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講對治五種心理煩惱的方法:五停心觀

文:慧靈

從前,有一個人得了癩病,全身長滿了惡瘡,潰爛流膿,苦不堪言。一天,經過一處長滿茅草蘆荻的園林,被草尖所刺,痛徹心肺,於是生起瞋恨心,對著園林破口大罵。

佛陀正好遊化經過,看到這個情景,對隨行的弟子說:“你們覺得這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很愚癡可笑?”

弟子齊聲回答:“是的!佛陀!草木本無心,怎麼可以因為身體的病痛而遷怒這些花草樹木呢?”

佛陀說:“對的!這個人因為身體上的病痛而起瞋恨心,說明他不只是身體上有病,就是他的心也病得不輕啊!”

佛陀接著又說:“比丘們!有一些人見到美色,聞到香味,聽到好話,嚐到甜的滋味,心裡就起貪著;相反地,遇到不順己意的境界,就起瞋恨心,這種情形就跟身上長瘡的人一樣,可以說身心都生病了。”

弟子問:“像這樣的人,佛陀有什麼方法可以對治呢?”

佛陀於是為弟子說示對治貪嗔癡惑障的五種修行法門:

以不淨觀對治貪欲,

以慈悲觀對治嗔恚,

以緣起觀對治愚癡,

以念佛觀對治我執,

以數息觀對治散亂。

以上五種修行法,稱為五停心觀。

五停心觀就是對治心理煩惱的五種方法,以五種正念來降伏五種妄念,勘破煩惱的虛妄性,對境不起迷惑,譬如長了惡瘡的人,如果能了解草木本自無心,就不會愚癡遷怒無情眾生。


五停心觀的定義

五停心觀指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等五種停止、息滅心中煩惱魔障所修的觀想方法,又稱為五觀、五念、五停心、五度觀門、五度門。大乘佛法以成佛為目標,因此以念佛觀代替界分別觀,五種觀法合起來又稱為五門禪。就聲聞法而言,五停心觀是進入聖賢位前所必須修行的初階法門;就大乘佛教而言,五停心觀是修習禪波羅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門。所以,五停心觀在修行上的次第而言,處於基礎門檻的地位,學佛者不可不知。這五停心觀,主要是為對治五種煩惱,如:

不淨觀--對治貪欲

慈悲觀--對治瞋恚

緣起觀--對治愚痴

念佛觀--對治我執

數息觀--對治散亂

 

五停心觀的內容

一、不淨觀

不淨觀是指觀想自他肉體的骯髒、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的觀法。《法華經‧譬喻品》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眾生因為貪愛,在我、我所有上產生執著愛染,生起種種痛苦,所以學佛修道,想要獲得圓滿幸福的人生,首先必須止息心中的貪欲。

諸經中以不淨觀對治多貪眾生的方法很多,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1.以觀自身污穢,對治己貪:為了這付臭皮囊,我們往往用盡各種方法去妝扮寶貝它。下列五種觀法,是用來減少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過份貪愛。

(1)種子不淨:肉身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內有煩惱業因的不淨種子,外有父精母血的不淨種子。

(2)住處不淨:在母胎中,十月不淨。

(3)自體不淨:觀想自己的身體是由四大不淨所成,依《大明三藏法數》卷四十八說:人的身體與體內各有十二種不淨物。

a.身體:有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種不淨物。

b.體內:有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等十二種不淨物。

(4)外相不淨:有髮、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等十二種不淨物。

(5)究竟不淨:死亡後棄置塚間壞爛,永久不淨。

 

2.以觀他身污穢,對治淫貪:觀想他身不淨,而止息對於他人的淫欲貪愛。《俱舍論》及《瑜伽師地論》將這種貪愛分為下列四種:

(1)顯色貪:顯色,指青、黃、赤、白等色。顯色貪,是見到對方朱唇皓齒、皮膚白晰、臉頰紅潤等顏色而生起的貪愛。

(2)形色貪:形色,指長、短、方、圓、高、下等色。形色貪,是見到對方高大英俊、千嬌百媚等形色而生起的貪愛。

(3)妙觸貪:由於對方體態柔軟輕盈、肌膚光澤細滑等感觸而生起的貪著。

(4)供奉貪:由於對方的趨承服事等,生起貪著,又名承事貪。對治淫欲貪愛的方法,不外觀想死屍的膨脹、青瘀、膿爛、壞散、血塗、蟲聚、僅餘白骨、火燒成灰、鳥獸噉食等相。當我們想到對方也是如此,就能伏滅心中的淫欲貪愛。

 

3.觀世間一切不淨,而息止對於一切五塵境界、資生之物等所起的貪愛。又可細分為下列諸項:

(1)以苦惱不淨與下劣不淨對治與境相應而起的貪愛:苦惱不淨,觀想我們的苦惱是心與境相觸而產生的感受。下劣不淨,觀想三界中,欲界是最下劣鄙穢者。觀想這兩種不淨,可以止息由心與境相應而生起的貪愛。

(2)以觀待不淨對治與色相應而起的貪愛:觀待不淨,由觀想較高的境界來對治於較低的境界,例如觀想無色界種種殊勝,就不會對色界諸法產生貪愛;觀想涅槃寂靜,就不會對諸天享樂產生貪愛。以這種對待的觀法,就能對治由心與色相應而生起的貪愛。

(3)以煩惱不淨與速壞不淨對治薩迦耶貪:煩惱不淨,觀想三界充滿煩惱,有如火宅。速壞不淨,觀想萬法由四大五蘊而成,所以無常無我。這兩種觀法能破除執著我、我所而起的貪愛。

 

二、慈悲觀

慈悲觀又作慈心觀、慈愍觀,是多瞋眾生觀想由予樂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的觀法。

1.以生緣慈來止息違理瞋:有些人常常無端發怒,惱害眾生,這種瞋相稱為違理瞋恚或邪瞋。對治之道,應先取至親的人得到快樂的樣子作為觀想對象,然後再慢慢擴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眾生。

2.以法緣慈來止息順理瞋:在我們被他人惱害的時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對於作惡犯戒的人,往往生起瞋心,這種瞋相稱為順理瞋恚。對治之道,應該觀想眾生都是五蘊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無一眾生可得,既然如此,又那裡有持戒毀犯、善惡是非等事呢?所以應該本著慈心愛念,把自己的禪悅法喜,與對方一齊分享。這樣一來,一切是非善惡之心不起,瞋心自然就能消除。

3.以無緣慈來止息諍論瞋:有些人以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對的,別人所說所行都是錯的,因此與人諍論時,見他人有違己意,就產生瞋心,是名諍論瞋。對治之道,應修無緣慈,泯除分別妄想,於一切法,不憶不念,因此打從心裡就沒有計執諍論,又那裡來的瞋恚呢?所以,就能等視一切眾生,以無緣大慈覆護一切眾生。

 

三、緣起觀

緣起觀又作因緣觀,是觀想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癡的觀法。觀察「痴」這個字,可以瞭解痴是表示知見上有了毛病,因此,愚痴是指迷於真理所產生的邪見惑障。可從下列三種緣起觀來對治:

1.以觀三世十二因緣,對治斷常痴:有些人認為我及諸法是斷滅或常住,如此念念不斷,叫作斷常痴。對治之道,應觀三世十二因緣法中,屬於過去和未來的因緣各有二支,屬於現在的因緣有八支,因此三世相因,不常不斷。

2.以觀果報十二因緣,對治計有無痴:有些人妄起分別,認為我與諸法是實有或實無,並且於此生起執著,是為有無痴。對治之道,應觀果報十二因緣,觀想我人從無明到老死,由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所以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無。瞭解非空非有的實相,就能破空有二觀。

 3.以觀一念十二因緣,對治世性痴:有些人見細微之性能生萬法,因而計執有四大五蘊和假名眾生及世界,如此念念相續,以世智辯聰能問能說,起貢高之心,諍競是非,與真實之道漸行漸遠,乃至思惟剖析剎那分別的心理,這種執計世間的痴相,稱為世性痴。對治之道,應深觀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緣,得知宇宙萬相一多相入相即,非一非異,以此破除相待假有的妄取相。

 

四、念佛觀

念佛觀是念佛的應身、報身、法身,以對治惡業障的觀法。我們過去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惡業,未來都會招感惡報,如果在未受報的中間,想要修德行善,因為善與惡違,惡業往往會在此時昇起,障礙善道。解決之道,可從下列三種念佛觀來對治:

1.以觀應身佛相好光明,對治沈昏蔽塞障:在修行時,有些人容易惛沈闇睡,障礙修行。對治之道,應該在應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隨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間白毫放光相,一心觀想,再次第遍觀其他諸相。

2.以觀報身佛功德巍巍,對治惡念思惟障:有些人雖然不會惛沈闇睡,但是常常心生惡念,欲作十惡、四重、五逆、毀戒等事,無時暫停,是名惡念思惟障。對治之道,應該念報身佛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等圓照法界,常寂不動,普現色身利益,一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因為心中常思佛陀殊勝善法,因而生起悔心,自慚形穢,就能滅除一切惡念。

3.以觀法身佛空寂無為,對治境界逼迫障:有些人在修行時,雖然沒有上述兩項業障,但是卻時時身感病痛,或在修定時,常見魔擾;在睡眠時,常夢惡相,使心中產生逼迫苦惱的感覺,是名境界逼迫障。對治之道,應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滅,空寂無為。既是無為,人、我二法緣起性空,別無作者、受者,又那裡來的煩惱對境呢?

 

五、數息觀

數息,梵語anapana,華譯安那般那,或阿那般那,略稱安般。ana,原是遣來的意思,轉指入息;apana,原是遣去的意思,轉指出息。所以,數息觀又稱安那般那念,指以計算自己的出息、入息,對治散亂的尋伺,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數息觀有六種因相,即數、隨、止、觀、還、淨,這六因具足,才算是圓滿,因此又稱為六妙門。

1.數:計算入息或出息的次數,以收攝心於一境中,使身心都能止息。數息的方法是從一到十,反復地數,不增不減,因為如果少於十,則易引起急促;如果多於十,又恐怕引起散亂。同時,還要遠離三種過失:

(1)減數失:減少數目,以二息為一息,乃至以十息為九息的過失。

(2)增數失:增加數目,以一息為二息,乃至以九息為十息的過失。

(3)雜亂失:以入息為出息,或以出息為入息的過失。

 

在持息上,應該避免兩種過失:

(1)憶念持息太緊,容易造成身分支節顫抖等過患。

(2)憶念持息太緩,容易引起身支懈怠,心中惛昧等過患。

 

調和的方法,是在正修觀時,憶念上放寬身心,心息相依,不加強力,任運記數,則身心自然安穩明靜。

2.隨:久而久之,心定下來了,就不必再數出入息,只要心繫於息,隨著息風出入。

3.止:修息漸成,心自然就會止息動亂。

 4.觀:觀出入息之所依身,為五蘊和合而有,破種種我執妄見。

 5.還:收心還照,知能觀的心非實,則我執自亡,無漏的方便智自然流露出來。

6.淨:心無住著,泯然清淨,真實無漏智因此而發,自然斷惑證真。

 

結語

《心地觀經》說:「心如畫師,能畫種種諸法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賊,能令自心受大苦故。」惡行因煩惱而起,煩惱由妄心所造,因此,學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種方法將虛妄的心識清除淨盡。

然而,藥之良窳,貴在應病予藥;修行也是如此,種種法門,各有千秋,重在運用得當。當我們使用五停心觀時,除了一一對治不同的心病以外,還需要懂得靈活運用,對多種病況應該採取兼治之法,病症改變時,必須改轉另外一種方法治療。例如貪愛和瞋恚都很重的人,應兼修不淨與慈心二觀,否則只用一種觀法,僅能偏治一病,往往使得另一邊的過失更加嚴重,徒勞無功。貪心重的人修習不淨觀成熟後,往往厭惡外境,因而生起瞋心,這時,就要轉修慈心觀,才能對症下藥,否則,過猶不及,反而增加瞋病,就得不償失了!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五停心觀」修行法門的殊勝之處

來源:中國佛教網

文/鄒相

「五停心觀」為佛陀倡導的對治心理煩惱的五種方法,如明代澫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中寫道:「五停心者,一多貪眾生不凈觀、二多嗔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痴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以此五法為方便調停其心,令堪修念處故名停心。」即是說,修習「五停心觀」能使眾生的貪、嗔、痴、惑、障這五種過失停下來,破除這五種障礙。時下社會,修行「五停心觀」這一法門,對我們是大有裨益的。

 

一、修習不凈觀對治貪慾。古往今來,人們無不被自己的貪心所桎梏。如見到美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已有,聞到香味、聽到好話、嘗到甜頭、獲得暫時的成功,心裡就起貪著,希望能得到更多、占有更多。如《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系縛。」這就是男女之間的情愛貪慾。《禪法要解經》說:「若淫慾多者,應教觀不凈。」又云:「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凈。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即是說,眾生往往有六種貪慾,包括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對於前五種貪慾,可以用不凈觀對治,讓其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凈,就能斷除心中貪慾。而對於第六種慾望一—對漂亮身軀的貪執,可以修習白骨觀,讓他明白再好的軀體,終會變成白骨一堆,沒有什麼好貪戀的。同樣,我們如果能勤修不凈觀,想到自己的身體不過是四大假合的集合體,想到一切美好的人與事都有其成住壞空的過程,就不會對功名富貴、對嬌美容顏產生貪戀之心。一旦我們控制了內心的貪慾,就不會被外在的塵緣所擾,就能保持一份平常心,笑對人生。

二、修習慈悲觀對治嗔恨。慈悲是學佛修行的根本,也是佛陀教化眾生應該始終持守的根本。大慈,就是愛護眾生,給眾生以歡樂;大悲,就是憐憫眾生,拔除眾生的一切苦難。一個具有慈悲心腸的人,才會堅持正信正行之路。世間眾生,往往因種種緣由而心生嗔恨,如:妒忌別人比自己過得好而心生憤怒,羨慕別人的家庭比自己的家庭優越而心生不快,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心生怨恨,等等。而慈悲觀,就是應對眾生嗔恨的微妙法門。慈悲觀,即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如:對於家道殷實者,想起他們也會被疾病苦痛所折磨,就停止對他們的嫉妒與恨意;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想起他們在創業途中的種種艱辛和不易,就停止對他們的嗔恨之心。修行慈悲觀的人,能夠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發大慈悲心、運心作觀,憶念眾生的恩惠和輪迴之苦,而發報恩、拔苦的大願,願意將今生及過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祈願他們遠離苦厄,悉得安樂。在工作與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堅持修行慈悲觀,就不會爾虞我詐,就不會斤斤計較,就不會怨聲載道,只會感恩領導與同事,感謝家人與親友,努力營造良好和諧的工作氛圍與人際關係。

三、修習數息觀對治散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佛何以叫人數息,其中二因緣是用避亂意和得泥洹道。」因為數息能使眾人的心沉寂下去,不再攀緣附會。眾所周知,我們經常會因突如其來的變故而惴惴不安,會因為種種困境而六神無主,會因為精神上的壓力而心理渙散,這一系列的散亂,都會導致我們難以靜心、難以心平氣和。而數息觀則是對治散亂的殊勝法門。數息,即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對治散亂,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雜阿含經》云:「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修習數息觀,能夠讓我們身心安定,更有利於我們安心修行、用功辦道。《坐禪三昧經》云:「一心念數人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念與息同,制心一處,數隨止觀,轉觀清凈。心繫一處,斷渚貪嗔煩惱等各種粗惑思覺。」修習數息觀,不僅能讓我們轉觀清凈、心繫一處,還能讓我們斷除各種煩惱與無明,獲得如是清明的智慧與覺悟。在我們時下的工作與生活中,若能勤修此數息觀法門,則能應對工作中的忙亂、生活中的憂慮,時時能安住自己的一顆心,使得心不放逸、心不散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能制心一處,則無事不可辦。

四、修習因緣觀對治愚痴。愚痴為佛教所提的「三毒」之—,指的是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愚痴的害處非常多,不僅讓我們缺乏正確的判斷,做出錯誤的事情,還會讓我們陷入無明之中,難以自拔。《法華經·譬喻品》云:「愚痴暗蔽,三毒之火。」從中不難看出,愚痴的巨大危害7。「五停心觀」的「因緣觀」,就是對治愚痴的最佳方法:因緣觀,即觀察十二因緣,知三世相續,不斷不常,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大乘義章》載曰:「因緣觀者,於彼生死十二因緣,分別觀察,」修習因緣觀,能讓我們明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沒有絕對的存在,它們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係而存在的,而這種依存關係就是因果。偈曰:「假使百干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是說,一切的人與事,都在因果之中,生死流轉,毫釐不爽。當我們修習因緣觀,明白萬法皆在因果之中時,就不會陷入愚痴之中。同樣,在我們時下的工作與生活中,若能修習因緣觀,就會明白無常、遷變的道理,就不會為工作中的變數、人生中的多舛而耿耿於懷、執著不放了。

五、修習念佛觀對治多障。台灣聖嚴法師曾說:「外來的障礙無法障礙我們的道心,最令人害怕的是自障——自己起障礙的心去障礙自己的道業。」誠然如此,很多時候,障礙我們自己的,往往是我們自己內心生起的障礙,比如貪慾、執著、愚痴、傲慢、疑慮等等。如何對治這些繁多的障礙呢?修習念佛觀是最好的法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載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是說,堅持念佛修行這一法門,就不會離佛太遠,就能產生巨大的順緣,消除許多的障礙,乃至打開自在之門,獲得清凈的智慧。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的我們,若能勤修念佛觀這一法門,不僅能夠修身養性,消弭內心的狂躁與不安,還能獲得身心的安寧與祥和,安住於當下,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因而,修習念佛觀在對治多障的同時,也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智慧,莊嚴我們的人生。

修習「五停心觀」法門,可以說既實用又方便,且適合不同根機的大眾。我們若能勤修此法門,定能遠離諸煩惱,獲得清凈心。

——摘自《曹溪水》2016年第2期


學會「五停心觀」來對治各自的煩惱

作為佛教徒,只是虔誠還不夠,必須還要修行。修行的方法甚多,第一是要調心。這個心字,佛法最著重。佛法把萬法攝歸色心二法,色法是屬於物質的,心法是屬於精神的,但一切物質的色法,都是從精神的心法所創作的,所變現的,《起信論》所謂「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因此內心的好壞,與外界的清濁,是極有關係的,故佛教基本修行的方法,先注重修心,即先把心調好,那麼其他外界一切的建設,都不成什麼問題了。調心的方法雖多,亦可攝歸為五類:

一、多貪眾生不凈觀

有些人,貪慾特別重,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嗜欲各各不同。這個貪字,是過分的追求與爭取。本來人生在世,財色名食睡,個個都要受用,個個都免不了的,那是要做得心安理得,適可而止,若是做得太過,那就成了毛病了。所以佛教之戒條,戒作無義的貪取。不過人之在世,不論其為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都是為了要資養這個身體,為這個身體作奴隸,為這個身體造業,為這個身體受罪。正如老子所謂:「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因此佛教為破除被人執以為我而造罪業的身體,教人修「觀身不凈」的方法,用心思惟觀察,此具身體在生之時,從頭至足,一張包裹似的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凈,無一美妙可貪之處。吾人三天不吃飯,飢火中燒,口腔發臭,五天不沖涼,一身穢污,不堪見聞。如果到死之時,身體青淤腫脹,臭氣薰天,掩臭而過,更要怕人。想到這裡,那麼這身還有什麼可愛,我們何必做它的奴隸,為討好它而不惜種種服役,不擇手段,造諸罪業呢!

二、多嗔眾生慈悲觀

有些人,嗔恨心特別重,或自嗔醜陋,或嗔他違逆,或起毫無理由的非理之嗔。為了嗔恨心重,自惱惱人,弄得雙方都遭失和的痛苦,不得安樂。為了這些眾生,佛陀教他修慈悲觀,觀察一切眾生本性平等,原來同體,如果他們沒有快樂,應設法給他快樂,有痛苦,應設法拔去他們的痛苦,使之解脫,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種慈悲觀時時修習,久而久之,嗔恚火的熱惱,就漸漸息滅,心地清涼,自不惱人,人亦無惱了。

三、多痴眾生因緣觀

有些人,愚痴心特別重。愚痴即是無明,沒有智慧,不明了人生宇宙的真理,糊裡糊塗,造了惡業,也不自知。也有些愚痴的人,自作聰明,因為不明人生緣起的真理,以為世間的一切生物,死了就斷滅了,什麼都沒有,所以什麼都不怕做。也有認為今生做什麼,死後也是做什麼的,所以做好做壞都不要緊,都沒有什麼改變的。也有些自作聰明的愚人,認為人生世間的一切都是天造出的,神賜與的,只要向神求救,做什麼都不怕了。這些人的想法都是錯誤的,所以教他們修因緣觀,了知世間一切情與非情的生起,都是有它的主因與助緣和合而生的。了知因緣生法,進而了知它所生之法結局的果報,於是產了因果的觀念,知道一切法生成或毀滅,都是有因果性,能懂因果,畏因果,修善息惡,發生智慧,就不再愚痴糊塗,或自作聰明認邪作正了。

四、多障眾生念佛觀

業障重的人,樣樣學不成,樣樣作不通。譬如你要禮佛拜懺,偏偏頭痛肚痛,你要讀經聽法,偏偏呵欠打盹,你想做些好事,偏偏來了許多逆緣來阻隔你,使你作不成。如果是這種多障的人,唯一方便的法門,是多念佛。一句佛號,行住坐臥,都可持念,或持名念,或默念,或金剛念,念得多了,業障消除,福至心靈,樣樣都利了。經云:「念佛一聲,可除八萬劫生死之罪」,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五、多散眾生數息觀

有些人散亂心特別重,平時好似沒有什麼雜念,但到做工夫時,什麼胡思亂想的雜念,都湧上來了。如果碰到這種情形,應該修數息法,坐定之後,數出入息,或數出息,或數人息,由一數到十,再由一數到十,數到幾十個十,心專於此,其他妄念就停息了。

佛教的修行法門甚多,眾生有種種病,佛陀說種種法,而基本通俗的觀法,不出上面五種。奉勸一切學佛之人,不必好高鶩遠,能多修此五種淺近易作的方法,便不愁自己學佛不會成功了。

 

 

對治貪瞋癡的修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