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尊者度了二位弟子出家,他們依著尊者的教導精進修習,但經過了一段時間,仍不得其門而入,無有證悟。

一日,舍利弗尊者問目犍連尊者:「您那兩位新度的弟子有所證悟了嗎?」目犍連尊者回答:「他們雖然很精進,但還沒證悟。」

舍利弗尊者又問:「您教導他們修什麼法門呢?」目犍連尊者回答:「一個教不淨觀,一個教數息觀,但他們的心仍有住著而無法開悟。」

接著,舍利弗尊者再問:「他們兩位出家前是從事什麼行業的呢?」目犍連尊者回答:「一個是打鐵匠,我教導他修不淨觀;一個是洗衣者,他專修數息觀。」

舍利弗尊者聽了以後,便指出:「他們之所以沒有證悟,是因為修習的法門不適合根機的緣故。您應該要教鐵匠修數息觀,因為打鐵拉風箱的時候,風箱每一次所排出的氣,都是長短固定的節奏,如同呼吸;而洗衣者平時都在清洗髒衣服,修不淨觀較易成就。」

於是,目犍連尊者便以此方法教導,兩位弟子依教奉行,精進用功,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成就羅漢果已,歡喜非常,以感恩心讚歎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說法度眾之智慧僅次於佛,乃佛法之大將。由於尊者的智慧力,令我們隨順過去所專門的本業,修習相應的法門而得契悟,了脫生死。能依自己的根機而修習,如魚得水,很快就能有所成就;若是藥不對症,則如魚掉落到陸地上,雖是大法亦難得證悟。」

「我過去常在河邊洗衣服,總是將骯髒的衣服洗得乾淨無染,透過修習白骨觀,很快就與不淨觀相應而得解悟。打鐵匠拉風箱時,一抽一拉,與安那般那數息觀所觀之出息、入息,一樣是風相長短的固定節奏,所以很容易就與數息法門相應。」

「眾生因為個人過去的薰習,都有各自相應的因緣,尊者是佛法的領航者,能應眾生根機而為說法。因此,佛讚歎舍利弗尊者是第二轉法輪者,善能觀機逗教,心得自在。因為尊者的大智慧,讓我們二人能善知修行的真道。我就像未被調伏的大象,因佛法大將的教導而得調順,至安穩涅槃之處,故而歡喜踴躍!」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第七(四二)》

省思

佛陀為度不同根機的眾生,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所謂「法無高下,應機者妙」,所有法門的目的,都是為了令眾生斷除煩惱,回復清淨。

因此,只要能應眾生根機的法門,對眾生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門。

佛云:「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導,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修行,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

聽聞正法,更進一步要依著真理的教導,落實於身、口、意三業。佛是大醫王,善知眾生輪迴生死之煩惱重病,只要依著佛所開的法藥精進修習,必能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脫生死苦,得解脫樂。


調人如調馬,怎樣因病與藥,觀機逗教

恆覺法師

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總是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你是什麼樣的人,佛陀就向你說什麼樣的法。佛陀像晨鐘一樣,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

有一天,一個訓練馬的調馬師,帶著誠懇的心來請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向他問道:“你很懂得管馬,馬的性情,在你都已經知道。現在我來問你,你對於那些馬,究竟用幾種方法去調伏呢?”

調馬師沒有考慮就回答道:“我調馬有三種方法:一是柔軟,二是剛強,三是柔軟剛強。”

“假若這三種方法都不能調伏時,你又怎么辦呢?”佛陀進一步問。

“那就沒有辦法了,只有把它殺掉。”調馬師回答後又再反問佛陀道:“我想拜問佛陀,您是用什麼方法調御眾生呢?”

佛陀回答道:“我也是這三種方法;一是柔軟,二是剛強,三是柔軟剛強。”

“假若這三種方法都不能調伏時怎么辦呢?”調馬師復用此語反問佛陀。

佛陀肯定地答道:“那還有別的什麼辦法呢?也只有把他殺掉!”

調馬師聽後驚疑地問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殺生不是犯戒的行為嗎?”

佛陀莊嚴真實地說道:“你說的不錯,在佛陀的教法中,殺生是不淨業,是要受因果的輪迴。不過,我的所謂殺,與你流血的殺不同,因為眾生用柔軟、剛強以及柔軟剛強都不能調伏時,就不足再和他交談,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個不能教授、不聽教誡的人,還不是等於殺掉了一樣嗎?”

調馬師則了解到佛陀的意思,俯伏低頭,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從此改往修來,不再虐待動物,更不殺生。

《佛教故事大全:信修·悔願篇》


只留一朵花

日本有位很出名的禪師,當時有位幕府將軍很喜歡牽牛花,聽說這位禪師種了一大片的牽牛花、就慕名拜訪。禪師知道他要來,就把整片的牽牛花都剪掉,只留下一朵。

幕府將軍來了,四處觀看、發現牽牛花竟然全被剪掉,他非常生氣,因為擺明是禪師在惡作劇、決定要去找禪師算帳。

當他一走到禪師關房那裡,看到只留下來的那一朵牽牛花,突然間,他感覺非常奇特,一朵牽牛花的這份禪風,竟然這樣絕妙、美好,那麼單纯、樸實、專一,就是那樣地靜美。

方便法

佛會觀機逗教、依據不同根器說不同故事,用不同方式引導,這叫「方便」。《法華經》第一個就是此法,對上根器的弟子便是直說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的意思,是指宇宙萬法的真實性。

過去因緣沒到,就像對一個幼稚園生,不會去教他微積分,說了他也聽不懂,只能從比劃開始,「一、二、三……」這樣慢慢累積,等待因緣成熟。

佛就先講解脫道的聲聞法,之後講般若法,現今已可說圓教法。佛所講的圓教法門,告訴眾生不要只想坐小車,可以搭乘更為寬敞的車乘走向成佛之道;因為這一切就是「一佛乘」,所有的目的都是要眾生了脫生死而成佛,不要半途而廢...好像我們搭乘飛機去美國,有時候經過中途站轉機,如果不再上飛機了,就永遠到不了美國。

文:《 禪菩提 ─ 釋心道 著 》


良田法器

有一次佛陀率領著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來到摩竭陀國。

摩竭陀國那羅聚落村中,住有一位名叫尼犍的外道。尼犍聽到佛陀和諸比丘來臨的消息,心生一計,對那羅聚落村長說:「村長,你一向尊敬我的道法,如今佛陀光臨本村,我有一個蒺藜論,你依著去請問佛陀,包管你能使佛陀沒有話說,也不得不說!」

村長訝異地問:「什麼叫做蒺藜論,你倒說說看!」

尼犍外道就細聲細語的在那羅村長耳邊說了一陣:蒺藜論就是只問人而自己不建立道理。又叮嚀他如何如何問法。

於是愚癡的那羅聚落村長,不加思索,接受了尼犍外道的指示。

他對佛陀禮拜後,照尼犍的教法問道:「佛陀!您不是常常安慰一切眾生,讚歎一切眾生嗎?」

村長心裏想到,如果佛陀回答不是,那就應該再問,他既然不想安慰一切眾生!那與凡夫又有何異?

但是,佛陀慈和地回答道:「是的,我常常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也常讚歎安慰一切眾生!」

村長聽了,忙又照尼犍的話問道:「你既然常想安慰一切眾生,為何緣故,有時與這種人說法,而不為另一種人說法?」為何緣故?

佛陀微微一笑,慈和地答道:「村長,你的問話是錯誤的,佛陀等視一切眾生,沒有與這人說法,而不與那人說法。不過,佛陀觀機逗教,說法時有淺深的差別。現在我問你,譬如有三種田:第一種田土壤肥沃,第二種田中等,第三種田貧瘠。這三種田的主人,應該在那一種田裏,先從事播種耕耘?」

「應該在土壤肥沃的田裏,先播種耕耘,然後再播種中等的田,最後才播種貧瘠的田。」

佛陀又問道:「田主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不願廢田耗糧。」

佛陀稱讚道:「對了!對了!」

佛陀進而慈顏愛語地開示:「我的出家二眾弟子,就好像第一種土壤肥沃的土,我當為他們演說義理完善,而味同甘露的正法,使他們戒行清淨,出長夜苦,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我的在家二眾弟子,就好像第二種中等的田,我亦為他們演說義理完善,味同甘露的正法,使他們戒行清淨,出長苦,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程種外道異學,就好像第三種貧瘠的田,但是我也同樣為他們演說義理完善的正法,如果他們能在我的法中了解一句,就能出長夜苦,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接著佛陀又說道:「譬如又有一個人,他有三種盛水的器皿:第一種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也沒有漏洩。第二種雖也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但已有一點漏洩了。第三種已有破洞、又有損壞、又有漏空。這人在三種盛水的器皿中,應該把淨水,先注入那種器皿呢?」

「佛陀,應該把淨水,先注入第一種好的器皿裏,然後注入稍破的第二種器皿裏,最後,才能注入第三種破漏的器皿中!」

佛陀又問道:「為什麼要把淨水注入有破洞、有損壞、有洩漏的器皿中呢?」

「佛陀!那是要讓它在短時間內,也能有小小的用途。」

佛陀又慈顏微笑道:「對了!對了!我的出家二眾弟子,如同第一種盛水器皿,我的在家二眾弟子,如同第二種盛水器皿;種種外道異學,如同第三種盛水器皿。我與他們說法的次第和意義,就如同這盛在器皿中的水,是完全相同的,雖然我的說法,有先後遲早的差別,但我利益他們的心懷是沒有兩樣的。

那羅聚落村長聆聽佛陀三種田、三種器皿的比喻後,深深敬佩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同時也悔恨自己的愚癡,於是如睡夢驚醒,請求為佛弟子。

佛陀慈懷之中,未嘗捨棄一人,但看吾人心地要耕耘成何種田地,但看吾人堪不堪為承法之器!茍一念回心向佛,當下決定是良田法器!

(明倫月刊240期)


觀機逗教度眾,才不起煩惱

問:佛法說要自度度人,我希望能與他人分享學佛的好,真心想讓更多人找到解脫之道,有時看到某些人煩惱痛苦,而想度他,到最後卻成為自己的困擾,是我修得不夠?還是他們因緣未到?

福報禪師答:修行的目的是「自覺而後覺他」,你的立意沒錯,諸佛菩薩也都是因累世自度度人而成就,但不同的是,佛菩薩是以正慧去「觀機逗教」。

有兩位學生問教授「怎麼找論文資料?」教授教甲學生要廣泛的蒐集,不放過任何一種資料,卻要乙學生針對某一部分資料仔細推敲。助教看了覺得奇怪,反問教授:「為什麼同一論文題目,教的方法卻不同?」教授說:「我太了解他們了,甲生平日太鑽牛角尖,只信服一家言,所以叫他多看看別人的書;乙生太貪心,目標抓得太廣,所以幫他縮小焦點。」這和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論分享或是度人,都必須要有「無緣大慈」的智慧,就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要思考「這個時候,他的狀況、心情、時間,是否適合聽我的修行感言」,假若對方只有五分鐘,而你卻滔滔不絕講了三十分鐘,那多出來的二十五分鐘,無疑是對他的壓迫,也許日後對方再也不敢找你談話了。

無論修行或是分享,都是很快樂的事,但「品質」很重要。我們若能確實掌握到佛法智慧,以佛法為前導,正確引導自己及他人,才能談到度人。如果自己的煩惱未除,還讓別人的煩惱成為自己困擾,那無異於以盲導盲。

《金剛經》云:「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可用來檢視自己,是否執著於自我為「能度」,對方為「所度」,而起了「我是在度你」的慢心?最佳的溝通者,並不是將偉大的理論一股腦兒丟給起煩惱或尚未入門的人,而是耐心聆聽、找出徵結,再試著引導對方走出桎梏。因此學佛者不急著言說,而是要發心發願,自然水到渠成。


【觀機的重要】

觀機是一門大學問,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接觸時,細心觀察其程度、愛好、現前生活所需,及他能接受什麼,這些都要透徹理解。經論有其原理原則,只要不違背中心原則,可以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用種種不同的方式說,這是佛法殊勝之處,當然這也要靠自己的修學功夫。換言之,佛經的字字句句,猶如文章的題目,題目雖然相同,可是所做的內容各不相同,但都不離題。經是活的,佛不僅對佛弟子的說法是活潑的,而且對一切不同的族類、宗教,也有不同的說法。說法雖然不同,但是總方向、總目標決定是相同,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聽說有幾位同修在外面說法,他的講演大綱、內容都很好,可是聽眾聽了之後迷迷糊糊,幾乎連信心都喪失了。這就是契理不契機。如同燒飯做菜,菜燒得很好,但是不合吃飯人的口味。講經說法能盡合一切聽眾的口味,是觀機的功夫。譬如我們訪問印度教時,他們也對我們做了深入的了解,知道我們吃素,特別找了兩家素菜館的廚師,為我們準備午餐,讓我們訪問時能歡歡喜喜。這就是懂得觀機。

年輕法師到外面習講,要記住我們是去講經,不是去講開示;講經固然不容易,講開示更難。開示是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是真實的東西。若自己沒有深厚的修學基礎,及相當的理論,很難收到效果,而且聽眾得不到任何利益。經典是老師所說的,我聽老師所講的,再介紹給人,就容易得多。所以,講開示不如講一段經文,經文是佛說的,縱然我們講的,他不能理解,多念幾遍也能種善根,這個利益就不可思議,這是真正將佛法介紹給大眾。

佛教初傳入中國時,由西域來的摩騰、竺法蘭,他們為中國人介紹佛法,不是講開示,而是講經。講經也不是全講,而是在眾經中選擇最適合中國人的來講。《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翻譯出的第一部經典,這是從眾多經典中,摘錄出四十二段,成為四十二章,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因此,我們到任何地方介紹佛法,要根據當地的情形,觀察眾生的根機,選擇一、兩段經文來講,比較容易收到效果。

尤其學習講經的同學,將來要面向全世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所謂是多元化的弘法。我們要將佛法落實在這個社會,落實在所有的人群,理固然不能違背,更要切實掌握機緣,方能行之有效,努力才不至於唐捐。

【習講的方法】

同學們在此地練習講經,每位同學都有責任要認真聽講,仔細觀察,互助合作,幫助同學改過、進步。其標準就是《實用講演術》與《內典講座之研究》,不僅要熟悉,還要在生活中純熟運用。也就是說:講台藝術不僅在講台上學習,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我們每天接觸大眾,與人講話,就要學習運用講演術。這樣,使我們的講台藝術與日常生活融成一體,才能真正成就。將生活納入學習範圍,每天二十四小時學習,利根的人,兩、三個月就能成就;鈍根的人,一、兩年也會純熟。事在人為,自己一定要認真學習,精進努力。

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所以佛在一切經裡,時時刻刻勸大眾發菩提心。「發」就是用,「菩提心」是真心、覺悟心。若用此心,就是智慧能力差一點,也能成就;反之,能力再強,方法再善巧,成就還是很有限;若還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最後還是不免墮落。這樣的例子,不僅古書有記載,我們冷靜觀察現前弘法利生的四眾同修,也能明白一二。他死的時候是否很自在、很瀟灑?一生用種種方式可以欺騙眾生,最後怎麼走欺騙不了人,我們不能不警覺。知道自己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修學佛法才算有成就。

【往生實例】

近十幾年來,新加坡、馬來西亞,我親眼所見的,念佛往生的人不少。譬如「觀音救苦會」的林醫生,他得的是癌症,雖然自己得病,還替別人看病,這種精神毅力令人敬佩。病重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去看他,他說:「我最後一個願望是希望能見到淨空法師,但是我現在不能走路。」我說:「好!我去看他。」我送他一串念珠,送他一張阿彌陀佛像,掛在床前讓他能見到,並勸他好好念佛,一切放下。他非常歡喜,大概過了三、四天就走了。

李木源居士去送他,他臨終最後一句話,告訴大家:「我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他見到了金色光明的世界,念阿彌陀佛走了,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接引是先放光照耀,往生者先見到佛光,然後再看到佛來接引。他能走得那樣瀟灑、自在,那樣清楚、明白,就是萬緣放下,對世出世間法無絲毫留戀牽掛。這個身體在世間,念念為眾生服務,念念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有一念為自己,所以能得大自在。

【隨緣自在】

我也常跟身邊的同修們閒談,說:「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為佛法工作了四十年,有這麼一點小成績,我很滿足了,我的事可以說做完了。」往年黃念祖老居士勸我多次,他說:「法師,你不要到處走了,也不要講經說法,這個事情你做得夠了,現在你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和寫書。」培養人才是續佛慧命,佛法不至於到我這裡終止了。但是這兩件事都要有緣分,緣不成熟,想做也沒法子。我一無所有,想培養人才,辦培訓班要有場所,還需要有人協助。我一生所以能過得自在,就是隨緣不攀緣,遵守佛的教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因緣不具足,絕不勉強,自找麻煩。

到新加坡之後,緣成熟了,得李木源居士的協助,才開始了培訓弘法人才的工作。李居士發心純真,領導有方,居士林、淨宗學會道場,人人讚歎,大家異口同音讚歎「這是世界第一道場」。

李居士很了解我,他要不是如理如法的做,想留我在新加坡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做得非常積極、認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個道場足以為現代道場的楷模,希望每個道場都認真學習。我們特別歡迎所有道場的負責人到此地來訪問,我們會提供管理道場、修學弘法的經驗,幫助大家。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307)


淨空法師:弘法一定要懂得觀機

【學佛當審時機。機是根機,機緣也。所謂時者,如南北朝時,北魏南梁,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然不無取著文字相。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

這一段很要緊,這就是講弘法一定要懂得觀機。一般說到觀機,總不外乎三樁事情:第一個是人,為哪些人講;第二個是處所,在什麼地方講;第三個是時間,什麼時候講;這是三番審機。如果是對了機,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契機,契機、契理,這才是佛說的。所以佛的經叫做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為什麼要觀機?觀機的作用在哪裡?這一段說得很清楚。根機是講人,就是對哪一類的根機人,應當要說什麼法。佛陀滅度之後,留下來這麼多的經論,法師講經就好像替眾生治病一樣;當然法師沒有佛的本領,佛觀機說法那是決定不會錯誤,法師總得要小心謹慎,觀察眾生的根機,為眾生選擇一個法門,這樣子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這裡面還有一個緣,眾生根機要了解,緣也很重要,緣不成熟也沒有辦法,因緣成熟。像我們這邊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是緣,又有這麼多熱心於佛法的同修們,他們發心禮請,他們發心邀約大眾共同來參學,這都是緣分。大的環境,這個地區安和樂利,就是社會安定、人民富足,是一個大乘佛法弘揚很理想的大環境。

其次是「時」,這個時節因緣也非常重要;時是講時間。這裡舉出一個例子,像中國古代南北朝時代,南朝梁大家都曉得梁武帝,梁的都城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建都。北方有魏,拓跋珪建立的,我們叫胡人,當時那個時候叫外國人,在北方建立的一個王朝。這兩位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禮請大德法師弘法利生,講經道場很多,講的人也很多,佛法非常興盛,講席極盛。可是這裡面有一個遺憾,就是講經的大德很多都著相,「然不無取著文字相」,他著相,著相講的是文字,與心性不相干了。諸位必須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精華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決不是只有禪宗才講,所有大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見性」為中心。在教下雖然不用這個名詞,它用另外一個名詞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像淨土宗裡面又換一個名詞,叫「理一心不亂」。境界完全相同,只是每一個宗派說的名相不一樣而已,都是以見性為中心,若不見性,那就不是大乘。講席裡面都著相,著相就變成什麼?修福。

南朝梁武帝,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史裡面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與《梁皇寶懺》有關係,大家都拜《梁皇寶懺》,拜《梁皇寶懺》一定會提到梁武帝。梁武帝如何?著相修福。他是這麼一個個性,我們可以連帶想得到,當時弘法的那些法師,多數也是著相修福,跟梁武帝交情才套得攏。達摩祖師一來,他要搞明心見性,這兩個人談得不投機,不歡而散,梁武帝就不護他的法。所以達摩到中國來,看到中國大乘佛法的弘揚,都是著相修福,這個不如法;這種修學得的結果,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不算是成就。所以他老人家來,針對這個毛病,提倡禪宗;禪宗是不立文字,你們都著文字相,完全把文字捨掉,用參究。他來的時候,禪宗參禪參究的方法用觀心,參話頭是以後,達摩來是傳的觀心,完全捨棄掉文字,這個做法是針對那個時候弘法修學人的著相毛病而施設。

我們今天看看,現前社會佛法的弘揚,毛病在哪裡?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毛病,你怎麼能夠對治毛病?一定要懂得。現在的毛病不但是著相修福,說老實話,梁武帝那個時候是真的修福報;我們現在著相,在造業,沒修到福報。人家著相是真修福,我們著相,福也沒修到,造了業。這個時候的病,比南北朝那個時候的病深得太多,也複雜太多。現在一般學佛的人,為什麼我說他修不到福報?他是亂修、雜修。他也很精進,不能講精進,精他沒有;進,亂進、雜進,他搞這個。因此連福報都修不到,這叫真正可惜。他還在拼命幹,到處去學,一個人拜師父都要拜十幾、二十個,哪個道場都要跑,什麼法會都參加,所以修亂了、修雜了,連福都修不到。

因此我們在這個時代,一定要提倡專,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好樣子;這個法子不是我有見地,我見不到,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印光大師所做的,提倡專修專弘,這是對症、對治我們這個時代所犯的病痛。印老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現在看他的《文鈔》,看他的《永思錄》,《永思錄》是後人紀念他的那些文字,都收在《印光大師全集》之中,我們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他的學生、他的信徒,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印光大師的皈依徒弟,其實你要這個說法,印光大師並不承認;他在講三皈依的時候說得很清楚,這個文字留下來我們看到。他說你們發心來皈依,我只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給你,你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一個人,他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接受他老人家傳授三皈依的這些弟子們,幾乎統統都有成就,這是對老法師有恭敬心,聽老法師的教誨。有時候到山上,老法師晚年住在蘇州靈巖山,到山上去看看老法師。老法師看到這個人來了,把他叫在面前罵他一頓,「你來幹什麼,為什麼不在家裡好好的念佛?」他說:我來看看師父。「師父你過去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浪費精神,跑這麼遠的路,到寺廟又要供養,浪費錢財,錢不是好賺的,罵回去。這種道風,針對現前佛法裡頭的流弊。

他老人家讚歎《西方確指》,而且給它寫了一篇序文,《西方確指》是扶鸞扶出來的。老法師說扶鸞扶出來的,只有這一篇東西是真的,其他的不可靠。《西方確指》確確實實純粹勸人念佛,教導大家道場要重實質不重形式,要求真正成就。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總共只有十二個人,何必要很多人,人多了就複雜。道場看起來很興旺、很熱鬧,將來一個都不能成就,統統搞六道輪迴,這不是佛菩薩建立道場的意思。反過來看覺明妙行菩薩那十二個人,十二個人統統往生,這叫大圓滿,這是真實道場。所以何必要人多?人多了,供養多、收入多、道場財富多,錢一多了就作怪,爭名奪利。道場沒有錢,常常飯都沒得吃,人心都在道上,都知道修行;道場收入一多,心都變了,道心沒有了,那個道變成偷盜的盜,變成那個盜心,那個麻煩大了。

所以道場最好不要要求收入,至少不去動腦筋去找錢、找人來,這個人才有道,這個道場才有道。人家自動供養來的這個可以,絕對不去想盡方法去拉人、勸人,不幹這個事情。縱然今天我們有不少同修在做好事,流通錄音帶、錄影帶、經書,需要錢,有錢就做,沒錢不做,這個才自在。我在台北兩個道場,圖書館韓館長負責,管理這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總幹事簡豐文居士,負責那個道場。我教他們,我們只擺個功德箱,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月錢多,多做;少,少做;沒,不做,最好!我們自己多悠閒、多自在。不可以去找事,找事是攀緣,你的心已經不清淨了,你做的那一點好事,就跟南北朝這個時代,你是修福,錯了!怎麼可以去拉信徒,怎麼可以想辦法去找錢?萬萬不可以。要知道修這麼一點福,把這一生你清淨心失掉,往生西方的機會丟掉,那才叫真可惜。這個法門,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好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用盜心,偷盜的心,不是正道,用這種心去修福,你將來得的是什麼果報?真正叫迷惑顛倒,大好因緣當面錯過。所以我們看真正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誨,他們做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寧願不做,不可以貪圖福報;貪圖福報,你怎麼能離開六道輪迴?福報尚且不貪圖,你的心自然就清淨了。

弘法利生的事情,諸位要曉得,我們只做一個增上緣而已。眾生有福,那個財富自然會來;來了,我們操心,要如何給它用出去,用得真正有功德,我們有這個責任。用得不妥當,我們就有罪過,這是要背因果的,知道因果責任這麼大,誰願意去求,不會幹這個事情。有些同修錢送來了,那沒有法子,只好替他辦事;我不想他送來,他不送來,好!不送來,我沒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善知識,不但這樣教我們,他們本身一生所做的,你仔細去觀察,就是這樣的。所以針對時病,這個佛法才能夠利益眾生。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48集1995/5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在家人千萬不要說僧眾過!僧人縱然是破戒,你去毀謗他,罪業在無間地獄!

 

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你到寺廟裡幹什麼來了?到寺院若生這麼一個心,所有功德全沒了

 

犯五逆十惡罪佛能救,盜十方常住財物佛不能救

 

毀謗三寶,這個罪非常之重!

 

切莫毀謗出家人,龍天護法定不輕饒

 

如何懺悔以前的過失?學佛以前犯了毀謗三寶的過失,怎麼辦?

 

何謂謗法?

 

簡要、快速了解什麼是謗法以及謗法的原因

 

福報淺薄的表現

 

這些行為都屬於出佛身血,千萬不要去做!

 

追隨護持「毀法大師」的果報。

 

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你有本事,為啥不生在正法時代?

 

邪見是十惡業中最嚴重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