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雲法師:釋迦牟尼佛會不會罵人?

問:佛陀會不會罵人?

答:據佛經記載,佛陀是經常教訓人的,佛陀教訓人的時侯,語氣很重,但很文雅。

如《阿含經》記載,佛陀教訓人「非人」,「非人」的白話解釋就是「你不像人」。什麼樣的人,不像人呢?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出曜經》也有記載,羅睺羅因常說謊話,佛陀為了教導他,便將器皿覆蓋於地上,對他說:「至誠執意妄語人,不知慚愧、無有羞辱。」佛陀罵人的方法很藝術,讓人聽了不覺得難堪,所以能欣然接受。

「罵」,要以愛為基礎,要出自於對他人的關心,且要注意到自己的用辭、場合、語氣,以及對方的根器。就如有些父母罵兒女:「你沒有出息!你不知上進!」「你考試如果再考不好,就不要回來了!」禁得起罵的兒女,必然會努力改過、用功上進;禁不起罵的兒女,就會自暴自棄、蹺家、蹺課,結交壞朋友,這都是因為父母管教的方式有誤。

有些老師罵學生「你很笨!」「你是笨豬!」甚至讓所有的同學一起取笑成績不好、犯錯的學生。這樣的老師,只會讓學生自甘墮落,而自認反正自己就是「笨」,所以也不需要學習了,因此而誤了一生的學習。

師言道遵,固然很好,但若罵法不對,讓學生失去尊嚴,凡事就不去進取,且喪失鬥志以及上進的心,這就是為師者之過了。

經得起罵的人,會認為長輩的教訓應該遵從,且能立志改進,這就是所謂的破銅爛鐵,經得起大冶洪爐的燒煉,所以能成鋼;經不起罵的人,要用愛心來感化、用鼓勵代替責備、用溝通來了解原因、用耐心來引導,這就是所謂「愛的教育」了。

不過,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罵人的口氣十分惡毒,如罵人「你連豬狗都不如!」「你比蛇蠍還要毒!」「你是衣冠禽獸!」甚至有的人罵的更狠,連別人的祖宗都不放過,這種連棺材裡的人,都拿出來罵,就太不厚道了,且必定與人結仇結怨。

《四十二章經》:「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墮其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飛其身。」罵人,不是不可罵,但要出於好意,出於愛心、善意,不要從否定他人的立場來罵,最好是從積極面來說,如:你要有良心,要學聖賢,要講究做人的道理,如此,就能讓人接受與受用了。


佛陀也會罵人嗎?

我們知道,佛陀是福慧圓滿的聖者,一切身口意業都是隨智慧而行,沒有過失。但是,有人卻會質疑說,不對啊,你看經典裡面的記載,佛陀也會罵人的啊,佛陀曾經責罵一些比丘為「狂愚人」,還曾經罵提婆達多是「狂人、死人、嗽唾人。」佛陀這不是也罵人嗎?怎麼能說佛陀的言行沒有過失呢?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還會有人問這麼傻的問題嗎?哎,還真的就有人問了,而且,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還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

龍樹菩薩咋說的呢?首先,龍樹菩薩告訴我們說,有一種話呢,叫做「苦切語」,啥叫「苦切語」呢?就是態度上很迫切很嚴厲,但是可能會讓人不太喜歡接受,讓人有點不舒服的話。

然後呢,龍樹菩薩說,這個「苦切語」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垢心瞋罵」,就是說,雖然你說的話是在教育別人,但是呢,自己心不清凈,嗔心很重,你對別人的責罵很大程度是在宣洩你的嗔心;還有一種呢,是「憐愍眾生,欲教化故」,這個時候說的話可能也會很嚴厲很迫切,讓人很不舒服,但只是出於對他人的憐憫和幫助,自己是沒有嗔心的。

龍樹菩薩說,證得聖果的聖弟子們都不會有嗔心垢心了,何況佛陀呢?佛陀對眾生只有悲憫之心,只有教化之言,而且佛陀遍知眾生根性,有的眾生可以用「柔軟語」來鼓勵讚美,有的眾生則需要以「苦切語」來嚴厲教導,才會真正入道。這就好比寶馬良駒見鞭影就能奔馳,而愚鈍的驢子必須很狠抽打才會上路。也好比身上長瘡了,有的可以用藥膏抹一抹就行,有的必須用刀子挑開,把裡面的爛肉給剜出來。

所以呢,龍樹菩薩繼續告訴我們說,如果佛陀有時候以「苦切語」來呵責弟子,我們不應該去懷疑,說佛陀怎麼也會心不清凈啊,佛陀怎麼也會有嗔心噁心啊,佛陀怎麼也會說這麼難聽的話來罵人啊?不應該有這樣的懷疑,佛陀的噁心、嗔心早就斷除了,只是以深切的悲憫之心來教化眾生而已,就像慈悲的父親教導自己的孩子,即使有時候疾言厲色,也是為了孩子能夠成長進步,怎麼會是嗔心噁心呢?

我們都讀過《金剛經》,在《金剛經》中曾經說到,佛陀在久遠劫前,做忍辱仙人,被一個兇惡的國王割截耳、鼻、手、足,都沒有生起任何的嗔心,沒有說任何粗惡的言語,心裡只有悲憫之心,而且發願以後要度此惡國王。龍樹菩薩說,佛陀那個時候尚未得道,都沒有嗔心噁心,何況現在佛陀已經圓證菩提得無上道了呢?我們怎麼能因為佛陀以「苦切語」教化眾生,就懷疑佛陀有嗔心噁心呢?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聽好話,社會上很多人好像也提倡教育孩子要多鼓勵,少責罵,這好像已經成了比較主流的觀念了。很多居士到寺院裡,跟出家人接觸,也是習慣了聽讚嘆的話,偶爾聽到幾句呵責的言辭,就會說,你看你看,你個出家人,起嗔心了吧?

如果,大家都是真正的佛弟子,那麼不論是教導者,還是被教導者,不管是說柔軟語,還是說苦切語,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佛法上相互增上,一起進步。千萬不要為世俗的人情世故所干擾,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毛病,時時把修學上的進步當做第一要務,就好啦。


 惜福法師:佛陀會不會『罵』人?

常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答案是會,只是佛陀罵人很有藝術,例如在《增一阿含經》裡,佛陀舉出五種人:

『應笑而不笑』;
『應喜而不喜』;
『應慈而不慈』;
『聞惡而不改』;
『聞善而不樂』。

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為什麼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呢?因為:

一、應笑而不笑:

常常在大眾場合,大家在談天說笑,氣氛很融洽、很歡喜,偏偏有人就是繃著臉,不肯笑,讓人覺得很煞風景。這一種人往往性格古怪,不隨眾,甚至個性偏激,行為舉止總是跟人不一樣,所以在大眾裡就沒有人緣;因為應該笑的時候他不笑,他不能合群處眾,因此不像個人。

二、應喜而不喜:

應該歡喜的不歡喜,比方做好事,這應該歡喜,但他偏不歡喜,這種人在團體裡也總是不得人緣,甚至惹人討厭,因為應該要隨緣、隨喜,而他古怪不合群,這也不是做人之道。

三、應慈而不慈: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有一種人,應該發起慈悲心,給人一些救濟、幫忙的時候,他一點慈悲心也沒有。所謂見死不救,沒有憐愍心,沒有同情心,對人不慈悲,這一種人也不像人.

四、聞惡而不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有一種人,有過錯不但不肯改,反而為自己的短處、惡行,找出很多護短的理由。這種人因為不肯改惡,不肯遷善,所以一直愚癡、迷惑,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勇於改過。不肯改過、不肯認錯的人,大家也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像個人。在團體裡,如果姑息這種人,也是不當。

五、聞善而不樂:

聽到人家做好事,他不高興,甚至看到別人做好事,他不但不隨喜,反而故意說一些諷刺的話。例如你出錢修橋鋪路,他會說:“自己都沒有飯吃了,還要去修橋鋪路。”你幫別人的忙,他說:
“自己都泥菩薩過江了,還要幫別人的忙。”他總是在人家做好事的時候,專門說一些風涼話,這種『聞善而不樂』的人,也是非人。

以上五種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經常自我檢視,有則改進,無則嘉勉,就能做一個真正的善人,真正的好人。


世上真有一種人欠罵,難怪佛陀要「罵」人

編者按:佛陀也會「罵」人麼?如果「罵」的話,又是針對哪一種人呢?鳳凰網佛教禮請能幹法師,與大家談一談佛陀「罵」人,該從何說起:

佛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這三十二大人相中,有一個廣長舌相,佛經中記載這廣長舌相為:「佛出舌時,如蓮花葉,上至髮際,遍覆佛面。」就是說佛陀的舌頭伸出來,向上能夠達到額頭上髮際的位置,而且能夠將整個面部都覆蓋完。確實夠廣,也夠長!

根據佛教的說法,廣長舌相是圓滿受持不妄語戒的結果,成就廣長舌相的人,絕對是不會犯不妄語戒,不妄語戒內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個方面。也就是說,成了佛的人,是不會說不如法的話,更不會罵人,所以《金剛經》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大智度論》中說:「諸世善語,皆出佛法;善說無失,無過佛語」。

所以,佛陀一生中,說法四十九年,基本上都是以四攝法中的「愛語」來講道理、擺事實,慈悲地告訴弟子應當怎麼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應當怎麼做,這樣做有什麼壞處。至於弟子選擇怎麼去做,那就靠各人的理解去「自覺」了,佛陀從不強迫弟子必須要如何如何做,甚至於對犯戒的弟子,最多呵責其為「痴人」,絕對沒有過分呵罵的話。

那麼,說佛罵人又從何說起呢?

佛陀入涅槃前最後的說法,為《佛遺教經》,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在這部經中,佛陀非常有技巧地「罵」人了。

佛陀說:「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不相異也!」在這裡,佛陀最後將一生中最重的話留給了無慚愧心的人,相當於是「罵」無慚愧心的人,同禽獸沒有差別。

佛陀為什麼要特別「罵」那些沒有慚愧心的人呢?

慚愧,稱之為二種白法,在唯識典籍《百法明門論》中歸納為善心所法一類。關於慚愧,有多種解釋,比如:自我反省所做的罪惡,而生起羞恥之心叫慚;將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叫愧。慚是能夠自我反省,提高向善的認識;愧是犯錯之後有羞恥之心,產生畏懼並願意悔改。慚是能夠自重,而後崇敬聖賢,崇尚善法,願意行善;愧是在乎倫理道德,畏懼他人譏嫌,害怕規矩、法律的制裁,而不敢作惡。於內覺得對不起自己叫慚,於外覺得對不起他人叫愧。

與慚愧相反的,為無慚、無愧兩種染污法,被稱之為中隨煩惱,唯識中維納在煩惱心所法之中。這兩種煩惱心所法,遍於所有惡性之心,也就是我們造作的所有惡行,都有這無慚、無愧的心態參與其中。

無慚無愧的人,歸納起來,大概具有以下特徵:

1、對聖賢生不起崇拜恭敬之心,不會見賢思齊;

2、對做善事不感興趣;

3、聽不進賢明者的勸說;

4、不畏懼世間言論的非議和譴責,對規矩、法律沒有畏懼之心;

5、對所犯的過失和罪惡沒有罪惡感,不覺得做惡事不對;

6、臉皮厚,沒有羞恥之心。

所以,佛陀「罵」這種人和禽獸沒有差別,我覺得佛陀「罵」得很有水平,也很有技巧,也非常有藝術。佛陀在前面講了一堆常懷慚愧心、羞恥心的好處,然後再通過這一「罵」,來強調慚愧心對做人、修行的重要性,警策弟子們不能丟失了慚愧心,否則就是同衣冠禽獸了。

在這段經文,佛陀雖然說了重話,但感覺不到一絲毫的不良情緒,而是體現出一個臨終尊長對弟子的敦敦告誡和無盡的悲憫。所以,有古大德說:「讀孔明《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佛遺教經》不墮淚者,必非佛子。」

為了不挨佛陀的罵,那就一定要具有慚愧之心。因為有慚愧心,才能知羞恥,有敬畏,促使我們自我反省,並努力向善,不作惡事,改過自新,從而產生進步和自我提高的動力。儒家也說:「知恥近乎勇」,有慚愧心,有羞恥感,才能在學佛的道路上勇猛精進!


星雲法師:佛陀會生氣嗎?

凡人很容易生氣,佛陀是不是也會生氣呢?佛陀當然會生氣,只是佛陀的生氣,跟一般人的生氣不一樣。我們生氣,是因為別人欺負我,障礙我,為了保衛自己,所以會生氣。佛陀不是,我們對佛陀不好,佛陀不會計較,但是我們對待別人不好,佛陀就會生氣了。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群比丘弟子出外弘法,弟子中有性情急躁的,也有遲緩的。到達休息處所,急性的弟子搶先把床位佔用了,還說道:「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有的床位都被佔滿了,首座弟子舍利弗尊者沒有地方睡,只好在屋外經行。佛陀看見便上前垂詢:「舍利弗,這麼晚不睡覺,在庭院走來走去做什麼呢?」舍利弗尊者據實回答:「人多,床位少,初學比丘都想找個床位休息,我就讓他們。」佛陀聽後非常生氣,連夜集合大眾,開示對於長老應有的尊敬。

今天社會秩序混亂,長幼倫理脫節,就是因為不尊敬長輩的關係。過去,父母教訓兒女:「你們怎麼不聽爸爸媽媽的話?」現在,兒女對父母抱怨:「爸爸媽媽,你們怎麼不聽我的話?」甚至年幼的小孩子跟父母要東西時都會耍賴:「你們如果不買給我,我就不替你們唸書了!」過去,老師教導學生,學生一定虛心接受,現在的學生,卻時興批評老師:「某某老師不好,每次我建議什麼事情,他都不聽。」過去,老闆指導員工事情如何如何做,現在的員工反過來要求老闆:「薪水應該提高到……才足夠家用。」過去,在軍隊裡是長官命令,部下遵循,現在的部下可以開會公然批評長官。上下沒有標準,社會的倫理不能維持,社會秩序自然會混亂。

對於只知謀一己之利,漠視他人的辛苦、困難,這類的事情,佛陀是會生氣的;即使是童心戲言,只要侵犯到他人,佛陀也會生氣。例如:羅睺羅是佛陀出家前的孩子,他小小年紀跟佛陀出家了,因為年紀小,比較頑皮,愛說一些不當的話,曾有人遇到羅睺羅,問他:「你知道佛陀在那裡嗎?」佛陀本來在左邊房子裡,他偏偏指著右邊告訴對方:「那邊,那邊。」等到對方撲了空折返,羅睺羅就很開心。佛陀知道後,把羅睺羅找來,羅睺羅一看到佛陀嚴肅的樣子,不敢講什麼話,默默端了一盆水給佛陀洗腳,好讓佛陀能趕快去登座說法。佛陀洗過腳後,卻吩咐羅睺羅:「把這盆水喝下去。」

羅睺羅一聽,驚訝的回答說:「佛陀,洗過腳的水很髒,是不能喝的呀!」

佛陀對他開示:「你說謊妄語,你的嘴就像盆裡的污水一樣髒,人家也不要你的。」

羅睺羅將水倒掉後,佛陀又說道:「你將這個木盆拿去盛飯吃。」

羅睺羅顯得很為難,說道:「佛陀,洗過腳的木盆很髒,不能把飯菜裝到裡面去呀!」

佛陀又責備道:「你的嘴時常說謊騙人,就像這骯髒的木盆一樣,好的東西永遠也裝不進去。」

說完話,佛陀一腳朝這盆子踢過去,盆子咚咚地滾了好遠,羅睺羅嚇了一跳。佛陀問道:「你怕我把木盆踢壞嗎?」

羅睺羅回答:「不是的,木盆不值錢,踢壞了可以再買一個,沒關係的!」

佛陀再一次呵斥道:「說謊的孩子,就像這壞盆子一樣不值錢,踢壞了也不可惜。」

從這段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無私無我,但對說謊欺騙別人的事,佛陀是會生氣的。佛陀教導羅睺羅的方式,正是天下父母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的寄望。佛陀的生氣,是從慈悲心出發,而不是從嗔恨心出發,佛心和天下父母心是一樣的。

佛陀教化弟子羅睺羅-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