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仰宗教」只是為了求得心靈上之寄託,此論說對否?

 

 

每個人幾乎都有宗教信仰,所信仰之宗教也未必是相同,但就以信仰宗教之內涵與動機,人人皆千差萬別,為何呢?因為每個人之思想、理念、動機、目的、背景、利害也幾乎不完全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所信仰之角度就隨著差別懸殊了。

  

就以佛教(梵名 Buddha-sasana)立場來論及這主題,信仰宗教絕非只是為了求得心靈上之寄託,因為有寄託就有生滅,需寄託之人本身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問題還是存在,所存在之問題亦可令人心生不安與未擺平,這是約信仰者之內心迷惑而言,若約所信仰之佛菩薩神明而言,祂們也無能耐為你解決特殊難題,何以故?因果、業力平等,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啊!所造作之因果與業力誰都沒有特權與享有赦免故。

  

換句話說,以這種心境來信仰宗教,只是求得心靈上之寄託是行不通,因為如是信仰之角度與意義,不能隨我人之意願而成,只是暫時安慰、寄託、撫平而已,所寄託之心願依舊不能滿意達成。人類往往在脆弱、痛苦、煩惱、不如意、失望、絕望、瓶頸之際,會作出這種信仰宗教為求得心靈上之寄託而信仰,如是一一缺乏智慧之抉擇,令自己又屢次遭受信仰上之挫折,因信仰而跌跌撞撞,又失去信心與意義之行徑。

  

有智慧之人,在信仰宗教之際,要透過理智抉擇,別人之忠告只能當作是一點建議罷了,最後決定者還是自己,又何況生死大事是自己本分事,凡是不經審慎思考與明確觀察之前,就盲目信仰之人就是迷信。

  

約佛法而言,信仰佛教是為了超脫生死,頓斷六道輪迴,證無生法忍,明心見性,證法身涅槃,成聖作佛便發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雄大力而廣度無量有情,共出三界六道,亦同證無上菩提為宗旨。所以如是信仰宗教才是理性、公平、圓滿、了義、究竟、無厚此薄彼、無以偏概全等,更是立足自他兩利,同登佛道為終極目的。

  

信仰宗教若建立在相對待情況下,往往無法達成徹底心靈上之目的,何以故?因為人類往往需要借著物質現象來滿足自己內心之缺陷與空虛,當這東西失去或散失不如願時,又回歸到原來缺陷與空虛。

  

若欲得到解脫(梵語vimoksa)、自在、光明、圓滿,絕對不能用一種相對待之東西來代替我才會快樂,因為這東西是無常會失去,時間與空間構成這物質現象,若以心靈繫念在這物質現象上,產生暫時解脫與依靠或快樂,當這時間與空間消逝過後,你將會失去你所要的依靠與東西,此時,你內心當下又回歸到原來的痛苦、缺陷、寂寞,所以我們要瞭解,時間與空間這一系列的東西,都是無常、無我、空性、變化、非永恒性的,知道嗎?

  

法華經云:『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法王講堂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