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調伏我們的心,就像馴服一頭牛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彌城東南的瞿師羅園,告訴比丘們說:「比丘們!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身體觸、意念識時,心中生起欲念、貪愛、憤恨、瞋恚、愚痴、執著,就應當好好地調伏這樣的心念。怎麼調伏呢?要這樣想:若放任這樣的心念繼續發展下去,將會是一條充滿恐怖、荊棘、障礙、危險的邪路,那是惡人走的路,不是善人當走的路。

比丘們!就好比一處即將收成的稻田,如果看守該田的人疏懶,不認真看守,就會讓牛只闖入,如此一來,即將收成的稻子,就會被糟蹋一空。如果守田人戰戰兢兢,隨時提高警覺守護,一髮現牛只闖入,馬上扣住牛鼻,鞭打一番,再趕它離開。如果這頭牛一而再、再而三地闖入,每一次都被守田人捉打驅離,久了以後,這頭牛就不敢再靠近該稻田,更不會再闖入田裡糟蹋農作了。

比丘們!調伏我們的心,其道理就像制伏那頭牛一樣,要隨時警覺守護,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自己:那是一條充滿恐怖、荊棘、障礙、危險的邪路,應當厭離,用這樣的方法來馴服。心被馴服了以後,當六根接觸六境,產生認識時,心念就會變得沈穩而專注。

再如,比丘們!有一位從沒見過琵琶樂器的國王,當他第一次聽見琵琶彈奏時,對那美妙的聲音大為著迷,就問大臣說:‘這麼美妙的聲音是什麼?’‘大王!這是彈奏琵琶的聲音。’‘將這美妙的聲音拿來!’

大臣將剛才彈奏的那把琵琶琴拿來了,稟報大王說:‘大王!那美妙的聲音,就是這把琴彈奏出來的。’

‘我要這把琴做什麼?我是要剛才那美妙的聲音!’

‘大王!剛才那美妙的聲音,是由這琴的柄、槽、弦、皮,還要有會彈奏的人等,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的,剛才您所聽到的美妙聲音,已經消失而過去了,沒辦法拿來給您。’

‘嗟!這樣虛偽不實的東西,竟能讓大家著迷,留著作什麼,拿出去劈了!’大臣聽命,將琴拿出去,劈成了幾百個碎片,撒了一地。

像這樣,當比丘有能力觀色、受、想、行、識的各種不同粗細層次時,他知道這都是因緣所生,是有為、無常的,則過去所以為的‘我’、‘我所’、‘我是’,都將止息、寂滅了。比丘們,應當作這樣的思惟觀照!」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六九經》、《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二〇五經》。

二、一頭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耐心地調伏,才能馴服,心念也一樣。這個方法,大家或許比較熟悉在禪修中的專注訓練時用:妄念起來了,察覺了,拉回到原來專注的地方;又起來了,察覺了、再拉回……,然,從這個故事知道,這個方法並不限用於專注訓練用,就是對過去貪、瞋、痴積習衝動的調伏,佛陀也以這個方法教導我們。

三、故事後半段的琴聲譬喻,從琴聲到琴的分析,瞭解到因緣和合中,沒有任何實在的、永恆不變的「我」,當然也就沒有「我所」可以執著。這樣的觀法,也可以獲得破除「我見」、「我執」的成果。後來某些學派,或許也借用這種分析方法,成為觀空的一種方法。


心住在什麼地方,對你會有很大的影響

淨界法師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麼地方,對你會有很大的影響。你住在五陰再來調伏五陰,你就不是它的對手了,你就很難修行了。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幾十年,沒什麼進步,方法錯誤!

所謂諸法因緣生,你掌握一個解脫的因緣,它當然是往解脫道走。所以這個根本問題,你一旦錯了,正如《楞嚴經》說的:你住在一個五陰的假相來修行,你是虛妄性的。就好像你用沙去煮,它一輩子不可能煮成飯。

五陰身心是生滅性的、是輪迴性的,輪迴性的東西,你能夠修出菩提性出來嗎?不可能嘛!

你要產生菩提的果,你必須找到菩提的真因。所以,你如果找不到你的真實心性,那你不可能產生菩提性出來,因為你的因都沒有找到,你怎麼會有結果出來呢?

《楞嚴經》的重點,只有一句話,就是讓你把心帶回家。

外面不是不能去,五陰不是不能面對,但是你要先把心安定了,安住在一念心性,你才有資格談到面對五陰。你沒有找到家之前,你沒有資格談五陰的對治跟調伏。

《楞嚴經》它是先求安住再求調伏,菩薩一定是先找到你真實的本來面目,安住在不生滅心,觀察你自己的生命,你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那是假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生命,這時候你就掌握了整個《楞嚴經》的修學了。這個就是首楞嚴王三昧——改變你的心態!

你過去喜歡佈施,你還去佈施;你過去喜歡放生,你還去放生,統統沒有關係。但是你站在一個一念心性的角度來修佈施,一念心性的角度來持戒,所有的功德,變成菩提性而不是輪迴性,比較大的差別在這個地方。

所以《楞嚴經》整個修學,其實就是改變一個菩薩的心態。你的心態改變了,你整個生命因緣,就完全改變;你心態不改變,你就很難修行,因為你本質錯了,你本質是虛妄性的,你不可能成就真實的功德,不可能!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

淨界法師

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圓: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那麼「偏」跟「圓」這兩個都是不簡單,都是大乘的發心,只是說這兩個人智慧的理觀有點不同。

我們看什麼是「偏」,是說這個人「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他沒有在真如本性如實地安住,他是心向外攀緣的。雖然他內心有調伏力,有引導力,但是缺乏安住力,缺乏空性的安住力,所以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呢?「功勳不忘,知見不泯。」

功勳是約著他所修的善法來說;知見是指他能修的心那個自我意識。欸,這件事誰做的?我做的!心裡把它記下來。也就是說他沒有安住空性,心中經常有自我意識在活動,有「我」就有「我所」,那麼這種發心名之為「偏」。

古人對這種人定義為有悲無智,有悲願來救度眾生,但是理觀太薄弱,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太薄弱。這種人會有兩個結果:第一個容易退轉,因為你的心向外。

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可能沒有事,但是不幸的是你生長在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人我是非很多,你沒有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修學聖道,你去取這個相,可怕的是末法時代的相大部分是雜染的。

所以智者大師說,正法時代修學聖道,就像是在一個乾淨的地方追求珍寶;末法時代修習福報,就像是在垃圾堆裡面追求珍寶,你要忍受那個垃圾。

第二個,心中向外攀緣的結果呢?你很容易受傷。受傷是怎麼回事?是你自己要取的,因為你現在生長在一個雜染的環境。就是大家煩惱比較重,帶著煩惱來修行,沒有安住空性,沒有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去做你該做的事,你去取外相的我相人相,你自找的嘛。

你就是生長在一個佛陀說的魔強法弱的時代,充滿垃圾。智者大師說,我們大家在末法時代修行,是在垃圾堆裡面追求珍寶。

你如果不向內安住,第一個容易退轉,第二個進步很慢。你站在自我意識來修學,就是說,你認為有自我意識,就糟糕了!就是煩惱是真的,業力也是真的,生死也是真的了。你站在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站在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你花的時間就要很多很多,而且效果非常差。

套一句《法華經》的說法,你坐了一個不好的車乘,你沒有坐上大白牛車。就是你修了幾十年還是這副德性,因為你沒有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

那怎麼辦呢?我們看最後一個:「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如此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個圓滿發心不錯,能夠法法銷歸心性。先找到生命的本來面目,「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叫稱性起修。站在真如本性的角度發動菩提心,發動六波羅蜜,所謂的眾生只是心中的影像,所謂的佛道也是心中的影像,是借假修真,假借這個影像來修真。所以,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不是在受用人生。

如果你沒有安住空性,逆境對你是傷害;你安住空性,《楞嚴經》說,叫「順逆皆方便」,酸甜苦辣對你都是幫助。你把人生當真實有來受用,進步就很慢;你把人生當做一種借假修真的歷練,那又完全不一樣。

借你的順境來啟發我的信仰,借你的逆境我自己感到慚愧,因為我今天會遇到這個逆境,有這個罪業,我要自我反省。所以順境逆境對我們來說,通通是增上的力量。人生的酸甜苦辣,全部是增上的力量。但是你的心理素質要夠,就是要安住。

所以安住真如的結果呢?就是不見一法,離心別有,完全銷歸心性。人生只是自我要求,外境只是給我一個歷練的對像。所以,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最後證虛空之果,「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如果我們很認真地學《楞嚴經》、《法華經》,會得到一個很重要的真理,就是我們內心世界有一個軌則:你放下的越多,結果得到越多。這種思考模式,跟我們一般思考模式剛好相反。我們認為要去取,要去追求,一般人認為你追得越多,你的心貪得越多,得到越多。這種思考模式跟經典剛好相反。

佛陀說:你把所有都放下,結果你成佛;你本來就沒有,結果你萬德莊嚴。你追求世間的快樂,結果你障礙重重;你放下世間的快樂,你照樣有快樂,但是你那個快樂叫作功德莊嚴,一種自在的快樂,你一點都不會損失的。

所以,我們最好早一點告訴自己真實的道理,就是你要訓練一個佛的知見,這很重要!要訓練一個好的思考模式,你才有辦法達到臨終正念,這不是強求的。


經常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傷害你自己

淨界法師

相隨心轉

重點是在這裡,這個可以改變,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相隨心轉這個很重要了。當這個相出現的時候,我們又會去造一個業,這個時候你的想法就很重要,你要培養一個正確不顛倒的想法。

◎ 相隨心轉(現在…未來)…造作業力(而生其心)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八識規矩頌》

當第六意識在面對果報的時候,它情緒的變化是很複雜的。怎麼複雜呢?

性界受三恆轉易,三性是講善性、惡性、無記性;或者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時候是講苦受、樂受、捨受,這個是不斷變化的,在變化當中,有時候是跟根本煩惱相應,有時候跟隨煩惱相應,有時候到了佛堂又生起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它這樣的變化,對我們的身口二業產生了引導的作用,你看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它的情緒不但變化,等到它力量大的時候,它會驅動你的身體、驅動你的嘴巴去講話,最後造了引業跟滿業。

引業就是強大的業力,會影響總報的;滿業就是薄弱的業力,會影響別報的,那麼就創造一個來生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你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你第六意識的情緒變化,會帶動你的身口去造業,而這個業又會影響到未來。

思想跟果報的互動關係,如第二個偈頌: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攝大乘論》

名是指名言,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想法;這個事就是你外在的果報。我們的果報會影響我們的想法,想法也會影響我們的果報,這二個是互相影響的,這樣的性質,身為一個菩薩應該好好的去體會。

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作用--- 在這個名言跟外境當中,你要知道一個觀念:唯量及唯假,每一件事情是無自性的,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量、什麼樣的想法,它就會產生一個不同的作用。這個果報到底是傷害你?還是變成幫助你?果報本身是不能決定的,是你的想法決定的。

比如說:你這個人身體多病,我們只能夠說多病是痛苦的果報,但是我們不能說生病就障你的道,那是你自己認為的。病痛叫做痛苦的果報,但是它不是障道。

蕅益大師說:你對病痛產生正確的想法,它可以是一個正面的力量。你看──消滅我們的妄想,增長我們苦、空、無常、無我的觀門。你為什麼知道無常呢?因為生病,你就知道人生不能久住,來生不能再輪迴下去。

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看我們無始劫來,結了很多很多的善緣,也結了很多很多的惡緣,這個是不能改變的。佛法講改變,是改變你的想法。

講實在話,你把每一個人都當善知識:你把你的親屬當善知識,他給我鼓勵給我信心;你把你的冤家當善知識,他刺激我、讓我進步,增加我的忍辱波羅蜜。你把每一個人都當善知識,他果然扮演善知識,每一個人都在幫助你修行;你把每一個人都當惡知識,每一個人都在傷害你。這是事實,很奇怪!

其實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唯識學》說它是無記性的,它是非善、非惡的。那怎麼會變成善惡呢?你自己想出來的嘛!

所以一個人經常生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你自己在傷害自己。說實在話,沒有人在傷害你,因為阿賴耶識只是如實的把果報現出來,誰知道你會這樣子想呢?你跟果報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會影響你去造業。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道證法師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了解這道理的人,就不會隨便放縱自己動壞念頭,或負面、黑暗的念頭,因為動一個壞念頭,就會發射一股電波能量,不但會返回自身,也會投影顯現不良、黑暗的影相,使自己命運坎坷、前途黑暗。

我們且先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很多負面的心念(光是「埋怨」這一念,就已是一股黑暗的電波了)。有很多「好人」,因為自己做得好,就會覺得別人做得不好,心生不滿,這「不滿」就是一個不好的心念;又因為想做好,也就很怕做不好,這「怕」也是個陰暗的心念;或許因為自己很負責,所以心中常怪別人不夠負責,這「怪」與「埋怨」都是負面的心念;或許自己很熱心助人,所以也會怪別人,批評別人不熱心、不助人,這「批評」也是一股瞋怪的黑暗波。

我們仔細反省自己,常常會發現我們在「做好人、做好事」之中夾雜了很多黑暗的心念,發射了很多干擾波,這就是我們命運坎坷的重要因素。我們如果想擁有幸福的影相、美好的生活,必須要發射美好光明的心念波,才能如願以償,顯影出美好光明的世界、人事。

有人就懷疑,問:比如我的心很希望考上某某學校,但是為什麼結果卻沒有顯現考上的事實影相呢?

當我們「很希望」考上的時候,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心態。

一是:很希望考上,但又很怕、很擔心會考不上。這樣,所發出的其實是「怕」和「擔心」的負面電波,當然很難顯出正面的影相。

二是:希望考上,但心惶惶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這發出的是沒有信心(有懷疑)、沒把握的負面電波,當然也很難顯出正面的影相。

三是:希望考上之後「能得到種種私慾的滿足」。比如被稱讚啦、得獎啦、覺得高人一等啦、以後財利收入高啦、表現我家教育優秀啦,這發出的是「貪」心的黑暗電波,當然很難有光明影相。

四是:希望考上,揚眉吐氣,表現我贏過某人,或不輸給某人。這發出的是「爭強好勝」黑暗電波(憍慢心)。

五是:希望考上──同時也認為我這人一向很棒,比別人聰明很多,考上有什麼問題嘛!這雖有信心,但帶了些自以為了不起的憍慢(優越感),也是含有黑暗的電波。

六是:希望我考上,但我成績實在太差了,不可能考上的。這是「自己肯定考不上」的沮喪黑暗電波。

七是:希望我考上,就心無雜念,很單純地用功,設法使「願望」和「實行」相應,靜心用功到有把握,自然會發出真實有把握的信心電波。

由上可知,我們雖然有某種「心願」,但發出心念電波很複雜、紊亂(不必要的雜念很多),所以會干擾影相,使「現相」和我們的「心願」不能相應,就是「事」與「願」違,當我們事與願違時,就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我們曾發出了很多負面黑暗的電波呢?

既然心念的電波這麼重要,那麼該發射什麼樣的心念電波,才會有最美好吉祥的影相呢?才能使發射當下快樂,未來影相也快樂呢?就是念佛——只有念佛必定從樂入樂,因為佛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覺悟者,是潛能全然發揮開顯的無上士,也是快樂無憂的智慧者。所以發出念佛的心念電波就是發出最真善美的一念,會感應最光明、最清淨、真善美的影相,讓我們由一念變無限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