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深信因果,就能勇敢接受不幸,繼續善良
有人說,如果因果真的不虛,為什麼好人沒好報?他那麼善良、那麼有愛心,那麼努力,為什麼際遇這麼差?為什麼要受到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如果因果真的不虛,為什麼有人壞事做盡,卻仍然享受財富、名利、地位呢?這是不了解或不相信因果造成的。
業力成熟的順序,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業力的強弱,比較重的業會先成熟,就像皮球拍得越大力,反彈的力道越大。如果業力的輕重一樣,則越靠近臨終的會先成熟。也就是說,臨終前的想法和行為,對往生的影響很大。即使一生作了很多善事,但臨終生起了惡念或惡的願力,會使惡業先成熟。如果距離臨終的遠近也相同,那做得越多、越習慣的業力,會先成熟。最後,才是造業的順序,先做的業就會先成熟。
所以,有些業力是今生造業,今生就會受報;有的是今生造了業,在下一世才會受報;還有更多的業,是今生造了,會在第三世或很多世以後,才會受報。不管善業或惡業,都是這樣。
好人在這一世的善良和不幸的遭遇,其實是兩回事。今生的不幸,是過去世的惡因所致;而這一世的善良,一定會是來世幸福、順利的來源。
同樣的,壞人今生享有財富地位,是他過去世的福報成熟了。而他現在造的惡業,等到因緣成熟時,就會承受惡果,而且通常悲慘的大痛苦。就像大鳥在天空飛翔時,地面不會有影子,但快要落地時,影子就會很大。
真正理解並深信因果的人,對這一生苦樂的因果不會混淆,不會顛倒。他會知道,今生的不幸是過去的業因成熟了,勇敢面對會比較好。而在接受痛苦的同時,也不會放棄去做好事,不會放棄善良的心,因為很確定未來會有好的結果。
雖然生命中的痛苦不幸,並不會因為我們理解了因果,就一筆勾銷,但心裡會感到篤定。不論遇到快樂或痛苦,都會不慌不亂,堅持去做該做的,也會避免不該做的,對於該承受的挫折困境,也會有勇氣去面對。
嘎瑪仁波切:看不見自身的“我慢”,最可怕
導語:心是語言和行為的主導,多點反觀自心,覺察起心動念。學會讓心平靜,不隨風起浪,回歸本具的光明,慈悲與智慧,與心保持自在的交流。
佛教裡所謂的“心”,是指“識”。其實,佛教本沒有“靈魂”這個詞,魂魄是道教用詞,但意思差不多。道教認為人有三魂七魄,可以這邊放一個,那個放一個;佛教不這樣認為,就像房間裡只有一個燈泡,如果有很多窗戶,人們會感到從各個窗戶都透出光,照射到不同的地方。
人的思維可以透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身體感覺去捕捉外在的信息,但是眼睛、耳朵這些並沒有判斷力,要靠主意識來判斷,這個分析師,我們往往就稱它為“心”。
心會產生不同的判斷,正面的、負面的或者是中性的,我們也叫善、惡及無記狀態。大部分時間,心習慣了負面,比如當人們看到一個漂亮的東西,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麼佔有它;耳朵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但排斥的佔多數,接受的佔少數。
業力亦如風,會讓心海起浪,所以我們經常勸人說“你看開一點好不好,放下好不好,不要聽風就是雨。”讓心回歸到原來的位置,讓心沉澱下去,不再起浪的心,我們是可以和它對話的。
在風浪裡翻滾的心,還不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需要沉澱下去,像無浪安靜的儲藏室,又像手機的內存卡,電腦的芯片一樣,這就被叫做阿賴耶識。
你沒辦法跟貯藏的一切對話,只能敲鍵盤,找到你要的部分,業力會表演給你看。它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主意識會讓它往內看自己,讓它自己去分析。
當你心情好的時候,聽到別人講笑話,你的主意識會告訴你這個人特別幽默,他講的笑話太好笑了,這是它在分析,因為它在快樂當中。
如果你現在心情不好,剛剛失戀了,或者有人惹你生氣,心裡正遭受著煎熬,對方講個笑話給你聽,你會覺得這個人太可惡了,講話這麼沒水平,一點都不好笑,反而讓人感覺噁心。這個是誰在分析?其實就是心,就是主意識在分析。
我們學習與心對話的目的,就是讓它學會平靜,學會接受正面的東西,不讓它起浪。當主意識分析完了,沉澱下去不受誘惑的時候,它會慢慢清理阿賴耶芯片裡的東西,再往下再沉澱的時候,會發現芯片本身是沒有對錯是非的,對錯是非都是外面拍攝回來的東西留在這裡的圖像,這個沒有對錯是非的芯片,我們就叫它“佛心”,它沒有實體,是內心最光明、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就像浩瀚的虛空,不受任何污染。
佛教徒,是內教徒,只有反觀內心,才能把事情分析透。比如光一個傲慢就分很多種,粗糙來看比如種族慢,像有些人生在好一點的家庭背景下,傲慢就比普通人要大;還有色慢,只要長得比別人美一點,帥一點,發自內心的傲慢永遠都存在。
再延伸出去,衣服的品牌比別人貴一點等等方方面面會產生出形形色色的傲慢。文化水平高一點的人,會產生“別人沒我有文化”的傲慢。文化是什麼東西?其實一個人的穿衣打扮,哪怕筷子怎麼用,糌粑麵條等怎麼吃,所有人類文明進步中的一切習慣等等,這些都叫文化。
如果人們只單一的從讀過多少書或把專業方面的特長當成文化,知識慢就會形成。就算是一個文盲瓦匠,如果你問他,“師傅,這個瓦是怎麼做出來的?”他立刻也會傲慢起來。
最可怕的是看不見的“我慢”。無論多麼平凡的人,也會有“我怎樣怎樣”的時候,這個“我”是很大的,因為有了無限膨脹自大的“我”,就再也裝不下別人。
光一個傲慢就能延伸出很多,貪、嗔、痴、嫉妒、疑心等等也是這樣。佛為什麼要講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的心太複雜了,光粗糙的煩惱就有108種,佛珠也就有了108顆,用這個來磨我們的心。
心,是個很可愛的東西,平時你感覺不到它,但它一旦起浪,就會讓你受盡折磨。就像突然有人踩了你一腳,你會疼得“哇”一下跳起來一樣。
哪天你生氣了,失戀了,家裡父母罵你了,就可能會作出傷害自他的事情,像跳樓、割腕這麼痛的事都敢幹出來,可見心的力量有多大。
學佛後,很多人還是控制不住自己,讓人們一次次覺察到心的可怕,心越來越膨脹,就是魔,但深深沉澱下去,它就是佛。從本質上講,都要一體兩面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