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00比丘舍離毀謗文殊菩薩,其中400比丘得解脫,100比丘墮大地獄!

(略釋)此時文殊師利菩薩開示演說此第一義諦相應大法之後,在會有500比丘從座而起要退席,並說:『我再也不想見到文殊師利這人了,也不想聽見他說法了,哪裡若有文殊的話,哪裡我都捨棄而去!因為文殊師利所說的梵行與我們所行的不同,非是同道之人故當舍之』(因為這些比丘執諸法相,得到一些境界之故以此為實,而文殊菩薩開示如來第一義諦真實義諸法空相,這些比丘因為增上慢而不得悟入,也因此故佛叮囑大眾勿得少為足,少即種種境界,此非為實,若不住如是境界,則得漸近如來境界。)

此時舍利弗尊者對文殊菩薩說:文殊菩薩今天演說此法難道不想讓眾生得知諸法實義嗎,而令大眾舍此大會而去?

文殊菩薩說:是啊,如你所說,我就是為了大眾不要認為諸法有實義可得才說如是法的。

舍利弗又說:為何令此500比丘舍離而去並起戲論誹謗?

文殊師利說:大德舍利弗,如此比丘所說『不想見文殊之身、不想聽聞文殊之言,隨所有處若有文殊皆當舍離』,他們能這樣說則非常好,與真實義相應。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文殊師利因緣而有,是故不可得其真實體性。若這樣的非有實體的話則說明是如夢如幻之境,有智之人則不會於此幻境而生實想故不可見,不見其有實故。幻人尚不可得,何況幻人所說之法而可執持有所聽聞?因此不論哪裡若有文殊的話都應當舍離。依如是道理則知文殊師利童子住無所住,如是住處若無,則是處不可近,無處所故;也不可舍,非有對故。

文殊菩薩演說此法後,500比丘也聽到了,就回過頭來對文殊菩薩說:文殊師利所說的法,我等心中尚有疑惑而不能開解趣入實義。

文殊菩薩就說:這就對了,你們身為如來弟子,就應當如此謙虛反觀自心,於如來甚深義中趣入求解,而非執自境界而起慢心。諸比丘,此法非意識分別所知,故非三界眾生境界;也非聖賢智慧可知,故非二乘境界。這是什麼道理?法界本來如是相故,如是境界不可思議故,法界如是非思維意識可及,也不會有損減;

若是法無增無減,是處不可思議,則非識可知、非智所知;

若如是非意識、智慧境界則不可以思維分別得知。

你們作為如來聲聞弟子應當如是學如來所說諸法,若能這樣學的話,佛說此人得最勝法,是世間福田,應受人天供養令一切眾生種植善根資糧。

文殊菩薩說如是法時,此500比丘眾由400人即漏盡解脫,而100人善根未熟猶未得解而於文殊師利起於惡心,由此罪業故當墮大地獄中。

(原文)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說此法已。時彼五百諸比丘眾從坐而起舍離而去作如是言。我不用見文殊師利童子之身。我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字。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舍離。何以故?如是文殊師利童子異我梵行。是故應舍。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說此法義意豈不欲令諸眾生知法義乎?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

長老舍利弗言。云何令此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毀呰戲論、誹謗而去?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此諸比丘如是說言我不用是文殊師利童子之身、我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字。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舍離。如是說者善哉善哉。大德舍利弗。此諸比丘善說此語。何以故?以無文殊師利童子故不可得。如其是無不可得者則不可見亦不可聞。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舍離。如是說者。如是文殊師利童子住處亦無。彼若無者則不可近亦不可舍。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說此法。五百比丘聞已回面。既回面已。後向文殊師利童子說如是言。文殊師利說如是法非我能解。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諸比丘,如來弟子聲聞之人應如是學。諸比丘。如是法者非識所知、非智所知。何以故?法界法爾故。法界如是無念無退。如其彼法無念無退。非識所知、非智所知。諸非識知、非智所知則非所念。

汝諸比丘。如來弟子聲聞之人應如是學。若如是學。佛說彼人得最勝法。是世福田,應受供養。

說此法時,彼諸比丘五百人中四百比丘不受諸法。盡諸結漏心得解脫。一百比丘起於惡心,自身將墮大地獄中。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文殊菩薩一席話,五百比丘證聖果,您也來聽聽!

文殊菩薩一席話,五百比丘證聖果,

末法時期我等眾,信受是法種善根。

(略釋)此時天龍鬼神大眾集會,文殊菩薩以及寶上天子也在此會,天子就起如是思維:要是世尊讓文殊菩薩為大眾說法,文殊菩薩因此以不可思議大智慧而為大眾宣說法要,因此而令十方諸魔威光不顯,皆悉憂惱而被調伏,世間一切具足慢心的外道也自然遣除慢心而能悟入真諦而自知成就聖果,已經成就聖果的人則能轉向大乘,令三寶種無有斷絕,又能令無量眾生髮菩提心而護持如來無量劫中積累資糧所成就無上菩提令於世間長久流布,不論如來是否在世,由聽聞此不可思議微妙之法能信受奉行的話,皆能速得與如來真實義相應而得圓滿菩提。

世尊觀知寶上天子心之所念,於是就對文殊菩薩說:你在此會大眾中可以說一些法,此大會中有人想要聽你說法。(也就是如來知道在此大會中有一些眾生是文殊菩薩在宿世中成熟善根的因緣,是故需由文殊菩薩說法才能令其歡喜而得開解、成熟善根)。

文殊菩薩就問佛:世尊,我該說什麼法呢?(文殊菩薩的意思是說:是法不可思議,叫我從何說起呢?)

佛就說:你說說法界體性因緣吧。

文殊菩薩就說:一切諸法皆是法界體性,法界體性如虛空,萬法皆如虛空相非實有故,遠離如是虛空相法界之外也沒有其他法界體性可得,世尊,怎麼讓我以此如虛空相法界體性中而宣說如是萬法空相。

佛就說:文殊,若是有增上慢的眾生聽到你所說法的話會心生驚怪,因為這些眾生都是執著各自所證境界而為實有,你怎麼說法界體性皆如虛空,在法界外也沒有什麼清凈可得,那麼修行人想要出世間出到哪裡去啊?

文殊菩薩就說:世尊,法界體性中沒有驚怪可得,世尊,這些人若以顛倒妄執而生驚怪的話,所起之處即為法界體性,皆由不正思維妄執顛倒所起故而有。

此時舍利弗聽到文殊菩薩所說後就問到:文殊師利,若依一切法皆悉法界體性如虛空性的話,眾生怎麼會有或者是染污體性或者清凈體性呢,因為你說法界體性皆如虛空啊。

文殊菩薩就說:大德舍利弗,因為三界眾生無明所覆之故於四大之身而起我見,因此有人我是非眾生妄見起種種想,又因執著如是想故而起種種三界心念而起身語意業或善或不善,這些眾生因為所起身語意業故於生死中當成熟善惡果報。大德舍利弗,所以一旦有執身見為我的話則當起染污,然而此染污皆由因緣和合而起,無實體性如同虛空,是故也記法界體性如虛空性。

大德舍利弗,若能了知此染污即法界體性無二無別,如是名為白凈,是見遠離一切染污生死黑業之故。

這裡依世間眾生習氣之故說此為染污、此為清凈,然而第一義諦中沒有染污、清凈或黑白諸法差別,一切處空無差別故,就如房間的空與盒子裡的空沒有差別。

文殊師利說此法時,五百比丘漏盡解脫得證聖果。

(原文)時大眾中有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童子及寶上天子,爾時寶上天子作是思惟:「若今世尊告文殊師利演說於法,若告已說令諸魔宮皆悉闇蔽無復威德,使魔波旬憂惱不悅,令諸魔眾悉善調伏,諸增上慢者破增上慢,自記所得善修行者獲沙門果,已得果者轉更增上,使佛法僧種相續不斷,令多眾人發菩提心,此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菩提令得久住。若如來在世及滅度後常聞說此法,隨所向乘疾得滅度。」

爾時世尊於寶上天子所念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於此眾中可少說法,今此大眾欲從汝聞。」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白佛言:「世尊,當說何法?」

佛言:「說於法界體性因緣。」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界法界體性。世尊,出法界外無有所聞。世尊,云何言因法界演說於法?」

佛言:「文殊師利,憍慢眾生若聞此法生於驚怪。」

文殊師利言:「世尊,法界體性無有驚怪。世尊,是驚怪者即法界體性。」

爾時大德舍利弗問於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皆法界體性,眾生何處有污染凈,法界體性無污凈故。」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是諸眾生身見顛倒安住我勝、我所勝,是凡夫人發起我想,是眾生等執著我想及著他想起心心數法。是心心數法造作諸業若善不善,是諸眾生行業因故獲得果報。大德舍利弗,若已有生即有染污,是污染者法界體性。

大德舍利弗,若知污染是法界體性,是名白凈。然第一義無有污凈、若污染法若白凈法。」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五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

——大寶積經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度眾的善巧

一日,阿難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親見文殊師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神通力,及所說妙法。此時,大迦葉尊者也跟舍利弗說,自己亦曾見過文殊師利的希有神通,接著詳說整個過程。

昔時,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師利童子從寶王世界的寶相佛處,來此娑婆世界,欲見世尊,恭敬供養。當時世尊在舍衛國祇陀林給孤獨精舍結夏安居三個月。結夏期間,迦葉尊者都未曾見到文殊師利,不論在世尊座前、在僧團中、在用齋時、在說戒日、或出坡作務時,都沒見到。三個月過去,在結夏安居即將圓滿,將要舉行自恣時才見到,於是迦葉尊者便問:「這三個月你在何處結夏安居?」文殊師利回答:「這三個月,我住在舍衛城波斯匿王後宮一個月、住在童子學堂一個月、住在淫女房舍一個月。」

迦葉尊者聽聞此言,心中極為不悅,心想:「怎麼可以跟不淨之人一起自恣?」於是立即擊楗槌,準備集合僧眾,將文殊師利驅出僧團。

世尊跟文殊師利說道:「你去看看摩訶迦葉現在為了什麼緣故在擊楗槌?」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已經知道,他是想將我驅出僧團。」

世尊接著說:「你現在可以示現你自在神力的神通境界,讓摩訶迦葉等聲聞的心得清淨,不要對你生起不清淨的念頭。」

文殊師利即入「現一切佛土」三昧,此時,十方如恆河沙數眾多的諸佛世界,皆有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在擊楗槌。

世尊問迦葉尊者:「你今日為了什麼緣故要擊楗槌集合眾僧?」

尊者回答:「世尊!文殊師利自己說在結夏安居三個月中,住在波斯匿王的後宮和淫女房舍,這已經違犯戒律,所以我擊楗槌集眾,要將他驅出僧團。」

世尊乃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諸佛世界,問迦葉尊者:「你現在遍觀十方世界,見到什麼?」

尊者言:「我遍觀無量無邊恒河沙數十方世界,當中皆有摩訶迦葉在擊打楗槌,也都有文殊師利在佛前坐著。」

世尊再問迦葉尊者:「你現在是要將何處的文殊師利驅出僧團?是這個世界的?還是十方世界的?」此時,迦葉尊者立即頂禮世尊,說道:「世尊!請聽我至誠懺悔。文殊師利是法王子,成就了菩薩不可思議功德。我跟隨世尊修習,證得有量的聲聞智慧,實無法度量文殊菩薩無量智慧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功德;由於自己的無知,才會以為文殊菩薩違犯戒律。」

世尊對迦葉尊者說:「你所見到十方世界的文殊師利,在結夏安居三個月中,也是住在國王後宮及淫女房舍。在此娑婆世界的文殊師利,結夏三個月中,雖然分別住在波斯匿王後宮、童子學堂和淫女房舍中,但以種種方便善巧度化了王宮中五百位女子,令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化五百位淫女、五百位童子,令皆得不退轉無上正真之道;又以聲聞法調伏百千眾生;教令修習人天善法,獲得生天福報的眾生更是無量無數。」

迦葉尊者於是問世尊:「文殊師利說了什麼法,而得度化這麼多眾生?」世尊要迦葉尊者自己去問,於是迦葉尊者立即去請問文殊師利:「您開示什麼法要,而得教化、調伏這麼多眾生?」

文殊師利回答:「不是只有說法才能教化眾生。有些眾生適合以娛樂的方式,使其歡喜而調伏之;有些適合用保護、支持的方式;或用威嚴;或用資財攝受;或順其所求;或現大莊嚴、或現神通、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護世身、或現轉輪王身、或隨其各自所奉事的諸天而現諸天身;或以柔軟語、或以粗語、或兩者並用;或用處罰、或以密益、或用巧計等。為什麼如此做?因為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所以要運用種種善巧方便予以調伏。我先以方便法化導眾生,然後再為其說法,令其能真正被調伏。」

迦葉尊者再問:「您所調伏的眾生有多少?」文殊師利回答:「我所調伏的眾生數,等同法界。」迦葉尊者又問:「多少法界?」文殊師利答言:「如眾生界。」迦葉尊者又再問:「眾生界有多少?」文殊師利回答:「如虛空界。迦葉!眾生界、法界、虛空界,等無有二、無有差別。」

迦葉尊者聽聞此,疑惑問道:「如您所言,您所調伏的眾生等同法界、眾生界、虛空界之數,這樣說來,難道佛出世,都沒有調伏眾生?」文殊師利答言:「譬如有人得了熱病,說了種種妄想言語,這當中難道是有天鬼在作祟嗎?有一位高明的醫生,給這個病人飲用酥油,熱病即痊癒,不再說妄想言語,這是因為天鬼離開了嗎?」迦葉尊者言:「不是,是因為飲用酥油後,熱病因而得以痊癒。」文殊師利言:「這位良醫有利益到病人吧?」迦葉尊者答:「是的!」

文殊師利接著說:「世間眾生也是如此,迷惑顛倒,就像患了熱病,妄執有『我』,起惑、造業、受苦,以致流轉生死。為令眾生能解知諸法無我,斷除顛倒妄想,是故如來出現於世,隨眾生根性差異,而開演不同的法要,使眾生聽聞後,能斷除一切妄想。眾生如是解知諸法無我,無所執著,則能度過煩惱生死流,到達涅槃解脫彼岸。」文殊師利問:「在這當中,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得證涅槃嗎?」迦葉尊者回答:「不能。」

文殊師利言:「為如是利益眾生,故如來出現於世,示現平等教化,實無眾生可度,當中無生亦無滅,只是令眾生解知煩惱虛妄不實,契入涅槃。」

典故摘自:《大方廣寶篋經.卷第二

省思

「良由眾生根性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眾生根性千差萬別,諸佛菩薩為化導眾生,隨眾生根機,運用種種方便法門引導,進一步開示法要,使能悟入佛之知見,得究竟解脫。佛菩薩愍念眾生沉淪之苦,不捨一眾生,以大悲心,隨類化導,為佛弟子感念三寶之深恩,亦應學習佛菩薩的智慧,善觀因緣,度化有緣,普願有情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度眾的智慧

過去,有一國人民性情剛烈,不分男女老幼都凶暴難調,遠近鄰國都知道他們惡劣的行徑。

一日,佛陀率領弟子五百羅漢抵達此國的鄰近國。諸弟子們都聽聞此國人民難調難伏,但都希望能用佛法來度化他們。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首先站起身來,走到世尊座前,恭敬地長跪合掌:「世尊!弟子啟請前往度化當地的人民。」佛陀聽了,慈悲地點頭表示讚許,並提示:「前去弘傳正法、化導人民時,記得要以善言勸慰,不要讓他們因為不受善教而惡言相向,若侮辱了阿羅漢反造惡業,其罪甚大難可測知呀!」於是目犍連尊者便前往該國。尊者秉佛陀之教誨,耐心、用心化導人民,但頑固惡劣的國人不但不加理會,反而鞭打、辱罵尊者,尊者只好返回佛的住處。

當目犍連尊者回到佛陀與五百弟子歇息的樹林時,遠遠地便看到舍利弗尊者向他問訊。舍利弗尊者說:「目犍連尊者,你應當以『智慧』化導他們呀!」說完,舍利弗尊者便來到佛陀的跟前,向佛陀稟告自己的想法:「世尊,弟子想去度化這國的人民。請應允弟子前往,讓佛法能在此地弘揚!」這時佛陀也如之前一般,默然應允。

舍利弗尊者滿懷慈悲度眾的心出發了!然而,事情卻沒有舍利弗尊者想得那般順利,當地人民仍然不從其教,尊者還飽受唾棄、辱罵,因此只好無功而返。爾後,乃至於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以及其他五百位大阿羅漢一一前往度化,都不為該國人民所接受,同樣受到輕蔑、毀謗。

阿難尊者得知此事,很替該國人民擔心,便請示佛陀:「世尊!此國人民性情粗糙、心口俱惡且不受善教,還對勸導他們改邪歸正的善知識惡言相向。侮辱一位阿羅漢罪已難當,何況是以輕慢心對待五百大羅漢,他們所造的惡業可說是天地不容呀!世尊,我們應該怎樣幫助這國的人民,將他們導向正道呢?」佛陀慈悲安詳的望著阿難,開口說道:「阿難,雖然該國人民看來似乎無藥可救,但我及諸大菩薩視他們與五百大阿羅漢是不二不異的,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切眾生皆有的清淨無染之佛性!」說完,佛陀立刻派遣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前往該國度化當地的人民。」

與五百羅漢所不同的是,文殊師利菩薩並沒有一到此國便急著弘揚佛法,而是以讚歎法門為先,用心的看到每個人的優點並加宣揚。文殊師利菩薩總是對人們說:「賢者,您們的作為真令人感到歡欣喜悅。」接著,文殊菩薩來到王宮晉見國王,並在國王的面前讚歎每一個人民:「大王,某甲工作勤奮,恭敬父母;某乙盡忠職守,不辭辛勞;某丙頗具膽慧,總能為人們平息爭執,消弭煩惱……,大王!都是因為您的德政彰顯,使得人民如此純樸善良。」

由於文殊菩薩的言語是那般令人歡喜,因此不過幾天這些讚歎的話,便傳遍大街小巷,舉國人民都歡騰不已。大家不約而同的說:「這位菩薩非常了不起,居然能看到我的優點,並貼切的說出我端正的品德和行為,真是太令人佩服了。」於是大眾個個手持金寶香花、美食佳餚或錦緞綾羅,來到文殊師利菩薩的面前,皆發無上平等心至誠供養。

文殊師利菩薩觀見時機已成熟,便告訴前來供養的居士大德們:「你們供養我,不如供養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具足福德、禪定、智慧,若能誠心供養,其福報必倍於此。」此國人的善根已現前,聽了菩薩的勸導心生歡喜,他們說道:「菩薩!人間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福田,真是太殊勝了,請菩薩帶領我們前去供養吧!」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領著浩浩蕩蕩的人們前往佛所,向佛陀恭敬頂禮供養。世尊便為他們開示法要,大眾法喜充滿,當下皆得不退轉。此刻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作大震動,一切世間山神、林神、藥草神皆開口讚言:「文殊師利菩薩真不愧是已登地的大菩薩,竟能善用權巧方便廣度眾生,真是令人感佩呀!」

諸大阿羅漢看到這樣的情景,慚愧不已:「世尊,菩薩的威德神力已如此廣大難測,更何況是佛陀您呢?自今以後我們誓以最虔敬之心向十方諸佛菩薩學習!」

典故摘自:《舊雜譬喻經.卷第二(五八)

 

省思

佛法中強調「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一念覺悟,煩惱即菩提。且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凡修自利利他菩薩行的行者,必須本著慈悲喜捨之心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愛語攝」即是先認同對方,給予適時的讚美與鼓勵,當建立良好的關係後,對方才容易接受勸導,認同佛法的道理,進而信受奉行,如此才能成就普度眾生的目的。


《從佛典故事認識文殊菩薩》

執劍殺佛──文殊菩薩與佛陀

文殊菩薩是應佛陀的感召,由他方世界來到此地,並協助佛陀弘法,廣說大乘法。然而有一次,文殊卻冒著殺佛會下地獄的重罪,竟提劍指向佛陀。在《如幻三昧經》記載,有一次,文殊為善住意天子說法,會中有五百位精進弟子當下得到能看見自己前世因緣歷歷在目,被嚇得心驚膽顫。因為他們看見自己累世累劫竟一而再、再而三犯下不可饒恕的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甚至看見自己的父母輾轉輪迴為畜生,被貪著口腹之欲的自己所宰殺……,至今餘報未盡。

面對過去所造惡業,有人心中疑悔不安,甚至產生退心。

就在此時,文殊菩薩從座位上一躍而起,整理衣服露出右肩,並抽出金剛寶劍,一步步朝佛陀進逼,高舉寶劍作勢要砍殺佛陀!「出佛身血」是要下無間地獄的重罪,眾人都被文殊菩薩的行徑嚇呆。

只見佛陀緩緩提起手來,要文殊菩薩住手,他說:「且止!且止!勿得造逆,當以善害。所以者何?皆從心發,因心生害。心已起頃,便成為殺。」佛陀提醒文殊所有念頭來自內心,因為有殺人的念頭,才會心起波瀾產生殺的動作,進而構成殺害之罪,而有感受罪殃之報。

然而世間一切諸法皆如幻如化,每個人的生命亦是如幻如化,既沒有實在的我,那麼試問文殊菩薩執劍想殺的念頭來自哪裡?既然一切法皆如幻如化,起心動念也不可得,當然就無所謂殺人和殺人的罪責了!

透過文殊菩薩以非常手段與佛陀合演一齣殺佛戲碼,使五百位菩薩體悟一切如幻,罪惡之性如幻,現在為曾經犯過的錯而憂悔,只是徒增困擾,毫無幫助!五百位弟子根器銳利,一點就懂,立即到達解脫境界,感動之餘以偈讚歎文殊。

文殊菩薩持劍的畫面,也成為文殊的造像元素。文殊所拿的金剛劍是代佛說法的智慧劍,也就是空性之劍。因此文殊所斬殺的並不是佛陀,而是眾生執著。

而從這故事中,可以看到文殊菩薩不但與佛陀默契十足,文殊的教法,更是十分另類,他不做正面答覆、不層層給剝解,常用反詰或否定的語言動作,直接顛覆對方的執著,堪稱是佛教界最「犀利」的菩薩。

善巧度眾──文殊菩薩與大迦葉

在《文殊師利現寶藏經》裡,文殊菩薩又現比丘相,成為佛陀僧團弟子,而與僧團中被稱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有精彩的互動。

文殊菩薩雖身在僧團,卻一點也不像出家眾,經常特立獨行,也不太遵守聲聞戒律。有一次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僧團弟子聚集精舍精進,卻見不到文殊身影。直到安居結束,佛陀為大眾講述戒規的重要,他才姍姍來遲,眾人見他衣著光鮮亮麗,問他這三個月跑了哪裡去,沒想到他回答:「吾在此舍衛城,於和悅王宮采女中,及諸淫女、小兒之中三月。」

原來在這三個月裡,文殊菩薩在王宮裡和宮女、歌舞女郎、雜耍們廝混在一起。這番誇誕行徑,明顯毀壞了戒律,馬上引來大迦葉的注目,為了維持僧團清淨,他當場拿起楗槌要將文殊趕出僧團。

眼看雙方的衝突一觸即發,佛陀立刻提醒文殊菩薩:「迦葉要趕你出去,你也該示現境界,不要讓大家誤會你。」於是,文殊立刻進入三昧,大顯神通,只見無量世界的每個世界,同時出現千萬個文殊,場面驚人。佛陀問迦葉:「迦葉!你現在想逐出的是哪個文殊呢?」只見迦葉高舉著楗槌,愣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佛陀告訴迦葉:「文殊的善巧修行不是一般聲聞弟子所能了解。剛剛所看到的十方佛國,每一佛的身邊都有一名文殊陪伴。此地雖不見文殊,文殊卻普現於十方。」其實這三個月,文殊在舍衛城內開解了五百名女子的心中疑惑,讓她們欣然接受教化,又讓五百童子及五百童女對佛法產生信心,引導他們人走向成佛之道。

誠如經中所說「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為說若干種法而得入道。」這故事中明白指出千萬眾生有千萬種需要,自然有千萬不同的修行度化方法,如果固守戒律,硬用一套模式強加在他人身上,反而是一種執著。而相較於聲聞弟子的固守戒律,文殊菩薩的荒誕不羈,凸顯出大乘佛法的方便善巧,文殊菩薩的鮮明形象,象徵著大乘佛法的創造與突破。

問疾說法──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

與文殊菩薩一樣,維摩詰居士也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只不過維摩詰現居士相。根據《維摩詰經》的描述,他家境富有、婢僕成群,從不忌諱擁有世間的享受。雖在俗塵,卻精通大乘佛教義理,辯才無礙。

有一次,為了方便引導世人,維摩詰居士示現有病,佛陀派遣弟子前往問候,沒想到十大弟子推三阻四拒絕佛陀的請託,因為每個人都曾被維摩詰教訓過。例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前隱居在山林深谷裡,打坐修養身心時,被維摩詰以「逃避人世」斥責,無法體悟所有場所皆是空的本性。而苦行第一的大迦葉有一次前往貧苦村莊托缽時,被維摩詰以「不向富家去托缽」指責他的行為不能本著慈悲之心平等對待所有有情。

每位弟子最為人稱道的修行上,不論是神通、禪坐、辯才,都被維摩詰居士一一加以破除,因此都不願意去探望維摩詰。佛陀只好改請文殊菩薩接受這樣的挑戰。

沒想到維摩詰居士得知菩薩等人要來,什麼也不準備。反運用神通將房間裡所有擺設去除,只留一張床。首先文殊問病,表達佛陀關心,而維摩詰則以「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指出菩薩之所以得病,乃因眾生有病,菩薩不捨而起大悲心,所以得病。

隨後文殊菩薩又以「斗室空盪」問維摩詰居士是不是沒人送來供養,而維摩詰則以「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就在這斗大的房間裏,兩人一問一答闡明空境,敷演大乘佛教義理。

最後說到如何通達「不二法門」佛道。在座有三十二位菩薩各自說出自己體悟的不二法門,各人均以二而解說不二。最後問到文殊菩薩,文殊回答:「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不二法門。」文殊接著轉問維摩居士詰對於不二法門的看法?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讚歎:「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不二」就是唯一的意思,唯一的真理就是佛性,萬法性空無有差別,一切煩惱根源都在於人們認知上有虛妄分別,因著煩惱造出種種業。

從故事不難發現,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的默契,兩人一唱一和演說了大乘法義。儘管在《維摩經》中,說法者以維摩詰為主,但文殊的問病問法,以及最後對「不二法門」的讚許,都顯示出其對大乘法益的認同。

原文標題為《從佛典故事認識文殊菩薩》,作者張錦德,摘自《人生》雜誌337期

 

為什麼文殊要提劍殺佛?文殊仗劍逼如來,佛開示罪性本空

 

文殊菩薩-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