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心不同 果報不同
同樣行佈施,因為所發的心願不一樣,感召的果報也不同。
佛典中記載了一則故事,有一次,阿難尊者向一婆羅門化緣牛乳,婆羅門請阿難尊者自行到牛欄擠取。
尊者走進牛欄,對母牛說:「我想跟你化緣一些乳汁回去供養世尊。」母牛很歡喜地佈施,並請尊者留一些奶水給自己的小牛喝。
在一旁的小牛聽了以後,對尊者說:「我今天不喝奶,請將所有的奶全部供養世尊。」阿難取了牛奶後,問牠們有沒有什麼心願。
母牛說:「希望來生為人修行,證阿羅漢果得解脫。」
小牛說:「希望以後能像世尊一樣覺悟、成佛,廣度眾生。」回精舍後,阿難將此事報告世尊。
世尊授記:未來,母牛將修證阿羅漢果,而小牛將成就佛果,佛號「乳光如來」。可見,因心(動機)與願力很重要。
有人以為佈施只是修福,沒有修慧。其實,這要從一個人對佛法的體悟及佈施的因心來看,例如有人在道場發心掃地,若他的因心是:反正在家裡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到道場發發心、掃掃地,可以修點福報,又有一群同參道友聊聊天──這樣的因心就福多慧少;若瞭解佛法可以讓人離苦得樂,發願到道場掃地,希望能佈施大眾一個乾淨莊嚴的環境,讓人一進道場就覺得很舒適,很歡喜來聽經聞法,這樣的發心就比前者更為提升;若更進一步,明白心性的道理,不僅發心佈施清淨的環境給大眾,也瞭解「心境本空」、「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以清明自在的心來掃地,知道收攝心念,掃過了,不論他人是否讚嘆,心仍不動,還是清明自在,這便是福慧雙修,即如古德所說「掃地掃地掃心地」;反之,邊發心邊打妄想,則「心地不掃空掃地」。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