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句惡語種,世世怨仇果

大安法師

「遠離粗言」,粗言這口業就是粗惡的語言。我們在身、口、意三業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業——這個口無遮擋。因為我們都有這種煩惱:總是會看別人的缺點,看到了總是喜歡說出來。於是我們就有這個口業。這個粗惡的語言包括妄語呀,綺語呀,惡口哇,兩舌啊——都包括,就是四種口業的內容都有。要遠離它,不要去說這種妄語——粗惡的語言,因為這是害自己,也害對方。

言語傷人,就好像熱天忽然面臨著寒冷的冬天一樣。一句惡言你傷了人家的心,他是一輩子都會懷恨在心。於是這個懷恨的種子,可能生生世世你們都要對面。像存的本錢還要長利息,微小的一個惡言以後可能形成大的冤家對頭。那麼這樣,自己造的口業自己就有果報,又害得別人生起瞋恨之心:彼此都得到了傷害。

這個「遠離粗言」裡面也包含著身、口、意,就是身、口、意的十惡都遠離,以這個粗言作為一個代表來說。那麼相反的,就「修習善語」——慈善的語言、真誠的語言、和合的語言、恭敬的語言。修習這個善語,這樣自己得到利益,也能令他人得到利益:菩薩四攝法的愛語。

這個語言作用人的心理是非常細微的,我們常常這方面不注意。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怎麼得罪的,以後生活、人生很坎坷都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常常問題就出在口無遮攔:喜歡講別人的壞話,於是這話又傳到對方那裡,好了,你就得罪了一個人啦。然後人家以後給你過不去,你還:「哎!你怎麼這麼壞呀?」實際上是你種的一個因的結果。所以要修習善語,要隨喜讚歎他人。這個其實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反過來啊!

一般的人都是說人家的壞話非常厲害,非常痛快——他越說越痛快,恨不得把人家祖宗三代的壞事都給說盡,他才高興;然後叫他讚歎別人一句,這個話就很難出口——他就讚歎不出來。所以修習善語不是很容易的。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培養一種同體的慈悲心、不忍之心?你看你一個惡語傷害對方,如果有同體觀,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你被這種惡語傷害的時候,你願意不願意啊?這個恕道的一個根本的精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通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就遠離粗言;通過「己欲達而達人」,就修習善語,自己得利益也利益他人——「人我兼利」。


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夭美丑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為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瘂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飢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於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稟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

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為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為此深感憂愁,坐臥不安,於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沉溺於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採納了這個意見,因為比較合乎父子親情。

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眾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為,不起計較之心。

太子的母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捶胸流淚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嘆無權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瓔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為我真是個癡瘂,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

於是,太子隨即自取瓔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乾淨的衣服,佩掛瓔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

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喑瘂聾癡,他年已十三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裡。」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

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裡。大夥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為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說:「奉領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

隨從人員立即飛奔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后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

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於‘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遭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后!我於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捨,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為此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饌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稟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為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為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

我慕魄,為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為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轍,由於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

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勳,遂至成就佛道。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心寒膽裂畏償還。

註:

(一)釋迦世尊在本故事中指示我們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於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

(二)口業如山,最為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佔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可不慎乎?

(三)如果有人在佛教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人的罪業更為嚴重。請詳閱「讚僧功德經」便知慘報如何了。


惡口罵人的種種可怕報應

益西彭措堪布

惡口的異熟果報是墮落三惡趣中。

往昔佛在世時,尊者滿足去餓鬼界,當時看見一個餓鬼,形貌丑陋,令人汗毛豎立。這鬼的身體騰出熾燃火焰,並且口出蛆蟲,膿血流溢,臭氣熏天。有時口出火焰長達數十丈,有時眼、耳、鼻以及身體肢節放出火焰,長達數十丈,唇口垂倒,猶如野豬,身體縱廣達一由旬。他手自抓,舉聲嚎哭,馳走東西。滿足見此情景,問道:「你先前造何罪業,如今受此劇苦?」

餓鬼回答:「我昔日出家,貪戀執著房屋,慳貪不捨,倚仗自己出身於豪門望族,常常出言惡臭,如見持戒精進比丘,往往惡口辱罵,所以受此報應。我今悔悟,寧以利刀自割己舌,長劫受苦,也不一日辱罵污謗精進比丘。尊者如返閻浮提地,當以我今日的身形苦狀告誡比丘,善護口業,莫妄出言,見持戒人,應當宣揚功德。自我受此餓鬼身形以來,已歷經數千萬載,常受此苦,此後命終當入地獄。」說完之後嚎哭倒地,如大山崩,天翻地覆。這是由惡口的罪業感召的異熟果報。

惡口的等流果則是:從三惡趣中脫生為人後,常常聽到不悅意的惡罵聲,而且恆時心情煩躁,常遭眾人欺辱、擔驚受怕、心不自在,常遇惡友。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歡口出惡語。

須菩提尊者出生於一個婆羅門的家庭。長大後,智慧顯露、聰明過人,但卻性情惡劣,見到人與畜生時,每每出口惡罵,這個習氣一直無法改掉,以至於父母親戚都很討厭他,不願與他接觸。後來須菩提舍家來到林中修行,在寂靜的山林中,看見鳥獸乃至風吹草動,他也心生瞋恚,始終沒有歡喜的心情。

當時有位山神對他說:「你今日為何捨家來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有何利益?徒勞自苦而已。現有佛陀在祇桓中,有大福德,能教眾生修善斷惡,現今如去彼處,必能除你的嗔毒。」須菩提聽信此語,蒙山神之助,他被攜至佛陀前,求哀懺悔,聽聞佛法,最終豁然而悟,證得了初果。之後,由僧眾勸請,佛陀說起了他的宿世因緣。

賢劫迦葉佛出世時,佛的教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勸化,一萬年中處處供養諸比丘僧。後來僧有少緣,竟不隨從,此比丘便出口惡罵:「你們像毒龍一樣狠心。」以此惡業,五百生中墮為毒龍,內心常含嗔毒,觸擾眾生。如今雖然得生為人,但因宿習未除,所以遇境觸緣,復生嗔心。這是因惡語業的串習力,使他生生世世都喜歡說惡語的同行等流果。

在舍衛城境內,曾有一頭老野牛,它去飲水時陷入淤泥裡。舍利子尊者見後將它拽出,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得乾乾淨淨並為它宣說了三句法語,之後便離開了。老牛在對尊者生起信心之中死去了,後於舍衛城轉生為一婆羅門子。因業力所感,他生來體態如牛,且長有兩個咽喉,還能反芻食物。長大後出家,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他即是所稱的「牛主尊者」。往昔迦葉佛時,他曾是一位博通三藏的出家僧人。一次,看到一位年邁的比丘在慢慢悠悠地進餐,他就說:「你像老牛反芻一樣。」後來他得知老比丘是具功德者(聖者),便誠心懺悔,以懺悔力而沒有墮入地獄。但是,以其惡語等流果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牛,如今成為最後有者時也是體態如牛。

與此類似的例子有:

曾有一位通達三藏的比丘以博學多才而自居,他對其他比丘說:「你們就像牧童一樣。」因而於五百世中轉生為牧童。又有一位年青比丘看見一位老比丘跳過水溝的滑稽樣子,隨口便說:「你剛才的樣子真像猴子。」因而於五百世中連續轉生為猴子。

又從前,有位長者妻,自懷孕後,身體臭穢,人們都不願接近她。懷胎期滿,生下一兒,連骨骸立,瘦弱憔悴,令人不敢目睹,而且身體沾有糞便。他長大以後,不願住在家裡,卻貪嗜糞穢不肯捨離。父母親友都深感厭惡,甚至不願見他。後來他被逐出家門,游浪在外,常常吞食糞穢。人們見到他這種怪異的舉動,就叫他嚪婆羅。後來遇佛出家,證得羅漢果。

此生他顯現這樣豬狗般的下劣行為,究竟宿世造了什麼惡業呢?

原來,久遠以前拘留孫佛出世時,他出家為寺主,有數位檀越洗浴眾僧,完畢後又以香油塗身。在眾僧中有位羅漢,寺主見他,嗔心即起,口出惡言說:「你一個出家人以香油塗身,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什麼兩樣。」羅漢聽後對他生起憐憫心,於是在他面前顯現各種神通。寺主見後,當即懺悔罪業。因為惡口的業力,他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穢,人都不願接近。又因曾經出家,且向羅漢懺悔,所以今生遇佛出家、得證聖果。

綜上所述之案例,可知惡業酬報來得驚人的準確,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錯亂、空耗。罵人如老牛反芻,自身即於五百世中墮為牛身;諷人以人糞塗身,自身亦五百世身常臭穢。如是種種惡口傷人,造業者自身非但得不到絲毫的便宜,反而變本加厲,需要加倍地感受苦果。

《四分律》中有一則頗有意味的公案:

往古時期,得剎尸羅國有位婆羅門,對所養的牛非常愛護,刮刷摩擦,精心護養。當時國中有一長者驅牛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一路自唱自言:「誰有力牛願與我牛共駕百車比試高低,我與他賭金千兩。」婆羅門家的牛聽到吆喝聲,心想:主人晝夜精心餵養我,為我刮刷摩擦。我應竭盡己力,贏取這千兩金來報答主人的恩德。之後,牛對婆羅門說:「您知道嗎?國中有位長者,今天宣言誰有牛願與其牛駕百車而賽,可賭金千兩。您可前往他家,說有牛可以比試。」

婆羅門聽後即去長者家如是而說。於是兩人驅牛正式駕車比賽,時有多人在場觀看。婆羅門在眾人面前對牛說:「禿角!可牽!」牛聽到污辱它的話,當即感到羞恥,不願出力競爭,於是長者牛獲勝,婆羅門輸金千兩。賽後婆羅門對牛說:「我這樣晝夜精心飼養你,以為你會為我盡力,勝過彼牛,沒想到你對我的報答是讓我輸金千兩。」牛很委屈,解釋說:「你在人前羞辱我,說‘禿角可牽’,使我臉面丟盡,所以我不願奮力競賽。你如能改變態度,不以惡名形容我的丑相,可去對長者說:‘能否再與我牛比試一場?這次可出二千兩金。’」婆羅門對牛說:「這回莫再讓我輸金。」牛說:「你不可再羞辱我,要於人前讚歎我,說我好牽,端嚴,好角。」於是婆羅門又與長者再次比試,這次賽前,婆羅門在人前讚歎牛說:「我牛好牽,端嚴,好角。」牛一聽此語,精神振奮,結果競賽得勝,婆羅門贏二千兩金。

從這則公案可知,畜生亦有自尊心,受辱罵時尚感羞恥,不願盡力,何況人與人之間,如受惡語中傷,豈能不因心靈受到打擊而滋生報復之心?所以從眾生相處互感的報應來看,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反之亦然,罵人者人恆罵之,損人者人恆損之。這是由惡口傷人的業力必然回應而來的感受等流果。所以即便是旁生,如果我們能夠慈悲愛護它們,它們也會懂得報恩,如果以惡語傷害它們,它們也會伺機報復,即使當時力弱無法報復,但此怨恨之氣始終蘊在心田,若無對治,在未來世也必定會暴發出來。

與前述同理,在嚴厲的對境面前說粗語,果報極其慘重。這裡嚴厲的對境包括佛像、佛塔、佛菩薩、上師、僧眾、比丘、沙彌、父母等。

波斯匿王,引兵過祗桓時,聽到一比丘誦經,音聲甚妙。王頂禮白佛:「願能見誦經僧,施予十萬錢。」佛說:「當先給錢,然後可見。因王如果先見,絕對不會施錢。」於是波斯匿王先施錢,後見比丘。當他看見比丘容貌丑陋、異常矮小時,果然生起後悔之心。王問佛是何因緣,佛告訴他:「在迦葉佛涅槃之後,當時有王,起建一座塔廟,安排四臣督工,其中一人懈怠不勤。國王就責備他,結果他心裡憤憤不平,埋怨道:‘這麼大的佛塔,幾時可以建成。’因為對佛塔說怨言,他五百世中都轉生為侏儒,身材極其矮小。工程完畢以後,他隨施一寶鈴掛於塔上,以此因緣,感得五百世音聲微妙。」

從前一人對著一尊斷指的佛像說「斷指佛」,沒想到他立即自指斷落。這樣的公案還有很多。所以我們不應對佛塔、佛像肆無忌憚地指手劃腳,看見佛像時,不能說佛像不莊嚴,只能說畫師的技藝有差別,否則會感受悲慘的苦果。

以下是對僧眾惡口辱罵的果報。

佛在世時,王舍城有位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長者妻懷胎十月,臨產之時,胎兒卻始終不肯出生。不久,其妻又有身孕,十月後生下一兒,而先懷子仍然住在右肋。這樣接連生下九子後,先懷子仍不肯出。後來長者妻生了重病,用各種湯藥來治療,都無起色,最終醫治無效而死。親人眷屬將她的遺體抬到墳間,請來大醫師耆婆破腹,結果取出一小兒,身體雖小,鬚髮卻已皓白,他彎腰俯身而行,環顧四週,開口對親屬們說:「你們當知我因為前生惡口辱罵眾僧,所以身處母親熟髒之中,經六十年,受此苦惱。」親屬聽到此話後,號啼悲哭,不能言語。爾時世尊知道此兒善根成熟,遂領大眾來到停屍處所,呼小兒說:「你是長老比丘嗎?」小兒答:「實是。」接連問了三次,小兒都答是。當時大眾見小兒與佛這樣對答,各懷疑惑,前來問佛,這老小兒前世造何業,剛產即鬚髮皓白、彎腰俯身而行,且能與如來對答。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往昔迦葉佛出世時,有眾比丘結夏安居。眾僧和合,差一老比丘作僧維那,大眾共立制限,在這次安居中,要得道僧才可共眾自恣,如未得道不許自恣。結果,只有老維那未得道,僧眾不許他布薩自恣。老維那心中惱恨,怨道:‘我專門營理僧事,讓你們能安穩行道,今天竟被拒之門外,不許自恣布薩羯磨。’隨即辱罵眾僧,不久被捉,關於室中。老維那怨氣未消,嚷道:‘我要讓你們常處黑暗,不見光明,和我今天被關在暗室中一樣。’說完後自殺而死,墮地獄中,受大苦惱,今日方才得脫,承此餘報,所以在母胎中受如是的痛苦。」

如果以造論著書對僧眾說惡語,將成現法受業而立遭報應。

從前,漢地有位大智者造了一部論,將僧眾喻為毒蛇。一次,他與眾多僧人同行,途中,突然說道:「你們快跑吧!我好像要受業報了。」剛一說完,他的雙手粘連在頭上成了蛇頭,雙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全然變成了一條黑黝黝的毒蛇,向林中竄去。

此外,取惡名的罪過也極為嚴重:往昔,迦葉佛時,一位通曉三藏的比丘西哦色嘉,他出言不遜給諸多聖者比丘起「猶如馬頭」等許多惡名。結果從人壽二萬歲時死去轉生為大鯨魚,身體具馬頭等十八個頭相的旁生,到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之間一直感受痛苦。

昔日,釋迦族五百女子的丈夫被暴軍斬盡殺絕,後來帕吉波國王的軍隊又將此五百女子的手腳全部砍斷,不久,她們就死去了。這是由於她們曾是迦葉佛教法中的五百僧人,當時,給諸比丘取「斷足」、「斷臂」等惡名,以此惡業於許多世中墮入地獄,又於五百世中被砍斷手腳而亡。無論取什麼樣的惡名都會感受五百次那樣的等流果報。若對比丘、沙彌等取惡名,其異熟果將墮入地獄。


【佛陀本緣故事】惡口得醜報懺悔以改容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的大夫人,名叫摩利,生一女兒,叫作金剛。金剛女的相貌長得極為醜陋,肌膚像馬皮般的粗糙,頭髮剛硬,猶如馬毛。

波斯匿王看到金剛女,絲毫生不起歡喜心,便命令宮裡的所有人:「用心看守保護,不要被外面的人看見。為什麼呢?金剛女雖然面貌醜陋,但她是摩利夫人所生,要嚴密的派人保護養育。」

金剛女年紀逐漸長大,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波斯匿王很是煩惱憂愁,實在沒有辦法,只好跟一位臣子說:「你去尋找看看,有沒有窮困潦倒的貴姓豪族,將他帶來見我。」

臣子依照波斯匿王的教令,找到了一位窮困潦倒的豪族子,臣子將豪族子帶到波斯匿王的面前。

波斯匿王將豪族子帶到隱祕的地方,對他說:「我有一個女兒,面貌非常醜陋,想要為她求取一個夫家,但是找不到身分相當的同輩人。聽說你本來是豪族,但是現在貧困潦倒,我可以給你優厚的聘禮和生活所需,希望你能夠迎娶我的女兒。」

豪族子跪謝波斯匿王,說:「遵奉大王的命令!即使大王賜狗給我,我也應當接受,更何況是大王的親生女。今天蒙受大王的賜贈,我將迎娶公主。」

波斯匿王將金剛女嫁給貧困的豪族子之後,為他們建造宮殿,宅居門戶設有七道關卡。國王命令女婿:「門戶鑰匙要隨身保管,如果外出,要親自將門鎖上。我的女兒長得醜陋,平時牢閉門戶,將她幽禁在屋裡,不要讓外人看見。」

波斯匿王送給女婿許多金銀財寶,提供生活上一切所需,並且加官進爵,封為朝中大臣。

豪族子有了財富與名位,每個月都和其他豪族宴飲集會。每次集會時,其他人都是夫婦一起參加,唯獨豪族子獨自一人,所有的人都很好奇,猜測說:「這人的妻子,要嘛相貌端正,美麗絕倫,要不就是非常醜陋,不能見人,所以不帶她來。我們今天設計一下,想辦法去他家觀看他的妻子長相。」於是大家祕密謀畫,頻頻勸酒,將豪族子灌醉,取下他身上的門戶鑰匙,派遣五人前往豪族子家,探查觀看他的妻子。

在家中的金剛女心中非常苦惱,自我怨責:「我有什麼罪過,被丈夫厭惡,長久幽禁在家中,看不到日月,也無法接觸外人?」心中又想:「佛陀現世出世,利益眾生,遭受到苦難困厄的人,都可以得到佛陀的救度。」於是金剛女一心一意,虔誠向著佛陀的方向禮拜,祈求:「願佛陀垂哀悲愍,來到我的面前,讓我可以親聆佛陀教誨!」

金剛女以真誠篤實的恭敬心跪求。佛陀知道了金剛女的誠心篤意,來到她的家中,從金剛女面前的地底踊出,初初顯現如紺琉璃的天青色頭髮,金剛女一抬頭,看見佛陀的紺髮相,心生歡喜,因為歡喜,恭敬之心更深切,頭髮隨之細緻柔軟,像紺琉璃色;接著佛陀顯現面容,金剛女看見佛陀的相好面容,更加歡喜恭敬,面貌跟著端正,原來的醜陋粗糙自然消失;佛陀又顯現腰部以上身體,金色光亮輝煌,金剛女看見佛陀的金色身,歡喜之心無以復加,因為歡喜心,身體的所有醜惡都消失,身姿美妙,就像天女,世上無人能及;最後佛陀悲愍金剛女,現出全身相好莊嚴,金剛女仔細瞻仰,目不轉睛,心中充滿歡喜,無法自抑,此時的金剛女端正莊嚴,相貌美好,不同於凡人,世間少見。佛陀為金剛女說法,金剛女聞法之後,身心惡業盡除,得到須陀洹果。金剛女得道後,佛陀便消失離去。

這時,前來觀看金剛女的五人,打開門戶偷偷進入室中,看見屋裡一位婦人端正美貌,相好無雙,彼此說道:「大家都奇怪這豪族子從來不帶妻子參加集會,原來他的妻子如此的美麗。」看完之後,五人把門戶關閉,鎖好如初,拿著門戶鑰匙,回到豪族子的身邊,將鑰匙繫回他的衣帶。

豪族子酒醒,集會結束回家,進門看見一位貌美無比的婦人,愉悅的問:「妳是誰?」

金剛女回答:「我是你的妻子。」

豪族子驚奇的問妻子:「你以前的相貌極為醜陋,今天為什麼變得如此端正莊嚴?」

金剛女將誠心求佛見佛的事告訴丈夫,說:「我因為誠心求佛,見到佛陀的相好,所以得到如此端正相貌。」

金剛女又對丈夫說:「我今天想和父王相見,請你為我轉達。」

丈夫依循妻子的要求,前往面見波斯匿王,向國王稟告:「你的女兒今天想要與你相見。」

波斯匿王回答女婿:「不要提這件事啊!你趕緊回去,牢閉門戶,謹慎小心,不要讓她出來被人看到。」

女婿對波斯匿王說:「為何如此呢?你的女兒今天蒙佛陀佛力加被,相貌端正,跟天女一樣。」

波斯匿王聽聞之後,驚異的說:「果真如此,去將她帶來吧。」於是備車將金剛女迎接進宮。

波斯匿王看見女兒身貌變的端正,非常高興,命令整備車馬,偕同摩利夫人、女兒及女婿到佛陀的面前。大眾禮拜佛陀之後,站立在一旁。

波斯匿王向前,跪著向佛陀說:「不知道金剛女過去世修了什麼福報,今生可以生在豪貴富有之家?又過去世造作了什麼罪業,生而醜陋,皮膚毛髮比畜生還要粗糙剛強?祈願佛陀為我開示!」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人生在世間,醜陋、端正都是自己過去世造作的罪福、報應。在久遠的過去世,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叫作波羅柰,國中有一位大長者,非常富有,全家長期供養著一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已證得辟支佛果位。這位辟支佛的身體粗糙,形貌醜陋,身相枯黃憔悴,長者的小女兒,每天看到辟支佛來家中應供,心中厭惡輕慢,就呵責辱罵辟支佛:『你的相貌醜陋,皮膚粗澀,實在令人厭惡。』

「辟支佛長年受長者供養,在世長久,想要入涅槃,於是飛昇在虛空之中,身出水火,空中坐立,為施主長者家變現種種神通,之後從空中回到地面。長者心中歡喜讚歎,長者女則心中自責,馬上悔過,對辟支佛說:『祈願尊者能原諒我的傲慢無禮!我以前愚昧,心懷惡念,輕慢聖者,罪過甚重,請求尊者接受我的懺悔,消除我的罪業。』辟支佛接受了長者女的懺悔。」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當時的長者女就是現在大王你的女兒。當時因為心生惡念,以不善心辱罵聖賢,造作惡口業,所以生來形貌醜陋,後來因為看見辟支佛的神通變化,而自我悔悟改過,所以今天可以得到相貌端正,才智傑出,無人能及。也因為過去世供養辟支佛的緣故,所以生生世世富貴,最後得到解脫。大王!一切有形之類的眾生,應當善護口業,不可以隨便非議他人,輕慢呵責於人。」

當時波斯匿王及所有臣子、一切與會大眾,聽聞佛陀所說的因緣果報,心生感動,信心增長。以此恭敬信心,有人得到初果,仍至四果,有人發菩提心,有人功德善根增進,不再退失轉變,歡喜虔敬奉行佛陀的教法。

──節譯自《賢愚經.波斯匿王女金剛緣品》


惡口會導致大家都不喜歡你、住處環境惡劣、引發更大嗔恨心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說惡口是十惡業之一
「諸惡莫作」,我們佛教徒要做到諸惡莫作,有什麼惡業,最好十惡業都不能做。十惡業包括殺生、偷盜、邪淫、說妄語、說離間語、說惡口、說綺語、貪欲、嗔恚、執邪見,這十個就叫十惡業。

惡口導致下地獄
如果罵了佛菩薩、上師,來世的果報就是下地獄,這是非常嚴重的惡口。如果罵了父母,也是很大的業障,會有很痛苦的果報。

惡口導致受到別人的罵與恨
另外,因為曾經罵別人,所以也會受到別人的罵、恨。

惡口導致嗓子經常嘶啞
嗓子會經常嘶啞,慢性咽炎就是前世惡口的果報。

惡口導致大家都不喜歡你
經常惡口的人,也常常會領受別人的粗惡語,或者強硬的語氣,在人群里也不受大家喜歡。特別是當遇見前世被自己罵過的人,兩人一見面就會互生厭煩,怎麼看都不順眼,只有這個孽緣的業障消盡了,才會好起來。

惡口導致夫妻不和
很多夫妻不和,也是因為曾經惡口的原因。好好消業障,業障消盡了不會吵架。

惡口導致住處環境惡劣
罵惡口的果報是受人罵、爭論多、住的環境惡劣;經常惡口的人,來世會出生在有很多爛木頭、荊棘的地方。

惡口導致生嗔恨心造業嚴重
更嚴重的是,惡口的同時很容易生起嗔恨心,造更大的惡業,招來更嚴重的果報。


佛陀開示四種惡語

佛陀在教化弟子時,經常向弟子們講說各種惡行與善行,令弟子們遠離惡行,奉行善行。僅就語言方面來說,佛陀分別向弟子們介紹了四種惡語與四種善語,讓弟子們隨時守護自己的口業,不說惡語,只說善語。佛所說的四惡語是與四善語相對而言的。四惡語分別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善語分別為如實語、質直語、不兩舌語、依法語。茲分述如下:

佛說四惡語之一是妄言。

妄言又稱妄語,所謂妄語,就是見到說沒見到,沒見到說見到,把假的說成真的,把有說成沒有。凡是這類心和口不相應的話,用來欺瞞哄騙別人的語言,都叫做妄語。如果自己尚未斷見惑和思惑,卻騙別人說斷了;自己尚未得道,卻騙人說得道了;這種則叫做大妄語,罪過甚重。

平時生活中那些口是心非,欺誑不實,或誇大、或縮小、或隱瞞,無中生有、不負責任地亂說話。以及那些說大話、空話、廢話等行為都屬於妄語的範圍。說妄語的人往往言不由衷,經常以假話騙人。

妄語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僅說假話是妄語,作了承諾不去兌現也是妄語。所以,我們在對他人有所承諾之後,就必須兌現自己的諾言。否則,別人就再也不會相信你。有時你甚至還要為你的妄語付出沉重的代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有位名醫因大財主的兒子沒有兌現自己向醫生許下的支付報酬諾言,每次都讓名醫空手而歸,這位名醫三次上當受騙後,最後痛下狠心,在處方中加了不對癥反而有害的藥,財主的兒子服藥後不久就一命嗚呼。

妄語有很多過患,《大智度論》說:

「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報;五、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憂愁;八、種誹謗業因緣;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正因為妄語有很多危害,佛陀告誡弟子,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說如實語。所謂如實語,就是實話實說。也就是在你與人交往時,一定要對人真誠,與人說話做到實事求是,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當與人交流思想時,也應當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如實地告訴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感情共鳴。

說如實語有多種好處。佛在《十善業道經》中說:

「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不過,佛陀允許佛弟子說方便妄語。所謂方便妄語,就是為了解救眾生的苦難,不說妄語不足以救拔眾生出離苦海時才說。

四惡語之二是綺語。

「綺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也指對人沒有益處的浮泛言詞,綺語聽來華麗美妙引人遐思而已,或者是談說淫慾等事,引起別的人起邪念。講黃色笑話、言情俗語令人打妄想,甚至說些取笑他人的話,自己卻認為講得很幽默,這些綺語都是一種惡業。若現世與人言談喜論綺語,未來便會召感口齒不清、遭人戲弄輕賤的果報。

說綺語的人,常是一些華而不實的人,他們與人相處時常會口蜜腹劍,花言巧語,就像一個騙人的狐狸,為了達到騙人的目的,盡向別人說一些虛假的恭維話。這些人對人通常是陽奉陰違,面是背非,使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其丑惡的嘴臉。

孔子曾評價說綺語的人:「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對人說著花言巧語,裝著恭維面孔的人,很少有心懷仁慈的。孔子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好說綺語之人的丑惡嘴臉。

說綺語的人不但令人生厭,而且還會受到報應。據史書記載,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因為在《水滸傳》小說中寫了大量描寫殺盜和奸詐騙人之事,令讀者受到消極影響,遭致子孫三代啞巴的果報。

宜興人潘書升,於康熙甲子年秋天,夢至關帝殿,正逢殿試公佈分數。只聽殿上宣佈:「第一名到」。隨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佈第三第五名都未到。又見壁上掛一黃榜,榜首之名,是「為楫」二字,卻不見其姓。不一會兒,來一赤面人,將他所戴的頭盔放在潘的頭上。潘一夢醒來很覺驚訝,等到榜發,果然得中第一。之後遍訪名叫「為楫」的人。不久知是婁縣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會。傅素以文章馳名,主司原先預選他為首名,第一、第二場文,都評閱甚佳,因丟失第三場卷,遂被擯棄。原來,傅之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綺語,喜歡揚人之短,故得如此報應。揭榜之後,主司欣賞其文,特請會面。此後傅怏怏不樂,抱恨不已,不多久,以腹鼓脹暴亡。

綺語對人有多種危害,所以,佛陀勸人說質直語。質直語就是具有實在意義,發自內心的話語。語言是溝通心靈、傳播思想的工具。我們應當運用質直語言,滿懷慈愛去安慰一切苦難中需要慰籍的人;我們應當運用質直之語,隨順他人的根性,啟發、引導眾生生信從而趨入正法。

一個人能夠遠離綺語,說質直之語,能夠成就「三種決定」。《十善業道經云》:

「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遠離綺語,說質直語能獲得多種功德。佛陀曾說: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三常樂實事;四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尊重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樂賢聖默然;九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

四惡語之三是兩舌。

兩舌就是我們常說的挑撥離間。也就是向甲說乙不是,向乙說甲的是非,以挑起雙方的是非,讓兩人彼此失和,進而鬥爭起來。有時是甲乙雙方不合的情況,介入其中進行離間,使甲乙雙方更加對立。或是見他吵架,甚至於打架,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就是兩舌。俗諺云:「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常撥弄是非者,未來便招感聾啞、眷屬乖離等報。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親朋好友,兄弟姐妹,因為遭一些兩舌之人的離間而反目成仇。

在古代戰爭中,兩舌成為離間人心的離間計。《三國演義》中的王允因為嫉恨董卓,但又無力除掉他。經過王允的兩舌離間,呂布與董卓的仇怨越積越深,終於導致呂布親手將董卓殺死的結局。

兩舌是一種殺人不見血的刀,常常會使人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遭到飛來橫禍的襲擊。古往今來,深受兩舌之害的大有人在。而且那些兩舌的是非之人,當他的兩舌害人的行徑被人揭穿之後,最終受害的還是他自己。

正因為兩舌有很大的危害,所以,佛陀告誡為佛弟子,一定要做到不兩舌,並將不兩舌作為佛教的基本戒條,讓弟子遵照執行。

歷代高僧也都深感一個人不兩舌的重要,他們在說法中,常會勸誡弟子要不兩舌。宋代慈受禪師在《訓行童頌》一詩中說:「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遭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禪師告誡初學修道的人,在為人處世時,不能談論別人的是非,如果說別人的是非,最後遭殃的還會是自己。所以,他要求弟子要少言多聽,避免給自己帶來禍患。

現代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在法語中也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印光大師要求佛弟子在生活中要「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樣做,不僅能使佛弟子經常反省自己的過錯,而且還能做到遠離口舌是非。

佛陀認為,一個人做到不兩舌,能夠得到五種不可壞法。佛陀在《十善業道經》中說:

「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惡語之四為惡口。

惡口又稱粗惡語,所謂惡口就是言語非常粗惡,像刀子像利劍般能傷人,致使他人起煩惱。或者毫不忌諱地說別人的隱私。或逢天雨颳風,令身心感覺不適,即開始罵風罵雨;乃至罵畜生,不論罵詈的對像是有情或無情,這些都屬於惡口。一般人對一些不經意的惡口講成習慣,自己不容易察覺,境界一現前,很自然就講了出來,話一出口,壞了事還不知道。如果在言辭上傷到別人的父母,就叫做大惡口。

在日常生活中,對人誹謗、攻擊、諷刺、挖苦、說話刻薄,甚至詛咒他人,使被罵的人精神沮喪,產生痛苦,心生恐怖等行為,都屬於惡口的範圍。

惡口對人的傷害是長久的。我們都知道,人被刀砍傷了,只是傷及皮肉,而惡口的傷人,卻是傷到人的內心中去了。有很多人就是因為你的一句惡口的話,會對你記恨一輩子。也有的人因為不堪忍受他人惡口的辱罵而走上輕生之路。現實生活中很多活生生的事例,不能不令人深思。

惡口帶給人的傷痛難以說盡。為了杜絕世人惡口的行為發生,佛陀要求弟子應當以依法語來對治惡口行為的發生。所謂依法語,就是符合佛教戒律要求的語言,其內容主要是不惡口。佛陀特別在十善業中製定了不惡口戒,來規範弟子的言語。

如果遠離惡口,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佛在《十善業道經》中云:

「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口出惡言,除了令人生惱,還須自受惡業苦報。所以,平時說話時,應當三思而行,即使自己處於憤怒之時,也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可說傷人感情的話語。

古德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由此足見一句話的影響之大!常說是非,口業不淨者,人見人厭;反之,常以好言,真誠稱讚別人的長處,人際關係必定很好。因此,我們為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四惡語的過失,如果有,馬上就要懺悔、改過;如果沒有,我們也應當謹言慎行,避免招致口業之禍。


小心!別讓這些「口頭禪」減損你的福報!

「作西啊,走路不長眼睛啊!」
「這車怎麼開的啊!」
伴隨著清晨刺耳的鳴笛
是似曾相識的對話

作為人們在長期的說話習慣里
養成的下意識表現
口頭禪,反映了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也暗藏著我們的禍福運勢
本期講堂,我們來說說「口頭禪」

■佛教中的口頭禪

如今,「口頭禪」常被用於指代一個人有意或無意間時常用的話語,而它最早卻來源於禪宗,用來指代那些不真實修持,卻總喜歡從口頭上下功夫的修行者。

其實,不論是出世還是入世意義上的口頭禪,都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禍福,也即佛教所說的果報。

■ 那些有損運勢的「口頭禪」

佛教認為,我們如今的福禍,便是為自己過去、以及現在的種種行為、思想與話語所造成的結果買單,對這份賬單影響最大的十個因素便被稱為十善業(十惡業),而其中近半數便與「說話」息息相關。

○ 花言巧語,戲謔譏諷(綺語)

「綺語」在如今生活中最為常見,影視劇中的「土味情話」、網路上的「鍵盤俠」等等凡是能引生貪嗔痴的無稽之談,都屬於綺語的範疇。

這就像近日有人發表評論「孩子生死未卜,她父親竟早早就回了老家,完全不管了」等等,這類語言不僅傷害了當事人,也讓發言者在內心壯大了不好的習氣,招致苦報。

○ 欺瞞他人,虛假不實(妄語)

「妄語」,就是言而無信或是撒謊騙人,就像有些人分明未悟,卻對外謊稱已經證悟,以此騙取名聞利養。

蘇軾也有過「妄語」的時候,他曾自認修行有成,作了一首詩給好友佛印禪師看,想讓他稱讚自己,這首詩如是寫道: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但佛印禪師只回了「放屁」兩字,就把蘇軾急的當下乘船渡江來找佛印理論,「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顯然尚未達到。

○ 搬弄是非,離間他人(兩舌)

「兩舌」,即搬弄是非,在背後說人壞話,離間他人。

○ 髒話罵人,惡從口生(惡口)

最後一種被稱作「惡口」,也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說髒話」,這是非常有損福報的一種「口頭禪」。

佛陀與阿難到王舍城中托缽乞食時,曾見到城門邊有一個大深坑,裡面滿是全城人的大小便溺,濁水中,便有一隻似人形卻又多手多腳的蟲。阿難便問佛陀:「世尊!這隻蟲是造了什麼樣的惡業才會受這樣的苦報呢?」

佛陀告訴阿難及大眾:「在過去像法時期,有居士來到寺院用酥油供養僧眾,但維那法師因為前來掛單的僧人過多而心生嗔恚,就把酥油藏起來,不分給其他來掛單的僧眾。

當面對掛單比丘的詢問時,維那法師便開口大罵:「你怎麼不去吃屎尿啊?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為這樣的惡口,維那法師死後即投身為濁水中的蟲,且無量劫都住在屎尿當中。」

■轉禍為福的法門

正是因為累劫以來的生命慣性,我們常常會剎不住心內的貪嗔痴,不斷在開口造惡的歧路上加大油門,加速駛向造業受報的死路,如此循環往複,痛苦不堪。

但我們今生有幸生而為人,更有幸能聽聞佛法,便能逐漸學會從煩惱慾望的根本上斷絕厄運的源頭。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第一步,便可以從學說「愛語」開始。

所謂「愛語」,不是你儂我儂,也不是阿諛奉承,而是真誠懇切、溫柔喜悅、和藹融洽。這樣說出的語言,也是佛菩薩的語言——以至純的關心、勉勵、寬容走入我們的內心,啟發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對於我們來說,便可以從一句佛號、一句感恩開始。

當然,愛語也不局限於聲音,眼神、表情、動作都是我們的肢體語言,甚至比聲音更能準確傳達慈悲之意。只要內心懷著慈悲、柔軟,對人真誠關心,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一句話都沒有,都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也是我們轉禍為福,積累資糧的力量。


看你講話就知道你這個人有多少福報

凈界法師

害。於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害就是對於有情眾生沒有悲憫之心;損惱,損傷惱害,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我們對於眾生的損惱,以修行人來說,身體的損惱可能不多,但是口業的損惱要注意,口業是很厲害的。

你看十善業跟十惡業,口業佔了四個:兩舌、綺語、妄言、惡口。

印光大師也說:古時候很多的讀書人,很有聰明才智,但是去考功名的時候,每次考試都失敗,為什麼呢?

印祖說:你從他的文字當中就看得出來,講話刻薄,講話刻薄的人,一定是沒有福報,一定的!

所以古人說:看你講話就知道這個人有多少福報。所以古時候讀書人窮苦潦倒,為什麼?就是口業不注意。

我們往往講出一句話,使令一個人痛苦很多,甚至於傷害他的自尊心,傷害他的道心,所以這個害一定要注意。

在菩薩道,很重視害,對眾生的損惱過失是很重的,所以我們應該盡量講柔軟的話,對眾生要以慈悲攝受,來代替責備跟呵責,這樣子才能夠使令眾生改過。


佛經教我們懺悔惡口最好的方法是這個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可以聽到一些辱罵他人,說別人的壞處、缺點、毛病等等言語,這些行為在佛教中被稱為惡口。

惡口的果報十分嚴重。曾有一位通達三藏的比丘以博學多才而自居,他對其他比丘說:「你們就像牧童一樣。」因而於五百世中轉生為牧童。

久遠以前拘留孫佛出世時,有一寺主對一出家人說:「你一個出家人以香油塗身,這和用人糞塗身有什麼兩樣。」 因為惡口的業力,寺主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穢,人都不願接近。

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當中記載,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講她祖母很會罵人,後來祖母沒有任何疾病,忽然舌頭爛到喉嚨處,不能飲食、說話,痛得翻來覆去,幾天之後便死去。

相比於殺生、偷盜等,惡口不知不覺地就會犯。惡口的果報又是如此的嚴重,因此學會如何懺悔惡口,就變得很重要。

在《普賢行願品》中說,我們過去往昔所作的惡業,都是由貪嗔痴,從身語意所生出的,所以要經常懺悔。

《金光明經》中佛陀教給了我們具體的懺悔方法。通過佛陀和帝釋天的對話我們不難得知,首先,懺悔要知道自己真的錯了,要有羞恥之心。其次,要堅信因果理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得到相應的果報。還有,當我們意識到錯誤時,要立刻懺悔,不可等以後再說。最後,懺悔最重要的是以後不能再犯,如果沒有這個心,就不能稱為懺悔。

如法的懺悔,會得到什麼結果呢?佛陀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說: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也就是說,業力果報也是隨著心念而轉變的,只要能改變內心,就能改變因緣,即可不再受相應的果報。

究其根源,惡口的背後是我們每個人的嗔恨心在作祟。須菩提尊者出生高貴、聰明過人,唯獨性情惡劣,常常對人和畜生出以惡口。就連在林中修行,看到鳥獸、野草也能升起嗔恨心,最終導致沒有他喜歡的事情。

後來,須菩提得到山神指點,通過念佛、聽聞佛法努力修善,最終斷除了內心的嗔恨,並很快證得了果位。

的確,對於嗔恨釋放出的巨大負能量,唯有念經能予以對治。佛陀宣說的佛經,無不是針對眾生都有的貪嗔痴三毒的。

通過念經,可以懂得令自己的內心安靜,對待世間的事情,更為平和,能夠升起對每個人的尊重、尊敬心。這樣肯定不會有嗔恨,滅除了嗔恨,當然惡口的毛病也就不會再犯。

不說惡語,口中儘是悅耳之辭,別人喜歡聽,聽了能高興,這樣自己不僅結下數不清的善緣,還能生生世世也能得到好的果報。在自己沒有惡口毛病的時候,別人也不會對你我有惡語,時刻都會有人讓你我心情愉快,這多好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