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身為一個菩薩,你沒有資格愛憎分明!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身為一個菩薩,他的待人處事要保持一種無諍的狀態。無諍的意思就是,人不要太多的我相人相的對立。世間人可以說:「欸,我這個人愛憎分明。」可以理解。但身為菩薩,你沒有資格愛憎分明,沒有資格。所以我們講,追求真善美,菩薩不能求真。你什麼事情都要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事情看得很清楚,善惡很對立,你很難行菩薩道。菩薩只能夠求善,在任何狀態之下保持善心,他就會容易做到包容、寬恕。所以菩薩要經常保持內心的平等。

◎其實講實在話,你對人生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人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你最好早一點養成這個習慣。每一個人都是真妄的和合體,他是好人,但是他也可能會變成壞人;他是壞人,但是他一念的改變,放下屠刀,也可能變成好人。這就是菩薩的一種「諸法無自性」的觀念。你一定認為說,你這個人就是壞人,你永遠是壞人。那你怎麼能夠接受他懺悔呢?如果你心中一直想著他是壞人,那你就跟他產生對立了!那你怎麼行菩薩道呢?你當初在佛前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當初是怎麼發的呢?

◎所以,菩薩應該有一個觀念:人沒有所謂的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就在一念之間而已。這個時候:欸,他以前不好,但現在的他已經不是之前的他了,因為這個五蘊身心是變化的,生命是動態的。你不要老是想到他的過去,現在的他跟過去的他是不一樣的嘛。所以,菩薩要產生一種無諍的心態。這樣子,你就能夠常生慈悲心、孝順心來寬恕包容眾生的過錯,因為以前的他是一念的迷,現在是一念的悟。所以菩薩要培養一種善根的、無諍的智慧出來,就能夠去接受對方的懺悔。


淨界法師慈悲開示:修行人的兩個重要次第--理直氣柔

在我們的菩薩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對菩提心最大傷害的煩惱,就是嗔心!

《菩薩戒》裡面說:一個菩薩貪吃、貪睡、很喜歡買很多衣服,這些都亂不了,因為這些只是減損他的功德,增長一點過失,並沒有傷到根本。

但是在《菩薩戒》裡警告菩薩:嗔心會傷害你的菩提心根本。就像一顆樹,它直接傷害你的根本,你的枝葉花果就凋零。

我記得懺公師父以前在齋戒會,他在齋堂開示說:

我們修行人,有兩個重要的次第:第一個,初學佛者你要會拜佛、要會看經,解行並重;然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你要會忍辱。

他老人家說:為什麼要忍辱呢?因為忍辱以積大德。

菩薩慢慢地經過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以後,他要增上的時候,就要學會去化解自己的瞋恚。

世間上不是所有事都很如意的,你一定要忍辱,你才能夠通過種種的障礙去成就廣大的功德。

菩薩治嗔。諸位要知道,我們不是面對那種:我做錯,別人來刺激我那個嗔。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你做得很對,要對治那個合理的嗔,不是不合理而已。

合理的嗔就是:你做得很對,別人來刺激你,你也不能發脾氣。

在《菩薩戒》,嗔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所以慈濟的證嚴上人說:我們要理直氣柔。對啊!你站在理直上你都不能嗔,理直氣柔。

因為你要成就菩薩道,你不是一個生死凡夫,你是一個覺有情。菩薩是一個覺悟的人,他凡事是自我反省、自覺啊!

你一旦要行菩薩道,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如果你想是要成就功德莊嚴,你從今以後不要管別人怎麼樣。

菩薩道沒有對立的思考說:我怎麼樣,所以你必須怎麼樣,沒有這回事!

從《楞嚴經》的思考「一心真如」,他只管自己不管別人。

別人怎麼樣,我沒辦法控制,但是我管好我的念頭,我不能起嗔。

不管你怎麼樣,我就不能起嗔。《楞嚴經》它是「念念迴光返照」這一念心,

它不管外境怎麼樣的。所以嗔心是沒有任何理由的。

從《楞嚴經》的角度,一旦正念真如,你的所觀境只有一個,就是:你的現前一念心性。

所以菩薩道看不到別人,凡事迴光返照自己的念頭,即便是合理的嗔心也要化解,因為它的傷害太大了。

南無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一個菩薩要安住在「失」,不能安住在「得」。

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望支持,才能夠走大乘佛法。這個願力是從哪裡而來的呢?願力是從你的想法而來。比如說我們講「得」跟「失」,你認為生命這個「得」是很重要,擁有很多東西,是安樂的根本,你有這樣「得」的觀念,你發的願就不同,你的行為也會有不同。如果你經過很多聖賢的教誨,你知道一個菩薩要安住在「失」,不能安住在「得」,你以「失」為安住點,你發的願又有所不同。

我們講「得」跟「失」好了,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佔便宜」跟「吃虧」二件事情。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你願意站在什麼位置?但是從因緣上來說,你住在「得」,對生命是虧損的。就是說你沒有這個因緣,但是你得到這個因緣,那是你前生的因緣,你在虧損你前生的資糧;你今天站在「失」的角度,誒,我吃虧了!其實你是在累積能量,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當然我們現在都很重視眼前。我希望我們在思惟因緣的時候,想想過去、想想未來,就是你這個生命的點,不要老是看在眼前的因緣,否則你的菩薩道是沒有辦法走下去的。就是說我現在安住在「失」,你應該感到歡喜,因為你在累積能量,一個人安住在「失」的人,他是有未來的;一個安住在「得」的人,他只有現在,沒有未來。

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你希望安住在什麼樣的位置?想法影響到你生命的追求意樂願望,願望影響到你的行動。所以菩薩為什麼要廣學種種的聖賢之書?就是要培養一種正確的想法。這個想法的轉變很重要,你不能老是活在見聞覺知、老是活在過去的感覺,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那這個生命的突破就困難了。


淨空法師開示:全憑己意,喜怒哀樂對待別人,是地獄業

《太上感應篇》講得很清楚,入天道的有,來生得人身也有,少數。多數呢?畜生道去了,畜生道愚痴,糊裡糊塗就去了。餓鬼道,這都很平常的。

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從經典得到結論,絕大多數是墮地獄道。為什麼?造地獄業。「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八個字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不能不認真看待這樁事情。我們還有一口氣沒斷,自己還能改變自己。真正相信,接觸聖賢,傳統文化所講的人天二道。

所以過去讀書人多,讀書人生天特別多,為什麼?他明理。不讀書的人也是好人,壞人不多,為什麼?那些讀書人做出榜樣給人看。

你看他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對於陌生人他能恭敬,能關懷,能照顧,安慰在外旅行的人,這好事,這行善。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他在外面作客,看到這麼多人照顧他,別人作客的時候,他也這樣照顧別人,風氣養成了。人天二道。

為什麼墮三惡道?貪瞋痴。經上講得很清楚,貪瞋痴叫三毒。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只要你有貪心,貪心墮餓鬼。

第二個瞋恚,一般講性情不好,為什麼?從小他就有怨恨,長成的時候沒有機會受到好教育。

特別是生在富貴之家,養尊處優,不知道人間疾苦,大戶人家用的人很多,奴婢,奴是男傭人,婢是女傭人,自己不高興了,就拿這些人出氣。

自己有權,掌權的時候處理事情不公,完全憑自己意思,喜怒哀樂來對待別人。這個造的業是地獄業,瞋恚墮地獄。

別人在你面前不敢發脾氣,為什麼?他不敢發,他沒有地位,沒有權勢,他知道要是發脾氣,人家就把他開除,就不要他了。

有權有勢的人,不能不小心貪瞋痴慢,後面還有疑,懷疑是冤枉人,對人懷疑,愈看愈不對,於是弄假成真,對人產生莫名其妙的傷害。

這一生地位高,權勢大,他無可奈何,他心裡不平,將來到來生,二個換了地位,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說多可憐。


淨界法師:身為一個菩薩為什麼要生長在尊貴家呢?

丁三、聞名得福願(四十三)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他方國土┐聞我┌壽終之後┐┌若不爾者

      ─┤ ├ ┤ ├┤

得佛└諸菩薩眾┘名字└生尊貴家┘└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遠離過失,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眾果報這種障礙大乘佛法的兩種過失;這個地方除了離過以外,它是一個增上,成就尊貴身。

我們看經文的消釋。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這個菩薩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六波羅蜜;但是他除了修六波羅蜜之外,他還能夠兼修聞我名字,他能夠加修彌陀的本尊相應法,他每天有空能夠撥出時間,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的三密相應。

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

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一期生命之後,假設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來生會出現什麼果報呢?

他會產生一種被人恭敬讚歎的一個果報的家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生尊貴家,龍樹菩薩的《智度論》解釋有三種的果報體是尊貴家:

第一個、生在剎帝利的王族,為有權勢力的,你來生很可能生長在一個王公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權勢;

第二個、你生在婆羅門家,婆羅門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有學問的家庭;

第三個、你生長在居士家,有財富的家庭。

這種權勢、財富、學問,這三個都叫做尊貴家。

身為一個菩薩為什麼要生長在尊貴家呢?

因為他能夠為世人所尊重,而能夠度眾廣大。同樣的菩提心、同樣的道德學問,你出現的是一個尊貴的色身,別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眾生的因緣就特別的廣泛,所以這個尊貴家是有利於我們行菩薩道。

我親近過很多的長老,當然這些長老都有福報,但是我覺得懺公師父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氣質特別的尊貴,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充滿著貴氣。

我們知道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討為什麼這位長老有這種特殊的氣質?後來我發現懺公師父非常喜歡拜佛,諸位要知道我的用詞──「他非常喜歡」,他已經超過一般人的喜歡。

現在是十點五十分,假設是還有五分鐘吃飯,他這五分鐘他就去拜三拜,拜完再來吃飯。你跟他約時間要外出,還有三分鐘,他又跑去拜三拜(哈哈),他逮到機會就拜佛,所以說事出必有因。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學生,我過去在佛學院的時候輔導新生,發覺有些人看起來就是沒有什麼福報力,因為看起來俗裡俗氣的;但是他慢慢拜佛、慢慢拜佛(拜佛不能拜太快,慢慢拜),他這個身口意,你內心要很寂靜、專注,他只要肯拜佛,他的氣質就會改變,很奇怪。

這個本尊的功德叫做無量光、無量壽,你這個心一進去的時候,你就感受到彌陀功德的加持,他那個尊貴的果報、現世的花報就慢慢出現,所以說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個名號的功德之所以產生加持力,是因為彌陀因地所發的願,他有這種加持力。前面是遠離過失,這個地方是講增上果報。


淨界法師:知見,影響你的心量。

當我們以空觀觀照一念心性的本體的時候,是離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虛妄;『非非真』就是真實。它不是一個生滅的虛妄相,也不是一個真實的涅盤相,而且它是沒有能見、所見。這裡的空觀所觀照的是心性的一個本體,就是「離一切相」。

《莊子》一書裡面講到說:我們一個人的「胸量」很重要,一個人的知見影響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響你一生的成就!他舉一個譬喻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來的時候看到這世間,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這麼一個胸量,它的所緣境就是這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一個人類就好一點,活到七、八十歲,他的胸量就是這幾十年的「見聞覺知」的胸量,七、八十歲。他說,有一種靈龜,就是五百年為一個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幾千年,它的胸量是幾千年一個累積的一個胸量。

那我們要問:菩薩的胸量是什麼?他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是遠離有為、遠離無為,是竪窮三際,橫遍十方,是超越時空的。菩薩那一念心是離一切相,因為他離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別的廣大,只要有相狀的東西都不會太大。所以這個「空觀」,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體,先擴大胸量。


淨界法師:我們的生命給我們的經驗的訊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

說有一類眾生,他本身宿世的善根栽培減少,這個人善根少是什麼意思啊?諸位知道什麼叫善根少?如果你學佛法,你經常不看經典,只喜歡做慈善事業,只喜歡拜佛,你就變成善根少,你變成鈍根菩薩!就是你的智慧--判斷力很薄弱。我們所有的智慧來源,只有從經典上--聞、思、修,佛法的智慧,沒有一個是可以從生命中去得來的,沒有!

我們生命經驗得來的東西,百分之九十九全部是錯的,因為你的生命經驗都是從感受來嘛,感受的刺激,產生想象,想象以後,產生執著,你怎麼可能產生智慧呢?如果你生命經驗可以產生智慧,佛陀不要出世了,我們也不可能一次一次在生命當中轉,轉這麼久還轉不出去。

你看經典,佛陀的智慧都是跟我們思考模式相反的,表示我們的生命給我們的經驗的訊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大部分都是錯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看經典,才知道什麼是生命的真相。

所以善根微小,就是這個人,他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不喜歡讀經典;第二個讀了以後,也不想思惟。這個人他怎麼辦呢?他沒有智慧引導,只好跟著感覺走了,是吧?「誒,我感覺很好,我看到這個衣服很漂亮,就去買了,因為為什麼?因為感覺好」--完全由感覺來主導你呀,這個人叫「善根減少」。


淨界法師:你沒有任何理由發脾氣

我們菩提心生起來以後,要注意瞋恚的問題,你說我發了菩提心,但是我很喜歡吃巧克力蛋糕--亂不了!你對飲食的貪愛,不障礙菩提心;但是你經常發脾氣,你要小心了,要小心了!有些煩惱的活動,是不障礙菩提心的,但是有些煩惱的活動,它是會侵損菩提心的,比方說瞋恚,你經常跟眾生產生對立--「橫於自他,而生惱害」,「這個人他闖紅燈、這個人也不遵守交通規矩……」他有過失,沒有錯,但是你身為一個菩提心,你不能批判他,你應該憐憫他,是吧?

因為你不是一個凡夫,你現在不是一個好人,你是用菩薩的標準,所以在菩薩戒裡面,諸位,你看菩薩戒的瞋恚,瞋恚,沒有理由!佛陀在制戒的時候,在菩薩戒了,對貪欲,他制的比較松,菩薩喜歡吃好、住好,佛陀沒有嚴格要求,只要不影響你,不要被人譏嫌就好;但是,瞋恚,你看看菩薩戒,你把菩薩戒,不管是《梵網》、不管《瑜伽》,你讀讀看--非常嚴格!

這個人惱害你,你起瞋心了,你一定要馬上調伏;這個人,惱害你,他馬上跟你懺悔,不管你願不願意,你一定要接受。瞋心不受悔--他向你懺悔,他刺激你、毀謗你,他一旦向你悔過了,你馬上要接受。你瞋心--沒有任何理由!不管你是對還是錯,瞋心,因為瞋心本身會傷害菩提心的問題,佛陀是保護你啊。

我們遇到了逆境,我們只能夠說:這是我個人的因緣,我今天欠他的,你要轉你的心。你建立了菩提心以後,你的思考模式,不能再用世間的思考,說:因為你對我怎麼樣,所以我對你發脾氣是正確的,沒有這回事情。我對你這樣好,你對我無情無義,那是我過去生欠你的,我該還你還你,菩薩是要用智慧來解讀內心的,不是用感覺的。所以,你一個人經常發脾氣,你經常批評別人的過失,你要小心了--傷害你菩提心。


淨界法師:回光返照對治無根的妄想!

蕅益大師說,你今天用念佛的法門要對治煩惱,每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念佛一聲能夠消你很多很多的罪障,又念了一百年,每天念十萬聲。這樣子一百年下來,他說,你消的罪障如爪中土,你沒有消的業障如大地土。所以他說,只是事相的修學,你改變不了自己的。我們不懂正確的方法修行,真的是效果差很多,因為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當中,你還是用自我意識來對治自我意識產生的煩惱。這都不對。我們今天對治煩惱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觀察原來妄想是沒有根的。這個時候你要怎麼樣?把這個根先拔掉。那這個時候會有什麼結果呢?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勢力了。

妄想的勢力就是自我意識。你就是觀想,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的妄想生起,然後你不管它呢,它又消失掉了;然後它又生起,它又消失掉。這個時候,你跟妄想慢慢分開了,它再也不影響你了。這個時候,你就安住在真如本性。這個時候,我們講返妄歸真,或者講逆流照性。你的心已經逆流,抗拒那個生死流。我們一個妄想起來我們就隨順它,把這個生死的業力越弄越堅固,就是順生死流。現在我們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回光返照,就逆流——我們抗拒那個生死流,然後照了本性。這個時候你的生命開始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變化。這個時候消的業障完全是從根本上的扭轉。

所以《楞嚴經》你會用以後,你正確的思考模式產生的對治煩惱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別。你懂得善巧智慧,再改變自己就改變得很快。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學了很久,也很用功地拜佛,也很用功地誦經,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看他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沒什麼改變。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過去生什麼念頭,現在還是生什麼念頭,老家風,一直沒有變。他過去走的路一直都是這樣走。他的生命當中怎麼樣?積集善業,這個叫積集善業。這種人是在修福報,他沒辦法改變的,因為他一直認為妄想是真實的,我怎麼改變呢?它是真實的,怎麼改變呢?你看有些人一學佛以後,他改變很快,因為覓心了不可得嘛,妄想是可以改變的。他不隨妄轉,一念間轉過來,他整個生命就改變了。

諸位!你不要小看「覓心了不可得」這幾個字,你要會用這句話,你生命的轉變是非常快的。否則你很難跳脫妄想給你捏造的這樣的一種虛妄的力量,它那種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最快是把那個無明直接拔掉。這個無明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怎麼樣?諸位記得,你下次打妄想的時候,先不要動。你問你的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試試看,很有力量的。你說:誒,怎麼會有妄想呢,你從什麼地方來?結果你找不到它的根。這個時候你就慢慢跟它脫離了。你只要成功一次,你就有信心了:哎呀,佛陀說的話是真的!所以,修行只要你走過一次,你就有信心了。你有信心,然後你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你的生命就不斷進步了。所以我們要去學《楞嚴經》佛陀的思考模式,他去找那個心,找不到它的處所。這種觀念是很重要的。


是否每天應多念佛號來調伏煩惱

淨界法師 

問:師父慈悲,在蕅益大師念佛開示那個裡面,他好像最後講到說,這個鼓勵念佛的學人,就是一天念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聲佛號,那是不是蕅益大師讚成我們每天用多念多少聲佛號,來調伏煩惱?

淨界法師答:當然你時間多佛號念的越多越好,但是你也不能老是抓他一句話,他也講過,你信願具足,一句佛號也是往生,對不對。那當然身為一個鼓勵的話,當然你念越多越好。但你要注意你的時間,你一天只有一個小時時間,你就把這個小時好好念,重在品質,這是大方向。

大方向就是,弘一大師說的寧可少不可草,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句佛號。你只有一個小時,你硬要念三萬聲,你不是佛號念得很糟糕嗎,對不對,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心態的準備是比較重要,因為這個往生與否,在心態的準備,在信願之有無。心態的準備就是你一種臨終正念的準備,那至於佛號當然多多益善,但是要注意品質,是這個意思,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痛苦是從執著而來的

淨界法師

我們看《百法明門論》這個貪煩惱,什麼叫貪呢?

以染著為性、生苦為業。貪能夠生起痛苦。譬如說,你現在看到有人去砍樹,你沒有痛苦的感覺,是不是?這個樹我對它沒有貪著心。但是有些人講一句話,對你講一句話,你馬上痛苦,因為你對自己有執著,「你傷害我」。

有些人把你的小東西拿走你有痛苦,為什麼?你對它有執著。所以痛苦的根源是我們的執著。你的心對它有所住,這件事情一變化,你就痛苦,這樣懂嗎?所以痛苦其實是我們自己產生,你自己要執著的,是不是?

但問題是,假設我們今天所執著的,是一個恆常不會破壞的東西,那還好。譬如說,我們今天追求一個美好的生命,人家對我的尊重,或者我愛我的色身,假設這些事情都是「常」的,那還好。

但是問題是,這些事情本來就是會有變化的,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什麼常的。

你說,我跟你感情很好,是嗎?在某一個因緣上感情很好,因緣一變化,這個事情就會變化,諸行無常嘛。

我們就想:我們這一念心,把我們的心寄託在這種變化的事情上,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你把你的心寄託在一個會變化的境界上,你把你的心付諸在一個會變化的境界上,這件事是不是很危險?是不是?那怎麼辦呢?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這個心應該放在哪裡最安全?放在哪裡?念佛,也很好,念佛也是不錯,那也是一個安住處,是的。你能夠觀察到這個萬里無寸草、不生不滅的境界也不錯,這也是一個安住處,這是我們的落腳處,就找到一個房子住。

就是說,這個世間上怎麼變化,你的心不變化,因為你的心不住在這個境界上,這個地方不是我的依止處。

不是我的依止處,這個世間上一變化的時候,你的心不動,你內心當中,有一個房子住,你的心安。你經常攝心在畢竟空的般若波羅蜜,這個禪的境界,臨命終的時候,你那個四大敗壞,眷屬也離開你了,帶不走。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一個人來,離開也是一個人,沒有一個人帶走一塊錢。你家財萬貫,跟一個乞丐離開,兩個都是一樣,乞丐離開一塊錢也沒帶,王永慶離開,他帶走一塊嗎?沒有帶走一塊錢。

這個痛苦就是你是不是執著。所以我們經常有這個禪的般若波羅蜜,我們內心經常安住在清淨心,可以減少很多痛苦。

所以佛陀要我們消滅痛苦,並不是說我在改變別人,不是說你從今以後,不准對我講不客氣的話,不是這樣,不是改變別人,不是你的心向外追求。

我們的追求慾望是無窮盡的,沒有一個人說他滿足了,我的錢夠了,我現在的生命也夠了,沒有,是不是?有錢人也是很多痛苦。就是我們要把這一念心收回來,安住在一個不生不滅的心,這個快樂是不可破壞,現在安住,臨命終也安住。

所以這個禪淨雙修很需要的。

當然這都是你平常要用功,你就是要熟,這個串習,你平常的心念,經常這樣子的攝心,就是要熟,所以這個「修」,就是你要經常調整你的心念,調整自己,使令它找到一個最好的安住處。所以這個禪淨雙修,也是非常重要的。


找到一切痛苦的根源

淨界法師

這個地方為什麼講「勤修加行」呢?古德批註上說:一個菩薩深深地了解到「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痛苦的根源,跟別人完全沒有關係。我們一個人會有痛苦,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不好的聯想,所以才會有痛苦。為什麼聖人沒有痛苦?聖人他處在這種五濁惡世,他沒有痛苦,因為他沒有這種錯誤的聯想。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一種錯誤的名言,這個是痛苦的根源應該要消滅的。所以菩薩要離開痛苦,應該要「勤加」地修習「四尋思」,把這個痛苦的根源找到,然後用空性的正見把它消滅掉,這叫「勤修加行」。

這個地方是說:當我們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心靈錯誤的聯想,這樣是不夠的,你要不間斷地去對治它,不間斷的。因為在我們心中,它是非常熟練的一個境界,是一個熟境界,因為我們長時間都是往這個方向思考,它在心中已經走出一條很深很深的鴻溝了,你要把它填平不容易。

所以我們讀古代的聖賢書,《論語》第一篇告訴所有的君子立身處世之道,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讀聖賢書,一定要不斷地複習、不斷地溫習,所以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因為你三天都沒有修學聖賢的教誨,那只有一個結果:你跟妄想打成一片,沒有第三種結果。

我經常聽到一些同參道友跟我說:法師啊!其實你講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我對這種人是蠻擔心的,因為你怎麼能夠把修學佛法永遠停留在知道!如果你修學佛法永遠停留在知道,你的生命在這個層次不斷地空轉,你就很難突破,因為你根本沒有勤修加行。沒有勤修加行,你心中錯誤的聯想,就沒有辦法對治,就不能提陞你的生命現象,不可能!

所以這個地方,他的成敗關鍵,我們一個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會不斷地突破,或者永遠停在原地,甚至於退步,就是你要不斷地聽聞聖賢的教誨、思惟聖賢的教誨,這是一個關鍵!


念佛能創造兩種強大的力量,同樣念一句佛號,心態不同功德便不同
你每一堂功課,都是在儲存你往生的資糧

淨界法師:你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者,當我們走進了佛堂,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所謂的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念從心起,我們從一念皈依的心,去創造一個佛號的聲音,這個聲音再聽回去的時候,當你聽到你自己的聲音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了變化,因為你的生命,創造了兩種強大的力量出現,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彌陀的力量。

什麼是心靈的力量呢,套一句蕅益大師的專有名詞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其實我們自性本來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沒把它釋放出來而已,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透過理觀,我們把那些障礙我們內心的問題都把它消滅掉,這個時候你的心,更加的靈活,更加的明瞭寂靜,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了。

第二個,阿彌陀佛的音聲,它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你啟動了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議,這兩種關係是什麼關係呢?簡單的說,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從這個心力帶動佛力,我們可以知道,你內心的力量是主動的,佛陀是被動的。也就是說,你準備了三分,佛陀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準備了五分,佛陀給你五分的功德,你準備了十分,阿彌陀佛把所有的無量光、無量壽全部送給你。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誰能夠把這個佛陀的功德,全部把它釋放出來,就各憑本事。因為同樣一句佛號,佛陀是平等的,身為佛陀他沒有偏心的,他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說要對誰特別好。這就是為什麼,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我們從這個心態的準備,我們大致分成兩類來看,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一種人是消業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創造了多少佛號,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一天打下來不可思議,創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裡去呢,跑去消業障去了,他打完以後很輕鬆,他做生意很順利,消業障式的念佛,因為他沒有理觀的帶動,只有信仰,信心。

當然身為一個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你應該還可以再進步,慢慢慢慢的你要學習經論,慢慢知道怎麼去面對你內心的世界,怎麼去調整自己,去加強你的心靈的素質,加強你心靈的力量,這個時候你心靈力量準備好的時候,你的明瞭的心,在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那這個佛號就不是一般佛號,佛陀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你準備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從一個消業障式的念佛,提陞到一種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間的那種安樂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寶珠,因為你準備好了。所以你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而提陞到理觀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一個不同的道路上,你就是一個人,是走到人天的安樂道,一個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這兩個道路,跑道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態提陞了。

所以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消業障的念佛,怎麼樣提陞為一種往生式的理觀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號以外,你要有智慧的引導,關鍵就在這裡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來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陞你心理的素質。


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裡?

淨界法師

那麼,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裡?這以下很重要了!

平常的念佛偏重事修,偏重在皈依。比方說念佛的時候你不能一天到晚打妄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同體。你這樣沒有意義。念阿彌陀佛就是,你念一句佛號,就是專心地聽佛號的聲音,皈依,就是一心歸命就夠了。所以,平時念佛它是一種事修,你就以阿彌陀佛的音聲為所緣境。你要觀想極樂世界,你就用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為所緣境就好,不用會歸到心性。就是平時的念佛重信願。

但是到了往生就不一樣了,往生就是重理觀了。這個我們會說明。往生的時候,你不能從因緣上來建立理觀,因為往生這個問題太複雜。因為,你從娑婆世界的生命體要轉換成極樂世界的生命體,這個從因緣上是沒辦法轉換的,轉不過去的。你從一個生死輪迴轉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個從因緣上沒辦法建立,沒有管道可以轉換。只有透過心性這個管道過去的。

所以,平時的重點是七成的事修、三成理觀就夠了。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你就老老實實念佛,你拜佛就老老實實地拜佛,就聽聲音。然後對這個聲音,觀想它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這個音聲就是阿彌陀佛。修皈依就好,專注皈依。

但是臨終的時候,理觀就是關鍵了。因為臨終的時候有阿賴耶識善惡業力現前引導,而平時的時候只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沒有善惡業力引導的問題。至於臨終的時候的問題,我們下一個題目再說。

總而言之,你記住一句話,理不能礙事,事也不能礙理。事修的時候就是恭敬皈依,理觀的時候就是平等不二。這樣懂嗎?

你不能夠說,你這個拜佛你也不好好拜,香也不供,你說我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那你這個理就礙事了,對不對?你說,欸,我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我幹麼要去拜他呢?不能這樣講。諸位!你這個就執理廢事了。

就是,事修的時候就好好事修,觀想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個是事修。修理觀的時候就是平等不二。所以這個地方要分開。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137

淨界法師開示-8.jpg


念佛時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淨界法師

問: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淨界法師答:一個初學者你是不能夠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不可以的。初學者要把理觀、事修,切開來分成兩塊,要分開操作。你一開始到佛堂的時候,要先拜佛,因為你的身心粗重,讓身心調柔,調柔一段時間以後,稍微經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時候先念佛,把心靜下來。可能十五分鐘,可能三十分鐘,就專心聽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分別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順從彌陀的音聲,你相信這個音聲是無量的功德,它一定會救拔你。

第二個你相信這個音聲,一定會帶你到淨土去,只要相信就夠了,帶一點信仰。這個時候心中是不動名言的,只有聲音,法界一聲,這個事修一段時間以後,你開始把佛號停下來,修理觀。觀照你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空、假、中三觀,當然這個空假中三觀,等於是三種觀法。

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陀,就是慢慢的安住、調伏、引導。理觀一段時間以後,再恢復到念佛再事修,就是這樣調配,但是主修是持名,主修。

那麼理觀幹什麼呢,你要準備你調伏煩惱的第二念,就是為臨終準備,你要有能力去調伏,就是說做第二念的調伏,你要為臨終儲備一種調伏的力量,你每一個觀照,在你的內心當中都加強一種力量。臨命終的正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要去儲存,這個能量要去儲存。

我們剛開始是理觀、事修,事修、理觀,當然你不用到臨命終,你慢慢覺得,慢慢慢慢你會發覺,誒!你在念佛的時候,遇到特別大的那種妄想,帶有煩惱執取的妄想來衝擊你的時候,你自己會提出理觀,來告訴你,這都是虛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後你再來對治它,它是一個過失相。

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你會慢慢的從空、假、中裡面,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自己會啟動你一種去衝破難關的力量出來。當然這個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會受到震動,它衝擊你的時候,你會搖晃幾下,但是你馬上鎮靜下來,你的理觀智慧就會出現,它沒有辜負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觀就會出現。我們能夠掌握第二念的反擊能力,你不用到臨命終你就會覺得,日常生活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觀,果然不可思議。

所以說你這個剛開始,理觀跟事修是分開,但是你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後,你在念佛的時候,理觀它是在潛伏狀態,但是只要是有障礙,它主動的會跳出來,它自動會啟動的,它會幫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進步了,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煩惱業力追著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所以這個時候,你的理觀跟事修慢慢結合。

所以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正式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佛號是在現前的狀態,理觀是在潛伏的狀態,它隨時備而不用,因為它隨時面對你內心強大而堅固的妄想,那個帶有執著的妄想,它會啟動第二念的反擊能力,讓你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順利的過關,這個就是到最後理觀跟事修的結合。

但是你主修還是佛號,你剛開始的時候要切開來,沒有一個初學者,可以同時理觀跟事修的,不可能,因為這兩個性質不一樣,念佛是無分別住的,是信仰皈依的,是無分別的,你理觀是要有分別的,所以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最後的時候,它們兩個會暗合道妙,會慢慢的結合在一起,佛號中隱藏著理觀的能量,理觀的能量當中又帶有佛號。

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在理觀當中,佛號的莊嚴現前,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觀的智慧,在旁邊默默的保護你,這個就是理觀跟事修最後的結合。好,這就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先分開再結合。

理觀跟事修,剛開始要在佛堂修喔,你不能開車的時候修哦,開車的時候你就修不來了。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世間學問跟佛法的區別,不要對立,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有很多人持名不出聲非常不吉祥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念佛持咒--念佛為正,持咒作助;如鳥雙翼,豈非雙美

請問危急時,應念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錯誤的助念往生方法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說自己沒有時間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臨命終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有三種狀態,預知時至是可遇不可求

什麼是善知識?

善知識難遇,多結修行人的緣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