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有感情嗎?

界文法師

在佛陀看來,人類的情感生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染污的愛,一類是非染污的愛。有時候我們會想,佛陀他有沒有情感生活?大家說佛陀有沒有感情呢?有沒有啊?肯定也是有的。

我們看到經典里記載,曾經有位生病的比丘癱瘓在床上,大小便已經把身體都浸泡了,也沒有人照顧。佛陀在巡視僧團的時候發現了,他就把這個比丘抱起來,幫他用清水沖洗身體,換上乾淨的床褥,安慰他、為他開示……看到這,你會覺得佛陀也很感性,是吧?他也不是冷冰冰、沒有情感的。也沒只是說一句「這就是你的業力!」就不管不問了,是吧?他當然知道這是每個人的業力所致,但是同時,佛陀也仍然會展開關懷之手。

還有位目盲的比丘穿不了針,沒辦法縫衣服,佛陀親自幫他穿針引線。有的小沙彌,乞食的時候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因為大家都供養阿羅漢、大比丘,沒有人願意供養剛出家的小孩子,覺得他們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這些小沙彌們就餓得面黃肌瘦,得不到好的營養。佛陀就專門制定了戒律,要求比丘應該照顧好這些年幼的沙彌,不要讓他們遭受飢餓,讓他們不要遇到這些乞食困難的困境。你會看到佛陀很有人情味。

他出家之後也回鄉度化父母;還親自赴約,度化他出家前的老朋友——瓶沙王;他的父親淨飯王去世的時候,佛陀也親自為他抬舉棺木……所以我們會看到,佛教並不否定人類的情感。他的情感非常純粹,是經過了修行和智慧的焠鍊。這樣的情感,不再帶來痛苦、煩惱、糾結,反而能夠利益這個世間,產生出力量。


凡夫的感情和佛菩薩的慈悲有什麼不同呢?從體上來說不同,從相上來說不同,從用上來說更不同。

從體上來說,凡夫的感情是以愚癡為體。凡夫的感情和理智是水火不相融的,感情占上風的時候,他眼中間一切都是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什麼都是好的,然後沒有什麼理智了。所以結婚之前都是互相展示自己優秀的一面,好的一面,結婚以後互相看到對方不好的地方,就好像圍城一樣,城里面的人想突圍出去,城外面的人 想湧進來,陷入這樣子的一種困境之中。佛菩薩的慈悲是以智慧為本體,因為有智慧才能真正地對一切眾生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地關心和救度,然後在度眾生的過程之中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

從相上來說也有很多的不同:凡夫的感情是有條件的,或者是對方的年輕,或者是相貌,或者是才能,或者是社會地位,然後才能產生情感,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無條件,肯定是有條件的。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條件的。

凡夫的感情是隨時變化的,今天山盟海誓,明天就可能是深仇大恨了。佛菩薩的慈悲心是沒有變化的,是永恆的,佛菩薩救度眾生是累生累劫,沒有度化出來的話,佛菩薩都會以種種的化現來救度幫助他。

凡夫的感情是有占有欲和染污心的,佛菩薩的慈悲心、慈悲是清淨的,是完全無我利他的。

凡夫的感情是有親疏分別的,佛菩薩的慈悲心是平等一味的。

凡夫的感情是很短暫的,佛菩薩的慈悲是長恆不變的。

所以有種種相上的不同。

用上就更不同了。凡夫因為這個愛欲,所以就輪轉生死。乃至于因為造邪淫的惡業而墮到三惡道中間去,犯得很重就墮地獄道,然後余報就是生到畜生之中來,為雀、鴿、鴛鴦,種種。這是用。凡夫的感情,他的力用就是讓眾生累生累劫在六道輪回之中沉迷,而不能超出輪回。

佛菩薩慈悲的用就是可以迅速地圓滿福慧二資糧,能夠圓成佛道,稱為福慧兩足尊。所以應該要修智慧觀,修慈悲觀,化淫欲之心成智慧之火。


淨空法師:不把情執清掉,你的煩惱永遠斷不了

世間人把這個情看得很重,這個情是所有煩惱根本的根本,一切煩惱的原始點,你要不把這個東西清掉,你的煩惱永遠斷不了。

為什麼會那麼深?因為你認為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金剛經》上有一句偈子,佛教給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教我們常常要用這個方法來看一切有為法,你對它不產生情執。

不產生情執會產生什麼?會產生真愛,不是情執的愛,情執的愛是煩惱,那個真愛叫慈悲。慈悲的底是真實智慧,從真實智慧裡面生出來的愛叫大慈大悲,裡頭夾雜自私自利,那是情執。大慈大悲裡頭沒有佔有、沒有控制,那是自性的愛德,真的不是假的,是佛菩薩大慈大悲的原始點。

六道十法界眾生那個煩惱的原點就是情執,那講情妄。法絕情妄,沒有情妄這個東西,情是情執,妄是妄想。情是六道輪迴的根,有情就有六道輪迴,情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但是有四聖法界。十法界是妄,妄去掉,十法界沒有了,你才能成為法身菩薩,你住實報莊嚴土,不住十法界。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六集) 淨空法師主講


南懷瑾:誰是這世界上最多情的人?

“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由至情至性擴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愛欲所發生,佛菩薩也由此我而成,但其愛欲化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薩者,大多情人也。

摘自《習禪錄影》

菩薩等於中國文化中聖賢里的賢人,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聖人;那些正在進德修業,尚未達到圓滿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賢人,如子思、曾子。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翻譯的簡化,中文有時翻譯為大士或開士,然而大士或開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薩的意義。菩薩有覺悟有情之義,覺悟是自己已經悟道,但是功德沒有圓滿,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盡一切眾生,眾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來挑,你的煩惱我來解決,你的困難我來幫忙,你說多情不多情?

……

我以前有位老師,他沒有兒子,看到自己的朋友生了一個兒子,他高興得眼淚都掉下來。在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師說:老師!您還沒有看開耶!我這個人向來調皮搗蛋。老師把我的手抓住,說:你認為我不應該動情?我說:對呀!老師問:你讀過《中庸》沒有?你背背看!在路上,我就把《中庸》背出來,背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我停下來。

老師說:你怎么不背下去?我說我懂了,老師笑了一笑。背到這裡,我已經挨了一棒了。吃棒子,可不是拿棍子在頭上敲。下一句:“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聖人也有情啊!菩薩大慈大悲就是多情人,怎么說是無情?後來,老師到了家,作了兩句詩:“誰謂英雄不灑淚,人情兒女最關懷。”

摘自《圓覺經略說》

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兒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斷,是永遠跳不出三界的。問題來了,既然斷了情又何以稱菩薩——菩提薩埵呢?薩埵就是有情,一切諸佛有情。中國有句老話,“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薩度一切眾生豈不是多情嗎?他們是已經把情、欲化作慈悲。當然,從邏輯立場來講,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薩的有情,是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

所以,諸佛菩薩都是我們的大情人,你念他們,他們就會念你,會加庇你。這個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愛一切眾生。為什麼要再三跟大家講這個道理?要真求修證,根本就在這條路上,就在此處下刀子,這裡病根拔除不了,解脫無望,這一點非常重要。

……

什麼叫慈悲?慈與悲是分開的概念。等於在春秋戰國以前,道與德是分開的,到了漢朝以後,道德就連起來用了,但也不是後世的要求。宋明之後道德變成很死板,甚至目不能斜視,這種理學家所造成的道德觀念,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整箇中國文化。慈與悲在中國固有觀念中,幾乎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在佛經中,慈是慈,悲是悲。現在把慈悲當作口頭用語,連有人倒杯茶給你,也會謝說:慈悲!慈悲!

佛教有兩位菩薩代表慈悲的:彌勒菩薩代表慈,所以他稱為大慈氏,這也就是他稱號的涵義;觀世音菩薩代表悲,平常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對的,但是嚴格說來,他是代表悲的。

男性父愛的擴充,是慈的基本。母愛的擴充,是悲的基本。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但是愛心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發出來的作用。我們都做過人家的子女,這裡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還做過人家的父母,應該可以體會到父母愛的不同。媽媽打孩子,一邊打一邊哭,是悲。父親打孩子,心中固然難過,就少有哭的,甚至鬧到脫離父子關係,其實還是愛子女的,這是慈。

現在講有情與無情。學佛要怎么做到沒有情?我多次提到,中國文化用兩句話概括了仙佛之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畢竟是多情的。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么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這個情的發揮,就是慈悲,做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做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脫的多情。有情解脫了就是大慈悲;執著解脫,把解脫當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是自己被情所困。

摘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