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事情該如何呈現,幻妄期許建造的世界—以達到自我安全
薩姜米龐仁波切
變易,往往製造焦慮和痛苦。
當我們的車被偷了,
突然病了,
失去自己的工作,
或是必須要搬遷,
我們就會覺得挫折迷惑,驚訝不已,
或像是遭受到侮辱一般。
我們希望那痛苦可以消失殆盡。
反過來,當我們在撲克牌局中獲勝,
完成了一個企划案,
或在戀愛之中,我們則感覺到志得意滿,
被肯定、被確認,
有如站在世界的頂端。
我們希望自己的愉悅歡樂能夠永久持續下去,
越長時間越好。
思維存在的實相,顯露出生命本是不斷的遷移變化。
當我們認為自己擁有時間——「我有一小時的時間!」——還這麼想著呢,我們就已經失去它了。
當我們才交上一個朋友,不知不覺,友情已經開始褪色了。
當我們才得到一些聲譽,便即沾染了惡名的色彩。
當我們正獲得一筆財富,即刻它漸漸消減。
繼續尋找新的題材來爭取佔有,能使我們忘懷不久以前剛剛喪失的那件事物。
捏造、建構這樣的慾望環節,是使自己深陷輪回的原因。
用不恆久之事,來製造永恆。
我們投資於希望和恐懼之上,以否定簡單的真理。
然而真理是不容否定的:世間所能提供的諸種「歡樂」,終將轉為痛苦;
我們所掙得的任何物件,終將減損、失落。
我們擁有的,都不能把握持久。
生命里有哪些事,不會遭受得失之風的吹動影響?
得到與失落,僅是錯覺、幻象。
思維存在的實相,讓我們能放下執著,這一執著,指的是希望獲得什麼,和恐懼會失去它的執著。
思維存在的實相,賦予我們遠見,看清生命不停地在生發、變動,而那是好的、沒有問題的。
引起痛苦的,是期望事物朝向一個特定方向去進行的意欲。
我們用希望事情該如何呈現的概念,凍結了空間。我們以幻妄期許所建造的世界,便是這麼的荒誕無稽。
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態度。
———選自薩姜米龐仁波切《統御你的世界》
不要誤讀了「生活即修行」 【希阿榮博堪布】
佛法原本就不是籠統僵化的說教,也不該是僅限於學者、專業人士在小範圍內研究、實踐的高深學問和專門技術。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論,也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緊密聯結的,也是為瞭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的。
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安樂?我說:放下執著就安樂了。
什麼是執著?怎樣算放下?
當我向別人,尤其是那些有著與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講述這些概念時,我是需要從頭細說的,否則,他們可能只是得到了一個標準化答案,卻無從解除現實的苦惱。
可是,止息煩惱不正是我們學修佛法的原因嗎?
什麼是煩惱呢,它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如果我們肯誠實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知道什麼是煩惱,它無處不在,生活簡直就是完全由點點滴滴的煩惱構成。而煩惱的止息,也只能從現實人生中每一個當下入手。
有一位居士某段時間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變得焦慮,易怒,整個人狀態很不好,煩惱重重。他跟我訴苦,我就問他:「你學佛是為了什麼?」「為瞭解脫。」「什麼是解脫?」他默然。我說:「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你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在何地獲得解脫呢?煩惱不在別處,在你心裡;解脫也在你心裡。」
我們無法去外面找一顆現成的沒有煩惱的心來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別想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發現自己改頭換面成了個「解脫的人」,沒那麼神奇,也沒那麼容易。
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對當下,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
佛陀宣講的眾多法要,都是在教我們如何貼近自身經驗,以自身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說大家應該自私。我的意思是,要從檢視自己的身、語、意入手,把重點放在對治自己的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別人的錯,或者急於「度化」別人。
如果不貼近自身經驗,誠實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心裡的一切,並將佛法運用其中,我們很容易會在修學的過程中偏離解脫煩惱的初衷。
比如,你會成為越來越嫻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氣,「隨喜」「贊嘆」不離口,可是你心裡沒有多少善意。事不關己時,你能做到「八風吹不動」,而真正的問題出現時,你的反應跟不學佛的人是一樣的,既沒有對自身的覺察,也沒有對正法的憶念,只是任由情緒肆虐、言行失當。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都荒於貼近自身而修行,無法隨時提起對內心感受、慾望、情緒的覺察,更沒有當下出離的心力。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即修行。但我想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為過生活就是在修行。其實不然,這至少不是佛教所說的修行。舉例子說吧,你經歷過悲歡離合,這不是修行,只是經歷;如果你在那悲歡離合間體認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離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經驗,順境、逆境,是苦、是樂,用於鞏固你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這才是修行。大概只有這個時候,你才可以說:一切都是上師的加持。否則,對多數人而言,經歷、遭遇不過循業流轉,輪回如是,怎會都是上師的加持?
對治煩惱是一個艱難漫長、充滿挫敗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某些對治的技巧,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做到。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你面對的唯有失敗,沒有成效,不斷的失敗。
別忘了我們的對手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慣性,所謂積重難返,不要期待能靠一時的努力就扭轉它。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不斷地努力,如果我們不想再一次在煩惱憂苦中終老,直到死亡悍厲地出現,而我們知道這一切混亂還沒有結束。一開始就做好不斷受挫的準備,會令我們更強韌,也走得更遠。
願我們將佛法運用到當下的經驗中,並因此而解脫自己及其他眾生的苦。
事業成功靠什麼
問:世間事業的成功是宿世修行、集聚福報得來的,還是今生努力奮鬥得來的?
夏壩仁波切答:世間事業的成功既是修行得來的,也是努力奮鬥得來的。你把修行得來的和努力奮鬥得來的這兩者割裂開來是不正確的。
在佛教中,所說的修行,並非是脫離合理的努力奮鬥之外的某種行為,而是闡述與事物發展規律相應的努力奮鬥的正確方法。努力奮鬥得來的也就是修行得來的。
任何事業都必須通過身體的吃苦耐勞、言語的善巧表達及內心的深入思考才能成辦。修行就是修改自己的身、語、意,把錯誤的改成正確的。
其實,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行、住、坐、臥,甚至連睡覺都可以修行。只要你精進地規範、監督自己的行為、言語、心念,不要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起不該想的念頭,這就是修行!
凡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巧取豪奪得來的東西,都不會有好的結果,而且要付出沈重的代價。佛教里講的不放逸、忍辱、精進等,不就是努力奮鬥嗎?
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明瞭萬物因果變化之規律,並指點世間善惡之迷津。換句話說,努力奮鬥的方向對與否,關係到所得到結果的優與劣。其中有些事業的成功是前世修行得來的,有的甚至是從無數世前積累的福德中得來的,有的是今生努力奮鬥和修行得來的。
摘自:《一切都還來得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