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情緒式的修行——閻王爺認可嗎
普巴扎西仁波切
殊勝之發心:我與無量諸有情,自性雖具佛性,然被客塵二取所迷亂,均受如幻之苦,為使一切眾生速於原始基界中現證佛果,故恆時精修甚深瑜伽之道而立誓,亦名為智慧發菩提心。未證本來面目之迷亂法,猶如睡眠中所生之夢境,若能清淨二取迷亂執著之一切心念,即能證得自然智慧之體性,或顯現覺性之相。
眾多教言中都說,凡是具有神識的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三身無二之佛性,所以不僅我們在座的所有弟子,甚至一只小小的昆蟲,也都具有佛性。現前不能呈現一切清淨剎土的原因,如《二觀察續》所言:「諸有情即佛,然為客塵障。」一切眾生雖然是佛,但是佛性被無明二取所遮止,將本來虛幻的輪回執為真實而遭受極大痛苦。佛性如同藍色的天空,本來具有,但在被烏雲遮止而看不見藍天時,就如同眾生一般。當無明二取消盡呈現出本來面目時即為佛,所以佛不需要向外尋找,只要無明二取消盡,自然呈現在我們面前。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現喜剎土、蓮花生大師銅色吉祥山等,也不需要到哪裡去尋找,在赤裸本來面目時,清淨剎土自然呈現。如惠能大師所說:「一心向善者,西方極樂世界近在眼前。」所謂的「善」,是指心的本性,當本性顯現的時候,已無需再去他處尋找佛果,它就是佛的境界。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佛是一種大自在境界。眾生由於無明二取遮止本來面目的緣故,內心做不到自在,時時被外境束縛,隨情緒而飄動。當外面呈現一個好的形象讓你笑時,你會笑;當外面呈現一個不好的形象讓你哭時,你就哭,永遠不自在。如同晚上的夢境一般,夢裡呈現的一切之相本來虛幻,這一點在我們醒來時誰都知道,但在夢中卻做不到自在,完全被夢牽著行走。所以顯現時時束縛自己的心。內心順著顯現飄動時,本來虛幻的顯現會導致很多痛苦,這就是眾生。當無明二取消盡時,呈現的大自在就是佛的境界。現前能否呈現佛的境界不需要問別人,問問自己就知道,貪嗔痴煩惱現前有多重?若要是很重的話,在短短的時間內能看見藍色的天空恐怕很困難;若貪嗔痴煩惱逐漸減少,從自己的感覺中有明顯的改變,則充分說明你離呈現本來面目已經越來越近。我們有時候站在順緣的立場中樹立見修行果,有時候從逆緣的角度觀待自己的過失減少多少,這些都非常重要。要知道,佛在心中,我們要做的是消盡貪嗔痴煩惱,斷除煩惱之根源我執,只要能消盡逆緣,呈現的就是清淨心。
在了知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三身無二之佛性後,為使一切眾生速於原始基界中現證佛果,呈現本來面目之光明境界,而立誓恆時精修甚深瑜伽之道,就是智慧發菩提心。智慧發菩提心和共同發菩提心有外內之區別,但都具備菩提心的兩個特點——慈悲緣眾生,智慧緣大覺。但兩者在大悲與智慧的樹立上,由於見地不同的緣故,方法各有特點。
我們當前無論修持什麼法,比如口裡念誦咒語、儀軌,身做頂禮、手印,以觀察修和安住修調伏自己的內心,以及行持一系列善法,都是為了呈現心的本性。那麼以上所做一切善行是否有功德,依什麼作為抉擇呢?就要觀待逆緣貪嗔痴煩惱減少了多少,順緣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增長了多少,而不是觀待平常修行過程中的感覺。我們在講解四禪八定時講過,初禪也具備喜、樂,但這僅僅是世間禪定。要記住,功德不在於感覺強弱,也不在於善法大小,因為《功德藏》之中曰:「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這就告誡我們,修行不在於你在某個靜處閉關了多長時間,而在於時時護持自己的內心。當貪嗔痴煩惱在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少,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越來越增上的時候,你就是真正的大修行者。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大修行者,即生成辦解脫,因此我們應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每天早上起來,把修行當做任務念誦一遍。行善的目的是為了斷惡,行善如果沒有起到斷惡的作用,無論以上做了多少善行,都不能稱之為功德,因為這種行善只是一種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當然,情緒高漲、感覺舒適的時候,我相信人人都如菩薩般笑容可掬,綿言細語,但是在情緒低落、煩惱束縛內心的時候,我們做得如何?平常對治一切煩惱的方便,是否還能護持?若能護持,我想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若將對治煩惱的方便擱置一旁,隨順煩惱漂泊,就不是修行者的行為。要記住,作為修行者,要修的是自己的心,無論聚眾還是獨處,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否則情緒好的時候修行好像有所進展,情緒低落的時候就還是如同往昔一般,無法護持正念,一旦我們面對閻王爺時情緒不好,該怎麼辦?我們可不能賭運氣,把自己的解脫慧命交給運氣啊!所以,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一點都馬虎不得。
文章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fc4cb0102vp94.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