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衣服,看出你的修行境界

福安觀音寺

這次供養海青,感恩許多師兄的護持。大家念經時,最好能穿海青,比較如法莊嚴。海青是黑色的,也算是壞色。世俗人都喜歡穿的花花綠綠,花枝招展的。那修道人要剛好相反,要樸素。以前到鼓山,或者五台山,那些大叢林中,出家人上殿,都要穿海青搭幔衣,統一的灰色的。樸素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佛陀說穿糞掃衣,到了中國,就要穿壞色的衣服,表示捨世俗。

人的境界,從衣服上可以看得出來。《藥師經》上講的,食清淨食,著清淨衣。狹義來說,清淨衣就是衣服穿的要清淨莊嚴。廣義來說,內心具足慈悲喜捨後,散發的一種清淨的磁場。那服裝可以看出一個人修持的境界。人追求世俗時,就喜歡很艷麗的服裝。比如女性,對自己沒有信心,就喜歡在衣服上下功夫,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衣服買了,穿一次覺得不好看就不穿了。這也是顛倒,浪費福報浪費錢。因為沒有自信,不知道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只會在服裝,鞋子,頭髮上下功夫。

佛規定出家人,剔除髮鬚,而披法服。就是不要在外在上執著,而是要發掘內心的財富:慈悲喜捨,自信知足。許多人沒有學佛前,都喜歡打扮,學佛後,有自信後,對女態很重的衣服,鞋子,都不喜歡了。而是越來越樸實了,來寺院做義工,也不怕髒不怕累,這就是自信,慢慢的大丈夫相就顯現出來。如果你學佛了,還喜歡追求這些打扮,不打扮就全身不舒服,那說明還需要多念經,念經以後不會執著於外相。人要是執著外相,這個色身,到了死亡以後,會很痛苦。比如說女人喜歡自己的相貌,死了以後會投胎做一只蟲子,或者守屍鬼,守著屍體的鬼,所以要破除這個執著,多念《地藏經》。

在佛陀時代,迦葉尊者修苦行,而且常穿糞掃衣,但以他修持的功德,以及他如法的威儀,讓許多人都皈依到他門下。我們以威儀和功德來攝受眾生。

供養海青,也是莊嚴佛堂的一種方式,得到的果報,就是身心會清淨,而且眾生見到你,都會心生歡喜。眾生因為業力,對美的看法會有好多種。比如說,狗覺得自己的身體是最美的,牛也覺得自己身體是最美的,那豬也一樣。你說哪樣是最美的,就是業力感召。在比如說,業障重的女人,喜歡抹濃重的香水,打扮的很妖媚,以為是最美的。而清淨的佛看來,那是香水是惡香。福報小的人,會喜歡瘦瘦的,以為是最美,然後去減肥。其實越瘦越沒有福報,好比林黛玉。那唐朝以胖為美,唐朝人福報比較大,心量也寬廣。許多人學佛後,不喜歡抹香水,穿的也樸素,吃的也清淡,也說明業力在改變,慢慢的善業顯發出來。


穿短袖衣服念佛、讀經、拜佛,有罪過嗎?

問:穿短袖衣服念佛、讀經、拜佛,有罪過嗎?

定弘法師:如果是夏天很熱,那可以開緣。你穿個短袖襯衫,但是最好穿長褲,不要穿短褲到佛堂,這是對佛的尊重。實在天氣太熱,你穿個短袖上衣,還勉強過得去。當然,如果讀經,能夠穿海青這是最好,這是禮服。過去上朝見天子,就是穿這種寬袍大袖的禮服,海青是漢朝時代的禮服,咱們中國人的服裝,不是印度傳來的。印度出家人的服裝就是三衣,中國出家人穿著海青,上面再搭三衣,搭的那個三衣是印度的服裝,穿的海青是咱們中國人的服裝。

在佛堂里讀經,也穿這樣禮服,表示對佛的恭敬尊重。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除非你是真的太熱,穿那個受不了,就可以開緣。拜佛,如果是你一拜好幾個小時那種,那我建議還是不必穿,穿了你可能拜不下去,很難拜那麼久。你可以穿比較緊束的服裝,像我們出家的穿短褂,也是長袖的,就是我們裡面的短褂,就不是長衫,長衫要到腳踝,短褂就是我們一般的像普通的上裝,西裝那麼長的,這樣的短褂,我是穿那個來拜佛。有些同修穿居士服拜佛,很寬松,也很好,但是最好那個質地要全棉的,它吸汗。

選自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七四集) 2012/7/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問:在家居士身穿短褲襯衫,誦經、念佛、拜佛,請問是否如法?

答:不如法。我們對於尊長要禮敬;同理,你家裡有貴賓來訪,你能穿個短褲襯衣接待他嗎?連對世間國王、大臣、總統,我們都要穿禮服接待,見佛菩薩焉能不穿禮服?我們見到佛像,應當是見佛如佛在,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這完全是一個敬意,要養成習慣。21-090-0008


問:南無阿彌陀佛!請問天氣熱,上身不穿衣服可以念佛嗎? 

學佛有問必答:

念佛號無禁忌,但如果在佛堂念佛,還是要穿著端莊一些。如果不在佛堂念佛,可以的,即使洗澡時一樣可以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走路、坐車、等車、干家務甚至不需太專心的工作都可以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道理:從妄念中所念出的佛號,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淤泥雖然很髒,但從淤泥生出來的蓮花照樣潔白無瑕,念佛的道理也是這樣,每聲佛號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每聲佛號都功德圓滿,每一聲佛號都具足往生的功德。

 

做功課、誦經時穿睡衣,很沒禮貌!

法會禮儀 恭敬海青須知

海青在佛教中本是一種「禮服」,用於各種儀式及共修,漢朝時候的禮服。在家人多半繡的有花紋,出家人是沒有花,素色的。佛弟子穿上海青即由莊重的外表來顯現內心的虔誠,敬慎與恭敬心。海青屬於寬袍大袖,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海青又稱為「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身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

(一)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

(四)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五)開靜後,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關於海青的相關問答

問:請問在家居士早晚課是否要穿海青?

答:穿海青很好,你不穿也行,這是不強迫。海青是中國古時候的禮服,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要求整齊,一定要穿海青,不是在大的典禮,居士不穿海青沒有關係。

 

問:海青上可繡上「阿彌陀佛」和「卍」字等記號?

答:海青上不必繡。這是一種習慣,因為你既然穿上海青,一定是在佛堂裡面,佛堂裡哪個不念阿彌陀佛?用不著再提醒他們,咱們要提醒的是那些沒有學佛的,對佛法不知道的,對他們應該這樣用法。在佛堂裡面我們循規蹈矩,依照佛的儀式表示我們的恭敬。

資料來源: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十二集)

 

問:請問在家居士是否能穿咖啡色海青?

答:我想應該沒有問題吧!如果別人說不能穿,這是哪部經說的?經上沒有說,當然就可以穿。佛經教導我們穿袈裟,什麼是「袈裟」?咖啡色就是袈裟色,袈裟是雜色、染色,就是各種顏色染成一起,現在人講多元文化,不是單一色。中國跟古印度都認定紅、黃、青、白、黑,這五種叫正色。佛弟子避免正色,所以穿染色衣。咖啡色是染色衣,無論在家、出家都合適。我們吃的飯也叫袈裟飯,一個缽,今天講一個大碗,飯跟菜統統裝在一起,這叫袈裟;一個菜一個菜個別擺下來,那就不是袈裟。「袈裟」的意思是許許多多混合在一起,沒有分別執著,平等的意思,也包含著有心地清淨的意思在裡面。

資料來源:學佛答問(第七集)主講人:淨空法師

 

問:請問居士平時可以穿著短褂嗎?上小座和大座時,可不可以以咖啡色的海青取代現前所穿黑色的海青?

答:居士在我們道場,現在台灣設計的有居士服,我看不少同修都穿,這個很好。實在講,居士可以跟出家人穿同樣的衣服。我們要曉得,中國出家人穿的衣服是平民服裝,我們穿的長褂,這是明朝時代一般百姓穿的服裝。我們穿的中褂、現在設計長的背心、小褂褲,在家居士都可以穿著。在佛門聚會典禮當中,只有出家人可以搭袈裟,只有這個衣服在家人不可以搭。海青也是一樣,都是中國民間的衣服,不是說在家居士就不能穿,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普通常識,我們應該要懂。

黑色的海青可以換咖啡色的海青,實在講,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同修穿咖啡色是決定有道理,這是表法。佛法教學對於表法非常重視,這種顏色在經典叫「袈裟色」。「袈裟」是梵語,它的意思就是許多種類混合在一起,稱之為袈裟;也就是講雜色的,就是很多顏色染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它代表什麼?代表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顏色裡面的紅、黃、青、白、黑,這是正色。在表法,它就好像表一個國家、一個國土、一個種族、一個宗教,它代表「單一」。染色是代表「和合」,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家、是一體,取這個意思。我們穿這種顏色是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很好,一定要懂得佛法的表法,佛為什麼教我們這麼做。

資料來源:學佛答問(第四十九集)主講人:淨空法師

 

問:請問我們的海青可以拿進去洗手間嗎?

答:海青是我們的禮服,我們上洗手間最好脫下來,不要帶到洗手間,這是表我們的恭敬心。能夠做到非常好,至於不能做到,或者在某種特殊情況之下不方便脫也可以。最好佛像、念珠、海青,都不帶到洗手間,可是有一種情況之下,就是在旅行,我們在飛機場剛要上飛機,這個時候如果是急著要上洗手間,脫衣服、拿東西不方便,這個也可以。佛法可以通融的,不是一成不變,不是說:「你這個拿到洗手間,你有罪過!」不是,這個沒有罪過。我們真誠恭敬,應該怎麼作法都如法,只要不失真誠恭敬心就行了。

資料來源:學佛答問(第四十四集)主講人:淨空法師

 

問:在大殿穿、脫海青有怎樣的因果?

答:這就是不太恭敬佛了。穿海青,這是最好在外面穿好再進來,脫也在外面脫。除非場地限制,外面不方便,常住開緣允許,那另當別論,總要有恭敬心。我記得在戒經裡面我們看到一個小的故事,這是講過去有一尊佛的時候,有一個修行人,他到大殿,下雨,像我們今天這下雨,拿著雨傘,拿著雨傘就把雨傘豎著靠在大殿的牆壁上,就這麼一個舉動,障礙了他修得二果斯陀含。為什麼?因為這個舉動也是不恭敬,那是講得非常細微了,你把傘靠在牆上都不恭敬。真正戒經裡講,傘怎麼樣?要橫著放在地上。這是非常非常細微的舉動,都有因果,都障礙你的修持。那更何況如果非常不恭敬,甚至在大殿裡面亂說話,做種種不恭敬的行為,這因果就很大。

資料來源:學佛答疑 定弘法師主講(共一集)

 

問:如果海青破損到已經不能修補的程度,請問應該如何處理,較為如法?

答:這個事情不必分別、不必執著,依照一般舊衣服處理就行了。

學佛問答 (共一集)主講人:淨空法師


凈空老法師:做功課不上香,不穿海青,你這是想偷懶,無恭敬心!

問:他後面還有,他說我們平時供佛水都用開水,是否可用沒有燒開的礦泉水、泉水或自來水供佛?天氣熱,在家中小佛堂念佛,不穿海青可以嗎?用四字念佛和六字念佛是否一樣?早課點香,晚課不點香可以嗎?

答:如果想偷懶,那都可以,如果真正要修恭敬心,那當然就不可以。這個供水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水不是給佛吃的,你要這樣想法那就錯了,我供這一碗水煮開的,那個水還沒煮開。供水,水是表法的,要懂這個意思。既然是表法的,最好就不必用開水,只要是乾淨的水,沒有染污,自來水也可以,河水也可以,乾乾淨淨的。這杯水供在佛的面前是讓我們自己看,我們看到這杯水你就要想到,佛的心像水一樣,那麼樣乾淨,那樣的平等,這是代表心法,我們要修清凈心,要修平等心,那這個供水的功德你真正得到了。

你要是以為我供水給佛吃,你全錯了,佛怎麼會吃你這杯水?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一定要曉得,佛法裡頭所有這些供養全是表法。你說我們供花,花也不是給佛看的,都是給自己,提醒自己,花是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開得好,我們就曉得果一定好。所以我們供花就想到我要修好因,我要做好事,將來才有好的果報,花是表這個意思,不是給佛看的,果也不是給佛吃的,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佛前面供燈、燃香,這裡頭表法的意思,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就是在社會上,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念念都想到捨己為人,做出真正的犧牲奉獻,都是代表這個意思。香代表戒定真香,代表五分法身香。我們看到這個香,聞到這個香的氣味,就要想到我們要修戒、修定、修慧,它表這個意思。如果你功夫純熟了,念念都在戒定慧當中,那個香點不點無所謂;點就是提醒自己,點也是提醒別人,所以道場一定供養不能缺。道場是要接引大眾,所以一定要把這樁事實理論講清楚、講明白,這就不是迷信了。否則的話,人家說你拜佛,拜偶像,你迷信。其實統統是教學,這是高等藝術的教學,哪有迷信?

我們供佛像,供佛像兩重意思,一個是報恩,佛是我們的老師,念念不忘老師,這是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看到佛像,我們要知道見賢思齊。他是凡人,他修行成佛了,我要跟他一樣,我也要修成佛,提醒我們自己,鼓勵我們,是這個意思,這跟一般拜神意思完全不相同。一定要曉得為什麼要供奉佛像,佛前要有這些供具,要懂得,懂得它的意義,我們自己才真正得受用,才得利益,用它常常提醒自己。

這個念佛,不但是念佛,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沒有定法可說,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第一,門門都成無上道。為什麼開那麼多門?眾生根性不相同,佛真是慈悲到極處,你說你念佛,你念六個字念得很舒服、很歡喜,你就念六個字;他念四個字,也是念得很歡喜、很舒服,他就念四個字。不必人家念四個字,我也一定念四個字,他念六個字,我也一定跟念六個字,這就錯了。總是念到什麼?念到自己身心清凈,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這個目的就達到。你一面念佛,一面還胡思亂想,你錯了;還想這個對,那個不對,這個好,那個不好,哪個都好。不想,哪個都好,要想,哪個都不好。所以一定要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佛號就起作用,幫助你得清凈心,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千萬不可以顛倒了,念佛還念出很多的分別執著,念出很多的妄想,那就大錯特錯!

摘錄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共一集)
2005/7/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272-0001


問:下面一個問題,平時於家中衣著較隨便。如於家中做晚課,穿著一般居家時服裝,甚至就寢時的服裝,是否如法?

答:不如法。一切都要從恭敬中求,這個諸位要注意到,一切都是恭敬。你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你還要穿上象樣的禮服,那何況我們面對佛菩薩、面對鬼神?總得要有禮貌,這是不能夠疏忽的。能穿海青,這是最好,海青是中國古代的禮服;不穿海青,平常我們家裡有貴客來的時候,我們穿的服裝也行。至少也要是一般便裝。如果穿睡衣,不好,這是很沒有禮貌。

摘錄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十二)(共一集) 2006/7/28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30-0001


皈依後在家人就可以穿海青了嗎

宗舜法師 

海青,《佛光大辭典》解釋得非常全面,對於我們增廣見聞很有好處,今引用如下:

乃寬袍大袖之唐裝,為我國佛門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之衣。又作大袍。系依黃袍之形式稍加修改而成;黃袍,乃隋代以後天子之袍服,衣袖寬闊,著之自在。又江蘇吳中之地每將廣袖之衣稱為海青;以僧袍之袖廣,故援引其名,稱為海青。此外,叢林中謂「海青」之名,乃取海貌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取彼波浪之飄逸灑脫,自在無礙;取其色澤之青出於藍,代代更勝,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

佛教傳入中國,由於氣候、國情及實際需要等種種關係,原有之三衣不再適用,另制小褂、中褂、長褂及大袍。三衣僅於禮佛、誦經或集會時,披搭於大袍之外,並依實際情況僅擇一衣披搭。現今之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已受戒者,可於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一為黃色,為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從上文可知,出家、在家二眾均可以穿著海青,因為這算是一種中國化的「禮服」。寺院在上殿、過堂時,比丘、沙彌、居士都能穿的就只有海青了,這樣保證了隊伍的莊嚴整齊。一大隊出家人、在家人排班走過迴廊到齋堂去過堂,衣袂飄飄、莊嚴肅穆,如雁陣行空,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如冰蓮道人夏樹芳輯《名公法喜誌》卷三記載:「程顥,字伯淳,洛陽人,神宗朝進士。以道學為己任,世稱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僧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一坐一起,並准清規。乃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現在有的寺院大褂外直接搭衣,不穿海青,未免減弱了教化之功。這原本是持律的比丘,三衣不離身,故而作務時穿海青不方便,就直接大褂外搭袈裟。但是現在有的寺院的常住僧並不是三衣不離身,作務時並不穿袈裟,而上殿過堂卻便宜行事,直接在大褂外搭袈裟,缺乏那種「雁行」、「翼如」的莊嚴。雖然說海青並不是戒律規定的必須,但隨意更改古人的規制且並不高明,是值得反思、斟酌的。

對於居士來說,在寺院參加活動穿海青好處多多。海青一罩,可以遮蔽花花綠綠或者不大得體的俗服。居士除了不能穿黃色海青之外,以黑色、咖啡色為宜。目前各個寺院規矩不同,海青顏色各異,大家不免入鄉隨俗。穿著海青的生活,兩手要「抄」起來,放在胸前,或結彌陀印。不能放下手臂,致使衣袖落地,更不能大搖大擺,搖晃雙臂。

不過,海青只能禮佛、誦經和參加佛教活動時穿著,日常生活中不能穿,這是需要注意的。可以準備這個布包或者專門的袋子,將不穿的海青收納起來。

挑選海青要注意,普通棉麻、麻紗即可。為了挺括不皺,一般都是採用化纖材料,不一定非要多麼名貴。面料稍微薄一點,否則比較不透氣悶熱。衣長也最好離開腳面一寸,避免太長禮拜時自己踩到。海青是可以洗滌的,普通手洗機洗都行。洗好後要整燙整齊,妥善收納。但是有的同修把海青都供起來,這是不必的。


警惕!不能赤身裸體念佛菩薩名號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早晚禮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臥都好念。

睡雖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褲,不可赤體;宜默念,不宜出聲。――《印光法師文鈔》

【註釋】

早晚禮拜諸佛菩薩並念誦諸佛菩薩名號若干次,此外無論行住坐臥之時都可以念諸佛菩薩名號。

睡覺之前雖然也可以念,但是也要心存恭敬,不能隨意對待;

雖然已經上床,也應穿上睡衣睡褲之類,不能赤身裸體;

同時晚上念佛,最好心中默念,不宜大聲念誦。


受五戒、菩薩戒可以搭縵衣嗎?縵衣原是僧衣?(戒律學綱要)wiki

此次到台中時,有一位居士問印隆:「是要受五戒才能搭縵衣?還是要菩薩戒?」

當時印隆的回答是:目前兩種都有,也有不搭的(如法鼓山體系)。而其實「縵衣」是漢傳佛教所特有的,在律典中並無明文規定,藏傳佛教的居士並不搭縵衣,南傳佛教只有五戒與八戒,也是沒有搭縵衣。

而像是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條衣是一個「小方塊」,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裡,遇到法會時才掛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而漢傳僧人所披的三衣、五衣、七衣、九衣,其款式也不是原始佛教僧人的袈裟樣子,漢傳佛教袈裟的布料、顏色、用途等,都已發生重大變化,是歷史地域演變發展的產物。

在原始佛教,「袈裟」就是衣,是僧人的常服。而現在漢傳佛教僧人平常並不穿,只有到了誦經禮佛法會時才穿。「縵衣」則原是袈裟的一種,後來成了在家菩薩戒的戒衣,爾後受五戒者也披搭。這些也都是佛教發展的結果。

接著印隆有一點感慨地分享:對於搭縵衣這件事,一定要好好審視自己的發心。常見到有搭縵衣者,生起了貢高我慢之心,忘卻了受戒的真實意義。

「縵衣」乃指用兩幅布縫製而成之無田相之袈裟,音譯「缽吒」,又稱「縵條衣、縵條、禮懺衣」。即整幅不割截之衣,主要為沙彌、沙彌尼及受持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者,但是在外形上很類似出家眾所著之袈娑,差別是在沒有割截,沒有田相特徵。縵衣是一塊布沒有割開的,所以不是福田衣。受了在家菩薩戒或受五戒的居士只可披縵衣,用作禮佛求懺悔。   

所謂的「衣」,又名「袈娑」,「袈娑」是印度梵文,漢語意譯是「解脫服」,又叫「福田衣」。「解脫服」是表自利,「福田衣」是表利他,為自利利他之意。佛在世時,曾對舍利弗說,出家人所披的衣將布割裁,一塊塊的就似稻田一樣,自利來說勤修三學,上求佛道,有無量的功德,此聖法財,賊人是盜不去的,利他則給眾生種善根,種子種下去,將來便會生出菩提之果,故名福田,這是一種衣的起源及表法。披衣既能使人(披衣者)生慚愧、起懺悔心,並可令人捨棄慾望且不被盜。又能起一種威儀,更能令眾生起歡喜心,給眾生種福田。

另外,參考正如法師的「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略彙整能不能搭衣等說法如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縵衣的說法

(一)淨空法師:在家居士搭縵衣,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縵衣,不受菩薩戒不可以搭衣。

二、沒有明確說明的說法

(一)印光大師:於《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搭衣》中寫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說明「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但未說是受五戒還是菩薩戒?

(二)弘一大師:於《弘一大師文集·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今人受五戒已,輒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髮已,乃授縵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

(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經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准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

弘一大師於文中提到居士搭衣之事,但也沒有說明是受五戒還是菩薩戒的在家二眾?但其依據經論說,穿縵衣勉強亦可,但依律部,則無明文規定,故不穿縵衣也好。

三、受五戒可以披縵衣的說法

(一)虛雲老和尚說:「縵衣者,梵語缽吒,此雲縵。縵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懺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文中明確談及:「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

(二)印光法師在《文鈔·複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中寫到:「受五戒者,應搭縵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今則一長一短之五條,二長一短之七條,每每亂搭,實為僣越。」

又《文鈔·複熊赫居士書》中說:「五戒,當按文鈔第一冊,與徐福賢女士書所說之法,佛前禮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

(三)明末律學大師寶華山見月律師編寫的《三歸五戒八戒正範》中第九項「宣戒相」中,清楚地寫有披縵衣及誦披衣偈內容。《正範》教示,受五戒披縵衣。

(四)目前漢傳佛教界大多數有一定影響力的法師授五戒時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眾披搭縵衣。

五、縵衣原是僧衣的說法

從以上資料可知,縵衣,指未經過割截、無田相的袈裟,也稱縵條、縵條衣、禮懺衣。衣的大小與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縵衣原是僧衣的一種,後來才成為專屬於沙彌眾及菩薩戒在家眾的戒衣,現在受五戒在家眾也穿。但是,有個規定,就是五戒、菩薩戒在家眾,只有在誦經禮佛求懺法會時才穿縵衣,平常不穿。

另外,法鼓山 有「菩薩衣」,讓乞受在家菩薩戒的新戒菩薩,不披縵衣,代以披掛菩薩披帶。菩薩披帶經聖嚴法師構思,而後由弟子果梵法師繪製,以佛像象徵佛,以法鼓山 標誌象徵法,以錦色象徵瓔珞莊嚴:「在家菩薩戒子本來應該沒有衣,所謂白衣居士,而縵衣等卻是緇色的。不過,為了表示紀念,或者是表示莊嚴、整齊,這次法鼓山農禪寺傳授在家菩薩戒,特別由果梵法師設計一件象徵意義深遠的『菩薩衣』,一邊繡有佛像,一邊繡有法鼓山 的標誌,代表著學佛向法的精神。」(〈對在家菩薩戒的認識〉《法鼓》四十版四,《法鼓》三九版一。另參見:釋果梵〈菩薩衣的製作與意義〉《人生》一一七頁五一)

法鼓山的菩薩衣,重要的意義在清淨與精進,自己應心生警惕,隨時隨地護持清淨戒體。因為菩薩戒的根本精神為:止惡、修善、利益眾生(三聚淨戒),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助眾生發起菩提心。而『菩薩衣』的使用,為禮懺時穿著(配戴)。(參考《菩薩戒指要》)

《八大人覺經》云:「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受五戒、菩薩戒都是要時時憶念三寶、憶念戒法,進而增上道心,持戒清淨,發出離心!

而若真的要搭縵衣,是一個表法,披法服者代表佛的戒法披身,唯三寶是歸,因此適於禮懺時使用。如果是參與超薦佛事,不宜也不應著縵衣頂禮亡靈、鬼神等,彼等亦絕不敢受禮。若祭拜祖先、牌位時,也應不搭衣,著海青則可。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嗎?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嗎?”有同修問起這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佛經律部,均無明文具體規定,於是乎在家居士受五戒搭缦衣,便有了能搭不能搭等說法。都怎麼說?讓我們來看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缦衣的說法

這一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推淨空法師。當然,據我所了解的,許多人就是從老法師那裡得到這個訊息。訊息來源,羅列如下:

(一)《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七中說:“佛門裡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缦衣,不受菩薩戒不可以,不受菩薩戒搭缦衣就有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五戒沒有衣的。”

(二)《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記錄:“問:請問居士們穿海青的原因、意義與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沒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可以搭衣。現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絕對錯誤。戒經裡面,在家人受菩薩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缦衣,沒有條紋的,有條紋的是出家人搭的。這要清楚!”

(三)《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2005-7-8)法師開示:“如果是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缦衣。沒有受過菩薩戒,只受過三皈五戒,不能搭衣,這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淨空法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中說:“受菩薩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沒有受菩薩戒不可以搭缦衣。現在有很多地方,說受五戒就搭缦衣,這是錯誤的,不可以,決定不可以。

二、沒有明確說明的說法

這裡,他們都提到了,在家人可以著缦衣,但是,可能由於疏忽而未能向人們明確指示:是那一類在家人可以披缦衣?現例在下:

(一)《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搭衣》中寫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缦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說到“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但未說清楚這裡的“在家人”是受五戒的“在家人”?還是菩薩戒“在家人”?

(二)《弘一大師文集·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八、今人受五戒已,辄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發已,乃授缦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方等陀羅尼經雲: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缦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雲:聽畜一禮忏衣,名曰缽咤。缽咤,即缦條也。據經論言:著缦條衣,亦可聽許;但准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

大師文中提到:①受五戒者不可披“五條衣”。②文中又引《方等陀羅尼經》說:“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缦條,非五衣也。”這裡,雖然提到“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缦條(衣)。”但沒有說明“在家二眾”指的是受五戒的“在家二眾”?還是菩薩戒的“在家二眾”?③最後表明在家二眾?依據經論說,穿缦衣勉強亦可,但依律部,則無明文規定,故不穿缦衣也好。

三、受五戒可以披缦衣的說法

受五戒披缦衣,這一作法,如今在教界大有大勢所趨之態,俨然已成普遍現象。主張這一說法的有:

(一)虛雲和尚說:“缦衣者,梵語缽咤,此雲缦。缦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忏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忏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文中明確談及:“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

(二)印光法師在《文鈔·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中寫到:“受五戒者,應搭缦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今則一長一短之五條,二長一短之七條,每每亂搭,實為僣越。” 又《文鈔·復熊赫居士書》中說:“五戒,當按文鈔第一冊,與徐福賢女士書所說之法,佛前禮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缦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

(三)明末律學大師寶華山見月律師編寫的《三歸五戒八戒正范》中第九項“宣戒相”中清楚地寫有披缦衣及誦披衣偈內容。《正范》教示,受五戒披缦衣。

(四)《佛光大辭典》第6485頁“缦衣”條解釋說:“(缦衣)又作缦條衣、缦衣、禮忏衣,為沙彌眾及受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

(五)目前漢傳佛教界大多數有一定影響的法師授五戒時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眾披搭缦衣。

四、戒經中的說法

下面,主要引證菩薩戒本中有關何人可擁有穿著僧衣袈裟這方面的一些說法,可以提供我們一些信息。

(一)《優婆塞戒經》說,優婆塞受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得失意罪。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僧人三衣之一的大衣,梵語稱僧伽梨。儲畜,就是擁有。這裡說,在家菩薩,可以儲蓄僧人的僧伽梨大衣、缽盂、錫杖,而不是說儲存缦衣。他們擁有衣、缽、杖作什麼用途呢?是否穿著使用?經中沒有明說。

(二)《瑜伽》說,菩薩為利他,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

受菩薩戒,依據的戒本有《梵網經》、《菩薩璎絡本業經》、《瑜伽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戒本》、《菩薩善戒經戒本》、《優婆塞戒經》等。其中《瑜伽》、《地持經》、《善戒經》為同本異譯。目前,漢傳佛教菩薩戒的傳承主要分二支,一是梵網經菩薩戒,二為瑜伽菩薩戒。梵網、瑜伽菩薩戒,都是通出家在家。

《瑜伽菩薩戒本》中表明,“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裡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憍奢耶衣,即以野蠶絲制成的衣。也是僧衣的一種。在《十誦律》卷七中,佛陀制定不能以憍奢耶作敷具戒。

僧團剛成立時,僧人也穿便衣,所以有“憍奢耶衣”之稱。到後來僧服才逐步得以規范。憍奢耶衣,即是當時的袈裟。上面說到受菩薩戒者可求衣求缽,蓄諸坐具臥具。後人注釋《瑜伽》說這條是出家菩薩戒,可原經文並沒有這樣說。

《菩薩地持戒本》中說到這條戒文,意義大略相同。經說:“菩薩為眾生故,從非親裡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缽亦如是。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裡織師織。為眾生故,應蓄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

(三)《梵網經》說,一切眾生受菩薩戒,應教身著袈裟。

《梵網經》下卷,佛說:“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禅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裡千裡,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這是《梵網經》中“四十八輕”戒條中的第三十七條冒難游行戒。九條衣是袈裟“僧伽黎”大衣的一種。

經中佛說: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禅結夏安居”,常用三衣、缽、坐具等十八種物。誦戒時“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有人說,這一條是出家菩薩戒,是對出家菩薩戒者說的。其實,這是後人的解釋,佛在經中並沒有這樣說。

《梵網經》(第四十條揀擇受戒戒)中,“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這裡說得更清楚,無論是什麼人,只要受梵網經菩薩戒,“應教身著袈裟”,乃至“臥具”,都必須“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成為“壞色”。

(四)在家佛徒也有三衣。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二中說,阿難問佛,此人辭家出時不剃除髮,“雲何語言具於三衣?佛告阿難言:三衣者,一名單縫二名俗服。阿難白佛言:世尊向說,一出家衣二在家衣。若在家者用三種為?佛告阿難一出家衣者,作三世諸佛法式。一俗服者欲令我弟子趣道場時當著一服,常隨逐身寸尺不離。若離此衣即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於俗服,將至道場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當受持。”

經中所說的“此人”,是指“念此陀羅尼句”、“修行此經者”。此人沒受菩薩戒,也沒受“三歸五戒”,只是“辭家”,仍未“除髮”的佛教信徒,佛說,他可具三衣,“一名單縫二名俗服”。

五、缦衣原是僧衣的說法

漢傳佛教出家眾所著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誦律》所載,瓶沙王請佛制僧服,用以區別外道服。一日佛到南方游化,見良田畦畔齊整,遂命阿難根據田相裁制三衣。田相,表僧寶為世間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因此,僧衣又稱“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本是一種草,用這種草汁染色就成“赤褐色”,引申為“不正色”、壞色”。不是正色或顯色稱“壞色”。用袈裟草汁染成的“赤褐色”衣,稱名“袈裟”。佛陀規定弟子們穿壞色衣。

袈裟,義譯為“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赤色,即紅色,屬不正色。可見,當時就有紅色袈裟。後來,部派興起,僧人開始穿不同顏色的僧服,用以區別不同部派信仰。《捨利弗問經》中載,薩婆多部穿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穿黃色衣,彌沙塞部穿青色衣,昙無德部穿赤衣,迦葉維部穿木蘭衣。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侶還是披赤衣。據《弘明集》中載漢末牟融的《理惑論》中說:“今沙門被赤布,日一食,閉六情,自畢於世。”直到現在近兩千年,沙門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尊。現在,有人說僧人不可披赤色袈裟,所以,這裡特加以說明。

《十誦律》卷四十六中提到:“若僧伽梨缦,是僧伽梨缦衣受持。若郁多羅僧缦,是郁多羅僧缦衣受持。安陀會缦,是衣缦安陀會受持。” 僧伽梨,習慣稱大衣或九衣。郁多羅僧,習慣稱七衣。安陀會,習慣稱五衣。但律中唯稱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沒有稱大衣七衣五衣。這是律中有關缦衣的早期記錄。並且提到有三種缦衣,曰僧伽梨缦衣、郁多羅僧缦衣、安陀會缦衣。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一說,“雲,安陀會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條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說“若缦衣者,十誦雲: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這裡也明確講到有僧伽梨缦衣,更說缦衣者,僧伽梨缦衣。又說,“彼律受戒前教言: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條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三說乃至安陀會亦爾(此未割者是缦衣也)”說到,僧伽梨衣有割截和無割截,乃至郁多羅僧、安陀會亦爾,亦有割截和無割截。括符中更注明:未割截的衣稱缦衣。道宣法師也引《十誦律》說有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三種缦衣。此缦衣是比丘眾受持。說明缦衣原是僧服。

在北宋釋道誠所集的《釋氏要覽》卷上,我們看到了有關缦衣的解說:“缦衣,梵音缽咤,唐言缦條。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無田相者是(西國氎幅只闊故)。自佛法至漢,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識割截法只著此衣。貼相此法自缦條起也。十誦律雲:比丘居山野,許著缦條衣,不許著入聚落。應於衣上,貼作田相。又雲:比丘貧少衣,不能割截應於衣上安貼。若五七九條,若過十五條等。”依據上說,有比丘貧寒穿不起割截衣,只好穿未割截衣。如果需要穿未割截衣時,則往未割截衣上安貼五七九條等,而成“割截衣”。比丘住山野,穿未割截的缦條衣,入村落則要穿割截衣。佛法傳到中國之初,中國出家人也穿缦條衣,不知道有割截法的袈裟。

從這裡我們得知,缦衣,音譯缽咤,指未經過割截、無田相的袈裟,也稱缦條、缦條衣、禮忏衣。衣的大小與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缦衣,原是僧衣的一種,後來,才成為專屬於沙彌眾及菩薩戒在家眾的戒衣,現在受五戒在家眾也穿。但是,有個規定,就是五戒菩薩戒在家眾只有在誦經禮佛求忏法會時才穿缦衣,平常不穿。

今天,我稍微觀察,更發現有四種不同規格的缦衣。一種是五塊布制成;一種是三塊布制成;一種是一大塊布制成,還有一種是兩塊布制成。缦衣制作規格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

六、最後的說法

《優婆塞戒經》說,優婆塞受戒已,不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得失意罪。《瑜伽戒本》中說,菩薩“為眾生故,應蓄積憍奢耶衣、諸坐臥具”。《梵網經》說,菩薩常用三衣、缽、坐具等十八種物,誦戒時“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大方等陀羅尼經》說,辭家出時尚未剃發,“具於三衣”,等等。在以前,受菩薩戒者擁用三衣,甚至披搭三衣,還使用十八物。民國時,可能還有受五戒受菩薩戒在家眾披掛五衣或七衣。所以,印光法師說:“受五戒者,應搭缦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今則一長一短之五條,二長一短之七條,每每亂搭,實為僣越。”弘一大師也說:“今人受五戒已,辄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

如今,僧人的袈裟樣式在不同語系佛教中不一樣,就是同一語系佛教的僧人的袈裟也差別很大。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條衣是一個“小方塊”,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裡,遇到法會時才掛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今日,漢傳僧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的款式也不是原始僧人的袈裟的模樣。袈裟的布料、顏色、用途等,都已發生重大變化,已是歷史地域演變發展的產物。袈裟,原是僧人的常服,現在,漢傳佛教僧人平常並不穿,只有到了誦經禮佛法會時才穿,成了禮服。缦衣,原是袈裟的一種,後來成了在家菩薩戒的戒衣,爾後受五戒者也披搭。這些也都是佛教發展的結果。

受三歸成為正式三寶弟子,受五戒成為優婆塞優婆夷。如果說受五戒要授以某些信物作為象征性的話,那麼授“戒衣”當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受五戒授戒衣,給予象征,予以策勉,激發修行,有特別意義。某師在尚未征得教界大眾意見之前,授予受五戒者缦衣,以至今日大有約定俗成,已成定局。

現在,漢傳佛教中國教界比丘眾披三衣,在家菩薩戒披缦衣不披三衣,在教界已有共識。至於受五戒可不可以披缦衣?以及缦衣的顏色質料樣式等問題,仍有待教界討論以定。



參考: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正如法師:http://www.xuefo.net/nr/article6/63807.html

在家居士與縵衣:http://www.hk-luyi.com/Questions/quesans.htm

袍衣的起源及表法:http://blog.yam.com/s00hin/article/36159252

漢族佛教僧伽服裝之研究/郭慧珍: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s/03/chbs0307.htm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千萬別坐著躺著念經念咒!

佛教教旗的六種顏色代表什麼?

皈依弟子應身飾紅黃之色,真的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佛教海青是什麼意思?佛教僧服海青解惑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