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能實踐這句話,一定會讓大家滿意。

淨界法師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國王的名言。

古代有一個國王,是非常的賢能,每天處心積慮要照福老百姓,設立很多的制度,也幫助很多的弱勢團體,做了很多福利的制度。但是眾生的心是有各式各樣的想法,他怎麼做都有人贊嘆他,怎麼做也是有人毀謗他,所以他覺得非常的苦惱,我怎麼做才能夠讓大家都滿意呢?

有一天他睡覺的時候,有一個老者,一個老人家白髮蒼蒼。這個老人家就告訴他說:你要讓大家滿意,有一句話你要記住,這一句話你能夠實踐它,一定會讓大家都滿意。這個國王聽了就非常歡喜…,聽了這一句話以後他醒過來,誒!把這句話給忘掉了。唉呀,糟糕!這一句話是讓我離苦得樂,趨吉避凶的法寶,怎麼忘掉了呢?這時他就傾他所有的財產,去做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鑽石,詔告天下,哪一個人能夠把我夢中的那個名言找出來,解除我心中的痛苦,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滿意我,我把這個鑽石送給他。

後來有一個在山中修行的老者,聽到這個傳聞以後就走下來,以大悲心來到國王的面前說:國王!請你把那鑽石拿給我。國王說:你知道了答案了嗎?老者說:你先把鑽石給我。老者拿了鑽石以後,刻了幾個字就把鑽石還給大王,然後掉頭就走。國王看到鑽石戒環旁邊,所刻的字就是:「一切都將過去」。國王聽了以後恍然大悟,這就是我夢中裡面的名言「一切都將過去」。

這句話從佛法的觀念,我們這一念心,我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什麼事情都是我們心在動。因為你不執著,他不會傷害你的,色不迷人,人自迷。我們要知道外境不會傷害我們,一定是你對它有執著,它才會傷害你,這大家都知道的。當我們對它產生執著以後,他對我們產生牽動。「一切都將過去」等於是無常的智慧,這時候你的心等於是收回來,開始把外境收回來。

我覺得「一切都將過去」那只是破妄,其實它只是一種止痛藥。「一切都將過去」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我們應該說「這一切都將過去,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將到來。」破妄顯真。因為你把一個東西破了,那它雲何應住呢?我們佛法是有所破壞,有所安立,它講「離一切相又即一切法」,一定雙向思考。

這種雙向思考的觀念,二乘人是很難理解的,所以他以一種真妄對立的心,提出他的看法。

--《楞嚴經講記》(節選)


我講個小故事,說明「明心見性」的重要。

淨界法師

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明心見性的重要。

在春秋時代魯國的國君,他要舉辦一個國家的慶典,他有一個很好的鐘,在慶典的時候把鐘撞起來,聲音非常的嘹亮,但是這個鐘少一個鐘的架子。所以他就請一個木匠,希望把這架子做起來,好把這個鐘掛上去。

這個木匠經過三七二十一日以後把這架子做出來。這個鐘一掛上去,哎呀,不得了!天衣無縫,不管是造型、不管是它的比例,那個鐘撞起來的聲音可以說是非常的圓滿殊勝。法會結束以後,大家看這鐘架做得這麼好,大家就打聽這是誰做的。就找到一個木匠,說你這個鐘架實在做得太好了,好到沒話講,你是怎麼做的?

木匠說,我在做之前,我要齋戒沐浴七天,我要息諸緣務。他說:我到第三天的時候,三天而「忘利」,我整天齋戒沐浴,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已經忘了我做這個鐘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做了別人會贊嘆?會毀謗?國王會賞我多少錢?這樣的利養的心完全忘掉,三天而忘利。但是我覺得不行,再齋戒,五天而「忘身」,到第五天的時候,我的身體忘掉了,身體的變化,感到熱、感到冷,這個身體的變化也忘掉了。這個不行,繼續再來,七天而「忘我」,到七天的時候,我那個自我意識也忘掉了,沒有人我的對立。

三天而忘利,五天而忘身,七天而忘我,到第七天的時候,我的內心一片的平靜,我已經忘了我在為誰做事情,我心中只有一個影像,就是架子。這時候我很平靜的拿起我的斧頭跑到山中去,我很自然的看到哪一棵樹,它適合做這一個鐘架,就把它砍下來,砍下來以後,很自然的就做成這個架子。我所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以天然的心,去尋求一個天然的架子。

當然這當中包含的三個重點:忘利、忘身、忘我。

其實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你會發覺,我們佛號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第一個、我忘掉我為什麼打佛七,你要忘掉得失利益;第二個、你那個色身這一塊肉,六七十公斤這個色身你要忘掉,最後誰在打佛七,也忘掉。這時候你這個心跟佛才打成一片。

你說為什麼我們會把佛號念不好?心有千千結嘛!我們就是在這五蘊身心裡面到處惹塵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損在這個地方。

所以那木匠的意思就是說,我不是有什麼樣好的技術,我是調整我的心態而已。很多人說你是跟什麼人學什麼技術,不是!心態決定你的狀態。我在做這個鐘架之前,我善調其心,做了這個工作。

到這個地方為止,佛陀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菩薩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會比較圓滿。

--《楞嚴經講記》(節選)


學吃虧後,有個人會回報你,知道是誰嗎?

淨界法師

我們看,菩薩從一種自利轉成利他的時候,他的所緣境不一樣。「又見佛子,住忍辱力」,他有一種忍辱的功德。他是怎麼回事呢?「增上慢人,惡罵捶打。」其實會對菩薩產生障礙的,一般還不是惡人,是「增上慢人」,就是說未得謂得,或者少得謂多得。這種人,他本身沒有真實功德,但是他自認為有真實功德,就是特別我慢、自以為是的這些人。他本身沒有什麼真實實力,但是他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種人在菩薩的弘化過程中,就很容易說三道四,「惡罵捶打」,以種種粗惡的言辭來謾罵菩薩,或者以種種的手段來捶打菩薩。那麼菩薩應該怎麼樣?安忍不動。以這種安忍的功德來追求佛道。

所以古德說,前面的忍辱偏重在自修的過程,在調伏內起、內在的妄想;這個地方的忍辱是對外弘化,逆緣不動。這個忍辱會更難,因為它來自外在的刺激。當然,這個很重要。

這個對外的弘化,我覺得有兩個重點。這個忍辱是有一些基礎的。第一個,包容。我們一個菩薩要忍辱,你把標準要定出來。我們對自己的標準叫做高標準,就是「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風」。我們要用滿意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你對別人,千萬不要期待別人讓你滿意。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讓你滿意,你只要可以接受就好了。

所以我們對別人是畫底線,就是你不要踩到我底線就可以了。沒有包容就談不上忍辱。就是說,你如果把標準定得很高,你很難忍辱。很多弘化事業是要很多人合作的,你把標準定這麼高,你什麼事也辦不成了。所以這個忍辱的前提就是,你要學習包容。面對自己,定一個高標準;面對別人,你只要把底線畫出來。我做人處事有一定底線,你只要不踩我底線,我就可以接受了。這第一個,包容。

第二個,就是懺公師父說的:學吃虧。我們當然喜歡佔便宜,我們希望付出少而收穫多,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其實,這對自己是一個不利的思想。我們要讓自己覺得說,我付出的多,但是我受益少。你知道為什麼嗎?你不學吃虧,你只是得到福報的受用。當一個人學吃虧以後,你知道有一個人會回報你。那個人是誰,你知道嗎?真如本性。

就是我們說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後面那句話太重要了,你一個人知道退後!你看插秧,插秧是怎麼插,你知道嗎?是往後插的,是退後。其實菩薩道就是在不斷的讓步當中,增加你的功德力。其實我講實在話,你什麼都講道理,你就別干菩薩道了。什麼都講道理,很多不合理的。當然,你可以用很多佛法來安住,比如說消業障,或者說是增長我的忍辱波羅蜜。

總之,整個忍辱波羅蜜,跟你的包容心,跟你學吃虧的心態有關係。你能夠有包容、學吃虧,其實忍辱就不難了,再加上一點智慧觀照。就是,反正這個就是我一個歷練的對象。


人生很像捉迷藏,你越找,它躲得越厲害。

淨界法師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阿難!你為什麼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生起圓頓止觀呢?因為你缺乏大乘的正見,所以你永遠不能覺悟這四大的體性,它當體就是如來藏,當體就周徧法界,它沒有來去的。那我們怎麼知道這四大的體性是周徧法界呢?佛陀告訴我們一個觀察的重點:「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你只要瞭解虛空到底有沒有出入,還是沒有出入,你就能夠悟到這個道理。當然虛空是沒有所謂的出入的,我們這樣講,它的體性沒有出入,相狀是有出入的。你不能說相狀沒有出入,體是遍滿的,但是相狀的確是會變化,這叫「相妄性真」。不是只指虛空,任何一件人事都是「觀相原妄,觀性原真」。這地方對我們在修觀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個禪師他開悟以後,他講一句話,他說我們怎麼去觀察人生,一個大乘的佛弟子,對人事的變化要怎麼觀察?他說:「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是很妙的,你越追求它,它越消失掉,但是你不追求它的時候,它反過來追求你,當下就顯現「覓即知君不可見,但是它不離當處常湛然。」因為它的體性徧滿,但是徧滿的東西,你越找它越消失掉。

你把這個道理,這個公式你套在任何事情上,通通可以受用。你看世間上人世間的財富,有些人他擁有三千塊他就很滿足了,有些人他擁有一千塊他就很滿足,外境是沒有標準的。我們對於財富,對於人事都是這個道理,你越要去追求它,越執著它,你就感到越缺乏,越沒有安全感。你說:好!我把它徹底的放下,誒!你就感到你非常的滿足,非常的安定,任何事情都不離開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講說「心境決定你的處境」這句話一點不假。說我現在很痛苦,要改變一個環境。其實你錯了,你還境改變不了,因為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你到另外一個環境,它還是這個因緣出現,你改得了嗎?

每一個環境都有好的體性,都有不好的體性,因為它體性是徧滿的,不是這個地方才不好,哪一個地方都有好壞。那怎麼辦呢?你改一個心態,你心態一轉,誒!「心境決定處境」、「覓即知君不可見,不離當處常湛然。」你越把它放下,越作正面的思考,你就越滿足。

這個人生很像在捉迷藏,捉迷藏就是說你要找它,它躲得越厲害。說:好!我不跟你玩了。誒!它自己就跑出來,就是這樣子。你試試看,你下次對某一個東西很執著,好,我把它放下!你放下以後,你覺得它突然間現在你的面前。我們經常面對一個重要的考試,你越執著越考不好,「覓即知君不可見」,相妄性真。

其實每一個好的體性,每一個不好的體性,都是充滿法界,只要你能夠善用其心,做正面的思考,它就會隨你的心而出現,是這個意思。相是虛妄的,但是十法界當中,這種染淨的四大的體性卻是真實的,這道理是不能改變的。

--《楞嚴經講記》(節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