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覺找不到,恐難生淨土
本幻法師

你在臨終的時候要做到準備,準備好了這才可以往生淨土,如果沒有做到準備,如何談往生淨土。很多人有些時候,嘴巴上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能不能往生啊?就看你與佛緣分深不深了。與佛緣分淺就不能往生,與佛緣分深那就能往生。那何為緣分深淺呢?因為眾生不念佛,那就與佛緣分淺了,緣分淺障礙就多了。達摩大師說:「佛光在佛分上,原無礙不礙。所言礙無礙者,皆在眾生分上論也。若眾生不念佛,故與佛緣淺。緣淺故障深,故礙。今由念佛眾生,與佛緣深。緣深故障淺。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三身光明也。」

我們所說的念佛是什麼?是心裡真有感覺,要求生淨土。

大家有沒有感覺,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往往會說:算了,算了,我死了算了,去極樂淨土好了。好多學佛人,總愛發這些牢騷。你心裡如果想著死了算了,去極樂世界。就好比兩軍交戰的時候,將軍帶兵打仗,是不是這個將軍也想著:我死了算了,我死了算了。他不會這樣想,他只會想著怎麼把對方打贏,不能說死了算了,但是我如果真的打死了,也無所謂。就是在打仗前不能懼怕死亡,在上陣的時候不能說我死了算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我順道拿過來用一下。

學淨土法門的人,不能一不高興就說我死了算了的話。你老是這樣講的話,你是帶著什麼情緒啊?是不高興,有怨氣。有怨氣才想去淨土,那不是信願求生啊。是抱怨了,發牢騷去淨土啊!這與信願本來就不相應。還有一點,你老是抱怨的時候說自己去淨土,如果真的臨終的時候,你能真捨得嗎?

這裡一個問題很要緊,你看將軍帶兵打仗,打之前他心裡是很清楚的,有可能我會死在戰場上。但是他為什麼還要衝過去呢?因為他不怕死了。但是這個過程,要注意。他不是求死,而是不怕死。學淨土的人也應該不要求死,而是不怕死。這個才是核心點。所以兩軍交戰的比喻,《彌陀要解》裡面就有講過的。

我曾經遇到一些居士,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都會說,哎,還是早點去極樂世界吧,說得很感慨。假設他如果去醫院裡面化驗,拍了一個片子,一看,發現胸部裡面有陰影了。醫生說有可能是癌症,需要癌細胞化驗一下,現在還不能確定。一旦做完這個化驗之後,你心裡會想什麼?就怕了,心緒萬端就開始出現了。那個時候你會想些什麼東西呢?假設你是一個剛剛結婚的人,老婆又剛剛懷孕了。那他在醫院化驗的時候,心裡就有說不出的傷感。以後老婆怎麼辦?怎麼安置呢?兒子生出來了怎麼辦?他就有種死不瞑目的感覺啊!怎麼放得下呢?說不出來的傷感與痛苦。因為對他來說,他根本就沒做好準備啊。那到幾歲才能做好準備呢?有些人想,可能到七八十歲的時候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所有的事情,差不多都安排好了。但是現在就要走的話,我真是於心不甘啊!從這一點,大家可以判斷這個人有真信切願嗎?說話不客氣的話,半點都沒有。只是什麼呢?有點善根而已。這個都是屬於泛泛悠悠之流。

那為什麼一般人都找不到,這個真心想往生的感覺呢?因為有兩點沒做好。我們平時也都說要求生極樂世界,那為什麼與佛無緣呢?因為在欣求上,半點感覺找不到。為什麼在欣求上找不到感覺?因為極樂世界你沒見過啊,你又沒在電視上看過,沒有現場直播。也沒有人家照片給你拍過來,又沒有阿彌陀佛常常和你通電話,聊聊天什麼。都是沒有的,半點感情都找不到,那你怎麼個欣求法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你在這個娑婆世界生活得好好的,兒女情長還好好的,你覺得這邊很溫暖,你根本沒辦法觀空。你不能把這邊當做夢幻泡影,把這個世界當成夢幻泡影,把兒女情長當成夢幻泡影。這個狀態,你感覺不到。

假設一個人要死了,他在想死了倒是挺好的。為什麼?在他的意識形態當中,自己活在這邊就像是做一個噩夢一樣的。死了之後,就算還有父母兒女,但是對他來說,死了之後一切的東西都可以不顧了。為什麼不顧呢?本來就是空的嘛。就像永嘉禪師說的: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夢里明明有父母,覺後啥都沒有了。因為父母本來就是一個假象啊。所以,你如果真能往生淨土,管他銀行裡面密碼有沒有告訴家人,管他銀行裡面還有多少錢,管他兒子、女兒有沒有人帶,管他老婆要不要改嫁,都是空的。都是做夢而已!夢醒了之後,乾嘛還要對夢這麼執著呢?

我有時候和別人說,你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你可以托夢給家裡人,告訴他們銀行密碼。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善巧方便之說。因為到了淨土之後回光一看,太可憐了,那個時候怎麼搞成這副德性。那個時候,看到自己曾經的父母,半點牽掛感覺都沒有的,所有的情見,全部掃蕩得一乾二淨。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大家在夢里搞來搞去,簡直可笑至極。如果你觀空的力量沒有的話,你根本體會不到這一點。那你在臨終的時候,你怎麼放得下兒女情長?

你要知道,其實兒女死不死、活不活與你無關,只是你在夢里的時候與她牽腸掛肚。夢醒的時候啊,到此結束,一刀兩斷。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做佛去,你們要留在這裡輪回,那是你們的事情。有緣分我來度你,沒緣分拉倒。還有無數父母兒女,等著我去度。因為沒有感情啊,宿世的父母兒女多得不得了,不差你一個啊,為什麼偏偏盯著一個不放呢?說到底,還是你觀空的力量沒有。

那這邊娑婆世界搞不定,極樂世界有沒有親切感,試問那如何能夠往生?所以,到臨終的時候才會覺得沒有準備好。你們看有多少人,都是沒有準備好的。有些時候我們看祖師傳記,看到僧肇大師三十一歲的時候就往生淨土了,感覺挺可惜的。有什麼可惜呢?十幾歲走更好,因為越早往生淨土越好嘛。我上次寫了一篇講經的文章,也提到早點往生淨土好。有居士就跟我說:師父啊!早點走是挺好,但是別人會說我是短命鬼,怕這樣對佛教會有不好的影響。我就說你沒有真正的信願,根本就不懂佛法。因為佛教好不好,影響不影響,本來就是空的東西,何必要去執著呢?都是夢中的東西,那夢醒了本來就是沒有的。這個東西贊也是空,謗也是空,一切皆是空,這個才是觀空。你怎麼就觀不起來呢?別人毀佛也好,贊佛也好,你只要往生極樂就好,又何必要在乎這些東西呢?這些話,也只能說給真懂佛法的人聽!

這是講到對娑婆世界的觀空,那後面說到欣求極樂世界。那怎樣才算欣求極樂?怎樣才能找到那種感覺呢?這種感覺其實需要去培養的。怎麼個培養法呢?舉個例子吧,我小孩子的時候有過一些經歷。大家別看我說說笑笑的,其實我覺得自己做人做得挺可憐的。可憐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小孩子的時候,一些經歷對我有影響。

有一年,大概在我5、6歲的時候,因為父母外出做生意,就把我送到親戚家裡。那些親戚也很怪,所有的親戚基本上沒有對我體貼的。一個都沒有!我在家的時候,他們如果在吃東西,看到我過來的時候,就趕緊將東西藏到身後去。這個事情在別人那裡是沒有的,但是在我這裡就有。那個時候有一回,我被父母送到姑媽家的時候。我就很鬱悶,我就很想回來。真不想在那邊了,就想著趕緊回家,那種感覺,就像度日如年一樣。所以,現在我有些時候身體不好,我就試著把這種度日如年的感覺,換到往生極樂上面去,似乎能夠找到一點欣求極樂的感覺。因為在娑婆世界,度日如年啊!你想解脫,有時候你遇到一些苦,就要把這個苦往這裡移一下,換一下就能有點體會了。這是我的感覺,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還有好多修行人,你如果告訴他,你明天就要死了,他馬上就不高興。那如果這種心態的話,說明他根本就不知道死為何物?對這個事情,他搞不清楚。我過去讀《遺教經》的時候,有句話讓我特別深刻。經的前面都是講如何修行,後面說到佛快入涅槃的時候,當時我就打了個妄想,佛為什麼要入涅槃呢?後面看到佛最後一句話說:「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我入涅槃,就像是一個生惡病的人,不用再生病了。如同一個一直穿著一件破衣服的人,不用再穿破衣服了,可以換衣服了。這是多麼快樂事情,為什麼你們還不想我入涅槃呢?

言外之意就是說了生死出三界,是多麼快樂的事情,為什麼你們就不願意呢?這是讓人感覺很顛倒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修行人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的話,臨終的時候絕對不能往生。就算佛號念得再多,一天念十萬佛號,一百萬佛號,一千萬佛號也都不能往生。因為沒有用啊。所以過去憨山大師說過:你念佛如果生死的根株找不到,那念得越多,就越增加生死。什麼是生死根株呢?就是貪愛之心啊!如果這種貪愛之心強的話,念佛念得越多,只會增長生死而已。因為貪愛的慾望,會一直強化起來的。大家有沒有發現,人的貪心是很奇怪的,它會日益增長。只要你不扼殺它,它就會一直往上長。比如我們有錢了,你如果不遏止自己的貪欲,那你就會越有錢越想要多,地位越高越要往上爬。

就像我們國家之前的一個某大官,地位已經很高了,錢也很多了,還要一直貪。貪到家裡現金都有幾千萬,不敢存銀行。金銀珠寶如果用車裝著,可以拉出好多車。你說要這麼多東西乾嘛呢?地位已經這麼高了,生活根本就不用愁了,為什麼還要貪這麼多東西?停不下來呢?我們再看看古代,有多少大貪官,有的富可敵國,這些都是因為有著無止境的貪欲,在驅使著我們的原因啊!

曾經我在一本佛教雜誌上,看到過一篇文章。內容是有位居士說,自己看到過幾位蓮友,都是修淨土的,後來都走了。死的時候這些人幾乎都沒有準備好,大家求生的慾望都很強,都有點手忙腳亂。平常的時候都念佛,參加法會什麼的,也都搞得挺用功的。但是一到臨終的時候,大家都是手忙腳亂。他就總結再總結,發現她們都有一個共性,都有僥倖心理在,覺得我應該會有好運的。甚至僥倖地想著,我沒有這麼快就會死掉的。這個僥倖心理是很強的,沒有想到我這麼快就會死。就像前段時間,我們這邊一個素菜館的一位居士,突然被車撞死了。這位居士我們還有點認識的,她突然被撞死,那肯定很糟糕啊。當時屍體都僵硬了,也沒有人助念。那她也想不到自己就被撞死了,這是絕對想不到的。因為很多人對無常的概念是沒有的,她總覺得我可以活到70歲,甚至更久。這種心理,往往就會害死一個人,因為你從來沒有做過準備啊!

所以我打了一個比喻,一個將軍帶兵出去打仗的時候,他是時刻做好準備了的。因為打仗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死了的,這是意料中的事情。雖然他希望自己奪取勝利,但是也是已經預料隨時會死的,不是沒有預料的。我們修道之人也是一樣的,你們怎麼能不準備好這種心態呢?你可能一年內就會走了的,說不定一個月,說不定你今天坐在這裡,過幾天我們就永別了的。這些都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你絲毫都沒有準備好,那無常到來,你肯定就會手忙腳亂了。那這個準備好,不是拿什麼行動來準備,而是拿心態來準備。就是一旦無常到來的時候,就馬上要讓你找到往生的感覺。如果無常到來的時候,我們就要產生一種感覺,我要往生淨土了。

這種感覺是要靠平時培養好的,不是臨終的時候會有什麼好運產生。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要想緊急關頭派上用場,必須要在平常的時候訓練有素才行。不然,是不行的。什麼是訓練有素的感覺,必須要按照佛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如子憶母,如母憶子」的感覺,那種歸心似箭的感覺要找到。我前面講的兩點很重要:一個就是要把娑婆世界所有的事情觀空,不管父母兒女,錢財名利,都如同破鞋一般,一下子扔掉。我們現在和你關係很好,也照顧你,但是我要往生的時候,一下子就把你放掉,一刀兩斷!我們要找在娑婆世界很累,太辛苦了,我需要找個地方休息的感覺。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把極樂世界定為一個可以讓我徹底解脫的地方。如果這兩個感覺都找不到,那就很麻煩了。所以一定要多找感覺,因為感覺很重要!


念佛不如法、不明理,實際上念的是魔!
達真堪布

明理很重要。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礎的修法都沒有,還去學佛信佛,這都是迷信,都是盲修瞎煉,永遠成就不了。很多人學佛修行很長時間,但是始終達不到效果,最後都灰心退步了。這是什麼原因?就是沒有如理如法地學,沒有如理如法地修。

比如說念佛一定能往生,但是我們實際上念的是魔,不是佛!我們口頭上念的是佛,但是心裡念的是魔,都是私心雜念,心裡沒有「清凈平等自在隨緣念佛」,這樣「念佛」實際上就是念魔、著魔。嘴裡念佛,心裡念魔;表面上修行,實際上造業!魔分心魔和外魔,外魔是心魔的顯現,心魔才是真正的魔。心清凈了,一切都清凈;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心裡沒有障礙,就沒有這些外魔的干擾和危害。主要是我們的心不清凈,心態不平和。

什麼是心魔?我執我愛、自私自利、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才是真正的魔。我們念佛的過程中,心裡都是我執我愛、自私自利、世間的瑣事、貪嗔痴慢疑這些煩惱。我們嘴裡念的是佛,心裡念的是魔,實際上念的是魔,不是佛!念魔了又怎麼了?念魔了你就入魔了、著魔了,造業了!這樣念佛肯定不管用,甚至還有不好的結果。

現在很多人也念佛、修行了,但是身體越來越不好,家庭越來越不和睦,工作越來越不順利。什麼原因?沒有念好,沒有修好,這樣念佛是沒有意義的。那怎麼辦呢?我們講過三個殊勝,念一句阿彌陀佛也要三個殊勝的攝持。

首先,要發心發願,為眾生念佛,不能為自己念。第二,念佛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心態放平,站在性空妙有的角度來念。第三,念佛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做圓滿的迴向。有三個殊勝的攝持,才是真正的念佛,才能解脫,才能成就。如果沒有發心發願,你念佛也是自私,修行也是自私。自私地念佛、自私地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很多罪過。

其實念佛法門特別方便,但是會念佛、能念佛是很難的。我們都講,「清凈平等自在隨緣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你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沒有用。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有清凈平等,才有自在隨緣念佛,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欺騙自己,到臨終的時候一定會後悔的。沒有出離心,到時候你一定還會對世間、對自己的家庭、兒女、親人有貪念,這樣你一定會繼續輪迴,往生不了。


你真念佛,三個月就有效果!

文:諦閑法師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時故。當知念只是一,隨於正則謂之正念,隨於妄則謂之妄念耳。如同時念有兩個,便成兩人。今只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消。妄念有力,正念即隱。然則一邊念佛,一邊起妄念者,因其口中雖念,心早馳散。並非同時有兩個念頭也。

此實由於妄念種子力強之故,當此之時,不必強抑,以剎那生滅,不相逐及故,更不必嫌。以前念當體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唯有至誠懇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種。凈種分分成,妄種分分銷矣。如香分分著衣時,臭即分分離衣,不能並立也,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就是貪嗔痴、自私自利,隨順煩惱習氣,這是無始劫來熏習成的,第一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止住。以一個念頭把一切念頭都打掉、壓下去、化解掉。把一切念頭都轉變成阿彌陀佛,讓你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沒一個雜念,你清凈心就現前,就得一心不亂。

順境里,貪心起了,「阿彌陀佛」,把這個心馬上換掉,絕不讓貪心增長、相繼。逆境、逆緣,嗔恚心煩惱生起來了,不高興了,馬上「阿彌陀佛」把它壓平,絕不讓嗔恚、嫉妒增長、相續。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完還罵人,還生氣,還動喜怒哀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一天不念佛都沒關係,一動念就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不動念時沒有阿彌陀佛,一起心動念,馬上「阿彌陀佛」,叫覺得快。

果然心地清凈,一天念十聲,二十聲也行。這功夫用久,能綿綿密密日夜不斷。你真干,三個月就有效果,你會覺得身心愉快,煩惱雜念少了,智慧多了、增長了。六個月會有明顯效果。頂多三年,就從凡夫地契入法身菩薩果位,往生西方實報土。

往生的人個個身心清凈,皆得清凈平等無為法身,又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沒有這個心、這個願、這個行持,佛的力量加不上。我們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
如果是妄念太多,一定要靜下來,不要照顧妄念,因為越怕妄念多,妄念就越多,不去理會它。如果是在念佛,就專註在佛號上。無論是善念也好,惡念也好,統統不理會。將念頭轉移,專註佛號,久而久之,妄念自然就少了。

如果輕的昏沉,就經行繞佛。沉重一點的昏沉,最好拜佛。


做好這四大步驟,為往生做準備

淨界法師

一、提起佛號

蕅益大師強調:提起佛號,「淨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彌陀要解》中,阿彌陀佛的聖號是不可以取代的!

臨終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你不可能再觀想、觀像。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可以持大悲咒、你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也可以放蒙山,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所有的修學,最後一定要念十句佛號做收尾,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因為它是你的根本法門,它是不可以取代的!

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個音聲產生一個良好的互動,當然是一種皈依的心情,你要熟悉這個音聲,你才可以在臨終的時候,讓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起來,叫「一念提起,萬緣放下」。你憑什麼能夠讓佛號——這個音聲能夠運轉、提起呢?就是你跟它熟悉,你平常跟它建立一種皈依的心情。

所以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佛號是不能取代的。我們相信我們是生死業障凡夫,我們自己沒辦法去處理臨終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足夠的力量救拔我們。這個時候,你才會對佛號產生皈依的心情。

淨土宗,剛開始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可能會有人幫你助念,但是這不算數,別人念的都不算數。當這個音聲進入你的耳朵、傳達到你內心的時候,你聽到這個音聲,你自己要讓音聲在心中轉動起來,這才算!

你諸多的妄想——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一般正常人會回憶過去,你過去從小到大,你可能忘記的事情,都像放電影一樣會放出來。這個時候這些影像會不斷地去刺激你的感情,你這個時候百感交集!瞬間回憶你的一生。

這個時候,佛號的聲音進來以後,是不是會讓你馬上醒過來,然後讓佛號在心中運轉,這是第一個觀念「提起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必須跟佛號,建立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互動,當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你隨時能夠產生皈依的心情,這是臨終正念的第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讓佛號在心中運轉起來。所以當我們做完功課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要把它會歸到這句佛號裡面,這是第一個重點。

二、安住空性

蕅益大師其實是強調禪淨雙修的,因為他老人家對於《楞嚴經》是很重視的。整部《楞嚴經》,十卷《楞嚴經》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訴我們「安住空性」。因為我們在修學當中,會受到很多外在環境的刺激,當然這個外在環境,都是我們業力所變現的。所以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很容易退失我們的善根,所謂「退轉」。

《楞嚴經》要我們「不迷、不取、不動」,就是你要觀想,其實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敗得失,這些如夢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我們就沒辦法去掌握我們的未來。其實過去、現在、未來,人生三塊因緣: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未來的因緣,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嚴經》裡是很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過去,你就沒辦法面對你的現在;你沒辦法面對現在,就沒辦法去創造未來,這三個是互動的。《楞嚴經》認為一個人最大的盲點,就是我們忘掉我們過去從什麼地方來?「忘失來時路。」我們太在乎現在的因緣,太在乎現在了!其實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

《楞嚴經》以水泡的思想,就是說你這個是在大海里面,我們過去生曾經造過什麼業力;然後這個業力去碰撞到石頭;然後創造一個水泡出來,這個水泡當然它會創造出來,它有一天也會消失掉。那麼我們太在乎現前的成敗得失,就忘掉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當然也就沒辦法去引導我們將往哪裡而去。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將往哪裡而去了。

《楞嚴經》一再告訴我們:「我們從空性而來」,這個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說,你本來有身心世界,你本來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你本來有一個很成功的事業,你本來是有的,然後你修空觀,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這個意思啦!

而是你本來是沒有的,它是從根本上去觀空:你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緣把它創造出來的,是因為你一種業力的因緣和合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的時候,「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人生是沒有開始的。這種觀念你沒辦法去體驗,你的心就一直在動,因為因緣會不斷地刺激你。菩薩的安住是很重要的!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所以我們才來投胎的,是這樣子的。我們不是沒有事情來投胎,不是!

在座的諸位!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心甘情願而來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而來。我們是由業力的推動而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業力這樣子推動——「業力吹識入胞胎」,就是業力一吹,你的神識就把你吹到你的父母親的父精母血裡去投胎。

所以我們是沒辦法做主,我們是造了很多業力,這業力成熟了,就只好來投胎了,這表示我們人是做不了主的。其實人生有很多是無奈的!如果你很在乎你的現在,你會發覺你真的做不了主,不是說你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不是的!

你說我努力就可以突破困境,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是不是?業力不會放過你的。當然有些人業輕,說:欸!他為什麼拜八十八佛,拜了幾部就過去了,我拜了那麼久還沒過去。諸位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因為你們造業的時候,全部是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相同的。

有些人看了《了凡四訓》,說:喔!《了凡四訓》他怎麼怎麼的,我也怎麼怎麼的。你跟《了凡四訓》不一定一樣。諸位你了解因果、業果的這種理論,你造業的心態跟大家不一樣,造了業以後,你是不是有馬上懺悔。

所以因果是完全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因果是完全一樣的,完全個人化的。佛陀講「因果絲毫不爽」只是一個通論而已,它對應到個人的時候,是每一個人都不一樣的,所謂「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句話是事實。

我們沒辦法去控制現在,當然你可以去開創未來。人生是你沒有死亡之前,你是可以去開創未來的。人生說活得自在,其實都是在講未來的問題。現在是不自在的,因為你這個是業報身。

所以,我們在不自在當中怎麼辦呢?只有要求「不隨妄轉」。我們沒辦法改變外境,說實在的,釋迦牟尼佛貴為佛陀,他的家族被滅的時候,佛陀也只能夠在精舍打坐,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目犍連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把這個釋迦族,五百個男眾救起來,希望能夠留點種,結果到最後也變成血水了。釋迦族是被殺了七天七夜,殺到那個河川全部都是染成紅色的,整個釋迦族滅到一個都沒有,所有男眾被殺光。

過去的業力、過去的共業成熟,身為佛陀也沒辦法。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臨終要自在,你要不受業力的干擾,你只有找到你過去的根本,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原來是怎麼回事。

諸位!你還沒有來投胎之前,你是怎麼回事?這個是很重要的課題。你沒有辦法了解你的過去,你就根本沒有未來可言,你根本就離不開業力了,業力不會放過你。業力會讓你高興——你就得高興,它釋放一個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興了;它要你痛苦——它釋放一個所緣境,你就痛苦了。

所以你不安住空性,你就一定會不斷地在動,就是活在生滅心當中,「弟子心不安」,你會覺得你的心起伏太大了。當我入佛堂的時候,我是法喜充滿;我走出佛堂,我看到兒子我就很生氣了,是這樣子!所以你的心永遠都在起伏當中,就是活在因緣、活在外境嘛。

我們一定要從外境裡面走出來,「外境」就是你的業力了。你本來就有這個兒子嗎?你本來就有?你沒有嘛!你本來就有這個家庭嗎?也沒有嘛!所以你是抓不住。

諸位你想,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空性,是本來無一物。這個有相的東西,你怎麼抓得住?你本來是離相的,結果你追求一個有相的東西,你這不是矛盾是什麼?這怎麼是你能夠抓得住的東西呢!如果你本來就有這個東西,那你去追求,本來就屬於你的東西,這個是合理。

關鍵是本來就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追求,所以人生最大的可怕、最大的痛苦,就是強迫主宰,我們沒辦法去掌控外在的因緣,但是我們一定要掌控,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為業力它是在釋放你的因緣,你今天跟誰結了幾年的緣,你今生是造了什麼業,業力它是原原本本,把你過去所造的善惡業,把它顯現出來,這個就是你的所謂人生,如此而已,受完了就沒有了。他今生很風光,但是他沒有好好修,他來生不一定風光,人生叫做「輪轉、輪迴、不斷地變化」。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未來也痛苦,未來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我們如何從今生的因緣裡面走出來,從這麼多錯綜、複雜、愛怨裡面走出來?所以諸位!你學過唯識就知道,人生啊,如果你不安住空性,人生無解,沒有答案!

歷史上這麼多的先聖先賢,他們出世解決人生問題,你覺得人生問題解決了嗎?你認為解決了沒有?沒辦法解決!為什麼?諸位知道嗎?因為太複雜了!

我們在六道輪迴太久了!這個恩怨當中互相摻雜:他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冤家;他是你的冤家,又是你的恩人,這就是這個世間上的事情。它為什麼搞得這樣複雜呢?因為我們在三界裡面輪迴太久了,把這個業力搞得很複雜,所以人生實在是無解!

我們現在之所以稍微能夠喘一口氣,只是說放下,暫時不管啦,暫時不要去面對它啦,轉個目標去吃一碗面——這樣的心情輕鬆一點。我們現在是用轉移方式,但是這個轉移方式並不究竟,這個只是止痛藥而已。

根本的問題,從人生錯綜複雜的人事因緣走出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你要知道,你本來是什麼樣子的,你本來是怎麼回事,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在《楞嚴經》,十卷的《楞嚴經》都在講這個觀念而已,找到了,你的心就不再動了。人生就是這麼回事而已,還債!真的是還債,人生是在還債。然後在還債的過程當中,又在開創未來。

所以你「提起佛號」,你還要注意「安住空性」,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會看到你一生當中,或者過去生當中,很多很多不堪的所緣境現前,你怎麼樣能夠不受它影響?

臨終的時候,在《唯識學》上說,一個臨命終的人,他會快速地看到,他從小到大造過的事情,好事、壞事都會現前。只要你念頭一動,你就完了!你就陷進去被業力牽著走。所以我們如何面對我們今生的因緣,然後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所謂的「清淨本然,週徧法界」的根本安住處。

你要訓練經常把生命歸零,從生命的原點來面對人生,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反正你只有兩個選擇: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後無奈地面對「無」,就是從「有」的角度來面對「空」?還是從「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有」的角度,你遲早會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你人生是很無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我本來就沒有,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緣。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兩塊:一個空、一個有,看你要站在哪一邊。所以《楞嚴經》中,佛陀對我們的一個開示,就是說,我們應該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這樣子訓練,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管有什麼樣的因緣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隨境轉,這是第二點。除了「提起佛號」,第二記得「安住空性」,不斷地提醒你自己:你本來是什麼都沒有的,好的沒有,壞的也沒有。

三、調伏愛取

調伏愛取。這個「安住空性」是處理外在的因緣,現在是處理內心的問題。

《楞嚴經》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是分兩塊:第一個就是空性;第二個是調伏的問題,「安住力跟調伏力」。《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會來投胎,除了這種攀緣外境,其實我們內心是有盲點、有愛取。每一個人愛取不同,有些人對感情特別愛取,重感情;有些人是重財富;有些人重視他的色身,各式各樣都有了。

我們最好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你愛取的地方在哪裡?你如果沒有愛取,你不會來投胎的,不可能!找到愛取以後,我們只有思惟苦諦。因為我們今天人生有很多的經驗,父母的經驗就不談,父母的經驗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我們會馬上遠離它。

特別是那種曾經讓你快樂的、幸福的感受,這一點是要注意的,我們往往盲點都在這裡。因為它給你那種快樂的感受,雖然消失了,但你心中會打很多的妄想,然後你會住在那個想像裡面。

那麼,這個就可怕在哪裡呢?就是說當這個外境,給你快樂的時候,觸動你的想像力,然後你心住在上面,你會對未來有所期待,這最可怕了!

「愛取」就是說,你希望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讓它再一次出現,這就是為什麼你有強大的生死業力,它是個很大的助緣。雖然它不是根本,但是它是一個很大的增上緣。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影像。諸位!你最好把它找出來,那是你人生的地雷。臨命終的時候,你想要往生淨土的時候,它會把你拉回來。如果你在死亡之前,不把你心中的地雷,把它消掉,臨終的時候,你會前功盡棄,因為你不是它的對手。雖然你不斷地欣求極樂,但是你對人生一些美好影像的回憶,這是最可怕的

出離心,不是要你放棄一切現在的東西,它不是!你現在該幹什麼,你還幹什麼,你完全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出離心是斷除你未來人生的期望——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些你特別喜歡的影像。一般來說它會有兩種情況,產生生命的愛取。不是說你偶爾回憶一個東西,就會產生愛取,不是!

它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它經常出來,你只要把事情放下,喝上一杯咖啡、喝上一杯茶,欸!這個影像就會出來。它會不斷地、不自主地在這地方跑出來,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你跟這影像接觸的時候,你是每一次、每一次都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而且你希望它再來,希望這個「朋友」再來。

只要這個影像是娑婆世界的影像,不管它是善是惡,它只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第二個「深生好樂」,你就要注意了!它就是生死業力的一個引動者,一個開關。

雖然我們來三界,是我們自己有業力沒有錯,但是這個業力,一定要「愛取」的觸動、滋潤,它才可以表現出來。如果沒有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取,只有業力,他是不可能投胎的。就好像你有種子,你沒有陽光、水分的滋潤,這個種子是長不出花果的。

我們到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處理業力的問題了。說實在的,生死業力太複雜了,不是你一生能夠處理的。我們現在只有讓業力沉澱下來,不要去刺激它。我們現在只有說,把業力的開關給關掉,不要啟動它而已,就是《楞嚴經》說的沉澱式的修學,讓它沉澱下來,不要去攪動它。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你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愛取」的影像,你要透過「苦諦」的思惟,明白它雖然給你快樂,但是你同時也付出了代價。你想一想:它給你不純然是快樂,諸位你看,你為了要去嘗一嘗那個美好的感受,你要付出生死輪迴的代價,你認為值得嗎?

你想一想,《楞嚴經》上說的,我們看事情往往是片段的,就好像我們只看到刀鋒上的蜂蜜,我們沒有看到蜂蜜後面的那一把刀,這是人生最大的盲點。我們沒辦法全面地了解人生,其實你付出代價更多,你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你嘗到了蜂蜜,但是你後面那把刀,你想想看,你要付出幾十年的生老病死的折磨,去得到那個感受。所以,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最好全面地思考,把得失都思考進去。

為什麼要調伏愛取?因為它是你臨終的地雷,會讓你失去正念,它跟你往生的力量會產生牽扯,而且你不是它的對手,往生不是它的對手,它跟你太熟悉了!你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當然每一個人盲點都不一樣,但是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這種影像給你的是短暫的快樂,你卻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你一定要慢慢地把它放掉,你只要放掉它,它就不是力量了。你不必刻意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是因為你不斷地去攀緣它,所以它才產生一種相續的力量。

我們安住空性以後,我們要找出我們生命的盲點,以「無常」跟「苦諦」的思考,來慢慢地讓自己的內心對這個鬆手、放掉它。你後面有更好的東西,你可以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所以要「安住空性、調伏愛取」。

四、導歸淨土

淨土宗的最根本——「導歸淨土」。

很多念佛人,他都不想淨土這件事情,其實不對的,你要思惟淨土的功德。我們住在一個舊的房子,我們住的這個房子遲早要拆遷的,我們到另外一個別墅,訂了一個房子,你要不斷地憶念你新的房子。其實修學淨土宗要多想來生。很多人都希望我為癌癥末期的人開示,我說只有一句話:「想你的來生,不要想你的今生」。

你今生這個色身已經……,你不要去想吃什麼藥、做什麼治療,你心住在這裡,你會讓你的臨終提不起正念,你已經賠掉你的身體了,不能再賠掉你的正念,你賠掉你的身體,這是遲早的,你賠掉你的正念,就毀掉你的未來了!是不是?你這個色身已經沒辦法改變了,你的心又投進去,你就完了!

那你的心要投到哪裡呢?「導歸淨土」嘛!你憶念你的來生,你那個新的房子快蓋好了,你為什麼不想想你的來生呢?所以我們提起佛號以後,要具足三種力量:「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導歸淨土」。

臨終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成功地「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把心不斷地憶念淨土,然後再有佛號的幫助,你一定往生!因為這個時候,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你不再觸動它了,沒有增上緣。

我很喜歡講一個公案,就是有一個叫做吳瓊的居士,諸位在《淨土聖賢錄》會看到,這個居士他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以後他可能也沒有好的善知識的引導,造了一些破齋犯戒的事情——喝酒吃肉,這在佛教裡面是很嚴重的過失。

後來有人跟他說:你這樣子是很嚴重的,那要到地獄去啦!他一怕就還俗了。但是他沒有好好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還在啊,還俗以後,他的業障現前,甚多病痛,過程我們就不講太多了。後來他就自己到山上去,蓋了一個茅棚,就專心念佛,念到最後他自己預知時至,把他旁邊的住家也都找來,跟他一起念佛,就在大眾念佛當中,在佛堂中安然坐化。

這個人是一個造業的人,造罪業的人,不是帶業往生,一般人帶了善業還算了,他還帶罪業。帶業分二種:一個帶善業(有漏的善業);一個帶罪業。那麼他帶了罪業,為什麼能夠往生呢?因為他能夠成功地讓業力沉澱下來,不去碰觸它。

他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淨土」,臨終的時候,他的心念控制得非常好,就在這個地方。

淨土宗,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也不管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它只看你最後的結果,淨土宗是看最後的結果。臨終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念分明,就看這個而已。這個成功,你一生全部成功;這個失敗,你一生就是失敗了,這是你的心地法門。


淨土的願力,一般人有二個毛病

淨界法師

在古德的開示上說:修習淨土的願力,一般人有二個毛病。

第一種人,他執著在有相的因緣,這種人大部分是人天種姓的,他修了很多的福報,又佈施、持戒;但是他修福報的時候,對安樂的果報產生執著:這種人你要他厭離娑婆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對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他看到了這個甜美的食物,但是沒看到甜美食物的背後有毒藥。

所以一般來說,喜歡修福報的人,你要注意厭離娑婆,這個地方是一個問題。

第二種人是偏重在無相的空性,有些人一天到晚沒事的時候一靜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就從這個因緣當中,脫離了因緣法,進入到無相的平等法界去,他不是一天,他是長時間的沒事就進入到這種平等的法界,在他心中:娑婆世界不可得、極樂世界也不可得,所謂的痛苦不可得、安樂也不可得。這種人你要他欣求極樂有困難,因為他沒有想要追求什麼的慾望。

但是古德說:一個經常修空觀的人,會忽略一個現實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業力的問題,你這個空觀的下面,有很多很多生死的業力在那個地方活動。

所以我們一個人修空觀以後,就忽略了生死業力的可怕。

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去思惟:雖然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有它的即空、即假,這個假有它因緣的靈動。

其實這個淨土法門,我們講真的,這個淨土宗是偏重在假觀。它要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都是要有相分別,那你要產生一個強烈的厭離、強烈的欣求。但是蕅益大師提醒大家:這樣的取捨是隨順於無上菩提,是正確的。蕅益大師說:你執著不取不捨,這也是一種執著。這個淨土是取捨以後,慢慢慢慢的,由取捨慢慢趨向於不取捨。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應該在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在未來生命當中,你要思惟‘你來生要去哪裡?’這件事情是你在生前就要注意的。

我發覺我們修淨土的人,很多人做法是令人遺憾的,他念佛念了很久,但是他從來沒有思惟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關係,他總是想:到臨終的時候有人開示就夠了。

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你要知道:我們心中的妄想是如此的堅固,不可能三言兩語就可以改變的,這一定是你在靜坐的時候,每天的思惟,然後你整個生命的方向,每天微調一點微調一點,把這整個生命的樹,慢慢慢慢的往西方傾倒,這樣子就對了;而這樣傾倒的方向,來自於你在靜中對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的思惟。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夢,說明了你能不能去極樂世界?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對世間有留戀,但也想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是否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

 

念佛只求早日往生極樂世界,能往生嗎?

 

助念往生的誤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