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第58篇(下):(收藏)詳說藥草喻,一心開出萬法,萬行是回歸一心的
本文參錄上淨下界法師《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
我們把整個〈藥草喻品〉的經文大意做一個說明。本經在前面的〈方便品〉當中,佛陀是直接用法義來開顯權實的關係,叫法說一周。那麼從法義上得解的是誰呢?上根舍利弗尊者。所以佛陀馬上為他授記。就是你只要具足理觀事修,只要是安住真如而生起的修學,你就有成佛資格了。
到了譬說一周,中根四人信解,就是聲聞四人,“並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今說〈藥草喻品〉”。窮子之喻就是說明自己的理解,從他自己的回家工作的事修,到最後繼承家業的理觀。所以只要你理觀事修都具足了,佛陀也是述成印可。
對中根四人的信解述成印可以後,佛陀等於做了補充。就是說,其實理觀事修是不可以分開修的,不能夠說先工作再回家,這個是鈍根人的修法。所以佛陀在〈藥草喻品〉中又補充了兩個觀念:一個是無差而差,一個是差而無差。
無差而差
它的重點在那個差字。無差就是同一片大地、同一味的法雨。為什麼產生差別呢?那就是因為事修不同。你看,同一個雨水、同一片大地,但是孕育出三草二木,有小草、中草、大草,有小樹跟大樹。各自生長,比喻佛教當中雖然同樣一念的中道實相的心性,但是五乘眾生因地的發心,還有他對佛法領解的淺深有所差別,所以無差而差。
這個當然跟你的環境、跟接受的教育有關係,所以從事修來說是無差而差。
差而無差
但是,眾生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迴光返照,就變成差而無差。不管你追求的是人天的快樂、二乘的涅槃或者菩薩的功德,只要你迴光返照,就是同樣一念心性。
所以“三草二木,種雖有別,同是一地所生”,同是中道的實相所滋潤。佛教雖以五乘教法統攝一切的萬法,但那是從事修的角度,一心開出萬法。從理觀的角度,其實萬行是回歸一心的,“所謂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只要你接受佛法,佛法遲早會讓你成佛的,這種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是遲跟早。
我不管你過去,佛陀的保證就是說,只要你肯努力,我不管你過去什麼善根,你只要不放棄,在佛法不斷地修學,你遲早會繼承家業的,遲跟早而已。所以“彰顯圓教統攝萬法,一心統攝萬行”,猶彼一切差別草木種子根莖枝葉的各自發展,“皆為一雨所潤,皆以大地為所依故”。
我們從草木的生長來看,我們看草木的上半段是向上增長,那就是事修,叫做“近果說差別”。我們短時間來看到,你種的是葡萄樹,你當然得到葡萄的果;你種的是蘋果樹,得到蘋果的果;你種的是一個草,那你生長變成就是一個草。
所以短期來看,每一個人修學佛法各得所需。但是你如果深入去看,每一個人都在回家。諸位!草木在生長,你可別忘了根也在生長。草木是往上面生長,你看得到,長出很多水果;但是根部也在生長。根部開始怎麼樣?深入你的實際理地,回歸真如本性。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說,你只要肯修學佛陀所設立的法,這個法是佛陀說的,不管是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你的生命會同時兩種生長。第一個生長是你感覺得到的。比方說你念佛,表面上說,我念佛往生淨土了,那只是你感覺得到的。
按佛陀的說法,你在求生淨土的過程,你的真如本性也不斷地開顯。當你在事修的時候,其實你的真如善根也在怎麼樣?在本經說的,叫做不思議的熏習,叫做真如內熏。你表面上在拜佛、念佛,你表面上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其實真正重點是你的心開始回歸真如。
比方說念佛,我們回歸到佛號。佛號是萬德洪名,對不對?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提起佛號,從因緣上,那就是因緣果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當你念佛的時候,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其實你的心開始跟佛陀越來越靠近。眾生的心跟佛陀的心,因為你的念佛,你們的心當中產生一種不思議的熏習、不思議的接近,這點是我們不知道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事修中帶有理觀,理觀中帶有事修,這是我們要強調的“理事無礙”的觀念。
前面一節講根機,這以下講無差,最後的會歸處是無差。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我們前面講到佛法的差別相,是就短期的目標,因為你的根機而達到你要的結果,是講事修。這以下是會歸到究竟的目標。其實佛法的目標究竟來說是“一相一味”。
一味是約因地的教行,就是,它是中道實相的,空假中三觀中道實相的智慧。一相是約果地的果證來說的。什麼叫一相呢?就是下面說的“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我們先解釋一相。佛法的修學,其實究竟的目的是達到解脫相,解脫相就是遠離生死的業力而得解脫,解脫德。離相是指般若德,就是離一切煩惱的系縛。滅相是滅除我們的業報身,得到法身。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就是達到中道的智慧。所以佛法的究竟處是一相一味,是這個概念。這以上簡說。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其有眾生”,這個眾生當然是五乘眾生,三草二木,能夠聽聞如來的教法,去受持或者讀誦乃至於“如說修行”,他所得到的功德,其實他自己是不覺知的。
我們前面說過,我們所覺知的只是事修的因果。我們知道修五戒十善生天,我們知道修四諦十二因緣成就涅槃,我們知道修菩薩法能夠成就佛道,這個是事修的因緣。
但是我們不知道佛陀甚深的、秘密的含義就是:其實這五乘法門都在開顯真如。這一塊是我們不知道的,不知道佛陀的這種秘密含義,除非你在觀心。
“所以者何?”因為只有如來能夠深知眾生在修行當中的十如是。這以下解釋十如是
如是相1性2體3力4作5因6緣7果8報9 如是本末究竟10
第一個,你修習一個善法的時候,你會出現一個相狀。比方說佈施,人天種性的人在修佈施的時候,他會取相分別。他修佈施他會怎麼想呢?他會想說,我佈施,來生能夠成就快樂的果報。他會用快樂的相狀在心中去激發自己。人天種性是取相分別。
二乘種性修佈施,他就是透過佈施來成就偏空寂靜。菩薩種性是透過佈施來成就他的悲智雙運。所以他修法的時候,他第一個出現“如是相”,他心中會有一個相狀出現。
這個相狀會帶動他的習性,“如是性”,他的思考模式。人天種性是透過佈施來成就增上心,他希望透過佈施、持戒的善法,讓來生更好、更快樂,增上心。二乘種性是出離心,菩薩種性是菩提心。所以,這個相狀有它對應的內在的習性,如是性。
第二個,把這個心中的相狀跟心中的習性合起來就是“如是體”,構成他的身心世界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會產生智慧了。“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聞慧、思慧、修慧。
這個地方的“事”是指他的所緣境。人天種性的人修善法的時候,他的所緣境,他追求的是人天的快樂境。所以他這境,他不管是修佈施還是其他善法,他心中所思、所念、所修都是在趨向快樂。二乘人的所緣境就是空性的涅槃。菩薩的所緣境就是功德莊嚴。他心中有不斷在重複的一個所緣境。
第三個,再往下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這是指能觀的智。人天種性在修佈施的時候,他是修因緣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是觀察業果,因緣智。二乘人是空觀智,他觀一切法都是無常、無我的畢竟空。菩薩是中道智,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所以他在修善法的時候,他的相狀、他的習性是有他的智慧在支持的。
第四個,“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把這個所緣境跟能觀的智合起來,就構成他三慧的自體,就是他的何法念、何法思、何法修。能觀的智跟所觀的境合起來,就是他的三慧的自體。
這個智慧就構成了“如是力”、“如是作”。他在善法中開始操作,產生一種作用。什麼作用呢?這以下說“因、緣、果、報”了。你透過你的因緣觀、空觀跟中道實相觀,去操作佈施、持戒、忍辱這種法,你就會怎麼樣?“以何法,得何法”。你就創造出不同的因緣果報。
總而言之,眾生在修法的時候,他的內心是住於種種差別之地,他落入了十法界的十如是的因緣果報當中,只有“如來如實見之,明瞭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的根性差別。
說明佛法的修學,有些是我們知道的,有些是我們不知道的。就是說,我們如果是心外求法,我們不會觀照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總是覺得佈施成就快樂的果報,那我們是心隨法轉,其實你內心的運轉你是不知道。你用什麼心態、用什麼思考,你心中是產生一個什麼樣的目標,這才是重點。
更重要的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還有一個“本末究竟等”,這句話最重要。前面的九種如是是在哪裡運轉?在一念心性運轉。當你的佈施的法在心中產生一種佈施的相狀、佈施的思考、佈施的智慧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啟動你的真如本性,而你自己不知道,不自覺知。
比方說,我們講不殺生好了。不殺生,要是一般凡夫,他的不殺生就是取相分別。他是奔著什麼?奔著健康長壽去不殺生的。所以他這個不殺生在心中“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他的觀察智慧是取健康長壽的相狀去佈施,當然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健康長壽。因為你心中的相狀、產生的習性、產生的智慧、產生因緣果報就是這樣。
二乘人修不殺生,他的目的是什麼?他是不想跟眾生結惡緣。我不殺你是我不想來輪回了,我不想再跟你糾纏了。你對我怎麼樣是一回事,我不想再跟你結生死業緣了。他是為了出離心來修不殺生,所以他修不殺生的時候,他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是以出離為主軸。
菩薩修不殺生是因為大悲:我可不是為了我今天的快樂,我是悲憫眾生,不要傷害我的大悲心。
這樣講,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所思、所念產生的相狀不同,產生不同的因緣果報,這是事修。更重要的是,諸位!你的思想、你的相狀開始運轉的時候,最後回歸到“如是本末究竟等”,回歸到心性的時候,你已經在作真如內熏了。其實你的真如本性在這當中已經慢慢開始熏發了,只是淺深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要成佛。佛陀沒有告訴你說你會因為佈施成佛,但是事實上,你佈施的相狀在運轉的時候已經更接近你的家了。這個是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就是所謂的我們“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只有佛陀知道,所以這是佛陀的深刻的佈局。佛陀在佈施權法的時候,權法中有實法,這叫即實而權。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如來知道他的法其實是一相一味。什麼叫一相一味呢?就是“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解脫德,離相是般若德,滅相是法身德。他的目的就是趨向大般涅槃。什麼叫大般涅槃?就是“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這個空可不是我們一般說的我空、法空,那是第一義諦空,就是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因為“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最後的回歸一定是“如是本末究竟等”,回歸到一念心性,所以他啟發的真正目的是解脫相、離相、滅相的大般涅槃。
佛陀知道他的最終目的以後,然後再用權法,根據眾生心中的希望來攝受他。是故佛陀不馬上說一切種智,先用方便智來攝受他,但是他的實智已經在裡面,已經隱隱地開始在滋長了,是這個概念。
汝等迦葉,甚為稀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所以“汝等迦葉”,就是中根四人,“甚為稀有”,你們能夠對前面的〈信解品〉中佛陀的隨宜說法、佛陀的權法,“能信能受”。這個地方是講佛陀的實法,你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法,又知道佛陀的究竟的目的在哪裡。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是“難解難知”。表面上,佛陀告訴你人天乘的法讓你生天,二乘讓你成就涅槃,菩薩能夠成就功德,難道就這樣子嗎?
其實佛陀有更深刻的意思,就是透過這個法在你心中運轉,開顯你的真如本性,這個是你所不知道的。第一個,佛陀智慧甚深難解;第二個,佛陀的恩德微妙難知。這個難解是智慧,難知是佛恩。
我們剛開始學佛會重視在法力不可思議,我們會把我們的結果用法來定義說:你這個人修三皈五戒,所以你的結果只有一個,你未來就是人天果報;因為你修四諦十二因緣,所以你的果報就是二乘;因為你會修六度,所以你就是菩薩。我們一開始用法力來攝受,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你這樣判斷一個人來生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未必!你不知道佛陀秘密義。
諸位!法是誰在操作?是心在操作。所以你忽略了它的習性。當這個法進去以後,你知道他心中生出什麼相嗎?你知道他產生什麼樣的習性嗎?你知道他產生什麼樣的觀慧嗎?
這個“相性體力作”在心中這麼運轉的時候,你知道它有什麼結果嗎?更重要的是,你知道這個法在心中的時候,它已經隱隱約約地成就一種究竟涅槃的因種,你知道嗎?
我們學了《法華經》才知道,決定我們生命的結果不是只有法力,還有心力,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議。這個蕅益大師前面特別強調。
我們以淨土宗來做例子好了,那種感應道交,蕅益大師講性修不二。就是說,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會不會感應道交?未必!但是如果你方法正確,你念佛之前加上信解跟發願,你有信、願、持名,那就不一樣了。
心態準備很重要,我們不能夠把自己變成小草,諸位,你要讓自己變成大樹。所以,每一個法門修學為什麼要有道前基礎?就是做好最好的準備。當下雨的時候,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小草,讓自己變成大樹。
變成大樹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佛號的時候,做好準備,就是信解、發願,那麼這個佛號一進去的時候,那叫做“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的心是業障深重,佛陀的心是萬德莊嚴,這兩個是距離很大。但是你如果是信解成就,當然這個信,蕅益大師的“信”是很廣,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他是把真如理性的觀慧也放進去,你這個時候就能夠跟佛陀隨順。
隨順以後怎麼樣?你就不只是念佛。所以諸位!你感應道交不是靠佛號,佛號只是一個助緣;是你操作佛號的時候,你心中產生信解發願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在操作那念心的十如是的時候,這個佛號隨順佛陀了,而感應道交,“即眾生心,投大覺海”。
按照善導大師的標準說,什麼人可以把他的心投到佛陀心中?為什麼有些人投不進去?善導大師簡單講一句話:順從本願。順從本願,以教理的判斷,最少是我空,就是你自己沒有意見了。
你操作佛號,對來生還有很多想法,你對來生還有很多的規劃,你對來生還打各式各樣的妄想,那麼你沒有順從本願,你在順從生死業力。所以你這個佛號是怎麼樣?投不進去!
所以,我們可不要忽略了心力不可思議,就這個十如是的操作。這個佛號跑到你內心的時候,它不是一個佛號的音聲;更重要的是,當這個音聲進入你心中的時候,你內心生起什麼相狀、什麼習性、什麼樣的觀照,創造什麼樣的因緣果報,這是重點。
所以法門不能單獨成立,法一定要跟心和合才知道結果,這個是我們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這個意思。佛陀可以知道我們,這個法進去以後佛陀開始觀,說你這個人進入這個法,你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你是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然後以何法得何法。真正的結果就是,這個法透過你的內心,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思考模式,這個結果才會出來。這個是我們凡夫不自覺知的。
同樣的雨水,重點不是法門的高低,是你不能把自己變成小草,你要把自己變成大樹,你才能夠產生大樹的水果,否則你永遠長不出水果,就是變成草。就是說我們自己心態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就是法力跟心力要結合。這個就是我們目前所說的〈藥草喻品〉。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沒用!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夢,說明了你能不能去極樂世界?
是今生重要還是來生重要
同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功德是不同的!
看清生命真相,往事不堪回首!
為什麼有的人念幾句佛號就往生了?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一生念佛,為何臨終未必往生
這種感覺找不到,恐難生淨土
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對淨土宗人的三個勉勵,對「感受」還看得很重,就不可能離開三界
一位苦行僧的開示:為何念佛幾十年都沒有任何感應?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