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核心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兩個概念,如何理解?
崇教古寺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學佛這麼多年,佛學的真正核心是什麼?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佛學的核心其實就是佛陀當年所教導的這兩個概念,即「知苦」和「離苦」。
那麼,為什麼說這兩個概念是佛學的核心呢?
因為,佛陀當年正是見證了眾生的「苦」(知苦)才出家修行的,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一條讓所有人都是能夠脫離苦海(離苦)的大道,正是因為出於「知苦」和「離苦」這樣的顧慮,經過八年的苦修,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因此,所創造出來的學說,其重點也是圍繞這兩個概念來完成。
所以,「知苦」和「離苦」這兩個概念才是佛學最核心的理論,甚至可以說,佛教的所有經典的理論都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來展開,也就是要「離苦」就得先「知苦」,「知苦」的目的也是為了「離苦」。
那麼,在佛教之中,「知苦」和「離苦」,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所謂的「知苦」,指的是明瞭、知曉世間的一切皆苦,換句話說,只要你活著,只要沒有覺悟,沒有證悟涅槃,你的一切感知都是苦,都脫離不了「苦」的束縛。
在佛教的世界里,苦被分為八種,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嗔恚、愛別離、五取蘊。至於這些苦到底有多苦,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體悟,各有個的體會,就生活而言,有人覺得這是很苦的事情,但有些人卻樂在其中,因此,認同不認同佛學的理念,要看你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如果你認同,那才會有「離苦」這一步。
所謂的「離苦」,就是教導如何脫離生死苦海,這些方法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演變,人們對佛陀教導的離苦的方法已有各種各樣的分歧,這些分歧的理論成為人的創立各個宗派分支的理論源泉,如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
而要真正地做到「離苦」,必須要通過對於佛法的修習,所強調的是建立在實際的體驗之上,也就是說,要「離苦」,必須你親自修習,親身體驗,否則,不可能做到。
換句話說,就是你熟悉所有的佛教理論,而沒有親自實證,是不可能有所覺悟,不可能真正地脫離苦海,因此,佛法並不是哲學,因為佛法的核心「知苦」和「離苦」是必須通過體驗與實踐來完成,而不是頭腦風暴。
三界果報是無常的、痛苦的
上淨下界法師
三界的果報,沒有一個人可以長久安住!即便是釋迦牟尼佛來到三界,也一定要示現滅度!因為三界本來就是一種旅館的施設,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個聖人,能夠長久在三界安住,都是暫住的,而且都是變來變去。
你這間旅館住一段時間,它就要趕你走了,不管你願不願意。說:「我今生的果報住得不錯。」即使你的福報再大,你說:「我想把所有的善業,都回向到今生繼續住下去。」不可以!你一定要離開,這跟善業沒有關係,時間一到,這個旅館就要遷單了。它所詮釋的是一種「苦諦」——「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三界果報是無常的、痛苦的。
他是怎麼覺悟的呢?這個四聖諦,第一個是「知苦」。佛陀在詮釋「苦諦」,不是指三惡道的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三惡道的苦,它不普遍,人天就沒有三惡道的苦,身為「苦諦」必需普遍三界都具足。
無常是苦,因為無常讓我們受不了,我們的心喜歡安定嘛!你看我們現在成家之後,一定要買個房子住。為什麼不想租房子?租房子實際上更便宜,你把錢放在銀行,租房子更好。因為我們受不了整天在那邊搬家,我們要求安穩嘛!
追求安穩是人的本性!快樂基礎在安穩,這是安樂嘛!不幸的是,我們接受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你好不容易來到三界,剛開始還不適應,慢慢慢慢……經歷了成長過程,誒,這個環境你適應了,你有很多的朋友,事業也做得很大,你覺得今生還不錯啊!誒,它把你趕走了。等到你來生得一個果報,你又不適應,等到適應的時候,它又把你趕走,這個就是「苦」,那種不安穩性就是苦。所以,我們在三界當中,就像一個旅館換一個旅館,一個旅館換一個旅館……憍陳那比丘就知道:哦!原來我們是住旅館的,是客人。他覺悟到三界是一種苦惱的處所,從這裡讓他產生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當然還有智慧,下文看他真實的智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