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空法師

念佛人心要清淨,真正念佛不求往生、不求一心不亂、不求功夫成片,什麼都不求,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

念了幾天,自然得一心,自然見佛往生,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念佛的人什麼都不求,有求都是妄念。 

念佛一定是心平氣和,什麼都不求。再求好勝的話,那就更是著魔,這與魔搭上緣了。

好勝心,我要超過別人,這個不得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好勝的人,這種心萬萬要不得。


修行的基本原則是鍊心,把雜亂的妄想心鍊成清淨的三昧心。

無相念佛有兩個層次: 

第一,有佛號,但不執著、不期求,就是念念念佛,一念不生。

第二,不一定有佛號,可是心與佛相應。

佛的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智慧,能念念相應就是無相念佛。

這正是我們提倡的人間淨土。

—— 聖嚴法師


念佛能使我們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大悲願心、感恩迴向心,而這些都是成佛、修菩薩行,成就自心淨土的基礎,也是求生西方淨土不可缺少的資糧。

在平常生活時,若能以慈悲心、感恩心、慚愧心來對待周遭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這樣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就會在這個環境出現。

因此,念佛可以完成三種淨土。

—— 聖嚴法師


印光法師: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

法師文鈔:

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此念佛法門,一代時教大乘經典,盡皆讚揚。

——《印光法師文鈔》·與陳錫周居士書

白話翻譯:

又,凡是禮拜讀誦大乘經典,以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的事,都回向西方。不可以唯獨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外回向世間福報,那麼念不歸一,便難往生。

必須知道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然得到世間福報。(例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等。)如果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那麼所得世間福報,反而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就很難決定了。念佛法門,佛陀一代時教的大乘經典,全都讚揚。


淨界法師:安住一念心性是不是會讓我們念佛的檔次提高?

問: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合到念佛的話是不是會讓我們念佛的這個檔次提高。

答:對對對,你看,《彌陀要解》就是這個思想,安住一念心性。所以《彌陀要解》講三種功德力,自性功德力安住真如,然後法力不可思議,佛號現前,然後佛力不可思議,感應彌陀本願力,它三力不可思議,對不對。

其中有一個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有沒有,三種力,就是安住真如不隨妄轉。你這樣講,我想到在網路班,有一個學員問得不錯,他說我們安住真如什麼都不求,那阿彌陀佛佛號來,我們求不求呢?不要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你感應是靠你的心去感應,你求,你一念妄動,阿彌陀佛就消失了。你不求,阿彌陀佛就把你忘了?是不是,不可能。

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往生不是因為你求來的,你往生是因為你心中具足資糧力,你有法,你有信願行三個法現前,所以你感應彌陀,不是你求來的,你念佛念到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看到,你也不要求,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所以印光大師講,只問因地不問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把佛號繼續念,他自然把你帶走,你有什麼好求的呢。求不是功德的因地,它不是一個因地,這是一種嚴重的過失,就是一念妄動。

你看看《楞嚴經》把求、一念的妄動講得多嚴重,所有的問題的病根就在這裡,離家出走。我們今天會變成乞丐,就是因為離家出走,你離家出走以後,你怎麼弄都不對。所以不要求,念佛法門跟禅淨雙修的結合,禅觀的正念真如的安住心性,跟念佛是完全可以結合的。

你看《彌陀要解》就知道,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佛號歷歷分明,歷歷分明還是本來清淨,這兩個哪有什麼障礙呢。理觀不礙事修,這個東西完全不矛盾的,自性功德力現前,名號功德力現前,冥冥當中彌陀本願功德現前,三力現前,不要求。

你把你心中的佛號准備好,阿彌陀佛自然會來接引你,他會兌現他的本願的,你自然感應彌陀本願,自然感應,誰說往生極樂世界,是求來的呢。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就不要東張西望了,你好好照顧你心中的佛號要緊。我再講一次,你心中准備好了,外面就准備好了;你心中沒有准備好,向外追求,你就糟糕了,你捨本逐末,什麼都沒有。

所以我們現在要從業力的思想,提升到心性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檔次要從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你的內心創造出來的,所以根本還是在你的心,諸位你的心准備好了,外面是內心准備好,外在的世界就准備好,你相信這句話就沒有錯。

整個十卷《楞嚴經》,就是在講這個觀念而已,你准備好了沒有,你不要管外境是誰來,你只要好好的在你的心裡憶佛、念佛,魔來都拿你沒辦法,因為你不動,你不迷、不取、不動,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誘惑你,他會破壞你的善根,但你心不動,他沒有下手處。

何必向外求,但是你要向內去修,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布施的法,持戒的法,憶佛、念佛的法,你心中的法具足了,外面的功德自然顯現,不要求,如果你還懷疑,請你去讀《楞嚴經》,把這個疑根拔掉,這個很重要!

好,還有什麼問題沒有,關於這個安住的問題,小乘的空觀適可而止,這無常,因為這個藥用得過度,會傷害大悲心,有些藥是很猛,但是適可而止,你貪愛心重,那個小乘的四念處用一下,它的確能夠對治愛取、貪愛,這個藥適當就好了,太猛的話,這個苦谛的力量太大,傷你的菩提心。但是大乘的向內安住的藥,你越吃越好,沒有後遺症,沒有過患。


淨界法師:我們的安住力跟福報有沒有關系?

好,請說。

問:請問師父,那種安住跟平常生活怎麼協調,我們的安住力跟福報有沒有關系?

答:欸!不是,該工作工作,你亂不了,我除了安住我還想工作。

好,請坐,請坐,請坐。

小乘的空觀,其實對現實生活是比較排斥的,因為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小乘的空觀是比較厭世,出離的,小乘的空觀。所以你這個藥,吃得剛好就好,因為你如果小乘的法用得太猛,你真的什麼事都不想干了,小乘法。

但大乘法沒有這個問題,我今天,我上班我不為別人上班,我是把上班當歷練,歷事煉心,我們以前上班是為了求表現,是吧,求得到上級的賞識。其實你多大福報就多大福報,說實在的,上級賞不賞識你,跟你沒什麼太大的關系,你相不相信,你內心有這種福報力。

你起那個是心作佛,你起那個精進的心,你起善念的心,你啟發你自性本具的福報,你自己會讓你受用的,你自己會顯現出來,你不必去從後面追求的,其實我們以前是多事,多此一舉。該是你的,你從內心中求就對了。我們凡夫不能說什麼都不求,那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啥都不想求了,消極了;凡夫是亂求,到處亂求,求得很苦,結果傷痕累累。

大乘佛法也是求,從自性中求,你只要把你的心調好,人生是自我完善,跟別人沒有關系,別人欣賞你也好,不欣賞你也罷,這個過去生結的緣,當然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別人。

但是該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跟別人沒有關系,你不必去求,向外面求的,你只要向內去,把你自己該有的布施功德啟發出來。所以他離一切相,他要修一切法,你生起布施的心,觸動你布施的,你內心本具的布施的功德,讓你去受用。你用持戒的心,去修持戒的法,去觸動你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讓你來受用。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淨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了,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准備好了,外面就准備好了,你相不相信?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

真的欸,不要求的,多事,自找麻煩,我再講一次,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你的內心的功德准備好了,外面自然准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准備好了,外面就會自然准備好,你相信,先相信這個道理。

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但是不要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回,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回生死。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找裡面的門找蛋糕,看你,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准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

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是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是不是。

所以你想想看,這個是有一點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准備好了,外面自然准備好,不要求。看看有沒有問題,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

凈界法師

那麼當我們的心從一個攀緣的心,慢慢的回歸到不生不滅的心,接下來做什麼事呢?云何降伏其心?你就開始有資格談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

第一個、假設你是智慧比較高的人,從理觀─不迷下手。這個地方不迷的觀照力,本經講到空假中三觀─

(一) 以空觀來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 以假觀來建立你未來的理想目標。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觀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緒,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第二個產生很多很多個人的想像,這個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你要有你的目標啊!

人要去創造未來。那麼靠誰創造呢?靠假觀啊!

你要去憶念佛陀的功德,產生強烈的皈依,這個都是靠假觀啊。所以空觀把心中的這種亂七八糟的相消滅以後,假觀你又重新建立一個清凈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後從這個相當中,去開創你的未來安樂的果報,以空假中三觀來不斷的調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觀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觀是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做你該做的事。那麼從空假中三觀,你就開始知道你自己什麼該放下?什麼該追求?就以這樣的智慧來引導你整個身口意的修學,那當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個、你說:我的觀照力提不起來怎麼辦呢?從不動下手,先讓自己不動。不動,在本經講到二個方法:

第一個你持戒,嚴持四根本重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要亂動。

第二個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結,我沒辦法對治!可以,轉念念佛,或者轉念持咒,安住咒語、安住佛號,也可以遠離妄想;誦咒、持戒,從這個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個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動,包括理觀,包括事修,二個雙管齊下,來對治我們無始的習氣。

本經的整個理論篇,主要的是講到安住及調伏這二個重點;這二個重點你能夠掌握了,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先講到安住─破妄顯真以明安住,就是先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不安住呢?我們的心本來是安住的─常樂我凈,怎麼就不安住呢?這個問題在妄想,所以要先破除妄想。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祂要阿難尊者自己去迴光返照,這是你自己要覺悟的,所以佛陀就引導阿難尊者反觀:妄想從什麼地方來?那麼阿難尊者就執著在身內、在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了。

我們講過:妄想的本質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說: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堅固的把它抓住,你才會不安嘛!這個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們的心本來清凈、本來安定嘛。所以佛陀為了要抓那個病根,就問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裡?先把這個問題找到,然後再破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