,心內充滿貪瞠癡,妄想紛飛執著計較,雖做點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為了出風頭貪圖名聞或為利益出發,非是真心去做。而且虛偽的人,有罪不會去懺,有過不會去改,只作隱瞞,覆藏,這都是內濁。
五、大:心量大,願力大。如地藏菩薩的大願,久住在地獄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觀音菩薩的大慈悲心量,念念為了眾生,以種種神力遍游十方法界;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無有親疏,冤親平等。只要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還有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菩薩的大智。眾多菩薩所發的都是大道心。
六、小:大的相對是小,發小心的人?他們雖一樣有修行,但只是自利不利他,成為自了漢。小乘行者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肯返回娑婆世界度眾生,續佛慧命,這名為小根小器。
七、偏:偏的心就是不圓融:不是執「有」,便是偏「空」。凡夫都是執著有的,事事有比較、計較,連修行都執著,有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樣樣事都執有相,有法所得。而二乘人執空,住在空理,連救度眾生的志願都無。如是落於空有二邊便是偏。
八、圓:是圓融中道實相,即不偏空不執有以大乘菩薩的廣大心,發虛空般大的願,成虛空般大的果。雖有願可發,佛果可成,但不會執著修與證,即無佛道可成,無眾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眾生也是心中的眾生,成佛道、度眾生都是由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眾生。眾生佛道,皆在我心中。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以上八個字,其中四個正、真、大、圓是要採取,要親近的善知識,另外四個字邪、偽、小、偏是善知識的反面,不要去親近,要遠離。所以尋師訪友,首先要明辨,確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學習的對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