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正擁有的只有現在!
嘎瑪仁波切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真正擁有的只有現在。包括我,一個在修行中長大的宗教人士,從來都沒有思考過死了以後要做什麼。我只想好好把握現在,讓每一天都活得有價值,讓別人感受到我活著對他們是有用的,這就是我每天活著的動力。
可能在大家的想像中,活佛一定每天都在想死了以後,輪回到哪兒去投胎、去哪個世界吧?坦白講,我根本連明天以後的事情都很少去想。包括給大家講課,我在坐下之前,很少想過刻意要給大家講些什麼內容。為什麼呢?我覺得沒有什麼需要考慮的,因為重點是大家的需求而定。只要把每個當下該講的事講好,該做的事做好,把能做的都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就像我們今天努力工作,如果明天沒死,還可以享用今天掙來的工資,就很好了。如果明天我們死了,就把今天的勞動所得,讓別人去享用,那今天努力工作也一樣很有價值。
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今天是為明天打基礎,每一天都要好好過,今天過得好,明天才有可能會過得好。同樣的一天,如果把事情安排好,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做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安排好,一天的時間莫名其妙就過去了。所以,能不能珍惜當下,非常重要。
過去、今世,我們已經無數次的傷害過其它眾生,我們說謊、欺騙、偷盜,毀壞他們,攻擊殺害他們,做了種種惡事,這些累積的惡業使我們沉淪於輪回之中,這是妨礙我們進步的主要障礙。正如甘丹派上師所說:“惡業的唯一好處是可以被懺悔掉。”惡業亦是合和相,因此它們同樣無常。
——頂果欽哲
夢參老和尚: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
我們總愛想過去的事,過去都已經沒有了,還要回憶,把它拉回來。特別是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總把三、四十歲精強力壯的事拿來回想——當年我怎麼樣怎麼樣,過去我又如何等等。
過去的早就過去了,已經死亡了,何必拉到現在來呢?不要再把它拉到現在來。你不能夠看破、不能夠放下,對這個世界、這個現實生活沒有認識,才會貪戀不捨。因為你貪戀不捨的緣故,就看不破、放不下;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你的大悲心就不可靠。
因為你的大悲心是從貪愛出來的,如此怎麼能生出智慧來呢?因為你的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你得先消除這些貪愛,你才能漸漸地覺悟,才能「明」。
怎麼能生起「明」呢?
這要用你的觀照,你先觀想你的心。當每個人做事的時候感覺很煩悶,有些事情,觀前的時候腦筋要先靜一下:讓我想一想。想一想就是沈澱一下,讓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如果說你想學一點智慧,要跟隨佛的教導,就要明白佛所說的那些法。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你做哪一行哪一業,都有方法使你覺悟,只是你認識不認識。這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我的。你這樣觀想、思維久了,自然漸漸就能「明」。
並不是我們非得坐在那裡念經、參禪、打坐,非得念佛才能「明」,你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就能明瞭;當你沒有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就明白不了,不論你做哪一件事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一定要找到事物的真實,你去找吧。
因此,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開始建設,用我們的心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導我們的行動、指導我們的工作。把心理建設好了,再從內向外,這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與佛法結合起來。
活在過去或擔心未來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覺自己身邊的許多人與朋友都活在過去或未來中。
一部分的人他們日日在追憶中生活,為生命中某個階段曾擁有的幸福,如今已成過去而悲嘆!為過去崎嶇的際遇而忿忿不平。
另一部份人生活在想像的未來中,擔心現在強壯的身體因年老而多病,擔心年老失去工作能力、經濟成問題……
而無論是活在過去或擔心未來的人,他們共有一通病……失去了當下,不能愉快的、自在的享受當下。
是的,每個人都有過去、都有經歷,但過去的已成過去,不管你現在怎樣追憶,怎樣悲傷,時間永不會回頭,過去是無數的現在組成,每一個美好的回憶都應該使我們懂得珍惜當下,每一個逆境的際遇,也使我們一樣地活著,那就是學了忍耐與包容。
我們要在生活中,看出生活帶給我們的啟發,學習感恩,學習教訓,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培育我們的智慧,過一個充實的人生。
人生短暫,瞬間即過,太多的東西不在我們掌握之中,過去已成過去,未來也不一定是我們想像之中,只有當下--現在的這一秒鐘才是實實在在地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是否應該珍惜光陰,把握當下。
為了過去和未知的將來而放棄了現在,是否舍本逐末?而舍本逐末,它使人迷失。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而我們擁有的時間只有當下,擁有了現在,我們也就擁有了過去和未來。
希望我們能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把生命的燭光點亮去照亮自己,照亮他人,把目光從看重自己的焦點轉移到他人身上,做一些幫助或服務他人的有意義的工作。讓我們相互鼓勵,一起努力向著這個人生的目標,那麼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終點,迴首才不再有遺憾。
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看不清自己
濟群法師
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務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麼代表著你,什麼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每天都在關注自己,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那麼,我們現在認定的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也許現在與你有關,但並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實寫照。可我們往往不了解這些,因為生命中除了覺悟潛質,還有另一種力量,那就是無明,就是不覺。
覺與不覺,是佛法修行的兩個核心概念。禪宗為什麼會成為漢傳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門?正是因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於覺悟本體,這就極大縮短了凡聖之間的距離。
通常,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薄地凡夫,業障深重,煩惱重重,而佛菩薩則高高在上,耀眼奪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想像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壇經》卻直接告訴我們:「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換言之,佛與眾生的差別只是在迷悟之間,在覺與不覺之間。當你體認到覺悟本體,當下就是佛;當你迷失了覺悟本體,當下還是眾生。
什麼是迷失覺悟本性?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丟了。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現:「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這一寶藏卻在重重無明和煩惱的遮蔽之下,雖有若無,也就是佛陀接著所說的「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這種無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匱乏感和失落感,使我們不斷尋找外在支撐,好讓這個「我」得到證明,得到肯定。問題是,我們尋找的這些支撐都是脆弱而無常的,每增加一個支撐,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險,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這種匱乏絕不是增加什麼就可以填補的,而是要向內找尋。一旦開啟生命內在的寶藏,我們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撐了。就像那些水邊林下的禪者們,雖然生活中一無所有,但不會覺得缺少什麼。原因就在於,他們已體認到圓滿的覺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時感嘆的那樣:「何其自性,本來清凈;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體認到這樣的覺悟本性,就如寶藏在握,還會為瓦礫動心嗎?還會為塵埃追逐嗎?
但我們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要四處找尋存在的感覺。《楞嚴經》謂之「迷頭認影」——忘了頭就在肩上,卻把影子來當作是「我」。我們把這種感覺投射到身體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譽上,投射到事業上,總以為抓住什麼之後才會踏實。其實,我們抓住的只是一些虛幻而短暫的存在。更糟的是,當我們抓住這些之後,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依賴。
人究竟需要多少財物才能過日子?答案是沒有一定的。因為所有需要都是逐步養成的,對感情的需要,對事業的需要,對地位的需要,對生活條件的需要……一旦建立某種需求並執著於此,就會形成依賴。久而久之,依賴又會成為習慣,成為不可或缺的需求。其實,這種需求並非事實上的不可或缺,而是我們自己設定的不可或缺。
當某種需求被滿足,我們會有滿足感;當某種需求不能實現,我們會有挫敗感。當我們和別人比較,感覺自己的依賴更為優越,就會自大;感覺自己的依賴不如別人,則會自卑。一旦我們對依賴過分在乎,會導致焦慮;而當這些依賴受到衝擊,則會引發嗔心……所有這些情緒,都是我們自己一手締造的。
我們製造了很多需求,同時也製造了隨之而來的不安全感。因為世間每天都有生離死別,有企業倒閉,有頻頻發生的天災人禍。只要用心觀察,無常時時都在為我們揭示真相,告訴我們,永恆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這使我們的內心充滿恐懼,擔心失去這些就會失去自我。
那麼,我們所認定的這些構成「我」的部分,究竟是不是你?其實不是。因為無明,我們發展出很多心理,發展出很多情緒,這些心理和情緒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這個自我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我們的錯誤設定,所以就會發展出種種煩惱,如瀑流般挾裹著我們,使我們沉淪其間,身不由己。
你執著什麼,你就對治什麼
夢參老和尚
咱們經常講無我、無我。無我它有兩種,一種是人無我,一種是法無我。
我、法本來不存在的,沒有;但是你沒通達之後,都有,宛然,所以有煩惱。我們如果沒有人法,煩惱沒有了,平等平等就寂滅。這樣理解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無障礙就叫解脫,對什麼都不起執著。沒有我、沒有法,這兩樣要放得下,這叫真菩薩。
度眾生不見眾生相,行菩薩道不執著有菩薩道可行,這個咱們一時的做不到。咱們做件事,不論好事壞事,今天做了今天了,明天沒得了,這是學習的方法。今天的事再不想,上午的事做過去就沒有了,這叫放下。咱們不行,咱們的事留戀著不舍,還回顧,還回顧。
舉現實例子吧!離開家了,出了家了,一天還想家,家把你逮住了,就這樣子離不開。離不開,我們經常說放不下,放不下就看不破。因為沒看破才放不下,看破了,過去就沒有了。咱們回顧,經常把過去事拉到現在,一想就煩惱來了。
這個就是你執著什麼,你就對治什麼。對治的含義,想些辦法把它斷絕、消滅掉,不是形相,是心,心裡頭無掛無礙,沒有任何事情牽掛。
咱們說個小事,例如說我們上太原,站起來就走。還一會想到那個包包,一會想那個小零碎,拿這個、拿那個,提個一小包,還放不下,還來個大包。這就是一般的生活當中,看不破、放不下。要死了呢?死不下去。為什麼?放不下,腦子裡頭盡想啊!想啊!想也沒有,能想得到嗎?明明知道想不到,人人都放不下。已經離開了,已經放下了,他還在想。
因此就把你拴住了,什麼拴住了呢?三界,「財、色、名、食、睡」把你拴住了,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離不開。假如現在咱們在座的都得死,你放下了也得死,你放不下也得死,到時候了你放下也得放下,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每個都如是,每件事都如是。
真正的出離心,就是出離執著!
“出離心”的正確定義是什麼呢?真正的出離心,核心就是出離執著。無論身處鬧市或山林,身為一國之君或街頭乞丐。
無論富裕也好貧困也罷,出世也好入世也罷,都能處之泰然不為境轉。內心不會被“擁有”或“失去”的概念牽著走,這樣的一種自在境界就是所謂的出離。
出離對輪回的貪執,這是一種決心,也是將來一切修法的動機和動力。如果不具備出離心,直接接受大乘、密乘之法,修下去始終也不會有明確的目標。
執著於輪回裡的利益,哪怕修大圓滿正行法也終將成為世間輪回之法。“厭離輪回”的原義是“離棄貪欲”,它的意思是擺脫那些欲望和執著。
因為它們是使我們放不下、離不開的障礙,很多人宣稱:你一定要很執著於某事,才有望獲得“成功”。
恰恰相反,執著的情緒絕不是件好事,它正是讓我們一再遭受痛苦折磨的原因之所在,甚至就是輪回的根源。出離心的作用,就是用來對治由於執著而產生的妄心。
具有出離心的人,會有充分的準備,隨時可從現狀中有彈性地離開,而不會感到特別意外或遭受打擊。
現在很多人,甚至有些出家人,由於對出離心的認識程度不夠,導致隨後所有的修法都扭曲了。學了多年的佛教名相,大談放下、出離、空性,卻並沒有真正領會個中真意。
有人甚至望文生義地將“出離”理解為——拋妻棄子、辭工散財、遁世出家,認為反正一切皆空,凡事都不再重要而悉數拋棄。
甚至連至親遭遇困難都撒手不管,這竟就是他們身體力行的出離和放下!若自己真是密勒日巴那樣的行者,如此當然值得讚歎。
但若只是片面理解、消極逃避,此等行為就是愚癡的表現了。其實他們所誤解的出離,僅僅是對自己今生不如意生活狀態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逃避而已!
由於錯誤的認知,出離和空性非但沒能積極促生修行的動力,反而導致萬念俱灰,作出種種毫無責任感的行為,造就出的只能是懦夫。
實際上,這同樣又是另一種極端和執著,完全與佛法利樂眾生的理念相悖。出離心絕不是一種消極的避世心態,相反,卻正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為什麼這樣說呢?出離是不論發生何事你都能勇敢的直面,然後理性地處理,並不是無謂地逃避,更不是極端心態下的死板教條和刻意造作。
索達吉堪布:幸福美滿的背後隱藏著虛妄
天界中的太陽天子、月亮天子,因為前世做了很多善事而轉為天人,他們發出的萬丈光芒可普照一切世界。明朝一如法師等撰著的《三藏法數》中也專門講過,通過布施、持戒、行持善法,可轉生為太陽天子和月亮天子。他們的身體自然發光,照耀整個宮殿,宮殿的光芒反射到水晶或火晶的基底[原注:月亮由水晶構成,會讓人感到清涼;太陽由火晶構成,有發熱的作用。]上,依此而遣除整個世間的黑暗。(當然,這不是我們肉眼的境界,下界眾生看不到上界的威光。)
《阿含經》和《毗奈耶經》中還說,他們的壽命相當長。可是福報用盡之後,他們也有死亡的時候,死後甚至會轉生到暗無天日之處,變成海底的水生動物、島嶼夾縫裡的動物,伸手不見五指,長年累月住在黑暗中。與自己前世能照亮世間相比,如今漆黑一片有天壤之別,這樣一來,自然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
同樣,當今社會上,有些吸引成千上萬個人的大明星、大歌星,舞跳得特別好,歌唱得極為動聽,財富多得令人羨慕,不過這並不值得驕傲,輪回是無常的,這一輩子這麼威風,下一輩子也可能會變成乞丐或盲人。
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如夢富足醒時無。”就像夢中的財富一樣,醒來後什麼都沒有了,“是故三界諸有情,莫貪有樂修菩提。”因此,最好不要貪執虛幻不實的三界圓滿,而應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
大家要明白,所謂的幸福圓滿,背後隱藏著虛妄,就像紙老虎一樣,表面上特別厲害,實際上都是假的。如果通達了這個道理,修行一定會成功。否則,對色聲香味的執著非常牢固,在此基礎上想修持大法,不會有什麼成果。這方面要用自己的智慧來觀察。
【摘自《親友書講記》】
大多凡夫,活在「非量」的境界。
上淨下界法師
第三個是非量。這個非量就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了,我們凡夫多數都是在這個非量的境界。什麼叫非呢?似現似比。這個似現就是說,它好像是現量,但是又不是,似是而非,叫作似。似現量就是說他對於現前的境界,那是由於我們的虛妄分別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它的境界是現前,但是我們的虛妄分別產生不正確的認識。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黑暗當中看到一個繩子,這個繩子是現前。但是因為光線不好,我們會以為它是蛇。那麼我們對這個繩子的認識是錯誤的。它是繩子,你把它看作是蛇,你對它的認識是蛇的認識,這個是叫似現,這叫非量。
以唯識學的思想說,我們這個第七意識它就是完全是非量。我們這個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但是第七意識去觀察這個識,這個第八識的時候,它發覺第八識的明瞭性,那個微細的明瞭性是恆常住、不變異的,是一個我,這個就是非量。雖然第八識是如此明顯地顯現,但是它的真實況,是一種剎那生滅的一種明瞭性,而第七意識對它的認識,卻以為它是恆常住不變異的,這個就是非量,就是似現,對於現前的境界,但是由於我們的虛妄分別心,產生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叫似現。
這個似比跟前面不一樣,前面的似現是面對於現前的境界,這個似比是對於不現前的境界。不現前的境界我們加以推度,但是這個推度是錯誤的推度,那麼產生錯誤的認識。
比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打妄想,我們想到這個五欲是種種的美妙,是常,是樂,是我,是清淨的,起這四種顛倒。這個五欲的境界沒有現前,但是我們鑒於推度的關係,借相推度,也是借相推度,但是是產生錯誤認識了,因為這個五欲的本質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而我們認為它是常樂我淨的,這個就是似比。對於不現前的境界一種推度,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這種似現、似比都是攝屬在非量的情況。
我們看這個解釋:心緣境時,於境錯謬,虛妄分別,不能正知,名為非量。 我們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於境錯謬,對於這個境界產生錯謬的認識。為什麼會有錯謬的認識呢?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外境有問題,而是虛妄分別,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無始劫來這種虛妄的名言分別,主要是名言,使令我們不能夠正確了知這個境界的真實情況。這個時候的量叫作非量,這個是錯誤的。
家庭痛苦臨頭時,當恆常生出離
家庭痛苦臨頭時,如養子孫殺父母,
是惡業刃輪自己,今當恆常生出離。
在家庭中,自己經常感受吵架、打架、爭論等痛苦,就像撫養子孫後,不但不報恩,反而殺害父母爺婆一樣,這是惡業利刃輪到了自己。現在世間,很多家庭都不平安、不幸福,雖然自己為家庭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卻是恩將仇報,這是前世惡業所致。在懂得這個道理後,再不能對家庭、感情等輪迴之事,產生羨慕和追求之心,應恆時從輪迴火坑中尋求出離,並出家修行。
其實,出家修行是最好的選擇,至少再也不會流下很多無有意義的眼淚。當然,有的出家人也有痛苦,比如:不願意聞思修行,守持不了清淨的戒律,被貪瞋癡的對境所束縛等。但是,具有出離心的清淨出家人,還是超越了被束縛於輪迴家庭中的世間凡夫的痛苦。
《賢愚經》中講:有一貧窮婆羅門,妻子長得特別丑陋,脾氣又不好,家庭經常吵吵鬧鬧,極其痛苦。他們生了七個女兒,每個脾氣都不好,長相也很難看,她們所嫁之夫又窮又丑,性格都很惡劣。但他們時常回家,不但增加父母的辛勞,家中僅有的一點財產也要強行要走。有一次,婆羅門為了收割莊稼,向隔壁鄰居借了一頭牛,但牛卻在田壟間丟失。他傷心至極!偶到林中,遠遠看見佛陀在參禪,心中非常歡喜。心想:他是最快樂的人,沒有惡婦罵詈斗諍,沒有諸女懊惱,沒有貧女婿煩損,也沒有莊稼要收割,和丟失他人牛的痛苦等。佛陀知曉他的心意,歡喜攝受他出家,並為之宣說佛法,當即他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對當今社會來講,絕大多數人貪慾極其強烈,各種痛苦接連不斷。而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簡單,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壓力都很小,只需要唯一專心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出家,比如到喇榮五明佛學院後,很多居士都不願意再離開。
前段時間,有些領導問:你們喇榮五明佛學院能不能開放?旅遊的人多,對當地各方面的建設都有利。當時我們極力反對,並陳述理由:很多旅遊的人到學院後,雖然以前並不一定信佛,但看見出家人的生活很清淨,都產生羨慕和出離之心,永遠都不願意離開,這樣學院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所以不能開放。當然,我們並不反對他人出家。相反,希望更多人都能認清世間的痛苦,對輪迴產生出離心,踏上出家修行之路。
不過出家的功德很大,很多人在出家時都會遇到違緣,可能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如此示現的原因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云:「若能發心求出家,厭離世間修佛道,十方魔宮皆振動,是人速證法王身。」
總之,在家庭、事業等方面,遭遇各種來自家人等製造的痛苦和不幸時,要想是自己前世緣父母等家人造了許多惡業所致。比如:身患傳染病等疾病,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不但沒人照顧、理睬,連去醫院看病的費用都沒有,身心非常痛苦。在即生中,若感受諸如此類的痛苦,則應想:這是自己前世的業力導致的。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不孝順父母,這很不應該。在動物界中,杜鵑鳥(亦名布谷鳥)從不造窩,也不孵卵。等葦鶯外出覓食時,它就將葦鶯蛋扔掉,而將自己的蛋產在葦鶯棲息的窩中,讓葦鶯孵化。杜鵑蛋孵化比較快,小杜鵑出殼後,其他即將破殼的葦鶯蛋就會被它一個又一個地擠出窩中,而獨享恩寵。但過不了多久,小杜鵑就會遠走高飛,而不顧葦鶯的撫養。人若忘恩負義,忘記含辛茹苦撫養、關心、牽掛自己的父母,則與惡禽杜鵑沒有任何差別。因為,他們致使父母的期望始終以傷心失望收場。
雖然有人口頭上說:「我業力深重!」但也只是說說而已,心中並沒有這麼想。實際上,心裡除了這樣想之外,還應觀想:像我這樣感受痛苦的眾生多之又多,我應代替三界輪迴所有眾生的痛苦。心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樣觀想能減輕罪業、增加福報!
往昔世尊轉生於地獄拉馬車,心想同伴嘎瑪熱巴的馬車也應由自己來拉,並對獄卒這樣說。雖然獄卒否認了他的說法,但以發心力,他頓時從地獄超升天界。往昔世尊轉生為商主匝哦之女,當感受鐵輪在頭上旋轉的果報時,他想:在輪迴中,還有許多像我一樣用腳踢母親的頭,而感受這種痛苦的眾生,願所有這些眾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由我一人來代受!他剛剛萌生這樣的念頭,鐵輪便騰空而起,他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在空中七肘高處相安無事,享受快樂。
雖然長期這樣觀想很困難,比如在生病住院一個月期間,每時每刻都觀想:「眾生的痛苦由我來代受!」這肯定做不到。但在動手術等痛苦最大的時候,一定要盡力思維、盡力觀想。若內心真正生起代受的想法,值遇生老死病等痛苦就非常有意義,因為以這樣的觀修能淨除多世的罪業。在噶當派中,這個竅訣是非常甚深的教言,希望大家銘記於心!否則,面對痛苦就很難有正確的心態。
達真堪布:在家務中修福報,用清淨心斷輪迴
我們是大乘修行者,尤其我們是修大乘密法的,方便法門很多。先把「我」忘掉,不能自私自利,然後為了有緣眾生,怎麼都行!不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而是為了有緣的眾生,為了需要你的眾生,你去做任何事情都有功德。你不念佛也行,不誦經也行,好好地照顧他們,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家裡這些活都搶著幹,幹好。消業積福啊!讓他們幹,這是消福造業,欠人家的啊!欠了就得還。
有的人雖然不願意幹家務,但是不幹不行,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挺難過。這是前世欠的,現在你正在還。還有的人挺得意似的,「我不用幹」!這是在消耗福報,在欠債啊!欠債的時候好欠,還債的時候不好還,你要增倍的還啊!
我們是相信因果的,因果不會有浪費,不會有差錯的。他幹活的時候心裡不舒服,但是不幹不行,這是他前世欠你的,正在還你;他還的同時,你也正在欠他。輪迴有很多種,大輪迴,小輪迴,這也是一種輪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們積累的這些債啊,業障啊,如果是個物質,有個形狀的話,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了!互相欠的,互相造的業,都是成倍的增加。因果不可思議啊!那怎麼辦?我們要付出,但是別求回報。多幹點!你一轉,他也能轉,相互都是真心的,都快快樂樂的,這不是欠,這是修。互相都不欠,緣就了了,慢慢就不受因果了。你從心裡不轉這個念的話,他也轉不了,這樣的話互相欠啊還啊,業障又增倍了。
我們應該用真心去感化他。有的人問,「我也發心了,也發願了,但是沒有用,感化不了他!」因為你發心不清淨,不是真心。如果你是真心,你心裡沒有絲毫的要求,不求回報,沒有絲毫自私自利念,你就成為菩薩了。菩薩不可能感化不了他,你一定能把他感動,這樣他也會從心裡服你,自然而然就會隨你,這些逆緣都變成順緣了。然後你們互相幫助,母子也好,夫妻也好,這樣的關係就都是清淨的關係,只有幫助沒有傷害,互相都能讓對方解脫,而不是輪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