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嚴法師:別顛倒看世界

佛法說「痴」是眾生的根本煩惱之一,痴的意思是事理不明、是非顛倒,這和我們常說這個人很痴心的痴不一樣,痴心的痴是「執迷不悟」的意思。

所謂是非顛倒、事理不明,是指一般常識認為是正常、合情合理的,甚至於合法的見解,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卻是顛倒見。譬如我們對一樣東西貪戀執著,就會認為那是永恆的。以男女之間的關係來講,很多人談戀愛或是要結婚的時候,總是山盟海誓,但是人的生命很短暫,怎麼可能像山一樣堅固、像海一樣深廣呢?更何況山和海都有崩塌和乾涸的可能。

偏偏就有許多人相信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能讓自己永久依靠,好像只要找到了靠山,就能平穩安定一輩子似的。卻不知就連山都會崩塌,更何況是人呢?所以說,想以人做靠山是最愚蠢的想法,這就是以無常為常,以常變的東西為不變,以不可靠的東西為可靠,也就是痴。

佛說眾生顛倒,而眾生的顛倒歸納來講有四種,也就是所謂的「四顛倒」。除了上述的「以無常為常」外,還包括了「以苦為樂」、「以不清淨為清淨」、「以非我為我」。

除了身外之物不可靠之外,就連自己也靠不住,譬如身體的健康,自己的觀念、想法和意志力,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自己能掌控的。可是我們卻認為是自己所擁有的,或是自己本身很可靠,這就是「以非我為我」,其間的落差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衝擊和痛苦。

「以苦為樂」就是把明明是苦的事情當作是樂的,而把真正的樂當作是苦的。譬如很多人會把大吃大喝、狂賭濫嫖當成娛樂來追求,但這只是一時的刺激和快樂,一旦刺激結束以後,在精神上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空虛,增加更多身體上的痛苦負擔,那怎能快樂呢?一時間的快樂造成長時間的痛苦,但人卻引以為樂,卻不知道這個被自己覺得是樂的事,其實就是造成苦的原因。

至於「以不清淨為清淨」,是說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恆久清淨的,例如我們的身體,現在可能看起來是清淨的,但是到了明天就會流汗髒臭了,這也是人需要天天沐浴的原因。餐桌上美味的食物,我們認為是清淨的、沒問題的,所以吃它,但是吃下肚子以後,等到明天排泄出來時就是不清淨的。美食即使不吃它,只要一收回廚房就會開始變質,然後慢慢腐爛而變得不清淨。

可見,任何東西的淨穢都只是我們一時之間的感覺而已,要視情況才能決定是否是清淨的,那就不是真正的清淨了。是你喜歡的,那就是清淨的,不喜歡的,就是不清淨的了,因此清淨是相對的感受。

所以,常樂我淨都不可靠,沒有一樣是真的,都只是一種幻相、幻覺而已。

選自法鼓文化《放下的幸福》 


本源法師:「六大根本煩惱」是眾生輪迴之根本

煩惱濁,天台宗稱之為「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以貪嗔癡慢疑五鈍使為體。「五」即五種煩惱,「鈍」是相對見濁的五利使而講,這五種煩惱受到生生世世的熏習,形成了堅固的習氣,需要下一番功夫方能去除。它來的慢,去除亦慢,故稱為「鈍」。由於此五種煩惱能驅使眾生迷惑造業,輪迴六道受苦,故稱為「使」。

這五種煩惱加上不正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之為「六大根本煩惱」。

六大根本煩惱又會生起二十種「隨煩惱」,即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又稱枝末煩惱或隨惑。

「隨煩惱」包括: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驕、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想要斷除煩惱,首先要斷除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一旦斷除,隨煩惱就自然斷除。

「六大根本煩惱」是眾生輪迴之根本,它好比栓羊的一根樁,眾生好比羊,樁跟羊之間用繩子繫牢,羊圍著樁打轉,其最大的活動範圍不出這根繩子的長度,羊越轉,活動的空間越小。眾生亦復如是,煩惱越小,活動空間越大;煩惱越大,活動空間越小。唯有將煩惱樁連根拔除,才會擁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一、貪
《三時繫念》云:諸苦皆由貪欲起。貪欲即對財色名食睡過度的追求,或不義的竊取,為滿足一己之欲而損害他人的利益,或對自己的財法吝惜,不肯惠施予人。貪欲的過患正如經中所云:「死墮餓鬼道,受飢餓報」。

二、嗔,即嗔恚
對種種不如意的境界無法忍受,而生忿恨或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遇到飢渴寒熱,無涵養心而生嗔恨。《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的果報是將來死墮地獄,受身相醜陋之報。

三、痴,即愚癡
把六大根本煩惱濃縮起來就是貪嗔癡,因愚癡而生貪求,求之不得而生嗔恨,因此,無明、愚癡是眾生輪迴的根本。愚癡迷昧會讓我們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起諸邪見、謗無因果、起惑造業、感召苦果。愚癡的果報是死墮畜生,任人宰割。

四、慢,即傲慢
慢有九種,慢、過慢、卑慢是最常見的三種傲慢心態。明知他人不如自己,內心還表現出輕視他人的態度,稱為「慢」;自己跟他人同等,卻認為自己比他人強,稱為「過慢」;他人強過自己,雖知自己比不上他人,但內心還是產生傲慢的想法,稱為「卑慢」。由於種種傲慢,導致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輕視他人、與人無法和睦相處。傲慢的果報是卑使下賤報。

五、疑,即疑惑
對於一切善惡因果,佛教真理,不能生起信心,狐疑不信,杜塞善門,滋生種種邪見,造種種是非惡業。

以上貪、嗔、痴、慢、疑五種煩惱是輪迴的根源。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讓眾生不得自在,故名煩惱。寶誌禪師說: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消落。《八大人覺經》: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可見,學佛之人想要成就,一定要在煩惱上下工夫。 


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南懷瑾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腳,打坐,很平常,決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裡?就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麼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煩惱些什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遊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什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嘰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是什麼愁呢?閒來無事在愁。閒愁究竟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閒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鐘,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鐘就多幾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主題在哪裡,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什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句話中了。

「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法眼藏。

--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