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陀與眾生的區別

佛陀不對立,不生氣,不凸顯自己,柔軟,隨順,沒有個性,不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痛苦的那一面,佛陀不會嚴格要求別人,佛陀不會權威要別人聽自己的,佛陀沒有自己的煩惱,佛陀不會要求別人聽從自己的安排,佛陀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會爭強好勝,不會逼自己很緊,不會為個人感情煩惱,不罵人,不跟爸媽頂嘴,順從他人的意見,守五戒十善,佛陀不愛打扮漂亮,不會為家人煩惱,遵循因果,不強求結果,不會按自己而是按眾生的需要,不生氣,不吃肉,都會幫助別人,不會跟家人吵架,會從心裡原諒別人。

佛陀不指出別人的錯誤,永遠寬容慈悲,柔軟語,永遠用悲心對待別人,不用理性判斷。永遠不與別人對立,不與人為敵,永遠幫助別人,永遠微笑,永遠謙讓別人,永遠正向積極陽光,永遠想著如何利益眾生,永遠不抱怨,永遠不為自己悲傷,永遠不為兒孫煩惱,永遠守持戒律,永遠只想快樂和正面的事情,永遠忍讓別人,學習是為了幫助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功,永遠吃素,不生氣,恆順眾生,配合眾生,沒有個性和自己的意見,永遠佈施,永遠快樂,不把煩惱放在心裡,把自己的苦轉為幫助他人的力量,永遠沒有負面的意見,永遠歡喜快樂,永遠幫助別人,永遠不要有反對的意見,永遠為了利益他人而修行,永遠不會要求自己比別人優秀,永遠不好勝贏過別人,永遠不願意比別人高貴,永遠忍辱,永遠放下自己的煩惱,為眾生修福報,永遠沒脾氣,永遠看不見別人的缺點,永遠溫柔不講別人的缺點,不講傷害別人的話,永遠配合別人,永遠謙讓。

佛像-1.jpg


問:佛與眾生的根本差別在哪裡?如何跨越?

濟群法師答:佛與眾生之間,在一般人的感覺中,似乎有著天淵之別。事實上,距離並不是那麼遙遠。《六祖壇經》有句話,叫做「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佛,為覺悟之義。在迷的狀態,就是眾生;而在悟的狀態,那就是佛。

從迷到悟,雖是一念間,但要跨越這一念,轉變這一念,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人都知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說,難道只是把手中的屠刀放下,就能解決問題嗎?

佛經記載:有位梵志求見佛陀,兩手各拿一朵花。佛陀說,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再放下,他就把右手的花放下。但是,佛陀還讓他放下……兩手空無一物時,還要放下什麼?就是放下內心的執著,這才是我們要放下的關鍵。如果內心還有執著,即使將外在的一切都放下,仍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佛法修行,重點是解決心理問題,所謂轉迷成悟,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所以說,佛與眾生之間的平等,是本質上的平等;差別,則是顯現上的差別。


佛與眾生的差別在哪裡!

來源:如素居士

佛教裡頭經常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其實這個自心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但是我們很多的時候都是「心外求佛」。祖師經常說:過去的心不可得,現在的心不可得,未來的心還是不可得。如果心外求佛更是無所得呀!所以很多人拜他佛,拜自佛才對。

從前有一個南陽慧忠國師,他的修行非常了得。他不單是一位禪師,而且還是一位國師。他有位侍者對他忠師耿耿,一跟就跟了他三十餘年,一直是任勞任怨,從沒有離開過他。就好像我自己呀,跟了我老和尚一跟就跟了三十多個年頭,也從來沒有離開西方寺一樣。

慧忠禪師看這位侍者非常的老實做事,而且這麼多年來從沒有一點的抱怨,所以就想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有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他的侍者大聲的應了一句:「是,我在這裡。」侍者聽到,每每都是一樣立即的答覆。

有一天啊,國師想試試他,突然叫了一聲:「佛祖啊!」這個時候他匆忙跑來。「師父,這裡沒有佛祖啊!我是你的侍者,是你忠實的侍者呀!這裡沒有佛祖。」

國師就說:「你真讓我失望啊!你一跟,跟了我三十多年,但是你從不知道自己就是佛祖。你知道自己是位侍者呀!因為你是這樣的話,你怎麼能夠開悟呢?」

他說呀:「我不是佛祖啊!我是你的弟子,是你忠實的弟子啊。」

其實他還是不明白慧忠禪師的真正心意。慧忠禪師說:「不是我不想提拔你,但是你實在太辜負了我呀。」

侍者連忙又回答說:「師父啊,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您的,我永遠是您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慧忠國師說:「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了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就是佛祖。」

佛祖與眾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分別。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所以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是不是菩薩啊?大家都是菩薩,將來我們還要做菩薩摩訶薩,這個摩訶薩就是大菩薩的意思。

慧忠國師就是用他最大的慈悲教化自己的弟子,我相信我們很多的佛弟子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不知道自己就是佛祖。

其實我們一方面要學習這種大師的胸懷,另外一方面,我們每個人也要發心、發願,自己要做菩薩、要成佛,希望大家都能夠成就,這個才是真正的學佛,真正的對社會有所貢獻,對佛教有所貢獻。


星雲說偈--心佛眾生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華嚴經》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我們的心包含十個法界,最高的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四種聖者,還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種凡夫,四聖六凡同在一顆心,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十法界」在哪裡?在宇宙世間,也在我們的心裡。每個人都有一個真如佛性,只是被無明煩惱覆蓋,讓智慧的光明顯現不出來。學佛修行,便是要開採心中的佛性寶藏,願意直下承擔「我是佛」。

一個人肯承認「我是佛!」愛吃香煙的人即刻不會吃香煙,為什麼?因為佛祖不吃香煙;愛喝酒的人即刻就不喝酒,因為佛祖不吃酒;喜歡動手打人的人就不會打人、罵人,因為佛祖不會打人、罵人;心中有佛,就不會竊盜亂來。我們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因為不肯承擔「我是佛!」這顆心如果能勇於承擔,一切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所以我們的心不但有佛,也有地獄、餓鬼、畜生,所謂「一心開二門」,心的真如門與心的生滅門,也就是真心與妄心。真心與妄心並不是兩個心,而是一體的兩面,當真心顯露,妄心就沒有;當妄心做主,真心就不見了。心每天在四聖六凡、天堂地獄這十法界裡面不知道來回多少次,時而佛心,時而地獄、餓鬼的心。修行的人就是要將心中的地獄、餓鬼、畜生,那種惡念去除,把佛、菩薩的心增上,時時思惟「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時時警惕自己,要用佛光破除無明障礙。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人人皆有佛性,眾生個個是佛。所謂「佛」者,就是「眾生心」,也就是每個人的自心。這顆心有善有惡,惡去除了,善心就顯現出來;這個心有迷有悟,迷去即悟,悟心即佛。

「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十方諸佛都能了知,十法界的一切,都是從心所轉,隨心所現,所以要善護其心、善調其心、善用其心。當我們懂得轉妄心為真心,轉凡心為佛心,那麼當生成佛,即刻頓悟就不是夢想了。


由凡夫到成佛之路,有一個重要的修持方法——善護念(世間一切都是心念所變現,一切本是合一)

關於念頭的開示

濟群法師

在學佛的過程中,有一個東西非常重要,要特別地注意,就是對念頭的把握。世間的差別,人生的差別,以及眾生流轉生死的過程,都有一個根源,這個根源是什麼呢?就是"心想異故"。心想,是一種思惟,一種念頭。由於眾生在念頭上的差別,才導致了眾生在世間處境上的差別。這個處境差別的根源就是眾生的心念。可見善惡業報、凡聖之別就在心念的差別。

世間人的心念是千差萬別的,一天到晚都在念些什麼東西呢?

我們一般人都在想色、聲、香、味、觸、法、吃、穿、住,以及妻子、兒女、名利、錢財、得失、是非等等──我們如果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就會發現一天到晚都在這些方面打轉。

學佛修學,就是要訓練自己的念頭,修理自己的念頭,把握自己的念頭,改造自己的念頭。佛與眾生之間的差別,就在念頭上的差別。

《六祖壇經》說:"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只在迷與悟的一念上,假若念頭處於迷的狀態,就是眾生。念頭已經覺悟了,那麼就是佛。

通常有這樣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把屠刀手中的放下了呢?其實並不是放下手中的屠刀,而是把殺心惡念放下。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殺心改變成慈悲心,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佛。所以成佛和當眾生看起來似乎很懸殊,其實也並不懸殊,主要是念頭上的改變。可見修行的關鍵是要把握念頭。

念佛修行,為什麼要保持這一念佛號?念佛的目的主要也是訓練散亂的念頭,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來救我。不是這樣的,而是通過這一句佛號來訓練自己的念頭,把念頭專注在一句佛號上。正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這樣貪瞋痴就無機可乘,沒有機會困擾你了。一旦妄想煩惱息滅之後,智慧自然顯現出來,所以念佛是為了樹立正念。

修六念法門乃至六度、四攝等,主要為了把握念頭,把念頭安住在正見上。

只有這樣,學佛才能相應。假如把念頭安住在無明上,讓煩惱、貪、嗔、痴去支配自己的念頭,那麼就會造下許許多多的惡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並且要"令諸善法,念念增長"。讓善的念頭,越來越強大,才能使自己生命中的貪嗔痴啊、煩惱啊、各種欲望啊、各種情緒啊,這些力量越來越小,進而達到改造自己生命的目的。

南懷瑾先生

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麼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慧律法師

我們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你會發現我們的念頭一下子起來,一下子又變成另外一個念頭,我們的念頭一直沒有辦法持續,這就是妄本無根,妄想本來就無根。所以,當妄想起來的時候,你不要管它。妄想是習氣,習氣也是一種影像,你愈理它,它就愈困擾你,你想辦法要除掉它的那個念頭仍然是妄想。

所以妄想起來,你把它看得清清楚楚,不要管它,不要重複的一直想要壓制它、斷除它,你要萬緣放下,一句佛號提起,你這樣修行才是正確的。


佛與眾生的區別

開示及總校:林鈺堂上師
錄音:弟子海寧 初校:弟子疾呼 筆錄:弟子彌恩
二○一四年七月廿九日 講於中國北京

那個念成啊,他是建議說——講那個——〈佛跟眾生的區別〉。因為這個講清楚了,認識清楚了,就知道怎麼修嘛,呵。

但是呢,我以前都是有了題目,我就講囉。可是,我們真正學佛哦,一方面是怎麼樣?因為,你光——比方說——為什麼都說「聞、思、修」?頭一個是——當然是從佛經或者上——或者師父那裡學一下囉。可是呢,你這個東西,他講的是——別人講的一套,你要是自己沒有思考過,沒有融匯成你自己心裡真的想法的話,是沒有用的。因為佛法是要行為上有改變才有用,因為他說要經過「思」的範圍。所以,頭一點就是說,自己也需要去——思考,說怎麼樣這個佛法為什麼是有道理?它怎麼樣應用到生活裡?

而另一邊呢,我們學佛都是說不是自私嘛,不是只求自己好嘛。你身邊的人,有機會呢,你也想勸勸他嘛。那你勸他呢,他——種種的人、種種的程度,你能夠跟他講多少的機緣也不一定。然後呢,他有的還反對你,還認為你不對的,呵。那你——要是沒有練習過說跟別人講一講,你光是永遠只是自己會了,呵,自己成佛了,遇到其他人呢,不要說眾生了,其他人你都沒辦法囉,這樣也不圓滿嘛。所以整個——就是說,我覺得不能老是停在說,哦——師父一個人講,講了也不曉得你聽懂沒有,啊,又有的又打瞌睡了,呵呵,等一下又忘記了。這種——沒辦法真的學到東西。所以我們都要改什麼呢?就是說,等於問答、問答比較好。

所以,這個——呵,所以說,佛與眾生的區別呢,我們先要來問疾呼。因為上次在古晉呐、上次在古晉,他們——我——她就是說,哦,老是聽師父的,都一樣,我都不聽了,什麼。我說怎麼辦咧?要是讓疾呼聽的話,就要改一改。我在古晉我就改成怎麼樣?我題目就是說——〈學佛做什麼〉。然後,一開始我就每一個——呵呵——每一個問啊。可是我沒有想到,我在這邊問,她跑那邊,我到那邊問,她跑這邊,「漏網之魚」就這一條,呵。現、現、現在非問不可了。呵,你說吧,呵,佛與眾生的區別在哪裡?嘿,你要不懂的話,你到底在學什麼?我也不知道,呵。

講啊,你、你——不、不是要求你說——圓滿,你知道嗎?可是這裡你要知道,我們跟人家見面談,不可能圓滿的。就像我跟你講,我、我都是隨時講,我根本沒有稿啊;對不對?所以你現在就要練習這樣子,就是敢——你說廟裡面他們不是有那個——西藏不是有那個辯經嗎?一個講、一個,然後其他幾個在旁邊,就——當場就這樣質問啊,你要回答,呵。所以現在就是想成練習這個,也不要緊張,你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我也沒有要求你講一場,你就告訴我(誒,誰來了?)、你就告訴我說,呵,你覺得佛跟眾生的區別在哪裡?你把重點講一講,每個人都要講的,你只是第一個而已,呵呵呵呵。

(註:以下眾弟子所述只錄其大意。)

疾呼:上師常常教導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與眾生本無區別。眾生都有我執、五毒(貪瞋癡慢疑),被我執、五毒蒙蔽、遮蓋,沒有開顯自己的本來清淨和原本智慧,將自己與佛性隔絕,就變成了眾生跟佛有很大的距離與區別。

上師:好啊,她這樣講也很圓滿啊。好,然後,我們再看別人吧。這個——你(指率真)一個人替兩個人講(率真當時懷孕了),呵呵呵呵……

率真:佛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還沒有覺悟的佛。

上師:呵,呵,所以這裡就是要搞懂什麼是「覺悟」囉。

率真:覺悟就是不執著,本來清淨、無限一體的狀態。

上師:嗯哼,好。曉艷呢?佛跟眾生的區別是什麼?

曉艷:(曉艷感動得落淚)以前我是很世俗,追求吃喝玩樂、享受的人。自從皈依上師後我才知道,佛是全心利他、無我,為了眾生的脫離苦難,全心在利他;從上師這裡能看到。

上師:好,這就是她、她體會到的,呵。文淵,你看到什麼,你的感覺——佛跟眾生的區別?

文淵:覺悟的差別。所有眾生自性是佛,被遮蔽後眾生就迷惑了,只有真正覺悟的時候才能見到自性。

上師:嗯哼。張欣?

張欣:我學佛時間不是很長,我覺得佛跟眾生的區別在於眾生認為自己是眾生,佛認為自己是佛。

上師:喔。如果只是「自己認為」的話,那——那個什麼?這樣子、這樣的佛也只是自己認為而已啊,就、就跟眾生沒有區別囉。他只是把自己觀——加了一個名號說,我叫做「佛」。所以這樣的瞭解,還是沒有真正知道眾生跟佛的區別;有沒有?你的想法就變成說,我以為我是佛,就、就是佛。可是,真正來講,到了成佛的時候,他、他是那一刻——他早已經超出觀念的範圍囉。甚至在修的中間就已經有達到沒有觀念的情況了。所以,其實他不會自己認為是佛,呵;那你?

離苦:我也是剛剛學習——不到一年,大家都是我的老師。普通的人知道佛是什麼,應該怎麼做,但是沒有做到。佛是言行一致,按照佛的標準,自己真正做到了,而且擁有一顆慈悲心、柔軟的心。

上師:呵,但是這樣講「佛」的話,那——很多修行的人以為,我們——就我們所能——常人的範圍來看,他也是言行一致囉,他也是真的要做,可是他也不敢說「我是佛」,因為他也知道他自己還沒達到。所以這裡就是你對真正「佛」是怎麼一回事,你還沒有認清,呵。你只是在理論範圍內以為是一個可以界定的東西,呵。你呢,闞牧雲?

闞牧雲:第一,佛是自由的,不被六道輪迴所束縛。第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待不平等,佛對待一切都平等。

上師:好哇。這、這種講法的話,頭一個你要知道,他是指出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說,他(佛)能夠自由,他已經從輪迴解脫了。但是從輪迴解脫這一方面來講,不是只有佛囉。他只要修到羅漢呐、修到菩薩的,都是已經超出的,不會再陷入了,呵;這是更深一層地講。然後,另外一點呵,這種——「眾生平等」這個是對的。因為——但是他最微妙的一點是,他的這種平等,他不是一個對立的平等,不是說——有個我在這裡,我對你怎麼樣。他那個平等是因為他融入一體,整個跟他都是一體的時候,分不出哪個輕重——他不是不能分別有輕重。但是,都是一體的話,為什麼只、只注意這個(師以手指某一處),不注意這個(師以手指另一處)?對不對?所以,這一點是微妙的地方,呵。哦,你要不要講一講?

佛友甲:我可以說麼?

上師:可以啊!當然可以囉。

佛友甲:第一,如果佛覺得自己是佛,那他就是凡夫;如果凡夫覺得自己是凡夫,那他就是佛。第二,佛能夠征服自己而不去征服天下,眾生只是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不了自己;佛挑盡天下人的苦難,眾生讓別人挑盡天下人的苦難。

上師:但是,你講的話裡面哦,你說,眾生如果有認為自己是——啊,凡夫認為自己是凡夫,他就是佛哦;這一點還是不對,佛法上來講不對。

佛友甲:不對?您說……

上師:因為、因為,像我們都知道自己很苦哦,呵,可是我、我還是,不是沒有辦法成佛哦?就是說,脫不了這個困境,達不到這個結果。然後——但是你講的這一點裡面,嗯——佛法,它重點是它、它是求徹底解脫了,它不是說希望一時,因為你一時——比方說你把它照顧好,等一下問題又來了;這個——弄不完的。所以,它求的是說,徹底解脫裡面呢,它在修的上面,還有做法上,他都瞭解說,每個人要得徹底解脫,他是要自心的覺悟啦,自心放得出來。所以,它不管是自己修,還是幫別人吶,最重要不是在說,我給你美衣美食,什麼好的——外、外在,而是教你這個道理、教你這個方法,讓你自己覺得有需要,自己願意走的時候,你自己心裡解脫出來了。就是你說的「克服自己」這一點,這一點是、是、是對的,但它的重點不在於跟天下怎麼樣,而是說,他因為克服自己以後,他根本——天下就是他自己,自己就是天下,就是一體的。所以他為了要去幫,但是他是從那個最關鍵的點,真正能夠幫他的點去做。所以這一點是對的,就是說,從、從「自我」先出來再說,「自我」都跑不出來是沒有、沒有話講的。唉,海寧囉。

海寧:初學者不要「著相」;佛與眾生,有時候你是看不出來的——西方人也有佛。能為我解決痛苦的,在我心目中就是佛、菩薩。法國作家大仲馬的著作《三個火槍手》裡有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這句話對我很有啟發,就是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大家服務。佛是「我為眾生」;眾生是「眾生為我」。最自私的是天下六道眾生都為我。

上師:他這個講法,好的地方就是什麼?就是指出來說,不要被這個名相綁住了。我們在講說〈佛與眾生的區別〉的時候,以為是真正有這個東西可以分的。然後你陷在這裡面,那還是跑不出來,還是不得解脫的,所以他提說「不要著相」。這一點是很好的。

善喜:從心性上講,佛跟眾生沒有區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示現上講,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是念念覺,眾生一念難覺。這也就是「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上師:你呢?

念成:有佛、有眾生,我才有煩惱,所以我提這個問題。佛沒有一切限制,不活在名相之中,不被名相所束縛,也就是無限一體——沒有區別、分別、差別,平等、一如。

上師:這裡頭一個問題是這樣呵,到底有沒有差別?呵。因為佛法一方面他講「無我」,可是另一邊呢,無我的時候,他、他還是要解釋這一些事情啊,他還要講苦啊、怎麼修啊,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他那一邊的解釋他要講因緣,就是一切因、因、因緣的,就是——因——主要的原因嘛,還有種種條件,這一切配合的結果,一切是因緣囉。那,既然有因緣的話,當然是有差別嘛。所以呢,你要說佛完全不受限呢,在某個意義上講,也不是完全這樣子。因為佛他、他——因緣是一個真理啊,誰——釋迦牟尼佛活、活到這個人生裡面,啊,他也一樣啊,也有生病的時候啊,也有死的時候啊,呵呵,叫做「涅槃」也是一回事啊,還是死嘛。

念成:哦,對,從因緣法的角度去說呢……

上師:對啦,所以就是說,因為你的講法會讓人家誤以為說,他可以不受因緣限制,不是這樣的。他是說,他有那種層次呵,是超乎了這個的,但是我們一般是沒辦法。從我們的層次,只看到說一切都是因緣綁住的。他也不是不懂因緣,他也是只能照因緣做。所以他也不能說,哦,我——佛一出來,你、你們都成佛了。還不是只有幾千個人跟,幾、幾、幾個人得道,這樣而已啊;就是整個事情還是都是在因緣裡面。但是呢,雖然在因緣裡面呢,誒,普通人死了就是輪迴受苦啊;誒,他到現在——你好好修行的人,現在都還、還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可以得加被,還可得到……。他有真的超出的地方,呵。所以你、你講的時候,你要注意到這一點,不然都只聽你的表面的話的話,會以為說,哦,佛真的是——好像——那就等於西方觀念的上帝囉,他不受你什麼、什麼條件限制;不是。真正佛,他們都說——哦,怎麼師父會生病啊?師父有肉體,為什麼不生病?這個肉體是一定受這個、這個因緣影響;嗯,跟一些有病的人在同一個飛機裡怎麼會不感染咧?那才奇怪了,哎。

胡鵬:我是知識份子,學佛十年,讀書字數過億,經書幾百部。佛與眾生的區別,如玄奘大師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說不出來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斷掉妄想、執著,斷掉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泯識顯智、捨識用根。眾生性平等,但相不平等。聞、思縱然很多,最後還要實證。自力佔很小一部分,還是要靠上師、本尊、佛陀的加持才能成佛。

上師:呃,像說——回答說,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那,這樣子講的時候,有時候想起來說,那就等於說每個人自己吃飯一樣,別人也不知道你什麼滋味。這樣子——光這樣講佛,雖然講對了,是真的講不出來。可是呢,哦——應該要想辦法說,有辦法讓他去瞭解一下。所以呢,從——平常講,是講「空性」,什麼、什麼,那、那個是想說,設法幫他從整個觀念的那個網裡面出來啦,不要用一個網——一個觀念去把那些全掃掉,全部叫做「空性」就、就沒有了。哦,但是我、我在這方面,我就設法讓人家、幫人家瞭解說是——「無限的一體」啊、「本來的清淨」,這樣子,呵。現在我也不用深入去解釋了;就是說,還是要設法說,你既然——不然你怎麼渡眾生啊?釋迦牟尼佛還不是要講「四聖諦」;有沒有?你總要講、講個讓他有個念頭說——哦,有、是有不一樣,我要去追求,呵。

然後,你講的當然是很對囉,主要是這個「去執」囉。「去執」裡面一個重要的是說,從「不著相」開始,但是那個都是很難啦。因為那是太微細,一般做不到,要從「粗」的修到「輕」的去。

然後呢,因為你讀的書太多囉,所以,你講起來,不知不覺中,你用很多的——就是佛法裡面的東西。可是你要瞭解說,一般人——大部分是,你講的,大概很多都根本碰都沒碰過。所以,你現在要開始練習放掉書呃。就是,你要表達,你要說,我們就是普通人講,這個人根本沒讀、讀過佛法,我要怎麼樣讓他能夠想、想念佛;往這方面去努力。自己修上也是重要,你不能永遠留在那麼多觀念裡面,那、那你這個、這個包袱太重了。

胡鵬:對,所知障太重。

上師:對呀,你後面要、要——開始要學放囉,就是要能夠很簡單講幾句話,這樣表達你自己。

佛友乙:我是接觸佛法很少、很少。

上師:沒關係!你、你會有興趣接觸,你一定覺得有什麼不同啊。你可以講講——你想——為什麼是想接觸?這樣子也可以。這樣也是——表示說,你所認識的佛跟眾生的不同。

佛友乙:一個是能放得下,一個是放不下。

上師:這是個問題,對,嗯哼。那你到底是要放得下,還是放不下?(眾笑)

佛友乙:眾生是……

上師:哦,你是說,眾生是放不下,佛是放得下。嗯哼,對了。這、這樣講也是很好的。這裡問題就是要瞭解說,佛——他的放下是多徹底?因為你說放得下,每個人生活苦、苦、苦,到最後不、不想放,也放下了;對不對?你——反正沒辦法,你就放下了。就是——現在問題就是說,你放到哪裡?你——平常我們多少——存些妄想嘛;啊,等、等我退休了再修吧;等、等我什麼事情——怎麼樣——就是說,你都以為還可以照你安排的。所以呢,在你、你希望達到的這些——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太多這種想法了。所以,這種地方他——佛法所以厲害,他——第一個跟你講「苦」,可是真正「苦」的意思不是在說世間苦。因為,不見得每個人苦嘛,有的生活很好啊,他何必聽你的?它「苦」真正的本意只是說,哦,沒辦法保、保住啊,它一定會變的,是這個意思。所以它遷——一、一定會變的。那麼,你要是真的去體會到這個一定要變的話,哦,那就容易放下了。你抓,有什麼用咧?一定會變的。而且通常——因為平常的事情,你說,這個沒有了,他說,哦,我還有那個嘛。他覺得不、不需要什麼都放嘛。

所以,強調地說,教你看說,最後你到底能、能抓住什麼?生死的關頭,什麼也帶不去,什麼也——呵。所以,講「無常」,其實應該是——只是講說,一般的、一切都一直在——因緣轉換,說,一直在遷變。遷變呢,也不是要你害怕。因為,可以變壞,也可以變好啊;對不對?因緣搞對了,誒,我們還有解脫的路。所以,這一切其實——它都是兩面的,你不要以為都是講一邊,好像說佛法很悲觀、很消極啊;不是的。它也很積極,它只是說,你先看清事實是怎麼樣,事實是會變,但是它變的原因是因為「因緣轉換」。那麼,你因緣上努力呢,當然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得到,很多我們管不到。但是,你可以管到的範圍,你要是懂得怎麼做,誒,你是有解脫的、快樂的機會啊。

然後,又教你說,因為知道你開始修都不容易,所以就鼓勵你說——你去看吧,真的是有生、死這回事,有老、病這個「苦」。那麼,你怎麼樣解決?你不趁著年輕的時候修,你已經在那個情況了,你還做什麼?你什麼都做不了。所以就——提醒你早點開始修,呵。

然後,我常常——近來常常提醒人家,就是說,這個修——你看釋迦牟尼佛,他不是去搞革命,他不是去搞什麼外在的。他是去找說怎麼樣解脫的路,然後,把自己心裡——清淨了以後,他就、他就超脫了,呵。他原來、原來那個自己綁自己的那一套,能出來以後,他就、就沒事了。但是,這個過程不是像我們這樣子講,你會誤以為說,哦,只是心裡想的一套放掉;不是這樣的。因為它這個身、心是一個東西,緊密關聯的。所以,你——這個——心在放的過程中,身也慢慢在鬆啊,生、生理上會、會——整個會起變化,呵。

好,那你看,我覺得今天這樣講的話,可能比我一來就跟你講,可能好一點吧?就是一來,你也知道自己的認識的——裡面有什麼地方……。然後,我又每一個——針對我的——我對你講的反應,告訴你說,從我的觀點來講。這樣子的話,你、你真正得很多利益嘛。而且,因為好幾個問答、好幾個問答,你又學到了,你如果遇到人家這樣講的時候,他有什麼問題;遇到這樣講的時候,有什麼問題,呵。這樣子——這種方式,我覺得以後講,都這樣比較好,真正受益比較大,呵。

那如果我自己來——回答說,哦,你跟我講說,佛與眾生什麼區別的話,頭一個就是說,這個「佛」與「眾生」是人為的觀念,是為了「教化」而起來的,呵,本來沒有這一些觀念嘛,呵。那麼,沒有觀——沒有這一些觀念,而且,什麼觀念都沒有的時候,那個以上的才是佛達到的。可是那個就很高囉,平、平常人根本不——連「止念」、自然「無念」都、都達不到,就是說,你自然心裡能夠什麼、什麼念頭都沒有,都——幾個達到?對不對?這是修很久的結果。所以,一般人是想不到這一些的。

所以,從我們一般人可以想到的地方呢,就是先講說,哦,這是人為的。因為,他知道你有問題嘛,這個問題的話,就是大家——一講有問題,誰都知道,誰——每個人都有問題啊。那麼,為了使你從這些煩惱、這些問題裡出來呢,他就要安排一套,說,哦,有一個是沒有煩惱的喔,讓你要去追求囉。所以這只是一個名字說——有個沒煩惱的,有個完全徹底解脫,不但現在沒煩惱,將來也沒有輪迴,永遠沒有煩惱,那你要不要?呵。這樣,然後鋪一些路啊,就是他講一套理論說,慢慢、慢慢、慢慢,希望引導你而已啊,呵。那——所以你要知道,所有這些教法,它是一個方便要引你呢。可是,你不能被這些想法綁住,這還是只是一套想法——你不能出了一個「世間」籠子,又進一個「佛法」籠子。

所以,你要知道說,你先是要真的瞭解說,這裡面有東西了。有了以後、進去以後,重點是在「行」啊,是在「修」上面。你不要太、太搞這一些東西,這一些東西重點只是說,能夠幫助自己願意走,哦,幫助別人願意走,這樣就好了。你搞太多,你整天講的,沒有人懂你啊。所以,要、要分清這一些重點,什麼時候做這個,什麼時候做那個。

但是呢,真正在——要能夠使人生起來——相信說,哦,真的有佛,我可以的時候,你不能只跟他講一個名、名相說,哦,就是有這麼、這麼崇高,這麼好;誰知道?我們又看不到,誰知道?這很難生「信」的。所以呢,一般我的方法是,頭一個,你整套也講不來,我就只講說——你有煩惱,你心不定,你不能集中。那麼,你——就是現代人,你為眼前的利益,你也希望你心能夠集中、能夠少煩惱;對不對?不然你累得要死,又不能做事,呵。所以,「念佛」這類方法呢,因為它跟這個世間的觀念完全沒有關係,所以呢,靠轉念到這個,把你的精力往這邊來呢,使得你原來煩惱的那個精力就不見,不見的時候,煩惱在哪裡?煩惱所以有,是因為你的心老在照顧它。它要是能跑出來就好——問題是跑不出來,什麼東西都連在一起。所以,這一個東西(念佛)是完全無關,你就要維持它的純潔呢,為一切眾生去念,那麼,你有機會跑出來了。這邊只是這樣子勸人家走。

但是呢,我們要講說,誒,那你、你走——後面是不是懸崖,誰也不知道啊。你要是沒有一個真正東西在後面,那,眼前好,不、不保證後面好。所以呢,我要幫他瞭解的時候,我說——「成佛」是真的有這些事。因為你修了,你慢慢感覺有佛、菩薩加持這一些事情,都是超乎我們一般能夠瞭解的。而最重要是說,讓他瞭解,這、這個兩個,雖然只是觀念上的區別,那個「佛」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要講說——「本來」是怎麼樣。成佛呢,提醒他,不是說,哦,我們要去爭取做國家主席哦,那、那,這麼多億人,只有一個,那怎麼辦?這個——然後做幾年非下來不可,別人一定拉你下來嘛。所以,這個東西是——那,太辛苦了,搞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做幾天而已,又下來了,這個、這些都是——人家也不想做了,所以就要跟他講說「本來」的。成佛只是回到你本、本有的東西。你現在是,呵,煩惱障蔽啊,所以受苦啊。你要是能從這個出來,回到「本來」,你留在「本來」,是不、不費力的事情,沒有那個什麼——別人能搶走的問題,呵。

然後,那一邊呢,就要跟他講,說,他那個回到「本來」——什麼樣子?就是說,「無限一體」。就是說,我們現在是感官限制嘛,你生做狗,你嗅覺很、很、很靈敏,可是你眼睛看黑白的、什麼——每一個有他的限制,我們做人也是這樣嘛;什麼音波多少,什麼波多少,就在這個範圍,超出的,其實有,你也不知道,嗯。那麼,他就是——其實只要能超——修行的結果是,有可能超出這些。超出的時候呢,那一個是——變成叫做「無限的一體」。

頭一個,它不被這一些限制住,連我們觀念裡的「時空」、什麼,其實,到了佛的境界,也都是超越的。像說時間,你說怎麼、怎麼會超越咧?我們來想,是什麼?就是說,哦,過去、過去了,現在是這樣,等一下,還——又不知道。可是,從另一邊來想,它是一個「一體」,整、整個「一體」,「一切一體」的觀念的話,就等於說,這裡三間房間嘛,這一間房間叫「過去」,這一間叫「現在」,這一間叫「未來」。我們是走到這裡,只能看到這裡;走到這裡,只能看到這裡。他(佛)是同時看到的。那,有沒有可能?他是這樣的超越法,呵。

那——而且還一個講說「本來清淨」,這是——這一點其實只是講說,不是我們人在那裡想好、壞的,我們人是——自己的範圍內——其實你的好、壞也會變啊。像我們年紀大了,就——哦,甜的現在不想吃啊;有沒有?好壞、什麼,都會變的啊,呵。那——他那個是,就是說,「本來清淨」的意思是說,超出任何人為的、後天觀念判的這一些,這一些限制啊、好壞啊、分別,這樣的意思,呵。

那,當然這裡面最後——就是說,如果這一些都真的時候,剩下的問題就是中間怎麼走囉,呵。這樣子就、就是我們——已經相信的話,就是這、這個地方最、最重要,呵。那中間怎麼走,也不能不講。就是說——我是——我的感覺是這樣子,就是說,頭一點很重要,就是「菩提心」囉。因為這一些問題都是因為每個人被自己的「小我」綁住嘛——一個範圍;你如果還是從那邊,你怎麼修出來?你說,我現在開始修,哦,我迴向,就是誰最重要,我先迴向這些。那、那,只有加重你的問題,沒有、沒有解決你的問題。所以你要知道說,它能夠起佛、菩薩的加被的意思是——佛是想「一切一體」的,那麼你也這樣想的時候,你跟他通了;通了,這個力量就來了。所以你的迴向啊、什麼,發心啊、什麼,都一定是為一切,呵。

然後呢,你做呢,你不需要說,誰給你講這是「高法」、這是什麼,搞得一塌糊塗;不是這樣的。你搞來搞去,只是這個人嘛;這個人能做多少事情?嘴裡念一念,身體做點事,這樣而已。所以——然後你要瞭解,他是要你回到「本來清淨」,不是什麼、什麼、什麼——很、很什麼——超、超乎常情的東西;不是這樣。就是怎麼樣回到「本來清淨」?我們現在講一個話,做個什麼行為,裡面都雜了一大堆想法嘛。他可是教你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拜佛、拜佛。哦,你在做的裡面,就是淨化,就是單純囉。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這樣子呢,你慢慢、慢慢,心裡的雜七雜八就——不見、不見、不見。然後又是真的有佛、菩薩——你拜佛、念佛裡面,他有加被的。所以,你這個只要相信、努力呢,基本地去做,做、做下去呢,只要你是「菩提心」,佛、菩薩是會給你接引、會給你安排,有機緣再往上走。所以不用急著怎麼樣子,那些不是真的能到高的。高的是從踏實,從最基本的好好做,就、就有希望,這樣子,哎。

哦,然後這裡面,近來常講一個說「法界觀法」的,就是說你修哦,你怎麼樣能夠——因為我在這裡,明明我——只有我一個人,對著一個佛像,我當然是想成「我在修」囉。那你想吧,你過去不曉得輪迴多少生,造了多少業,這輩子的業也造了不少,你說我這樣子一個、一個人,磕幾個頭,能抵多少啊?太有限了。等於說,還不清的債,那我們不是乾脆不要修,算了,反正沒有希望;對不對?可是,不是這樣。他這個方法教什麽?所以,我說——剛剛說,「菩提心」也是同樣道理。怎麼樣把這個「菩提心」的觀念,變成一個修法,讓我們平常在修就有——呵,就會幫助你?就是——「法界觀法」是什麼?

前面你——有佛像、沒佛像,只有一尊佛像,不管——你就是說,哦,所有的佛都在那裡。當然,比方說你念「觀音」的,你就想觀音在、在這裡,「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在這裡。就是——然後他——西方三聖圍著囉,淨土的聖眾;啊所有的佛、菩薩都在前面的空中。然後,我在這裡對著他啊。右邊父親、(上師手指著左邊)母親囉。前面呢,冤親債主,就是說,不管這一輩子、前一輩子,知道、不知道,跟你有過因緣的,都、都在這邊,也都向著佛。後面也都向著佛的是六道眾生——最需要幫助的地獄眾生,先一圈囉;然後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啊,全部。然後,我這一拜呢,所有這些眾生——連冤親債主,全部都在拜,拜所有的佛。這樣子——開始的時候想這樣子,然後你就專心做就好了,念佛啊、拜佛啊。等做完了,起來迴向,又想是這樣子。而且,相信說,剛剛這一座,他們也都、都一起在做。這個方法呢,可以幫你的心啊,漸漸、漸漸擴展;沒有這個方法,很難擴展。你、你、你在這裡,你的心就被這一間房間綁住了。你要說心出去,不容易啊,你會覺得有牆,呵。但是,你這樣修,修久了,比起來,我想後果會很好,呵。記住這個方法。呵,今天要講就是這一些囉。

念成: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怎樣修行才不會著魔?

上師:最、最主要是不要「著相」。就是說,你——什麼東西,不管你覺得多好、多壞,都讓它過去、過去,它本來是——它已經過去了,你何必去抓它?嗯。然後「菩提心」重要,私心比較容易著魔。

念成:只有為了眾生去做事,就不會出問題。
上師:所以要考慮自己的心純不純。而且,這裡面順便要講一個,我近來比較想到——就是說,你想,我們念佛、拜佛,什麼,它為什麼能夠把你從世間的煩惱拉出來?就因為它純粹嘛,它跟它們沒有掛鉤。所以,你不要——千萬不要把「佛法」又跟「世間」掛鉤,那你沒有出路了。你不要說,哦,這個拿來賣錢,這個拿來做什麼……真、真的就——有沒有?這個東西就變成——本來救命的繩子,也、也著火了,那怎麼辦?呵。

念成:還有一個問題,怎樣區別真、假善知識?

上師:哦,這裡面呵,當然是受你自己的程度影響囉。你、你、你可能被有的人迷惑了,什麼。可是呢,我是覺得,不是——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菩提心」。你「菩提心」的話,即使你一時——跟著一個人,你以為他是(真善知識)的,可是等你發現(他是假善知識)的時候,你也沒有、沒有損失哦。因為這是一種考驗一樣,你學會辨別,這也是一個成長過程。因為,對你來講,他那邊是騙你,可是,你、你是誠心的話,你做的還是功德啊!這樣子就解這一些問題了。

念成:還有,修行的目的在於回歸「本來清淨」,但,我意識到的是先破「我」。破「我」呢,實在很難,因為有很多業障和習氣。是主動去破除,還是任它去?

上師:哦,任它去的話,通常都繼續留在裡面。所以,也不能任它去嘛。除非說,你的「任它去」是說——不是任「我」去,而是說,隨著任何事情,隨它去。可是,任何事情隨它去呢,這、這個世間的事一般就只是煩惱,也沒有、沒有幫助到——也沒有幫助到你,也沒有幫助到佛——啊,眾生啊。所以,這裡面你、你——頭一個你要瞭解,你說「本來清淨」,還不是究竟。因為,你要是說「本來清淨」是究竟的話,有時候,有的人就留在說,「我只要『清淨』就好了」,他就不管別的了;那又、又一種私心囉,對不對?所以,真正「菩提心」要——不要忘記,就是說,要一切眾生成佛!這個是——才是、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呵,你不能忘這一點。

然後,再來呢,你這個——你老是想說,我要破「我執」,可是,佛法教你說,「我」本來是虛妄的。本來是虛妄的,你把它當一回事的話,那你不是冤枉了?你就在裡面更慘了。所以,不是這樣子;方法是什麼?修——頭一個「修法」,因為「法」是設計好,讓你就是回到「純粹」去,就是雜念、什麼,你自己那些是可以减嘛。另一邊呢,就是生活裡呢,你就是——遇到事,你要懂得我說的那個原則——開闊、無執啊,呵。能夠放得開,能夠想——看得開,想得多啊,各個方面想,就是說容易從小圈子裡跑出來,呵。

然後呢,再來呢,就是說,你要做些佛法上的服務。因為做了佛法上的服務,你不是說——哦,我老是——再怎麼修呢,就是自己一個人在這裡,關在這裡,自己這裡好像已經很棒了——出去都不行了,因為從来沒有、沒有真的跟人家接觸過。你真的有點——做些服務的事情啊,使你這個「菩提心」不再只是一個口號在心裡,而是有一個實在的行為,投入了。這樣的話呢,比起你整天在照顧「我執」的,好多了。你、你做了服務,你接觸得多,你又是純粹的,你心會不開嗎?看得多就自然開了,智慧也自然增加嘛。然後,這個服務的裡面,很多時候你怎麼處理呀?這一次處理不圓滿,難道不會檢討、不會學習嗎?就是這樣也學會很多怎麼做事呃——才圓滿,嗯。

念成: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依據那個「般若乘」的說法、或者是「中觀」的說法呵:「無佛、無眾生,無無上菩提,亦無佛可成。」就是你以為有二邊,皆成這邊,就是有分別。

上師:對啊,對啊。

念成:以前呢,還執著於要成佛;現在忽然沒有這個執著,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上師:哦哦,不是。他那一些講法是說,從——「本來」來講,也是沒有、沒有這個分別。然後,從「空性」上來講,也是不能起這一些分別,因為這一些還是、都是觀念裡面的東西。這只是說,這是「佛」這一套,跟「世間」一套有區別而已。從「空性」這個——「空性」目的是要讓你從所有觀念出來。所以佛、佛法也是唯一的(宗教)說,你不要把它背在頭上嘛;有沒有?所以,這一些是在——哦——理論上,理論上你不要成這些。但是,實際上呢——雖然,我們不去執著說「成佛」,但是我們知道說,自己還是在煩惱裡。所以,你——在這個意義上,你還是要有個成佛目標,因為,你的那個——但是,那個意思不是在說——「我成佛」,而是說,我要做——圓滿地做到能夠讓一切眾生成佛。還是有這個目標在,因為這個目標也是幫你從「自己」的裡面出來,呀。

念成:還是要為了眾生做事。

上師:對,對,對。

闞牧雲:上師,經上讀到一個觀點說,不管是山河大地,還是花草樹木,乃至無盡的虛空,都是心的妙用?

上師:不是,這、這種是這樣子的哦。這種理論呢,它是這樣子。佛法,因為它是——它很多種理論啊,唯識啊、唯心啊、什麼的,它們講這一些的時候,其實它唯一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要使你——觀念裡本來太多分別的,要用一個觀念把它收起來。因為,你不、不把它這樣都、都弄成是沒有的話的話,那麼,你很難從這個觀念的煩惱裡面出來;知道嗎?它這一些的基本作用只是這一些而已。但是,你如果說,唯心啊、唯性啊、什麼——唯識啊,這個地方會起一個問題呃,就是說,你要是真的「唯」,還可以啊。就是你、你這個觀念,取代了一切,最後你只要——就是唯識裡也是這樣嘛,最後你這一個觀念還是要放掉,它的修法裡面,呵。你要是真「唯」還好,現在是——問題是,一般的人,你跟我講說「心」的話,我又想成是「心物對立」的「心」了。那就偏成好像說,哦,好像有、有兩樣東西在,那就離佛法原——真正的意義太遠了。佛法是要你回到完全沒有對立的情、情況去啊。你、你如果以平常的這種「心物對立」的這種觀念來瞭解它這一句話的話,就等於把你誤導了。
闞牧雲:心、物本來是一體的,沒有對立嗎?

上師:沒有、沒有、沒有。問題是這樣,你、你用、用觀念來講,當然是有分別、有什麼囉;對不對?所以,不管它多麼緊、緊密結合,它有區別、有什麼。可是,問題是在——我們目的在成佛啊,佛的那個境界的話,其實這一些分別、什麼都不在了。你想,連時、空都不在囉,你要講物、講什麼,你是時、空的範圍內來講的。所以,那邊是很難啦,因為是超乎想像的,也不可能說,我們講話講得清楚。但是,要懂得這個、這一些分別呢——我現在講的這一些分別,你才能免得又回——調回錯誤的那邊去了,調回那個對立的觀念的裡面在探討,那是探討不到的,嗯哼。所以,理論碰到一些就可以,不要想搞那麼多哦。從實修上做;實修上做,慢慢體會,裡面真有東西,那、那個比較重要,而且,真正身心都會得到安定、得到力量、得到保佑,都是真的哦。

佛友甲:聽完您講的,我有兩點感受。第一,佛與眾生沒有區別,但一般人不能理解到這個程度,所以有聖人以神道設教,才會標榜「佛」在那裡。第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做學問要多去讀,修佛要空掉、要日損,把裡面雜的東西扔出來、空掉,就能達到那種狀態。

上師:嗯哼。這、這,對啦,修是一定要經過放的過程啦。但是,佛是有很多方便。就是說,看人啦,有的人有能力可以讀得多,有的人沒有能力。如果,能夠——因為讀了多,而用這一些接引不同的人,那是無妨的。怕是怕在說,自己被、也被綁住了,是在這一點。

然後,你剛剛說的,說——其實佛跟眾生沒有差別的地方,也是——不是完全對。因為它是這樣子,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一樣是顯說——哦,會生病啊,會死掉啊。誒,可是普通人死掉就沒了嘛,就是說,不能再像他——哦,他的身教、言教都繼續還不算,就是我們精神上有深修的人,還是直接可以有機會得到他的加持、得到他的教導。所以,他顯起來,你看他是生病,他可能沒有苦哦,這——有這些事情。所以,還是有——真的有不同。

佛友甲:有區別。

上師:對,對,對。

胡鵬:有種說法是,「藏地人不需要讀太多東西,根性好,生就信,聽就信。漢地人大多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完全了解透了不會信。漢地人從般若入手;藏地人從慈悲入手。一個是觀音教法,一個是文殊教法。」我剛剛說多讀書,是依據〈四弘誓願〉裡有「法門無邊誓願學」——有一部分的人還要多讀、多學。

上師:對了,因為它幫助你瞭解深淺,有深、淺的區別。

胡鵬:《大藏經》如果通讀三遍的話,對每個人都有好處。但如果受限於文字裡,鑽進去、出不來,形成障礙,那進去就不划算了。

上師:對、對、對了。

胡鵬:高僧大德可以選擇投胎,我們選擇不了。佛是自在的,我們是不自在的。從這一點,很現實的,就可以看出佛與眾生是有區別的。

上師:嗯哼。

胡鵬:我一直以來有個很現實的問題。我以前坐飛機一點兒也不害怕,但有一次乘飛機,經歷了自由落體,再坐飛機我有心理障礙了。雖然我讀了很多經,也學密宗,也打坐,做大禮拜,念各種咒幾十萬遍,可是這一關沒過去。我問過很多師父、活佛,這個問題到目前沒有解決。請問怎樣能讓我坐飛機不害怕?

上師:現在問題是,有些你能夠過,不是馬上可以達到你能夠過的程度,問題在這裡,誒。所以,這、這一個只是告訴你一個——根本「我執」是還沒有消啊,就是還執著生命嘛,嗯哼。所以……

胡鵬:我不害怕死,生命沒了,我一點都不害怕,但最怕臨終時候的最後一念。那一念——比如說病人臨終要打針、上呼吸機,把人折騰死了。本來可以進到「人」道,一下就下去了。飛機失事時,業力體現,飛機上的人,當時的恐懼感是很強的。

上師:對,對,對。

胡鵬:任何定力能夠壓制恐懼感,我相信是很難的。所以遇到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呢?

上師:可是,我、我的想法是這樣。你——比方說,我們開始學佛囉,誰跟你保證你還能活多久?你能修到哪裡,都沒有保證。但是呢,我們所以做,是因為我們發現說,是一條真的路可以有幫助的。那麼,至於說最後會怎麼樣呢?我覺得,我自己的想法是這樣,就是說,不在於說,你一——那、那一念,而是你這一生到底怎麼一回事。就是你要相信說,你這一生做的,不會說,只是一念就把你都、都抹煞了;不是這樣。它一定是這一生,你是這樣做,最後,有、有它的結果的。所以,你不要太強調說,只是最後一念,我最後一念怎麼把握。而是,這一生我都投入了,我不用想了。就是,到時候——這樣很公平嘛,每個人都是算總賬囉。總賬你是加的——好像說——紅字——藍字,對不對?就是、就是這種心態,你就不要管了嘛。不然的話,你說有的——到時候老人癡呆,失憶囉,你、你怎麼辦?難道他前面念的佛都白念?不會的!一定——雖然會遇到那樣子,他有他的結果,他還是有這個佛緣,他下輩子會有佛緣。要這樣子瞭解,才合乎因緣嘛。不是老是強調這一念,那每個人都緊張死了。誰有把握、把握咧?嗯哼。

胡鵬:第二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在現階段——当下,從我来講,哪一個更有利?

上師:那個都不是——現階段、哪一個——反而是——你自己啊。你自己要看說,你到哪、哪個環境,你真的有在修行。因為,我也不知道你會跑到什麼廟,什麼、什麼地方。不曉得到了那裡以後,那裡的人是怎麼樣,啊,那裡的環境要你做什麼。所以,這一些都不能這樣空洞地回答,而是你自己去看實際上情況。你如果選擇這裡的時候,那——但是,你要——最好就是說,你覺得不對,你要換就是了,不然你要怎麼辦?

胡鵬:廟裡的好處是戒律相對清淨。但六祖講:「淤泥定生紅蓮」,越在世俗裡,越能守住,越強,越厲害。但在世俗中要工作、生活……

上師:你、你可以看你——目前自己的情況啊,你覺得哪裡適宜你,先去那裡也可以啊。問題是因為,每一個都是實際情況,你必須自己回答囉,別人沒有辦法替你決、決定說,一定哪裡好。

念成:還一點就是,你的心裡要是不清淨,跑到哪裡都沒用。

上師:呵呵……

胡鵬:不一樣。我在五臺山覺得很清淨;在藏地一些活佛身邊的加持力不一樣;自己修又是另外一個感覺。我能在一個封閉的地方待一段時間,閉關修行。但密宗講要事業成就、眷屬成就,要很有錢,身體也很好,各个方面都要好……

上師:不是這樣。先、先要——就是往、往佛法走哦,不是想東想西啊。想東想西呢——就是(要)成就佛法,也是不成就囉,嗯哼。

胡鵬:我現在的知見上還是有問題。

上師:不是啊;先從「無常」想嘛,「無常」是事實哦。所以,你不能打太多如意算盤,就是這樣子。你、你真正在做那個是——你真正做的;其他的,天知道?嗯哼。所以,這、這個意義上就是儘量能修就修囉,也不一定什麼環境,嗯哼。

離苦:上師,我請教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因為我剛剛皈依,還沒有入門,還不太懂。所以,身邊的朋友、家人對佛法感興趣,但是沒有真正地接觸。他們問我,我也不敢回答……

上師:你、你不敢回答,你勸他們看我那個《勸念佛》、《寶井清泉》。因為,我覺得那個是入門的會有問題,差不多裡面都答了。

離苦:怎麼讓他們相信輪迴和業力?

上師:你說,先不管那個;你說,我沒有要求你相信,你先說你眼前有沒有煩惱嘛。你有煩惱的話,你心要不要定?想不想身心都覺得輕鬆?那麼,念佛、拜佛,這是好方法,就是這樣就好了。你試試看嘛,就叫他們試嘛。你說,這樣子是最、最實際的囉,我也沒要求你啊,要求你非信不可啊,但是這做為一個方法嘛。那大家都有在做健身啊、做什麼;有沒有?這是我們的方法,你——這個方法真的——你可以感受到好處;這樣子就簡單囉,嗯哼。不可能要求人家信嘛,不可能。

離苦:對、對,他們現在都是看一些書籍,感興趣的再深入……

上師:對啊。但是,你說——念佛、拜佛,你會體會到那個——身心的那個舒服啊,鬆開囉、安定囉,真的會,嗯哼。因為,沒有一個沒有煩惱,然後,沒有一個知道怎麼從煩惱出來。

離苦:一般人都是接觸好多痛苦、疾病、災難後,才會真正認識到「無常」。但是有地位和金錢的人,認為很有保佑了,不用這些了。

上師:對、對,隨時會出問題。嗯哼。

離苦:就讓他們讀《勸念佛》。

上師:嗯哼。幾點囉?該休息囉。

曉艷:十一點。

上師:很長囉,我平常只講三十分鐘。

眾弟子:哈哈哈……

上師:這個、這個師父沒料的——講三十分鐘就沒東西了。

眾弟子:哈哈哈……

曉艷:向上師謝恩!頂禮上師!

眾弟子頂禮上師。

 

吉祥圓滿

二○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和樂苑    於天津

林鈺堂上師審訂
弟子疾呼校閱
二○一七年五月四日
養和齋    於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