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住在什麼地方,對你會有很大的影響

淨界法師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麼地方,對你會有很大的影響。你住在五陰再來調伏五陰,你就不是它的對手了,你就很難修行了。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幾十年,沒什麼進步,方法錯誤!

所謂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一個解脫的因緣,它當然是往解脫道走。所以這個根本問題,你一旦錯了,正如《楞嚴經》說的:你住在一個五陰的假相來修行,你是虛妄性的。就好像你用沙去煮,它一輩子不可能煮成飯。

五陰身心是生滅性的、是輪迴性的,輪迴性的東西,你能夠修出菩提性出來嗎?不可能嘛!

你要產生菩提的果,你必須找到菩提的真因。所以,你如果找不到你的真實心性,那你不可能產生菩提性出來,因為你的因都沒有找到,你怎麼會有結果出來呢?

《楞嚴經》的重點,只有一句話,就是讓你把心帶回家。

外面不是不能去,五陰不是不能面對,但是你要先把心安定了,安住在一念心性,你才有資格談到面對五陰。你沒有找到家之前,你沒有資格談五陰的對治跟調伏。

《楞嚴經》它是先求安住再求調伏,菩薩一定是先找到你真實的本來面目,安住在不生滅心,觀察你自己的生命,你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那是假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生命,這時候你就掌握了整個《楞嚴經》的修學了。這個就是首楞嚴王三昧——改變你的心態!

你過去喜歡佈施,你還去佈施;你過去喜歡放生,你還去放生,統統沒有關係。但是你站在一個一念心性的角度來修佈施,一念心性的角度來持戒,所有的功德,變成菩提性而不是輪迴性,比較大的差別在這個地方。

所以《楞嚴經》整個修學,其實就是改變一個菩薩的心態。你的心態改變了,你整個生命因緣,就完全改變;你心態不改變,你就很難修行,因為你本質錯了,你本質是虛妄性的,你不可能成就真實的功德,不可能!


你的心經常在"六塵"活動,你就完了!

淨界法師

「聖凡無二路。」我們一再強調六根,蕅益大師說,那為什麼我們不強調六塵呢?因為六塵也是依他起啊。

你在六塵當中你就很難修學了,你試試看。遇到事情,我們把所觀境鎖定六塵,那你就完了。誒,這件事情是他錯,這件事情是你對。我們分別六塵的好壞,那你就很難修學。

所以你看,修《楞嚴經》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對錯,把心收攝回來在六根當中。所以你修學,你的心經常在六塵活動,你就完了。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不要去管對錯。不是說你不知道對錯,你知道就好,但是不要再往這個方向想下去,煞車!知道這個是業力顯現,這樣知道就可以。因為你要守住六根,因為你再往下那就是六塵六識了,那就完了。

--《楞嚴經講記》(節選)

附:【六塵】

﹝出涅槃經﹞

塵,即染污之義。謂能染污情識,而使真性不能顯發,涅槃經中稱此六塵,名六大賊,以能劫奪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塵,謂青黃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塵。

二、聲塵,謂絲竹環佩之聲,及男女歌詠聲等,是名聲塵。

三、香塵,謂旃檀沈水飲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塵。

四、味塵,謂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塵。

五、觸塵,觸,即著也。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紗衣上服等,是名觸塵。

六、法塵,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是名法塵。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

淨界法師

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佛在世時,另外一個護法叫作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三個公主,其中一個叫善光公主。她長得最莊嚴、最討人喜歡、最有德行,也是波斯匿王三個女兒裡最有名氣的。

因為她長得莊嚴又善解人意,所以得到波斯匿王的寵愛。波斯匿王經常辦完公事後,就到她的花園散散步,善光公主就陪他聊聊天。

有一天,波斯匿王處理完公事後,又到善光公主的花園裡和她聊天。波斯匿王就說:「女兒啊!你長得這麼莊嚴,受到別人的讚美,那是因為父王對你的疼愛,父王對你的加持。」

善光公主一般都是很隨順父王,但是突然間,她說了一句話:「父王,您這句話說得不對。我今生的安樂果報,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波斯匿王就不高興地走掉了。

第二天他又提起了,他說:「你的善業是我加持你的。」結果善光公主的回答還是一樣,她說:「這是我的善業所感。」連續三天都是這樣回答,把波斯匿王激怒了。波斯匿王說:「好,我看是你的善業力量大,還是我國王的威德力量大。」

就叫侍從去街上找一個乞丐。找到以後,就跟他說:「我把女兒嫁給你,好不好?」乞丐說:「當然好啊!」善光公主就嫁給這個乞丐了。

嫁給乞丐以後,善光公主知命認命,安住道法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她對道法的勝解、皈依不會改變認知的。她嫁給乞丐以後,就問乞丐:「你家住哪裡?」乞丐說:「我沒有家,我做乞丐。」「那你以前小時候住哪裡?」

乞丐說:「我們小時候,本來也是大富長者,後來發生了火災,父母都死了,所以我們兄弟姊妹只好在外面流浪做乞丐了。」善光公主說:「好,那我們去你的老家看看。」乞丐就帶了善光公主到他老家去看,一片荒野,那個房子燒得不能用了。善光公主說:「沒關係,我們先安頓下來。」兩個人就種種菜,種種田,開始過日子。

夫婦兩人在種田時,鋤頭一鏟下去,突然間「叩」一聲,裡面有東西,結果挖到了祖先留下的珍寶。乞丐把珍寶拿出來,蓋了一座比善光公主以前住的宮殿還更大的宮殿,裡面的設備更豪華。

波斯匿王當然一時賭氣啦,氣消了以後,就派人去打聽一下現在公主過得怎麼樣。結果那個侍者一看,回來報告說:現在公主住的宮殿比以前的宮殿更漂亮。波斯匿王非常驚訝!領著他的侍從趕過來看。善光公主很歡喜地把她父王請進來。他一看:果然啊!裡面的設備比以前更好。

這時波斯匿王就領著善光公主去見佛陀,請佛陀開示是什麼因緣造成這個結果。佛陀說,善光公主是生生世世喜歡佈施的,這種佈施已經形成善根了。這是善念,勝解,對道法的勝解。

佛陀說,她今生的富貴,很重要的是其中一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葉佛時代,佛陀有四大弟子,善光公主對四大弟子平均地供養。那時她是一個婦人,沒有工作,她先生賺錢。她就把先生的錢,除了日常生活用的以外,拿一點錢去供養迦葉佛的四大弟子。

一開始她先生是反對的,說這個錢我們自己用就好,為什麼要去供養修行者呢?但是善光公主再三地勸她先生,說我們應該去供養,來生才有富貴的果報。後來她先生就勉強同意了。

所以她得果報時,有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做太太的供養這個錢是哪裡來的?先生賺的,所以當然她先生有一份。但是為什麼得果報時,善光公主的果報是如此地堅定不可破壞?而這位男眾乞丐一定要遇到善光公主,他的果報才會激發起來?因為他是被動式的,他佈施時心力羸弱,沒有強烈的佈施心來引導。

所以,雖然他跟善光公主兩個人同時佈施,果報卻不一樣。就是兩部同樣的馬車,一個是強壯的馬在引導車子,一個是很瘦弱的、走得很慢的馬在引導車子,所以業因的業力不一樣。

諸位!你們會慢慢知道,明白道理再修習善法,跟沒有明白道理是完全不一樣。你說,你參加打佛七,會長打電話給你,不好意思才來參加,這也是善業,但是得果報的時候力量薄弱,因為你不好意思才來的。如果你主動積極,開了四五個小時的車來參加佛三,那就不一樣了,這個佛號進入到你的心中,那就不一樣了。

業力本身的形成是由心念主導的,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你看,她的父親身為國王,都不能夠障礙她的安樂果報,她的善業到這種程度,沒有人可以去抗拒。她父親把她嫁給了乞丐,她的福報照樣顯現出來。沒有預期的,隨便找一個乞丐,她的果報照樣出來,誰都擋不了。因為她造業時,其心堅定,金剛不可破壞,她有強大的願力。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的成就,一定要有心念的引導才能構成業力。你的心念就扮演著重要角色,決定它的強弱、它的方向。


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認為身心世界是真實的

淨界法師

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識--了別,每一個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動狀態,不會完全一樣,這一切的法,叫一切諸法。我們剛開始,先不要管別人的五蘊,你就管你現前的五蘊。你怎麼去觀察你現在的身心世界呢?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人的思想,你觀察你的身心世界,因緣空無主,這個因緣這句話很重要!

我們在修觀的時候,這個一切法因緣生,這句話當然是龍樹菩薩的根本思想,智者大師在修觀的時候,他引用很多龍樹菩薩的思想,就是因緣觀,因緣性空。佛法說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緣有,因緣而有,我們凡夫對一切身心世界的存在認為是自性有。

就是說,在佛法的觀念當中,我們凡夫最大最大的毛病,我們認為我們這個身心的生命體是真實的,這件事情非常嚴重。我們認為我們的生命體是真實有,是真實有就不能有變化,我現在是這樣的狀態,我明年也是這樣的狀態,我三十年後也應該是這樣的狀態,因為我的生命是真實有。

那麼,只要我的身心有變化,我就會痛苦,乃至於我有癌癥,我就不能接受,因為我的身心世界是真實有,怎麼會有變化呢?有變化,我們會認為不正常。所以我們凡夫會起很多很多的煩惱。

在佛法思想的解釋,他怎麼會起煩惱?一個人好端端的誰會起煩惱呢?就是我們會認為,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真實有,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件事情非常嚴重。這樣子的想法,是我們個人的一廂情願的想法。但事實上我們的身心世界,佛陀否定了自性有,佛陀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因緣有,這個因緣主要就是業力。

說你今生是個男人,你用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想在過你這一生,當然男人有男人的思想,男人是以事業為重嘛,你這個工作就是為了家庭,養家餬口,創造你的事業。你死掉以後,你沒有到天上去,也沒有到三惡道去,你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一個女人的相貌,女人的思想,女人有女人的思想,照顧家庭,相夫教子。

你的身心從今生到來生起了那麼大的變化,不管色身的外表,不管內在的思想,完全不同,這怎麼回事呢?就是因緣有,就是業力,你今生所造的業力,不斷的薰習你這一念心識,你這一念的心識就變現了這樣的果報出現。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以這個心來修觀照,就會很快得定

夢參老和尚
我感覺我們很多道友,以為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薩聖號,或者念大乘經典才是修行,反而覺得做飯、燒開水、或者遊山玩水,都不是佛法,這就錯了!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的,你要把一切法都運用到自己的心上,以這個心再來修行起觀照,就會很快得「定」。
這個「定」並不是說六根都不動了。我所說的這個「定」不是指這個「定」,而是在眼觀色、耳聞聲、舌嘗味的時候,都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這個「定」要怎麼修呢?就是要「觀照」。
觀照,在教理的術語,叫「毘缽舍那」。「毘缽舍那」,叫做「觀」,「觀」就能夠得到三昧、三摩地、禪定、奢摩他、止。這些都是一樣的,名詞雖然很多,但是,意思只有一個,簡單的說就是「定」,「定」了才能生慧,沒有「定」的慧是沒有根的。
這個「定」要怎麼學呢?就是心裡上經常的覺知,心裡覺知就是明白。佛就是覺,也就是明白,你明白了,正知正覺了,這就是佛。經常有佛的覺知智慧,覺知觀照。覺知觀照什麼呢?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觀照的方法是隨個人的做法而有所不同。
我以前觀照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或者念地藏菩薩,用呼吸的方式,吸氣的時候就念「阿彌」,呼氣的時候就念「陀佛」,或者「地藏」、「菩薩」都可以,你用久了就可以一鼓作氣了。一呼一吸、一吸一呼都是地藏菩薩,隨時這樣念。
有一位緬甸的大智者馬哈希禪師,他教導一種方法很適合我,但是他的方法不是像我以佛菩薩為名號。他都觀照些什麼呢?他說要觀照吸氣,往內吸氣腹部就脹,往外呼氣腹部就扁了,就觀你呼吸時的腹脹、腹扁,思想自然就會專注在這個動作上。
如果我們不注意還是注意不到,他還告訴我們,你可以用手摸摸自己的肚皮,一吸氣肚子就往上鼓了,一呼氣肚子就扁了,專注在你肚皮上不放。人必須呼吸,但是這個做不住、念也定不住,用這種息念住的方法,念定不住跑了,你也不要著急,也不要非把它拉回來不可。
馬哈希禪師的方法是不拉,我以前的方法是拉回來。好比說念頭一走了,把它收攝回來。馬哈希禪師是隨著念頭轉變,他說,你觀照腹部的脹扁,把能動念的心,跟你所觀的,隨你腹部脹扁的現象,就是觀照使它不失,念念的使它不走樣,念念的去觀照。
就像我們拿箭射靶,箭箭都射中的意思。觀照不失,如果這個念頭跑了、岔開了,念頭晃蕩了,不觀照腹部了,呼氣時腹部自然的會扁,吸氣時就脹了。吸、脹、扁,用手觸摸,但是念已經跑了,不在這上面,怎麼辦呢?你趕緊對自己觀想說:「散了!散了!」經你這麼一說,你的散亂就回來了。
你說:「散了!散了!」散亂的現象就沒有了,這就是「照」。這樣的「照」就叫「念住」,念必須要住到這個脹扁裡頭,不要讓它散了。你這樣的對照一、兩次,散亂的現象就沒有了。初次使用的時候,你中間住久了就是呼吸,清清楚楚的「觀」就是呼吸。

修空觀的三種觀法

淨界法師

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去用這個智慧來觀察人生呢?我們這次的唯識學課程,講出了三種觀照:第一個是空性的觀照;第二個是菩提的觀照;第三個是淨土的觀照。這三種觀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賴耶識的業力,轉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們今天先來談一談空性的觀照。那麼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們空性的研討,我們先談一種通途的問題,再來談個別的問題。我們先來談通途的問題,很多人對修空觀,還是有疑惑的,我們先解釋一下,就是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觀,這是很重要的。

在唯識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馬上肯定自己說:哎,我要發菩提心,這不對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提起。所以唯識它的態度,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觀有三種觀法,大小乘有三種觀法:

第一個從無常切入。你觀察它是一時的、無常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所以空。

那麼無常觀,它的特點就是它這個藥力道很強,尤其是你對財色名食睡這一塊煩惱特別重的人,用無常觀它是藥到病除,它藥效很快。當然它也有缺點,這一帖藥不能常用,因為它這個在修空觀的時候,它夾帶了苦諦的思考,它不是運用一種中道的平常心來修空觀,它是夾帶苦諦的思惟來修空觀。因為它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它這種空觀,天台宗智者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滅色取空」,它是把相狀毀滅了,然後再進入空性。

所以這個地方對整個大乘來說,你要修菩提心,你這個時候要借相。佛法認為相狀沒有好壞,它只是讓你假借的,你用相狀來修空觀,叫從假入空;你用相狀來修菩提心,叫從空出假。所以相狀是可以借的,但是無常觀把相狀給破壞了。你這個藥如果經常用的話,對你以後修菩提心會有困難。所以無常觀修的太厲害,古德說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你對積集資糧沒有興趣,反正它都是無常的嗎!所以無常觀的這個空觀,它的好就好在藥效猛利,但它的缺點就是說要適可而止,這個法門適可而止,操作適可而止就好,這是一個空觀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唯識學說的,從因緣來修空觀。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是自變自緣,你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第六意識去攀緣它,其實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所以因緣性空。

那麼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徧計執,就是你不能分別,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夠去解讀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讀,你不解讀就是最好的解讀,就是人生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因果的顯現,如此而已。所以這個無分別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讓你的心去住在這個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淨土方向去引導,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這無分別智就是說,它等於是把你對娑婆世界的整個攀緣的心,整個門關掉,把門關掉了。因為你沒有辦法分別,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資訊,你就沒有辦法去解讀人生,你沒辦法解讀,你就不能執著。

所以唯識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話,叫「唯識無義」。

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編出來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成敗得失,它只是因果的顯現,成敗得失這四個字,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概念是你捏造出來。所以它那個破名言,就是說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來的,而且是毫無意義,這個時候你對它的執著攀緣就斷了。我們不可能去攀緣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吧,因為它不值得你攀緣,它毫無意義。

所以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不破壞相狀。諸位,它不壞相,就是相狀還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動,它是破壞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亂解釋人生,因為你一解釋,你就想要去執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業力給帶動起來了。所以人生只能夠輕輕地走過去,你不能夠動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來生,唯識的意思就是這樣,用在實踐你的理想。我們以後會講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實踐你的願望而已,歷事練心,積集資糧。所以唯識學就是說,它從無分別智裡面切斷了你任何的攀緣心跟執著的心,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執著一個毫無意義的東西。這個唯識學厲害,它不壞外在的相狀,它把你的分別心停下來,這個是唯識的空觀,比無常觀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這是從因緣切入空性。

第三個是從真如,本來清淨。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嘛,本來什麼就沒有,你今生來這裡,你也沒有得到什麼,你也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本來就不增不減嘛,沒有得也沒有失,也沒有好也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嘛。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只有過程,就是本來清淨,當然這個觀法是比較微細了。

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但是我們今天強調是第二種:修無分別智。破壞你對人生的概念,因為這種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可能你還很生疏,至少這個操作方法你要懂。無分別智就是唯識的空觀,就是斷除你的分別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別,把人生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不要對人生加油添醋,就是還它個本來面目,它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緣的假相上去。


【038】諸位!你要把離苦得樂的念想提升為往生淨土的念想

《禪觀與淨土(四)·往生篇》講記 03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所以諸位!我們淨土宗的人,當然也不排斥平時的離苦得樂,這點也的 確很重要,我們讓生命的障礙少一點。但是更重要的,我們要有一個偉大的 志向,解決我們生死輪迴的問題。你今生不解決,你來生還得解決;你來生 不解決,你總有一天吃到苦頭,你知道怕的時候你還得解決。而你越晚解決 對你越不利,拖得越久你越難解決。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因為到末法時代, 障礙只有越來越多。所以,一個有覺悟的人就是,那今生就拚了,「拚個今 生,永作閒漢」!反正這個東西遲早得解決,拖得越久對我們越不利。

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把平時的離苦得樂的概念往上提升。諸位!你要把 離苦得樂的念想提升為往生淨土的念想。當你的心態改變的時候,你這一天 所念的佛號那就全部改變了,每一句佛號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所以,我們平時的念佛,那是做準備的。做什麼準備呢?就是把心態提 升。你臨終的心態,你現在就要提升做準備了。你臨命終遇到境緣的時候, 你怎麼樣能夠安住真如,調伏娑婆世界的愛取,然後念想淨土,就在這個地 方。你不能等到臨命終再學習,臨命終已經來不及了,臨命終不是學習的時 候。臨命終只能夠複習,就是你本身已經懂道理了,經過善知識的開導,把 你的功夫給恢復過來。所以我們必須趁身體健康,身心相對穩定的時候,趕 快成就一種往生的念想,做好臨終的準備,這個就很重要。


【想到極樂世界這個願望要非常懇切】

淨空法師: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經十劫。十劫,在菩薩修學過程當中不長,很短的時間,我們看起來太長,十劫,功圓果滿。這十劫當中他接引無量眾生,這無量眾生都是他願文裡面所具備的條件,就是真信切願。

想到極樂世界這個願望非常懇切,不是普通的嚮往,非常懇切的嚮往,巴不得馬上就去。要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知道。我們起心動念,佛全知道,佛為什麼不來接引我們?我們想去是想去,這裡還捨不得離開。佛來問你,我現在來接你好嗎?再過兩天,所以佛不來。

你是有願,願不懇切,對這還有留戀,煩惱習氣還沒斷;這個也沒有關係,可以帶業往生。最重要的,你的信有沒有懷疑?如果有懷疑是障礙,願不懇切是障礙。

果然真信真願,阿彌陀佛就來了,來幹什麼?來給你報喜,告訴你,你將來陽壽終了的時候,佛就來接引你,甚至於他還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少年,等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

極樂世界的通知書給你了,你的心裡踏實了,那個地方註冊了,七寶蓮池的蓮花有你的名字,不會錯的,阿彌陀佛的講堂有你的座位,也有你的名字,你只要認真努力,真的萬緣放下。

還有壽命我不想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行不行?行,阿彌陀佛會跟你約定時間,到時候他就現前,就帶你走了。這個例子很多。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214集2015/07/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